关键词:营养繁殖;林业育苗;优势;应用方法
一、营养繁殖技术在林业育苗中的优势分析
1、培育周期短,环境适应性强
营养繁殖是以乔、灌木具有可再生能力的枝、茎、根等营养器官为培养对象,同理培养形成新的植株。与播种繁殖相比,营养繁殖不需要经过种子的播种、萌发、生长等一系列过程,极大的缩短了树苗的培养时间,对于一些季节性要求较高的林业树苗来说,营养繁殖更具优势。除此之外,营养繁殖所得的新植物完美继承了母本植物的优良特性,加上是以母本植物的营养器官为培养对象,因此其环境适应能力也明显增强。在培养经济林木时,营养繁殖的这一特点能够极大程度上降低苗木的死亡率,从而避免了大量树苗资源的浪费。
2、培养工艺简单,生长速度快
播种繁殖为了保证培养质量,需要经过严格、复杂的培育工作。例如挑选良种、种子消毒、种子催芽等,而且在种子萌发的初期,幼芽的生长速度缓慢,受外界刺激的影响明显,如果环境不适宜,将会影响后期苗木的生长质量。而营养繁殖的培养过程则相对简单,只需要选取健康植株的营养器官,进行插土培养即可,而且经济成本相对较低,适用于大批量培养生产。即便是培育失败,也不会造成严重的苗木损失。
二、营养繁殖技术在林业育苗中的应用
1、在森林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在森林遗传学中引进营养繁殖技术,可以利用其能够很好地保留母株优良性状的特点,将想要保存的母株性状和种质资源安全可靠地存储在目标植株上去,从而为保护森林植物的多样性提供了技术保障。还可以利用营养繁殖苗进行无性系试验,对目标植株做出遗传评价。
2、在改良林木性状中的应用
营养繁殖苗经过培育成株后,最大限度地继承了母株的优良品性,性状稳定,没有性状分离现象,可以将更多地优良性状遗传给下一代。此外,利用扦插嫁接的方法建造无性系植物园,能够极大程度的减少林木的培育时间,缩短培育和开花结果的周期。
3、在林业生产中的实践应用
为了缓解我国木材市场的供求矛盾,对高产人工林的培育工作已经成为林业生产的重中之重。营养繁殖技术因其自身的诸多优点,已经成为大面积造林的常见方法。运用营养繁殖苗技术植树造林,苗木成林后排列相对整齐,储蓄量高、各个林木的品质一致,十分契合现代企业的规模生产和集约化管理的运营理念。利用营养繁殖技术建立的林木种子园,比普通的同列林木结实早、结实多,且种子的质量和数量都有更好的技术保障。
三、营养繁殖技术在林业育苗应用中的方法
以营养繁殖技术为指导理念,围绕林业育苗技术发展出了许多方法,比如扦插育苗、嫁接育苗、分株育苗以及压条育苗等等。其中,林业育苗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是嫁接育苗和扦插育苗两种方法。
1、嫁接育苗
为了提高嫁接育苗的成功率,需要规范嫁接过程以及嫁接完成后养护过程的各项操作流程,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砧木和接穗,在嫁接前通过试验测试两者的亲和性,并且注意依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选用适当的嫁接方法。(2)考虑到嫁接后砧木母体与接穗母体之间营养需求存在差异性,因此要适当添加有机肥,保证两者从土壤中获取足量的养分,以便于在短时间内实现砧木母体与接穗母体的连接。(3)接穗做好接穗的截取、运输和保存工作。接穗表面要力求平整,切割后要对切割面进行包扎处理,防止切割截面出现营养流失。同时,接穗运输过程中也要做好保存工作,防止截取部分出现严重失水问题。(4)嫁接时间的选择。在春季时砧木树液开始流动,接穗还没有萌芽,并不适宜植株的嫁接工作,通常而言,秋季是最为适合进行嫁接育苗的季节。(5)做好嫁接后的养护工作。采用枝接时通常要求在新枝20-30cm时进行解绑,而芽接在新芽2-3cm时解绑最佳,此外还需要做好实时的剪砧、抹芽和立支柱等工作。
2、扦插育苗
影响插条生根的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母树的树龄因素。母树的树龄对于插条的生根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母树的树龄过大,则不利于扦插生根的成功率的提高。(2)插条的扦插部位及其生长发育情况。在进行扦插时,由于母本营养器官选择的位置不同,后续的插条发育情况也会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在土壤营养成分相对贫瘠的环境下,插条本身所含有的营养物质越丰富,后续生长能力也就越旺盛,树木的成活率也就越高。(3)扦插苗所处的土壤土质或者培养基环境的影响。土壤土质和培养基环境对扦插成功率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一个良好的能够满足插条生产所需的营养条件的扎根环境绝对有利于插条的生存发育。
通过分析插条生根操作步骤,可以通过采取以下几点措施来提高插条的成活率:首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插条母本树种的不同,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扦插方法。例如一些具有休眠期的树种,在休眠期生命活动非常缓慢,如果仍然选用成熟度较高的建筑枝干,扦插成功率相对较低,因此我们要选择嫩枝作为扦插目标,此类树种主要以银杏、松树为主。而对于一些根系发达、根部生命力较强的树木,在选择营养器官时要以硬枝为主,例如常见的杨树、柳树等。除此之外,其他树种根据扦插时间、气候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在扦插方法上也存在较大差异,相关操作人员在进行育苗工作时要注意做到科学合理。除此之外,扦插工作完成后,还要注意做好后续的养护、观察工作。例如在冬季气温较低时,要注意观察枝条是否存在烂根、冻根问题;在夏季气温较高时,是否存在水分流失过快或浸泡腐烂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玉善,李永刚.小议樟子松的造林技术及种植方法[J].科技资讯,2013(07):131-133.
[2]徐娜丽,王艳红.试述樟子松林的营造技术[J].民营科技,2015(09):164-165.
关键词绿色养殖;畜牧养殖;养殖技术;推广
绿色畜牧养殖主要是指对养殖畜禽的饲养环境、饲养饲料、饲养用水等生产资料使用方面进行严格规定的养殖技术,以确保养殖畜禽各项指标符合标准。由于国内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为提高畜牧产品的质量,政府引入该技术来改善环境污染现状,在管理、生产和技术等方面加强防范措施。目前,我国以大力宣传绿色畜牧养殖技术为主,主要目的是提高养殖产品的营养成分,为人们生活安全提供保障。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在养殖过程中既防止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又使养殖出来的产品质量有所保障,完全符合国家标准以及人们对食物的要求。本文对绿色养殖业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并阐述绿色养殖技术的重要性及发展前景。
1当前畜牧养殖业现状分析
养殖行业主要分为圈养式养殖与放养式养殖法。传统畜牧养殖业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养殖环境、养殖饲料及兽药激素使用方面。例如,传统圈养式养猪场中,把一个养殖厂分割为若干各猪舍,每个猪舍内有十几到几十头,因此其环境卫生不容乐观,饲养饲料中含有大量激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养殖场的总产量,但其所生产的猪肉产品很多都是不符合标准的,人类长时间食用这类猪肉产品便会对生命健康造成危害。此外,部分养殖业喂养方式非常不科学,由于养殖人员自身素质与文化水平偏低,所以,掌握的科学喂养方法有限,未能及时完成养殖场的管理及清理,导致大量垃圾长期储存在养殖场内。依赖传统养殖方法,会逐渐加大环境污染程度。随着我国畜牧养殖的快速发展,各养殖厂中的畜禽粪便、垃圾、兽药及污水等是严重污染养殖环境的主要根源,不仅为畜禽的生命带来威胁,也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还有大部分养殖人员对饲料喂养和兽药的使用不当,导致动物之间出现疫病,对于疫苗的使用也是极不规范,甚至在兽药使用量上严重超标,这些药物随着动物的粪排出,影响土壤的质量。
2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重要性
人类的生活与环境和食物息息相关,传统的养殖方式很容易造成水污染、环境污染现象。例如,养殖户不能树立正确的养殖观念,就会使国内养殖经济落后于其他国家,无法立足于国际市场。绿色养殖可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安全可靠的绿色食品,满足人们消费标准。因此,大力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既是保障产品质量及人们生活要求的必然手段,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1]。
3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有效措施及发展前景
3.1做好宣传工作只有宣传工作做到位,才会有更多养殖户了解到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所呈现的价值,并改变传统畜牧养殖的思想,发挥新兴技术的优点。政府可通过广告与媒体大力宣传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重要性,包括从侧面宣传不加改善畜牧养殖业现状的危害,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广泛应用到各养殖企业中。借助广告和媒体的力量更具说服力,也是促进该技术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可以改善传统养殖上的漏洞,其更加注重放养式养殖,合理控制养殖产品的质量,生产纯绿色且健康的产品,为人类身体健康提供保障[2]。3.2加强管理,构建监督机制养殖场就是一个企业,企业的稳定运行需要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而养殖场也是一样,只有加强管理与监督,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顺利进行。通过管理与监督来保障养殖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例如,制定安全养殖制度,并做出相应的流程来规范养殖人员的行为,使他们在饲养过程中充分掌握喂养食物的标准。相关部门在管理的同时,也要对农牧业污染制定防治政策,利用监管部门降低养殖过程中所形成的环境污染。只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严格要求养殖业与养殖人员遵守规章制度,打造良好的卫生环境,为绿色畜牧养殖的产品质量提供保障[3]。3.3培养养殖人员的专业意识养殖人员在养殖企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如果养殖人员不能树立正确的养殖观念,就会出现,不按规章流程操作等问题,就会严重影响养殖业的整体效益。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对养殖人员专业水平的培养,使他们在养殖过程中运用正确的行为方式对动植物进行喂养,并及时清理掉养殖场内的垃圾。首先,针对农村养殖户,当地政府要派专业人员下乡传授农户理论知识,包括喂养畜禽时,要掌握饲料的量,并掌握喂养过程应注意的事项;其次,培养农户要有良好的环保意识,使养殖户对环境污染有所警惕,要经常处理畜禽的粪便以及养殖场内的污水和垃圾,最好使养殖场随时保持干净;最后,提高养殖人员对疫病的防范意识,并传授经验,使农户掌握相关信息,在养殖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4]。3.4做好防治工作越大的养殖场越不好管理,这就需要加强养殖户的防范意识,并做好防治工作的准备。要以预防为主,避免使用含有大量激素的药物,对畜禽所生长的环境合理通风,使养殖场内的空气保持清新,并定时为畜禽做抽样检查,对其中最小的畜禽和最大的畜禽进行检测,随时掌握畜禽的生长状态,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对不懂的环节要多问,多与经验丰富的养殖人员交流,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和预防处理方法[5]。3.5明确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发展方向绿色养殖可以为畜禽提供舒适的环境,适合所有动植物的生长,包括温度空气、光合作用等都要适宜,有助于提升畜禽健康生长。通过结合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确保养殖人员不仅要加强养殖场的日常管理工作,还要提高动植物的生长环境,并科学使用药物,对畜禽定时进行检查,提高畜禽的生存率。绿色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各个区域的政府部门必须要完善养殖制度,对养殖业要高度重视,大力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应用,保证养殖产品的质量,促进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6]。
4结语
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应从饲养环境、饲养饲料及兽药激素使用方面着手,推广养殖技术工作。只有加大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宣传,改变传统养殖方式,合理运用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才能提高畜牧养殖质量,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为人类身体健康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发金.农村畜牧养殖技术推广和应用的难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11):46.
[2]王海.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研究[J].当代畜牧养殖业,2014(7):19。
[3]冯卿.如何更好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J].中国畜禽种业,2015(2):39-40.
[4]刘世麟.全面推广绿色养殖技术[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2):9.
[5]于有贵.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有效推广[J].中国农业信息,2014(7):234-235.
关键词:营养繁殖技术;林业育苗;运用
1适时采种,及时调制
各树种的种子成熟期都各不相同,掠青采摘,种子没有完全成熟,就会降低种子的饱满度,影响种子发芽率;采摘过迟,种子就会成熟脱落,采不到种子。为了掌握各树种的成熟时间,让种子完全达到生理成熟,又不会脱落,我经常利用工作闲余时间,勤上山观察,成熟一种,及时采集一种。采回的种子要及时调制处理,需要晾干的及时晾干,需要除去果皮的,要及时揉搓,用水冲洗,除去果皮,晾干。
2种子的贮藏及管理
2.1不同植物的种子有不同的生理特性
如种子的休眠习性、寿命长短、含水量等,就要采取不同的,贮藏方法。
2.2我们经常采用的是干藏、雪藏和沙藏三种
对于含水量要求低的植物种了,应采取干藏法。干藏前种子一定要去除杂质、病粒的种子,经风干后,将干藏的种子装入麻袋、木箱或木桶内放在低温、通风的地方贮藏。并经常翻动检查,以防发热、霉变或虫蛀。
2.3对于含水量适中的大多数针对树种子,都要进行雪藏
种子量小时将种子与雪按1:3拌匀后,堆放在阴暗处,保持低温贮藏,种子量大时,在高燥、阴面、排水良好处挖坑,将种子和雪层积或混合在一起一般为1:3的比例坑藏,在坑的四角留通气孔,在离地面20厘米时用雪覆盖,使之高出地面、坑的四周还要挖排水沟。
2.4沙藏法适用于种子安全含水量较高的种子
一般沙藏结合越冬储藏,可使种子完成生理后熟,使硬皮种子种皮软化,有种于种皮的通透性,促进种子的萌发。沙藏时选择沙粒大小在1毫米左右的河沙,沙子的含量以用手捏紧沙子手指缝水滴水,手松于后沙子成团而不散开为宜。然后将种子与沙按1:3拌匀后,根据种子的量选用合适的容器,种子量大时也可采用坑藏,在高燥、阴面、排水良好处挖深60厘米,宽1米,长根据种子数量而定的坑,将混合后的沙种放入坑内,四角留有通气孔,离地面30厘米时,上面盖一层编织袋,用土封盖直到翌年开春。
无论是雪藏还是沙藏,储藏期都要经常检查种子的储藏情况,发现有种子霉变或种子的温度高、湿度大时及时处理,防止造成损失。
3精细整地、做床,做好土壤消毒、杀虫处理
整地质量的好坏,是育苗工作的关键之一。细致整地,通过深翻整地,可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提高地温,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在伏天、秋后翻地,经过冬天的低温可使土壤中的病苗和虫卵、蛹等冻死或被鸟类啄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也可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等条件,结合整地施加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结合整地施加土壤消毒剂多菌灵或硫酸亚铁以及杀虫剂呋喃丹或3911乳剂,可杀灭土壤中的病菌、幼虫、虫卵或蛹等。
精心做床。用于播种育苗的苗圃地,做成长10米,宽1.5米,高0.15米的高床,深翻土壤,用耙子刨尽杂草及石块,使土壤疏松、绵软。用于移植育苗的苗圃地,根据地形做成便于管理的平床,同样捡尽石块、杂草,易于植物生长。
4种子消毒和催芽处理
每年春天的4月下旬,将经过沙藏或雪藏的种子取出,进行种子消毒处理,用0.3%-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子2小时后,捞出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后,进行催芽,将消毒后的种子放在温度始终为20℃左右的室内,不断洒水翻搅,4-5天后,待有40%至50%的种子裂嘴露口时,就可进行播种。
5播种及播种后的管理
经研究证明,松科、柏科、桦木科等种皮较薄而软的小粒种子适宜春播,播种时,我们常采用条播,将经过催芽处理后的种子取出,开沟条播,播幅宽8厘米,行距20厘米,播种深度一般视种子的大小和幼苗顶土能力而定,小粒种子开沟深度为2厘米左右,大粒种子为3至4厘米,覆土厚度一般是种子直径的3至5倍,我们常采用含有机质较高的森林土覆盖,有利于幼苗的萌发和出土。
有些果核坚硬的大粒植物种子适宜秋播,如山毛挑、杏对、野李子、辽东栎、樱桃等,秋播比春播效果好,出苗整齐。
播种的管理非常重要,特别是水分管理,土壤含水量过高,种子容易霉烂,含水量过低,种子难以萌发;种子萌发后,土壤缺水,很容易造成回芽,降低出苗率。所以我们从种子播种后每天早晨和傍晚都给苗圃地洒水,直到幼苗出土整齐,生长正常为止,大约30至40天左右,每次浇水始终保持土壤表层湿润为宜,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在幼苗未出土前还要对苗床进行遮阴,以防幼苗顶破土层,受强光照射,而发生日灼,致使幼苗死亡。遮阴强度要随幼苗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在种子萌发前还要注意鸟兽盗食,需每天有人看管,直到幼苗出齐,种壳脱落。
6苗期管理及病害的防治
苗期的管理也是育苗成败的关键,略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造成损失。幼苗出土后,在傍晚或阴天陆续揭除覆盖物,对易受日灼的树种和软枝插条应及时搭棚遮荫。
幼苗出土后5-7天用500至800倍多菌灵或退菌特溶液喷洒,再用清水冲洗干净,之后,每隔5-7天施药一次,连续施药四次后,能很好的防治和控制幼苗立枯病、猝倒病的发生。
苗木出齐后,及时松土除草,原则是“除早、除小、除了”。第一次除草后浇水一次,使苗木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播种苗出齐后应间苗2~3次,定苗疏密均匀,过稀处应予补栽。7月份结合浇水施肥一次,促进苗木迅速生长,一个生长季节需要除5至6遍草。等幼苗生长健壮后及时撤除遮阴网。
7越冬管理
一年生的针叶树幼苗冬季易发生风干,需要在10月下旬,进行覆土埋苗。翌年春天,3月中旬,适时刨开覆土,早或晚都会对幼苗造成损失。
8结语
坚持学习业务知识和先进经验,将用这些知识用于实践,培育出更多更好的苗木,带运更多的林业工作者,提高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厉年积累的塞罕坝林业育苗经历,总结和建议以下几点:
1)在育苗方面从采种到播种、病虫害等工作中都要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尤其是播种时种子处理崔呀要格外操心。
2)播种苗床必须深翻精耕细做,做到苗床要松软平整。
3)苗木出苗后加强管理,预防病虫害的发生,防治措施以及发病原因做到提前预防。
4)田间管理,苗圃应常年积肥,以积有机肥为主,广开肥源。为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育苗地应实行轮作和休闲制。
5)在使用农药方面应进行防御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志强,方亮,董蓬帆,张炜,靳波,李星墨,王明新.覆膜及贮藏时间对臭椿种子出苗和苗木生长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3)
[2]张吉祥.油松遮荫网容器育苗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
[3]丰建明,刘少雄,朱龙章.花卉苗木基地建设的规划设计[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
[4]於朝广,殷云龙,芦治国,熊豫武.海滨木槿耐寒良种嫩枝扦插繁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
[5]姚富海,刘宝汉.中华红叶杨扦插育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
[6]刘晓玲,张翠英,张春玲,张忠华,亓洪松,刘峰,卢红伟,亓文田.莱芜市花椒高产施肥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
[7]余宏伟,姚岭.园林绿化中大树移植养护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
(08)
[8]李志明.黎蒴栲形态特征与育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09)
关键词: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推广措施
1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意义
动物健康是绿色养殖技术推广工作的关键因素,一切的养殖活动都为了确保动物的健康,这样才可以获得预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对此,动物医学在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为绿色技术的推广宣传工作提供了保证。同时,发展绿色畜牧业还可以提高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对此,相关部门应促进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研究工作,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畜牧养殖产品的质量水平,提升其市场竞争力,改善当前的畜牧养殖现状。由此看出,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
2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环保与健康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畜牧产品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青睐。宣传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存在多种原因。首先,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可以确保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类在不同产业中应用了更多的先进技术,畜禽养殖领域中开始使用各种激素与兽药,这些药物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安全问题。为了确保人们可以食用安全绿色的禽畜产品,提升生活质量水平,应加强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工作。其次,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具备较好的经济与社会价值。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畜牧产品的价格也发生了较大波动,为了确保养殖户获得较多的经济效益,应重点做好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宣传与推广工作。
3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措施
3.1加强宣传绿色养殖理念
以往传统的畜牧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更多的按照以往的经验进行,没有主动学习新型的养殖技术,以致在面对问题时无法有效解决,引发了大量的食品安全问题,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的科学发展。对此,养殖人员应改变以往的养殖观念,重视绿色养殖。在绿色养殖观念的宣传过程中,应明确畜牧养殖期间的禁用药品,以免出现通过滥用药物提升畜牧产品质量的问题。作为畜牧养殖中的关键技术人员,兽医应树立正确的绿色养殖观念,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动物用药,并做好饲料与养殖环境的管理工作,充分降低畜牧养殖风险,促进畜牧养殖的持续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必要时应为养殖人员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积极向其宣传绿色养殖的优势。
3.2强化行政管理
相关部门在对绿色畜牧养殖技术进行行政管理时应注重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对使用违禁药物的养殖人员采用一定约束与处罚。且还应增大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资金投入额度,为使用绿色畜牧技术的养殖人员一定技术与资金支持,协助其完成无害化处理池的建造工作,充分发挥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运用价值。除此之外,还应强化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监管力度,不定期检查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应用情况,以便进行有效引导。
3.3利用第三方技术机构开展推广工作
当前我国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工作经常出现技术断层问题,严重阻碍了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顺利推广。为了提升推广效果,在开展活动时应采用第三方技术机构版,养殖人员与第三方机构签订技术合约,以便在第三方机构引导下正确运用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同时,第三方机构也应深入了解当前的畜牧市场情况,并主动参与技术竞争,完善竞争机制,为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除此之外,当地的政府部门也应给予第三方技术机构一定的资金与制度支持,全面扩大第三方技术机构的发展空间。
3.4设立绿色畜牧养殖基地
为了切实提升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应用效果,避免技术与设备的浪费问题,应实现养殖的规模化。我国的畜牧养殖制度并不完善,很容易造成技术与设备浪费的问题,不利于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顺利发展。对此,在推广运用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同时,还应建立规模化的养殖基地,做好兽药与养殖管理工作。且养殖期间应结合农业种植工作,将畜牧养殖期间产生的有机物作为植物肥料,减少畜牧养殖中病菌的滋生。除此之外,还应在养殖期间应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比如水质检测技术、空气检测技术等,以便及时了解畜牧业的整体情况,为此后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应用提供更多有利依据。
3.5强化使用绿色饲料
饲料的品质直接影响动物的生长、肉质产品的安全以及营养情况等。对此,在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时使用绿色饲料,为消费者提供更为营养的肉类产品。除此之外,还应在畜牧养殖中采用发酵后的玉米秸秆,以降低化学物质产生的不良影响,在降低畜牧养殖饲料成本的基础上,确保绿色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4结语
一、动物养殖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动物养殖技术缺乏体系性和层次性
当前我国动物养殖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领域,许多学者提出了动物养殖技术的理论,但是这些研究知识只是阐述了对技术的一般性综述,如对动物养殖情况、动物产品等方面的介绍,没有对动物养殖技术的综合性、系统性、深层次的研究,更缺乏实验类型的研究,理论的研究并没有充分运用实践中。
(二)动物养殖专业人员不足,水平较低
动物养殖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动物养殖人才,但是我国动物养殖技术的专业化发展不足,专业技术人员较少,且从事动物养殖的人员技术水平不高,既缺乏专业化的理论水平,也未能吸收和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以提高动物养殖质量,控制养殖风险。而对于有理论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政府和企业提供的福利待遇过低,人员由于工资福利问题而大量流动。同时针对专业人员的责任制度和目标管理制度并不明确,动物养殖管理中的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
(三)养殖过程缺乏指导与政府支持
动物养殖技术的提升和发展也需要资金和实验基地的投入,但是动物养殖企业往往并不具备动物养殖技术研究的资金和实力,这就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提供一定的资金或贷款。然而政府并未充分重视动物养殖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其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制度对养殖技术提升都缺乏足够重视,而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未能对重大动物疫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可操作性的依据。这些因素限制了动物养殖技术的创新,传统的动物养殖技术逐渐落后于市场的需求,也使得动物养殖业的发展逐渐滞后于其他国家。
二、动物养殖技术创新对策研究
(一)合理选择动物品种,减少动物养殖风险
要促进动物养殖技术的创新,动物养殖企业要更加重视对动物养殖品种的选择,要针对当地的经济特征、地理因素和生物状况进行选择,特别是针对市场的需求选择具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品种,避免养殖不熟悉的品种而导致成本增加。同时,要提高养殖技术的科技化、自动化,促进养殖技术的集约化发展,引进更加安全的动物养殖技术,为珍贵的动物品种配置保险,减少动物养殖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
(二)利用市场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学—研养殖模式发展
要促进动物养殖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最关键的还是要利用市场推动养殖技术研究和运用。动物养殖企业必须要从市场营销角度促进人们更新对动物产品的认识,开发多样化的动物产品,重视对产品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推动动物养殖产品的市场化需求,从而促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动物养殖企业还应当从市场需求发展来看,推动技术的市场化发展,由重视对动物某方面应用的创新到多方面应用技术的创新,从高质量、绿色环保的角度推动技术的发展,重视产学研综合养殖模式的发展,利用生产推动技术的发展,推动技术的自动化、机械化发展。同时要重视对新产品研发技术的提高,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养殖风险,提高疾病防治技术、培养优良品种为目标促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三)综合提高养殖技术,强化疾病监测预防技术提升
为了进一步推动动物养殖业的发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养殖技术的市场化发展,对于动物养殖业中的中小企业要利用多种渠道取得资金支持,特别是要利用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以促进技术的运用,同时要改善专业人员的福利待遇,提升专业人员的创新意识,鼓励员工主动对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从资金和人员等方面为养殖技术发展提供支持。另外,在养殖技术发展的同时还应当改善管理观念,构建完善的质量检测制度,建设和完善养殖安全防御系统,推动疾病预防技术的发展。其中质量检测制度是保证动物产品合格的基础,强化疾病预防技术是养殖技术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加强免疫接种方法的研究防止动物传染病,通过饲养管理方式,促进整个兽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强化临床治疗技术的发展,保证场区和加工设备的卫生,做好风险防御工作保证动物养殖整体环境的提升。
1.1指标设计
当前学者利用DEA方法研究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时,产出指标经常使用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民人均农业经营纯收入,投入指标以农业从业人员、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化肥施用量等指标为主。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使用的农业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及其定义如下。水产养殖业产出以1990年价格的水产养殖业总产值进行计算,其中包括以1990年价格计算的海水养殖产品总产值和淡水养殖产品总产值,采用水产品价格指数进行折算。水产养殖业投入主要包括养殖专业劳动力、养殖面积、养殖固定资产投入与养殖中间消耗等4个方面。①渔业劳动力包括捕捞专业劳动力、养殖专业劳动力、兼业劳动力和后勤服务人员,后两个指标为概括性指标。为了统一口径,本研究选用养殖专业劳动力作为养殖劳动力指标。②水产养殖面积为每年的海水养殖面积和淡水养殖面积之和。③水产养殖固定资产投资为每年的海水养殖固定资产投资和淡水养殖固定资产投资之和。
1.2数据来源
在确定水产养殖业的投入与产出指标之后,着手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本研究设计指标数据中,海水养殖产品总产值、淡水养殖产品总产值、养殖专业劳动力、养殖面积、海水养殖固定资产投资与淡水养殖固定资产投资等6个指标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990-2010)》,其中养殖固定资产投资指标的2008年和2009年数据为预测值;渔业中间消耗指标的数据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1-2010)》。水产品价格指数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1-2010)》。
2水产养殖业生产效率计算结果分析
2.1综合效率计算结果分析
选用DEAP2.1软件来进行模型的运算,得到的综合效率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中国水产养殖业的生产综合效率指数、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的趋势基本一致。1990-2009年间,中国水产养殖业的综合效率效果一般,有8年为DEA有效,12年为非DEA有效,且两年的综合效率指数在0.9以下。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综合作用下,水产养殖业综合效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现象,1990-1992年间,中国水产养殖业的综合效率相对稳定;1993-1999年间,水产养殖业的综合效率波动较大;2000-2009年间,水产养殖业的综合效率又相对稳定。而由规模效益状态分析结果可知,除了2008年之外,非DEA有效年份的规模收益均处于递增阶段,且1996-2005年间的非DEA有效年份,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均低于规模效率变化指数。以上两种情况表明,水产养殖业非DEA有效的主要原因是养殖技术进步水平低和规模经营水平低共同造成的。
2.2投影分析
为了更好地找到水产养殖业非DEA有效的深层原因,调整投入产出结构,提升水产养殖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本研究将对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无效年份的模型测评结果投影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由于篇幅限制,未将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无效年份的投影数据进行一一列举,因此,采用加总的进行分析,对水产养殖业投入与产出的调整方向进行分析,具体数据详见表2。由表2可知,中国水产养殖业产出不存在冗余,而投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即保持现有水产养殖产出水平情况下,养殖专业劳动力、养殖面积、固定资产投入与中间消耗的投入可分别减少9.38%、7.78%、5.46%、7.23%,从而降低投入成本,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2.3曼奎斯特生产效率指数分析
运用几何平均法,同样借助DEAP2.1软件,计算中国水产养殖业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Malmquist指数)及其构成要素的变化情况(表3)。1990-2009年间,水产养殖业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为1,由于篇幅限制在表3中未体现。由表3可知,1990-2009年间,水产养殖业全要素生产效率的平均增长率为-3.6%,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缓慢,没能为水产养殖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技术效率指数均为1,说明水产养殖业重视养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现有水产养殖技术得到有效的充分利用,应继续保持此良好现状;技术进步率指数存在频繁且较大幅度的变动,这可能与水产养殖技术创新投入增长差异有关。水产养殖业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的分解结果表明,中国水产养殖业仍处在粗放式发展阶段,水产养殖业的产值增长主要源于劳动力、养殖面积、固定资产和中间消耗等资料的大量投入。
3水产养殖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3.1潜在影响因素设计与数据收集
因为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的变动主要由技术进步率指数的变动引起的,本文主要从技术创新与推广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投入情况来寻找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变动的原因。因此,本文初步设计的潜在影响因素包括:年末科技研发人员数量、每年科技研发经费投入金额、年末技术推广人员数量、每年技术推广经费投入额、每年培训渔民人数。潜在影响因素设计完成后,笔者利用《中国渔业统计年鉴》进行数据收集。经过收据收集整理发现,未能找到每年科技研发投入的相关数据,因此,首先剔除了每年科技研发经费投入指标,而用每年科教活动固定资产投入金额来替代。由于有些因素在某些年份没有统计,在进行整理后,只有1997-2007年间所有因素统计数据齐全。因此,只取该11年的数据进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3.2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结果分析
在确定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变动的潜在影响因素后,以1997-2007年间的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SCXL)为因变量,以年末科技研发人员数量、每年科教活动固定资产投入金额、年末技术推广人员数量、每年技术推广经费投入额、每年培训渔民人数等5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利用SPSS17.0软件中的向后逐步回归功能,进行初步多元线性回归,结果DW统计值仅为2.678,存在负自相关问题。因此,利用加权的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进行补救,DW统计值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降为1.710,较为接近2。由表4可知,回归模型调整后的拟合优度R2=0.704,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同时,由表5可知,回归模型的F值为8.936,p值为0.009,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是非常显著的,至少有部分变量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如KYRY、TGJF和PRRS。由表6可知,KYRY、TGJF、PXRS的t统计值分析为4.921、4.978、4.837,p值均为0.002,表明以上3个解释变量在95%的置信度下非常显著;同时,3个解释变量的VIF统计值分别为9.693、5.981、4.509,均小于10,说明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4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4.1研究结论
首先,水产养殖业的生效率评价结果显示:1900-2009年间,中国养殖业的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平均值呈现下降状态,导致水产养殖业综合效率和曼奎斯特全要素生产效率出现下降;中国水产养殖业产出不存在冗余,而投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其次,水产养殖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结果显示:水产养殖业的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与年末科技研发人员数量、每年技术推广经费投入额和每年培训渔民人数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4.2政策建议
4.2.1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完善水产养殖科技创新体系政府无法控制水产养殖主体的要素投入,而只能通过提高技术创新与推广,提升养殖主体的规模效率和要素生产效率。首先,政府应加大水产养殖科技研发人员的培养与培训投入,结合运用高校培养、科研机构培养、企业培养、产学研合作培养等方式,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科技创新奠定人才基础;其次,加大财政科技投入,通过科技专项、自选科技项目、委托科技项目等形式,对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水产养殖技术研发提供财政拨款资金,同时,通过税收减免、贷款扶持等优惠政策,鼓励养殖企业根据自身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技术攻关,平衡水产养殖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