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间工艺品,地域文化内涵深厚,历史悠久,技艺独特,艺术个性鲜明,深受国内外人士的青睐,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开发价值。青海藏绣工艺伴随着青海人民的千年文化延续至今,以其浓厚的民族特色与特殊的工艺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在青海民间传统手工艺中独树一帜。对青海藏绣工艺品开发,有助于人们理解青海民族工艺品的文化影响因素及其艺术价值,从而促进青海工艺品的不断发展。
民间工艺品/藏绣/文化
藏秀俗称针线,也就是人们以藏族文化为主题的针线作品,在发展初期,是以服饰为主,主要以图案、刺绣为载体。藏秀是以针线制作成的图案作品,以藏族的生活元素为主题而形成的传统的刺绣作品,是藏族生活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结合产物。它凝聚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是这两者结合的产物,也是藏族人民勤劳的结晶,承载着青藏高原厚重的农耕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大发展,青海省的民间工艺品市场也不断发展与扩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一些较大的强竞力企业也不断出现,市场无形的出现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正是这种竞争力才促使整个市场的发展,目前仅在西宁,就有30多家工艺品企业,年产值达到4亿多;工艺美术品商店200多家,年产值0.47亿。尤其是青海海南州藏绣制作产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于2010年列入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面以青海海南州藏绣的开发为例作一概述。
一、藏绣的发展历史
藏秀,是佛教的艺术传承,是在唐卡回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展现的是一种顶盛传统艺术,藏传佛教三大艺术:即唐卡、藏绣、堆绣三种,唐卡与堆绣已列入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海南州藏绣在2010年也被青海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藏秀是佛教文化的一种艺术展现,也是非常珍贵的,它是集合了苏绣、湘绣为一体的一种刺绣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之一,也是藏族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展现形式。作为一种民族民间工艺,藏秀有很多的表现手法,艺术形式也五花八门;其具有鲜明的色彩、流畅的针线手法、独特的绣工,堪称每一个作品都是最高文化艺术的佳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根据藏文有关文献记载,早期的藏绣主要采用绒线、毛线为主要原料在氆氇、皮革上绣制的。文成公主进藏后历史上开始出现运用丝线布匹的藏绣在苯教法师的祭祀服装及祭祀旗帜、赞普王妃的服装制作中频频出现的记载不难看出,藏绣技艺在藏汉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日趋成熟。在藏秀的发展过程中,也不断的吸收了其他文化元素,例如中原文化及中西亚文化等,借鉴各种优秀刺绣流派的先进针法和先进工艺,逐步演变成一种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青藏高原文化现象。传统藏绣作品主要靠制作藏绣唐卡及各种藏传佛教寺院经幡挂帘等宗教用品和制作藏族妇女辫套、服饰、鞋帽等民族服装服饰用品两大类传承至今。
青海省大豆生活着藏族人民,所以其藏秀的发展较早,历史悠久,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其当地人们大都擅长刺绣,所以也被称为“藏秀之乡”。海南州藏绣产品开发纳入了全省旅游商品开发的重点规划,藏绣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在推动地区经济、解决待业人员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增收致富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海南州现有藏绣产品开发生产企业2家,分别为海南州布绣嘎玛民族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和贵南县东格尔藏绣科技有限公司,全州设有藏绣制作点16处,有2000余民妇女从事藏绣作品的制作,将当地村名吸纳到公司中,充分发挥其本身作用,使1500多名妇女从事藏秀工作,且人均年创收8000余元,并通过集合,达到各类资金1000万元,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一体化,从培训、设计、生产、加工、到销售都是统一分配的,促使藏秀行业快速发展。
二、藏绣的艺术特征
藏绣根据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地区差异等情况可分为嘉绒藏绣、卫藏藏绣、阿里藏绣、安多藏绣等藏绣派系。其中安多藏绣又分为“海南藏绣”和“华热藏绣”两种。“海南藏绣”则主要流传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茫巴夏松地区(贵南地区)和郭梅部落地区(共和盆地)等为主的农业区。该地区先民均来自青海东部的化隆、循化、尖扎、热贡等地的噶玛咯部落后裔,藏秀的发展历史悠久,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多数人们都具有刺绣的本领,所以被称为“藏秀之乡”。“海南藏绣”的优秀代表、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南藏绣”分布在这一地区,境内的沙沟乡、茫曲镇、过马营镇、茫拉乡是藏绣生产的主要分布区。“海南藏秀”讲究色彩上运用,要求色彩鲜明、艳丽。在色彩搭配上,秀女们没有任何约束,都是靠自己的经验,自由发挥、想象,大胆搭配,将自己的感情尽情的体现在色彩上。在色彩的选用上其实有很多讲究,导致海南藏秀作品色彩活泼,对比鲜明。很多藏秀都会采用对比鲜明的大红、大绿色彩搭配,形成这种高对比度,高反差的效果。很多藏秀都采用高质量的绣线,所以色彩体现鲜明而又光泽。
藏绣在青海在发展过程中,艺术表现非常鲜明,尤其在色彩的表现力上,鲜明活泼,且绣工精致,政法活泼,并且具有丰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力,也蕴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寓意,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原始古朴的艺术韵味,每一个完整的藏秀都是艺术的体现,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而且藏秀作为一种明见艺术,展现了民族文化,形式多种多样,给人以接近生活的感觉,质朴、真实。是以藏文化历史和佛教经典及人物动物等为基本题材绣制而成的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艺术。藏秀的针法大概有十多种,名族服饰中藏秀的表现大都以平针和缠针为主,而唐卡和柱帘上的藏秀则以套针、跳针为主,根据不同形式的藏秀,色彩搭配、针法讲究上都有很大不同。相比苏绣来说,藏秀的针法很少,但是,在贵南藏秀中,其针法还是经过不断改善的,融入了很多当地生活的需要,形成特色的文化,成为独树一帜的艺术。
藏绣工艺品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其包含的元素也不断扩充,多种文化的相互结合、发展,而形成今天形式多样、表现多样的具有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表现形式,也是文化艺术的宝贵传承,是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的劳动和智慧成果,将当地自然环境、文化特点融入其中,形成一个既具有特色化,又具有民族化的文化艺术品,但其始终以藏族佛教文化为主宰,将其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融为一体,体现了特色化的文化元素。
三、藏绣的发展现状
藏秀作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并曾获得过很多荣誉,例如“最具有青海特色旅游商品奖”,目前其已销往很多欧洲国家。藏绣工艺品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经过长期的变革与发展,受许多文化的影响,并融合了人们需要的一些元素,而形成了今天具有多元化的藏秀,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将当地自然环境、文化特点融入其中,形成一个既具有特色化,又具有民族化的文化艺术品,但其始终以藏族佛教文化为主宰,将其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融为一体,体现了特色化的文化元素。
随着一代一代人类思想、文化素养和生活的改变,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也得到了不断地升华,构成了高原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是青海灿烂文化的一朵奇葩。但是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藏绣艺术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人才缺失。农村妇女是藏绣工艺的主要创造者。而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收到外来经济和文化的影响,靠手工艺制作维持生活越来越不能满足农村妇女对经济生活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放下了绣品制作,出门打工,致使手工制品人才不断缺失。加之,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共,大部分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希望子女在这些手工艺品的制作上浪费太多的时间,这种种现状导致的后果就是这些民间手工艺品(如藏绣)的消匿。另外,中高层次的藏绣产业管理人才十分匮乏,尤其是既懂藏绣艺术又懂经营管理的综合人才更是严重不足。
其二,产品表现形式单一,研究投入不足。近年来,随着青海省经济的转型、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迅速减少,产生于农村妇女的的民间手工艺品,也由于时代的变迁、老艺人的离去、传承方式的落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作品日渐凋零,最近几年,虽然在藏绣的图文上有所丰富,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太少,很难满足顾客对产品多样化的需求。近年来,藏绣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并投入了部分资金整合出一条产业链,并纳入青海省旅游商品重点扶持项目,学术已经受到了不少学者的重视,但更多的是重视形式,藏绣的发展没有得到更深层次的创新,同时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也太少。
其三,当地文化的保护和宣传不到位。在青海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很多年轻一代,不注重文化的传承,所以一般从事藏秀工作的都是年龄偏大的妇女,其文化程度都相对较低,劳动技能单一,很多妇女思想守旧。由于老旧观念的存在,“男主外,女主内”思想致使其不能够将藏秀工作当做一种事业,制作绣品时随意而为,不能很好地体现民族文化的内涵。大部分绣品中图案所要表达真正的寓意不能很好地被收藏人理解,有人仅仅是因为图案好看而作为收藏,大部分人不觉得有多大的收藏价值,所以由于当地政府对藏绣艺术中所传承的文化宣传不到位,导致民间艺术藏绣文化开始呈现下坡路的趋势。
四、藏绣的未来发展愿景
为了更好地开发、保护和传承藏绣艺术,以藏绣规模产业化、运做方式市场化生产加工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高质量、高档次、高品位的藏绣产品。
首先,将藏绣艺术应用于服装设计中。将藏绣艺术将藏秀文化艺术运用到服饰创新上,这不仅仅是藏秀文化的传承,更是展现民族魅力的手段,将文化艺术与现代服饰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创新设计,充分发挥名族个性化的特征,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要,有满足其对服饰的要求。
其二,将藏绣作为旅游纪念品,拓展销售市场。政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大众对藏绣文化内涵的了解和认知程度,将藏绣塑造成能够反映当地文化的代表性旅游纪念品。同时在具体的销售过程中,可适当的向客户演示藏绣的制作方法和过程,从而提高人们兴趣。此外,藏绣的销售不应仅仅局限于当地,还应该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消费群体,甚至可以积极开拓境外市场,扩大藏绣的销售市场。
关键词:藏羌彝多声部音乐;新生态;民族音乐
2017年,笔者参加了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藏羌彝多声部艺术作品创作实训”的学习,深入了解藏羌彝多声部音乐艺术的重构情况。此项目集传承、传播、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系统挖掘原生态藏羌彝民族音乐的典型乐汇、音乐动机、音乐表现形式、服装配饰以及文化符号等,从而对藏羌彝多声部音乐进行重构。
一、新生态藏羌彝多声部音乐的重构路径
由于各民族间的大融合,尤其是民族地区生活方式的变化,使文化生态更加多样性,原生的民族民间音乐退化速度加快,藏羌彝原生态多声部音乐形态的传承与传播也受到了巨大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使传统民族音乐的表现形态得到广泛认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在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藏羌彝多声部艺术作品创作实训”中,学员们通过溯源藏羌彝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及文化背景,梳理原生音乐的采集整理、创编创作与舞台综合呈现等,可知新生态藏羌彝多声部音乐从田野到舞台的重构路径。其一,田野采风。通过田野采风,可详细了解藏羌彝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民俗民风、音乐形态等。这种田野采风可以是深入民间,也可以是进入课堂。如本项目的彝族音乐田野采风就请来彝族“卓卓文化”民间音乐的传承人和彝族宗教毕摩传承人进行讲授,非宗教祭仪场合的毕摩音乐展演是以音乐为载体的艺术传播,不具有宗教功能。藏族音乐田野采风最具代表性,项目组学员观看了阿坝州歌舞团的表演,并前往阿坝州马尔康脚木足乡采风。在当地组织的节目里,身着节日盛装参加表演的村民以中老年为主,因青壮年大多外出学习、工作或远离家乡生活。在交谈中得知,现在年轻人大都外出生活,很多人已经不喜欢也不会演唱这些歌曲了。这种现象引发了我们的担忧,生活环境的变迁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民族原生态音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其二,编排创作。新生态音乐艺术作品的创作遵循艺术作品的一般规律,挖掘、整理原生态音乐文本,全方位、多角度分析音乐,运用音乐专业技巧对作品进行呈现,以体现少数民族的生活乐趣,展示并传承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在音乐旋律方面,分析原有旋律的风格类型和结构特征,从而使新设计的音型与织体能够烘托、渲染原有旋律,并使原有旋律的表达更加温暖,更能表现藏羌彝民族的性格特征。在和声配置方面,和声节奏规整,音型与织体布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持续性,随乐句或乐段的变化而变化,和声进行脉络清晰。在编配伴唱音型方面,力求简洁流畅,符合少数民族音乐的旋律风格。为此,可将某一种音型与织体作为歌曲编配的主要手法,再进行发展、延伸、对比、再现等。此外,在作品编配中还可适当加入说唱艺术,以恰当的节奏型配以藏羌彝民族语言的常用语气词,并运用富于特质的语气词作为节奏型的衬词。其三,舞台呈现。舞台呈现是艺术实践的重要步骤。在技术上,要进行合唱技术训练,包括气息、咬字、吐字、音准、节奏、情感等;在文化上,要注重服饰设计、礼仪、穿戴等;在表演上,要进行多声部演唱的二度创作、舞台编排;在舞台设计上,要关注灯光、音响、画面、背景等环节,以综合展现藏羌彝民族的多声部音乐艺术。以作品《羌音羌情》为例,其重要道具为羊皮鼓,此鼓是羌族典型的打击乐器,因此在作品中,羊皮鼓不仅是道具,同时也是乐器,随音乐的律动而呼应。羊皮鼓的表演多在舞蹈段落的间隙进行,突出鼓的表演,渲染热烈欢快的气氛,与粗犷质朴的羌族舞蹈动作浑然一体,使作品具有了更多的羌族符号。另外,创编舞蹈动作时还要考虑动作幅度,过大会影响演唱气息,过小又会丧失应有的韵味。对羊皮鼓的运用也十分讲究,鼓与舞蹈既要相互展示,又必须协调,不显累赘。
二、新生态藏羌彝多声部音乐的特点
藏羌彝多声部音乐在旋律、节奏、节拍、音色和结构等方面均具有典型的符号性特征,声音也富于独特的风格特点,服饰、道具等更是具有显著的藏羌彝民族特征。可以说,符号性是新生态藏羌彝多声部音乐旋律形态、节奏样态、结构规模的显著特征。具体来看,其共有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伴奏方面。新生态藏羌彝多声部音乐还原田野中的原生表演形态,用无伴奏合唱手法进行编创,适当加入民族色彩性乐器,通过变音强化民族音乐色彩,用人声模拟民族乐器的声音,以突出自身鲜明风格。二是语言方面。新生态藏羌彝多声部音乐使用民族母语演唱,用罗马字与汉字读音相结合的办法标注歌词中藏族、羌族、彝族的母语发音,以便作品的传唱、传播与传承。其中还常常加入各民族语言常用的语气助词,体现出浓郁的民族色彩。三是声音方面。新生态藏羌彝多声部音乐在保持少数民族原生态发音的基础上多借鉴现代声乐的发声技巧,与合唱相比声音更偏自然,在音色的明暗、声音的连接、情感的宣泄以及音乐的表达上均有提高。四是音乐方面。新生态藏羌彝多声部音乐的旋律以民族五声调式为主,五声音阶加入半音以改变音乐色彩。和声主要以二度、四度、五度为主的色彩和声进行,并大胆运用大二度增强碰撞,强化不和谐感,这是受到了民族乐器的影响。二度和声的运用使作品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与此同时,四度、五度、八度和声的频繁使用以及作品中寸词的使用,都使作品呈现出空灵、缥缈的效果。五是舞台方面。新生态藏羌彝多声部音乐在舞台动作的编排、多声部演唱的二度创作、舞台艺术展演以及合唱技术训练、服饰设计等方面都注意凸显民族特色,如加入羌族的刺绣动作,服装色彩多用藏族的黄色、白色,羌族的桃红色、黑色,彝族的红色等。以新生态藏羌彝多声部音乐作品《羌山妙音》为例,其运用古羌族民歌的音乐原生样本,将民族五声调式运用在作品呈示部与再现部的旋律中,演唱形式为女声无伴奏多声部合唱。女生合唱的声音色彩与大自然雪山、薄雾的空灵意境相吻合,从而赋予作品神圣、圣洁的音乐形象。此外,其和声结构中大量运用大二度的不谐和碰撞向同度进行,这种非传统曲式结构的作曲手法反而使作品产生了一种全新的不和谐结构美,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也将主旋律衬托得更加优美动听。羌族是聚居于高山上的民族,空灵与高远是其主要文化特征。这部作品着力强调民族多声部合唱音乐,突出旋律声部,注重旋律的横向对比与走向特点,弱化和声的结构关系,在乐曲中段运用民族传统音乐的说唱念白,将其处理成气声,由虚到实,由弱到强,由慢到快,随着气势的增强,速度也不断加快,最后戛然而止。此时,又回到了原来的调式、调性上。作品既艺术地表现了羌民族的音乐性格,又充分展示了演唱者的音乐素质。
关键词:创意产业;社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174-01
一、《中国藏族首饰品资料库的研究》项目的相关介绍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了解到许多关于藏族首饰品的创意产业,如成都市“民族用品一条街”,拉萨市的“八廓街”,“成都的八廓街”,供藏餐的“风情屋”、“香巴拉藏餐店”,还有同时经营中餐与藏餐的“巴适快餐”餐馆等等,这些创意产业都有很红火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我们项目组主要收集、研究我国藏族特色饰品首饰的资料。系统整理图书、杂志、网络、电影中有关中国藏族手镯、手链信息;走访四川藏区采集资料;对部分相关图片完善和还原最后进行系统整理,以建成一个以图片、文字等方式详细描述藏族首饰、体现藏族文化的资料库。来填补藏族饰品文化在数字化方面的空白,以方便相关专业人士以及民族饰品爱好者查找使用。
通过对四川大学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中国藏族首饰品资料库的研究》的实施,我们了解到了许多藏族首饰品的创意产业,这些创意产业的价值已远远超出商贸本身,它不仅促进了各大都市及周边地区的商业繁荣与多元文化交融,增强了内地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辐射与联动,弘扬了少数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大都市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对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与认同,对中华多元一体格局不断得到巩固与拓展有着深远意义。这让我不禁想到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之密切。
二、对传统文化与创意产业的感悟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艺术发展的基础
人们必须先要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然后才能从事类似于艺术、科学、宗教等的活动。
在一个高度发达的商品化社会,离不开金钱。金钱,是艺术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活下去都是问题,遑论艺术创造。事实也确乎如此。正如藏族服饰文化,它归依自然,顺天而行,他们直接从大自然的启示中寻找色彩和图案。这种对生命、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强烈渴望与需求,激发了藏族人民的创造力。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和审美意识,使他们的首饰审美观始终具有浓郁的生命气息。藏族首饰那鲜纯亮丽的色彩则是生命的力量与热度。
好的艺术精品,可能是由一个为了挣钱而努力的天才创造的。一个对艺术有着坚定的信念,但缺少创造力的人,未必能创造出好的艺术品。很多事实证明,中国藏族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市场这块沃土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艺术发展的繁荣
总览社会的发展,有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艺术的发展不会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受阻碍。艺术的发展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例如,拖地的裙子和长长的袖子是藏族服饰特点,这主要是因为藏族居住的地区较为寒冷,为了保暖,他们习惯穿较厚和较长的衣服。如果说藏族服饰是艺术品的话,那么恶劣的生存环境和低下的经济状况,就是这个艺术品极好的诞生环境。
当艺术成为商品,人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终将打破本不该有的界限,在更高的历史阶段回归其人文本质。未来的艺术,将是既符合审美规律又符合经济规律的艺术,未来的经济也将是既符合经济规律也符合审美规律的经济,这样的发展才是合乎人的全面性的发展。
(三)艺术发展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艺术商品化是现在艺术走向大众的必然之路。商品化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它不仅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其次,艺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就像藏族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服装设计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精神享受,启发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挖掘藏族服饰深层的文化内涵、将该民族最本质的精神风貌和最具特色的文化情趣展现出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人们把对艺术品的预期目的和观念具体化、实体化,进行经济建设活动,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总之,我们要深入、细致地理解当代社会中艺术与经济互渗互动的一体化趋势。艺术使新时代的物质生产注入了更多的人文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旧有的抽象与封闭,从象牙之塔走向更广泛、更大众化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