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范例(3篇)

栏目:工作范文

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一架钢琴一双手,一张嘴巴一本书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多媒体以扩大知识的传输量,增大教学容量和密度,用声、光、形、色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音乐知识视野,在我国音乐教育领域里全面展开,并进人到音乐课程的教学之中。随着音乐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推广,音乐课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唱唱歌而已,而是已经发展成为包括舞蹈、戏剧、美术等在内的综合型的艺术课,音乐课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全面了。在综合型的学科里,多媒体的运用在教学效果的优化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必定会为音乐教学开辟一条更宽阔的道路。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喜欢学,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从而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悦耳的音乐、迷人的口邓潇匦面、优美的歌声完全融为一体,既可以演示静态图像,又能模拟一些动态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突破时空限制,展示课堂上不易看到或不可能看到的事物。

多媒体音乐课一开始就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因为它具有呈现客观事物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对具体场面创设的能力,能立即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激发学生在感情上的参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给新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戏曲与曲艺音乐――京剧》这节课的教学中,首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节课是用多媒体演绎中国京剧的发展历史,应重点了解它的发展概况、行当角色、京剧的唱腔、京剧的表演艺术以及京剧的脸谱艺术等。接着,在屏幕上以动画形式出现京剧产生的历史背景图像,并配以解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来与来自湖北的汉剧融合,又吸收了昆腔、秦腔的精华和许多民间音乐,形成了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剧种――京剧。从而揭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京剧的行当、京剧的唱腔、京剧的表演艺术以及京剧的脸谱艺术。在短短的时间里,通过多媒体以艺术的手法和形象生动的展示,使学生对古老的中国京剧的起源、发展等内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并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很快进入愉快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对所学音乐知识技能的兴趣,学生会以饱满的学习情绪,自我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欣赏是创造性的形象思维活动,它对于触发灵感、启智益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把视与听紧密结合,融声汇色,再辅之生动活泼的语言引导,给学生以真实的情景体验,诱导学生在聆听中去感知、认识、想象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从而提高审美能力。例如,在教学《彼得与狼》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觉音乐形象,我通过多媒体分别播放小鸟、鸭子、猫、老爷爷、狼和彼得的音乐,同时屏幕上依次出现他们的音乐形象,让学生在观察与鉴赏中去归纳、总结出这些乐器的音乐特点。接着老师根据性格化的动物和人物介绍乐器:小鸟――长笛,鸭子――双簧管,猫――单簧管,老爷爷――大管,狼――圆号,彼得――小提琴。学生通过听、看、说、想多种感觉器官的参与,步步深入,深刻地领悟了作品的内涵,提高了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3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是以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独特形式来表现艺术美的,提高同学们的音乐欣赏能力是实现欣赏教育的关键。如果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变抽象为形象,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的记忆,可有效地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比如,在欣赏《牧童短笛》时,先介绍乐曲的内容,然后播放制作的课件:随着优美淳朴,富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钢琴旋律,屏幕上出现了杨柳依依,流水潺潺,牧童骑牛吹笛,神态怡然自得,悠扬的笛声在春风中飘荡着的一派田园风光的景象……。同学们被这声像一体、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美陶醉了,感动了,有的轻轻拍打着节奏,有的两眼注视着画面,聚精会神地倾听着……学生对作品的音乐形象有了初步的感受。继而,再通过预先设置好的程序,让学生分段欣赏乐曲并提出问题,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

4提高学生的掌握概念能力

音乐欣赏是需要掌握某些概念的。多媒体通过音像教材来表现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与认识,引导学生去探索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增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可将一些枯燥抽象的概念,以内容生动、形象逼真、声音动听的教学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京剧行当中生、旦、净、丑和唱、念、做、打以及京剧脸谱艺术等概念,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多媒体教学分解了知识的复杂度,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减轻学生认知的负担。

5集成播放,有利于课堂节时省力

多媒体辅助手段是多功能的,具有高度的集成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常常免不了要在黑板上或纸张上密密麻麻地书写节奏、视唱曲,甚至抄写歌益,这样既烦琐又费力耗时。而多媒体可集媒体的多项功能十分方便地解决以上问题。例如在《我们的田野》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多媒体既能听到优美抒情的旋律,看到清晰规范的歌谱,又能看到歌词所反映的美景,如碧绿的河水,起伏的稻田,粉红的荷花……教学中,教师只要选择课件中相应区域,一按鼠标,就可以把动画、图、文等清晰规范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这样不但能就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还有利了学生对所学音乐知识的掌握和识谱视唱能力的提高。

6分层操作训练,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同学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如在学唱新歌时,有的学生只要听二,三遍就能正确学唱,而有些学生要听十几遍方能正确学唱。如此大的差异,给教师的教唱带来了困难。如在有条件的学校,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缩小这个差别。学唱之前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音乐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速度,跟着电脑发音,练唱,进行自我训练。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和学生单独交流或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就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达到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

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篇2

本文主要对多媒体音像资料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探究,具体从多媒体音像资料能够强化教学的直观性与生动性、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热情以及拓展学生的知识范畴等几方面进行阐述,希望本文的分析可以促进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多媒体音像资料;声乐教学;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高校声乐教学采用的是一对多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很难了解每一名学生技能水平的掌握情况。在信息时代,国内很多高校开始将多媒体音像资料整合进声乐教学进程中,这是对原有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且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声乐教学效率等众多方面体现了巨大的优越性。基于此,本文对其在声乐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进行探究。

1强化教学的生动性与直观性

多数声乐教学任务是由师生采用一对一模式完成的,教师参照学生情况的差异性,布置多样化教学内容。基于声乐内容与其他乐器相比带有抽象化特征,通常依靠个体机体调节去实现等实况,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多数是采用对比教学或举例论证等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在有肢体语言参与的声乐教学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与方向上存在差异,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声乐内容理解的过程便是其彰显个性的过程。虽然声乐作品理解方式存在差异,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理解到的内容都是准确的,例如气虚、白声、挤卡等错误发声在纠正环节上均应该体现出时效性。纠正错误发声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多学生在顿悟环节中出现问题,甚至在反复演练中失去对节奏的掌控能力,但是学生若能够从感官上触及大师的经典范唱,就有很大可能收获别样的感受,继而能够应用五线谱辨识声音的达标程度,而在多媒体音像资料的辅助下,学生可以顺利地探寻到自体在某一时段最佳的音感,此时高校声乐教学质量也是优良的。纵观高校声乐教学体系,很多歌曲,特别是歌剧节选,大部分是以剧情发展起来的,在某一特殊的场景下主人公歌唱出内心的情感。例如威尔第作品《茶花女》选段《饮酒歌》,其作为新中国上演的第一步西洋歌剧,起源于小仲马的著名小说《茶花女》。在多媒体音像资料反映中,学生对该歌剧的三个曲幕有更为清晰的认知,通过倾听女高音安娜•涅特列布科的范唱,学生被这部意大利歌剧在声乐与器乐的美妙之处所震撼,尤其是在玛格丽特沦为娼妓以后,过着一掷千金,但是精神和肉体上惨遭折磨的生活,患上重病之时,《茶花女》奏乐低沉响起,这是对“茶花女”悲惨人生的侧面描写,凸显出《茶花女》“一个堕落女人”的悲苦,同时也反衬出男主人公阿芒的个性特征,即为了所爱之人不离不弃。可见该曲目是对男、女主人公面对悲惨命运之时不朽真情的刻画。通过多媒体音像资料的范唱教学,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演唱该曲目时,融入真情实感,主动将自己置身于玛格丽特卧床不起、奄奄一息的境地中。学生只有对歌剧故事梗概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后,才能在演唱中将其内涵传递出来,确保演唱质量,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体现出多媒体音像资料的优势,强化教学的感染力、生动性与直观性。

2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知识的主动性

音乐可以被视为时间累积的产物,其与他类艺术作品相比较,最大的特征体现在不易保存方面,声乐亦如此。学生看到声音波形形状或五线谱,若其视觉能力较差,再加上其对声乐知识了解较少等因素,在枯燥的教学环境中对声乐知识的学习兴致将会不断下滑。而音像资料整合进声乐教学进程中,在培养与提升学生学习兴致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聆听范唱学习歌曲是高校声乐教学不可缺少的步骤。国内知名女高音歌唱家女士认为,对曲目的演唱应该彰显自体个性,而不是单纯地效仿某一声音,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学习是创造产出的动力,所以学生积极倾听大师级别的范唱是整合多样化歌唱要素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说,学生要想达到提升演唱质量的目标,用心去倾听,用心去感悟音乐的美妙之处是极为必要的步骤。基于意大利为美声唱法发源地这一实况,学生要想在美声唱法方面取得相应成绩,具备一定的意大利语音,以及学会一些意大利歌剧唱段是基本功。很多高校声乐教育者为学生布设的意大利歌曲韵律格调与中国传统歌曲存在较大的悬殊,且声乐学习者在语音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对五线谱的解析会存在很大难度,钢琴弹奏效果也不容乐观,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下,学生对声乐知识学习的热情就会不断下跌。而将多媒体音像资料融入教学体系后,学生能够一边倾听大师对曲目的演唱,一边对照五线谱,感受乐曲的风韵,“身临其境”。借助重复倾听范唱的途径,学生在感受歌曲美妙性与生动性的同时,对其旋律也会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控,钢琴弹奏环节也会得心应手。多媒体音像资料参与进高校声乐教学进程中,最大的受益者为初学者,在其协助下学生对歌曲内涵可以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在调动学生学习知识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信念等方面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在主动式学习情景中,高校声乐教学效率将会有质的飞跃。

3拓展学生学习范畴

在多媒体音像资料的协助下,学生接触曲目的机会更多。例如,学生面对教师布设的曲目时,可以借助互联网搜寻大师范唱。通常情况下,经典曲目演唱的大师不只是一个,因此,学生可以深度研究不同大师对作品的处理方式,从而获得体会,深度理解曲目的内涵。此外,学生也可以对大师他类的演唱作品进行查找,对照相关乐普,利用业余时间对其进行学习,这种拓展学习方式最大的作用体现在充实了学生的曲目数量。例如,对于威尔第的歌剧《弄臣》的咏叹调《亲爱的名字》,学生可借助互联网平台,查询到卡拉斯、萨瑟兰、曹秀美、格鲁贝洛娃等世界级大师的演唱范本,学生探析不同演唱家的格调,巧妙地将其与自体风格结合在一起,完美地演绎出声乐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声乐作品演唱的格调也会体现出新颖性的特征,这也是多媒体音像资料实效性的外在体现。多媒体借助自体信息容量大的优势,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范畴,压缩了他们翻阅纸质材料的时间,还可协助教师构建内容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是高校声乐教育者与学习者强化能力的有效辅助器具。

4重复性处于较高层次上

俗话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当下声乐知识学习者切身体会到的。目前与声乐课程相关的资料费用较为高昂,学时体现出短暂性,国内部分城市声乐课程教学费用一课时在60min左右费用高达1000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很多初学者难以真正领悟声乐教学的内涵,他们将声乐知识视为文化课程,去理解、背诵、记忆、应用。其实质不然,声乐知识的学习等同于练习与提升发声系统能力的过程,其也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但是在课时短暂化、费用高昂化的形式下,长期学习目标的实现就存在较大的难度。而多媒体音像资料在克服这些困难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凭借可以反复播放的功能可以解决传统声乐课堂教学即说即散的问题。即学生可以借助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将教师传授的内容进行全程录入,继而循环播放,多次倾听,深刻领悟,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此外,多媒体音像资料另一大优势体现在,学生可以把自己对曲目演唱效果与教师课堂教学示范进行对比,以探寻出自己演唱环节存在的缺陷,对其成因进行深度剖析,在多次倾听与练习中,不断强化自身的技能水平,消散在学习声乐知识过程中存在的疑团。

5结语

多媒体音像资料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极为显著的,换言之,这一新兴教学方法是值得广大声乐教育者采用的,教师在应用该类教学方法时,应该融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将其与他类传统教学方法整合在一起,从而使多媒体音像资料的实用价值体现出最大化。注:刘国峰,通讯作者

主要参考文献

[1]高冠男.中国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试论[J].音乐时空,2015(23).

[2]朱勇.戏剧表演基础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J].黄河之声,2014(19).

[3]李娟.浅析艺术实践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J].音乐时空,2015(10).

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音乐是一种借助声音旋律表现美的学科。这种美浓缩在声音中,飘荡在空气里,相对而言显得抽象缥缈。依照学生当下的思维特点,难以一下子感受到乐曲中的精美。而多媒体教学手段正是借助声音、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有效地将乐曲中蕴藏的美学元素呈现出来,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在教苏教版《金孔雀轻轻跳》一课,我出了一个谜语,请学生猜是哪种动物?因为这个问题并不难,所以大部分学生都纷纷举起了小手。然后立即就猜出是孔雀。于是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几张孔雀的图片,然后对学生说:“孔雀不仅漂亮,而且据说它还代表着吉祥如意,我们56个民族中就有一个民族把孔雀当作是自己民族的象征,你们知道是哪个民族吗?”学生被我问住了,于是我笑着告诉学生说:“那就是傣族。今天老师就要先带你们到它的家乡去看一看,你们高兴吗?”学生听我这么一说,还真有些迫不及待了。这时,我继续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傣族的风情,学生们边看课件,边听我的解说:“傣族人民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那里盛产竹子,因此他们居住的房子是竹楼。竹楼呈四方形,很有特色。哎!这里怎么这么热闹?哦!我们正赶上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新年的庆祝活动,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节日。在泼水节上人们互相泼水表达真诚的祝福。傣族人民还非常喜欢吹奏乐器。看,这是什么乐器?”“葫芦丝!”“对,因为外形像葫芦,所以就叫葫芦丝。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把葫芦丝,你们想听一听由葫芦丝演奏的乐曲吗?”“想!”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接下来我为同学们播放了一首葫芦丝吹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播放完之后,学生好像还没有听够,我对学生说:“怎么样,葫芦丝的声音好听吗?告诉你们,还有更好听的呢,那就是傣族的小朋友为我们演唱的歌曲。瞧,她们唱着优美的歌声来了。”开始播放《金孔雀轻轻跳》录音范唱,学生聆听歌曲。

二、通过多媒体可以化解音乐教学中的难点

低年级正处于形象直观性思维阶段,他们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对歌曲所承载的意境和表达的主题,他们难以真正地体悟,形成有效的认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低年级学生对歌曲内在主题的夯实,结果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鉴于此,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缓解音乐教学中的难点,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如在低年级时,因为他们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往往教授一个简单的知识,都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此时,就可以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让他们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在教授《小雨沙沙》这节课时,我制作了种子发育时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到一颗沉睡的种子,在细雨的滋润下,长根,发芽,直到破土而出。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多媒体画面,生动的演示给学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能明白,种子生长离不开雨水的滋润。

三、直观的视听,感受并理解歌曲

在解决了重难点之后,进入到歌曲的演唱这一环节,演唱歌曲是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巧妙地把VCD中的范唱运用到教学当中,不仅能让孩子体验歌曲,而且能对学生学习歌曲,把握歌曲的情绪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教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假若由教师范唱,无论唱得有多好,也仅仅是独唱,怎么唱都唱不出合唱的效果。我播放了少儿合唱团演唱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让大家欣赏。雄壮有力的歌声和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少先队员敬队礼等画面让学生充分体会了国旗的神圣,队礼的庄严,少先队员的自豪,让学生有直接的感知,能轻易地去认识和理解音乐。通过欣赏,再来演唱这首歌,学生的情绪、咬字吐字、节奏的把握等等,都令人满意。省去了很多老师讲了,学生也未必理解的尴尬,对歌曲的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上一篇:茶叶基础知识培训范例(3篇)
  • 下一篇:条件概率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