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农村居民增收工作总结范例(3篇)

栏目:工作范文

农村居民增收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沪渝城乡收入差距重庆城乡统筹发展启示

一、研究背景

当前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农村发展仍然严重滞后于城市,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仍然不均衡,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巨大需求潜力的释放和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重庆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集大城市、大农村于一体,全市共有3100万人口,80%在农村,从某种意义上说,重庆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缩影。2007年6月,重庆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中国首次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乡统筹建设带来的变化与历史性机遇都是空前的。本文选取上海市、重庆市作为研究样本,综合考虑两者在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消费支出差距、城乡社会保障差距以及城乡文化教育差距等方面的异同点,以期找出加快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对策措施。

二、沪渝城乡整体差距现状分析

1.城乡收入差距

2009年,上海市实现生产总值14900.93亿元,比上年增长8.2%,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8838元,比08年增长8.1%,比07年增长22.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2324元,比08年增长8.2%,比07年增长20.6%;重庆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28.72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5749元,比08年增长9.6%,比07年增长14.8%,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21元,比08年增长12%,比07年增长

35.9%。

从2009年居沪渝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来看,2009年重庆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上海地区的比例由2008年的53.8%上升到2009年的54.6%,2009年重庆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占上海地区的比例由2008年的36.2%上升到37.4%,两者比例均有所上升。

重庆自2007年大力开展城乡统筹以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农民收入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与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农村发展仍然严重滞后于城市,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仍然不均衡,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2.城乡消费支出差距

2009年,上海市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992元,比上年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804元,比上年增长7.6%;重庆市全年城镇人均消费支出12144元,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42元,增长8.9%。

2009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0%,城镇为36.5%。上海农村居民为37.1%,城镇居民为35%;而重庆地区农村居民为49.1%,城镇居民为37.7%。重庆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低于上海农村居民。因此,我们有必要向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学习,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城乡社会保障差距

至2009年末,上海全市共有845.71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523.5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全年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27.02万人。全市农村户籍人员养老保障覆盖面达到99.1%;重庆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574.6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362.46万人,失业保险219.91万人。全年70.14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下降10.6%,116.63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增长49.5%。重庆已经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民工保障制度体系,城乡低保标准差距缩小到2:1。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

4.城乡文化教育差距

至2009年末,上海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年内建成800个“农家书屋”,31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1697个村级信息服务点。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9.9%以上[1]。重庆市有线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46%。乡镇综合文化站854个。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3%,普通初中入学率98.83%,大学毛入学率27.0%。

在接受教育方面,重庆城乡差别十分明显。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城镇居民平均比农村居民多接受4-5年的教育。这种接受教育年限及教育机会方面的城乡差异,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其他差距的扩大,因此,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势在必行。

三、沪渝城乡整体差距对比分析结果对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的启示

2009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0%,城镇为36.5%。上海农村居民为37.1%,城镇居民为35%;而重庆地区农村居民为49.1%,城镇居民为37.7%。从以上数据来看,上海地区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与全国差距更多。重庆和上海相比,城乡整体差距主要还是体现在农村居民上,要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提高其收入水平。因此,重庆有必要深入研究上海市在促进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文化教育及社会保障方面都做了哪些有实效的工作,这些工作可以对重庆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努力促进农村居民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哪些启示。

1.开辟多种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缩小城乡差异的关键是提高农民收入。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千家万户组成的农产品商品基地为基础,以龙头载体为依托,形成农工商或农商有机结合的产业链和利益共同体的经营组织。农产品加工业在农业产业化中具有关键性意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重庆应结合市情,以市场为导向,转变和调整种养结构,带动农业产业化。不断加大对种养业的补贴扶持,致力于降低种养成本,认真贯彻落实惠农政策,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2.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水利设施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积极发展农业、农村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质优价廉的专业服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创新为农金融服务新形式。贷款难仍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问题之一。为了增收,不少农民在主动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由于贷款难,农民很难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积极推进信用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定工作,扩大信用担保的范围和比例,探索建立农户小额贷款联保机制,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4.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农民就业,提高农民队伍整体素质,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也是制约农民进一步增收的难题。农村居民要找到工作不容易,只能从事城镇居民不愿从事的苦、累、脏活,并且很难做到同工同酬,收入要比城镇居民少得多,收入基本多年没有变化。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短时间看,在目前的基数上,靠自发、分散地外出打工来增加农民的收入比较难。因此政府应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队伍整体素质,增强农民工就业的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5.统筹城乡教育,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重庆市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区域、西部唯一直辖市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城乡统筹应该建立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缩小与城市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和公平地占有教育资源。

6.逐步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继续完善和扩大统筹城乡的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让更多的城乡居民享受到这一惠民政策。

7.全市范围内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和落实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农村金融制度、行政体制等改革。加大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做好解释工作,让政策落到实处。

四、总结

重庆大力开展城乡统筹以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重大进展,若能持续深化城乡统筹发展,借鉴先进的农民增收、社会保障及文化教育措施,必定能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让城乡居民都迈入小康生活。

参考文献:

农村居民增收工作总结范文篇2

刘念杨邦湖北大学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变化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对农村居民消费收入和支出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

提高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应采取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率;收入;支出

居民消费率是指在一定时期中一国或地区的居民消费总额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即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居民

消费部分占整个GDP的比重。居民消费率是反映一国宏观经济运

行状况的重要指标,它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宏观经济结构失调,

损害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使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难以实现。

本文旨在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变化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和实证

分析,提出对提高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应采取政策建议。

一、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现状

统计数字显示,自1990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额随着国民经

济的增长不断上升,但是居民消费率总的趋势是一路走低。其中

城市居民消费率保持缓慢增长,但是从2000年以后出现下降趋

势,这表明城市居民消费达到一个停滞期;同期农村居民消费率

除在1996、1997年有所上升,2000年-2003年以来,我国农村

居民消费率依次为21.48%、20.59%、19.71%、17.96%。其他年

份都表现出持续下降。农村居民消费率的持续下降已经严重影响

到国内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同时也不利于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

平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二、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分析

1.农村居民收入角度分析

(1)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自1990年以来,除1994-1996年以外,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

入增长幅度都长期低于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特别是从1997

年到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仅为3.44%、2.23%、

1.95&、5.01%、4.61%,不仅仅远低于城市居民消费率,而且也

远低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这说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增长的红

利并没有均匀地分配到相关的行业和区域。同时通过农民家庭收

入的来源结构我们也可以看到,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

性收入所占农村居民收入的比重逐渐上升,而家庭经营收入比重

逐渐下降。但是据国家统计局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收入的一

份调查数据显示,该地区的农民工平均月工资和他们父辈20多

年前外出打工时的收益水平相差不大,而“不变”的背景却是中

国经济9.5%的高增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工资性收

入增长情况不容乐观。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例较小,

由于农村人口数量的庞大,政府通过财政或者税收等调节手段对

农民收入产生的影响甚微。

(2)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农村居民对经济增长和收入提

高有着不十分乐观的预期。从2008年起,我国经济进入调整阶

段,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慢。金融危机使得我国经受内忧外患的

双重考验,对农村经济而言,在经历了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之后,

随着全国经济形势的转变,乡镇企业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发展不

快.而由于农产品过剩,城市化进程不快。农村居民收入出现了改

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即收入增幅连续多年大幅度下降。

2.农村居民支出角度分析

(1)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情况。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00

年-2005年,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率依次为4.5%、4.5%、5.2%、0.3%、

3.4%、6.5%,同期城市居民消费增长率为7.8%、

5.2%、5.4%、6.3%、6.4%、6.8%,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率长期

低于城镇,农村居民消费始终无法启动。

(2)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通过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

中的分项数据显示,通过对我国农民消费结构分析,可以发现生

活消费和家庭经营费用支出是最主要的支出去向。生活消费支出

长期保持在60%左右,而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稳定在25%左右。农

村居民在食品、衣着、居住方面的消费比重逐渐下降,同时在家

庭设备及服务、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方面

的消费稳步上涨,这表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由吃穿住基本消费需

求向家庭设备用品和文教娱乐进行升级。

3.其他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

由于农村居民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在医疗、教育和养老方

面基本都要依靠自身来解决,为未来支出而削减日常消费支出。

预期收入减少,预期支出增加,又由于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可

能性较大,为防范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农民必将选择增加储蓄,

减少即期消费。虽然在农村已经启动了农村低保、农村医疗合作

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是覆盖面较小、受益人群较少。受

传统消费观念影响而形成的不良消费习惯,严重地制约着农村消

费需求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具体表现在日常消费节俭克

制,红白喜事、重点节日过度消费,消费求同,竞相攀比人情消

费、愚昧消费开支较大。

三、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建议与对策

1.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保障农民工务工收入和其他货币收入,

健全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和食品制造业。借鉴西方对农业的补

贴制度,加大工业对农业、城市对乡村的反哺能力。

2.改善农村居民对于收支的预期。建立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

系,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

3.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农村配套的设施建设和农村消费

市场上的商品监管,严厉打击农村市场的制假售假、价格欺诈等

行为,为农村居民提供良好的消费。

4.加速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吸引大量的农

民进入城镇,使其成为农副产品的消费者,把农民的潜在购买力

转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

参考文献:

[1]郭国锋.《当前农村居民消费偏低的成因及对策》.《生产

力研究》2003年第4期.

[2]田艳平.《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率研究》.武汉大学2005国民

经济学硕士论文,2006年3月.

[3]李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社会科

学论坛》,2001年07期.

[4]方国斌《.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分析及政策研究》.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3年03期.

农村居民增收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消费城乡居民基尼系数动态GMM

消费、投资、出口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只有三者协调增长才能使经济稳定均衡增长。扩大内需以提升消费是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如何进一步扩大消费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力度,但消费依然乏力。直接表现为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需求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出现逐年下降。1979-2010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与城乡居民最终消费率趋势如图1所示,我国最终消费率一直处于低位水平并有持续走低态势,最终消费率从1979年的62.10%下降到2010年的47.4%,2010年之后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而发达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最终消费率约为80%。农村居民最终消费率从1979年的30.3%下降到2010年的7.84%,总体上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006-2010年平均农村居民最终消费率为8.71%。1979-2010年城镇居民最终消费率变动趋势表现为微型倒“U”,并且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也越来越大。

文献回顾和评述

国内学者的研究类型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角度来分析居民消费问题。臧旭恒(2007)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更多受流动性约束影响,而农村居民对不确定性以及实际利率变动的反应更加敏感。方福前(2009)论证结果表明,医疗、教育和住房体制改革对城乡居民消费有不同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低迷的原因之一:在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居民占有的份额不断下降。邹红、喻开志(2011)论证了劳动收入份额和城乡收入差距是居民消费增长缓慢最根本的原因;提高劳动要素份额具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

第二类是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城镇居民消费问题。田青、马健(2008)分析结果表明,消费习惯、收入是影响城镇消费的主要因素,医疗保健、教育文娱等支出是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的重要因素。韩松、杨春雷(2009)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预期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对实际消费的贡献,远大于非预期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对实际消费的影响。娄峰、李雪松(2009)认为城镇居民消费的“棘轮效应”显著;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城镇居民消费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农村居民消费问题越来越重要,因此作为第三种类,不少专家越来越关注农村居民消费问题。苏良军、何一峰(2005)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暂时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非常显著,经济发展状况和消费习惯是影响暂时收入消费份额的重要因素。马树才、刘兆博(2006)研究表明,自然、市场和制度在内的不确定性、对当期收入的过度敏感性,以及农民消费行为所表现出的生命周期特征,这三个方面是影响农民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蔡跃洲(2009)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及国家财政农村救济费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显著影响。县域经济是启动农村消费的关键。张秋惠、刘金星(2010)认为非基本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具有较强拉动作用。

我国长久以来都存来着城乡二元结构,不同因素将会对城乡居民消费行为产生不同影响。另外,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支出逐年增加,但居民消费增长率低于GDP增长率是导致消费贡献率低、消费率低的直接原因。因此,本文认为一个更好的度量方法应该是:将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的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相对于分析居民消费量、居民消费增长率,应该注重分析消费增长率。

模型构建与数据描述

(一)模型构建

这里假定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为线性,因此居民消费行为表达式为:

Ct=α+βYt(1)

其中,Ct表示居民在第t时期消费支出,Yt表示居民在第t时期收入,截距α表示自主性消费,α>0,β为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0

根据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持久收入决定的。苏良军(2005)利用我国农村面板数据验证暂时性收入也会对消费产生显著影响,为此本文也将收入分为持久性收入(PI)与暂时性收入(TI)。根据弗里德曼提出的持久性收入与暂时性收入方法,建立方程如下:

PIt=Yt+Yt-1+Yt-2/3(2)

TIt=Y-PIt(3)

其中,Yt为当期实际收入,Yt-1为前一期实际收入,Yt-2为前两期实际收入。将上述(2)、(3)式代入(1)式,得到居民消费行为新的表达式:

Ct=α+β1PIt+β2TIt(4)

其中,Ct同上,PIt与TIt分别持久性收入与暂时性收入,0

Rrct=c+β1pit+β2tit(5)

其中,Rrct表示第t时期居民最终消费率,pit、tit分别表示居民持久性收入与暂时性收入与GDPt比值。

我国居民消费除了与居民持久性收入、暂时性收入有关外,还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有关。教育、住房、医疗作为居民生活面临的“三座大山”,教育、住房、医疗支出必定会挤占其他项目的消费支出。基尼系数作为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重要指标,其数值大小对居民消费也应有一定影响。另外,由于样本容量限制,按照传统将我国分为中、东、西三部分,在回归中会产生共线性,因此本文以中西部为基准区位,设置东部一个特征虚拟变量。

根据上述定义,原模型进一步展开为面板数据模型,得到表达式:

(6)

其中,it中的i代表各地区里的省份,t代表时期;c为常数项;μit为随机扰动项,ηit所度量的是各个横截面单元的个体,即不同区域的差异;Rrc、pi、ti如(5)式所述;urGiniit为各地区不同省份各年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uuGiniit为各地区不同省份各年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rrGiniit为各地区不同省份各年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edueit代表教育对居民消费影响,用各地区教育支出总额与当年该地区生产总值比表示;houseit代表住房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用各地区住房支出总额与当年该地区生产总值比表示;medeit代表医疗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用各地区医疗支出总额与当年该地区生产总值比表示(见表1)。

此外,考虑到当期消费水平的增加可能会依赖于过去水平,为了防止模型设定误差,本文在(6)式基础上,加入被解释变量与部分解释变量滞后水平。最终将原始模型扩展为如下动态模型:

(7)

(二)数据选取与描述

本文时间序列数据中各地区年度生产总额、人均生产总值、城镇与农村居民最终消费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城镇与农村人均住房、人均医疗保障、人均教育支出来自于历年各地区统计年鉴和《我国农村统计年鉴》,考察样本区间是1995-2010年。

居民持久性收入与暂时性收入利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通过(2)、(3)式计算得出,城镇居民edue、house与mede通过人均教育支出、人均住房支出、人均医疗保障支出分别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相乘,再分别除以人均生产总值得出。同理得到农村居民edue、house与mede值,由于部分农村人均教育支出数值缺失,根据往年经验,用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百分之五十近似替代。

由于各地区统计年鉴统计对居民收入分组不同,因此计算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居民收入五分组是用胡光祖(2004)基尼系数简单公式(g=P5-P1)方法得出,七分组是借鉴陈昌兵(2007)非等分组的基尼系数计算公式,然后使用“分层加权法”计算出各地区城乡基尼系数。只有21个省、市以及自治区可以计算出基尼系数,因此本文也只选取了全国21个省、市以及自治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

实证结果

动态面板模型的被解释变量滞后项放置方程的右边,会出现内生性与误差项移动平均问题,而传统的模型估计方法会造成系数估计有偏差。为避免这些问题产生,本文采用两步差分广义矩法(DIFGMM)与两步系统广义矩法(SYSGMM)。在工具变量设置上,本文采取如下处理:引入了地区虚拟变量,在国内造成收入分配差异的原因有城乡二元结构、分配体制、经济体制等,因此笔者有理由将虚拟变量、城乡基尼系数、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农村居民基尼系数设成外生变量,其他变量作为弱外生变量处理,用弱外生变量的滞后期作为它们本身的工具变量。GMM估计是否能获得一致的估计系数,在于工具变量的选取是否有效以及扰动项不存在二阶自相关。因此在GMM估计中,采用Sargan检验来判断工具变量的有效性,采用AR(2)统计值检验原模型的一阶差分的扰动项是否存在二阶自相关。模型整体是否显著是通过Wald检验p值验证。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表2将居民消费率分为城镇居民消费率和农村居民消费率进行分析。

从表2可以得出:第一,城镇与农村居民消费率滞后项(Rrcit-1)对前期消费有显著正相关影响。前期居民消费率每上升1个单位,城镇与农村居民当期消费率分别增长多于0.7个百分点,说明居民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受自身消费习惯影响。

第二,当期持久性收入(piit)对城镇与农村居民消费率存在正向影响,但持久性收入滞后期(piit-1)对城乡居民消费存在差异,对城镇居民消费积极影响,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并不显著。

第三,当期暂时性收入(tiit)对城镇与农村居民消费有显著影响,但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大于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滞后期(tiit-1)对城乡居民都没有产生影响。这是因为暂时性收入是一种短期、临时收入,前期暂时性收入并不会对当期消费造成影响,在当期总收入增加时,居民消费也会增长。

第四,教育的当期支出(edueit)对农村居民消费有正向积极影响,当期教育支出增加1个单位,农村居民消费率上升2.8个百分点,滞后项(edueit-1)对农村居民消费存在一定挤出效应,滞后期教育支出增加1个单位,当期农村居民消费下降1.86个百分点,但当期、滞后期教育支出对城镇居民影响并不显著。这是因为,当期教育支出增加相当于服务性消费增加,与居民消费率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前期教育支出对农村居民来说是一种负担。假定在短时间内农村居民收入并不会发生较大变化,当前期教育费用增加为前期教育水平,作为相对理性人,会减少当期其他项目支出。

第五,当期住房支出(houseit)对农村居民消费有显著挤出效应,滞后期住房支出(houseit-1)对城镇居民消费有显著挤出效应。

第六,滞后期医疗保障支出(medeit-1)对农村居民消费有显著挤出效应,前期医疗保障支出增加1个单位,当期农村居民消费下降1.293个百分点,说明前期医疗保障支出对于农村居民是一种负担,前期支出增加会减少当期其他项目支出。滞后期医疗保障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并不显著,是因为相对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有一定的医疗保障,医疗资源更多倾向于城镇。

第七,城镇居民基尼系数(uuGini)对城镇居民消费率没有显著影响,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对农村居民消费率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城镇内部的收入分配与农村内部收入分配仍在合理水平。

第八,城乡居民基尼系数(urGini)对城镇居民消费有积极正向影响,对农村居民消费有一定挤出影响。

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研究表明,持久性收入与暂时性收入增长对城乡居民消费提高从总体上有明显促进作用,说明收入水平的高低和不确定性对城乡居民消费都有较大影响。住房支出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教育、医疗保障服务性支出对当期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有效拉动作用,但较高的教育、医疗保障性支出会对农村居民其他消费项目产生挤出效应,扭曲消费结构。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越大,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就越大。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镇居民消费,但过高的城乡基尼系数,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而造成社会动荡,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二)政策建议

为了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率提高,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基于上述分析结果,给出如下的政策建议:第一,控制房价过快增长,政府在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向中低收入阶层供给时,制订严格的事前审核、事后监管措施,防止不法分子利用保障性住房套利,为低收入阶层提供低息或无息优惠性住房贷款。第二,提高中低收入阶层收入,依法规范各种收入分配,保护合理、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对高收入者加大所得税征收力度,建立重点行业工资收入监控制度,减轻农村居民税负。第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农村消费水平,改善农村消费结构。第四,健全与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增加农村医疗设备投入,有效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问题,调整支出资金内部结构,提高农村救济费支出比重。第五,加大对农村教育扶持力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继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臧旭恒,裴春霞.转轨时期中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比较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

2.方福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研究—基于中国城乡分省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9(2)

3.邹红,喻开志.劳动收入份额、城乡收入差距与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3)

4.田青,马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分析[J].管理世界,2008(7)

5.蔡跃洲.经济刺激计划与农村消费启动—基于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解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9(7)

6.苏良军,何一峰,金赛男.暂时收入真正影响消费吗?—来自我国农村居民面板数据的证据[J].管理世界,2005(7)

7.韩松,杨春雷.我国城镇居民非预期收入对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6)

8.娄峰,李雪松.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动态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3)

9.马树才,刘兆博.中国农民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5)

10.张秋惠,刘金星.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对其消费支出行为的影响—基于1997-2007年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4)

11.陈昌兵.各地区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计算及其非参数计量模型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

12.胡光祖.基尼系数理论最佳值及其简易计算公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4(9)

  • 上一篇:体育教学的教学方法范例(3篇)
  • 下一篇:工艺美术的影响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