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范例(3篇)

栏目:工作范文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篇1

[关键词]“721”模式人才培养改革制药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5)08-0015-02

一、“721”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针对湖北省理工科高校本科培养模式的改革,湖北工业大学提出了适合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721”人才培养模式。具体阐述如下:针对同一学科专业,70%的学生实施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主体、创新与创业精神为两翼的应用型人才;20%的学生实施“1+X”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一专多能、适合工业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10%的学生实施精英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水平创新型的领军人才。学校提出“721”梯级、分类、多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既体现了“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教育理念,也考虑了湖北工业大学的办学整体水平和学生生源质量特点,还贯彻了中央有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精神。[1][2][3][4]

二、培养方案改革探索

“721”模式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目的在于满足制药工程领域需求,培养具有新药设计、药用辅料开发、医药中间体及其他相关技术研发、工厂设计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素质的高级工程师,即培养70%的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20%的学生具有知识面广,自学能力强,具有完善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培养10%的学生除了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善于组织和协调团队,创新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

(一)教学模式革新

1.注重强化实践能力。充分利用短学期,统筹一、二、三课堂资源,对“六元”(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创新教育-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系统设计,提出培养本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内容和目标,确保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2.积极促进学生个性化培养。适度减少必修课比重,扩大选修课的种类与数量。通过丰富选修课数量和提高教学质量,按一定比例扩大学生选课自由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充分展现出多样化的知识、能力结构,为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二)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基地

1.实验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制药工程实验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根据制药工程的学科特点,坚持重视专业基础、促进学科发展、提高建设的理念,系统规划和改革制药工程专业基础、实验实训体系。依托较强的学科基础,对制药工程专业基础和实验实训教学基地进行建设与改造。从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实验仪器设备、管理体系等方面建设实验实训教学实验室。将基础实验、综合大实验、工程设计及研究性实验系统地安排在实验实训教学体系中,使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基础宽厚、结构合理、由浅入深等特点,满足素质培养和创新培养的需要。实验实训基地定期开放,加强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实习基地的建设。与中美华世通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启瑞药业、武汉长联来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龙翔药业、湖北潜江永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武汉远大药业、湖北益康药业等多家湖北地区具有广泛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联系,这些企业为制药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了实习场所,并长年接收本专业优秀的毕业生。

3.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湖北工业大学完成了创新实验基地和创业园的建设,提供配套政策满足学生创业需求。制药工程专业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扶持大学生创业,目前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721”模式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具体方案有以下几点内容。

1.建立健全学生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体系。湖北工业大学现在实行4个学期制(两个大学期和两个小学期制),其中两个小学期分别设置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对象制定与其相适应的实践目标和实践方式,实行专业教师负责制与指导制,有计划、有目的地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适当调整和修订课程结构体系与内容。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与培养目标开设不同的专业选修课程,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合并有重叠内容的课程。明确必修基础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大力增设专业选修与综合大实验。

3.完善学生考核体系。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分为不同的考核模式,突显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性,对小学期制的学生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考核,按照不同年级分类考核。

(四)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将实训实习环节集中安排在最后一学年,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存诸多弊端。[4][5][6]本研究通过前期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要注重以校企合作为导向,以综合大实验、生产实训、毕业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重点,进行了如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举措。

1.建立和开放综合性实验室。加快实验实训与学科竞赛基地建设,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

2.加大加快与企业合作办学模式。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积极开展各种专业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丰富社会经验。

3.设立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设置创新实验班与卓越工程师计划,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和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学生按需选择课程,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实行导师负责制。

4.设置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在不同年级设置创新科研项目,组织学生自主申报科研项目,对项目进行评比与公示,择优入取,依托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在制药领域具有高水平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

5.培养创业人才。开设创业教育教学课程,提供配套政策满足学生创业需求。湖北工业大学完成了创新实验基地和创业园的建设,在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过程中,形成了“点-线-面”逐层递进、“创业教育+专业教育”逐步融合的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体系,较好地实现了省属理工科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善创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目标。

6.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组织爱心联盟,积极践行“立德修身”工程,实践认识社会、体验社会、服务社会、奉献大爱为孤寡老人送温暖、散孤寂等活动。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参与社会服务的意识与责任心。

三、小结

基于“721”模式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是大势所趋。其目标是培养能适应中国现代化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具备化学、药学、工程学、管理学等基础知识,具有新药设计、药用辅料开发、医药中间体及其他相关技术研发、工厂设计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素质的研究开发型和技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在科研院所、设计院、高等院校和制药及相关企业工作。针对这个目标,我们进行了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初步实践,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专业技能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付春生.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西社会科学,2010(11):155-157.

[2]陈琳.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21-27.

[3]张翔云,谭琦耀,劳传镜,等.广西区域经济背景下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学术论坛,2011(12):220-224.

[4]王明华.我国高校三学期制变革的特征及其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8.

[5]马跃,王瑛慧.厦门大学为何再度推行三学期制[N].光明日报,2004-07-08.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三段渐进式;工学结合

0前言

自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以及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而企业要适应知识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挑战,高职院校要建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加强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力度[1-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指出,“在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处理好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的关系,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并尽可能请社会用人单位参与专业培养计划的制订工作。”《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也指出“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基于此,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中充分体现了基于“社会生活过程”和基于“工作过程”的双基导向理念,邀请了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家指导下,最大限度地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并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三段渐进式”培养等途径有效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

1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1.1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背景

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相关政策支持下,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中提出,我省将着力打造泰州医药高新区,构建形成以泰州“中国医药城”为中心,南京、苏州、南通、连云港等地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产业发展布局。至2012年,泰州已形成50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成为引领全省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的“加速器”。另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医药行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制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到2012年实现倍增,成为江苏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这种行业发展趋势使生物制药专业的毕业生成为当前社会急需的人才之一。专业调研中发现,全省现有药品研究机构800多家,生产企业670余家,已初步形成了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医药板块”。南京南的苏锡常医药产业群、南京“药谷”,苏中的泰州中国医药城,苏北的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培育了扬子江药业集团、恒瑞医药、正大天晴集团、豪森药业、先声药业、康缘药业、江山制药、奥赛康药业等众多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

1.2生物制药产业技术工人现状与培养目标的确定

目前一线岗位从业人员以高中学历为主,专业素质普遍较低,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急需生物药物发酵、分离提取、质检和品控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根据学院立足南通、面向江苏、服务大中原长三角的办学定位,在面向行业、企业广泛进行人才培养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适应南通及其周边地区生物制药行业生产一线需要的,具备较强的从事药物生产、药物分析与检测、药物制剂、药品营销等实际工作能力,适应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2.1课程体系设计理念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体系设计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公共课程开发理念和“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理念,以系统论方法为指导,构建本专业“文化素质养成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

为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能力,满足学生个人专业兴趣发展需要,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理念,通过专业调研及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分析提炼出了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遵循学生认知与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从而适应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需要。

2.2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通过企业专家实践访谈,凝炼分析形成适应典型工作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其次,专业教师通过找寻合适的平台或载体,整合所需要知识、技能训练内容,设计形成相应的课程;最后,对专业课程,按照材料的复杂程度、评价的综合要求、团队合作的组织要求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来实现课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到复合的有序编排。

2.3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组织课程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业教师成立建设团队,在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和进行职业资格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形成了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表1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领域(课程)一览表

以上典型工作任务立足于生物制药专业教育,同时通过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促使学生横向发展,拓展企业生产岗位能力。

3生物制药技术“三段渐进式”培养模式

3.1“三段渐进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目的

工学交替的安排与实施,就是要为学习者在学习与工作间架设无缝桥梁,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该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泛指学校外)两种教育资源与环境,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课堂学习与工作实践的有序交替,使学生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获得一定的工作经历,能够胜任未来从业岗位、独立开展工作并承担社会责任。

3.2“三段渐进式”培养模式的构架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前提下,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段渐进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下,主要有“行业感知”、“专业体验”、“职业定位”三个环节构成,以提升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培养目标。

第一学年,通过《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使新生对该专业的发展和职业定位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和理实一体化课程《基础化学》,在校内实验、实训室内完成简单、单一的基本技能训练;第二学年及第三学年的一段时间,通过工学结合,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内进行生产性实训,完成复杂、综合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在第三学年,通过在生产企业的顶岗实习,使毕业生完成由“新手”到“熟手”,由“模仿”到“创新”的转变。

3.3“三段渐进式”培养模式的教学保障

3.3.1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以我校为例,现有专职教师27人,在职称结构上,高级职称3人,副高职称11人,副高以上职称人数占教师总数51.9%,中级职称8人,占教师总数29.6%,双师型教师24人,占总数的88.%;在学历结构上,博士研究生1人,占教师总数3.7%,硕士研究生17人,占教师总数62.9%。专职从事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5人,专职教师在外从事技术兼职的有5人。

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已与南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南通精华制药有限公司、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公司、南通优尼科有限公司、百益制药、塞奥生化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组建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3.3.2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我校校内实践基地主要有无机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训室、有机化学实训室、传质与分离实训室、物质成分分析实训室、流体输送实训室、物质物性分析实训室、高压灭菌锅、生化培养与检测实训室、无菌接种室、生物发酵实训室、气相色谱分析室、液相色谱分析室、原子吸收分析室、红外色谱分析室、紫外分光光度计实验室、气质联用分析室等专业实验室和分析室共17个,1个制药仿真实训室,5个理实一体化实验室等校内实训、实验室为完成“三段渐进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为了满足学生职业岗位与技能培养要求,本专业在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一直关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社会服务中,已与南通精华制药、江山农化、南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南通百益制药有限公司、海慈药业等单位展开深入合作,为学生工学交替的生产性实习和实训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梁红艳.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J].河南农业,2013,6(下).

[2]崔凤杰.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3,4.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制药专业;课程;岗位

1校企合作开展制药专业的岗位需求调研

1.1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与实地走访调研

我院制药专业建立了以我省知名制药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和我院专业老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该专业以委员会为纽带,研究并展开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专业开发建设、提供学生实习就业岗位、提升企业员工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合作。我们通过组织召开研讨会的形式,对我院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课程设置做了充分的研讨,委员们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同时,我们实地又走访了企业,与生产第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进行座谈,对岗位进行了调研,对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点进行了收集与整合,对于我院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特别是课程设置上取得了第一手资料。

1.2岗位需求情况与培养目标

1.2.1岗位需求与知识技能、核心课程的关系

课程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我院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是通过对企业岗位需求的调研,将岗位所需的知识点进行有效集合,最后形成。具体如下:

1.2.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及相关专业知识,掌握生物制药及其他药品生产、原料药制备、药物分析检测和药品质量管理、营销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药物制剂、原料药制备、药品质量控制、药品质量管理及药品营销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较大的拓展空间;能在制药企业(生物制药企业)、药品流通企业(药品公司、药店、药品进出口公司)、药品检测部门以及商品检验、药品与食品技术监督管理、卫生防疫等行政事业单位从事技术与生产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核心课程项目化

2.1核心课程的项目化改革

根据企业各岗位的生产工艺、程序和内容,在课程内容上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商议,将《原料药生产技术》、《制药设备维护与使用》、《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与检测》、《药品管理技术》这六门课程项目化,共确定了20个项目。这样做的好处是淡化了理论课、实训课的界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现场教学,为学生提供获得真实工作体验的机会,能缩短学生毕业后能走上工作岗位的时间。具体如下:

《原料药生产技术》:提取技术、分离技术、精制技术、炒制技术、灸制技术。

《制药设备维护与使用》:固体制剂设备维护与使用、半固体制剂设备维护与使用、液体制剂设备维护与使用、其他制剂设备维护与使用。

《药物制剂技术》:固体制剂技术、半固体制剂技术、液体制剂技术、其他制剂技术。

《药物分析与检测》:原料药分析与检测、固体制剂分析与检测、半固体制剂分析与检测、液体制剂分析与检测、其它剂型分析与检测。

《药品管理技术》:GMP认证、GLP认证。

2.2个性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该专业逐步形成了“工学交替、分段培养、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段培养、工学交替、校企共育”是指分四个阶段、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培养,其中融入工学交替。

第一阶段(第1、2学期)为岗位基础能力、职业素质培养阶段。主要由专业教师在校内完成社会人、职业人通用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培养;

第二阶段(第3、4学期)为岗位核心能力培养阶段。主要由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在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项目导向的一体化课程共同完成岗位人、职业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

第三阶段(第5学期)为岗位能力深化培养阶段。用半年时间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综合实习”,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进一步深化和升华,通过轮岗学习对所从事岗位有较为深刻认识;

第四阶段(第6学期)为岗位胜任、再对接阶段。用半年时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达到完全胜任岗位,部分学生需要继续学习再对接。

从第二阶段到第四阶段,为校企共育阶段。

2.3工学交替、完整体验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院分别与浙江花园药业有限公司、曼秀雷敦(中国)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实施了1+1+0.5+0.5人才培养模式,即是一年时间在学校学习基础专业知识,一年时间在学校和企业学习岗位核心知识和技能,半年时间在企业专业轮岗实习,半年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工学交替,对岗位也有了完整的体验,同时,企业在此过程中,也对学生密切关注,使得大部分学生学以致用,部分学生还未毕业就已经得到企业的青睐,签订了用工合同,还有些同学已经在重要岗位上就职。

2.4校企合作、共同管理与考核

在企业的专业生产轮岗实习和顶岗实习阶段,我院建立了以企业督导为主,校内教师指导为辅,辅导员和家长共同监督、学生自律为目标的质量保证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以及实践教学队伍的管理,将对校内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管理进行整合,达到联合管理、联合考核的管理机制。具体如下:

3小结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文件,而课程设置又是专业若方才培养方案的关键内容,核心课程的设置应该与企业的岗位密切相关,并且随着企业岗位需求适当进行调整,只有这样,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才会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马成荣.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北京:中华职业教育社,教育与职业,2007年23期.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 上一篇:工艺美术的概念及其特征范例(3篇)
  • 下一篇:投资理财的理解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