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街道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我国现阶段城市建设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人们对城市绿化的要求也有了新的标准。所以如何设计出让人们满意的街道十分重要。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关系到人们的日程生活中,绿色植物是重要的载体。
二、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概念及其栽植类型
1.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
植物景观设计是一个新的生态园林的建设方向。植物景观设计总体来说是利用不同的植物,结合艺术化的手段,考虑多重因素,设计而成的供人们观赏的艺术空间。街道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充分发掘了植物自身的特性,展示了植物的自然美。还包括生态意义上的景观,今后可能会有更大的含义。
2.栽植的类型
景观设计的栽植类型可以分为景观栽植和功能栽植。其中景观栽植是从视觉角度出发,从美学角度来考虑的。在栽植过程中要考虑植物的种类、特性、组织方式等。栽植的设计方案要与整体城市的特性相一致,展现城市街道的艺术效果。景观栽植可以细分为:规划式、自然式、混合式、密林式、花园式、简易式、多层式和垂直式等。功能栽植主要是从功能角度来考虑,通过栽培植物来实现某种功能,如降澡、除尘、装饰、遮荫、遮雨、防雪、防风等。
三、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及其美学特性
1.作用
城市街道园林景观设计的作用归纳总结以下几个方面:实用、功能营造、改善环境、充分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宣传城市名片。比如行道树可以在夏天为人们遮阳、有些植物还可以起到挡雨的效果。
(1)实用性
城市街道园林植物景观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组织交通和遮荫。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改变植物方式和种植种类来组织交通,这样可以让人车分流,交通有序。有些街道植物景观设计还设有活动休憩的场地和设施,成为行人的休闲场所。除此之外有些植物景观中还设有一些休闲场所,为人们提供娱乐休闲设施和场所。
(2)功能营造
街道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为城市添加了新的元素。植物来源于自然,是自然美最好的体现,植物景观使城市更加接近自然。植物自身随着一年四季产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让人感觉到时间的变化和更替,让人融入到自然中去。
街道植物的存在改善了周边的建筑施工环境,丰富了已有建筑物的轮廓。植物景观通过植物的色彩、形态的组织可以达到统一街道形象的效果,给城市带来绿色和生机,令人心旷神怡。
(3)改善环境
植物景观可以改善城市街道的生态环境。它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吸收废气、减弱噪音、防火防风、保持水土、降低温度、增加湿度、吸收粉尘等。
人与植物关系密切。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新鲜的氧气。植物呼出的新鲜氧气可以被人类利用。植物还可以供人类观赏,色彩鲜艳的花朵,错落有致的搭配,清香的气味都可以给人带来好的体验。
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不应该只满足于人们的视觉观赏的需要,还应该逐渐发展为城市的生态支撑。设计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大方向,做到尊重植物的自身特点,在此同时追求个性化,实现多性化,创造出五彩斑斓的自然景观。植物的选择要根据城市的自身状况,结合土壤、气候、水源综合考虑,设计中的综合考虑可以为后期维护节约资源和金钱。
(4)充分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宣传城市名片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丰富文化底蕴和文化背景,在进行城市街道园林景观设计中时,尤其是在植物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将当地的文化内涵、文化习惯、民俗风情融入其中,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让人们从城市街道园林景观中品味出独特的城市风格,感受到城市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城市园林景观的高雅气质。
2.美学特性
(1)自然美
街道园林植物景观是把自然融入到城市中的良好体现。城市街道展示城市风采,体现城市文化底蕴。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然美的美学特性,利用城市自身的资源优势,建立属于该城市的魅力街道,妆点城市,成为城市靓丽的风线。
(2)艺术美
艺术美是对自然美更高层次的追求,即在设计过程中融入艺术元素,对自然景观进行人工的模仿。把自然界中的山水美景通过新的组合方式在街道中展示。
(3)情境美
情境美是植物景观设计的最高层次的美学追求。情境美体现了城市的精神内容,达到了情到景的融合,让景观成城市本身的一部分,达到“用情写景,以景寓情”使城市居民从街道园林景观的高雅气质。
四、城市街道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存在问题
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的街道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起不步存在许多不足,且设计上也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的街道景观植物设计缺乏自己的个性,大多是借鉴外国的设计和模式。很多城市设计雷同,没有自己的特点,没有新鲜感。单一的设计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不能展示出自己城市特有的文化底蕴。
2.植物组织结构不合理
植物结构不合理也是一个显著的问题。景观设计的植物种类过于单一导致结构不合理。我国的街道植物景观设计大多以行道树为主,其他的植物占的比率极低。还有在设计过程中缺乏科学性。杂乱无章的设计不仅不能达到美化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
3.后期养护不到位
很多城市在街道植物栽种完后不进行养护工作,影响了植物在街道绿化中的作用,也影响其美观度。后期养护是街道植物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工作。管理不到位降低了街道景观的质量水平。
4.资源的浪费
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过程中,一些城市不能结合自身的资源特点,盲目设计,栽种一些于城市气候不相符的植物,造成资源的浪费。
5.设计与施工不一致
有些设计十分完善,但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素质低或者施工过程中缺乏管理,导致实际相关效果不满足相关设计的设计要求,与设计图纸不一致,影响了景观植物的功能性。
6.绿化程度不够
在实际的街道景观设计中,存在规模不够,绿化程度低等问题。就我国目前而言,大量土地用于了工程建设,造成了景观设计相对落后。
五.城市街道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
1.在统一中求变化
变化与统一是景观设计中的首要原则。其中统一指的是整体的涉及框图要和城市的整体规划相一致,植物的整体设计也要有一致性。如果街道景观设计如城市自身风格格格不入,就会让人觉得突兀。而对于植物的选择来说,如果选择的植物种类过多,设计风格变化多段,也会失去美感,让人眼花缭乱。在做到统一的原则后,还要求变化,比如在设计个性,色彩丰富,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在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才是设计的法则。
2.均匀搭配
均匀搭配指的是在街道景观设计中注重植物色彩搭配、气味搭配、高矮搭配、疏密搭配等,进行合理均匀的组织。植物的选择要考虑季节的变化、在不同的季节中凸显不同的特点。
3.合理设计比例
街道景观设计中植物不是作为个体存在的,植物的大小,所占的面积要融入到街道的整体设计中去,符合周围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布局。遵守比例原则,把景、植物与建筑协调组织,从而保证整体景观的美观。
4.以人为本
街道的植物景观设计要从人的角度出发,其设计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无论是欣赏、品味还是去触摸都要人性化。人性化是接到植物景物设计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理想街道环境路面设计节点小品绿化带环保节能
检索:.cn
引言
在现代城市中,理想的街道不仅是连接城市各个区域的纽带,而且还是展示人们形形生活的舞台,其环境概念对人和城市生活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随着设计艺术学科的发展,艺术不再只是美术馆、博物馆里僵硬的展品,被应用于城市景观的各个方面,也为城市中每个人都提供了艺术熏陶和教育的氛围;而运用城市设计理论对于既“熟悉”又近乎“陌生”的街道环境概念进行空间形态设计探索,成为进入21世纪后城市设计学科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城市街道环境设计现状,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对理想街道环境设计中的路面、节点环境小品的人性化设计及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通过理想街道环境设计彰显地方城市文化及素养,引导市民树立良好的社会意识,注重环保节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一、我国城市街道环境设计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面貌较以往有了很大变化,街道景观日新月异,其环境设计逐渐崭露头角,一些景观大道、商业步行街、生活性街道都出现了一些优秀公共艺术作品,带来了一定的美感和情趣,增加了街道吸引力,如深圳深南大道设计为以交通性为主兼具旅游性的景观大道,青岛台东步行街成为我国公共艺术的新案例。我国最初街道艺术只是简单的学习模仿,有的直接购买复制品,随着公众审美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街道公共艺术水准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当前我国主要以城市雕塑和环境小品为主,具有写实手法的雕塑作品受到街道环境设计的推崇,因此出现了一些不错的景观小品,其中上海徐家汇的美罗商城前的街道上就有一个筷子、面条与碗的环境雕塑。尽管我国城市街道景观有了很大改善,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需要不断努力改进。距离理想街道环境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仅考虑了街道交通的基本要求如路面要求,而忽视对交通标志、街道照明等各种街道设施的建设,且缺乏标准化、系统化的精心设计,整体性差,无法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2、街道设施水平偏低,不能为多种人群服务,缺乏适合老人、残疾人、儿童推车行走方便的无障碍设计,路标、公厕、交通图展示板、公用电话亭、休息空间等为街道行人服务的辅助设施严重短缺。
3、街道环境“重车不重人”,交通要道缺乏天桥、过街地道和人行横道线,而且很多街道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未设立隔离设施,降低了人行道安全系数,增加了交通危险性。
4、街道环境质量普遍较差,首先是街道绿化系统跟不上,不能及时对缺损的绿化进行修补;其次是沿街道建筑没有特色,且杂乱无章,围墙大多是未经过修饰的实墙,墙体上到处是随意乱贴的广告、小报。
5、街道环境设计缺乏个性,千街一面的模仿、借鉴现象导致街道建设空间环境色彩、建筑材料和形式多地雷同,忽略了城市历史背景和整体风格,使街道失去了原有的个性化和可识性。
6、街道环境缺乏为市民小憩、停留的公共活动场所,环境设计中往往欠缺街头广场,行人在街道上找不到可安全停留的公共场所,附近单位或居民没有举办活动的较大空间。
二、理想街道环境设计原则
理想街道环境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是既要突出城市的历史背景、民俗风情、自然风景、人文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还要尊重并满足当地居民心理、生理和精神上的多种需求,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如下:
(一)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
城市景观环境中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场所通常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较深刻的印象,可作为某段街道的标志性设计,体现出城市建设的独特性。因此要尊重历史,继承并保护好历史遗产,对城市的发展史认真研究,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将城市的历史演变、自然地理风貌、文化传统、居民心理和行为以及价值取向等分析认知揉和在城市街道环境设计中去,从而使城市街道环境文化与城市风貌融为一体。
(二)整体性
理想街道环境设计要从城市总体出发,注重城市总体设计理念,要统筹规划道路、灯光、人、周边环境绿化等街道景观空间的构成要素,使街道环境设计与城市自然景色和历史文物有机结合在一起,将街道空间道路与周边环境等化作一个景观整体进行一体化设计,充分利用传统建筑符号,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最终使社会、当地文化、地方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都融合在街道环境设计风格中,充分展现出城市整体形象,又不失城市个性化和人性化,达到理想街道环境设计地方性、实用性、观赏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三)可适应性
这就强调了城市居民在街道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城市理想的街道景观设计、建设以及各种道路服务设施的配置,都要从适应人的生理、心理、精神等需求的角度出发,根据城市居民的生活习俗、日常习惯、喜好等进行空间规划,如合理设置休闲长椅、石墩、等公共汽车站点和座椅、公用电话亭、街头小卖店、夜间照明、绿化植物等,以期为行人提供最佳的街头服务。
(四)保护、节约和可持续性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也随之被破坏,因此理想的城市街道环境设计还应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在满足人类物质、精神需求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减少土地、水、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和破坏,提倡节能节水,增强物质循环使用率,提高可再生资源利用,维护自然界生物的本土性和多样性,缓冲并调节自然界本生功能,促进自然资源与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三、理想街道环境设计
(一)路面的人性化设计
传统城市街道的任务就是承担重要的交通,在街道的路面规划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亲切宜人的尺度,通过塑造街道两侧的凸凹角空间来缓和人流与车流的冲突,利用“边缘效应”或“弹性空间”丰富街道空间层次,形成“路从景出,景由路生”的街道路面景观效果。而现代化街道除了这项交通重任外,还力求从街道侧面展现出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与形象,着力于“大”、“宽”路面的设计,忽略街道两侧建筑与路断面的比例,尤其一些小城市盲目模仿大中城市路面尺度进行建设,极易导致街道尺度失调。
理想城市街道的路面设计中,应本着以人为本、协调统一的设计理念,既突出城市空间环境特色和适宜的比例尺度,又不偏离城市设计理念与综合处理方法。街道路面材料主要包括沥青类、混凝土类及合成高分子材料,混凝土砌块、石材、木材和砂土类天然材料,砖材、陶瓷类为人工烧制。其中沥青类和混凝土类材料适用于车流量和人流量较大的以交通为主的街道,当前用于交通性街道的较为先进的材料为在改性沥青的基础上经人工脱色的彩色沥青,其主要作用、性能和施工工艺与传统沥青相当,抗高低温、寿命长、耐摩擦,不易出现开裂、剥离等路面破坏现象,而且较之传统沥青色彩鲜艳、使用更持久,还有很好的透水性,能提高雨水循环利用,适应环保、人性化设计要求。步行街、风景园林道路等生活性街道则追求性能多样、色彩鲜明、造型自由、欢快活泼的人工烧制材料,由砖材、陶瓷材料混合木材、石材、砂土等天然材料使行人行走在上面更感觉自然、亲切、舒适。理想街道路面材料选用和设计还讲究透水性和非透水性,根据路面的非透水性,利用地表水循环设计理念创设街道水景景观;混凝土路面设计地面坡度和雨水渗透口以便于雨水均匀渗入地下,半硬质路面采用可渗透性材料最大限度的使自然降水渗漏,丰富地下水资源,同时有利于地表水资源的良性循环。
(二)节点环境小品的人性化设计
节点小品是理想街道环境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理想街道景观节点小品的设计更注重体现城市文化底蕴及魅力风格,让人赏心悦目。由于我国地域差异明显,致使不同城市自然环境、文化背景、民风民俗、经济发展水平等各异,这就为具有城市特色的街道景点小品设计提供了广泛的素材,需要设计者依据地方发展背景发掘出能彰显该城市品味及内涵的街道节点小品,与街道景观相映成辉,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城市人文环境,与城市文化相呼应。如街道两侧的护栏、树围进行独具匠心的艺术设计;街道色调采用淡黄、青绿、灰白等,点缀各类奇花异草,映衬蓝天、白云、艳阳,其间错落有致的花草小景被设计为数字、图形艺术;在街道景点小品周围大多与长椅、台阶、坐凳、石桌和石墩相连,清洁美观,既是一道风景,又方便了群众,设计思想要呈现自然、有趣、轻松,可摆脱陈旧思想,大胆将座椅、报亭、广告标示牌艺术化;还可在社区街道旁边绿化带里设置多功能座椅,健身器材,方便老人、孩子等建身、娱乐,符合人类聚居学特性,满足群众精神文明需求,拉近了城市居民与大自然的距离。
(三)绿地植物景观设计
街道绿地景观设计包括边界、廊道、基质和斑块等带状空间。理想的街道两边通常会划定出一定宽度的不同形态植被带,采用廊道结合斑块的设计方案,将街道绿化带各个嵌块体连接起来形成绿色联网,不但美化了街道,而且绿色植物还可有效吸收城市有害气体,引入城市周边清洁冷湿空气,净化城市内部空气质量。绿化带植物配置尽量保护街道两侧自然植被和遗留地,借鉴城市地域人文特色进行设计,通过合理的植物群落设计,提高了街道空间利用率,并根据季节变化规律,科学搭配乔、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人工植物群落,发挥植物自然形体、线条、色彩等原始美感与街道周围环境协调构成一定意境效果,同时采用艺术修剪、聚拢、错落种植等手段以及人为堆砌的曲折起伏的地形作用,形成具有变化韵律的高低起伏的林缘线、林冠线,突出绿化带的韵律美。在绿地植物品种选育上,较大植物造景上应选用叶面大、叶宽厚的植物以增加绿地叶面积指数,下面结合乔灌草,丰富绿地植被覆盖面积,促进植物群落光合效率,力造良好的局地小气候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涛:《城市街道环境艺术设计研究》,《艺术百家》,2011(S1)。
2吴薇、刘红红:《现代城市道路景观理想与构建》,《新建筑》,2006(4)。
摘要:本文以武汉汉正街区宝庆街为研究对象,汉正街是一个因商业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区域,历史上不仅“八方商贾云集”,而且“本乡人少异乡多”。因为地缘与业缘的关系,同一地区的外乡人往往聚居在一起,由此形成了很多极具异乡特色的历史街区,有些还一直保存到现在,宝庆街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大量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宝庆街现状存在的问题,明确对其改造的目的及意义。然后结合宝庆街区现状和对其要求,确定街区设计理念,并做简要的讲解。最后通过各种设计理论与方法在宝庆街区上的运用,解决现状存在的各种问题。保持和创造多样的街道空间,一是指街道整体,通过多样性设计,形成自身特性,显示与其他街道空间的多样差别;二是指街道空间各物质元素、空间氛围和街道生活的丰富多样,满足人的多样需求。
关键词:宝庆街;街巷结构;空间多样性;空间设计
Abstract:ThisarticleinWuhanHanzhengjieBaoqingStreetastheresearchobjectHanzhengjieisadistricwhichoriginatedfrombusiness.OnthehistorythereweremanybusinessmenwhocamefromallaroundofChina,andtheforeignersweremanymorethannatives.Mostofforeignerslivedtogetherwhocamefromthesameregionorthesameoccupation,thenmanyspecialdwellingdistricsappeared.Someofthemstillhavebeenheretillnow,Baoqingblockisatypicaldwellingdistrictofwhich.
OnthebasisoftheanalysisoflargeamountsofdatatofindoutthestatusquestionsofBaoqingStreet,andmakesureitstransformationofthepurposeandsignificance.TheBaoqingblockstatusanditsrequirementsandthencombinedtodeterminetheneighborhooddesignconcept,anddoabriefexplanation.Finally,throughavarietyofdesigntheoryandmethodsinthetheBaoqingblockontheusetosolvethevariousproblemsofthestatusquestions.Keepingandcreatingdiversifiedurbanstreetspace,onesideisthewholestreetspace,formingitsownfeaturethroughdiversitydesigning,revealthedistinctionbetweenitandtheotherstreets;theothersideistheplentifuldiversityofitsmaterialelement,ambienceandstreetlife.Thesekindsofdiversitycansatisfypeople’smultipledemand.
Keywords:Baoqingjie;alleysstructure;spacediversity;space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5-0125-02
1概况
1.1汉正街概况
汉正街是“古汉口之正街”,是汉口历史上最早的中心街道,是万商云集,商品争流之地。早期的商人中间流传着这样几句话:要做生意你莫愁,拿好本钱备小舟。顺着汉水往下走,生意兴隆算汉口。汉水发源于陕西,由此注入长江,几百年以前,陕西商人乘船顺流而下,将货物运到汉正街贩卖中转。汉正街就是由最初的货物集散地发展而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营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以及后来“文革”的影响,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曾一度停歇。那些年,小商品几乎无人经营,盛极一时的“三镇市场”门庭冷落,市场萧条,私人经营一度中断,整个市场处于封闭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又获得了新生。1979年9月,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重新恢复、开放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当年就有100多待业青年、社会闲散人员在此经营小商品。至1982年,汉正街小商品个体户猛增到458户。到目前,汉正街个体经营户已达到13200户,日均吞吐货物400余吨,市场日均人流量16万人次,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新面貌。
1.2宝庆街现状:存在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该街区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除一般旧街区普遍存在的住房质量差、基础设施匮乏、环境卫生脏乱等问题外,汉正街的公共空间被挤占现象和公共绿地严重匮乏的问题也相当突出。
1.2.1公共空间被严重挤占
与主要商业街联系较紧密、人流量多的公共空间都充斥着各类铺面或被摆上地摊,而各个商户都尽可能地占用道路来扩大“领地”;位置稍偏、人流较少的街道或少量空地中央则被用来作临时停车场或货物堆场
1.2.2绿地、植被严重缺乏
整个区域内几乎没有公共绿地,居民的户外休闲活动几乎无法开展。
2目的与意义
2.1研究目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化时代的到来,如何拓宽发展新思路,确立发展新目标,树立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进一步提升汉正街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是一项迫切需要认真思考研究的课题。从国际国内看,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经济潜力最大、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特别是以武汉为中心的“鄂湘赣”地区加快发展的势头十分强劲,为汉正街推进国际化创造了良好平台。
因此,为了更好地塑造武汉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形象,如何在中国城市全球化进程中展示武汉独特的城市风格与面貌,体现汉口城市品质,同时创造多变的城市街道空间促发多样的街道生活,加深市民认同感和归属感,满足其深层心理需求,是本设计的主要目标。
2.2研究意义
以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合理地引导历史街区的更新,倡导以可持续发展的态度来对待现有的城市环境。在大拆大建主导旧城更新的今天,这种视角的切入,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城市,改造城市,继承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优良传统,彰显城市的真正魅力。
3宝庆街区设计理念
本设计的理念定位为“历史街区――灵动空间――自由生活”,突出汉正街历史文化名街的风貌,创造历史和现代的和谐与共鸣,塑造宝庆街浓厚生活气息的特色。
3.1历史街区理念的塑造
长江的山与水养育了这片活土,赋予其勃勃生机与悠远的回忆。畅通其街道,使之成为系统。
3.2灵动空间理念的塑造
灵活而系统的多样性空间创造,满足现代城市居民多样街道生活的深层心理需要。
3.3自由生活理念的塑造
在文化与科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下,在提供多元化功能的空间中,享受自由生活。
4设计理论与方法
4.1保持原有环境风格与意象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缩影,每个城市的意象、形态、文化氛围与社会生活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过程中积淀下来并随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改变而逐渐演变的,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
街道是城市生活发生的空间,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特征,保持和创造街道空间的多样性,除了对街道物质空间要素进行多样性设计外,还要对街道的环境风格、空间肌理和社会生活予以保护和保存,它们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宝庆街区在城市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环境风格与意象,这些环境氛围同居民的街道生活和街道物质空间一起,形成了一种场所精神,是街道空间多样性形成的深层因素,应该予以保留和延续。现代建筑和交通的发展不断冲击街道的原有格局和尺度,导致街道传统意象与氛围的丧失,所以应通过良好的城市设计统一新旧建筑的尺度和形象,还可通过对建筑的地域化设计或从地域文化中提取建筑符号,来达到街道环境风格与意象的保持与延续。
4.2延续宝庆街空间肌理与格局。
外部空间是指街道空间中由沿街建筑界面所围合的空的部分,它与街道两侧的建筑实体是相辅相成、互为图底关系的(见图1)。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这就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方法在空间中布置建筑,一种是以建筑为“图”,空间为“底”;另一种是西特及其追随者们所倡导的,对前一种方法的颠倒,将空间作为“图”,将其看作一种积极的因素进行设计,建筑则退化为“底”,是城市空间的背景。
宝庆街区外部空间的多样设计,就是按照第二种方法,将“空”间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处理,这其中一是对街道空间线形进行柔化,避免长距离直线形空间带来的单调感和视觉疲劳;二是结合道路交叉口对节点空间进行多样处理,形成多变的空间形态;三是对街道小型凹空间的重视,它们对于丰富街道气氛,促发街道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4.3完善宝庆街街巷网络,使之成为系统,更具活力。
汉正街的历史演进不但呈现了特定的空间肌理与物质形态,还积淀了丰富的社会网络和街道生活。特定的历史与地域文化发展了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社会空间。以辩证唯物的观点来看,特定的社会生活与文化观念引导人们构建了与其相适应的物质空间形态,同时,物质空间形态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如果不考虑这一因素强行割裂城市的社会结构与网络,不但将会导致宝庆街多样性街道生活的消失,还将极大地冲击街道生活中的社区意识,导致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丧失,甚至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这种社会网络和街道生活由居民的社会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构成,因此在宝庆街街道空间多样性设计中应考虑社会网络和街道生活的特点及其与街道物质构成的关系,保持原有的社会氛围和居民的同质性,维持良好的社会网络和街道生活(见图2、图3)。
4.4结合街巷空间节点,设计多样化的外部空间。
对外部空间的设计是宝庆街区空间设计的重要环节,是表现街道空间环境特质的重要方面。街道沿线开放空间是衔接各功能区和节点、形成多样性空间形态和场所感的重要手段,设计通过对主要节点不同围合方式和程度以及对线形空间的多变处理,形成点、线、面组合的丰富空间系统(见图4)。
5结论
通过宝庆街的街巷空间的设计与改造,街道空间多样性的保持与创造可分为街道物质空间的多样创造和场所精神的多样保持,本文对街道空间各实体要素和环境要素进行了要素分析并提出了具体设计方法,以达到创造和保持街道物质空间多样性与街道生活多样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Jacobs,Jane:,NewYork:ModernLibrary,1993.
[2]凯文・林奇.城市形态.林庆怡,陈朝晖译,华夏出版社,2001.
[3]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张似赞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4]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尹培桐译.新建筑,1985-1986.
[5]舒尔兹・诺伯格.存在・空间・建筑.尹培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6]伊利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顾启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7]R・克里尔.城市空间.钟山等译,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8]扬・盖尔.交往与空间.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9]迈克・詹克斯等.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周玉鹏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0]柯林・罗、弗瑞德・科特.拼贴城市.童明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1]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杨青娟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2]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3]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14]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15]潘谷西.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6]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17]金广君.图解城市设计.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8]陈纪凯.适应性城市设计―一种实效的城市设计理论及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9]项秉仁.F.L.赖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0]郑时龄.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建筑学报,2003年第2期.
[21]王富臣.“论城市结构的复杂性”.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4期.
[22].王建国.“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现代城市设计方法及价值观念的探寻”.建筑师.第31期.
[23]方可:“简・雅各布斯关于城市多样性的思想及其对旧城更新的启示――简.雅格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读后”.国外城市规划.199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