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课程改革的内涵范例(3篇)

栏目:工作范文

课程改革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改革;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目标定位

经过国家示范性院校、骨干院校等立项建设之后,高职教育内涵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教育部立项建设的国家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更是以专业建设为引领强化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水平稳步提高。但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仍是以合格高职院校的数量居多,许多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仍然纠结于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基本理念:“如何把地方资源转化为学校发展优势?”“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质量是否符合真正的岗位需求?”“专业设置是否符合地方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如何为这些企业服务,与这些企业搞好关系,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解决诸如此类问题,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

一、专业设置,产业是基础,行业协会是纽带,企业是合作实体

“为地方经济服务,坚持以服务为办学宗旨,紧跟地方经济发展步伐,培养地方紧缺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早在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就明确了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学院的专业设置要将企业的需求放在职业教育的核心地位,应按照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专门为企业制定培养计划,设置专业和课程,进行定向培养。

从2008年我院招收第一届高职生到今年的第二届毕业生的离校,我们对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也有过间断的学习和了解,特别是去年高职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的全程参与,让我们这些曾经以为只需“三尺讲台,一支粉笔”就能终身无忧的教书匠们沉默了,特别是毕业生的反馈信息让我们更是迷茫,改革迫在眉睫,改革也势在必行!办学不再是我们自个的事,专业设置必须更多地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建立和完善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全程参与指导专业设置和教学培养过程。

1、邀请企业行家、技术专家和示范校高职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一起对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实际的职业要求、能力目标等进行研讨,共同分析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等安排是否合理,制定完善的措施和办法,使学生毕业后就能上岗,实现校企的顺利对接。

2、增加学生的实践课时,将课堂直接安排到企业和工厂,企业给学生安排指导师傅,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全方位的了解,通过实践使学生能够具备独立操作的水平。

3、引厂入校,实现企业和学院资源的互补,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

二、课程建设,教师是核心,教法是纽带,内容是基础

课程改革在我院已经推行了几年,但收效甚微,细思量,还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不够,方法不对,思路不清。

对于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我认为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是教师,二是内容,三是教法。

首先,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成败优劣,关键在于教师。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强烈的改革意识,不改革体现不出高职教育的类型特色,培养不出在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其次,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当有丰厚的学养与较强的执教能力、教研科研能力与技术服务能力。“双师素质”就是要能教会做。为此,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钻研学问又要熟谙技术,既要重视业务进修又要参加实践锻炼,既要能够教好学生又要能够服务企业,这就要求教师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第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难点在于教学内容的构建。因为有些课程有成熟、稳定的学科体系,有些课程有约定俗成的通用模式,再加上教师们多年形成的知识构架的定式,所以要变革不容易,要改得科学、合理、有效就更难。为此,主张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多方调研,不断完善,不能一哄而上、一蹴而就。一是在内容的选取上要注意“针对性与实用性”,要根据预期就业岗位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并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选定教学内容。许多示范职业院的“课程与岗位融通”就是一种好办法。二是在内容组织上要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高职课程要以能力为本位,体现教、学、做合一,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这就不免要打乱原有的学科体系。但新构建的体系应有合理的逻辑结构,或以工作过程为线索,或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或以典型项目为依托,但大多从单一到整体、从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以便学生循序渐进、全面掌握。

第三,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方面。因为教学内容一旦实现了“课程与岗位融通”的改革,教学方法就必须是“教、学、做一体”。为此,一是要树立设计理念。教学方法手段需要精心设计,如宁波职院的《课程整体设计》和《课程单元设计》等就包含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二是教学方法要多样化,诸如做中学、学中做、案例法、研讨法、模拟法、自学法、练习法等等,正所谓教无定法也就是这个道理。三是教学手段要现代化,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与运用水平,充分发挥多媒体在三维呈现、动态展示等方面的作用,还要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使之成为有效、高效的教学辅助手段。

三、目标定位是关键,制度是保障,创新是机制

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不仅是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而是对高职院校一次从数量到质变的过程,为了能顺利和有成效的完善这项工作,还有几个方面必须做为保障。

第一、明确办学目标定位,实现学院内涵升格与发展。

许多办学时间不长的高职学院,特别是从中职升格为高职的院校,其办学理念、基本条件、办学水平与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不相适应。如何实现办学内涵真正的升格,即把学院办学内涵从中专层次提升到高等教育层次,打破学科体系的定式,重构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需要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学院党委的办学总体指导思想将是学院发展方向的关键,既要做到“打好基础、认准方向,走对路子”;又要“准确定位——提升教书育人能力”。

课程改革的内涵范文

论文关键词:内涵发展,职业教育,必由之路,枣庄经济学校,职教理念,课堂教学

基于以上五个方面的考量,枣经人开始认真阅读戴士弘的著作。不但读了而且考了。去年暑假的一天,全体教师走进考场,认真地作了一张试卷----学习理解戴士弘课程教学改革的测试卷。

宁波经验在枣庄土壤上开始茁芽生长,这是枣经人向榜样学习努力走出职业教育怪圈的一个新的尝试。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问世以来,枣经人也许是最早接触到它的群体之一,而改革的脚步自2007年学校决定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开始时,就一直没有停下。先是将改革的目标指向教材统整,首先解决教材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以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与应用和数控技术与应用三专业为龙头,对其教学计划、课程教材实施统整,并成立相关课题组,着眼于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成立了数学、英语、体育等基础课程统整小组,素质和能力相结合,双管齐下。教育专家、中央教科所姜大源教授曾明确赞同用课程教课,赞同用课程教课的老师才是好老师。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用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授课、符合学生未来发展的三点一面的长远设想,枣经人开始按照这样的思路,以培养能力为突破口,从学校实际出发,钻研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以《学会学习》为代表的学校系列校本教材共计18册,已经编排完毕并投入使用。

教材问题解决之后教师成为突出的瓶颈。这方面,学校领导认准一个道理:专业教师是学校最为宝贵的财富,要解决职业教育教师问题,首先要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而培训最好最便捷的途径就是读书。为此,学校两度安排全员读书活动,要求:中层以上干部将读书学习的重点放在教育理论和管理理论上;专任教师学习的重点放在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方面;职员以师德专著和工作方法理论为主;采用定时、定地、定内容、定主讲人、定检查、定评比”的六定学习方法,学习结束后安排一次理论考试,以测检学习效果。于是,就有了前面全体教师走进考场一幕的出现。

到2009年下半年,枣庄经济学校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到第三阶段----课堂设计及课堂教学全员达标。这是该校以宁波经验为依托所进行的改革的攻坚工程,也是按照新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改革课堂教学的试点,因此,可以说,宁波经验已经开始在枣庄大地上生根发芽。

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是时代的必然,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一支不但学历层次高而且要更具备动手能力有眼界大视野的专业教师队伍。

这次课堂教学设计改革的宗旨是:内涵发展,专业带动,校本为主,枣庄特色。教改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前面两阶段是统整教材、校本研发和内涵突破、专业发展,改革的主要落脚点在教材和教师上。设计理念是:如果进行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的应是教材和教师的问题,这也符合戴氏职教理论的要求,所以,在过去的两年里,该校共完成涉及各专业近二十种教材的校本改造,全体教师参加校本培训以及选拔优秀教师参加部级省部级骨干教师培训等工作也已顺利完成。

学校请来高校和职教界的专家,对全体任课教师的课程设计进行了评比,并提出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老师们根据学校再次修订的《枣庄经济学校课程设计达标课评分标准》和每人的单元教学设计上一堂达标课。课程设计三上三下,删繁就简,力臻至美。专家学者从旁协助,点睛挈领,务求教改达到设计目的。学校要求:分期分批,务必人人达标,初次不达标者需要重新设计、重新上课,直到达标为止。至此,教学改革第三阶段的序幕正式拉开。

课堂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充满活力的首要前提,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是职业教育达到最高境界的入门级工作。

进入第三阶段,学校业务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认真分析教学工作的现状,将课堂教学达标工作分作四个批次进行。第一批次:各教研组长和部分骨干教师。第二批次:青年教师。第三批次:中年教师。第四批次:所有的未参加前三个批次的教师。

为了表示对此次教改的重视及权威性,学校邀请市教育局职教室及校外专家与该校校级领导一起组成了达标验收委员会进行评审,显示了学校对课堂达标工作的重视和决心。各批次参加达标课验收的老师,认真进行单元设计,精心制做课件,周到准备各种实训材料,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色,受到了专家评委的好评。将分批次达标活动上成了一次优质课的竞赛。至此,宁波经验首次在枣庄大地上开出了绚丽的花朵。

课程改革的内涵范文篇3

[关键词]桥梁工程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124-02

为适应目前迅猛发展的交通土建行业对桥梁建设的需要,我们有必要重建桥梁工程类课程教学体系。重建课程体系宗旨是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更新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上,能够与专业要求、行业发展、岗位要求相结合,关注行业的最新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突出桥梁工程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即在理论教学中继续坚持以“必需、够用”为度,简化原理阐述,突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并把爱岗敬业和素质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中。

一、明确专业课程设置目标和设置的要求

1.专业课程的设置目标

要向综合型和讲座发展,综合性课程在“面”上扩展,讲座在“点”上有所突破。课程内容要与社会经济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及时反映科技新成果;将教、学、做结合起来,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将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运用在教学中。

2.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教学中从培养职业能力为主,不过分强调专业的学术性、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重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实用性、目的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3.教材特色

按中职交通土建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我们确定中职桥梁课程的基本体系,并分别于2009年8月完成了《桥涵构造与识图》及2010年7月完成了《桥涵施工》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桥涵构造与识图》、《桥涵施工》教材内容突出了各种施工工艺的技术性和各种施工方法的示范性,以及施工过程的连贯性,教材内容组织凸显实践性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特点。两本教材近二年在教学中试用,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得到了高度评价,教学的效果也很理想。

二、确定了桥梁工程类课程职业技能培养目标

按中职交通土建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应能从事桥梁工程的测量、现场施工与管理、工程监理以及试验检测等工作。应具备较强的桥梁工程实践技能,具有包含桥梁结构识图、绘图、桥梁施工测量、桥涵施工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具备依赖于学生对桥梁实体及施工过程的熟悉。原中职桥梁工程类课程主要涉及《桥涵水文》、《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三门课程。桥梁工程是系列专业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反映专业课难学、难懂。桥梁专业课是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涉及到《工程识图》、《工程材料》、《工程力学》等专业基础课,同时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初中毕业生习惯于以往课程重演绎、推理的讲授特点,而桥梁专业工程类教学需要偏重记忆,学生一时不能适应,故而学习兴趣下降。需要授课教师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建立桥梁工程类课程的基本框架――桥梁的基本知识、典型构造施工图及施工程序。

桥梁建设是一个行业,桥梁工程是一门学科。通过学习,学生应该掌握这个行业的工程建设发展动态、基本专业术语、专业常用数据、常见设备等。以上内容都可归结为桥梁的基本知识。施工图是“工程技术界的语言”,对于从事桥梁建设的技术人员来说,不懂这门用图形符号表达的特殊“语言”,工作起来不但困难重重,而且还会造成工程事故。识读桥涵施工图时,要多观察桥涵构筑物的实际组成和配筋,进而熟悉构造情况,才能更好地完成桥涵施工。

三、桥梁工程类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进入21世纪,桥梁建设步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新阶段,桥涵构造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桥涵识图、认知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桥梁施工奠定基础。

本教学体系以简化理论、突出技能为基本出发点,以必须、够用为度,对《结构设计原理》和《桥梁工程》内容进行了整合,特编写了《桥涵构造与识图》和《桥涵施工》两本教材。教材在内容编排上突出针对性、实用性,结合职业定位,重点讲述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现行行业标准为依据,注意纳入铁路大提速后桥梁建设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紧扣时展脉搏,体现了先进性;以构造、识图、施工为重点,兼顾了铁路、公路桥涵施工基本规范和基本知识,增强了教材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四、课程改革与实践的保障措施

1.理论教学注重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理论教学始终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教师应通过课堂设计,随时引导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掌握其动态,注重课堂互动。只有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和中心,学生才会全身心投入,我们才可能有真正活跃的课堂气氛和理想的教学效果。

2.现场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但有一定局限性。

参观桥梁施工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它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工程实体的形态和施工操作过程,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参观实习受到许多条件限制,往往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或者难以实现教学目的。第一,野外(课堂外)参观实习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例如交通安全、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等,于是学校领导和老师们从安全角度考虑将减少和限制参观实习。第二,开支大,劳神费力。组织一个班学生到建筑工地,在交通和住宿等方面将增加很多开支,而且组织实施起来困难更大。第三,受工序时间的限制,学生参观实习能够看到的施工流程是很有限的。例如一座桥梁的施工要持续2年左右,某一道工序持续的时间可能是几天甚至几十天,学生到施工工地参观哪怕住上十天半个月能看到的东西也非常有限。而桥梁类型很多,每种桥型又有多种施工方法,所以要通过现场参观来实现对工艺流程的全面感受和了解也是不太可能的。第四,现场参观实习虽然能直接感受,但缺乏提炼归纳和解释,学生获得的感知将可能是片面的、表面的。

3.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相结合。

职业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它注重的不是理论教学,而是操作技能的训练,是对学生服务于生产、管理一线的综合素质的训练。因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难以适应的。它要求给学生提供能够了解一线生产过程、具有接近生产一线的教学条件和环境,要求给学生更多的熟悉施工过程的训练机会。这样,“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就难以胜任了。

(1)影像、施工图片、施工案例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有效手段。

影像、施工图片、施工案例将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直观,使课堂更具有吸引力。收集桥梁施工现场资料,将包含常见的桥梁工程施工的照片和影像资料进行精心编辑,制作教学动画以更形象地反映桥梁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和施工过程;实现将施工现场再现于课堂,从而解决现行教材和教学过程脱离实际的问题。

(2)多媒体课件是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一些发达国家,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已非常广泛。尤其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表现出两个明显特征。其一,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课程、各个环节的教学中。其二,多媒体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与实践过程结合非常紧密。多媒体教学因其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已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接受,并成为当今教学手段改革的代名词。多媒体教学手段因其新颖的表现形式和它能为课堂提供巨大的信息量而使得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为把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特别是研究多媒体手段在中职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进而研究和探索可行的实践方法与途径。例如对一个施工工艺的讲解,教师即便费尽口舌学生也难以想象、难以理解,不知所云,这是文字和语言表达的缺陷,也是传统教学手段的缺陷。然而如果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能形象地展现岗位工作过程、施工操作流程,增加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丰富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深受学生欢迎。为此我们自主研发了以下配套成型课件:《桥涵概论》、《T梁的构造与预制》、《梁式桥下部结构施工图识读》、《梁式桥上部结构施工图识读-板梁详读》、《预制梁的安装》、《桩基础工程》、《基坑施工工程》、《顶进涵施工》、《斜拉桥施工》。

桥梁工程类课程体系建立了适合施工现场实际需要的新体系,保证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精度,缩小了课程内容与工作实际之间的差距,保证了教学进程的科学性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坚持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于一体;课内理论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强调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进教学方法,桥梁施工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手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课程考核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从强调桥梁工程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发展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提高。结业考试以能力考核为中心,注重过程考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当然,桥梁工程类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是一个长远的研究课题,需要我们随着教学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和经验的不断积累,不断补充,不断完善,相信我们一定会探索出一条更适合目前中职学生现状的桥梁工程类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解决现行教材和教学过程脱离实际的问题。

  • 上一篇: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范例(3篇)
  • 下一篇:医学遗传学的概念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