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蔺相如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长平一战,白起将赵国主力坑杀殆尽,赵国再也无法与秦国抗衡,只能靠联合其他的诸侯国续命,可以说这一战其实已经决定了赵国的未来。这里面有一个关键性人物,那就是赵括,如果不是他的策略问题,那么赵国不会输得这么彻底,其实早在长平之战之前,就有很多人反对赵括为将,可惜赵孝成王一意孤行,铁了心的用赵括换廉颇,才导致赵国如此惨败,那么赵王为什么明知多人反对,还要坚持用赵括呢,咱们就一起来探讨下这个问题。
廉颇表现
有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廉颇的表现差强人意,在战争初期,廉颇败绩连连,咱们还原下当时的情况:
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结果秦军斩杀了赵国的副将。
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六月,秦军攻破赵军阵地,将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都尉城和故谷城攻占,还俘虏了四名赵国的尉官。
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七月,赵国的军队筑起围墙,坚守不出,可是秦军发起强攻,夺下赵军西边的营垒,俘虏了两名赵国尉官。
而后廉颇根据地形重新布防,跟秦军对耗。从这些表现来看,赵孝成王是十分失望的,对廉颇的信心就没有那么足了。
赵国国情
从国力相比,赵国与秦国相差甚远,秦国经过商鞅变化,国力大大增强,又因为连年征战,国土面积扩张很快,他的一些政策能吸引周边百姓来秦国耕作,粮食产量也要高于赵国。
赵国虽然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但是这只是军事上的改革,打仗相持阶段拼得是后勤,这方面秦国要远远强于赵国。
另外赵国派使者到秦国求和,秦国表面上隆重接待使者,让其他诸侯国认为秦赵已经和解,这时候赵国再向其他诸侯国求援,人家就不会帮忙,所以在僵持阶段中,赵国粮食拼不过秦国,向齐国借粮,人家又不借。
基于这种情况,廉颇的这种消耗战的打法,赵国不但没有捞到便宜,反而吃了大亏。所以赵孝成王不得不转换思路,更换廉颇。
反间计
这种计策战国时期非常流行,秦国派奸细宣传,秦军最怕赵括为将,而赵括确实有一个好爹,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当时确实是赵括的父亲赵奢打败了秦军,所以赵王就对赵括抱有幻想,所以敌人的反间计成功了。
私心
至于赵母和蔺相如强烈反对赵括为将,赵王心里多半是认为赵母是不愿意让儿子冒风险,而蔺相如与廉颇关系很好,所以他们都有私心。
综合这些因素,赵王决定试一试,万一能成功了呢?当然他想不到对方的将领换成了白起,更想不到赵括果真是纸上谈兵,也没有想到白起居然坑杀了几十万的赵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