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神经疾病的症状范例(3篇)

栏目:报告范文

神经疾病的症状范文篇1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误诊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多青壮年发病[1]。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首诊于综合性医院[2],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精神分裂症误诊率较高。2011年12月~2012年5月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108例,其中21例在综合性医院被误诊为抑郁症,对这10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其中被误诊为抑郁症的原因,以探讨误诊抑郁症的原因及相应的对策。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2月~2012年5月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108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下列标准:①《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3];②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60分,其中21例在综合性医院被误诊为抑郁症,男9例,女12例,年龄22~52岁,平均338±110岁;6例门诊治疗,15例住院治疗,平均住院40±90天,出院后门诊随访。

治疗方法:患者均应用利培酮4~6mg/日进行治疗。疗程均8周,不合并使其他抗精神病药。

疗效评定: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PANSS进行疗效评定。PANSS总分减分率≥50%为显著进步,25%~50%为进步,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40进行统计分析,P

结果

21例患者均完成8周的疗程,无1例脱落。治疗前PANSS评分75±50分,治疗后PANSS评分41±6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误诊分析:108例患者中未被误诊的87例均表现为较典型的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评论性幻听,思维被洞悉感,内容泛化的妄想,明显的思维松弛,自语自笑等异常行为。而被误诊的21例患者共同特点是以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为主要表现:情感淡漠,意志减退,思维贫乏等。误诊原因在于:①临床表现不典型,患者起病往往有一定诱因,后出现话少,多待于室内,不与人来往,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必须仔细加以询问,患者才谈出这段时间总感觉邻居笑话自己,所以不高兴不想出门等。这时即使是专科医师,如不认真加以辨别也可能误诊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从而容易造成有抑郁症的印象,其中5例患者有自杀观念或行为,容易给非专科医师作出抑郁症的判断。②综合性医院的某些医生对精神科知识掌握不全面,对临床表现典型的病例可以直接依照理论生搬硬套,一旦遇到不典型的病例就难以作出准确诊断。有的虽然熟悉精神科症状表现,但不熟悉精神科特殊的检查和诊断方法,在接诊患者时没有全面收集病史,相关资料不健全,未系统检查,精神活动检查不深入、不详细,受先决论影响,先入为主,一发现疑似抑郁症状,如话少,心情不好,被动,压力大,自杀观念等就急于作出抑郁症的诊断。③患者及其家属对精神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也是造成误诊的原因之一,此外部分患者及其家属存在病耻感,对精神疾病治疗不了解甚至误解,往往能接受抑郁症而不能接受精神分裂症,使患者患精神疾病时不到精神科医疗机构就诊,而就诊于综合性医院抑郁症门诊。④家属讲述病史时会着重介绍一些自己一知半解的抑郁症状,往往忽视了患者的基本表现也是造成误诊的原因之一。

应对措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变这种局面:①对患者及其家属展开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根据每个医院的经验和当地特点,制订具体的宣教策略,改变社会对精神疾病和卫生工作的不足印象,强调精神疾病是脑部的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发生不负有责任,患者应该得到同情和关爱,有精神疾病即求诊于精神科医疗机构。②加强综合医院与精神科医疗机构之间的沟通,促进联络会诊,综合性医院医师应加强对精神科知识的了解,提高对精神疾病的识别率,在接诊精神疾病患者时就强调精神科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属性,应请专科医师会诊或建议患者及其家属及时转诊精神科医疗机构,尽早让患者接受合理的治疗[4]。③精神病学涉及到非常复杂的精神功能,目前的理化检查方法还不能满足精神疾病诊断的需求,临床主要是凭借症状、病史、病程等特征作出诊断,医生的提问、患者的回答、对患者的观察等都很难完全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接诊精神疾病患者时,临床医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临床实践工作能力,还必须明确思维方法在精神科诊断上的重大意义,出现误诊时除了在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上找原因,还务必在思想方法上总结教训,要考虑自己作出诊断的判断推理过程是否正确,自觉避免思维方法漏洞,从而降低临床误诊率。

参考文献

1郝伟.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3-113.

2李其国.神经内科门诊抑郁症患病情况分析[J].中外医疗,2010,29(31):1.

神经疾病的症状范文

关键词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物业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4)26-0073-03

一、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之一是让学生“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心理异常现象,一般称为心理疾病。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根据轻重程度可分为三类[1],即轻度心理疾病、中度心理疾病和重度心理疾病。

(一)轻度心理疾病

大学生的轻度心理疾病包括:心理问题、心理紊乱和边缘状态。心理问题是指心理和行为有些偏离正常,但属于一般应激状态,本人可以自行解决;心理紊乱是指心理和行为偏离正常,较心理问题持续时间长,反应强烈并逐渐泛化,本人难以克服;边缘状态是指心理和行为严重偏离正常,但暂又无法诊断为其他心理疾病。

(二)中度心理疾病

大学生中度心理疾病包括:神经症、性心理障碍、心身障碍和人格障碍。

1.神经症

神经症包括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和癔症型神经症。其中,恐怖症是指学生对某种对象和情境具有持久非理性病态的害怕。常见的有单纯恐怖症、社交恐怖症和广场恐怖症。单纯恐怖症是指学生对一些个别对象和情境产生过分的害怕。如昆虫恐怖症、黑暗恐怖症、幽闭恐怖症等。社交恐怖症是指学生见到陌生人产生紧张情绪并伴随回避行为,主要有被视恐怖、红面恐怖、臭汗恐怖、异性恐怖等。广场恐怖是指学生在人多的地方如街道广场和商店等场所会出现恐怖。

焦虑症是指以焦虑烦躁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可分为急性焦虑症和慢性焦虑症。前者表现为突然心悸、呼吸困难或出现濒死感。一般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有时反复发作。后者则表现为胆小过敏,常终日慌恐不宁,注意不集中,并拌有失眠,胃肠不适等,时间有长有短,多数预后良好。

强迫症是指重复出现使人烦恼的观念、意向和行为的一种神经症。有三种形式,即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是指反复出现的本人并不愿出现的想法,如强迫联想、强迫回忆、强迫怀疑、强迫性穷思竭虑等。强迫意向是指产生某种接近或索取的心理倾向,但只有冲动不会变成现实。强迫行为是指出现没有意义又难以控制的行为,如强迫检查、强迫计数、强迫洗手等。

癔症型神经症是指因暗示或内心冲突产生的心理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意识范围缩小,四肢僵直或瘫软,啼笑皆非。多发生在共同生活的群体中,一人发作其他人会出现类似的症状。

大学生的神经症有六项疹断标准:一是没有脑器质性病变也没有躯体病变;二是有某些身体不适感;三是精神活动能力低下;四是自知力完好;五是一般能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六是有强烈的求助愿望。这也是中度心理疾病和重度心理疾病的分水岭。

2.性心理障碍

性心理障碍是指寻求性的对象和满足的方式异于正常。主要有窥淫癖、露阴癖、同性恋及易。窥淫癖以男生为主,主要指以窥视异性来寻求性满足的变态。露阴癖是在异性面前暴露性器官来满足的变态行为。同性恋是指对同性产生望,以同性为对象。易是指想从生理上把自己变成异性。

3.心身障碍

心身障碍是指心理因素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常见的有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等。

4.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自童年或少年发展起来的人格明显偏离正常。在大学生群体中主要有偏执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和强迫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是以猜疑和敏感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其临床症状为怀疑他人岐视自己、对自己有敌意;认为自己唯一正确,把失败归于客观原因;爱嫉妒别人;很难改变自己的错误观点;对别人不宽容;维护自己非合理权利。冲动型人格障碍是以情绪冲动和攻击行为为特征的人格障碍。其临床症状是不考虑行为后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攻击行为;经常与他人发生冲突;情绪反复无常;无知心朋友;做事很难坚持到底;有自残行为。表演型人格障碍是指戏剧性地夸大自己行为,以引起他人注意为特征的人格障碍。其临床症状是装腔作势,情绪体验肤浅;自我中心;易接受暗示;主动寻求刺激;渴望他人同情;言语夸张。强迫型人格障碍是以过分追求完美为特征的人格障碍。其临床症状是做事要求完美无缺;反复检查;对别人做事不放心;办事犹豫不决;做事拘泥细节;谨小慎微;缺乏满足感。

(三)重度心理疾病

重度心理疾病是指精神病,包括脑器质性精神病、症状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郁症。

脑器质性精神病是指由脑炎、脑血管病及脑外伤引起的精神异常。症状性精神病,又叫躯体性精神病,指由营养代谢、内分泌和脏器疾病引起的精神异常。反应性精神病,也叫心因性精神病,指由外界剌激引起的精神异常,一般病程短,预后良好。精神分裂症是大学生常见的一种精神病,一般无意识障碍,是在意识清晰的背景下出现的,智力正常,但自知力缺乏。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有两种,一是特征性症状,二是其他常见症状。特征性症状包括思维联想障碍、情感障碍和意志行为障碍。其他常见症状有幻觉和妄想。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类型很多,在大学生群体中最常见的有单纯型精神分裂症和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病程缓慢,不易被发现,往往经过数年,出现人格衰退才能引起注意。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即病人思维杂乱,内容荒诞并有性色彩。躁狂抑郁症也称心境障碍,在大学生群体中多见,临床分躁狂状态和抑郁状态或双相型。总体看,抑郁状态较多。其症状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神活动能力低下、睡眠障碍、食欲和减退,严重者会出现自杀倾向。

二、音乐治疗对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干预

音乐治疗也称音乐疗法[2],它是以心理治疗的理论为基础,通过专门设计的音乐语言和行为,使来访者产生音乐体验,从而达到消除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音乐是一种非语义性的交流,它是通过音乐的要素,如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和调式等影响人的情绪。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是情绪和行为异常,通过音乐治疗调节消极情绪,其心理疾病就能得到缓解。音乐治疗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3],一是主动性音乐治疗,二是被动性音乐治疗。它们对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干预都有较好的效果。

(一)主动性心理治疗

主动性心理治疗,指把来访者作为执行角色,让他们通过乐器演奏和歌曲演唱接受治疗。

案例1:在社交障碍的团体心理咨询活动中,教大学生齐唱歌曲《微笑的起点》,他们很感兴趣,学得也很认真。之后让他们自愿结合分成三人一组,到台上表演,再由大家投票评奖。效果很好。

案例2:某大学男生,在高中时因患抑郁症住过院,到大二时因学习压力大,情绪又很低落。因他学过钢琴,心理咨询师让他练琴,教他弹《卡农》,旋律优美浪漫。他很爱学,并描述弹奏时联想到下着小雨在林间小路上行走的情境。一周后他的情绪渐渐好起来。

(二)被动性音乐治疗

被动性音乐治疗,强调音乐治疗师的作用,通过音乐欣赏达到治疗的目的。主要采用聆听法,一般有从下三种形式。

音乐冥想法。让来访者通过聆听音乐达到深度放松的音乐疗法。如某大三女生患精神分裂症刚出院,返校后睡眠不好。让她每晚入睡前听一曲《春江花月夜》,委婉质朴、流畅多变的旋律使她心境平和,两周左右的时间,她的睡眠就恢复了正常。

音乐想象法。让来访者进入放松状态,并引导其产生相关的想象,达到音乐治疗的目的。如某大二男生曾患过躁狂症,休学一年多,复课后偶尔还出现打人毁物的现象。建议他每天听《平湖秋月》和《江南好》等风格娟秀的古琴及小提琴协奏曲。这些曲调悠然、节奏徐缓、旋律清逸的音乐使他的情绪逐渐变得平静。

超觉静坐法。这是印度音乐家玛哈礼什创造的,被认为是一种顺应自然的音乐,对人有舒心理气的作用。如笔者在大一的一个女生宿舍做了一个实验,让她们每晚熄灯前在床上静坐,聆听维瓦尔的大提琴协奏曲《四季》中的《春》和德彪西的管弦乐主曲《大海》。两周后她们不仅反映睡眠好,而且消除了疲劳。其他女生宿舍也自觉地加入超觉静坐活动,也收到了同样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崔永华,白玉祥.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心理综合治理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26):83-85.

[2]陈蕾,浅读音乐治疗及其应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207-208.

[3]张明廉.主、被动音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疗效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5):18-19.

收稿日期:2014-07-21

作者简介:李赫赫(1988-),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

UniversityCampusPsychologicalDiseaseandMusicTherapyStrategy

LIHe-he

(CollegeofMusic,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000,China)

神经疾病的症状范文

【关键词】神经症;延迟就诊;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189-02

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1]。由于疾病常常有头疼、头晕、胸闷、气短、乏力等多种躯体不适,常到综合医院就诊,综合医院门诊神经症检出率达12.28%~12.53%[2]。我们自制问卷对467例住院神经症患者进行调查,探讨当前就医条件下导致神经症患者延迟就诊的原因。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我院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住我院心身科患者,均符合CCMD-3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共467例。其中男性154例,年龄15~78岁,平均(37.19±12.45)岁;女性313例,年龄17~76岁,平均(35.23±10.53);大专及以上98例,高中112例,初中174例,小学61例,文盲22例;诊断为焦虑性神经症271例,躯体形式障碍87例,强迫性神经症36例,癔症49例,恐惧症24例。

1.2方法:由研究者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付费方式、首诊地点、受教育程度、对疾病的顾虑程度、对疾病的认知、就诊的途径及方式、本次住院的原因及方式。

1.2.1评价标准:①就诊时期:早期初发症状到首次到精神科专科就诊3月。②认知水平:好,对神经症有较正确的全面认识;差,认识明显错误;中,介于二者之间。③教育程度:高,大专及以上;低,小学文化及文盲;中,介于二者之间。④医疗负担:轻,能报销40%以上或收入颇丰,能承担诊疗费用;重,经济情况差,承担医疗费用感到十分困难;中,介于二者之间。⑤顾虑程度:轻,不顾虑就诊精神科,能自己配合治疗;重,认为就诊精神科有羞耻感而拒绝治疗;中,介于二者之间。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用x2检验。

2结果

2.1不同性别神经症患者首诊求医途径及过程见表1。

表1显示:不同性别的患者在初发症状求诊精神科和求助宗教机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初发症状求诊综合科、非医疗机构和搞迷信活动方面,则女性患者多,有显著性差异(P

2.2467例神经症患者就诊途径见表2。

表2显示:神经症患者首次就诊精神科的途径中,由亲友介绍的患者(含由神经症痊愈者介绍),最多占56.1%。

2.3神经症患者延迟就诊的相关因素见表3。

表3显示:影响神经症患者延迟就诊的相关因素中,不同的认知水平、教育程度、医疗负担及对疾病的顾虑程度的患者,其早期就诊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37.33、77.32、9.52、32.57,均P

3讨论

3.1神经症患者就诊延误原因分析。神经症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能力降低,情绪波动与烦恼[3],神经症患者罹患后多不首诊于精神科,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患者缺乏精神卫生知识,不知何处就诊恰当或将疾病视为躯体问题;二是部分病人怕别人知道自己患了精神病,因此最初多求治于非精神科[4]。本调查结果显示:①多数患者在出现精神症状或躯体症状后,由于认知水平普遍较差,(好者仅占16.9%),常因躯体不适而首先就诊于综合医院或非正规医疗机构,调查中显示首诊于综合医院占48.4%,12.0%的患者则首先就诊于非正规医院,15.4%的患者迷信地认为躯体不适或情绪不稳是鬼神作怪,而求助于宗教迷信。②受教育程度高的患者,由于对疾病知识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好,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比较,早期就诊率高。③自费患者发病后,有较多的经济顾虑,昂贵的医疗费用使他们只有在症状难以忍受才会选择就医,从而导致求医延误。④有些患者认为自己是神经症,是精神病障碍的一种,担心人们对精神障碍的偏见、歧视,怕进精神医院就医,而盲目地四处求医问药,从而延误病情的治疗。⑤有些患者因发病后不知何处求医,经亲友介绍,特别是神经症痊愈者现身说法,患者才知自己也是得了神经症,然后转去精神科就诊。

3.2神经症患者求诊延误的对策。

3.2.1大力宣传精神卫生知识。神经症在人群的患病率约16%~25%,发病都有一定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基础,起病常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随着社会发展,竞争机制加剧,生活事件增多,必然导致精神症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5]。但由于患者对精神医学常识的缺乏,以及人们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加之神经症有各种躯体或精神症状,大多数患者认为自己患了某种躯体疾病,首诊选择非精神科,此类病人约占综合医院门诊病人的40~60%[6]。因此,精神医疗机构应加大精神卫生知识和健康观念的宣传,并注重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可采用多媒体声像,发放宣传册,编写科普书籍或杂志等多种方法,广泛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提高人们对神经症的认知水平,使他们认识到精神疾病与躯体疾病一样,同样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同时神经症也是常见病,它又是轻型精神障碍[7]。促使患者及早到精神科专科就诊,得到及时规范地治疗。同时广泛宣传精神卫生知识,使人们改变健康观念,纠正人们对神经症与精神疾病的偏见与歧视,讲究科学、破除迷信,从而减少神经症病人诊疗的延误。

3.2.2加强住院或门诊病人的健康宣教。本调查显示56.1%的患者经过亲友介绍来精神科专科就诊,特别是由神经症痊愈者现身说法,更能使患者真正认识到自己曾在多家医院检查没有发现有器质性的躯体疾病,而是得了神经症,才会有多种躯体不适和精神烦恼,神经症痊愈者自己对神经症的认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患者的说服力。

3.2.3提高综合医院的医生精神医学知识水平。对综合医院的医生进行精神医学知识的培训,将精神卫生服务纳入综合医院机构,在综合医院与基层各保健单位开设精神卫生服务,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精神卫生培训,显得十分重要[8]。对综合医院的医生进行精神医学知识的培训,使综合医院的医生熟悉神经症的鉴别诊断、治疗,及时介绍神经症患者转到精神科。本调查中显示:48.4%的神经症患者首先就诊于综合医院,因此综合医院的医生需要熟悉神经症的鉴别诊断,提高神经症的检出率,减少患者在综合医院不必要的周折,也是减少神经患者就诊曲折的重要环节[9]。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三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3

[2]胡建,许又新.综合医院内科门诊神经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9,(1):2

[3]陈彦芳,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278

[4]郑成畴,姚在瑞,神经症患者就诊行为调查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3):190

[5]马鸿春,崔保刚,神经症患者就医情况调查,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9,6,340

[6]张文秀,护理精神病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1989,385

[7]沈渔,精神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85

[8]徐英.惊恐障碍60例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天津护理,2005,2,17

  • 上一篇:中高风险投资规划范例(3篇)
  • 下一篇:精神文明建设情况汇报材料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