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云:玉王称翡翠,含耀尚流英。浓绿春心动,凝装古德馨。一语道出文人雅士爱玉之心,玉美而不艳,其色温润,好材再配上顶级雕功师傅的手艺,自然成上品,其美含蓄低调,庄重典雅,与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不谋而合。《诗经》中就有:如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入磨。用玉引君子,自然将君子的美好德行和玉的品性相媲美。
一遇红楼,自卷首至卷尾,阅毕,字字皆是呕心沥血,满纸沾花泪。雪芹著作里性情最本真的两人的名字皆和玉有关,宝玉身戴通灵宝玉,灿若明霞,莹润如酥。还有描写世外仙缘的句子:"有香融金谷酒,画媚玉堂人",雅致非常。
玉雕伴随着我们国家璀璨的历史,一路走来,凝聚了无数先人的智慧和对美的感悟,新石器时代便是玉雕发展的幼年阶段,当时的雕工相对简单,平面化雕刻居多,纹饰简单,商周春秋时期则有了较大的发展,图案内容丰富,造型更为优美,刻画的动物栩栩如生。汉唐时期,是玉雕装饰的盛行期,表现得题材更为丰富,更多的宗教题材的引入,雕刻手法更为细腻精致,花样繁多,透雕广泛运用,纹饰更为复杂,还常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作为纹饰。宋元时期各种那个雕刻技法达到成熟,宫廷玉院能够雕制大型玉件,技法更加复杂。涉及的题材更为广泛,装饰多以龙凤吉祥为主题,其他如,花草虫纹,孔雀,大雁,牡丹,能琢制多层次的色彩变化。明清时期,玉雕技术发展到鼎盛期,北京,苏州,扬州成为三大玉雕中心,南北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近代中国玉雕又分为四大流派,海派,南派,北派,苏扬派,海派玉雕细腻精致,色泽明丽,扬派则飘逸洒脱,北派玉雕则风格雄浑,厚重稳健,以广东,福建为主的南派玉雕则呈现出格调新颖的特点。
上好的玉少了绝佳的雕功自然减色不少,这与玉雕师自身不无关系,玉雕技艺的修成少则十年,除了技术扎实,玉雕师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他对宗教,传说,习俗风情的了解,都能影响到一件好的作品的诞生。可以说一个好的玉雕师的修成,需要的是时间的洗礼,是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毅力,对玉雕这门艺术的坚持和热爱,在这个过程中有枯燥和乏味,只有能够坚守这份信念的人,方能打造出好的作品。有的人可能会把玉雕师傅看做是匠人,这未免有失偏颇。与任何艺术创作不同的是,因为玉材的珍贵,好玉的不可得,所以玉雕师在进行创作时,要面很大的挑战。因此在明清时期,玉雕师被称作师傅,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的地位。现今很少有年轻人能够专注用心地学习玉雕这门艺术,因为玉雕技术学习时间周期长,比较艰苦,很难在短时间看到效益,愿意沉下心来专注这门手艺的人可以说是可遇不可求。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145-03
一海派黄杨木雕的产生发展过程
海派黄杨木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上海徐汇区初步形成,经过初步形成期、风格的形成到成熟再到鼎盛,不断继承和发展,至今已形成了成熟的海派雕刻艺术风格,有着鲜明的海派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
上世纪30年代,上海徐家汇以土山湾为中心的天主教社区成为了最具规模与影响的西方文化传播地之一,“海派”黄杨木雕的创始人徐宝庆先生当时在土山湾孤儿院受到西方老师的教导,学习雕刻、素描、雕塑,在继承西洋雕塑注重结构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传统雕刻的技法和风格,开创了海派黄杨木雕的独特风格。
海派黄杨木雕的特点是中西融合,既继承传统又大胆创新,雕刻手法圆润明快,刀法凝练、作品富有立体感、形神兼备。它吸收西方的素描造型技法和雕刻手法来塑性,但保留了中国传统雕刻的技艺之魂,他的题材广泛涉及了生活及民族因素,不局限于西方雕刻传统的宗教题材领域,生动地表现中国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传统道德故事、文学作品和人物、传统吉祥图案、民间技艺,并包含农村题材和动物题材等,作品生动传神,将简单常见的生活场景和乐趣,用艺术手法表现出来。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对工艺美术采取了“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这对民间工艺美术行业的振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正是在这个时期,上海黄杨木雕迎来了它的发展与繁荣期,在20世纪50、60年代,上海黄杨木雕也成为了当时中国贸易出口的商品之一。黄杨木雕创始人徐宝庆在这一时期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儿童嬉耍题材幽默小品类型的作品《蹲蹲跳》,而《顽皮娃娃》(图4)和《五子戏龟》(图5)等作品造型生动、奏刀明快、富有民俗情趣,开创了“海派”黄杨木雕的独特风格。徐宝庆的大弟子侯志飞老师也是在这一时期拜师,跟随徐宝庆学习黄杨木雕,并逐渐成为技艺超群的海派黄杨木雕大师,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如《农儿乐》、《飞跃》等等。
如今,年近八十的侯志飞老师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海派黄杨木雕大师,在海派黄杨木雕行业中已是元老级人物。他这一生中一直对黄杨木雕刻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兴趣,不断雕刻、练习、创新,创作出无数优秀的黄杨木雕作品。即使如今退休在家,仍时常在家中雕刻一些作品作为兴趣。他的作品大多生动活泼,经常以微笑的儿童为主角,小到生活细节,大到国家实事,都能逼真的表现出来。作品形象生动可爱,富有寓意,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农儿乐》(图6)参加了1962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并广受好评,之后连续3届博览会,侯志飞大师的作品都荣誉参展。其中参加第四届全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的作品《飞跃》还作为邮票票面发行(图7),足见侯志飞作品的优秀及受欢迎程度。他的作品《长命百岁》、《嬉象》(图8)在1980年2日本横滨参展,作品《蚌娃》、《争上游》(图9)、《摇呀摇》(图10)、《嬉象》等还曾在1983年参加了印度与法国文化交流展。
其间,黄杨木雕行业同样受到了冲击,许多黄杨木雕刻家,包括创始人徐宝庆及他的大弟子侯志飞都无奈转行。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上海黄杨木雕开始以展销会和旅游销售等形式销售,由于产品题材品种多变,销售趋好,1981年,黄杨木雕实现销售5.58万元,1982年后,上海黄杨木雕销售逐年下降。80年代中期后,由于企业生产机制不适应市场的变化,黄杨木雕生产出现逐年萎缩。1986年,上海工艺美术工厂车间产值仅1000元。翌年,该厂黄杨木雕车间撤销。到1990年,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保留黄杨木雕专业,但从艺人员仅4人,黄杨木雕年产值为8182元。
二海派黄杨木雕当前的困境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如今,上海黄杨木雕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愿意学习木雕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黄杨木雕创始人徐宝庆的弟子中现在年龄最小的也已年过六旬,其中几乎没有人专门从事黄杨木雕工作。2007年,徐汇区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海派黄杨木雕成功申报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8年初,海派黄杨木雕创始人徐宝庆辞世。2008年6月7日海派黄杨木雕入选了国务院公布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海派黄杨木雕的发展正处于瓶颈期,未来如何继承发展这门传统工艺美术?恢复其往日的风采,使其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一席作用?前段时间,我们就海派黄杨木雕的艺术特色及传承发展问题采访了侯志飞大师。
三黄杨木雕刻大师――侯志飞访谈
侯大师1956年到1958年师从海派黄杨木雕创始人徐宝庆老师学习黄杨木雕技艺,1961年到1970年学艺毕业后,开始进行黄杨木雕设计创作,1970年到1994年转入工艺美术厂担任黄杨木雕创作设计任务直至退休。从拜师学艺开始至今,侯志飞大师从事黄杨木雕刻行业已有五十多年,见证了海派黄杨木雕从创始到发展,到鼎盛,到衰弱的整个历史过程,并且至今仍在为保护和传承、发展海派黄杨木雕尽一份力。他是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著名的木雕师,也是被定为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的作品既沿袭了徐宝庆的雕刻风格,又不乏自己的独特创意,在学习中有创造,在创造中谋发展。除了坚持不懈的创作,侯志飞还心系着黄杨木雕行业的传承与发展。他曾受邀前往聋哑青年技术学校传授黄杨木雕技艺,希望为上海黄杨木雕的传承尽自己的一份心力。如今,侯志飞虽然已经退休,但并没有放下手中的刻刀,在他的家里摆满了很多正在创作中的木雕作品。上海黄杨木雕成就了侯志飞的艺术人生,侯志飞也为上海黄杨木雕作出了无私的奉献。
采访过程中,侯志飞大师十分热情。在讲诉历史时,他滔滔不绝,仿佛往事历历在目,并时常表现出对海派黄杨木雕的未来的担忧,以及继续为传承和发展上海黄杨木雕尽一份力的决心和毅力。对于我们的问题,侯志飞大师颇有见地,侃侃而谈:
WE:您从1956年就开始学习黄杨木雕,至今已经有五十多年了,可以说您是经历了海派黄杨木雕从兴起到发展到兴盛,直到现在有些萧条的整个时间段,您对上海黄杨木雕的各个时期的发展有什么看法?
侯:我是1956年开始跟徐宝庆老师学习黄杨木雕的,那个时候徐宝庆老师是在上海土山湾孤儿院里出来的。当时土山湾孤儿院里不仅有中国老师,也有外国老师,中国老师大部分是浙江的,徐宝庆就在土山湾向他们学木雕。徐宝庆开始学习了好几种东西,比如绘画,雕塑等等,最后学习了黄杨木雕。因为土山湾是天主教办的孤儿院,因而徐宝庆在土山湾里雕刻的都是宗教题材的东西,如耶稣、圣母等。后来解放以后,土山湾逐渐衰落了。徐宝庆就在1950年离开土山湾孤儿院,在徐家汇租了一间工作室,自己做木雕。我从小就喜欢绘画,高中的时候,到孝友里的一个教堂更衣室里学绘画,老师是日本籍的天主教修士,中文名叫田中德。在我高中将要毕业选志愿的时候,我想选择美术,进入美院,但在体检中查出我有红绿色盲。当时学校的规定是只要是色盲,就不能考美术学院,所以我也无法转雕塑,这个事实让我很丧气。田中德老师看到我这样丧气,就建议我去学习雕刻,并将我介绍给徐宝庆老师,并约好我毕业后到徐宝庆老师那里学雕刻。
但当我1955年毕业后,田中德老师已经回国了。介绍人已经不在了,但我还是壮着胆,去徐宝庆老师家敲门。徐宝庆老师还认得我,带我进工作室后,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既然要学习黄杨木雕,木雕是比较难学的,你要坐的定,要有恒心,这样才能学的好。当时他比较忙,时间宝贵,所以我每星期去一次,给老师看我的作品,他有时给我修改修改。那时我的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我在我姐姐的厂里做临时工,白天上班,只有晚上和星期天有时间,用于学习黄杨木雕的时间很少。一段时间后,我觉得这样长期下去无法学好黄杨木雕,所以跟我的父母商量,辞掉厂里的工作,专心学习雕刻。从1956年到1957年在徐宝庆老师那里学习木雕,最后有半年多的时间,是辞了工作,专门在那里学习木雕的。
当时国家把各个行业社会上的老艺人集中起来,在1956年成立了上海工艺美术研究社。徐宝庆老师和我在1958年7月进入工艺美术研究社,研究社的学习条件比在家里的时候优越的多,我作为艺徒,在上海工艺美术研究社又重新开始学习黄杨木雕刻。在研究社中,学习的条件好,生产条件也好了,黄杨木雕行业逐渐开始兴盛,到之前,可以说是全盛时期。
到了时期,情况一落千丈,我们一度停止了黄杨木雕创作,一直到粉碎之后才重新开始。后来研究社改革了,新成立了工艺美术工厂,研究社的老艺人依然归在研究社旗下,我则和一些其他学生一起分配到工艺美术厂。刚结束时,黄杨木雕行业还是很景气的,工艺美术厂在1970届的毕业生中招收了一批比较喜欢美术的学生进培训班,培养他们做木雕,69届的毕业生加上70届的培训班学生,有许多年轻人进入厂里搞生产,我们做生产的样品,他们生产。过了一段时间,尤其是改革开始以后,国家在发展,工业等都上去了,但手工业就渐渐走下坡路了。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是这样的,工业上去了,从事手工业的人就少了。手工业赚钱不容易,当时国民收入不高,我们生产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外国人买去的,国内市场受经济限制,很少有人买。黄杨木雕就逐渐走下坡路了。本来工艺美术公司在中苏友好大厦(现在的工艺局)开了一个展销会,我们的作品都在那里销售,后来销量不好,黄杨木雕被迫开始减员,有的人去做丝绒画,有的改行做其他东西,有的干脆离开工厂了,黄杨木雕车间最后只剩我一个人了。最后在1981到1982年,领导叫我去做投影瓷像,我也改行了。海派黄杨木雕虽然已经成功申请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如今从事黄杨木雕的人寥寥无几。
WE:您从事雕刻50多年,您偏爱哪一类型的题材呢?您创作著名黄杨木雕作品《飞跃》的时候有什么设计理念和心路历程?
侯:我一般做儿童题材的比较多,当时手工业局提倡的反映现代社会的题材,我也做过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比如在第四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展出的作品《飞跃》(图14)。《飞跃》这件作品其实有两件,一件做完后到北京去展出,参加了全国第四届工艺美术展览会,邮票局当时看中了这件作品,以它作为票面出了一个邮票。在黄杨木雕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我做了第二件《飞跃》,徐汇区文化局局长和非物质文化办公室的负责人一起到我家里来,请我做传承人的时候,我拿出第二件《飞跃》给他们看,后来这件作品捐给了土山湾博物馆。
从1962年开始,中国举办了四届工艺美术展览会,第一届我的参展作品是《农儿乐》,第二届是《讲故事》,第三届是《一定要解放宝岛》(图15),第四届就是《飞跃》。由于我喜欢反映时代的题材,但是一般反映政治题材的东西销量较差,于是我就动脑筋,既要反映政治题材的东西,又要吸引人。比如说这个《飞跃》。《飞跃》是在1978年粉碎之后创作的。当时刚结束,生产被极大的破坏了,但人们都憋着一股劲想发展,国家即将有个飞跃。我想把这种想要生产,想要发展的感情表现出来,于是就创作了这个《飞跃》。龙象征着中国,骑在龙上的五个儿童就代表了工农商学兵,也就是象征了国家和人民,向空中飞跃。这件作品是象征性的。当这个作品一出来,就刊登在1978年第二期的上海文艺上,后来又好多杂志都登载了。
WE:现在从事黄杨木雕刻的人越来越少了,行业比较萧条,您觉得在未来它应该怎样发展、传承、振兴?
候:现在黄杨木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在200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到浙江进行访问。现在浙江仍然在生产黄杨木雕,并且规模仍然很大,他们发现在浙江,教聋哑人学习黄杨木雕刻,并学的挺不错的。所以回到上海以后,他们就跟聋哑学校联系,在那里开办了黄杨木雕班,在课后学习,并请我去教。我去教了,但是结果不太理想。后来我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再去教了,换了别的老师去。但是聋哑学生们学习黄杨木雕,不是为了继承发展珍贵的文化遗产,而只是学校里的兴趣班,他们想在兴趣班里发现真正热爱黄杨木雕的人,再叫他们专门学。这个想法倒是挺好的。但现在我不去教了,他们那边现在的情况我也不清楚了。
WE:海派黄杨木雕相比于玉雕等行业比较不景气,您认为主要原因是木雕不像玉雕那样有比较大利润的吗?
侯:主要原因是木雕刻起来要花很大的工夫,但卖不到应有的价钱。所以学的人少。这是一个问题,所以要想保护下来,政府必须给与生活上的保障。现在年轻人没有三四千一个月,是不感兴趣的,现在生活上花费很大的,现在的年轻人对生活的要求又比我们当时高。
WE:您觉得政府扶持对于黄杨木雕的发展会不会有什么帮助?您觉得政府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关键词]和平古镇;砖雕;寓教于美
[中图分类号]J314.9[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3.01.022
和平古镇坐落于福建省邵武市城南45km,是一个有着近1400年历史的古镇。古镇坐北朝南,东西环绕的和平溪、罗前溪交汇于镇区南面。古镇共辟8个城门,东西南北4个主城门上建有谯楼,整个村落是典型的城堡式布局。2005年,和平古镇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6年被福建省授予“福建省最美的乡镇”称号。
和平古镇现存古迹众多,有闽北历史上最早的和平书院,有袁崇焕题写塔名的聚奎塔,有旧市三宫(天后宫、万寿宫、三仙宫)、旧市义仓、分县衙门(县丞署)和众多祠堂,还有近300余幢明清民居建筑。和平古镇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大夫第、司马第、郎官第精美壮丽,商贾宅院及民居小舍布局活泼自由,是闽北古民居建筑群的典型代表之一。这里的建筑大多为封闭的多进院落,院落的布局为一字形或八字形,厅堂多为穿斗式构造,柱底使用石柱础[1],四周为砖墙围护,挑檐的马头墙此起彼伏,建筑外部的门楼、门罩、墙檐、门楣、墀头和窗额等处都镶嵌有精美的砖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寓意深刻,表达出古镇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和谐社会秩序的渴望以及对田园风光的依恋。本文拟对古镇建筑砖雕的艺术风格作研究探讨。
一、吉利祥福的题材选择
祈福纳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周易・系辞》中有“吉事有祥”的句子,说明吉祥的本意是美好的预兆。[2]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题材大部分来源于现实生活,将一些带有吉祥寓意的人物、植物、器物、祥禽瑞兽等,与现实生活的场景,通过比喻关联、寓意双关、谐音取意、传说附会等表现形式,巧妙地组合在一起,通过物化或艺术化来达到审美意识的追求,以满足人们对吉祥纳福的期盼。这一点也是传统建筑装饰纹样的共性。
和平古镇民居建筑中人物类吉祥纹饰砖雕作品题材以福、禄、寿三仙居多。“恩魁”门头上有三幅砖雕,中间以“三星高照”为题材,两边各有一幅“麻姑献寿”图,每幅作品有三个人物形象,表现出屋主遵循中国文化中“以九为大”的传统礼制。作品采用高浮雕的刻绘技艺,人物表情生动,动态协调,并有正面、侧面之分,寓示幸福生活长长久久。
和平古镇民居建筑中以植物类吉祥图案为主的砖雕作品以黄氏大夫第门楼砖雕(见图1)最具代表性。该门楼为砖石结构,呈四柱三间牌坊式八字形,高挑的门楼双檐下镶嵌着层层叠叠的植物类砖雕,装饰繁缛,富丽堂皇。大门两侧依次分布着以松树、牡丹、腊梅、翠竹等植物为装饰题材的四组大型砖雕,喻示着“松鹤延年”、“富贵长留”、“锦绣美满”、“竹报平安”的美好祝愿,其中“富贵长留”、“竹报平安”两幅作品四周还镶嵌着缠枝牡丹纹饰砖雕。此外,还有象征吉祥福禄的花卉瓜果纹饰与佛教的“八
吉祥”、道教的“暗八仙”以及钟鼎古彝等组合在一起,表达出人们祈望吉祥幸福、家族昌盛的愿望。
此外,和平古镇民居建筑砖雕作品常用的祥禽瑞兽纹饰有龙、凤、马、鹿、鼠、鱼、麒麟、狮子、蝙蝠、仙鹤、锦鸡、喜鹊、鹌鹑等。这些纹饰通常采用谐音、假借等手法,衍化出诸多的表现形式,如蝙蝠和寿字组成“五福捧寿”,用鹿、鹤组成“鹿鹤同春”等。自古以来,龙、凤的形象既是吉祥的寓意,又是权贵的象征。李氏大夫第门楼题额上方左右两边砖雕图案上,分别刻有一只凤和一条龙,奇特的是龙被安排在凤的下方,与传统的龙在上凤在下正好相反,这种排列布局在古建筑装饰中实属罕见,是典型的清代同治年间产物,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3]
二、寓教于美的集中体现
古人善于运用“寓教于美”的形式赋予雕刻艺术作品以惩恶扬善的社会功用,反映了古代审美的伦理性特质,把审美的情感体验与道德伦理融合在一起,极具东方美学神韵,发人深省。[4]
和平古镇民居建筑砖雕深受儒学思想影响。屋主通过砖雕艺术表现形式表明处世准则,同时借助其深刻寓意来规范后辈的行为意识。李氏大夫第八字形门楼上,有四幅刀马人砖雕,作品以《三国演义》里的斩颜良、华容道、长坂坡、博望坡故事情节为题材,采用了多种雕刻手法把人物表情、衣饰胄甲、山石树木清晰地刻绘出来,画面注重人物之间的呼应关系和人物与景物的相互衬托,从而形成了虚实相生的视觉效果,使得作品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可读性。“斩颜良”雕的是在官渡之战中关羽大战颜良的战斗场景,关羽的形象被安排在画面左上角,挥舞着青龙偃月刀,身体前倾,身穿盔甲的颜良却策马逃窜,动态十足,人物和战斗场景被表现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二十四孝”砖雕表现儒学文化的“孝”,有一幅“乳姑不怠”的作品刻绘得尤为精致,画面布局合理,人物之间的关系生动具体,左边是丰润的媳妇在用乳汁孝养年老的婆婆,右边是嗷嗷待乳的小儿,画面感人。这些砖雕作品,都折射出屋主崇尚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信”、“义”、“孝”的儒学思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及教化功能。
古人根据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外形特征,赋予其崇德慕贤、追求君子之道的内涵。荷花具有品行清廉的寓意,李氏大夫第门头刻有大量的荷花纹饰,有一处砖雕荷花尤为精致。整个纹饰采用写实的表现手法,运用了浅浮雕、深浮雕、半圆雕、减地与镂空等多种雕刻技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很好地表现出荷花横向生长的态势,有强烈的立体感和意趣性。郎官第门头上有两扇砖雕窗花,刻绘着大量元宝纹饰,其中夹杂着梅花图案,寓示着苦尽甘来之意,也起到教化子孙的作用。
此外,屋主还常用琴棋书画、文房四宝等作为装饰题材。廖氏宗祠的门楼上就有几组器物类砖雕,作品运用了深浮雕、线刻的表现技法,画面中高矮不一的博古架上放置各类宝瓶,穿插琴棋书画、文房四宝等纹饰,图案通过绸带连接在一起,寓意博古通今,志趣高雅。
三、闲情雅致的精神追求
儒家的入世哲学,就是通过读书实现超越阶级的终极目标,这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追求人生、实现价值的最佳选择。和平古镇地处闽、赣交界处,在古代是江西入闽的重要通道,很多中原移民迁居到此,其中不乏一些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渊源深厚的名儒大宦,使得这里读书之风炽盛,文人志趣强烈。据史料记载,这里曾走出137名进士,有祖孙三代“一门四大夫”、祖孙四代“一门九大夫”的名门望族。这些文人墨客常常将闲情雅致的审美情趣融合到建筑装饰中,使其与古镇中的青瓦白墙、庭园草木、深街悠巷相互映衬,融为一体。透过这些作品我们能够解读出古镇先民们的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和美学意向。
“鲤鱼跳龙门”是中国装饰图案的传统题材。唐代李白在《上韩荆州说》中写道:“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内含一种进取的精神和幸运的愿景。在和平古镇司马第门头上有四幅“鲤鱼跳龙门”的砖雕作品(见图2)。与其他地方同样题材的砖雕作品不同,这些作品中没有威严的龙门,只是将肥硕的鱼、虾、蟹进行自由组合,丰满的构图彰显出富贵气象,整个砖雕图案犹如水族馆里的场景,充满着闲情雅致的生活情趣,每幅作品都暗藏着“鱼化龙”的造型,昭示出屋主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刻绘技艺和屋主高雅的审美格调。
根艺是一种雕刻奇巧、天人合一的独特造型艺术,创作者将充满自然美的根材进行形态加工,创造出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强调的是形态神似和内涵意蕴,为历代文人所喜爱。和平古镇民居中砖雕作品中出现了大量以根艺花瓶、根艺笔筒和其他根艺摆件为题材的砖雕图案。以“平升三级”为题材的砖雕作品,在各地的古建筑雕饰中常有出现。这类砖雕的主体构图是:在一只直颈圆腹的宝瓶上插三把古代作战兵器的戟,以“瓶”同“平”、“戟”通“级”来寄寓官运亨通、晋升迅速的含义。李氏大夫第门头上有多幅“平升三级”砖雕(见图3),原本常见的直颈圆腹形的宝瓶被造型古拙的根雕花瓶所替代,再配饰花草、奇石,整个图案既蕴含深刻的吉祥寓意,又表现出朴实的诗情画意,给人以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
菊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黄氏大夫第门
头砖雕上有大量的纹样,门楼匾额上的通景图就是一组约3m长的四方连续的缠枝菊纹砖雕作品,整个纹饰缠绕绵绵,首尾相连,并以蝴蝶、蜻蜓等乡间常见的昆虫和鸟雀纹样点缀其中,表现出主人隐居于此、尽享田野生活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营造出一派闲情灵透、志趣雅逸的意境。
此外,门楼上还有大量的高山流水、茅舍竹篱、亭台楼阁、渔船小桥等砖雕作品,这些作品往往还饰有人物,塑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空间氛围,传达出屋主闲情雅致的生活状态。
四、造型丰富的装饰形态
装饰形态不是生活的自然形态,也不是构成艺术那样的纯理性形态,它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对自然形态深刻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创造的审美形态。[5]
和平古镇民居建筑砖雕图案的造型有绘画型和装饰型两大类。绘画型图案主要是以相关物象为本体,对其进行重塑,而装饰型图案则通过夸张美化的手法,增强对象的美感和趣味性。无论是绘画型还是装饰型,都采用了对称与均衡、对比与统一、节奏与韵律等美学法则,将相关物象融入其中,并以点、线、面的构成手法进行组合,从而使得砖雕作品的层次更为丰富和灵动。
和平古镇民居建筑砖雕图案还十分注重线条的运用。工匠们利用纯熟的刀法将线条的粗与细、曲与直、虚与实、转折与顿挫、节奏与韵律等表现得淋漓尽致,使砖雕作品展现出独具魅力的艺术风貌。例如,这些门楼墙檐下砖雕斗拱的纹饰就很有代表性,其斗为方形,拱为弧形。弧形拱上依形就势刻满了各式各样写意的变形花卉纹饰,柔美的线条流畅自如,极富动律感,曲线与直线对比鲜明,形成了曲中有直、直中有曲、刚柔相济的视觉效果。这使得整个斗拱别具一格,形式更加独特,层次更加分明,稳定而不失动感,庄重而不显呆板。
此外,和平古镇砖雕图案还十分注重构图和整体布局。儒家历来讲究“执两用中”的意旨,这种思想也被广泛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和平古镇古民居大多采用中轴对称布局的形式,作为依附于建筑的砖雕作品基本上也采用成组对称布局的形式,但同组砖雕作品在内容题材和表现形式上不尽相同。门楼砖雕往往还根据装饰部位的不同,呈独幅式和连续式的构图形式,采用长形、正形、圆形以及各式各样的异形进行穿插组合,使得门楼装饰布局统一且富有变化,这种表现形式展示出古代工匠高超的造型、刻绘能力和对文化、审美的深刻理解。
五、多样风格的相互融合
各地区自然环境和风俗人情不同,地域文化的传承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各地砖雕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总体来说,以京津、晋中地区为代表的北方砖雕工艺纯熟,风格朴实,造型较为粗犷;而以苏州、徽州为代表的南方砖雕刻绘手法多样,造型精致,层次感强,呈现出秀丽雅致、精巧细腻的美学特征。[6]
和平古镇位于福建西北边陲,与江西接壤的地缘因素使其建筑的整体布局和装饰表现基本沿袭了婺源和徽州的风格,砖雕表现形式大多以缜密、繁复、细腻、严谨的结构和富有装饰趣味性为主。黄氏大夫第建于清代嘉庆末年,为奉直大夫、直隶州五品知州黄映壁宅第。黄映壁长年在北方为官,自然而然地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对北方建筑装饰有某种认同感,并将北方的建筑装饰风格沿用到家乡府邸的建造上,如“松鹤延年”、“富贵长留”、“锦绣美满”、“竹报平安”四幅砖雕,作品呈正方形,宽幅为1.1m,采用六拼法拼接而成,作品具有北方砖雕饱满壮硕的风格,浑厚朴茂的刀法将松树、梅花、牡丹和竹子表现得栩栩如生,粗犷而雄浑。“松鹤延年”中松皮表现技法极其独特,它将事先捏塑好的松皮造型入窑烧制,再用特制的粘合剂粘贴到树干上,松皮的自然、苍老质感显现无遗。这种技法弥补了雕刻难以表现出的艺术效果,使得整幅作品既写实亦写意,意境含蓄深远。这种融“捏塑”与“粘贴”为一体的表现手法在闽北砖雕作品中极为少见。
廖氏大夫第建于清同治年间,宅主为朝议大夫、四品广东候补通判廖玉堂。整个建筑为前院后屋式格局,宅院整体构架粗犷豪放,建筑装饰独特。宅院内外墙体借用江南园林“墙上开洞”的方式,开设多个造型独特的漏窗和洞窗,有长方式、六方式、宝鼎式、汉瓶式等,洞窗往往用青砖直接砌合而成,而漏窗则是在青砖上绘刻出相关纹饰后,再采用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排列方式拼砌而成。这里的漏窗纹饰线条较为粗短,有些纹饰略带欧式风格,这与广东地区古民居漏窗极为相近。
古镇先民大多有在外生活的阅历,他们或为官、或求学、或经商、或游历,生活经历使得他们在归乡时或多或少地将异乡的民俗、文化以及艺术表现形式带回了家乡,并将其运用到宅院的装饰上,这也使得和平古镇民居建筑砖雕作品在装饰特征和表现手法上,既保持了徽派砖雕的精髓,又融入了京津、晋中、湖广等地区砖雕的特色,形成了多样化装饰风格相融合的艺术特色。
和平古镇作为福建境内目前保存较好的明清建筑群落之一,其民居砖雕历史悠久、题材丰富,刻工精湛,风格多样,不仅体现出和平古镇往日的繁荣,承载着闽北地区悠久的历史文脉,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和平古镇民居建筑砖雕艺术的研究,能使我们正确认识其艺术特征和审美内涵,这对和平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对设计师开启现代设计智慧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福建博物院.福建北部古村落调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5.
[2]郑军.中国装饰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15.
[3]马建荣.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之四中国古村镇的典范――和平古镇[J].政协天地,2009(6):60.
[4]王强.中国传统砖雕的审美意蕴――以天津老城砖雕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09(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