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生儿黄疸;健康教育;干预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出现黄色的临床现象。当血清胆红素>85.5~102.5μmol/L时,新生儿即呈现黄疸。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绝大多数新生儿在出生后2~5d开始出现黄疸,足月儿在10~14d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3~4周消退[1]。病理性黄疸:黄疸出现早(24h内);黄疸重,手足心发黄,血清胆红素>205μmol/L;黄疸退而复现或迅速加重,血清胆红素每天升高>85.5μmol/L等;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由于生理性黄疸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其表现与病理性黄疸易混淆,且大多数家长对此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因此,针对患儿父母开展有关新生儿黄疸的健康教育就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护理措施。在2008年1月~2009年1月期间对156例新生儿黄疸症患儿进行了观察,并运用健康教育对其进行了辅助治疗和有效干预,现将具体措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见表1。
表1患儿的一般资料
病名例数黄疸开始时间黄疸持续时间血清胆红素黄疸原因生理性黄疸136生后2~3d1~2周85.5μmol/L以上无明显诱因母乳性黄疸12生后4~7d1~2个月106μmol/L以上母亲泌乳不足新生儿溶血症6生后24h内1个月155μmol/L以上母婴血型不和、贫血其他2生后2~7d2~4周126μmol/L以上先天性疾病1.2治疗:一般情况下,生理性黄疸不需要特殊治疗,但仍需密切注意观察,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病理性黄疸或黄疸程度重的患儿根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下。
1.2.1一般疗法:①提早喂奶诱导建立正常肠道菌群,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肠肝循环,不用对肝脏有损害及可能引起溶血的药物;②纠正缺氧和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注意保暖,供给营养。
1.2.2对症治疗:一般采用光照疗法。溶血性黄疸患儿需延长蓝光治疗时间,可连续照射24~72h。光照疗法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简单易行的方法。但早产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产生白蛋白少,故除进行光疗外还要同时给予输白蛋白以减少游离胆红素,促进黄疸的消退,减少发生核黄疸的危险[2]。
2健康教育
2.1健康教育的方法
2.1.1会谈法:安排正式会谈和利用工作间隙,按照预定的健康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交谈,以建立护患双方相互合作和信任的关系,并获得对方对患儿疾病所持态度和问题的自我陈述。
2.1.2观察法: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安排较多的时间与患儿家长接触,从其语言、语气、行为和对治疗的配合程度的观察中了解并分析健康教育的效果。
2.1.3心理评估:通过观察和交谈中收集的资料,对患儿家长进行多方面评估,根据个体差异选择相应的健康教育措施,分析其理解和接受程度,并作出改进和补充。
2.2健康教育内容
2.2.1生理性黄疸:①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现象。许多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出生2~3d后面色发黄,过几天更明显了,感到很害怕,甚至误认为孩子得了肝炎。实际上,这个时期的黄疸大部分是正常现象,只有少数情况是由于疾病造成的。我们通过向新生儿父母提供关于新生儿黄疸的书面和口头信息,增强了他们对医护人员的信任,逐渐消除了思想顾虑。②有些家长由于经验不足或生活习惯,在对婴儿的日常生活照顾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因为害怕受凉而不愿为婴儿洗澡、换衣;因为害怕受风或见光而紧闭门窗,甚至连窗帘也从不拉开。而出现黄疸的患儿常会因皮肤搔痒和干燥脱屑而烦躁、哭闹,且室内通风不足和光线黑暗会延长黄疸持续时间。因此,我们重视日常生活宣教,指导他们形成科学的生活习惯,鼓励并帮助他们经常给宝宝洗澡,保持婴儿全身皮肤的清洁,勤换衣物,天气晴朗的时候让婴儿隔着玻璃晒晒太阳,充分接触阳光,同时保持室内的光线充足。看到孩子由烦躁变得安静,黄疸程度明显消退的表现,家长们认识到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并积极地配合治疗,间接达到了减轻黄疸、缩短黄疸持续时间的目的。③母乳是婴儿的最好食品。现在有些年轻的母亲或担心身材变形,或以工作忙为借口,不愿给婴儿哺乳,是造成新生儿黄疸的因素之一。据临床研究,早期新生儿黄疸程度与出生后体重下降有密切的关系。目前提倡母乳喂养从母亲产后半小时开始,这样既可避免浪费极有营养价值的初乳,还能加强新生儿肠蠕动,促进胎粪排出,减轻新生儿黄疸的程度。结合临床,向患儿家长阐明母乳喂养不但能促进患儿黄疸的消退,更能达到促进自身的恢复和预防育后并发症的目的。以此鼓励患儿母亲保持健康的心态,坚持施行母乳喂养,且哺乳次数不应少于8~12次/d。经过反复耐心的宣教,患儿父母均能采纳建议,转变态度,愉快地接受了喂哺母乳的任务,为改善患儿的身体状况和黄疸的顺利消退打下坚实的基础。
2.2.2病理性黄疸:①母乳性黄疸:经临床统计,70%以上的产妇分娩后0~24h仅分泌不足5ml的乳汁,是母乳喂养儿发生早发性母乳性黄疸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情况下,鼓励母亲继续授乳,适当增加水分与热量的摄入,减轻新生儿体重降低程度,提高母乳喂养率,对促进黄疸的消退和预防新生儿脑损伤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有些患儿在继续接受母乳后仍出现黄疸,家长们就增加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在进行心理开导和常规健康教育的同时,向患儿家长介绍发病原因和应对措施,适当调整母乳喂养的次数和时间,如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正常母乳喂养,黄疸严重,患儿一般情况差时,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的方法,使得家长们减轻了心理负担,接受了正确的喂哺方式,达到了配合治疗、促进疾病恢复的功效。②对于新生儿溶血症,常要向家长讲明病因、治疗方案等与疾病相关的知识,积极反馈患儿的病情转归,客观的介绍临床上此类疾病的预后情况,消除了患儿父母内心的疑虑和不安。在进行长时间兰光治疗的过程中,也能保持足够的耐心,及时为患儿补充营养和水分,为疾病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③病理性黄疸患儿除结合以上宣教内容外,还需指导患儿家长密切观察皮肤黄疸的转变情况,注意过迟消退或黄疸逐渐加深或退而复现等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早期控制感染、贫血、心肌损害及核黄疸等并发症。
3小结
通过对患儿家长进行有关新生儿黄疸方面健康教育,使其对此疾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治加深了了解,逐渐消除了顾虑,并能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136例生理性黄疸患儿均在2周内皮肤黄染得以顺利消退;20例病理性黄疸患儿病情得以控制,皮肤黄染逐渐消退,无出现并发症病例,达到预期目标。充分显示运用健康教育对各类新生儿黄疸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
4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观察;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肤、巩膜及黏膜等黄染的症状,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部分病理性黄疸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笔者从2004~2005年家庭访视中,对20名新生儿黄疸进行观察、治疗及护理,均能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20名新生儿黄疸,男婴15名,女婴5名,生理性黄疸13名,病理性黄疸7名。20名新生儿均在第1周家庭访视中,发现婴儿有黄疸,其家人均未发现,并向其家人讲解黄疸的相关知识,注意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以及婴儿黄疸颜色、部位等变化。2周后家庭访视,13名新生儿黄疸自行消退,确定为生理性黄疸,7名新生儿仍有黄疸,颜色加深,婴儿一般情况良好,查血清胆红素均超过12mg/dl,通过询问病史、家族遗传史以及观察婴儿一般情况,考虑黄疸与母乳喂养有关,向其家人建议停止母乳喂养1周,改为人工喂养,3天后6名新生儿黄疸下降,3周后黄疸消退,确定为母乳性黄疸,1名新生儿仍然较重,再次与其家长沟通,发现家长未给予重视,没有停止母乳喂养,认为小儿吃奶正常,没有生病,同时害怕小儿营养不良,再三向其家长耐心地解释,打消顾虑,取得配合,停止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并来我院检测黄疸的指数仍然很高,开始配合光照疗法及药物退黄治疗,8周后婴儿黄疸消退,影响婴儿正常预防接种。
二、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分析
2.1新生儿生理特点
2.1.1胆红素生成较多由于新生儿红细胞数目较多,且其寿命短,短期内破坏多且快,每日生成胆红素约为成人2倍以上。
2.1.2肝脏功能不完善肝脏细胞对胆红素摄取能力差,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量及活力不足,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不足。
2.1.3肠肝循环特殊性初生婴儿的肠道内细菌量少,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还原成粪、尿胆原,加之新生儿肠道内βD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经肠壁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加重肝脏负担。
2.2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
2.2.1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引起肝细胞受损伤,使肝脏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导致黄疸加重。
2.2.2非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儿溶血病,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遗传性疾病、药物性黄疸等。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而且发生率较多,达到1%左右。其特点是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婴儿一般状态良好,黄疸于4~12周后下降,停止母乳喂养后3天,如黄疸下降即可确定母乳性黄疸。
三、观察与护理
3.1精神状态观察新生儿一般精神状态良好,若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等,要注意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严重可致婴儿死亡。
3.2皮肤颜色观察观察新生儿黄疸的颜色、部位变化,可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若新生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渐扩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逐渐加重,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3.3喂养奶量观察生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不影响婴儿的饮食,这一点也是婴儿家长不重视的原因,认为小儿吃奶正常,身体没有病,其实是家长缺乏黄疸的相关知识,应引起广大婴儿家长注意。若婴儿出现拒乳、喂养困难、吮吸无力等,应予以重视,及时治疗,防止核黄疸发生。
3.4粪便、尿液观察观察婴儿粪便、尿液颜色的变化情况。尿液颜色变化,反映黄疸轻重变化,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液呈酱油色;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所以,粪便、尿液观察有助于查找病因及时诊断和治疗。
3.5生命体征观察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等变化,判断有无感染以及有无核黄疸的发生。
3.6光照疗法用蓝光照射治疗时,婴儿双眼应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视网膜受损,除会阴、部位用尿布遮掩外,其余均,持续时间1~4天。光疗时不显性失水增加,应注意补充水分,注意保暖,防止发热、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
[关键词]早期人工排便;蓝光光疗;早产儿;黄疸;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2.1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6(c)-0188-02
Effectobservationandnursingofearlyartificialdefecationcombinedwithphototherapyintreatmentofpreterminfantwithjaundice
CHENMuquanWANGRongjiZHENGMuzhen
DianbaiPeople'sHospitalofGuangdongProvince,Dianbai5254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orrectandeffectivemethodsintreatmentandnursingofpreterminfantwithjaundice,andprovidereliablebasisforimprovingthetreatmentandnursingeffectinpreterminfantwithjaundice,thentoimprovethequalityoflifeandlifesafetyofpatients.MethodsPreterminfantwithjaundiceinstudygroupweregivenearlyartificialdefecationcombinedwithphototherapy,patientsincontrolgroupwerejustgivenphototherapytreatment.Theconditionofjaundiceintwogroupswasstatisticallyanalyzedbeforetreatmentandtwoweeksaftertreatment.ResultsBeforetreatment,therewasno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inpercutaneousicterusindexbetweentwogroups(P>0.05).Twoweeksaftertreatment,thepercutaneousicterusindexofstudygrouppatientswas15.37±3.84,it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ofcontrolgroup(18.63±3.10).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P<0.05).ConclusionItcaneffectivelyimproveefficacy,significantlyreducejaundiceandensurechildren'squalityoflifeandlifesafetythatpreterminfantwithjaundicetreatedwithcomprehensivetreatmentofearlyartificialdefecationcombinedwithphototherapy,andcorrecteffectivenursingmeasure.Soitisworthyofclinicalapplication.
[Keywords]Earlyartificialdefecation;Bluelightphototherapy;Preterminfant;Jaundice;Effectofnursingcare
本研究对本院2009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62例早产儿黄疸患儿进行分组治疗,选用不同的治疗措施,从而探讨临床治疗与护理早产儿黄疸患儿正确有效的方法,为提高早产儿黄疸患儿治疗与护理效果提供可靠依据,最终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本院2009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62例早产儿黄疸患儿进行分组治疗,其中,男性38例,女性24例;出生时间均不超过24h;母体分娩时孕周在30~37周,平均(33.12±1.34)周;患儿出生时体重在1.5~3.2kg,平均(1.98±0.57)kg。按照随机的方式将62例早产儿黄疸患儿平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1例。研究组与对照组早产儿黄疸患儿在性别、母体分娩时孕周、出生至就诊时间、出生时体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组早产儿黄疸患儿给予早期人工排便联合光疗治疗;对照组早产儿黄疸患儿仅进行光疗治疗。利用MINOLTAJM-102型经皮黄疸测定仪对患儿体内黄疸情况进行测量,每日测量1次,每次取患儿胸骨正中、脐上、前额正中3点为测量部位,结果为3点测量平均值,记录两组患儿体内黄疸变化情况,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体内黄疸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1.2.1光疗方法使用浙江宁波戴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XHZ自动恒温蓝光光疗箱对早产儿黄疸患儿进行光疗治疗。蓝光箱内温度控制在30~32℃,对患儿每天进行一次性持续8h照射。
1.2.2灌肠方法将患儿置于仰卧位,选取5mL开塞露与5mL生理盐水进行混合,利用混合液对患儿进行灌肠,每天进行灌肠1次,连续灌肠3d。灌肠时应将患儿臀部提高5cm,使用10mL无菌注射器抽取灌肠液,将注射器连接10号肛管后,使肛管插入患儿,之后将灌肠液进行缓慢注入,待注入完成后将肛管拔出,护理人员应使用双手将患儿紧握,其目的在于使灌肠液在患儿肠道内保留,持续保留5min为宜,之后放开患儿,对患儿腹部进行有效按摩,促进大便排出体外。
1.2.3护理措施新生儿接受光疗时护理人员应协助其进行变化,指导患儿家属对其进行抚摸、喂养等措施,喂奶结束后应将新生儿置于右侧卧位,可有效减少新生儿发生吐奶次数以及降低发生窒息危险性。保持患儿皮肤干燥清洁,时刻注意患儿臀部皮肤变化情况,防止患儿出现红臀。光疗或灌肠完成后应及时给患儿穿衣,起到保暖作用,防止患儿受凉后出现相关病症。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儿经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后,两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体内经皮黄疸指数变化情况对比分析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经皮黄疸指数变化情况(x±s)
由表1可知,两组患儿治疗前体内经皮黄疸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经治疗2周后,体内经皮黄疸指数为15.37±3.8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63±3.1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早产儿体内肝酶系统以及血脑屏障等组织往往发育不成熟,因此发生黄疸的概率显著增加,若患儿处于缺氧或饥饿状态,以及体内粪便未进行及时排出等现象,均可使患儿黄疸病情加重,若不进行及时治疗将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1],即使存活患儿也易引发各种并发症而降低患儿生活质量[2]。目前临床上治疗早产儿黄疸的有效方法主要包括灌肠、光疗等。
对早产儿黄疸患儿进行光疗的目的是使患儿体内未结合的ⅨaZ型胆红素[3]转变为ⅨaE型胆红素,而ⅨaE型胆红素具有水溶性的特点,能够在患儿体内经尿液以及胆汁排出体外,从而降低患儿体内胆红素含量,避免过多胆红素在患儿中枢神经系统中进行弥散,最终缩短患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时间,减少换血需要[4]。
灌肠是临床治疗便秘以及排便不畅的常用方法之一,对患儿肠道进行反复灌肠,能够刺激患儿肠道产生排便反射,并能够清理排泄路径,促进患儿顺利排便。患儿排便完成,可有效减少胎粪在其肠道内部停留时间,最终达到降低患儿体内胃肠道对胆红素的吸收量以及胆红素在患儿肝肠循环量,降低患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概率[5]。
对早产儿黄疸患儿给予蓝光治疗[6]与早期人工排便[7]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性治疗措施时注意事项如下[8]:①患儿在进行人工排便治疗,即灌肠过程中,若配合中医腹部按摩措施,将达到更为有效的排便效果,具体做法为以患儿脐部为中心,护理人员应四指并拢,在其腹部进行顺时针运动,范围即右髂窝至左髂窝;②对患儿进行腹部按摩时应将皮肤表面涂抹滑石粉等物质,其目的在于减小按摩时护理人员手指对患儿腹部皮肤造成的摩擦力,避免患儿腹部皮肤损伤;③对患儿进行按摩时应适当对其腹部加入一定压力;④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是保障患儿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若临床一旦发现新生儿出现黄疸情况,应及时给予有效治疗与护理措施,从而达到更为满意的治疗效果;⑤应用蓝光对患儿进行治疗时,由于蓝光灯对患儿眼部具有潜在刺激性,且可损伤患儿DNA,因此在治疗时应采取适当措施保护患儿眼部及生殖器;⑥患儿使用光疗时应及时补充水分及营养物质;⑦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新生儿早产患儿各项生命体征,若发现异常反应应及时停止治疗,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综上所述,对早产儿黄疸患者采用早期人工排便联合光疗的综合性治疗方法,且配合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儿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儿体内黄疸情况,保障患儿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莉,乔彦霞,王俊兰,等.132例黄疸早产儿心肌酶、肌钙蛋白I的变化和临床意义[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9,32(z1):77-78.
[2]潘迎洁.早期光疗和灌肠对早产儿黄疽的影响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9,5(5):348-349.
[3]李蕊,姚友东.早产儿黄疸血清胆红素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32):6971-6972.
[4]陈银花,崔焱,李慧珠,等.按摩灌肠对早产儿黄疸及喂养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8,23(9):36-38.
[5]严小莉,朱爱武,苏卫东,等.腹部按摩对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及黄疸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1,22(7):608-609.
[6]韩海英.蓝光灯在早产儿黄疸中的早期应用(附62例病例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6):693-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