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中英语文化背景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30029
语言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其自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不同的语言,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其表达方式、语言习惯、语法逻辑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差异是重要的障碍之一。让学生充分掌握英语的文化背景,对于弥合差异、提高学习效率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词汇文化背景教学
英语词汇的学习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只注重其基本含义、引申含义以及在语句中的应用等,这样容易使学生的视野较窄,较难形成以文化视角理解词汇的思维自觉。从词义学的意义上讲,一个英语单词的释义可以有多个角度,但在传统教学中一般只学习其概念意义,而对其文化背景及应用习俗等涉及较少。这导致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仅限于一个很窄的范围,有时就会产生误读。如对人的称呼问题,有些学生觉得可以用peasant来称呼农民,但在英语国家,peasant一词是带贬义的,有“文化水平低”的意思,正确地称呼农民应该用farmer。再如,teacher一词,在英语国家仅用来表示职业,不可以用来称呼教师,要用Sir,Madam等。高中英语教材中有许多涉及动物的词汇,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记住词汇的基本含义,还要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dog一词在汉语中一般是贬义,如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但在英语国家,由于对狗的喜爱,狗一般被认为是朋友、家人,带有dog的词汇一般是褒义,如luckydog(幸运儿)、cleverdog(聪明的人)、atopdog(高层人士)等。
二、中西方文化比较教学
中西方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只有了解这些差异,在英语学习中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知识。在高中英语课程中,本身就有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内容,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对中西方存在的文化差异进行分类比较、专题解析,并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如,中西方人对于赞美自己的语言,就有不同的反应。中国人比较低调、谦虚,往往以“哪里哪里”“过奖过奖”“还差很远”等来回应;而西方人则表现得自信、大方,注重自我表现,往往以“Thankyou!”“Thanks.”“Oh,I’mflattered.”来回答。中西方宗教文化不同,中国受佛道思想影响较深,因此很多用语中带有佛道色彩,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魔高一仗”“三个和尚没水喝”等。而英语国家的以基督教为主,英语中也有许多用语来自宗教经典,如olivebranch(橄榄枝)、scapegoat(替罪羊)、washone’shandsof(随他去)等,只有理解了其宗教背景,才能明白含义。再如,中西方饮食文化也有很大差异,在中国有的人讲究“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气,有的人喜欢热闹欢畅。但在西方国家,进餐时不宜大声喧哗,讲究安静、整洁、肃穆。对文化差异性在语言表达上的比较,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并开展专题训练,巩固学生的认知,深化其印象,做到熟练理解和应用。
三、文化背景知识体验式教学
除介绍和传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之外,还应有针对性地对文化背景教学进行延伸,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教学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对英语背景文化进行体验式的感性认识,使其从思维和情感上深化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如,在学习Thesoundoftheworld时,可以重点介绍西方音乐发展历程以及标志性的音乐流派和代表人,课上播放相关音乐作品,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让学生对西方音乐文化有了直观认识。在学习有关礼仪的内容时,可以模拟接打电话、接待客人、餐桌礼仪等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参与去体会西方礼仪文化的特点和要求。
关键词:植物配置,校园,园林
园林植物造景在学校的意义非常重大,不仅为高校学生提供休息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而且还为高校学生们提供浏览、观赏的艺术空间,更能改善高校的生活环境。近些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本文着重运用生态学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生态型校园之路。
目前对大学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提高环境质量的诸因素中,搞好园林绿化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构成园林绿化的主要材料是园林植物,其主体是树木。作为一个高等院校,当然是园林树木品种越多,越能构成丰富多彩的园林空间。但是由于地域、气候、科技、经济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制约,园林树木品种的利用也受到了限制,已经应用的树木品种也不可能都非常理想。那么,对校园现存的树木品种制定一个标准进行选择,进而对园林树木品种进行科学应用,这对于发展生物多样性,建立起稳定的树木结构,形成高校特色和风格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高等学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摇篮,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放在教育人、培养人的基点上。而校园绿化工作作为高校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建设程度如何,不仅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做好环境育人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园林植物配置,不仅要体现育人功能,为高等学校的综合改革、建设和发展服务,而且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植物品种和配置方法,并且还要根据不同的空间区域,遵循不同的配置原则。
一、高校配置主要物种
高校植物配置中,主要采用的:
二、高校植物配置基本原则
1、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以利师生身心健康。
2、体现生态环境式学校的原则。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
3、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生态理论作指导,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
4、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景观规划上要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这要求:a空间的组织与划分应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活动空间;b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的设施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应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c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感情;d绿化植物配置应选择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种能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比如,园路的设计走向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出入方便,大乔木的位置要考虑到是否影响师生日常生活的采光、通风及安全问题。
5、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同时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形成立体景观。
三、高校植物配置基本要素
植物景观配置的基本要素包括但不局限于颜色,大小,形态,线条,质地和比例尺度等。因为这些基本要素的特征,植物被各自区分为个体或归并为类组。这些要素从来就不会彼此独立,而是交互作用成为一个整体。另外,要素特征的表述本身就与创作手法、创作原则要求密不可分。
1、植物颜色:在植物的四大要素特征中,颜色是植物十分重要的标识之一。从一个作品整体来说,要获得和谐的颜色配置,首先必须有一个占统治地位的主色调,我们一般称之为底色或背景色。如果没有特别要求,主色调一般是绿色,特殊情况下,淡黄色、白色、灰色乃至黑色也可。背景颜色十分重要,我们即可以利用背景色来保持作品在颜色上的统一性也可以利用背景颜色来影响我们植物的配置效果,比如说,地面用草坪作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会淡化地面上植物的效果。而用松皮,松针,或沙石做地面背景会突出地面植物的效果,植物的数量还可以适当减少。植物景观配置的颜色一定要与环境背景颜色结合起来统一考虑。由于植物的变化特性,一定要在变化中,搞清楚需要突出的主要色彩。
2、植物大小:植物大小即植物三维所占据的大小,是植物要素特征中最直接最现实的空间特征。它直接关系着园林景观空间的占据与划分,也关系到园林景观建造的时效与经济性问题。植物大小要素是一个具有变化特性的要素。所以植物设计上必须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植物成熟时的大小,二是植物初植时的大小。植物本身的特性对植物大小和应用有一定的影响,比如说植株生长快的,初植规格可适当小些;有些植株生长慢的,规格可以适当大些;甚至将某些生长特别慢的乔木当灌木来用;有时需要的话,可以通过修剪,平茬萌发的方式来控制植物的大小。
3、植物形状与形态:园林景观中所有要素和物体,不管是房屋、结构还是植物都有形状或三维大小,该形状及其相对尺寸及与其他元素的相互关系是园林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形状越极端或越特别的植物,越要作为一个孤植而不是群植来使用。并且背景越是平淡,其特点衬托得越是明显。
4、线条:关于几何线条与形状,与其作为一种植物要素特征来解释,还不如说是一种植物景观配置的组织手法。直线表现强烈的方向性、运动性,所以人们常用竖直或水平线状的植物群植来引导人们的视线到一个有趣点而避开难看的景致点。曲线使景观带有更多自然、温和,飘逸的效果。不规则直线会使作品显得精力十足。
5、质地:质地为植物外在所具有的粗糙或精细表象和整体气质的综合,它是植物大小、表面视觉、叶、枝形态等的综合表现。从远处看,它是植物的整体视觉效果,光与阴影的效果是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叶植物中,质地随季节而变。常绿植物全年质地基本相似。硬质材料的质地一般不随季节变换,并且选择面很宽。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园林景观设计策略
所谓城镇化,是指具备着如生态宜居、城乡一体、和谐发展等特点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在这其中乡村景观设计是坚持以人为本,并且以统筹原则为基础的推进城镇化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构建功能完备、生态环保以及环境优质的城镇化所必须的努力。
1、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面临的机遇
在我国从前的城镇化发展中,曾经过于注重某一片面的提升,从而使得整体发展并不均衡。例如过于片面的追求扩大城市的规模、增设空间。这些问题导致城市化的进程模糊化,相应的规划也很不切实际,相关的公共服务也都处在停滞的阶段。乡村景观设计其中的配置水平也比较低,其人居适宜度也不是很好。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同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景观的建设,出台了如《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2年》等等科学的方案,给群众真切的落实感。对我国来说,当前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乡村景观建设是重要的一部分规划。将其作为重点的城镇化建设来抓也可以在城镇化的发展中起到推动的作用。这是乡村景观设计在当前存在的较好机遇。
2、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伴随着乡村景观设计不断推陈出新,建设步伐加快的背景下,城镇化的建设也在不断的以推进,但是在其背景下乡村景观的设计叶暴露出了一部分问题:
2.1注重城市形象,忽视尊重自然
尊重自然是当前国际所公认的生态设施建设基本原则之一,只有做到尊重自然,并且因地制宜才能够实现根本的节能和环保发展。而事实上就相当于是将城市周围的河流、湖泊以及林地作为建筑所用的土地。但是在城市内部仅仅打造大量的假山、假水的景观,这有违于城镇化乡村景观建设的基本原则。
2.2抓住绿化指标,忽视绿化品质
乡村景观的设计主要表现在乡村中的绿地面积以及农产土地面积,所以说如果在乡村的景观设计中只是一味地追求绿化指标的完成,而忽视真正用于农产的土地建设,忽视绿化之处真正的作用对于绿化资金以及程度上都有所影响。
2.3追求绿化形式,忽视生态效应
一个优质的乡村景观设计不仅仅要有着合理的生态效应,也要有着一定的社会性生态效应。现实中所存在的一些情况就是一些乡村景观设计方案只是追求乡村的景观方式,一味地去追求“森林式”的方案密植。这样会导致应该存在的植物和农作物缺乏生存的空间,使得本来宽阔的公共空间变得狭隘,这样会大幅度降低乡村景观建设的具体质量。
3、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通过对于上述乡村景观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发现乡村景观设计是城镇化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且结合实际的景观设计工作方案的总体流程对乡村景观的建设提出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案,总结如下:
3.1景观资源现状分析
景观的设计应当基于现实生活,所以脱离于现实生活的基础的想法和观念都是无法落实的,进而更不必说满足各个方面的功能。一样的道理,乡村景观的设计应当首要做的也是前期的调研和信息汇总,这对于当前某一地域的景观资源也有着总体且科学的掌控、分析,可以较为客观全面的看到各个不同价值的景观资源,并且可以较为清晰的辨别出需要被保护和需要被开发的区域,在获取这些信息之后就可以及时的做许多的材料,将问题汇总并且一一解决,并且可以较为充分的利用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本文对乡村公园景观资源的评价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如表1所示。
自然景观人工
景观民俗
文化当地
居民
环境适宜度方便性多样性人口
结构
生态多样性协调性代表性包容性
美观性环保性
表1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现状分析表
3.2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原则
3.2.1以人为本,明确主体
因为发展背景的不同,不同的乡村景观设计方案所追求的也是不尽相同的目标,而对于乡村的景观设计来说最重要的依旧是建设农产和绿色相结合的宜居空间实体,因此需要坚持党的政治策略引导,并且积极地引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活跃性。而设计师应当做的就是明_服务主题并且快和精准的对乡村景观进行定位。所谓乡村景观设计中的“以人为本”也就是指景观的设计要真切的为人民群众而服务,使得效益最大化体现。
笔者在这里所强调的乡村景观设计的“以人为本”原则,其实在整个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前期的调研中应当注重对于所调研区域的普通居民和游客的评价,并且对于当地真实拥有的景观资源进行评价。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其对于公园的需求。在方案的规划方面,应当做到积极的与乡村中的居民进行沟通,确保做出来的方案是切实有效并且是群众所想要的。在具体的建筑以及施工中应当优先的考虑当地的一些施工集团或者团队,具有本土气息的进行建设,并且可以鼓励当地的民众一同参与建设。在后期的维护阶段中可以将其管理的权利尽量地交给当地的民众,让他们在约束别人的时候约束着自己,以优质主人公的态度进行管理。
3.2.2生态优先,注重持续
在城镇化建设中乡村景观的建设中生态文明的构建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其中每个人的生存都有着一定得影响。因此要在建设乡村景观之前进行三农问题的优质解决,并且提供给乡村景观一定的自然空间去构建,进而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些细节之处对于城镇化的问不健康发展是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的。而不能够一味地发展城市而忽视对于乡村景观的发展,不能够为了开发更多的建筑用地而剥夺本该进行景观设计的土地,并且应当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通过合理的改善乡村的景观生态环境,来对于整体的乡村环境进行协调和统一发展。
3.2.3文化传承,强调特色
乡村的景观设计以自然的生态环境为主要的基础,并且在地域和民俗习惯的影响之下建设成为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的空间。做以应当因地制宜的进行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将乡村景观的设计作为主要的核心。笔者对于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的建设提出的一系列研究主张也在城镇化背景之下发掘了更多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和名人事迹的景观,再与当地的传统工艺和历史文化相结合,来巧妙地衔接当地的历史文化。使得游客和当地的群众在愉快的氛围之中进行当地文化的学习,对于优质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起到宣传和发扬的作用。
3.3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选取植被的策略
在乡村景观的设计中,植被的选取一直是很具有分析性的问题。而植物的审美意境在古典的园林中就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常绿和落叶,以及花果都能够在季节和气候的交替中给予观者所不同的视觉享受。对于人来说,其嗅觉、听觉等感官系统都是比较灵敏的,对于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的感触,乡村景观设计中有着大量的自然资源,并且乡村的景观设计有着较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在选取植被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
3.3.1善用本土植物,合理引入外来植物
首先应当做的就是要对于本来的乡村环境进行总体的评估,对于当地所常见的植被类型进行确定,对于这种植被的造景和反应效果进行评估。在充分地利用当地所特色的植物的属性之后进行一定外来物种的引入,这里也不能够随意地引入,应当引入和原有的基础植被相融洽的植株进行丰富空间,否则甚至会出现适得其反的现象。这里还可以适时的采用园林的建筑和小品的运用。
3.3.2观赏性植物与生产性植物相结合
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景观建设,其重点依旧是乡村的建设,因此要建设处应该有的乡村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应当比之前的传统模式更加灵活,对于除了农业生产之外的植物进行一定意义上的价值观赏。这里要讲观赏性的植物与生产性的植物区分开,运用不同的个方法对其进行培育,因为乡村景观设计所采用的面积可以较大,这对于其中的植被效果就可以有一个较好地体现,景观的建设要注重对于乡村的生产实际特色进行满足。并且合理的分配所使用的土地。将当地的生产性植物融合到观赏性植物中,通过一定程度中的展示和体验来进行相关作物的生长规律的普及。这些特性也要配置着一定得售卖和互动的平台,增加游览中的趣味性,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4、结语
对我国来说,当前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乡村景观建设是重要的一部分规划。将其作为重点的城镇化建设来抓也可以在城镇化的发展中起到推动的作用。而在我国从前的城镇化发展中,曾经过于注重某一片面的提升,从而使得整体发展并不均衡。例如过于片面的追求扩大城市的规模、增设空间。这些问题导致城市化的进程模糊化,相应的规划也很不切实际,相关的公共服务也都处在停滞的阶段。
乡村景观的设计与人们的需求和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质量都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景观建设,其重点依旧是乡村的建设,所以要建设处应该有的乡村经济模式。在建设乡村景观之前进行三农问题的优质解决,并且提供o乡村景观一定的自然空间去构建,进而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些细节之处对于城镇化的问题健康发展是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的,笔者发现乡村景观设计还有着长远的路途要走。
参考文献:
[1]李元应.浅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现代园艺,2017,(02):76-77.
[2]杨小晗.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16.
[3]王振文.农业转型背景下的近郊型山地乡村空间更新研究[D].重庆大学,2016.
[4]陈丽莉.当代建筑师的中国乡村建设实践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
关键词:课堂;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3)02-0087-01
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偏重于听写能力的训练,而忽略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加上农村中学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导致一大批学生出现了只会写不会说的“哑巴英语”现状。解决学生学习英语的问题,改善和提高中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已刻不容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真实的故事情节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交际教学法主要是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加强文化背景教学等,是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的有效途径。
一、坚持情景教学
交际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人们表达思想一般也是要通过一定的语言情景来进行。在英语教学中,学生也要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该情景中所传达的知识,并触景生情,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善于利用情景组织教学,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应用语言的气氛,以达到更好地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情景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用英语组织教学,不仅使学生的听力得到提高,也能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得到发展,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只有在大量的接触英语、使用英语后才能得到实现。初中生年龄小,记忆力好,听觉灵敏,反应快,新鲜感和模仿能力较强,正是学习英语语言的最好时机。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从上课第一天起,我就使用英语组织教学,并结合电教设备、图片、挂图、实物、面部表情和手势等进行辅助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让他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学习英语。
(二)利用教材进行情景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教材看作传授知识的载体,把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并且细化,使教材中所包含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语言交际活动。如课文教学可采用课文背景导入法,然后在语境中进行词汇、句子、语法知识的传授,把语言表达的练习有机地揉进其中,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交际能力。
(三)利用实物进行情景教学:利用实物教学是创设情景最直观的方法,实物能使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教师应当利用那些易于准备和便于携带的实物,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教室里的人和物,密切结合教材内容巧设情境。教师也可以收集一些各种人物的图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推测图片中的人可能具有的性格、特征、爱好等,培养了学生用英语描述、讲故事的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具教学:运用录像投影、录音等电化教学方式,它形象生动、声相结合、图文并茂能为学生创造一种悦目、悦耳、悦心的英语交际情景。使学生怀着轻松的心情积极参加眼看、耳听、口说、手写、动脑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更自觉地进行英语语言交际活动。
二、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各种形式的交际活动
英语是一门实践课,衡量教学效果如何不仅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语言知识,更重要的还要看学生能否把这些语言知识运用到语言交际中,即语言知识是否能转化为交际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精心组织各种形式的交际活动,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生要掌握一门英语,不仅靠“学”,二更重要的是“练”,以下几点方法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活动类型。
(一)五分钟英语口头值日报告。值日生上课前花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用英语向班上同学报告有关情况或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或向教师报告日期、出席人数、天气等情况。这不仅对值日生本人是个语言锻炼的机会,也有助于对其他同学听力能力的提高,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用英语语言交际的能力。
(二)词汇联想教学法。教师根据各个阶段所学内容后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交流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语言交际中去。如,学到“family”这个单词,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居住的情况;学到“city”时,可以让学生讲讲自己对大城市的看法;学到“house”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家庭。这种活动可促进学生把所学的语言内容与实际情景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扮演角色。学生按照教材内容扮演角色在班上进行表演,可利用所学知识把真实发生的事搬上讲台,如对话表演;购物、看病或某一活动等,都可以进行对话表演;也可以由学生自编自演,进行“小品”竞赛。这个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开展课外活动
学好英语要多说、多听,但仅靠课堂45分钟是不够的。要培养出学生流利、纯正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就必须开设第二课堂——课外活动。英语课外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形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口语训练的机会。课外活动的形式可以有:由老师指导,学生组织,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进行师生问好,同学间的会话,自我介绍,讲故事。教师也可以选一个有意义的主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辩论。做法是把学生分成两半,组成对立的双方,在班上展开激烈的辩论。教师为评委,此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听英语录音、看英文电影等,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的水平,还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四、加强文化背景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而存在,要培养学生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只有加强文化背景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交流。教师可结合课文中的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现场操练”、“答记者问”等活动。如七年级下Unit7,在学生操练句型“Whatdoeshelooklike?”后老师便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提出这样的问题:
“WhatdoesourEnglishteacherlooklike?”
“Whatdoes----(班级的同学)looklike?”
虽然有的学生笔试分数很好,但是,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就会发现他们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非常的差。我认为加强文化背景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关键词物体识别;背景效应;场景
分类号B842
我们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中,眼睛每天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视觉系统和大脑会对其有选择性地进行加工。从进化的角度而言,人类在加工视觉环境信息时,会从一个视觉环境中有选择地精细加工和知觉一个核心物体,而其他的信息往往会作为背景被忽略,这种从背景中觉察和识别物体的能力对于人类的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Blanchette,2006)。比如:当我们在野外行走时,从视野所及的范围中及时觉察和识别出狮子、蛇等危险的动物,这种从背景中识别危险动物的能力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LoBue&DeLoache,2008)。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越来越关心我们如何在复杂而真实的环境中识别物体,物体所出现的背景对物体的识别起什么样的作用。
1场景知觉中的背景效应
最近,场景知觉研究成为国外研究关注的一个热点。场景知觉主要关注人如何从复杂和真实的场景中加工物体和知觉背景(中文综述见:白学军,康廷虎,阎国利,2008;王福兴,田宏杰,申继亮,2009)。Henderson和Hollingwoml(1999)将场景定义为由空间分布合理的背景和离散的物体构成的真实环境(real-woddenvironment)的连贯图像。以往研究中普遍把场景区分为背景和物体两个组成部分,背景和物体具有相对性,场景中的背景是指宽广的、静止的表面和结构,而物体是指那些比例较小的不连续物体(Henderson&Hollingwonh,1999)。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场景中识别物体的过程会受到其出现的背景的影响,场景中物体的识别是物体的视觉信息和场景的背景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物体出现的背景会影响对物体的知觉(Davenport,2007;Lofhls&Mackworth,1978)。这种背景对物体识别的影响受到了很多研究的关注,研究者把它界定为背景效应(contexteffect)。简言之,场景中的背景效应是指与场景中的物体相伴随出现的场景背景对物体加工所起的作用,这种场景背景对物体识别的影响作用在大量的视觉搜索和场景物体识别研究中得到了证实(chun,2000;castelhano&Henderson,2005,2007;Hollingwonh,2009;Neider&zelinsky,2008)。在视觉搜索中,一个大致的空间结构以一种前瞻的机制选择场景区域,将注视引向物体最有可能出现的区域(castelhano&Henderson,2005;Oliva&1brralba,2006;H籼ula,Tranel,&cohen,2006)。比如Tbrralba等人(2006)的研究表明,当要求被试在一个客厅场景知觉中物体加工的背景效应场景中搜索杯子时,其注视点一般落在图片的中下部支撑面的上方;而要求被试在这个场景中搜索墙壁上的挂饰时,其注视点则落在图片的中上部。此外,有研究者发现场景知觉中存在着对物体识别的预示效应,即在实验提供预示刺激的条件下,被试对物体的识别更快。重要的是,这种对物体的预示效应受到被试对场景整体视觉表征变化(比如:对场景的视觉表征被另一种相同知觉形式的视觉表征所取代)的影响(Henderson&Hollingwonh,2003;Henderson&Siefert,2001)。
背景效应关注在场景中的物体与背景的一致性关系对物体加工的影响。研究发现,物体与场景的一致性会对物体的识别和搜索产生促进作用(LoftIIs&Mackwonh,1978;Hollingworth,Williams,&Henderson,2001;B0yce&Pollatsek,1992)。比如,Loftus和Mackworth(1978)的研究发现,当观看图画时,相对于其中出现的与背景一致的物体(比如农场上有一个拖拉机),被试对图画中不一致的物体(比如农场上有一条章鱼)注视次数更多,注视时间更长。Boyce(1992)等人的研究发现,当物体处于一个一致(物体放在此场景中是合理的)而有序的场景中时,被试对物体的命名快于当它处于无意义或不一致的场景中。Hollingworth等人(2001)也探索了场景的语义一致性效应。研究发现,被试对于语义一致的场景的视觉表征要比语义不一致场景的视觉表征更加完整、精细。对于这一问题,最近KawahaTa等人(2007)的研究表明,人类有能力从场景中提取出具有一致性的信息以用来为视觉注意提供线索。当背景中的视觉信息与听觉信息相一致时,背景信息有助于被试对于物体的搜索与反应,反之则会产生阻碍作用。因此注意不仅受到视觉功能的引导作用,同时也能受到与听觉等多种感官的联合引导。
对于背景是否会促进物体的识别,也有一些研究发现,当物体独立出现时,对其识别的速度反而比物体处于一致的场景中要快(Davebdort&Potter,2004;Davenpon,2007)。从这些结果上推论,与物体一致的背景可能会阻碍对物体的识别。但是,很难通过这些研究来否定背景的作用,物体在一致性场景中识别的速度变慢可能是其他原因导致的。首先,在一个场景中识别物体时。需要先将物体从场景中分离出来,这需要额外的加工,尤其在一致的场景中更是如此。另外,在场景中识别一个物体时,被试可能会分配一些注意给场景中的其他物体,这也可能会导致识别的速度减慢。
基于不同的研究设计,研究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对于背景是否会促进物体的识别、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物体的识别以及这种促进作用究竟是发生在知觉加工阶段还是在反应选择阶段,研究者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理论和假设进行解释,本文将在下面的部分对这些理论和假设进行简单的介绍。
2有关物体视觉加工背景效应的理论
对于物体视觉加工的背景效应,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归纳起来可以区分为三种不同的理论,即功能独立理论、相互作用理论和背景引导理论。
2.1功能独立理论
功能独立理论(FunlctionalIsolationModel)认
为物体识别和场景背景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背景只在物体识别后期的语义加工阶段起作用。这种观点认为有些研究中所提到的场景促进作用是因为实验设计的不合理而带来的反应偏向(Henderson&HoIlingworth,1999;Kunar’Flusberg,Horowitz,&wolfe,2007)。场景的一致或不一致不是有利于知觉过程,而是影响了做出反应的过程。也就是说,如果被试识别了一个场景背景,他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场景中某个位置上的物体做出反应,而不管他有没有注意到这个物体。
HendeTson等人(1999)认为,识别物体的提示线索出现在场景前还是后,以及提示线索的设置不同都会导致被试的反应偏向。他们对这种反应偏向进行了控制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功能分离理论。然而,仍然有很多证据支持背景在物体的识别过程中是有作用的(alvarez,Konkle,&oliva,2007;Brady&chun,2007)。因为对反应偏向的批评集中于对可能出现的目标物位置的批评,但是场景可能提供的作用不止这些。Biederman等人(1982)总结了可能性、大小、支撑等场景的五种特征对物体识别的影响,而位置特征只是其中的一种。所以即使关于位置的批评是合理的,它仍然无法否定其他的几种场景特征的作用。
2.2相互作用理论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对位置反应偏向的批评并不能完全否定物体加工的背景效应。Davenpon的研究中发现,反应偏向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背景效应,但在对反应偏向性进行了控制后,背景仍然显著地促进物体识别(Davenpon&P0tter,2004:Davepport,2007)。另外,研究还发现物体的识别也可以促进场景背景的识别,也就是说物体识别和场景背景的识别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并不是背景对物体识别的单方向的促进。相互作用理论(IntemctiveM0del)认为,背景与物体之间是存在相互作用的。根据作用的方式,又可以将这种理论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图式激活理论,另一种是视觉表征理论。
图式激活理论(schemeActivatedTheory)认为,在观看场景的过程中,会形成关于场景的图式。这些图式包含了物体及背景空间关系的信息,能对场景中物体的识别产生一种预期效果。当一个场景图式被激活时,对于其中可能出现物体的表征也会被激活。因此,当外界输入的视觉形象刺激与记忆匹配时,物体就能更快地被识别,并且相对于视觉形象刺激与记忆不相匹配的情况,物体的识别也更加准确、更加精细(Bar,2004;Biedeman,Mezzanotte,&Rabinowitz,1982)。
视觉表征理论(visualRepresentationTheory)认为,视觉系统中同时存在着低水平的视觉感觉表征和储存在视觉短时记忆与视觉长时记忆系统中的高水平视觉表征。在一次注视中,视野中首先会产生视觉感觉表征。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场景被移走或知觉加工被其他行为打断,对于物体的感觉残留就会迅速削弱,而且这种表征不能和其他注视中获得的视觉表征相结合。然而,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场景没有被移走、知觉加工没有被其他行为打断,观察者自然地会将注意在不同的物体间进行转移,那么,当观察者的注意由一个物体转向另一个物体时,对前面注意的物体就会产生较高水平的物体视觉表征,而且这种表征能在视觉短时记忆中得以巩固。这时保持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的视觉表征是从初始的感觉残留中抽象出来的,但它包含了很多关于物体细节的信息,足以对物体的形式变化和方向变化加以识别(Hollimgworth&Henderson,2002;Honingworth,2009)。另外,当视觉短时记忆中激活的对物体高水平的视觉表征与场景表征中的位置相联系后,这种表征将会被储存在视觉长时记忆系统中。所以,这一理论认为场景表征有利于物体视觉表征的提取。
2.3背景引导理论
相对于功能独立理论和相互作用理论,背景引导理论(ContextllalGuidanceM0del)是TorraIba和Oliva(2006)等人最近提出的一个理论模型。这一理论在贝叶斯等级模型(BayesianHierarchicalModel)的基础上,试图从数学计算和建模的角度阐释背景信息是如何影响观察者对于场景以及物体的识别与再认的。相对而言,贝叶斯等级模型只适用于背景信息较少,内容简单、单一的场景。或者在没有要求观察者执行具体任务条件下的场景知觉加工(Li&Perona,2005);而背景引导理论则更适用于信息量丰富的真实自然场景。背景引导理论认为,在加工与识别场景中的物体时会受到物体背景信息与知识经验的双重作用。观察者的认知系统中同时存在两条平行的加工通路:局部特征加工通路和整体特征加工通路。观察者对场景与物体的识别就是通过这两条加工通路的整合而实现的,而这一整合过程发生在视觉加工的早期。首先,这两种加工通路都要通过视觉加工的最初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场景信息通过一系列多量程、多方向的过滤器得以过滤。之后,局部特征加工通路以场景中的局部信息为基础影响观察者的信息搜索与物体再认;而整体特征加工通路则是从整体上提取出背景信息以助于观察者对于场景的识别与再认,同时在视觉搜索过程中,场景中的背景信息也能为观察者提供一定的预期线索。
对比这三种理论,研究争论的焦点在于背景效应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并起到怎样的作用。功能独立理论认为背景信息与物体的识别是分离的,相互之间不存在影响;而交互作用理论认为背景效应的影响主要是源于观察者对场景知识的预期与对物体的知觉分析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背景引导理论则认为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为观察者对物体的识别受到了局部特征加工和整体特征加工的双重影响,并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加工方式在场景知觉中起调节作用。三种理论的详细介绍可以参照阅读白学军、康廷虎、闫国利2008年的综述,此处不再赘述。
3不同类型背景对物体视觉加工的作用
由于研究的不同需要和技术的进步,物体背景效应的研究材料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根据已有研究中场景材料的复杂程度和与真实生活的相似性,大体可以将这些材料分为两类:非自然场景背景和自然场景背景。非自然场景背景包括简单的无意义图形、字母和物体序列,比如,在一些色块构成的背景中搜索中间带点的色块,那么目标物体以外其他的色块就构成了背景(Jiang,Olson,&Chun,2000];在多物体序列中,要求被试搜索或记忆其中的一个目标物体,那么目标物体以外其他的物体就构成场景背景(Hollingwornl,2007;zelinsky&Loschky,2004;zelinsky&
Loschky,2005)。另外一类是自然场景背景,这种场景一般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景物,具有实际的意义,材料一般采用彩色图片或3D模拟的形式呈现,比如客厅场景、办公室场景、教室场景等。物体处于自然场景中时,场景的所有布置和其他物体的分布都对这个目标物构成背景(Becker&Rasmuissen,2008;Davenport,2007;Henderson&Hollingwonh,1999;Hollingwortb,2004)。已有的研究发现,针对不同场景背景的研究得到背景效应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
3.1不同场景条件下的背景效应
对非自然场景的研究发现,背景对于物体的识别是否起到作用存在不同的观点。相关的研究表明,对目标物的加工可能与整体背景无关,而只与分散在目标物周围的其他几个物体有关,即局部背景才是影响物体识别的重要因素(Chun&Jiang,1998;Jiang&Wangner2004;Wheeler&neisman,2002)。例如,Jiang和Wagner的研究(2004)发现,当整体场景背景变化而周围的局部场景背景不变时,背景对目标物识别的作用仍然存在;但是当整体场景背景不变而周围的局部相关物体变化时,背景对目标物识别的作用消失。甚至当搜索序列的整体背景为线条时,整体背景仍然不能对目标物识别产生作用,被试依然使用局部信息来定位目标物。这些研究发现,在简单的非自然场景材料中,只有和目标物体相关的局部背景才影响物体的识别,整体背景的作用可能不够显著。
但其他的一些研究表明,对单个物体的记忆也并不是完全独立于整体背景之外的,整体背景仍然对物体加工产生影响。相关的研究发现,变化不同的整体背景仍然会影响到物体的识别。对非自然场景中物体记忆和搜索的研究表明,对物体的识别和加工受到了周围背景的影响(Jiang,olson&Chun,2000)。研究要求被试在由不规则L构成的空间背景中搜索目标物体T,并判断T的方向。同时,研究者对背景信息也进行了两种操纵,一种是将作为背景信息的干扰项进行相应的空间位置变化,成为新背景组;另一种对背景信息不做改变,成为旧背景组。结果发现,被试对于旧背景中物体的识别要快于新背景(Chun,2000)。这一结果说明,目标物与特定背景的重复出现会利于视觉搜索,背景信息可以促进被试对于场景中物体的加工。Kunar等人则针对背景的总体特征能否加速物体的搜索作了研究。结果发现,背景的特征能够大大加速被试对物体的反应。显著地降低被试对于物体加工的反应时。相比之下,这种背景信息对于目标物可能出现的位置所能提供的指导作用却要微弱的多。然而,当物体出现前把信息性的背景呈现给被试,或提供明确的线索时,背景信息对于目标物可能出现的位置所能提供的指导作用就显著提高了(Kunar.Flusberg,&wolfe,2006)。
相对于非自然场景材料,自然场景材料一般为日常生活中真实情景的再现,具有一定的意义。随着研究技术的改进和高生态效度的要求,大部分的研究都以自然场景作为刺激材料。对于自然场景背景与物体的关系,不同的研究所得到的结果不同。有的研究认为物体表征与背景表征是绑定在一起的,物体表征会受到背景表征的影响;而有的研究则认为物体表征与背景表征是独立的,对背景的表征不会影响到对物体的表征。Tlanaka和sengco(1997)考查了被试对面部特征(鼻子、眼睛、嘴)和房子特征(窗户和门)的记忆,结果发现,当某一面部特征出现在原来的面部背景时比这一特征单独出现时的记忆成绩要好,但是对房子特征的再认却没有出现这种背景效应。但是Donnelly和Davidoff的研究(1999)中有关房子记忆的结果却有不同的结果,他们发现房子特征的再认也存在着整体背景的促进作用。Brockmole等人(2006)的研究中使用真实自然场景为材料,也发现了场景背景对于物体记忆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当目标物所在的局部区域特征发生改变而整体特征没变时,被试在之前练习中习得的背景线索效应可以发生转移;当局部特征不断重复,而总体场景变化时,被试很难习得背景线索效应。因此研究认为,在自然场景中观察者是将物体的位置与整体的场景联系在一起的。
可以看出,自然场景的复杂性使得很多的研究者致力于探讨并揭示自然场景条件下的背景效应问题,研究者也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来解释背景效应的作用,具体见本文的第2部分。对于背景从哪些方面对物体识别产生影响,Biedeman在其研究(1982)中给出了一个总结。他把自然场景对物体的识别的影响归结为五个方面:支撑(大多数的物体是有物理支撑的,而不是漂浮的);相互位置(有的物体在另一物体前时,会对另一物体有遮挡);可能性(场景中包括这一物体的可能性,比如;章鱼不可能出现在农场场景中);位置(一些物体在一些典型场景中的可能位置,比如:椅子一般在办公室场景的下半部分);大小(我们所熟悉的物体在相对位置时视觉上的大小,比如:一头牛在近景中是非常大的,而在远景的草地上是非常小的1。当物体在场景中违反了这些规则时,被试对物体的加工一般会变慢,而且更容易出错。这些规则表明场景的信息可以在知觉加工的早期被抽取出来,并且以一种“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影响单个物体的知觉和加工。3,2自然场景与非自然场景提供的背景信息差异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发现,两类场景的研究结果在背景作用的认识上存在差异。在无意义图形或物体序列材料的研究中,得到的结果大多是,对目标物的加工只与分散在目标物周围的其他几个物体有关,而与整体背景之间是相互独立的(Jiang&Wangner,2004;wheeIer&Treisman,2002):而在自然场景的研究中却比较肯定整体的场景背景在物体视觉记忆中的作用(Biedeman,etal.,1982;BrOcbnole,CastelhanO,&HendersOn,2006;Donely&Davidoff,1999;Tanaka&Sengco,1997)。究其原因,场景的差异是一个主要的因素。下面以已有的研究为基础,对比了两种不同场景所提供的背景信息差异。
第一,与非自然场景(无意义图形或物体序列)相比,自然场景的全局背景可能比局部背景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在无意义图形或物体序列中,不能通过元素间的排列来生成预期。但在自然场景中,物体间却以某种约定俗成的方式分布(Hendcrson&Hollingworth,1999),这意味着在自然场景中局部物体的分布需要在物理和语义上满足场景的特征和背景的要求。因此,虽然局部物体还没有被识别,但是自然场景的特征和分类信息已经形成了关于其物体分布和成分的预
期(Brockmole,etal.,2006;Brockmole&HendersOn,2005;Hoffmam&Sebald,2005;Niiboer,etal.,2008)。所以,物置与背景信息之间的联系使得个体可以将注意迅速指向目标物。而在物体只与局部信息联系的情况下,则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Hollingworth&Henderson,2002;Hollingwoth,2006)。
第二,自然场景背景可以提供关于再认和目标物位置的提取线索。观察者可以对成百上千张图片在一瞥之后进行外显地再认,而对随机字母序列的记忆却很难在大量学习后再认(Brockmole,etal.,2006;Jiang&Song,2005)。同时研究表明,在自然场景中,目标物周围的局部场景不变但是全局场景变化的情况下,很大程度地降低了之前学习产生的前后线索效应。这可能是由于场景内大轮廓的变化或物体数的变化比一小部分物体的变化更容易导致场景特征的变化,使得关于场景的提取线索消失。此外,场景知觉中物体识别背景效应的生理基础也可能是造成全局信息优先加工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两类场景背景的熟悉度存在差异。自然场景一般采用彩色图片或3D模拟的形式呈现,这些场景一般都是日常生活中真实环境的再现,具有实际的意义,观察者具有相关的经验基础(Davenport,2007;Henderson&Hollingwonll,1999;Hollingwonh,2004)。相对于非自然场景而言,观察者对自然场景背景有着较高的熟悉度,因此对于背景中的物体能够快速的识别或精准的再认。而对于不熟悉的场景,被试则需要花费一定的认知资源来对背景信息进行熟悉与适应。
第四,其他差异。除了在目标物学习过程中涉及的认知因素及“自上而下加工”因素外,可能还存在着大量其他的视觉因素,如照明、对比、成分的空间密集度及颜色等。同样,在自然场景和人工刺激序列中这些差异也存在。另外,这两种场景中所表现出来的各自成分的视觉同质性场景知觉中物体加工的背景效应可能也存在着区别。例如,人工刺激序列中的材料视觉同质性要比自然场景中的高。这样,材料间的不同可能导致目标物与背景联系的紧密程度差异,进而导致了对其认知加工的策略上存在差异。
4场景知觉中物体识别背景效应的生理基础
近来,一些研究者关注在场景知觉的过程中哪些脑区参与了这个过程,以及背景效应的生理基础,为理解场景知觉中物体识别的背景效应的生理机制提供了依据。
在场景知觉的过程中,背景效应激活了大脑中不同的脑区。有研究者针对扫视任务中背景效应对视觉行为与大脑活动的影响作了研究,结果发现与扫视有关的视觉行为以及神经通路都受到背景信息的影响,但受到激活的脑区却不尽相同。具体来说,楔前叶(precllneus)、前额(preflrontalcortex)以及额叶眼动区(frontaleyefields,FEF)与被试受到背景信息影响后的视觉反应行为密切相关,而附属眼区(supplemensyeyefields)等其他脑区则可能与反应倾向更加相关(Dyckman,c锄chong,Clememz,&McDoweIl,2007)。Hayes等人则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对编码以及检索过程中背景变化的情况下,被试对物体再认成绩下降现象的神经基础作了进一步研究。结果发现大脑中的PHc(parabippocanplacortex)区域与场景中背景图式的激活密切相关。同时。这一区域在编码记忆以及提取记忆等记忆活动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Hayes,Nadel,&Ryan,2007)。
不仅如此,最近相关的研究还发现不同脑区的激活程度与背景信息的类型有关。Eichenbaum和Lipton的研究发现,当物体与场景中的背景信息密切相关时,PHc就会被激活。但对于空间和非空间的场景信息,这一区域被激活的程度却是不同的。后海马旁皮质(posteriorparahippocampalcortex)与空间背景信息的关系密切,激活程度最高;而前海马旁皮质(anteriorparahippocampalcortex)与抽象背景信息的关系密切,激活的程度较高(Eichenbaum&Lipton,2008)。这一结果说明,被试在加工非自然场景和自然场景时,PHc区域的反应程度以及PHC内受激活的脑区可能不完全一致,被试对全局信息的反应要强烈的多(BesAminof&Schacter,2008)。这可能是因为,在自然场景中,物体与周围背景之间的关系更多、更密切;但对于非自然场景,这种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则要微弱的多。另一种原因是,人类的大脑中有专门的脑区负责加工全局场景信息,尤其是位于下颞叶上的PPA(theparahippocanpalplacearea)。它是人类大脑皮质中对视觉场景信息(例如:城市、乡村风景)反应较强的一个区域,而它对其他视觉刺激的反应则相对较弱。研究者提出假设:PPA这一区域的主要功能是编码场景中与物体同时出现的背景信息,但这一假设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Epstein&ward,2009)。FMRI的研究表明,这一区域可以对所看到的图片做出选择性的自动反应。当个体观看包括结构和几何特征的场景信息时这一区域会被激活,而观看抽离了全局结构的物体时不会被激活(Epstein&Kanwisher,1998)。因此,它可能是全局信息优先加工效应神经机制的一部分。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场景中物体识别的背景效应不仅在行为研究中得到证实,同时有关生理的研究也发现了不同的脑区定位,为行为研究结果找到了生理基础。相信随着这些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能够揭开背景效应在大脑中的生理机制。
5小结与展望
我们生活的真实环境是复杂而多变的,物体出现的背景始终在影响着我们对处在其中物体的识别和加工。虽然现有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的理论解释,同时进行了很多生理的研究,但是纵观现有的研究,仍有一些问题需要以后的研究来解决。
首先,背景效应发生在知觉加工的哪个阶段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虽然现在的很多研究都证明了背景效应的存在,但是纵观现在的研究结论发现,很多的研究仍有争议(Bar2004:Hollingworth&Henderson,2002;HOIHngworth,2009)。这个争议的一个重要议题是有关背景对物体识别的影响发生在知觉加工的哪个阶段。背景对其中的物体产生影响,是作用于早期感知阶段,还是后期的决策阶段,这个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尤其是涉及到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材
料,背景起作用的阶段可能不同,所以很可能这种阶段性在不同的研究中是有差别的。这也可能正是现有对背景效应进行解释的理论之间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
其次,仍需要建立一个同时考虑感觉刺激和原有经验的理论来解释背景效应的发生过程。虽然研究者针对场景知觉中物体识别的背景效应提出了三种不同的理论模型,但三种理论模型在有些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背景引导理论虽然考虑到了前面两种理论的不足,试图从局部加工和整体加工的角度来解释背景的作用问题,并试图用整体加工来考虑经验问题,但是这个理论更多从数学计算和模拟的角度来探讨背景效应,而对观察者所具有的经验考虑不足(T0mlba,etaL.,2006)。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大脑对物体的识别不像计算机那么严格地依照计算,而是更多地依赖主观的判断。对于这一理论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对其进行论证与完善。
再次,不同场景材料的背景效应仍需要进一步探讨。现在的研究更多地是用自然场景或非自然场景来单独的探讨背景效应问题,并且提出一些假设和理论来解释背景效应。但是从两类场景研究的结果对比来看,不同的场景间发现的背景效应有很大的差别。这可能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场景的真实程度和背景的熟悉程度可能会影响到背景效应的作用。因此,仍需要一些研究能够将材料的性质作为一个变量来考虑,整合已有的研究结果以解释不同背景类型下的背景效应问题。从研究的效度分析,自然场景更接近真实的生活,研究的外部效度比较高,但是实验的控制相对较差。虽然非自然场景控制比较好,但是外部效度又相对较弱。所以如何能在严格控制的基础上,探讨自然生活场景中背景对物体视觉加工的作用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
【关键词】查干沐沦;水系沉积物;成矿远景区
GeochemicalCharacteristicsAndMetallogenicPotentialDivisionOfChaganmulunRegion
SUNLu
(HebeiGeo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050000,China)
【Abstract】Basedonthe1:50000streamsedimentdata,geochemicalcharacteristicsofChaGanMuLunregionofInnerMongoliaautonomousregionisanalysizedpreliminary.researchingthe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elementsandContentcharacteristicsofelementfoundthatCopper,nickel,manganese,lead,zincandotherelementsaretheimportantpartofmetallogenicmetallogenicelementsandinstructionsthesurveyedareaofelementsandinstructions.itisimportanttochoseavisionareawithwhichagoodprospectingpotentialinresearchareaasthenextstepofmineralexplorationtargetareasCombiningwiththegeologicalconditions.
【Keywords】ChaGanMuLun;streamsediment;Mineralizationprospectingarea
0前言
查干沐S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部,行政区划隶属于内蒙巴林右旗管辖。通过对区内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对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圈定出成矿远景区,为接下来的找矿工作提供基础性的依据。
1地质概况
查干沐沦的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板块北大陆边缘早古生代陆缘增生带与华北地台的接触部位。区域上,出露地层主要有古生界二叠系、中生界侏罗系中上统和第四系。主要的构造运动为华力西及燕山中、晚期运动。华力西运动使二叠系地层强烈褶皱并伴随中酸性岩浆侵入和区域岩石浅变质作用,形成了区内较为显著的北东向构造行迹。燕山运动早期继承了华力西晚期构造应力场,晚期以岩浆侵入及断裂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形成北北东及北东向断裂和长轴北东向展布的火山机构的火山链。
2地球化学特征
2.1元素含量特征
本区工作方法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统计了区内与金属成矿关系密切的14种元素。从表1可知测区水系沉积物中呈富集状态的元素为Cu、Bi、Au、Ni,这4种元素背景高于全区水系沉积物元素背景值1.2倍以上。Ag、Mn、Zn低于全区水系沉积物背景值,其它元素基本与全区背景值一致。Cu、Bi、Ni元素富集,说明在本区有较高背景,具有较好的找矿远景。
2.2元素的空间分布
对主要异常地段抽样做R型聚类分析并结合测区元素组合特点将测区元素分为两大类。
2.2.1亲铜元素
Pb、Zn、Ag、As、Bi、Sb是测区重要的成矿及指示元素,它们相互间组合紧密,在区内形成较大规模的浓集,并在多处形成矿(化)体。从元素含量关系上看,Pb与Ag相关性显著,Sb与As相关性明显。Cu、Ni、Mn在表生活动中紧密伴生,形成较大规模成片成带的高背景,并在多处富集形成铜矿(化)体。从元素含量关系上看,Cu、Ni、Mn显著相关并且高背景的分布,与二叠系关系密切,其中与石英二长岩有较大相关。Au、Hg在测区内分布的特点是高背景和低背景分布范围小,而较高背景和较低背景分布范围大。与区内地层关系不密切,分布规律差,结合背景资料可以看出Au、Hg与断裂及热液活动有关。
2.2.2钨钼族元素
W、Mo、Sn为测区酸性一中酸入体有关的成矿元素及指示元素。在表生活动过程中,W、Mo、Sn紧密伴生,在测区多处形成较为吻合的高背景。从含量关系上看,Sn相对其他两元素相关性差些,而W与Mo,相关更密切,两者与Au、Cu都有关。
3找矿远景划分
全测区共圈定各类综合元素异常10个,其中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区内有小型矿床和综合异常,具有较大找矿潜力有1个。
3.1煤油沟―阿布德隆台铜多金属找矿远景区
该远景区位于煤油沟至阿布德隆台北东方向长方形区域。区内发育有两条北东向隐伏断裂和一条北东向大兴安岭主峰张性断裂。区内已发现铜银多金属矿点两处,铜、银多金属矿(化)点多处。区内火山凝灰岩、碎斑岩及凝灰角砾岩中有大量黄铁矿晶体。异常元素为Pb、Ag、Zn、Cu、Bi。单元素异常套合紧密,规模大,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Cu、Pb、Zn、Ag、Bi异常显示二、三级浓度分带。除此外在预测区内还有许多As、Sb前缘指示元素异常。区内水系沉积物和土壤异常发育,构成近北东向综合异常带,带内从南西往北东铜多金属和铅锌银多金属成矿活动范围比较大,而且具有较高的矿化强度,总体上来看该区找矿远景较大,具有进一步工作价值。
4结论
通过对查干沐沦地区进行R型聚类分析可以发现Pb、Zn、Ag、As、Bi、Sb,Cu、Ni、Mn,Ag、Hg和W、Mo、Sn是本区重要的成矿及指示元素。结合地质条件和找矿潜力,在该区内圈定出1个具有较大找矿潜力的远景区。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文化背景;人文思想;文化氛围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学方式普遍存在着教学单一化、书本化,只着重对单词与段意的理解,以死记硬背作为主导教学模式,配合简单枯燥的口语训练,在降低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造就了学生呆板的学习思路。小学是培养学生对英语认知最重要的基础阶段。它在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开阔视野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中注入文化因素,使学生在认知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其背后所存在的文化背景,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背景、人文思想的导入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营造教学文化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是加入人文思想、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认识的一个重要举措。我们可以利用固有的环境资源,对教室一角、黑板报、学习园地等教学场地进行充分利用,将名人名言以及需要强化的英语口语等在这些场地中充分展示出来。在“Christmas”这节课上,我带来了真正的圣诞树,并在树上挂满小礼物,制造出一个小小的以圣诞节为主题的模拟空间。通过实物与场景的展示,对课堂文本做详细的解释,同时针对“圣诞节”向学生做一个全面的阐述,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加深对课本中的段意、口语、单词等全面的了解。另外,我对积极发言的学生,进行物质奖励,将自己扮演成一个“圣诞老人”,强化他们身临其境的感官意识,从而加强学生的基础英语实用能力。
二、结合课堂教育,揭示词汇文化内涵
基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英语词汇所涵盖的含义与中文词汇也不尽相同。如,在中文释义里,堂、表兄弟和堂、表姐妹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亲属关系,而在英语词汇中却仅用“cousin”这一个单词来表示,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向学生释义该词汇针对不同文本所表达出来的不同含义。在学习“Monday,Sunday”等单词时,在中文中这仅仅是代表一个单纯的自然日,而在英文释义中,每个词汇的产生都是从西方神话中演绎而来,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社会内涵和自然内涵。这就需要我们不能只对单词做简单的释义,还要对其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向学生加以阐述,让学生在学习单词的同时又了解了西方文化知识,既强化了学生对单词的印象,又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另外,我们还要加强学生对简单口语的掌握能力,强化日常用语在文化背景差异下使用方式的不同。如,“Didyoueatanything?(吃了没有?)”汉语中不单纯地是指吃饭没有,更多的时候是习惯性地打招呼,而以英文加以注释,则完全改变了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在小学基础英语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大概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再进一步结合课本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教学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对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开展课堂外教育,开阔文化视野
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有组织、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自主设计英语课外活动场景、将课堂知识运用到实处的能力,既能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又有效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因此,第二课堂教育是计划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在实际教学中,通常我们要把某个单词与其所具有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如,“Holiday(节日)”这节课中,我会领学生去文化历史博物馆,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传统节日的形成,告诉他们中国的传统“Holiday”有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这些节日都分别是哪一天,节日期间都会有什么样的传统活动。还会通过课外活动,模拟组织一场节日庆典,让学生利用各种道具,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自己对节日的理解,亲自布置会场。在讲到“Party”时,告诉学生,在中国使用时,它大多时候是代表聚会与派对,而在西方它同时还包含着政党、党派,或者某个契约、合同的当事人等不同的含义。课后为加强学生对“Party”的印象,我为当天过生日的学生举办了一个“Birthdayparty(生日派对)”,让其他学生一起大声唱英文生日歌,并自己亲手做一些“birthdaypresent(生日礼物)”。这种方式,不但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情感,也全方位加深了学生在对照中西方文化背景下对于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
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的基准,在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掌握最基础的英语知识,是提升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基本体现。小学英语教学,是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社交领域中做出的重要铺垫,它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方向。而教学质量的体现,又取决于小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及教学方法。因此,注重小学英语的文化导入,当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深教师对英语文化内涵的掌控能力,二是提高教师教学手段的整体性、全面性。要从每个基础英语词汇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着手,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向学生全面阐述该词汇的文化底蕴、产生背景。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全方位思考模式,让学生首先对西方文化背景有一个大体的认识,进而加深对所学词汇的理解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提升英语基础知识,为培养祖国杰出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不差钱》;幽默因子
中图分类号:I05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5-0070-05
在小品《不差钱》中,赵本山对语言的运用可谓是独树一帜,不但可以被南北观众接受,甚至其中的某些段子成为春晚过后的流行语。由于赵氏小品(本文所指的赵氏小品是赵本山一行人在舞台上的演出成品)广泛的影响力,近年来对赵氏小品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欧阳[1]55-57、李秀云[2]64-67通过分析赵氏小品的语言特点研究了赵氏小品幽默因子;李丽[3]228从其舞台布局及人物角色入手分析了赵氏小品脍炙人口的原因;樊玲[4]75-78、刘茜[5]36-37从语言学角度对赵氏小品做出了研究;张丽丽[6]116-117从语言顺应角度诠释了赵氏小品中言语幽默生成机制等等。但是很少有学者从“图形-背景理论“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从“图形背景理论”角度分析解读赵氏小品《不差钱》的言语的幽默根源。
一、图形-背景理论简介
“‘图形-背景论’是以凸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认知理论”。[7]60“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丹麦心理学家鲁宾(E.Rubin)首先用“脸/花瓶幻觉图(face/vaseillusion)将“图形”与“背景”进行了区分。当我们观察周围环境时,总是先注意到某些事物,因为这些事物的某些特征会优先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称之为“图形”;而那些没有被立刻注意到的,我们称之为“背景”。之后完型心理学家借鉴其来研究知觉及空间组织方式,并提出了“图形-背景分离理论”(figure/groundsegregation),[8]157知觉场总是被分为“图形”和“背景”两部分:“图形”是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某一感知中具有完整结构的容易引起注意的那一部分,也是注意的焦点所在;而“背景”则是与“图形”相对的细节模糊的未分化的部分。“人们在观看某一客观实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9]105-108“语言学家LeonardTalmy率先把‘图形-背景’理论运用到了语言研究中”。[10]121“语言中的‘图形-背景’和客观世界中的图形和背景不同,因为语言中的‘图形’和‘背景’不是具体的实体,但语言中的‘图形背景’是有空间关系或方位关系的相关实体,可以是时间、因果关系等各种关系相互作用的事件”。[11]25-32根据完型心理学,关于“图形”的界定应遵循“普雷格朗茨原则”(PrincipleofPragmanz),即具有完形特征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体积小的、容易移动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被看做是“图形”;而面积较大的位置相对固定不易移动的则是“背景”。
喜剧小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展现最多的包袱,让观众的笑声不断、共鸣声不断。一部成功的喜剧小品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唤醒观众的知觉,激发观众共有的schema,即观众在共同的社会文化圈内所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点;然而唤醒绝不是喜剧小品最终的目的,在唤醒的铺陈下,突出才是喜剧小品的王道。这正是我们所介绍的“图形-背景理论”在喜剧小品中的应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图形-背景”理论运用的成功与否可以直接影响整部喜剧小品的结果。所以小品的内在特点构成了“图形-背景”理论在喜剧小品中存在和发展的温床;同样“图形-背景理论”搭建起了喜剧小品成型并且吸引观众的框架。
二、从“图形-背景理论”角度分析《不差钱》的幽默根源
“喜剧小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创作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观众的审美心理,其目的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引发观众产生愉悦之感”。[12]139-144赵氏小品言语独特,通过言语图形设计,使语言脱离了人们的表达习惯,突破了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在话语表达与认知理解之间造成不同程度的反差,进而产生了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然而赵氏小品之所以脍炙人口就是在于它的言语创新、偏离常规,给观众造成心理偏差,从而构成不同层面的图形,产生幽默效果。
(一)背景分析
根据“普雷格朗茨原则”,《不差钱》中的背景可以分为三类:社会文化语境背景、事件背景、临时预设背景。“社会文化生活语境指的是交际双方所处的言语社团或生活圈子,包括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和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风俗和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形成和变动”。[13]75-78作为个人的言语选择代表着他本人的身份和社会人文网络中所处的位置,也反映着他所在的文化和集体意识。其中面子、权势和社会距离在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中,人们往往在谈话一开始就要弄清楚双方在年龄、地位等方面的关系。尤其是有求于对方时,所使用的言语行为更加体现出给对方留面子。[14]38整个小品事件发生在东方文化背景中,面子问题是不可避免被提到的因素。
例1――
赵本山(以下简称赵):她姥爷,这都是实在亲戚,你就点吧。
毕福剑(以下简称毕):不不不,咱随便吃点饭就可以了。您来您来。
赵:现在咱家都富了,农民生活跟过去不一样了,你就卯劲吃,你能吃,你能吃多少钱?我点。
例2――
赵:还没吃饭呢。你先把那揣起来,来点菜,快点。
小沈阳(以下简称阳):照完再点呗。
赵:快点,点完再照。
阳:要跑了呢?
赵:谁跑啊,这都低调来的,你别跟着这个那个的说。
“例1”中首先体现的是中国人对于“自我”概念的把握,只要是自己人,有些事情就可以更容易解决。为了能让丫蛋上“星光大道”节目,赵在称呼上尽量选择能拉近双方关系的称谓“她姥爷”。虽然年龄上赵更加年长些,但是双方所处的地位不同,赵使用了处处给毕留面子的言语行为。除了称谓,还用了赞扬的言语,比如在“例2”中赵恭维说:“这都低调来的”。同时在点菜过程中,赵出于客人面子一定要对方先点菜,并且语言使用礼貌又客气;而对于阳却使用更多的是命令句。因此,笔者认为正是社会文化环境决定了交际双方使用了不同的言语行为。这一大的文化背景在观众心中早已形成,在其衬托下,才会出现下文中的“图形”。
在小品《不差钱》中,整个事件发生在一家别具特色的餐馆中,赵带着孙女毛毛要请“星光大道”节目主持人吃饭。事件背景为小品的幽默营造了可能的环境,为后文中各种“图形”的凸显提供了可行性。
例3――
赵:这就是铁岭最贵的饭店,苏格兰调情。
毛毛(以下简称毛):爷,你念反了,苏格兰情调,这家老贵了。
通过这爷孙俩开场简短的对话,首先向我们呈现了事件背景,铺垫了事件基调,也就意味着接下来主人公的一言一行都要根据这一背景出发――这是一家不同寻常的饭店,必然会有不同寻常的服务,看似比较高级,观众会根据此事件背景有所期待。
“预设(presupposition)也叫前提,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提出来的,指的是发话者在说出某个特定的句子时所做的假设”。[15]116-117同时在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或多方还会根据突发状况来设定背景,在这里我们称之为临时预设。在小品《不差钱》中,当得知准备的三万元钱被孙女落在炕上时,赵与服务员阳有个不成文的约定:
例4――
赵:客人来了,我点菜的时候你要配合我。
阳:怎么配合?
赵:给我兜着点,我点贵的,你……
阳:我就说没有?
赵:你太明白了。
在这个临时假设的场景下,于是有了接下来点菜过程中惹人发笑的对话,为后来各种“图形”的凸显营造了临时背景。赵与阳约定好了点菜时给兜着,但不能让接下来出场的毕知道,一旦违反了这个预设就会造成“图形”的凸显,观众心中顺理成章的期待被打破,这种打破预设的突兀会给观众创造笑点。
(二)“图形”分析
根据完型心理学家的观点,“图形”的界定应遵循“普雷格朗茨原则”,即“图形”是具有完整形状的,可移动的,体积相对较小的物体。“图形”依存于背景而凸显于背景。喜剧小品把握了“图形”的凸显性,利用打破观众对事物常规规律和特征的期待,达到幽默效果。“图形”之所以能被人们立刻感知就是由于它的凸显性可以吸引眼球。
1.语音“图形”
王希杰认为在语音方面,读错别字、发音失误,都是对语音常规即零度形式的一种偏离。[16]192在舞台上正确的语音环境是观众心中期待的。而赵氏小品很善于运用汉字多音字的特点,有意读错,制造闭合的语音“图形”,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当这个凸显“图形”与通俗文化相结合时势必会创造笑点:
例5――
赵:……苏格兰调情。
毛:爷,你念反了,是苏格兰情调。
例6――
赵:没听明白吗?英文名字叫小损样。
“例5”中赵利用“情调”与“调情”中“调”的多音特点故意误读造成语音上的凸显,再加上“调情”指的是男女之间暧昧的关系与情调相差甚远,这样一个与高雅饭店环境格格不入的词语为观众营造了一个语音层面上的“图形”,凸显于背景之上,达到了引人发笑的效果。而“例6”中演员故意模糊对方的发音,利用近似的错误发音来编造新词,制造语音“图形”,凸显于观众心中所期待的正确的语音环境,进而制造了笑点。
2.词汇“图形”
赵氏小品中惯用词类混搭或是纯粹的词语误用等词汇手段制造词汇“图形”,达到幽默效果。这些表达偏离了正常的词语搭配原则,在特定的语境下会凸显于背景之上,自我形成闭合“图形”,创造幽默点:
例7――阳:苏格兰打卤面
例8――赵:……这孩子,从小就是一身的艺术细菌呐!
词语搭配在表达语义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常用的词语搭配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早已形成了不成文的规矩,在这里我们称之为词汇背景。而在“例7”中,“苏格兰”属于西方文化,“打卤面”属于中式文化。在中式文化基础上包裹上了西式文化外衣,这种牵强附会的搭配不符合观众心中对于正确词语搭配的期待,从而“苏格兰打卤面”自我形成一个词汇“图形”凸显于观众眼前,引人发笑。在“例8”中,“艺术细菌”更是超常搭配,不得不从整个句子结构中凸显出来,形成“图形”给观众带来欢乐。
3.语法“图形”
语法规则是语言的组织规律,句子必须按照语法规则组合,否则,就是错误的句子,就会引起误解。在语法层面,正确的和规矩的语法结构是观众心中所期待的环境背景,而不合语法的句型则会自我构成“图形”吸引观众注意力。
例9――
赵:一斤多的……有……有吗?
阳:有,还是没有啊?
在“例9”中的问句:有吗?它的答语应该是判断性答语,即“有”或者“没有”,而这里却使用了选择问句,显然违反了语法规则,但是却耐人寻味。这一不合规矩的回答打破了观众在临时背景下的期待――阳违背了与赵的“合约”。所以他的回答很笨拙地泄露了二人的谎言,为观众创造了笑点。
4.语义“图形”
语义规则要求语言世界与物理世界的一致性。[12]139-144在交谈中,谈话双方要遵守合作原则(质量原则、数量原则、方式原则、关系原则),使自己的话语符合交谈场景、目的要求。在喜剧小品中,尤其在语义层面,会话经常违反关系原则以打破常规背景制造凸显“图形”来形成笑点。关系原则要求交谈内容尽可能与交谈语境相关而不是言其他。在赵氏小品中,经常会出现言其他的情况,这看似不符合规矩的谈话却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例10――
毕:下边,我看看。鱼翅就更不要点了。
赵:鱼刺有也别吃了,我吃鱼刺有一回就卡住了嘛。后来用馒头噎、用醋泡都不好使,到医院拿镊子拿出来的!不吃那玩意。
例11――
阳:《我和你》
赵:你个人唱,这刚下飞机累成这样,跟你唱?
“例10”与“例11”中,赵有意曲解了“鱼翅”“我和你”,故意言其他,打破了词语解释的常规。借“听文生义”的方法把观众熟悉的词语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加以解释,与原文的意义产生了巨大的偏离,打破了观众心中关于“鱼翅”与“《我和你》”已有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而凸显了两个新“图形”,制造了幽默。
5.语篇“图形”
当上下文不一致时,必然会引导读者从已经形成的心里预设中走出来,来分析不一致出现的用意。在赵氏小品中经常会使用到语篇不一致,以达到幽默效果。
例12――毛:今天我心情非常地冲动。今夜里阳光明媚……今夜里多云转晴。
例13――阳:哎呀,妈呀,我唱《神话》上去了,好像。
例14――阳:……呀领导咱……起高了……
在“例12”中,毛是为了“星光大道”准备的发言,观众熟知那样的场合需要正式的演讲而毛却前言不搭后语转到天气预报上了,打破了观众对于“星光大道”已有的有关获奖发言的知识背景,成功凸显了“图形”;在“例13”中,阳给观众带来的是音乐上的语篇“图形”,从《我和你》转到了《神话》,同样打破了观众的期待制造了幽默;“例14”中造成了乐曲衔接上的语篇“图形”,观众已经预设好了他能唱上去,因而没有唱上去就会凸显于背景之上,带来了幽默效应。
6.语场“图形”
Halliday&Hasan将决定语言情景因素归纳为三种:语场(field)、语旨(tenor)、语式(mode)。[17]289语场指的是言语交际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进行的活动、涉及的事情或表达的经验等,它能体现语言使用者在特定情景语境中所要实现的交际目的和作用。赵氏喜剧小品中语场偏离是常见的现象,它会对其相应的语域特点做出暂时的故意的违背。在特定的语场中会使用特定的语言,这是观众心中已存在的社会文化背景。但是,当出现不协调的音符,必然会打破这种已经形成的背景预设,从而达到制造笑点的目的。
例15――阳:哎呀,我的妈呀,毕老师来啦?你咋出来了呢?哎呀我的妈呀,快来人呀,一会该跑了,毕老师毕老师……
例16――
赵:……给你弄一个大照片挂中间,周围全是花呀。
毕:老哥,那……那花什么颜色?
赵:白的黄的都有啊。
“例15”中阳的语言显然在描述一个小偷的场景,这和见到一个明星应使用的语言严重不符合,打破了观众心中早已存在的见到明星的场景的社会文化背景,凸显出一个语场“图形”,引人发笑。“例16”中,赵描述的是一个人去世的场景与观众心中欢迎明星的场景形成强烈反差,制造了“图形”,创造了笑点。
总之,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强调背景对“图形”构建的基础作用,小品能够逗乐观众的正是通过观众自己心中的各种期待与想象而达到幽默的效果。打破观众对事件的期待,使人物的言行凸显吸引观众注意力,就是“图形”构建过程。观众在小品场景出现后心中会形成对人物行为以及事件发展的期待与预设,此种期待是符合场景的期待与想象,是整个事件发生与发展的规律。赵氏小品《不差钱》暗合了这种“图形-背景理论”,在不同层面“图形”的构建中,通过对观众心中已有的文化背景、语言背景的偏离,形成凸显“图形”,吸引观众注意、思考,进而引人发笑,从而达到了“赵氏幽默”。
参考文献:
[1]欧洋.赵本山小品语言特点分析[J].戏剧文学,2011(6).
[2]李秀云.别一种艺术构型――赵本山小品独特构型的美学批判[J].戏剧文学,2011(10).
[3]李丽.赵本山小品《不差钱》开场部分艺术分析[J].时代文学,2011(8).
[4]樊玲.动态预警对简介言语行为制约的运作机制研究――以赵本山小品《不差钱》为例[J].德州学院
学报,2011(5).
[5]刘茜.赵本山小品中的幽默话语浅议[J].博奇・博记,2011(5).
[6]张丽丽.语用预设对赵本山小品中言语幽默生成机制的诠释[J].剑南文学,2011(9).
[7]沈志和.“AistoBwhatCistoD”结构的图形-背景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2).
[8]F.ungerer&H.J.Schmid.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
ingandResearchingpress,2011.
[9]胡艳秋.图形-背景与词条结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1(6).
[10]张继红.图形-背景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
[11]匡文涛,文旭.图形-背景的现实化[J].外国语,2003(4).
[12]安丰存,李红英.语言偏离与话语幽默[J].延边大学学报,2011(10).
[13]樊玲.动态语境对间接言语行为制约的运作机制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11(10).
[14]常宗林.英汉语言文化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15]张丽丽.语言预设对赵本山小品中言语幽默生成机制的诠释[J].剑南文学,2011(9).
关键词:产业集群背景;高职院校;物流行业专业;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5.020
物流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需要结合当前时展的背景予以不断创新,基于产业集群背景下的市场发展特点,灵活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活动中,却普遍存在着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实践场所匮乏等问题。文章将结合高职院校物流行业专业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关发展对策,希望能够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1产业集群背景下对物流行业人才的需求特点
产业集群背景下,各项资源得到不断优化,各个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而人才也逐渐成为了限制物流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结合当前产业集群背景下的物流行业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对人才的需求主要包含需要较多的高技能物流管理人才,需要沟通能力较强的高素质物流人才以及需要熟悉行业发展环境的物流人才等。
1.1需要较多的高技能物流管理人才
当前物流行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相较于其他行业,物流行业中的高技能物流管理人才明显较为匮乏。物流行业中多为文化水平较低、技能水平较差的货物运送人才,这种行业发展氛围下,物流行业中的错误发生率相对较高,不利于整体物流行业的发展。
产业集群背景下,物流行业更加注重高技能物流管理人才的引入,将更多的现代信息技术软件融入到物理企业管理活动中,结合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资源优化与配置,制定适合于物流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进而能够更好的适应产业集群背景对高技能物流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客户带来更为优质、更为完善的物流服务体验,也为物流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2需要沟通能力较强的高素质物流人才
语言沟通作为当前服务型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企业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物流行业中普遍存在着物流工作人才素质较低的问题,物流工作人员沟通能力较差,时常会由于自身的粗心以及责任心不强,造成物流货物丢失等方面问题,为物流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也会直接影响物流行业的整体形象,不利于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物流行业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发展模式,语言沟通不当则会造成物流服务中断等问题,如果问题较为严重,还可能会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所以需要沟通能力较强的高素质物流人才,尽量能够通过语言的沟通与协调,保证各项物流活动的有序开展,最大限度降低物流企业所需要承担的风险与损失。
1.3需要熟悉行业发展环境的物流人才
物流行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符合产业,物流行业的自身特点也影响着物流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产业集群背景下,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熟悉行业发展环境的物流人才,结合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各类物流知识开展工作,提升物流企业的整体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
2产业集群背景下高职院校物流行业专业教育现状
产业集群背景下,高职院校物流行业专业教育主要展现出物流人才培养缺乏科学定位,学生实践活动较为匮乏以及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等方面问题。
2.1物流人才培养缺乏科学定位
高职院校物流行业专业教育中,学校与教师应当结合产业集群背景下企业的实际发展要求、用人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着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缺乏科学定位的问题,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没有结合产业集群背景下的物流发展环境以及学生的未来发展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2.2学生实践活动较为匮乏
实践是检验学生学习质量、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方式,是“教学做”合一思想的重要展现方式,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中存在着较为关注物流专业学生理论课程知识学习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不利于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高职院校物流行业专业教学活动中,一些高职院校也没有结合当前的产业集群背景下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得学生存在着毕业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实际要求的问题,不利于高职院校物流行业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
2.3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教师的个人专业水平、实践能力等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物流知识学习能力与技能掌握能力,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中,却普遍存在着教师数量不足、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等问题。很多教师在毕业后直接参与教学活动,自身的物流专业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缺乏实践体会,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活动也会索然无味,更无法培养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学习体系,难以保证物流专业课堂教学的质量。
3产业集群背景下高职院校物流行业专业未来发展对策
关键词:多模态教学模式高级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必修的英语主干课程。2000年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高级英语主要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通过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法律、宗教及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的名家作品的欣赏,来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和欣赏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从高英教学的基本要求看来,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高级英语》的选材内容一般涉及很多文化信息,只有了解这些文化背景知识才可能理解文章主题和人物性格。同时,有效的文化背景知识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自然地过渡到对于所学课文的理解之中。此外,学生了解背景资料后,就能站在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去了解文中人物和事件,能够使他们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背景材料所提供的丰富的知识同样不容忽视,它直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其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PPT、音响设备、网络、实验室等多媒体技术,也可以利用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动作等身体特征进行多模态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能动性,吸引学生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文字型背景知识讲解枯燥无味,用大段文字来介绍背景,只会让学生望而生畏。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选择几种模态(如图像、录音、录像、文字等),给学生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而且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能迅速获取相关信息,扫除理解障碍,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能认识真实语境的实际情况,并通过多模态的多通道交际达到语言习得的良好效果。
《高级英语》第一册的第一课“MiddleEasternBazzar”生动的描写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一个个中东集市的场面。我搜寻有关中东集市的图片资料和中东地区风格的音乐。在展现图片的同时,播放背景音乐和声音讲解,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感受背景资料。又如“EverydayUse”(《外婆的日用家当》)一课,课文语言并不复杂,但是我们主要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在美国历史上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间的那场声势浩大的“黑人权力运动”及其社会影响。在讲授这篇文章的背景时,我通过网络下载些相关的电影视频,使学生充分深刻地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
同时,学生自己也可以参与背景知识的准备,他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来搜索相关的背景资料。有些文章的背景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话剧表演的形式来呈现,甚至还可以利用一些道具。这样学生能主动地利用各种多模态资源来了解背景知识,通过视觉、听觉,甚至是触觉来感受背景文化。
如“Hiroshmia――the‘Liveliest’CityinJapan”(广岛――最具活力的城市)一课的背景主要是二战这段历史,学生可以自己在课前了解这段历史,制作PPT,集图片、文字、视频等于一体,然后在课堂上给其他同学讲解。学生主动地利用多模态资源了解这段历史,体会更深刻,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Thetrialthatrockedtheworld”一课可以抽出一个场景让学生自己来表演,当然要能体现出当时科学开始在欧美国家传播时的重重困难这一背景。学生不仅模拟,而且可以体会当时的社会氛围,并用手势、表情、动作等生动的表演来呈现这一背景,让其他同学近距离地感受。
通过上面所述,我们完全可以将多模态教学模式运用到高英背景知识教学中来,使传统的高英课堂变得更生动有趣,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不同模态之间的协同关系,充分利用各模态之间的互补关系,实现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李虹.背景知识在高级英语教学中的地位[J].邢台学院学报,2008,(3).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物教学;新方法
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扩展和生物知识内容的扩充,原有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授课模式,并适当地利用教学工具和新颖的教学方式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我国的教学中。多媒体的利用极大地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中的声音、图片、视频等来展示课堂所要讲述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形式,也能够使学生被多媒体内容所吸引,从而更加愿意投入于生物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讲解生物课文前,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来进行课堂内容的导入,播放和本课内容有关的视频短片,通过这种形式能够在课堂的开始就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活动当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多方位、多层次地展现出来,多媒体能够通过模拟真实场景的方式让学生更加贴近真实的文章场景,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多媒体来直观地了解生物课文所要表达的具体含义,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原有书本教学的抽象化教学方式,也能够降低学生学习生物的难度。多媒体教学能够营造出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师在讲解生物课文时,可以精心地设计出和课文场景相吻合的视频短片,并通过多媒体来展示,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当学生观看多媒体短片之后,教师可以挑选几位同学来进行模仿表演,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会主动地模仿视频短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并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来创造性地展示课文内容。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不仅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也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方式是现代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背景
掌握文化知识的背景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生物知识的由来,激发学习兴趣。所以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世界各地的生物环境以及背景进行讲解,这样才能让学生熟悉所学的生物知识。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对生物学习背景的适应程度。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的背景,教师必须做好生物知识的使者角色。例如,教师在对生物教材中的背景进行讲解时,应该明确地指出课文中的生物文化意义。在开展生物课堂活动时,可以相应地设置和营造出特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拟课文中所要表达的内容来开展生物教学活动。通过开展文化知识背景教学,学生就能够结合本课的文化背景来正确地进行生物知识学习。在课堂教学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生物方面的知识讲座和知识竞赛等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既能互相交流生物知识的背景,也能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从而达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目的。在生物教师的组织和带动下,学生们可以开展一些生物知识的专题讨论会,通过这种途径,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生物知识学习的内涵,也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求知欲,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不仅能够将生物知识学以致用,还能拓展自己的视野,从而使自身的文化素质不断地得到提高。
三、开展师生互动教学
在高中生物课堂上进行教学互动,能够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能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师应该讲求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充分利用互动教学的方式。例如,在讲解所学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事先设计好的学习思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先了解一下所要学习的知识,再设置一些有关的研究性问题让学生抢答,之后深入地讲解课文。一旦学生感觉到一定的难度和压力,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路,并帮助学生共同解决比较困难的问题。生物课堂教学中记忆知识是比较困难的环节,很多学生都不能很好地记住所背诵的知识,这就导致了教师不能更好地开展新的生物知识教学。这时教师就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让学生大胆地去背诵,有些学生因为基础不太好,只能记住简单的,这时教师不能严厉地呵斥,而要鼓励学生踊跃去背诵,积极地鼓励他们,给予他们希望,给予他们自信,这样才能使“师有所教,学有所学”,达到我国育人育才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实践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任何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文化背景知识。现今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蕴含一个带有许多文化背景知识的主题。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英语阅读理解来实现的,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体现了一名英语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强弱。尤其是在中考或者高考英语试卷中,阅读理解题目所占的分数比例占到卷面总分的30%以上,所以有人说在中考或者是高考中“得阅读者得天下”也不无道理。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普遍认为只要能大量地记背单词,掌握较多的词汇就能够理解句子和文段,就能读懂文章的意思,往往忽视了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对文章理解是有很大的帮助,熟悉了文化背景知识,对文章的理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缺乏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是不完整的、片面的,不能整体地或者深层地理解阅读材料。文化背景对阅读理解材料的帮助和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了阅读材料的理解难度。在阅读英文材料之前,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了解过这方面的知识,通过背景知识和材料内容的相互作用,就能很容易猜测出材料里面名词、句子、文段的意思以及认识事物的性质、行为、发展的方向,继而加深对全文的理解。以2013年广东省中考英语试题阅读理解题目B篇为例,整篇阅读理解内容讲的是有关于动物(Locusts蝗虫、Brownbears,tigersandotheranimals棕熊和老虎等动物、inkfish墨鱼)如何利用自身保护色而生存下来,这些知识学生可能已经通过上生物课、阅读科普知识等途径对这方面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就很容易理解这些动物的行为和目的。(2)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选出正确的选择项。同样是以这篇阅读理解为例,材料下面设置的问题中有一道猜测英文单词的中文意思题目:What’sthemeaningoftheunderlinedword“survive”inthepassage?
A.繁殖B.产卵C.觅食D.生存
我们已经有了足够多的对动物自我保护色知识的了解,就能很容易知道动物有这样的习性是为了自身的生存,联系上下文,所以我们就能很容易地选择正确的D选项。同样对于其他类型的设置问题,只要能将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识与文章意思、问题及其选项相匹配,也能得到较快解答。(3)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例如,在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九年级下册Unit5KnowingaboutChina的Topic1中课文主要围绕Chinaisagreatcountry这一话题来展开,介绍了中国各地的风景名胜、人文建筑以及中国南北方的气候和风土人情,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强了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同样,在本单元的Topic2SectionA中,以中国教育领域的先驱孔子为主题,介绍了孔子的事迹,尤其是孔子的名言“Wheniwalkalongwithtwoothers,imaybeabletolearnfromthem.(三人行必有我师)Whatyouknow,youknow;Whatyoudon’tknow,youdon’tknow.(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Learnthenewwhilereviewingtheold.(温故而知新)...”这些名言想必学生已经从语文课、历史课等中学习过了,但是用英语来翻译这些句子要如何翻译呢?其他的名言佳句又能怎样去翻译呢?这些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4)英语阅读理解里面承载的丰富信息和知识是对学生文化背景知识有力的补充。语言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由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人们通过口语和书面形式相互交际而使用的,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2011年版的初中新课程标准中最后一段话对英语是这样定位的:“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因此,英语里面富含有众多的信息,有些信息知识,学生可能只了解其中的一部分,通过英语阅读学习,可以补充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掌握的各种信息和知识更多、更完整。
文化背景知识所包含的内容繁多,如何去教授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是一个值得教师去探讨的问题。下面我浅显粗略地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
一、根据课本教学内容,适当扩展文化背景知识的教授
纵观整套初中英语教材,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整套教材是按照24个话题(Topic)来编写的,每个话题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教授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收集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来传授给学生。例如,仁爱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4AmazingScience中,教师可以搜集有关国外宇航科技知识、科幻系列电影、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资料和视频展示给学生。
二、利用中西文化的差异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好方法。教师平时要注意收集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报纸、图片、网络下载电影和视频等资源,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风俗文化,通过这些材料,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其他民族与中国人的文化差异,吸引学生的眼球。
三、巧妙利用西方节日到来的时机,介绍西方节日的来源
逢西方节日到来之际,向学生介绍西方节日的来源,西方节日的饮食和习惯,适当组织学生模仿西方人过节日的场景。例如,每年的圣诞节,教师可以介绍,ChristmasDay(12月25日December25th)。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由于圣经记载耶稣生于夜间,故传统称12月24日夜为“圣诞夜”或“平安夜”。圣诞节到了有圣诞大餐、圣诞树(ChristmasTree)、圣诞老人(SantaClaus)乘着麋鹿雪橇从烟囱爬进来给小朋友送圣诞节礼物(ChristmasGifts)等等。愚人节AprilFool’sDay(4月1日April1st)是西方的传统节日,在西方国家里,每年4月1日的“愚人节”意味着一个人可以玩弄各种小把戏而不必承担后果。叫一声“愚人节玩笑”,你的恶作剧就会被原谅,这些节日介绍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
四、角色扮演,亲身体验
文化背景知识不仅包括科技文化、历史地理等显性知识,还包括这种语言的文体结构,语言运用的差异,特定语言民族民俗中习惯的差异等隐性知识。这些知识单单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是不够的,还可以适当地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构建某些场景,通过模仿、练习、运用等手段来加深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学习英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与各国青少年的沟通和理解,帮助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是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要引起广大中小学教师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