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放射医学范例(3篇)

栏目:报告范文

放射医学范文

关键词:放射免疫分析;核医学;教育

核医学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并进行医学研究的综合叉学科。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图像融合技术和放射性靶向药物的发展,核医学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涵盖了临床工作和基础研究的各个领域。因此,核医学作为一门基础考查课程,成为医学院校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基础核医学理论部分知识点相对偏多、偏杂,绝大部分都是抽象概念,学生课后普遍反映比较难掌握。掌握好基础理论知识,对于之后临床核医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至关重要。但是,核医学课程课时普遍偏少,其中基础核医学理论部分课时不足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因此,充分利用好核医学课时,在学生对于核医学技术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强化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核医学课程教学的开展和加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RIA(Radioimmunoassy),放射免疫分析,是由美国科学家Berson和Yalow在1959年发明的一种超微量分析方法。RIA是将免疫反应的高特异性和放射检测的高灵敏性相结合的一种检测手段,灵敏度可达10-9~10-12g。放射免疫分析在实际临床应用上,是检测体内含量极低的激素及生物活性物质浓度的常用手段之一。放射免疫分析是核医学实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有本科专业的核医学实验课程都包括放射免疫分析。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放射免疫分析实验的操作也不断规范化、自动化,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简单,容易掌握。由于放射免疫分析实验的流程耗时较长,除了学生实验操作时间,还需要大量的孵育等待时间,这些时间可以用来介绍实验原理和相关知识。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核医学理论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与放射免疫分析实验相结合,使学生在相对轻松的实验课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融会贯通,更好地掌握核医学相关教学要点,提高教学质量。

一、从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和诺贝尔奖谈起,提高学生对核医学的实验兴趣

放射免疫分析是将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和放射分析的敏感性相结合的一种检测方法,是Berson和Yalow在1959年首先发明的并用于检测人体胰岛素浓度。由于放免分析方法的开创性设计及其在临床检验上的重要作用,Yalow获得了197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从诺贝尔奖谈起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于放射免疫分析实验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联系我国的屠呦呦女士由于在20世纪70年现抗疟疾特效药青蒿素并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事例,介绍屠呦呦女士多年来不求名利、潜心科学研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投身于基础科学研究的志向和兴趣。

二、介绍放射免疫分析原理,加强学生对理论课知识的理解

一般本科生的临床核医学实验都是安排在基础理论课程结束之后,所以关于放射免疫的基本原理学生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实验课教学时,根据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的组成和说明,利用板书和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于实验原理、试剂使用等内容的理解。在原理介绍时,突出强调放射免疫分析的关键特点――标记抗原与限定量抗体的竞争性反应,使学生对于放射免疫分析和免疫放射分析之间的区别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提问一些问题,检查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的掌握程度。

三、在指导实验操作的同时,加强核医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放射免疫分析具有高灵敏性的特点,这对于学生的操作手法来说就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由于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以及随之而来的媒体宣传的影响,公众对于射线和辐射普遍有恐惧心理,谈核色变,临床本科生也不例外。虽然核医学实验所用的放射性物质的量都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依然会存在心理阴影,经常出现学生之间互相推诿、不愿意操作放射性核素实验的现象。因此,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放射性,消除恐惧心理,才能更好地完成实验课的任务。笔者在讲授实验课程时,将放射免疫试剂盒的放射性活度与人体本底放射水平做了类比:实验所使用的试剂盒放射性活度不超过3微居里,折合到每次取样的放射性活度不超过300贝克,而正常成年人自身本底辐射大约为4000贝克,所以试剂盒的放射性对于人体是安全的。在做对比的同时,会涉及放射性活度常用单位居里(Ci)和国际单位贝克(Bq)之间的换算,教师引入相关知识的讲解,在消除学生对于放射性恐惧心理的同时,加强学生对于放射性活度以及放射医学发展史的记忆和掌握。

实验中要加强学生对于辐射安全的理解和把握,避免因疏忽大意造成不必要的安全事故。由于放射免疫分析实验使用的是125I标记的抗原,属于非封闭源。可以通过提问及提示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于概念封闭源与非封闭源之间的区别理解。由于临床核医学所涉及的放射药物大都是非封闭源,所以重点放在非封闭源使用的安全防护方面,结合发生过的临故引起学生的警醒,加强个人放射防护安全意识。实验操作过程中涉及的枪头、试管、废液等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也是放射防护的重点之一。在指导学生按照实验室要求分类处理各种不同废物的同时,加强学生对于放射性废物处理原则的记忆。

本教研室所开展的临床医学本科放射免疫分析实验都是检测甲状腺素,但学生往往会将治疗甲状腺疾病的131I和125I相混淆。因此,介绍实验操作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试剂盒的有效期,从而引入125I的半衰期知识,提问学生几种常用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使学生加强对于半衰期的记忆。此外,还可以引入半衰期长短与放射性药物用途的关系(短半衰期做治疗,长半衰期做检测),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记忆。

四、在结果测量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核医学仪器的了解

在核医学理论课程中介绍相关的仪器,仅仅介绍仪器的原理和构造,学生难以有感性认识。通过放射免疫分析实验,测量免疫复合物放射性活度,可以使学生直接接触到核医学仪器,加深感性认识,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学习不同仪器(固体闪烁器和液体闪烁器)检测原理的区别,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各种不同射线特性差别的认识。

各种医学知识都是建立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之上,核医学更是如此。因此,在实验课程中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提高核医学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充分利用好实验课程的每一分钟,将理论知识融入具体的操作过程,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严谨的科研态度。

参考文献:

放射医学范文篇2

【关键词】核医学科;放射源;防护;护理管理

1放射源管理

放射源管理不当、被盗、丢失等均会给医护人员、患者及周围环境带来诸多问题,核素照射可严重影响照射人员、患者等相关人员的身体健康。本研究中,本院对放射源的具体管理如下:(1)将放射源存放在本院高活室一角,使用扇形铅防护屏风进行遮挡。在放射源储存室的房间内安装监视、防盗窗和防盗网,避免放射源被盗[3]。(2)高活室实施双人双锁管理措施,定期简则辐射及良,禁止无关人员进入高活室内。(3)将高活室的门更换为铅防辐射门,并在醒目位置贴上带有“电离辐射”字样的警示标识。(4)登记放射性核素、相关药物,包括生产日期、生产单位、核素种类、使用说明书、使用情况、活度等信息。

2放射防护管理

2.1高活室管理

工作期间,每一位工作人员要求配戴好个人剂量计。高活室内必须穿铅防护衣、隔离衣,配戴辐射报警仪。在进行放射性同位素配置的过程中添加一次性防护衣、铅帽、铅防护眼镜、铅手套,选择通风橱配制药。将一次性塑料布铺于工作台面,操作完成后将一次性防护衣、塑料布当废物处理,避免放射性同位素污染[4]。高活室地方选择塑料地板,及时清洗核素污染地面,每次操作后后使用便携式辐射监测仪监测地板与操作台面的核素水平,及时处理超标情况。

2.2相关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

个人健康体检、个人剂量监测均为三个月,掌握放射防护的实际效果,及时发现剂量超标者,积极找出原因,并施行有效措施处理。

3放射性废物管理

放射性废物主要包括固体废物、液体废物及气载废物三类。严格按照放射性废物分类原则进行垃圾分类,核素发生器;遮盖使用的纸、手套、药水瓶、注射器;放射性核素治疗过程中使用的各类药物等固体废物放于铅制垃圾桶,由专人清理,并严格按照核素类型、浓度、半衰期等进行谨慎处理。放射性气载废物包括放射性气溶胶,方内安装较好的通风性设施,保证放射性气溶胶顺利排除。

4放射防护病房管理

楼房一端为放射防护病房,设置单独出入口,房门增加钳防护层,墙壁增加壁沙,各床之间设置铅屏风,避免核素相互辐射。病房内装置通风设施,保证放射性气溶胶顺利排出。严禁亲属、朋友进行探视,房内备好痰盂、纸篓、独立卫生间、专用下水道、净水系统,确保液体废物顺利排至放射性废液池中,合理处理病人的固体废物。

5护理管理

5.1护理管理制度的建立

正确区分普通病房,根据本院放射病人的诊治情况及放射科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建立安全的护理管理制度,包括注射室操作、查对制度、防护监测、应急处理制度、核素使用方法、核素常规操作程度等多方面的规范操作与应用制度。定期开展制度强化培训,并进行制度考核,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认真落实规章制度,做好自身防护。

5.2护理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

本院为护理人员提供外派学习的机会,让护理人员接触、学习新的防护理念和护理理念,与时俱进,加强护理人员对放射性同位素相关知识的认识。科室内定期考核护理人员的核素基础知识、防护原则、核素治疗、相关注意事项、废物处理等内容,考核不合格者予以相应的处理或培训。

5.3用药管理

放射医学范文

摘要:就目前的放射肿瘤医学而言,其中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是放射肿瘤诊断,其二是放射肿瘤治疗。在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放射诊断设备也在不断的进行更新,有最初简单的X线诊断机到现在的CT以及DSA等多种影像技术,这些影像技术的应用,使得放射肿瘤医学诊断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同时也使得诊断结果更加精确,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放射肿瘤医学;科技发展;展望

作者:张英浩王莹(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杭州310000)

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各行各业都将计算机引入到管理中,尤其是放射肿瘤医学对计算机的应用更为普遍,计算机的应用使得肿瘤治疗的手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诊断的结果也更加的精确。而在放射肿瘤医学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涵盖了方方面面,这些内容之间只有紧密配合才能够使得放射肿瘤治疗效果得带明显的体现。就我国目前的放射肿瘤医学的发展状况而言,其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在临床中还需要不断的研究拓展,随着放射肿瘤医学的不断发展,未来的肿瘤治疗效果会更加的突出。

1放射物理学研究

医学中放射物理学是一种交叉的学科类别,能够利用物理学的相关知识对肿瘤疾病进行详细的诊断,并且根据诊断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治疗。随着放射物理学的发展,X射线技术出现,放射肿瘤医学中逐渐将X射线技术引入,使得放射诊断的结果更加的精确,同时为治疗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就目前放射肿瘤所采用的设备现状来说,所采用的放射诊断设备在性能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其中在现代放射肿瘤诊断中,主要采用的诊断设备为核磁共振成像以及数字减影仪、X线诊断机等影像技术。这些影像技术的应用,使得影像思维得到了拓展,影像技术的更新,使得影像学向着功能化的方向发展,功能化影像学的出现,使得各种细微的形态学都能够得到良好的观察结果,而且在扫描的速度上以及在影像清晰度的呈现上,更加具有优势,为放射肿瘤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由诊断机衍生出来的治疗机种类也在不断的丰富,在目前的放射肿瘤治疗中,主要使用的治疗机为射频治疗仪、超声聚焦刀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治疗技术虽然各有不同,但是无论是何种治疗技术,都属于物理学肿瘤治疗技术范畴。

2影响诊断技术的应用

在进行肿瘤放射治疗时,采用影像技术已经成为了共识。影像技术贯穿于放射肿瘤治疗的全过程中,对放射治疗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利用影像技术可以对肿瘤治疗的各个阶段进行具体的信息分析,从而能够得到准确的信息,对放射肿瘤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出现了不同种类的成像技术以及影像信息源,并且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的推动了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而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有出现了组合型一体化设备,这些组合型一体化设备的应用,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得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极大的突破,并且极大的改善了医学影像与诊疗效果之间的传统界限,使得两者之间的联系性不断的加强,对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线性能量传递治疗机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Y线能量与X线能量得到提高,在利用两者进行放射治疗时,能够有效的杀死大量的癌细胞,阻止癌细胞的扩散,从而增强治疗的效果。但是,当着两个射线进入到人体之后,会沿着轨迹行进,其传递能量比较的小,被称为低LET,在静止期细胞、缺氧细胞方面,要通过低LET将其杀灭是不可能的。为此,人们开始注重对高LET射线的研究。对于细胞分裂、细胞氧含量各期的依赖,高LET射线的生物效应程度比较的小,即使在低氧、缺氧的状态下,杀灭肿瘤细胞都是可以实现的。

近年问世的仪器包括重粒子、快中子、质子等,虽然已开始应用于临床,但多为研究阶段。在国内,临床对中子刀的应用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治疗经验。而质子的治疗还处于试运阶段,由于器械的造价较为昂贵,为此在短期内普及还比较困难。在高LET治疗中,能量释放最为猛烈的是硼中子俘获治疗系统,它是利用原子核爆炸,将肿瘤细胞内的肿瘤细胞摧毁,得到有效治疗的一种手段。在治疗过程中,对一种含非放射性的自然元素硼进行注射,其与肿瘤细胞的亲和力非常的强,作为一种特殊的化合物,其进入人体后能在肿瘤细胞内迅速凝聚,之后借助超低能中子射线进行照射,硼元素在肿瘤细胞内与中子射线发生核反应,而一种具高线性能量转换的α粒子由此得到释放,即使α粒子的释放是少量的,也能够起到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

4近距离治疗(后装机)

自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Ra)元素之后,1905年开始了第一例组织间Ra插植治疗。1930年Paterson和Packer建立了Ra针插植规则及剂量计算方法,正式开始了近距离治疗。直到20世纪80年代近距离放射治疗技术(后装机)取代了传统的近距离放射治疗。后装机采用远距离操作,计算机控制,能够勾划出清晰的图像和剂量曲线分布。无论从安全性、可靠性、防护性和病人舒适程度考虑,明显提高了精度和治疗效果,从而迅速推广。

近距离治疗有多种方式,因肿瘤位置或解剖结构的差异,可采取不同的照射技术,空腔脏器常用腔内治疗,实质性肿块采取组织间植入,近几年又开展了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配合其他治疗手段治疗前列腺癌、胰腺癌、甚至某些类型的肺癌、脑瘤等,取得良好效果。这也是继近距离放疗后的进一步发展,过去有些模具或敷贴器治疗现在已为浅层X线或电子束所取代,术中置管术因受条件限制,国内仅有少数单位作过报道。

近距离治疗常用的核素种类繁多,源型各异,(管、针、液、胶囊等剂型)能量和半衰期也不同,除钴能量较高外,多数为低能含γ和β的混合线。放射线经金属外壳过滤后成单一的γ线能谱。它照射的范围有限,损伤危险性很小,是重要的辅助放射治疗工具。

5结论

总之,放射肿瘤医学科技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之中,使得肿瘤疾病的诊断依据更加的精准,治疗效果得到极大的提升。通过放射肿瘤工作者长时间的研究和改进,各种诊断技术以及治疗技术出现,使得肿瘤的治愈率逐步提升,放射治疗和诊断也能够对人体中的各个部位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但是就目前的放射治疗技术来说,其还是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其也只能起到局部的治疗效果。因此,还需要专家和学者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对放射肿瘤医学中的各项科技进行拓展和创新,这对肿瘤工作者而言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包尚联,张怀嶺.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1):118-120.

  • 上一篇:农田水利建设范例(3篇)
  • 下一篇:二手房买卖合同范本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