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园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建立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2套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学时数占到教学总学时的35.8%以上,教学方式包括课程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对一些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在实践现场,让学生身临其境,丰富他们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
园艺专业的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专题讲座等。多媒体教学能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直观地将知识点呈现给同学们,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现场教学能提供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机会,使他们对栽培与繁育知识有更直观的了解,增强他们对生产实际的感性认识,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实例教学通过重现某一典型品种栽培繁育存在的问题,逐一讲解,使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通过典型实例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题讲座能根据教学需要,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紧扣主题,因势利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完善教学实践基地
为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资金投入,目前,已建成园艺植物标本室1个、校内盆景园1个、校内果树栽培基地1个、苗圃1…688…m2、玻璃花房666.67…m2、温室大棚250…m2,基本满足了园艺专业校内实践教学需要。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与企业联系的纽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阵地。在近几年的科研、教学过程中,在建好校内现有基地的同时,积极广开门路,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如湖南省植物园、长沙市花卉大世界、湖南省现代农业科技园、长沙百果园等。这些实习基地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实习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水平。
4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社会实践
支持、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与,使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实地实践训练,在获得教师具体指导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课外实践活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5改革考试方式
在考试方式上,除采用传统的笔试以外,还采取口试、实训、调研、课堂评价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花卉艺术学》以学生制作的压花和插花作品作为最终成绩,并在全校展出;《园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以学生设计的一套完整的规划方案作为最终成绩。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面谈、正式作业、课外调研、书面报告、讨论问题、写论文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使考试真正起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功能。通过这些措施和做法,建立较为科学的考试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控,规范了教学管理,调动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对教学改革进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极大发挥。
6增加观摩学习的机会
先后多次组织师生到外地参观学习,如《中国国际园艺博览会》,《农博会》等,通过参观学习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激情。
7实行“毕业顶岗实习”制度
关键词:就业;园艺专业;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魏巍(1981-),男,安徽淮南人,淮阴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讲师;夏海兰(1981-),女,江苏盐城人,淮阴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讲师。(江苏淮安22300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74-02
自1999年高校实施扩招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驶上了快车道。现今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就业难的潮流已经席卷了整个高等教育领域。在此大背景下,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面临新情况:不少硕士生逐渐放低姿态来切分原本属于本科生的市场份额,本科生遭遇“论技术能力比不过高职生,论理论深度又强不过研究生”的尴尬局面。
一、毕业生的就业趋向
总体而言,近几年我国本科生毕业后的去向可归纳为:一是考研,二是到企事业单位就业,三是创业。其中,考研包括跨专业考研和在本专业领域内考研;就业又可分为专业对口和非专业对口。就业趋向:无论是在就业的区域选择,还是在单位选择方面,均表现出市场经济导向下的人才流动特点。在区域上,毕业生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聚集;在行业分类上,主要向高产值、高收入行业聚集;在单位性质上,主要向企业单位聚集;就业方式上也逐渐呈现出灵活性趋向,这是市场自主调节的必然结果。[1]
自实施双向就业选择后,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方式上逐渐呈现灵活性的趋向,淡化了“专业对口”的传统观念,这在毕业生的择业去向上有所体现。以淮阴工学院近5年园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为例,专业对口(从事园艺及相关工作)的约占三分之一;非专业对口(企事业就职、自主创业、研究生学习、学生村官、服务苏北计划、西北计划等)约占三分之二。
二、江苏省毕业生的就业特征
江苏省地处沿海地区,属经济发达省份,提供给大学生就业的行业和岗位相对较多,就业环境相对较好。但各行各业的就业竞争依然相当激烈,究其原因主要是需就业的生源过多,大致情况为:省内生源的学生基本选择省内就业,省外就读的江苏籍学生回省就业居多,省外生源选择在江苏择业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再加上往届遗留下来的未就业生等。仍以淮阴工学院近5年园艺专业毕业生为例,从省内就业的毕业生来看:苏南(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5市)就业人数比例约为57.6%,苏中(扬州、泰州、南通3市)就业人数约为23.2%,苏北(盐城、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5市)就业人数约为19.2%,多数学生还是选择在省内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就业。省外就业生主要集中在上海、安徽、山东、广东、福建、湖南等。上述调查表明,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多数园艺专业毕业生会首选江苏省,其次是以江苏省为中心辐射到临近的省份和城市。这也与徐向东提出的“毕业生向往经济发达、生活质量好的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与预期收入是毕业生考虑的首要条件,是毕业生选择就业流向的重要原因”的研究结论相吻合。[1]
三、园艺专业学生培养状况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指导性文件。[2]其教学体系又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两课实践、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拓展实践等多种形式。以淮阴工学院为例,学校设立园艺本科专业已有近十年的时间,期间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学士学位授予评估等工作,并不断吸收、借鉴了其他高校同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做法,多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虽然近几年加大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实践学分的比重,然而,理论学分所占的比重还是远远超出了实践学分,教学的重点依然是向理论倾斜,这可能是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在本科专业培养上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为:一方面,理论教学易被监督、考核、量化,通过一定学时的授课,可以在短时期内取得成效,而实践教学却没有这样的优势;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的准备工作相对复杂,如联系实习单位,实习指导与考察,经费的投入,交通等等,涉及问题较多,需全面统筹,才能保障实践的顺利开展;再则,即使实践学时跟上了,对实践的实际效果也难以客观评价,所以实践教学依然是人才培养的弱链环节。
四、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践能力
1.加强观念引导
在就业政策上,我国早已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一设置专业、包分配工作,转变到如今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实现就业。政策的调整,促使学生对自主择业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其解决的途径就是要加强观念引导,学习观、就业观念的引导应贯穿专业培养过程的始终,从入学教育时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专业特点进行有意识的前期规划。对那些在就业观上认识片面(例如非国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不进等)的学生,要及时关注,既要给予鼓励和支持,也要引导其开阔视野。
此外,在学习观、就业观的导向下,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专业知识外,还积极参加各种资格证的考试,努力为就业赚取资本。看似就业时手里证书很全,但实际上大多数学生通过的这些应试资格考试,仍可能存在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短期获取的知识、技能储备也如同空中楼阁。解决此类问题的途径就是要引导学生与社会零距离接触,鼓励学生下企业、进一线,以获取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为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指挥棒,人才培养方案能否体现当代性、前瞻性,决定了高校人才能否满足社会的动态需求。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应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成要素,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由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这五个方面构成。[3]所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根据本专业的学科特点,围绕学校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路径,特别是对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完善,竭力做到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和个体性的统一,真正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这一培养目标。
3.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和保障。蔡元培认为: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借学为基本,两者并进始可。通常高校配置的实验室基本上能满足实验教学所需,但校内实训基地由于受场地、经费、管理等因素制约,往往发展滞后,使学生无法完成对园艺产品产前(规划)、产中(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管理)、产后(保鲜贮藏、运输和销售等)等多个环节的实训。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也往往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实习基地每年接受学生到基地实习,帮助学校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由于区域间隔,往往学校和教师与基地联系较少,缺乏与基地间的信息反馈;另外,校外实习基地与学校属于合作关系,实习基地的单位属性也与学校存在差异,致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有机衔接也难以掌控;还有一部分是靠个人关系联系接洽,其随意性较强,表现为监管、监控不到位,其安全问题也往往被忽视。
因此,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应注重:科学制定实训计划,加大实践教学投入,不断完善管理机制,选配专职人员担任专门实训指导老师,构建理论与实践衔接、校内与校外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满足学生实践的刚性需求。
4.加强平台建设,优化模块设置
当下众多高校都在努力凝练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优势。然而,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并不能很好地与市场、企业接轨,很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仍需回炉重炼,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这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环节的通病,其根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学生素质与岗位能力的脱节。
就学校教育而言,应努力整合资源,培育出相关领域内的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和重点实验室等,依托这些平台的发展,不断促进理论和实践各教学环节的衔接与融合,有针对性地优化专业模块设置,并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学习平台提早介入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充分发挥科研的育人功效,使学生在科研探究中消化理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从而进入“平台+模块”的良性轨道。
5.根据企业所需,调整课程设置
校企合作是近几年应用型院校的普遍做法,一般合作项目多集中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等领域。从企业而言,通常需要高校提供能满足企业所需的专门型人才,最好是量体裁衣,压缩不必要的、低值的课程,针对企业实际设置专业,实现独家打造、定向培养。那么,这就需要高校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入手,勇于舍弃无关紧要的、重复性的课程,把本科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体现“应用型”特点,摆脱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如此,高校为企业输送了专门人才,实现了高质量的就业率;企业也获得了所需的人才,降低了人才的培养周期和培训成本;毕业生也能够在就业后迅速上手,独当一面,这样既提高了就业满意度,也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共赢局面。
五、结语
前人调查结果显示[4]:大学生所就读的专业越能满足市场需要,自身实践动手能力越强,他们对就业待遇、发展前景、保障性等方面的期望值也就越高。然而从现实来看,实践的缺乏或不够深入,使得大学生就业时的核心竞争力不突显,大多数毕业生预定的期望值也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因此,人才培养应以“实践能力”为核心,实践课程的设置既要考虑办学成本,也要考虑校内外培养路径的建构与完善,更要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出发,通过积极引导、平台搭建,让学生有更多机会零距离接触到大型的现代园艺公司,了解其运营及所需人才的状况,真正了解行业的发展态势,做到提前规划、准确定位。
参考文献:
[1]徐向东.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特点及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79-82
[2]李欣.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J].长春大学学报,
2007,17(5):71-72
关键词:高职院校;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226-02
高职院校快速发展过程中,园艺技术专业在培养园艺技术人才、促进就业、服务社会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园艺专业毕业生一半以上在中小微企业就业,成为促进区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和集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高职教育为地区培养了一批实用人才,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持。当然园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有些因素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需要认真思考和加以研究,以期在人才培养中不断克服。
一、园艺专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开设和培养园艺技术专业课程的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百余所,招生数量突破了十万人,可谓壮观,但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并不在涉及“三农”岗位就业。主要原因就是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难以适应企业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园艺方向择业动力缺乏。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度园艺技术专业调研报告对上海园艺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从业人员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述。其中,对上海园艺专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做出了五个方面的标题描述:一是“园艺业是上海新农村建设和上海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园艺业不仅是上海农业(种植业)出口创汇的主渠道,也承担了保障上海‘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的历史使命”。三是“上海园艺业已成多样性的发展形态,是上海市发展的后花园”。四是“上海园艺业正由传统园艺业向现代园艺、粗放园艺向高效集约园艺转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园艺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五是“上海园艺业在由单一的生产型园艺向现代都市型园艺方向发展过程中,充分展现开放性和示范性的特征”。报告对上海园艺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做出了“劳动者的年龄老化,文化素质低,外来务工者成为部分园艺企业和合作社的骨干壮劳力。园艺产业人员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懂技术、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的调研结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一方面企业急需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大量流失,主要原因是园艺企业经济效益低,各级政府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园艺工作环境艰苦,待遇偏低等。这是符合上海的客观实际的。但从全国来看,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问题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
1.办学理念方面。全国开展园艺技术专业培训的高职院校,其办学理念千校一面,缺乏个性与创新。培养的学生也是千人一面。这源于几十年沿袭下来的旧的教育体制下的惯性思维,源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滞缓。计划时期的烙印很深,条条框框繁杂,束缚了办学机构办学理念的个性发挥,挤压了办学理念的创新空间。同时也源于院校自身经费筹集困难,求新求变动力不足。
2.办学模式方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办学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没有真正做到联合办学。主要原因是企业对校企联合办学兴趣不大。一方面自身付出和产出比没有达到企业预期,另一方面政府补贴不高,对企业吸引力有限。
3.教学手段方面。专业方向项目化课程体系尚不清晰,精品课程和适用教材不足,主要原因是与国内外园艺产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新教材的编写严重滞后,紧靠院校一方努力很难取得实质性效果。
4.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双师”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与结构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实验实训管理人员及实训指导教师严重不足。这与人员编制的过度限制有关,院校没有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的权利,靠院校自身解决“双师”及指导教师不足的问题是不现实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不大,既有与发达国家先进院校交流不够,教师接受先进经验理念和学术前沿知识渠道窄的因素影响,也有教师自身提高教学水平积极性不高的因素影响。
5.毕业生去向方面。毕业生从事“三农”工作稳定性不强,集聚度不高,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严重脱节,加之企业效益不高,薪酬偏低,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有关。
6.教学资源方面。校内培训基地设备不完备,科技含量低,主要原因是学校经费不足,完善和更新设备不在培训基地优先选项范围内。校外培训基地少,原因一是校、企联系不紧密,企业与院校的办学理念认知度不同。二是一些院校所在地区园艺产业欠发达,有些地区园艺产业“独苗一棵”,当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大型社区等有景观改造美化环境需要时,才算是有米下锅了,但也仅是勉强糊口,可谓度日艰难,更谈不上打造校企合作的“升级版”了。
7.学生能力方面。人才自身条件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源于全国高校近十几年的快速扩张导致高职院校生源严重不足,不得不靠压低分数线招录学生,以维持办学。招录的学生自身素质不高,给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加了困难。
二、对策与思考
从上述制约园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问题中可以看出,政府、高职院校、园艺产业各方都有责任和义务改进工作思路和做法,共同为提高园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而努力。这也是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2010-2022)》中“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的指导原则的。
1.政府层面。《纲要》明确指出,“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投入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原则确立了,各级政府及部门成为了落实主体。①要将诸多行政审批权利适当适时适机下放,去除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为学校松绑。充分发挥院校自我管理、自担责任、创新发展的能动性,按照院校自身发展规律寻求个性发展。学校可以公开招聘急需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到校任教,解决“双师”不足的问题。②要深入院校,了解院校在教育体制改革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了解院校对政府及部门的需求,帮助及时解决问题。③要完善投入制度的设计和建设,使之更加符合实际。可以对开展园艺技术专业教学的高职弱校施行倾斜政策和扶持政策,更新校内培训基地老旧落后设备,增加科技含量。对欠发达地区与院校合作的校外培训基地加大补贴力度,使企业愿意与院校合作培养人才。
2.院校层面。有的学者提出因生源质量下降,以及很多毕业生在非“三农”就业,招生规模要适当控制和缩小。笔者不敢苟同,园艺技术专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其中之一就是要符合“三农”需求。目前,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与美欧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农民缺乏现代农业知识和现代农业技术,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才紧缺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全国在校生逾十万人,但因为存在“三农”需求与毕业生回避“三农”产业岗位就业矛盾,因此,从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角度看,园艺技术专业的招生规模在教育质量较高的院校不仅不能缩小,而应适当扩大,以便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跨越式发展积蓄足够的技术人才。没有好的老师,何谈好的教育。高职院校中教师的学历参差不齐,有的院校教学一线教师多为本科学历,因此通过研修、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成为当务之急。为调动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应考虑设立教师自修专业学位的鼓励机制,提升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这也是符合《纲要》中“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的精神的。问题的存在不是一朝一夕的,解决问题也不会是一朝一夕。相信在政府相关部门,职业院校及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实现提高高职院校园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是值得期待的。
3.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质量的总体评价是指用人单位从工作需要的角度对毕业生工作表现的总体印象,是毕业生工作的总的反映。毕业生的工作质量及其在工作中展现出的各方面能力和才华是反映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学校教学和学生管理质量的综合指标。培养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合格人才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根本目标。一些企业反映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缺乏质量意识,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高职教育需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需建立一个适合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价,完善质量评估体系,用人单位的多方参与,构建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开放式综合性的质量评价体系,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内部管理从一元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关注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深度对接,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产业建设、服务城乡统筹、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窦生刚.建立指标管理考核体系的意义及要求[J].航天工业管理,1998,(8).
[2]乔秀柏.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标准问题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