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范例(3篇)

栏目:报告范文

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蔬菜;大棚;土壤污染;成因;修复措施

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7-0250-02

蔬菜大棚种植作为“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环节,发挥着向居民供应新鲜、安全蔬菜的重要作用,但在有些地方由于大棚土壤的多年不规范、不科学使用,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直接影响着蔬菜品质、产量和食品安全。土壤污染是外来污染物在土壤中长期累积的结果,土壤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放射性元素、氟、盐、碱、酸、有机农药、石油、有机洗涤剂、多氯联苯类、有害微生物等,它们进入土壤能影响土壤环境正常功能,影响蔬菜的可持续种植和生产,降低蔬菜产量和品质,危害人体健康。进行蔬菜大棚土壤污染的治理,不仅关系农民收入,而且直接影响环境保护、民生建设、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应引以高度重视,加强科学研究、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现着重围绕农业污染源造成的大棚土壤污染,揭示蔬菜大棚土壤的污染状况及危害,并提出针对性的修复和防治措施。

1蔬菜大棚土壤污染成因

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的日益扩大,由工业“三废”、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等废弃物造成的大量有毒有机物和无机物,通过迁移、灌溉、降水等途径进入土壤,对土壤产生污染。随着广大居民对蔬菜的需求日益增多,各地蔬菜大棚种植面积日益扩大,菜农对产量和效益的追求越来越迫切。为了提高蔬菜产量,菜农大量使用肥料、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并可能将某些重金属、病原微生物、有机污染物带入土壤,对大棚土壤造成污染。从农业污染源来分析,目前造成蔬菜大棚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1过量使用化肥

化肥是蔬菜的“粮食”,对提高蔬菜产量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化肥中常含有许多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氟、有毒有机化合物等,常年重复、过量使用会污染土壤。同时,频繁施用氮肥影响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水平,土壤硝态氮的积累量随总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用氮肥过多的土壤会使蔬菜中硝酸盐含量过高,这种累积虽对植物本身无害,但危害取食的动物和人类。另外,长期大量使用单一品种化肥,特别是生理酸性肥料,会导致土壤酸化,土壤酸化后会导致有毒物质的释放,或使有毒物质毒性增强,对蔬菜产生不良影响。

1.2有机肥料未经无害化处理

将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畜粪便、城市生活垃圾及携带有病原菌的植物残体制成的有机肥料施入土壤,某些病原菌会在土壤中大量繁殖,造成土壤的生物污染,尤其是在大棚高温、高湿的小气候环境中,更适宜病原菌生长。病原体可以通过土壤进入蔬菜,使蔬菜产生病变,降低蔬菜产量和品质,进而危害人类健康。据调查,上海市郊蔬菜大肠菌群检出率为13.7%,寄生虫卵检出率为11.9%,蔬菜受病原菌污染严重。据孙锡娟等研究,人畜粪便中的细菌总数高达108~109个/g,总大肠菌群也有107~108个/g[1]。为了避免因施用有机肥料造成土壤有害生物的污染,国家规定,商品有机肥蛔虫卵死亡率和粪大肠菌群数指标应符合NY884的要求[2],即蛔虫卵死亡率≥95%、粪大肠菌群数≤100个/g(mL)[3]。

1.3农药残留

随着拌种、浸种、喷洒和药物浇灌,农药进入土壤会被土壤胶粒及有机物吸附,一部分被土壤降解,由蔬菜吸收转化,还有一部分形成残留。尤其是在菜农使用不当和过量使用的情况下,造成的污染更加严重。为了降低成本,部分菜农倾向于使用价格低廉但高毒高残留农药。农药残留特别是不合格农药的使用,也是造成蔬菜大棚土壤污染的重要因素。

1.4污水灌溉

使用不经无害化处理的污水或处理不彻底的污水灌溉蔬菜,会对土壤造成二次污染。研究表明,污水中的Hg、As、Cd、Pb、Cr等重金属,以不同的方式被土壤截留固定,95%的Hg被土壤矿质胶体和有机质迅速吸收,一般累积在土壤表层,自上而下递减。污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会造成土壤病原菌污染。从土壤的微形态看,污水灌溉的土壤孔隙细密,通气性、透水性差,容易引起蔬菜根系霉变、腐烂甚至坏死,不利于蔬菜的生长。

1.5地膜残留

地膜在大棚蔬菜种植中广泛使用,尤其是全膜技术的普及,使残留大幅增加,超薄地膜的使用更是给土壤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我国有关部门规定聚乙烯地膜的厚度不应低于0.008mm,但个别企业和菜农为了降低成本,往往生产、使用价格低廉的超薄膜。地膜越薄,强度和抗拉能力越差,且易老化,破碎后难以捡拾,更易形成残留。

2土壤环境修复措施

2.1技术调理措施

(1)测土配方施肥。改变盲目使用肥料现象,减少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质对土壤环境产生的污染,做到土壤“缺什么”,生产过程中就“补什么”,蔬菜需要什么营养就提供什么。按需供给,既保证产量,又利于品质,还可减少成本,更重要的是保证了蔬菜使用安全和持续性耕作。

(2)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含有多种有益微生物、氨基酸、多肽、酶、抗生素,不仅可增进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而且能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蔬菜的抗病能力,具有化学肥料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对发展无公害蔬菜有重要意义。在蔬菜种植中,应广泛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料,并配以使用适量化学肥料。如使用充分腐熟的鸡粪,还可以选择秸秆生物反应堆改良土壤。对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土壤,可施用猪粪、牛粪,以提高土壤阻止重金属转移的能力。

(3)合理施用农药。筛选推广使用高效安全的农药,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尤其是禁止使用致癌作用强的农药。加强用药技术指导,严格用药标准,制止滥用。综合防治,既要有效防治病虫害,又要把农药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4)植物修复。植物修复是当今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土壤修复技术,我国山东寿光等地进行了积极研究和探索尝试,无论从投资成本还是管理因素等方面考虑,该技术都是菜农治理土壤污染的一条可选途径。如可将一些对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具有富集作用的植物,与大棚蔬菜交叉种植,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吸附、转化,降低土壤中有害成分的含量。如蕨类植物蜈蚣草对砷具有很强的富集作用[4],可以用于砷过量的治理。蜈蚣草不仅对砷有很强的忍耐能力和富集能力,而且生长快、生物量大、地理分布广、适应性强,因此在砷污染环境的修复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4]。

(5)覆土和换土。如果蔬菜大棚土壤污染问题严重,可对土壤实行深翻,将污染土壤深埋;或者将表层土壤挖走更换清洁土壤。特别是蔬菜大棚土地面积相对较小时,覆土或换土成本相对降低,此种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6)施用改良剂。该技术主要针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改良剂能有效降低土壤重金属有效性、抑制土壤重金属向蔬菜迁移。如可向土壤中施用稻草、泥炭、家畜粪肥、腐殖酸肥料等有机改良物质,它们能够增强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而使污染物失去活性,减轻土壤污染对蔬菜及生态环境的危害。可以添加适量的石灰、硅酸镁钙、磷酸盐等改良剂,使其与重金属反应生成难溶物质,改变重金属离子形态和生物有效性。土壤改良修复技术方法简单、取材方便、实用性强,是一种控制土壤污染物向蔬菜转移的实用技术。

(7)高温消毒。实行土壤深翻、反复曝晒,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促使残留有机物挥发。另外可借助专业化的热处理设备,进行高温处理。

2.2综合手段运用

由于土壤污染治理综合性强,影响因素多,仅靠农民自身或某个部门难以实施和开展防治工程,必须加强综合手段研究和运用。根据中央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蔬菜大棚土壤修复,应以蔬菜食品安全为目标,以当代农业科学技术为支撑,以改善土壤环境为基础,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通过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蔬菜生产全程监控,不断提高蔬菜品质和档次,达到农民增收、生态文明、人民身体健康有保障的目的。

(1)政府主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把蔬菜大棚土壤污染治理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政府一把手工程来抓,作为民生工程的大事来抓。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完善管理措施,狠抓责任落实,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作为、菜农吸纳的良性工作格局。各级政府应将蔬菜生产安全纳入食品安全规划和督导体系,把加强蔬菜大棚土壤环境治理、无公害蔬菜生产作为为民办实事的措施之一,明确目标,明确制度,细化措施,抓好落实。

(2)部门联动。建议农业部门要根据当地“三农”工作发展规划做好蔬菜种植供应发展规划,尤其是蔬菜大棚发展规划。对污染严重、修复成本较高、不再适宜继续种植蔬菜的土地,及时调整、重新划地;健全完善各类农业设施。环保及行业管理部门要指导企业做好“三废”治理,做好垃圾的无害化处理,防止对土壤二次污染。农业、工商、税务、物价、供销和质检等部门要加强化肥、农药、种子、农膜等农资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各部门要搞好对接服务,帮助农民科学使用和管理土壤。近来山东省昌邑市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研发了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将全市逾6000个土样信息输入数据库,在各镇村的配方肥经销点配备了11台触摸屏,农民点屏查询到自家地块的土壤养分状况,并得到施肥方案。这种“采土、测土、配方、施肥、供肥”的一条龙式“对症下药”服务深受农民欢迎。

(3)标准控制。多年来,我国尽管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土壤保护的法律法规,但大多针对经济利用、土地管理和利用、土地规划及土地权属问题等方面,对土壤污染防治的规定分散而不系统,缺乏具可操作性的细则和有威慑力的责任追究条款[5]。由于缺少土壤环境治理的明确标准,迫切需要加强对标准研究及土壤环境法规研究,为预防和治理土壤污染提供科学依据和评价标准。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完善我国化肥、地膜等国家标准及蔬菜农药残留容许标准,实行标准化控制。如我国现行的地膜国家标准是厚度不小于0.008mm,但其抗拉强度较差,不利于残膜回收。因此,可以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制定新的地膜国家标准。

(4)企业作为。各类化肥、农药、地膜、种子等农资企业,要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从自身环节做起,为广大菜农提供安全可靠的农业生产资料。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宏观政策指导,依法依规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同时积极开展测土配方肥料的研发。企业要进农村、进大棚,针对区域不同土壤条件,有针对性地生产、销售适宜的配方肥料。

(5)菜农吸纳。大棚种植集中区,各级各部门除了应搞好政策支持、治理规划、资金投入和检查督导外,还应加强对菜农的教育培训,引导其科学种植、依法生产。广泛组织农技专家深入农业生产一线,讲解科学施肥、合理改善土壤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增强广大菜农积极科学地管理和使用土壤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3参考文献

[1]孙锡娟,卢善玲,周根娣,等.施肥方式对蔬菜大肠杆菌污染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1996(2):68-7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NY525-2012有机肥料[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NY884-2012生物有机肥[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范文篇2

盐碱地改良模式

盐碱地的主要特点是含有较多的水溶性盐或碱性物质。由于盐分多,碱性大,使土壤腐殖质遭到淋失,土壤结构受到破坏,表现为湿时黏,干时硬,土表常有白色盐分积淀,通气、透水不良,严重的会造成植物萎蔫、中毒和烂根死亡,所以必须对盐碱地进行土壤改良。治理和改良盐碱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农业、治理环境的一个重中之重,研究和探索盐碱良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措施也正在为各国的农业机构及科研机构所重视。

一、盐碱地和盐碱化

盐碱地是一系列受土体中盐碱成分作用的、包括各种盐土和碱土以及其他不同程度的盐化和碱化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盐类集聚土壤的一个种类,盐碱地可以分为轻盐碱地、中度盐碱地和重盐碱地。轻盐碱地是指它的出苗在百分之七八十的,它含盐量在千分之三以下;重盐碱地是指它的含盐量超过千分之六,出苗率低于50%;中间含量的就是中度盐碱地。

盐碱化是指在特定的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以及由于人为不当的农艺措施及灌溉措施导致土壤盐化与碱化的土壤退化过程,它是一个动态过程。自然因素的影响周期时间较长,并需要特定的地质过程或者水文、气象等因素综合作用,其特点是范围较广、面积较大。人为因素造成的盐碱化属于次生盐碱化,主要表现在农艺措施粗放、不科学,灌溉体系不完备,管理不到位,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地区性、集中性、次生性。

二、盐碱地的形成原因及危害

(一)盐碱地的形成原因

盐碱土是在一定的自然或者人为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实质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底层土和地下水中所含的盐分,由于地面蒸发作用,随着土壤毛细管作用使所含盐分的水上升到地表层,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留在土壤表层,聚积而形成盐碱地;合理的灌溉等人为措施使也能地下水位上升,使易溶盐类在地表层积聚,从而形成次生盐渍化,人为的形成盐碱地;在海滨地区,由于常驻海水侵渍,也能形成盐碱地受含盐的地表径流影响,也能形成盐碱地

(二)盐碱地对农作物的危害

盐碱土的最主要特点是含有较多的水溶性盐和碱,由于盐分大,碱分多,土壤的腐殖物质遭到淋失,土壤结构遭到破坏,表现为湿时粘、干时硬,通气性和透水性不良,严重的会造成作物萎蔫、中毒甚至死亡。其危害机理如下:

1、生理的水分“胁迫”

由于土壤的盐分较高,土壤的溶液浓度较高,渗透压不断增大,植物的吸水能力逐渐减弱,如果植物细胞的渗透压小于土壤溶液的渗透压,则植物不能吸收水分,出现“生理干旱”而死亡。

2、盐分离子的生理毒害

盐渍环境中,植物被迫吸收较多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细胞的游离钙被钠吸收,产生细胞膜的渗透现象,体内营养不能平衡,常常表现各种营养元素的缺失和不足。

三、盐碱地改良现状模式及不足

作为粮食生产的潜力载体,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面对全球一百多亿亩盐碱地,人类尝试了各种开发利用的途径,譬如条台田整地和水利工程措施、生物改良利用措施、化学改良措施等。经历长期、反复的探索和实践,人类积累了丰富的盐碱地改良利用经验。然而,由于盐碱地类型复杂,改良十分困难。目前,对盐碱地的开发利用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水利改良模式。

水利改良模式,即为农田水利工程改良模式。水是土壤积盐的因素,也是脱盐动力。建立健全水利设施,实行河、井、沟、渠结合,排、灌、蓄配套,进行合理灌排,调节自然界水分循环,可洗淋排除土壤中的盐分。黄河三角洲是我国盐渍土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区内仅重盐碱地就有23万余公顷,约占区内土地面积的28.4%。为探索重盐渍土开发利用的有效模式,基于当地盐渍良利用的实践,借鉴国内外盐渍土开发利用的先进成果,设计了工程改良、生物利用改良和工程、化学、生物相结合等多种盐渍良利用模式,并自1997年开始在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段进行以水利改良模式为主的改良试验,经过5年多的试验实践,获得了初步的结果。采取引黄灌溉洗盐措施后,100cm土层含盐量当年可下降到0.3%~0.4%,可用于种植苜蓿等耐盐牧草。2~3年后,100cm土层含盐量下降到0.2%以下,土壤有机质等养分状况也明显得到改善。该治理模式每公顷投资约2250元,与传统条田相比,土壤脱盐效果提高。然而,由于缩减了条田宽度,排盐沟比重增加,土地利用率降低,而且后期土壤脱盐效果降低。

(二)农业改良模式

主要表现为以下措施

1、增施有机肥。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土壤保水能力。

2、种植绿肥。是有机肥的重要来源,还有增加覆盖,减少蒸发和抑盐作用。

3、合理耕作。合理耕作及时松土,可减少蒸发,破除板结,改善通气,抑制返盐,利于种子萌发和根系吸引。

4、植树造林。能降低风速,减少蒸发,减轻地面返盐。

5、刮除盐土。在春秋旱季,将含盐表土刮除,移出耕地外,降低土壤含盐量。

农业改良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且成本较高。但由于其操作比较简单,而且易于在小范围内推广,目前已逐步成为被大家接受的改良途径。

(三)生物改良模式

生物改良盐碱地主要是通过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培肥地力,从而提高盐碱地(盐渍化土地、碱化土地)的经济效益。通过常规灌溉,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和设施,将土壤盐分控制在植物根系土层以下的土体中。生物改良盐碱地,灌溉水利用率高,又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永久性建设。种植根系较多、较深的耐盐植物,土壤盐分在灌水条件,向下移动较深。在土壤盐分含量较高时,通过2年直接种植比较耐盐的禾本科牧草,0~40cm土壤的脱盐率可达67.3%以上;种植直根系作物枸杞3年后,0~40cm土壤的脱盐率为78.7%。而利用灌水洗盐方式改良盐碱地耗水量大,是生物改良方式的1.6倍。在土壤盐分含量高于1.5%时,利用生物方式改良后土地的产量高于灌水洗盐后的产量。

利用生物改良模式,投资小,效果稳定,不但可以降低土壤盐分,而且可以培肥地力,只要种植种类适当,还可以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但是这种模式见效慢,仅耕层脱盐效果明显,该模式仅限于有限的植物种类。

(四)化学改良模式

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在盐碱土特别是碱良方面,施用化学改良剂进行改良,目前主要有石膏、钙质化肥以及施用腐殖酸类改良剂。这种改良模式的因土地类型不同,施用量也不同,施用时间长短取决于经验和资金状况,由于这种改良模式周期长、投资高、效果不稳定,推广的范围和面积不是很大。

四、盐碱地改良模式的概括与探索

四种改良模式各有利弊,适用区域和土壤环境也不完全尽同。黄河三角洲地区,应采用深松土壤、化学改良以及种植耐盐牧草相结合的方式,将工程改土、化学改良与生物利用相结合,综合其中的优点。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新疆、西北省份及东三省的个别地区可以采用以土壤改良为主、耐盐植物种植为主的改良模式,实施保护性耕作和平衡施肥,采取滴灌农艺,降低成本,加快效果转化周期。水源灌溉比较丰裕、资金充足的南方省份可以采用水利工程改良模式为主、生物改良为辅的模式,加大水利工程实施建设,配套田间工程,并运用纳米技术等生物工程技术,加快对盐碱地的生物改良。

参考文献:

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中低产田;障碍类型;改良措施;广西三江

中图分类号S15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21-0164-03

中低产耕地是指在一定时限一定区域内,受某些障碍因素的制约,粮食产量低于某一规定指标的耕地或者由于某些障碍因素的存在带着产量低而不稳的耕地。三江侗族自治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多水多,耕地少,特别是随着人口不断增多,人与耕地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近年来频繁的耕种和过量化肥的使用,土壤质量也日益下降,造成中低产田不断增多。如何对现有的中低产田按照障碍类型进行分类,依据不同的障碍类型进行不同的改良措施,提高中低产田的质量和农作物产量,是目前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亟需解决的问题,其影响也是深远的。

1中低产田的划分标准与面积分布

目前,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耕地依据《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NY/T310―1996)等分类方法,可以将五、六级耕地划为低产耕地,三、四级耕地划为中产耕地详见表1。

从耕地地力级评价结果看,三江侗族自治县中低产耕地面积在所调查耕地面积中占的比例最大,有10830hm2,占耕地总面积的86.99%。其中,中产耕地面积8870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1.24%(中产田6410hm2,占水田面积的75.32%;中产地2460hm2,占旱地面积的62.53%);低产耕地面积1960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5.74%(低产田1230hm2,占水田面积的14.45%,低产地730hm2,占旱地面积的18.57%)。各乡镇中低产耕地占本乡镇耕地面积比例各不相同,中产耕地(三级耕地、四级耕地)比例最高的是梅林乡93.31%,最低的是良口乡39.10%;低产耕地(五级耕地、六级耕地)比例最高的是良口乡60.83%,最低的是丹洲镇0(表2)。

2中低产耕地障碍类型

三江侗族自治县中低产耕地主要障碍类型共划分为瘠瘦培肥型、渍潜稻田型、渍涝排水型、灌溉改良型、沙化耕地型、坡地改良型、障碍层次型7种。旱地瘠瘦培肥型面积最大,面积1930hm2,占中低产旱地总面积的60.58%;坡地改良型面积次之,为1080hm2,占中低产旱地总面积的33.77%;沙化耕地型面积130hm2,占中低产旱地总面积的4.19%;灌溉改良型40hm2,占中低产旱地面积的1.46%。水田灌溉改良型面积最大,为3730hm2,占中低产水田面积的48.75%;瘠瘦培肥型次之,为1900hm2,占中低产水田面积的24.86%;渍潜稻田型1460hm2,占中低产水田面积的19.07%;沙化耕地型面积320hm2,占中低产水田面积的4.19%;障碍层次型面积200hm2,占中低产水田面积的2.60%;坡地改良型30hm2,占中低产水田面积的0.45%;渍涝排水型5hm2,占中低产水田面积的0.07%(表3)。

2.1灌溉改良类型

灌溉改良型指缺乏灌溉水,无灌溉保证,不能正常供给作物生长发育水分的耕地。面积3770hm2,其中水田面积3730hm2,占中低产田面积的48.75%,旱地40hm2,占中低产地面积的1.46%(表3),这部分耕地主要是指梯田和望天田,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季节水分需求,但可以通过水利工程加以解决。

2.2瘠薄培肥型

瘠瘦培肥型指平缓地带土体薄,耕层浅或土壤贫瘠的土地。面积3830hm2,占中低产耕地面积的35.37%,其中旱地1930hm2,水田1900hm2(表3),三江侗族自治县各镇均有分布,此类型土壤主要是指受气候、地形等难以改变的大环境(如干旱、无水源、高寒)影响,以及距村较远,施肥不足,养分含量低,特别是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缺乏,土壤结构不良,当前又无见效快、大幅度提高产量的治本性措施,只能通过长期培肥加以逐步改良的耕地。造成耕地土壤瘠薄的原因:一是自然因素,即成土母质与气候条件的相互作用;二是人为因素,主要是施肥及土地利用方式上造成,在人为因素中,以有机肥与无机肥比例失调为主要原因。

2.3渍潜稻田型耕地

三江侗族自治县渍潜稻田型耕地面积1460hm2,占中低产田面积的13.46%(表3),各镇均有分布,具体为林溪乡高友村;良口乡大滩、产口;洋溪乡勇伟;斗江镇牙林村,拉旦村;古宜镇黄排村、西游村等,主要是潜底田、冷浸田,其中深浸田面积比较大。这类耕地一般地下100cm有地下水,地表长期渍水,田间排水不良,对水稻正常生长造成不良影响,生产性能较差。这类稻田耕地的主要特点是水冷、泥温低,有效养分缺乏,土烂泥深,难于耕作,土体中还原性有毒物质多,禾苗易坐蔸。潜育型耕地的形成主要是受地形、母岩性质等影响,主要多分布在丘陵山区低洼处,且地下水位高的山冲田、垌田。由于地下水位高,排水困难,阳光日照时间短,土壤长期处于还原状态,易形成青灰色的障碍层次――潜育层段。水稻土的潜育化引起土壤中水、肥、气、热不协调,土壤酸性大,有毒物质多,速效养分相对减少,插下的秧苗,在受冷、中毒、饥饿的状态下,出现初期回青慢、中期沤根、后期早衰的现象,造成低产。

2.4障碍层次型

障碍层次型指土体上部一定厚度范围内存在障碍层次,影响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和土壤水分运动的耕地。面积200hm2,占中低产田面积的1.84%(表3),以石砾土、砾质壤土为主,障K层次为耕层石砾,耕作困难,孔隙大,漏水漏肥、有效养分缺乏。

2.5沙化耕地型

三江侗族自治县沙化耕地型耕地面积450hm2,占中低产耕地面积的4.19%(表3),此类土壤主要是由洪积物冲积物、砂页岩母质发育成的耕地,居于山槽谷口冲积扇上方及河边较低阶地,其主要成因:一是成土母质形成,二是水土流失,雨水冲刷,三是人为因素(包括不合理的耕地利用,盲目砍伐森林资源)。其土壤特点是耕层浅薄,沉浆板结,结构不良,漏水漏肥,养分缺乏,作物早衰低产。

土壤沙质化与成土母质有关,而农用耕地沙质化则与地表径流及河水的冲刷、搬运更为密切。当冲入的沙多时,形成沙质类耕地。串灌漫流、边耕边耙边排水、沙土高畦旱作等不合理耕作也会使土壤沙质化。

2.6坡地改良型

坡地改良型指耕作面坡度过大,以水土流失为主要障碍因素的耕地,耕作面坡度>8°,分布于全县各乡镇山坡、丘陵坡地,主要为八江乡的岩脚村、布袋村、布央村,独峒乡的,高基乡的白郡村,斗江镇的东岭村、思欧等村,面积1110hm2,占中低产耕地面积的10.25%。

2.7渍涝排水型

渍涝潜育型指常年地下水位高,土壤潜育化或所处地势低洼,排水困难,雨季常被水淹,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耕地。面积5hm2,占中低产田的0.05%,分布于古宜镇和良口乡。

3低产田改良措施

3.1个性改良措施

3.1.1灌溉改良类型耕地改良主要技术措施。一是推广水旱轮作,进行节水灌溉,对于缺水易旱型稻田,一方面可通过修建必要的山塘水库,收集雨季降水,增加蓄水,改善水利条件;另一方面可通过耕作改制,达到用地与养地、节水与增收的目的。二是在干旱期,可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人为控制灌溉时间和用水量,推广浅湿灌溉、干湿灌溉、非饱和灌溉等农田节水技术,提高农用水的利用率,达到节水、抗旱、增产的效果。三是由于此类型耕地水源缺乏,土种一般土质较硬、贫瘠,土壤熟化程度低,要种好绿肥或进行稻草还田和增施猪牛栏粪等,加强水耕熟化耕层[1-3]。

3.1.2瘠薄型耕地土壤改良培肥主要技术措施。一是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地力。有机肥料中不仅富含大量的有机质,而且营养全面、肥效持久,还能改良土壤结构,对提高土壤肥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增施有机肥料应以农家肥为主、商品有机肥为补。二是恢复和发展绿肥生产,在双季晚稻稻底播种红花草,在旱地果、园地播撒油菜或茹菜。三是采用机耕,加深耕层,同时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四是在旱地推广玉米、木薯地间套种旱地绿肥及豆类等养地作物,实现时间与空间的综合利用,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4-5]。

3.1.3渍潜稻田型耕地改良培肥主要技术措施。一是搞好水利设施。重点是改善排涝防渍条件,建立排灌系统,增强排水能力,降低地下水位,改善水、肥、气、热状况,排除有毒还原物质,消除水涝渍害;二是翻田过冬或水旱轮作,提高土壤通透性,促M有毒物质氧化,增强微生物活动能力。三是针对稻田土温低、物理性差、潜在养分难以发挥等问题,增施暖性农家肥如厩肥、草木灰、石灰等,石灰能中和土壤酸性,以改善土壤的生物化学条件,创造水稻生长的适宜环境;四是实行秸秆直接还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五是割光田边四周树木杂草增加日照以及采用磷肥根插田和科学用水等措施。

3.1.4障碍层次型耕地改良主要技术措施。一是多施有机肥及秸秆还田,施肥时氮、磷、钾配合施用,要分多次少量施下。二是增施黏土、肥泥以加厚土层,并改善土壤质地,达到保水保肥的目的。

3.1.5沙化耕地型耕地改良培肥主要技术措施。一是筑堤防止沙的冲入,减少泥质的流失,逐年渗入塘泥、河沟肥泥、石膏泥等,是防止和改造沙质化土类的最有效方法。二是轮作套种,培肥地力,实行高杆作物与矮杆的豆科作物间作套种。三是施肥以少量多次为原则。四是逐年增添肥泥,结合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沙性,提高保水保肥能力。五是要避免串灌漫灌,提倡浅水勤灌。

3.1.6坡地改良型改良培肥主要技术措施。一是坡地改成梯田(地),增加耕地土层及耕作熟化层厚度。二是实行秸秆直接还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三是连续种植绿肥3年,以利于熟化土壤和改良土壤。四是施肥以少量多次为原则。

3.1.7渍涝潜育型改良培肥主要技术措施。一是开好“三沟”(环山沟、田边沟、田中沟),降低地下水位,以能把地下水降到80cm以下为原则。二是实行秸秆直接还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三是连续种植绿肥3年,以利于熟化土壤和改良土壤。四是施足磷肥,磷肥在土壤中移动较差,易被固定,应早施、集中施、混合农家肥施。五是水旱轮作,排水特别困难的,改种水生作物或改成鱼塘。

3.2共性改良措施

3.2.1增加农家肥、加速土壤熟化。施农家肥是培肥土壤熟化的主要物质,也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有效途径,是耕地用养结合、培肥地力的关键所在。增施农家肥,首先要秸秆还田;其次是多积造农家肥;三是恢复发展冬种绿肥,冬种绿肥是传统有机肥源,除保留传统的种植模式稻底红花草外,应大力推广豆科类。四是发展农村沼气,鼓励农民兴建沼气池,促进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五是大力推广商品有机肥、生物有机肥的应用。在增施农家肥的基础上,合理施用化肥,以达到改良中低产田的目的。

3.2.2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是实现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重要措施。一是要协调好土壤的水、肥、气、热的关系,使作物根系活动旺盛,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群,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率;二是要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要从土壤肥力考虑,坚持因地制宜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结构调整;三是做好轮作换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合理利用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3.2.3做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沟系配套,因地制宜平整土地,调整田形,改善农田机耕道路,提高机械化操作能力,对农田排灌设施年久失修的农田要着重修复。要把农田基本建设与中低产田改良结合起来,重点抓好田、林、路、沟渠的综合建设,努力改善农田环境,提高排灌能力,做到遇旱有水,逢涝能排,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农业的丰产丰收。

3.2.4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在以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提出氮、磷、钾和微肥的适宜用量与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法施肥既能满足作物生长发育时肥料的需要,又不致使土壤养分亏缺和失调,从而达到增产、增收、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在提高肥料利用率上采用分层施肥、集中施肥、需肥临界期与最大效率期施肥,确保作物生产优质、高效、低耗、生态、安全。

3.2.5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农民科技素质低,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要整合各种科技培训资源,经常性地对农民进行培训,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普及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尽快提高农民素质。

3.2.6改良土壤酸性。从三江侗族自治县2009年测土配方实施项目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可知三江县酸性田0.763万hm2,占水田面积的89.56%,酸性土0.318万hm2,占旱地面积的80.78%,改良酸性耕地一是避免或减少使用酸性肥料,选用中性或微碱性肥;二是施用石灰或草木灰中和土壤酸性,石灰含钙多,又能改良土壤结构。一般施石灰1125kg/hm2或草木灰1500kg/hm2。

3.2.7消除障碍因子。针对土壤存在的障碍因素,采取相对应方法,消除障碍因子。

4参考文献

[1]张杨.肥东县中低产田改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7):194-196.

[2]顾淑娟,石佑华,刘爱云,等.如东县中低产田主要障碍类型及改良利用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7):190-191.

[3]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壤肥料工作站,三江侗族自治县农业局.三江侗族自治县耕地地力评价[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66-171.

  • 上一篇:各种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例(3篇)
  • 下一篇:<道路建设的效益范例(1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