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对传统文化的思考范例(3篇)

栏目:报告范文

对传统文化的思考范文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调研;统计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G51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186-02

一、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传承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了掌握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我们以辽宁省六所高校部分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调研,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调查研究的背景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0世纪80年代,国人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几次论争。90年代后,人们开始重视传统文化问题,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热(国学热),一直延续到现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正处在文化冲突的焦点。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作为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更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只针对大学生群体,调查对象为沈阳市六所高校在校大学生。采取团体施测形式,文理科生兼顾,覆盖面较广,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4份,样本分布情况见表1。问卷共包含35道题,27道单选题,8道多选题。

二、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总体认知情况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程度一般。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6%的人对传统文化了解非常深入,81%的人了解程度一般,13%的人不了解。总体上看并不理想,传统文化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2、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76%的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20%的人兴趣一般,4%的人不感兴趣。这说明在大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良好基础。

3、关于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认同度很高。90%的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持肯定态度,11.9%的人认为可有可无或没有价值,显然他们在认识上存在误区。95%的人认为有必要学习传统文化,3.4%的人为了考试才学习;个别人认为没必要,这显然是错误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在情感和理性上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

4、大学生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90%以上的被调查者承认传统文化对社会具有积极作用。87.9%的同学认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帮助较大,12.2%认为帮助程度一般。可见主流思想是肯定传统文化的作用。

5、大学生对保护传统文化态度比较坚决,对紧迫性认识不足。94%的被调查者支持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活动。对于传统文化是否需要保护的问题,76%的人回答坚决保护,20%的人表示稍作保护,4%的人觉得无所谓。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的紧迫性,69%的人认为十分紧迫,18%的人不觉得紧迫,表示不清楚、无所谓的人数各占9%,4%。可见大学生对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迫切性认识不够深刻。

(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

文学艺术、传统技艺、传统节日等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外在表现,问卷着重从这几方面进行了调查,以求窥一斑而见全豹。

1、文学艺术与传统技艺

对于京剧或其他地方剧种,“非常喜欢”和“可以去看看”的人分别占12.6%和46.8%,“不感兴趣”和“非常讨厌”的占34%和6.5%。可见接受程度不高。对于古代经史子集,9.7%“爱不释手”,66.9%“偶而翻阅”,可见大学生并不反感,但了解不多也不深刻。对于四大名著,12.2%的同学多次看过,33.3%都看过,47.5%看过一两部。21.2%的同学能背诵很多古典诗词,64.6%回答“不多”、14.2%“很少”。关于二泉映月是什么曲子,84.5%的同学选择了正确答案二胡,答唢呐、笛子、钢琴曲的分别为8.1%、6.5%和0.9%。总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很不理想,需要大力加强。

2、传统节日

对于传统文化的另一重要载体-传统节日,51.8%的同学很感兴趣,43.7%的人随大流。对于国家将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的行动,92%的同学非常支持或比较支持。大学生对韩国端午申遗事件的反应见图1,折射出大多数人有文化保护意识和高度的爱国热情,但也有少数同学漠不关心,令人不解。

3、大学生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及学习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文艺类、科学类、建筑类为大学生最喜爱的内容,其后依次为饮食类、传统习俗、服饰、道德教育。目前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中,课外阅读、媒体宣传和课堂学习分列前三位,其次是长辈教授和其他途径的学习。大学生眼中造成自身传统文化贫乏的主要原因如图2。

4、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传统文化学习方式

这是本次调研的重点内容之一,采用多项选择方式。大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依次是①名家讲座;②民俗活动;③旅游;④传统文化题材影视作品(表2)。结果显示大学生更乐于接受生动形象的、具有现代特征的学习方式,同时对传统学习方式课堂学习、课外阅读也不排斥。

(三)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发展前景的展望

调查问卷最后请大学生展望传统文化的未来。认为前景很乐观和比较乐观的人各占24%、38%,表明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很有信心。21%的人认为前景一般,少部分人不乐观,呈现出担忧心态。

三、调查结果引发的思考与启示

(一)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会上还没有形成崇尚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社会重视力度远远不够,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承,在青少年心中有淡化趋势。

第二,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单一,缺乏有效渠道。尽管大学生在理性上认同传统文化且学习热情较高,但由于方式、渠道限制等原因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学生在学习上过于追求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不少学校只重视应试教育,忽视或淡化了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文化等内容,加之就业难度大等导致学生学习时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较严重。

(二)改进建议或措施

1、纠正全社会轻视传统文化的普遍风气,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家长、学校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社区等应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2、多途径、多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和引导青少年阅读经典,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改革,用当代青少年更易接受的形式去表现传统文化内容。

3、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制度化。

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应从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并制度化,还应保证政策制度的连续性。

4、重视传媒在弘扬优良传统文化、传播历史知识中的作用。应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优点来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

5、大学生应学会更加全面地塑造自己成才。当代大学生应深刻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成长及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注意提高个人思想道德水平和基本素质,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使其流于形式或口号。

四、结语

本项调研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更好地把自己塑造成为适应社会和时代前进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现实依据。本文所提供资料真实准确,统计分析结果对于改进传统文化教育的缺点和不足、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洪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及其对策[J].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2007.

对传统文化的思考范文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抽取本地医学院校2013级、2014级、2015级护理专业9个班级360名学生参与调查,其中男性17名,女性343名。

2.研究方法

采用整体抽样的方式向参与本次调查的360名护生发放调查问卷,闭卷作答。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中国传统文化对护生的重要性;②传统文化受到全球化影响情况;③对传统思想道德的认知与接受程度;④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情况。

二、结果

1.中国传统文化对护生的重要性

本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360份,回收352份,问卷有效率为97.78%。其中,51.7%的护生认为传统文化很重要,44.6%的护生认为其有些作用,3.7%的护生认为可有可无。

2.传统文化受到全球化影响情况

4.8%的护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全球化影响很大,40.6%的护生认为二者互不影响,并行发展,54.5%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与发扬。

3.传统思想道德认知与接受程度

在对传统思想道德中“仁、义、礼、信、忠、孝、廉”的认知调查方面,41.8%的护生从小了解并能够完全接受,52.8%的护生认为其中一些思想难以接受,仅有5.4%的护生完全不接受。

三、讨论

从本组调查结果来看,当前有部分护生未能充分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更有少数护生认为其可有可o;在当前全球化影响下,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有一些护生认为传统文化和全球化二者可以实现并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道德,大多数护生持有部分接受的态度,更有少数护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道德持拒绝态度。在本次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掌握不够深刻,未能全面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

针对当前护生传统文化缺失现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应对措施:①政府应当加强全程教育,做好整体规划。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护生教育整体规划纲要之中,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融入护生教育教学工作中。②对医学人才培育考核体系进行完善。构建并完善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均衡护生的人文知识、理工知识和医学知识,使其能为未来医疗服务事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对当前的护士资格考试内容做出调整,在考核内容和模式上增加人文内涵考核,使之成为一名职业护士的必备素养。③医学院校应当做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一方面,医学院校应当在经费设置、人才培养以及课程建设方面给予足够重视,并且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加深护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与认知,利用传统文化使护生形成优良的修养与品质。另一方面,学校应当加强师资、课程与教材建设。做好传统文化教育和医学教育结合的教材编写工作,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增加护生传统文化类选修课程,让越来越多的护生参与其中。④护生应当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并积极践行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赵敏.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J].西北医学教育,2015(5):789-792.

对传统文化的思考范文

我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历史的长河孕育出56个民族,并且56个民族各具特色。而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艺术瑰宝。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生活背景、生活信仰、生活习俗的产物,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中国传统文化现已被广泛运用于我国现代的平面设计教学中,这不仅仅丰富了我国平面设计教学的题材,更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对我国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十分具有参考价值。

我国现阶段平面设计教学的现状

1.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教学中体现不够充分

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部分教师对于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平面设计教学当中还停留在表面、概念的阶段,仅仅把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图案应用于平面设计当中等同于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于平面设计教学中,对学生的创造性具有一定的误导性,长此以往所创造出的设计既缺乏传统文化又缺乏现代设计。因此,如何在平面设计教学中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是眼下值得我们去思考,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想要在平面设计教学中体现我国传统文化,首先要求教师正确认识、充分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的延伸以及再创造,有意识、有目的的开展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乏自身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2.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有些欠缺

在我国的平面设计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分重视设计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设计思路的关注,而设计的思路才是创造出一个优秀作品的必要前提。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普遍是通过给出主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根据自己的思路绘制出草图或者作品的方式判断学生的设计水平或者设计成绩。学生的作品一旦无法取得老师的青睐,则会被要求在短时间内重新进行设计。然而,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作品进行二次设计本就不易,在二次设计的同时再要求学生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更是难上加难,其设计质量可想而知。想要让学生真正做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相结合,就要对学生了解大量相关的传统文化作品提供平台与机会。只有先了解作品的设计思路,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独具自我特色的新思路,利用自己的设计技巧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进去,从而达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合二为一的目的。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部分教师往往急于求成,重数量不重质量;面对优秀作品时,没有给予学生相应的讲解和分析,最终导致学生在欣赏、借鉴方面,以及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方面都有所欠缺。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平面设计教学的建议

1.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教学的任务之一,我国的平面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平面设计是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中国传统文化是帮助平面设计发展再创造的重要题材。平面设计教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符合当代大众审美需求的二次创作的过程。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平面设计不仅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反应了时代的特征以及当下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平面设计教学也是一个促进两者之间共同发展的过程,他们彼此吸收对方的精华之处。对平面设计教学而言,平面设计教学通过借鉴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以及特征丰富自身的内涵、拓宽自己的发展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它借助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表现得以代代相传。因此,在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平面设计教学的工作当中,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督促学生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自己的技巧和巧思进行二次创作,利用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语言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的诠释。在平面设计当中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帮助中国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国际化,也能够帮助我国平面设计教学提供崭新的机遇。

2.不断完善、创新教学方法

从市场的实际需求而言,我国平面设计教学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同时,也要注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体现。因此,在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完善、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将传统教学模式的转换,以平面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来替代单一地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图案直接应用于平面设计当中。这要求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要主要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中,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世界,善于发现在我们生活的周遭的设计中是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于平面设计当中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对两者的结合有了更加直观的感悟,还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3.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教师作为辅的角色,对学生的设计思维以及设计理念起了引导性的作用。因此,只有教师本身充分了解并深刻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够真正做到把传统文化贯彻进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必须要注重自我能力的提升,通过多阅读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来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开拓自己的视野,只有这样,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时候才能够更好地将中国传统融入于平面设计教学当中。

4.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基于对传统文化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传统文化图案只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能够完全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其表现方式也完全异于现代平面设计的图案。传统文化图片在结构上表现出工整和对称的特点,其形状上也具有一定的装饰性。不仅如此,传统文化图案往往包含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与祝福,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中国传统的文化图案在岁月的变迁当中也不断丰富了自身的内涵。中华民族传统、婉约的性格特征也表现在了传统文化的图案当中,我国传统文化图案往往注重其寓意的“意会”而非“言传”,通过“三分形象,七分想象”的方式表达出作品想要传达的情感。因此,我平面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才能够帮助他们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神秘莫测,在多角度分析与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5.增加团队的合作能力

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是进行设计活动的基本前提,由于每个设计师都是不同的个性,他们在性格、见解上的差异致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个人风格,而学生的个人风格的培养则是在平面设计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关键。但是,我国现阶段设计工作中学生们往往都是以个人为单位,缺乏与其他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4]。因此,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实现平面设计的工作是当代设计行业的必然趋势,学生们通过团队合作互相弥补自身不不足,发扬各自的长处,在保持集体一致性的同时挖掘个人潜在的创造性与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交际能力,还能够提高设计作品的整体质量,通过对于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平面设计见解的交流与交换,实现共同进步。

结束语

  • 上一篇: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范例(3篇)
  • 下一篇:<征信培训总结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