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双师课堂实施方案范例(12篇)

栏目:报告范文

双师课堂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电子书包;双课堂;云平台;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4-0021-05

引言

近年来,为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我国将电子书包项目列为国家的重点教改项目,围绕该项目的相关研究也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如何将电子书包技术与网络云技术结合,更好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也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设立了“基于网络的双课堂教学应用试点示范项目”重点项目,拟将常态化的“现实课堂”与基于网络的“虚拟课堂”相融合,探索“双课堂”创新教学新途径。云环境下的“电子书包”能够构建个性化的网络学习云平台,即“虚拟课堂”,其与“现实课堂”的有机融合能够优化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然而只有充分发挥两种课堂各自的优势,并将其高效整合,才能真正实现“双课堂”的价值。为此,本文试图构建云环境下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教学模式,以探索利用电子书包进行有效教学的新途径。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电子书包的概念

“电子书包”这个名词自提出至今已十年有余,然而随着不同时期技术及其在教育中应用的程度的差异,人们对电子书包的定义和理解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早在2002年,台湾国立中央大学陈德怀教授就提出,电子书包是一种个人可以随身携带,具有电脑运算、储存和传送数位资料、无线通讯等功能,并支援使用者在不同场地进行各种有效学习的工具。[1]这一定义实际上指出电子书包是一种存储有各种学习资料的移动学习终端,符合当时人们对电子书包含义的理解。而随着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目前电子书包的功能也不仅仅局限于支持移动学习。上海市虹口区是国内第一个区域性的“教育部电子书包试点项目”,其项目负责人仇勇平副院长认为:“电子书包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个人电子终端和网络学资源为载体的,贯穿于预习、上课、作业、辅导、评测等各个环节,覆盖课前、课中、课后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是学与教的系统平台。其主要构成要素有学习终端设备、无线网络支撑系统、系统软件平台、教育应用软件群、在线学习支撑平台以及优质资源云商店系统。”[2]这一定义将电子书包拓展为适合学生学习的数字化学习终端和能提供软硬件、资源服务的学与教支持平台,强调电子书包对学生各个学习环节的支持。

结合上述定义及目前电子书包的研发和应用情况,本文对电子书包的界定如下:电子书包是以网络和移动终端技术为基础,依托网络学习服务平台,承载着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并能够提供及时互动手段和学习支持服务,使得学生、教师、家长之间能够协同沟通,最终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泛在学习的移动学习终端。

2.“双课堂”的概念

“双课堂”,即常态的“现实课堂”与基于“教育云”网络教育服务平台搭建的“虚拟课堂”,将这二者适当地融合构成了一个新型的教学环境,凭借这样的环境所开展的教学可称为“双课堂”教学。需要指出的是,虚拟课堂并不等同于单纯的网络学习平台,因为它不是完全独立于现实课堂,它以“教育云”平台为依托,分别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云端的个人中心和公共平台,教师可以在公共平台上教学信息,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则可以充分利用“教育云”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在现实课堂中,教师可以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从而保证了学习内容的统一及整体学习质量的提升;在虚拟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则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学生则可以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并且能随时随地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探讨,从而能够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实现学生的个体发展。当这两种课堂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便构成了新型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的学习形式也更加灵活多样。

3.基于电子书包的云平台

云技术环境下的电子书包不同于一般功能的电子书包,它能够与“教育云”服务平台相连,构建师、生、家长的个人空间以及公共平台,使用者只需要一个账号密码,即可在云端获取学习资源,完成交互活动。目前国内电子书包的品牌繁多,但大部分品牌侧重终端的设计与教学软件的研发,很少有能够支持电子书包随时随地登录的网上云学习平台,本文在调研国内部分电子书包产品的基础上,对三种具有“教育云”服务平台的电子书包产品进行分析,分别为同方知乐好、诺亚舟优学派和学龙电子书包。这三款电子书包均具有功能完善的网上云学习平台,教师与学习者只需在接入互联网的终端上登录,便可在“虚拟课堂”中进行教与学活动。此外,从总体上看,此三种平台均包含各类教学资源库以及多种教学应用系统,本文在综合对比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电子书包云平台应当具备的功能结构,主要包括教学资源、学习资源、教学互动系统及教学管理系统等模块,每一模块的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云环境下的电子书包不仅仅是一个移动学习终端,更是一个能够提供优秀的共享学习资源并能与终端相连的网络服务平台,它给“双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环境支持。笔者参照图2电子书包云学习平台的功能构成,试图构建云环境下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教学模式。

二、国内电子书包应用现状及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的优势分析

1.国内电子书包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在推行电子书包试点项目,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电子书包的软、硬件技术正在逐渐成熟,相关的教与学资源也在不断丰富,与此同时,围绕电子书包教学应用的主题也已成为了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电子书包作为新型移动学习终端进入课堂,对课堂教学确实具有很大优势,如教学资源丰富、多媒体性强、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以及平台的强交互性等,而基于电子书包的“教育云”平台的应用又为其优势的发挥提供了环境支撑,如此看来电子书包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理应取得很好的效果。

然而在多数试点学校中,项目的开展并不是很顺利,其推进中也存在很多误区,看似功能强大的电子书包在实际应用中却不能发挥其预想的优势,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大原因在于目前关于电子书包的研究与探讨多集中于硬件平台研发、软件(数字内容)资源开发等“软硬件层”,而关于其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模式、方法等“应用服务层”的研究却不是很多,忽视了电子书包本应发挥的核心价值。此外,电子书包进入一线课堂,许多老师不能很好地处理电子书包与现实课堂的关系,合理地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安排教学环节,以至于不能实现电子书包与传统课堂的融合。笔者认为电子书包最核心的价值在于与传统课堂相融合,超越与变革现有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有效教学,而结合电子书包的优势与一线课堂的实际需求,构建有效教学模式,则是实现这一价值的根本所在,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路。

2.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教学的优势

首先,“双课堂”能够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学的时空,丰富课堂学习活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教师把一个较长时段(比如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加以切分,把切分开的各段内容纳入若干课时,然后由教师按照课时上课。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按部就班,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较少。而“双课堂”中的虚拟课堂能够借助电子书包和云平台,结合网络学案、班级论坛、多媒体课件等模块,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支持学生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可以实现传统环境下难以实现的个性化教学、参与式教学、优秀资源共享等。

其次,“双课堂”能够提升虚拟课堂中网络学习的有效性。网络学习环境能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其个性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但由于缺乏合理的学习活动组织、与传统教学分工不明、教师与学习者情感交流缺失等原因,目前多数类型的网络学习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效率低下。“双课堂”中的虚拟课堂则不一样,教师可以根据现实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组织规划虚拟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指明方向,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合理安排“双课堂”中分别适合进行哪些教学活动,从而使得“双课堂”的分工明确,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最后,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互相融合。“双课堂”中的两个课堂并不是相互代替的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的关系,一般来说,现实课堂便于解决共性的,需要明确统一要求的问题,便于使某些重要资源(如真实课堂中的师生面对面互动氛围)的共享取得更大效果。电子书包能够为学生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基于此的虚拟课堂则便于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便于学生个人潜力的发挥。总之,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的结合得到的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三、云环境下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1.模式的理论基础――混合式学习理论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3]混合式学习是对单一的网络学习的超越和提升,弥补了网络学习中学习者易迷失学习方向、学习动机不强等缺点。依据混合式学习理论,本文中的“双课堂”即是一种混合式学习环境,基于电子书包及云平台的“虚拟课堂”与师生面对面的“现实课堂”是该学习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实现学生多种个性化学习方式的混合。

2.模式结构

教学模式一般表现为一种空间结构关系,亦即各种学习环境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4]在电子书包和云平台支持下的双课堂中,包含教师、学生、媒体、学习内容、教与学的行为、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等要素,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双课堂教学模式的空间结构,如图3所示。在该结构中,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互为补充,互相支撑和延伸,电子书包和云平台分别为两个课堂不同的支持,同时又是两个课堂连接的纽带。在双课堂中,教师可以发挥多重角色,主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则可通过集体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实现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的解决。

3.云环境下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教学模式流程

云环境下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共同组成了一个包含有丰富教学资源,支持师生、生生多边交互,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空间构建等的学习环境,在这个学习环境中教师和学生能够分别开展教与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一节课包括课前和课后往往是由多个教学环节共同组成,而每个教学环节又有不同的特点,笔者认为应针对这些特点,将不同的教学环节在适合的课堂类型中实施,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为此,本文构建了图4所示的云环境下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中,共有五个教与学的环节,每个环节中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一一对应,“双课堂”能够分别为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提供不同的支持。具体实施环节如下。

环节一:在该环节中,教师对学习内容及活动进行设计规划,根据实际学情利用云平台中的教学资源库构建预学案及学案,预学案用于给学生的预习提供指导,而学案则指导学生对课程内容主体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电子书包和云平台为学生提供预学案、课前预习资料及指导。相应地,学生根据预学案和相关资料,在课前预习课程内容,发现存在问题,此环节中教师和学生的相应活动主要在虚拟课堂中进行。

环节二: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学案,学案中包含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等可供学生参考。同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题,学生进入学案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参考学习计划进行自主学习。此过程主要在虚拟课堂中进行,学生可以利用电子书包,在自己的个别化学习空间中自主搜集资源进行探究,完成知识的建构,如果遇到问题,则可通过云平台向教师端发送消息。教师则作为引导者和学习情况的监控者,利用平台中的实时反馈功能了解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备在下一环节中为学生解答。

环节三:这一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在现实课堂中进行面对面交流。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对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同时也遇到许多问题,教师在上一环节中就已收集整理这些问题,从中找到多数学生的共性、难点问题,在本环节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点拨解惑,对课程中的重难点进行讲解,指导学生对已自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延拓。同时学生可以当堂提出自己的疑问,与老师或其他同学共同交流解决。

环节四:经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有了一定深度,为实现巩固延伸的目的,教师依据本节课内容制定主题,设计小组探究学习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协作交流,并且对协作小组进行指导。学生则可以利用电子书包的主题论坛功能,成立学习共同体,围绕共同的主题进行合作探究,最后可以将小组的成果展示在平台论坛上,并且点评其他同学的成果。

环节五:在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再次阐明重难点,同时利用电子书包的评价系统考核测试题,对学生进行即时测验。学生在测验过后评价系统会给予学生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教师则能够再次根据测验结果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做出针对性的集体或个别辅导。对优秀的学生的成果通过平台进行展示,对学生起到鼓励作用。最后教师将本节课的有关课件、问题分析和习题分析等材料上传至平台的资源库,供学生反复查看。同时,云平台也会把整个学习过程形成的生成资源保存下来,为以后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提供资源支持。

在这五个环节所组成的教学过程中,“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在不同学习活动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相比于单一的传统课堂或电子书包课堂来说,云环境下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整合了两者的优势。为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及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四、云环境下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1.教师要注重多重主导角色的发挥

在本文构建的教学模式中,同一学习内容由多个学习环节组成,在每一个学习环节中,教师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例如在第一个环节中,教师是学案及教学设计的制定者,而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是指导者与监控者的角色。因此在“双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当根据每一教学环节的不同特点调整自己的角色,以此充分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

2.实施中应注重各要素的动态平衡

电子书包与云平台支持的“双课堂”中包含有诸多要素,如教师、学生、媒体、学习内容、教与学的行为、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等,在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这些要素都是相互关联,彼此依托的,同时在完整的一节课中,这些要素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是一个动态演绎的过程。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应适时协调学习环境中各要素的关系,使其在动态中达到平衡。

3.需根据不同课型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云环境下的电子书包为课内外教与学活动提供了多样化的方式,教师可以设置各种学习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多元、多层的学习活动,学生也可利用网上资源进行个性化自主性学习,可以说能够开展的教与学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但对于实际教学的实施来说,需要根据课型的不同来选择恰当的工具、恰当的方式来安排教学。例如课程内容涉及到对学生比较抽象的内容的讲解如物理中的某些章节,则可借助多媒体工具或学具向学生生动形象地展示,以便于理解。而对于那些推理演绎的内容,如数学中公式的推导,则通过教师逐步引导、演示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总结

笔者认为电子书包应用于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教学模式、方式的革新上,对电子书包等新媒体、新技术应当按时按需使用,这样才能将技术更好地与课堂相融合。本文针对电子书包的应用及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云环境下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教学的概念及优势,构建了基于电子书包的“双课堂”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应用提出了几点思考。然而此模式在实践应用方面仍很有限,需要在一线教学中不断更新完善,以让这一模式更好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德怀,林玉佩.启动学习革命――全球第一个网络教育城市亚卓市[M].台湾:远流出版社,2002:195-208.

[2]仇勇平.电子书包:建设数字化课程环境[J].上海教育,2011,(Z2):40-41.

[3]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9:37-48+79.

[4]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6.

[5]黄明燕.混合学习环境下电子书包应用模式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13,01:28-31.

[6]胡小勇,朱龙.数字聚合视野下的电子书包教学应用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05:66-72.

[7]苏丹.虹口区电子书包教学模式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双师课堂实施方案范文篇2

关键词:案例展示;语文教学;差异教学

俗话说:“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的差异显而易见。这种差异既表现在认知方面,也体现在情感方面。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允许不同层次理解的存在,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共同享有语言能力出彩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下面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谈一谈差异教学策略(以下是第二课时浓缩后的简案)。

一、案例展示

教案一:

一、复习导入

理清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游览顺序。

二、新授部分

1.在游览双龙洞的过程当中,最惊险的是哪一部分?(引出穿孔隙部分)

2.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孔隙有什么特点?(学生读句子感受窄小与低矮)

3.细读第5小节,划一划,品一品,哪些地方让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品读、批注、理解、体会作为重点,用时最多)

4.略讲外洞和内洞的特点及写法。

5.理清明暗两条线索。

三、口语交际训练

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文中某一景点讲解,能体现导游词的特点。(约2-3人)

教案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春光明媚、和风醉人的三月,我们来到了金华一起游览双龙洞。

二、设计游戏,学习课文

学生皆为应聘导游者,老师为招聘主管。学生轮流(可以个人也可以合作)介绍双龙洞的景点,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补充。

(既要结合课文介绍外洞的大、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又要能体现导游词的特点,能够做到讲述清楚、语言有感染力、吸引人。教师重点把握第五自然段的讲解,穿插多种形式的朗读。)

三、笔试

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

四、颁发“导游证”,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小导游。

教学反思:

第一种课堂,教学中有亮点,但整体感觉学生练习的面还比较狭窄,反馈(口语交际训练)也只是局部,大部分同学只是作壁上观,而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上,因材施教、悦纳差异,体现不足。

第二种课堂,最突出的就是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几乎是人人参与,连学习困难生也能上台,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课堂气氛活跃。具体体现在:

1.学生课前准备,令人欣喜。孩子们做的模型漂亮极了,简单的有纸折的,有泡沫塑料做的,有的甚至拿了真正的模型船只来,两头都系着绳子,还用彩纸做了很形象的孔隙,他们对课堂充满期待。

2.课堂上,结合本班学生的特长,转换角色,创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期间看到的小导游有的严谨有条理,有的幽默风趣,有的诗情画意,各具特色。孩子们能自己收集有关的资料,结合课文进行介绍,全员参与,加深了对文字内容的理解、感悟。

3.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是局外人,而是学习目标制定者、情境创设者、讨论参与者、协调者、鼓励者和评价者。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差异成为班级授课制中的优势,互为补充、互相启发。

二、差异教学的实施策略

1.实施差异教学前提:全面了解学生

对学生差异的了解是实施差异教学策略的前提。从师生接触的第一天,教师就要利用多种方式了解学生。

(1)观察法。关注学生成长,掌握学生在课堂、课下、家中的学习表现,及家庭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作息时间等对学生的影响,对于特殊学生及时记录,并与家长谈话沟通。

(2)测试法。通过课上提问、随堂监测、单元监测、单项监测、期末测试等方法了解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字、词、句、段、篇、章等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原有水平,用记分册予以记录,为实验成果的数据对比提供第一手材料。

(3)实践活动法。通过书法、阅读、作文比赛,办手抄报、口语交际等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

2.实施差异教学过程:注重师生交流

实施差异教学的过程,注重师生交流,呼唤教师的真情。

(1)把尊重作为教学的基点。在课堂上的爱就是尊重。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在课堂上分分秒秒受教育的权利。力求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业水平及变化;让每一个学生在每天要有一次发言机会;每一个学生在一天中学业、情感方面要有点滴进步;每一个学生在一天中要得到一次适度的表扬或关注。

(2)把反思作为教学的突破。教师要能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育实践,自觉拓展教育视野,既能聚焦课堂,又能放眼课外。学会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和方法技术测查和诊断学生个体内和个体间的差异和教育上的不同需求,找到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为其制定特定的教育计划和实施教学时提供科学的依据,促进其潜能最大发展。

3.实施差异教学方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

新的教学理念让我们认识到“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和学生之间积极地讨论、交流,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当然,也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这种场合下,也只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合作学习使课堂教学不仅成为一个认识系统,也成为一个准社会系统。学生在这里体验到了平等、民主、友情,也体验到在集体中探求知识、积极参与的乐趣。

在第二个课例中,我们看到了一种真正的合作学习。学生有明确的分工,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也都能进行互补。英国作家塞・约翰逊说:“两个人在一起不出半小时就会显出差异,一个人会明显地超过另一个人。”但是,这并不妨碍学生之间的学习,反而能促进他们的成长,互为补充和发展。

4.实施差异教学反馈:体现评价策略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关于孔隙,作者用墨最多。没有华丽的辞藻,近乎白描的写实笔触,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摹得十分传神,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教学中,老师要求学生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对于能提出问题的孩子,老师表扬:“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对于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还停留在表层的,老师就说:“参与是走向成功的开始!继续思考,你一定还会有所发现。”,不断引导和点拨。对于理解朗读都充分的,老师就赞许:“你是作者的知己!读出了作者的心声。”在做小导游时,有同学语速太快,口齿不清晰,老师评价:“你讲得很有道理,如果你能把语速放慢一点,其他同学听得就更清楚了!”接下来的同学就逐渐改正。通过不同的评价,使学生变得爱读、想说,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了文章的味道,语感也便随之产生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通过差异评价,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能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因此,作为教师,应当正视差异,增强信念,加强协调,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不断完善差异教学,让学生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双师课堂实施方案范文1篇3

[关键词]生物化学;双语;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3)05-0057-04

0引言

双语教学是指采取两种语言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即在包括教材使用、课程讲授、课后辅导、考试等在内的各教学环节中使用母语进行教学的同时,用非母语完成部分或全部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1]。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开展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提高竞争力、迎接外部挑战的需要。其最终目标是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其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进行学术研究及国际交流的能力,使学生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同时使用母语和非母语进行思维,并在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切换,成为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国际性人才[2-4]。

生物化学是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探讨生命本质、揭示生命奥秘的科学。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主干课程之一,其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学科和领域[5]。近几十年来,生物化学发展异常迅速,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出现,使生物化学成为生命科学领域内最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在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有利于推动生物化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与国际接轨,可以有效跟踪国际生物化学的发展前沿,使学生在系统学习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了解学科发展方向、获取学科前沿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关专业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实际应用能力,成为高素质的开放型、开拓型和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优秀人才。

如何开展双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一直是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学者们普遍认为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开设效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相关政策制定、师资的培养和教材建设等[6,7]。笔者此前已结合湖南师范大学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从高校双语教学的实施策略、发展提高措施和教材建设等角度进行了探讨[8-10],在此主要以生物化学的教学为例,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谈谈双语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1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是最基本、最广泛的教学形式,是教学的核心。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不仅事关本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的质量,而且是提高学生双语水平、实现双语教学目标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双语教学的效果,因此,充分重视课堂教学,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对提高双语教学的整体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方案(即通常所说的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完善的教学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理解和适当处理;(2)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及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方法与措施;(3)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计划与安排,以及拟定适当的练习题和思考题等。虽然教材的编写具有大致相似的编排规律与格式,但一般而言,不同编写者编写的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以及写作风格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外文原版教材的编写风格与中文教材的差异会更大一些,从而给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带来更多的困难。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只有在课前仔细钻研教材内容,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对于使用英文教材的双语教学而言,不仅要以传统的方式进行教材分析和处理,而且还要从专业英文的角度进行课前准备,包括专业词汇的准确发音、中文含义以及某些特殊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达方法等。

尽管现在使用的原版教材具有许多优点,如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不仅体现了专业教材所必需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而且反映了国外著名高校和名家先进的教学思想与理念,但是,这类教材也有其局限性。例如,这些原版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大多覆盖面很广,要么是厚厚的一大本,要么简化成“纲要”。学生单凭自己阅读教材往往难以迅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专业新知识,这也就是需要教师进行教学辅导的根本原因。老师在履行这种教学辅导职责之前,必须在透彻理解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按照教学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处理:哪些内容详讲,哪些内容略讲,哪些内容不讲(学生自己阅读)。确定教学重点,找出难点,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制定讲述的逻辑层次,从问题提出的背景、问题的引入、分析破解和归纳小结等,一一做出预先的设计和安排,包括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在处理教材内容时,要注意做好学科知识的取舍和补充,即根据需要对教科书中叙述过于繁杂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对过于抽象的内容做适当的补充。例如,生物化学外文教材对于名词概念及某种学说或模型的叙述往往比较抽象,学生受专业知识和专业外语水平所限,难以根据原文叙述理解和掌握其核心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时,以相对简洁的英文句子对其重新阐述。只有这样,才能以教科书内容为主线,通过优化和整合,形成一个适合学生快速有效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注意将本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等补充进去。

3教学方案的实施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本专业知识,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透彻的理解,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双语表达能力以及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双语的优势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本学科知识。

3.1双语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

首先必须明确,语言是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一种传播信息的工具。不管采用何种语言进行教学,其根本目的是更好、更有效地传播知识。双语教学是用两种语言或两种工具进行学习与知识传播,因此,应区别于语言的学习,不能单纯地翻译课文、讲解词汇与句型。应当遵循专业知识学习为主、专业英文学习为辅的原则。但在课堂教学中对专业词汇、某些涉及专业知识的特殊英文表达方式等做相应的解释和归纳还是必要的。在双语教学中,不应单纯追求形式,硬性规定必须全英语(或其他第二语言)教学,或规定英语必须占教学语言的百分之多少。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随时调整双语教学时两种语言的应用比例。对于直观的、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知识,可多用英语讲解,而对于那些复杂的、生涩难懂的知识则多用中文讲解,不因第二授课语言的引入而忽视母语的应用进而影响专业知识的传授效果。在使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尽量采用常用的、简单的和容易接受的单词与句型解释说明专业知识点,以免因第二教学语言的引入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困难。

3.2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历来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教学有法,无定法。双语教学的实施更是如此。课堂教学是教学方案的具体体现,教学方案的课堂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至少应做到“一准确”和“三清楚”,即传授的知识准确,层次清楚、口齿清楚和板书清楚。(1)教师传授的知识必须准确,不能出现知识性或科学性错误。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英语水平,并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对教学内容有透彻的理解,教学中不致出现知识性或科学性错误;(2)层次清楚指授课时按照预定计划依次推出教学内容,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循序渐进。组织恰当的语言做好前后内容的衔接和不同内容的转折以及采取对知识点进行归纳编号等措施,有利于提高传授知识的层次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3)授课时口齿清楚才能达到通过语言传授知识的目的。讲述时注意语音语速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不仅可以使学生听得更加清楚,而且可以给予学生变化的听觉刺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4)板书清楚不仅有利于弥补教师讲述不清或学生听得不清的缺陷,而且还具有许多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优点。双语教学过程中,既要合理运用各种电化教学手段,又不能忽视传统板书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包括PTT课件可以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给学生提供更多知识信息,包括与学科相关的研究前沿等补充资料,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同时还可以通过语音系统和动画课件等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英文的学习效果。但是,预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而且课件的制作也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将所有讲述的内容都放上去。所以,多媒体课件只能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之一,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板书的作用。传统板书内容在黑板上保留时间较长,重点、难点清楚,便于学生选择性记录。同时,板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采用正板书与副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能更好地发挥传统板书的这种优势。板书内容可根据需要随时添加补充、擦除更改,更有利于强调和突出重要知识点,与课件内容互为补充,从而达到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不仅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名词繁多,而且还涉及众多复杂的代谢途径和调控方式,是生命科学领域中学习难度最大的学科之一。双语教学时,传统板书的作用尤为明显。例如,对于学生而言某些比较生疏的专业词汇或知识点,用中文讲时需要板书辅助解释,用英文讲时更需要这种板书,以防学生因未听懂而给理解带来困难。

课堂教学除了注意上述几个基本事项外,还应有引人入胜的开头、教学互动的教学过程和总结归纳性结尾。设计适当的开头方式,组织恰当的语言,引出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生物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结合人类生产、生活中的相关事例引入教学内容是可以借鉴的方法之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师生双边活动,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避免满堂灌,让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一堂课结束前应对本堂课讲授的内容作出小结,总结归纳重要的知识点,并结合讲课内容布置适当的练习题或思考题等。此外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一名教师,要有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进度的准备和能力。在课堂上,尽管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课前准备有条不紊地实施教学方案,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新的情况,“打乱”事先制定的教学计划。例如,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互动时,对于同一问题,学生的理解可能会与老师的不同,不同学生的理解可能不完全相同,而且还可能会引入许多相关问题并引发争论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掌控局面,确保课堂教学过程顺利推进和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3.3课堂教学中科研素材的应用

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科学研究实例进行讲授,能较好地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一门年轻而又发展迅速的科学。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出现过许多具有励志作用的著名科学家和成功的科学研究事例,例如Watson和Click及其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推导与建立;我国的科学家团结协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蛋白质——胰岛素等[11,12]。此外,将本学科发展前沿的知识,尤其是教师自己的科研经验和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既可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管从国外引进的原版教材比国内教材改版更及时,但也不能在第一时间囊括本学科的新发现、新发明和新技术等,这就需要教师经常阅读相关科研文献,及时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研究发展的动态前沿。双语教师如果能在相关领域从事一些科学研究工作并能取得一定的科研经验和成果,那么,将其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为书本上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往往显得比较遥远,有些甚至还有点儿神秘和“高不可攀”,一旦让学生了解教师的科研工作及成果,并在课后邀请学生参观研究室,就会给学生一个贴近实际、“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逐渐使学生形成“只要现在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将来自己也能在科学研究领域有所作为”的观念。

4结束语

总之,课堂教学是实施双语教学的主要环节,而教师是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且细致的工作,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牵涉到许多环节,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不断实践和探索,不仅要努力学习,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水平,而且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每一堂课的教学工作,做足课前准备,并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完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淑锋,刘萧,谢维.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探索[J].医学教育,2004,(3):25-26.

[2]郭汉光.关于双语教学的对话[J].教育导刊,2003,(3):55-57.

[3]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2001-08-28)[2013-02-20].http:///20030804/3088968.shtml.

[4]贺利芳,张刚,周围.关于高等院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3):54-55.

[5]张庭廷,李恩,刘慧君.生物化学教学与课程建设的体会[J].生物学杂志,2008,25(1):69-71.

[6]武敬杰,许世彬,赵新雅.影响双语教学实施效果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64-65.

[7]毛阿兰,胡建新.普通高校双语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1):192-194.

[8]王贤纯,陈平,曾雄智,等.高校双语教学的实施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68-69.

[9]王贤纯,陈平,王迎,等.生物化学双语教材建设的探讨[J].高师理科学刊,2012,32(1):101-103.

[10]王贤纯,陈平,王迎,等.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本科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2):36-37.

双师课堂实施方案范文篇4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课堂―两阶段;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1-0020-04

1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和存在问题

专业学位,一般指有专门职业要求的研究生教育学位,区别于侧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学位,主要培养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它既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有区别,又与其有紧密的联系。专业学位(ProfessionalDegree)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Academic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我国从1991年开始推行专业硕士,经过2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较成熟的专业学位体系。目前我国已在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教育、法律等37个学科实行专业硕士学位教育。

为适应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转变的需要,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开始,除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硕士的项目管理方向、公共卫生硕士、体育硕士的竞赛组织方向等管理类专业和少数目前不适宜应届毕业生就读的专业学位外,其他专业学位均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全日制培养。据2011年人民网报道:目前,我国已累计培养33.5万博士、273.2万硕士,在校研究生超过140万人,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研究生教育国家。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由于出现时间短,无成功培养模式可以复制,且又难以走出学术型培养模式的影子。随着招生资格的放宽和生源年龄的年轻化,以及培养目标的不同,如何彻底摆脱学术型研究生固定培养模式的束缚,更好地选择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成为特定行业的高级专业人才,达到国家和社会的预期,是摆在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的一个难题。通过知网、万方等数据平台检索以及实地调研发现,各高校现有专业学位培养模式都对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学位论文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有一些院校也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案,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没有落到实处,实际中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也没有找到成功的解决办法。如在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方面,提出在企业设立研究生工作站和校外实践基地等方式,但如何有效运作仍在探索中。应当看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等方面尚不完善,如外部机制尚不健全,内部质量管理和师资配备有待加强,质量评价体系有待建立等。

基于上述研究,并结合笔者多年从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实践,本文主要从课程、师资、实践和论文管理多个环节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双课堂―两阶段”的培养模式,并重点就如何具体实施和保障目标的实现进行了深入研究。

2基于“双课堂―两阶段”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与流程设计

“双课堂―两阶段”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为适应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教育部对人才培养结构进行了适应性调整,通过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试点改革,加快应用型人才建设步伐。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必须紧扣专业所在的行业,依托行业背景制订专门针对解决行业中突出问题的培养方案。纵观国内外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可以发现,课堂理论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专业学位培养也不例外,但专业学位除了要求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更要求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提出“双课堂”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即理论教学课堂和企业实践课堂。第一课堂(理论教学课堂)主要解决需要掌握的专业理论及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第二课堂(企业实践课堂)着重解决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升能力问题,通过两个课堂的紧密结合达到培养具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二者不可偏废,同等重要。因此,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设计出“双课堂”可行的实施方案?用什么样的方案和培养模式保证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正是本文要解决的关键。

该模式要求专业实践环节应不少于1/3学时,同时实践环节应设计具体的培养方案,而这一方案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固定的合作培养企业和合格的企业兼职导师,培养过程尤其是实践环节培养过程要做到培养任务明确,指标科学具体,考核主体明确,从加强过程控制方面找出可操作的办法,以保证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要求。

“双课堂―两阶段”培养模式与流程的方案设计

首先,因为专业学位需要强化实践环节,压缩理论教学比重,更强调知识的转化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试图将专业学位培养目标进行分解,对一些关键指标进行识别,然后对关键指标在两个课堂之间进行分解。

其次,对每个课堂需要实现的关键指标结合每个课堂的特点细化,形成具体的可执行、可操作、可考核的指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实现。

最后从机制和运作流程方面要给予保障和支持。专业学位表征的主要是其获得者具备了特定社会职业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具备了从业的基本条件,能够运用专业领域已有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效地从事专业工作,合理地解决专业问题。这一培养目标具体要求达到什么水平,为了能更清楚地表达并能够使其具有直观性,按照前面的思路,将这一培养目标分解为几个关键指标,并根据指标属性在两个课堂之间做如表1所示的划分。

但这种划分对于一些介于两个课堂之间的目标,其很难准确地归到哪一个课堂,需要实现之间的协调,需要合理顺畅的机制得到保证和支持。

目标明确后,如何进行实施,实施过程的质量如何控制,实施主体是谁,显得非常关键。鉴于此,将每个具体的目标根据权重的不同以学分的形式进行量化,并就每个培养环节的考核主体和考核指标进行设计,以强化过程质量管理,具体见表2。

表2就是“双课堂”模式的创新点,通过明确研究生院、导师和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职责和分工,将各个培养目标的实施主体和考核主体予以明确,重在解决双导师和联合培养单位各自的权利和义务。首先明确需要考核哪些工作,其次是由谁考核,最后考核标准是什么,完全实现全过程的质量监控的量化考核,使该模式的实现更加科学合理。

该模式不同于传统的以学位论文答辩通过为学生毕业的最终条件,而是将培养目标进行指标化分解,每个指标对应相应的学分,以修够规定的学分为依据来决定是否达到毕业条件。传统的学术型论文转变为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对企业专题的研究方案经过答辩获得通过,另一部分是在规定期刊上即获得通过。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以学分的形式体现,两部分都通过且修完规定学分才能毕业。

双导师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二者之间要求明确的责、权划分。学校管理机构审核学生是否达到培养规定的学分和完成必要的环节,企业考核研究生是否完成规定的任务和达到规定的要求,学院考核专业课的培养和学术型的要求。

双导师制实现了导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优化组合,但需要通过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的评估监督才能不断完善与发展。评估体系要从全面性和针对性两方面来进行。在方式上,通过学校对双导师的教学评估、学生对双导师的指导评估、社会对毕业生反馈等评估方式,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对导师合作工作进行实效评估。内容上,对导师的个人素质、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导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估,以避免专业学位流于形式,仍走向学术化倾向。对学术性导师,重点考察其在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论文指导等环节的指导工作;对合作导师,考察其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工作的指导。通过评估,形成一种对导师的监督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而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基于“双课堂―两阶段”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实现的保障措施

双导师是培养模式运行的前提学生指导实行双导师制,学校通过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措施建立“双师型”导师队伍。

第一导师的选择应主要侧重于校内具有学术专长与成果转让、推广经验的教师,侧重于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和论文工作。特别是充实有国际教育背景的专家、具有相当理论水平的实业家、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技术精英,形成多元化、高学术含量的专兼职导师队伍。

第二导师应以行业部门的技术或行政领导为主体,其主要职责是侧重于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工作,与企业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工作,通过科研合作了解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提高教师自身的应用技术水平,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并协助第一导师做好学习指导和论文选题工作。

在双导师的基础上,专业学位第一课堂的培养在借鉴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同时,企业和高校共同修订培养方案以体现专业学位培养的特点。而第二课堂,也即实践能力目标实现环节,需要前期的准备和机制的保障,高校要和企业提前做好沟通,须在招生前就要签订不少于三年的合作培养协议,同时要推选并审核兼职导师。学校层面单独设立专业学位管理机构,学校研究生院各个部门和科室要提高对专业学位培养的服务水平,转换角色,从领导和审核角色转换为协调和服务的角色,从传统的任务传递和下达转变为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职能,避免责、权、利的不对等现象。尤其是在专业学位的考核和学位认定方面应该有别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要求,应有其一套科学的审核和评价体系,以保证拥有一个良好的培养基础和前提。

坚决避免为节省成本等临时找几个单位简单谈一下,让学生过去参观或实习一段时间就结束等应付了事现象的发生,必须扎扎实实落实每一个环节,并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培养方案设计,让目标计划落地,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同时鼓励培养单位重点建设“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弥补在专业培养方面的不足。

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有别于传统学术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熟悉企业需求、培养锻炼实际工作能力的核心。因此,为了使教学实践基地落到实处,学校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建立学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提供平台。

1)学校基地建立:依托学科优势、重点实验室、重大项目为驱动,建立重点实践教学研究基地。

2)政府基地建立:学校与当地政府合作,派学生到政府机关进行实践锻炼。

3)企业基地建立:在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过程中,学校导师通过科研和企业合作,建立国内外企业实践基地。

明确考核主体、强化过程管理是重点要实现专业学位培养目标,除了要有稳定的行业合作培养单位外,具有一定职称和行业经验的企业兼职导师、企业是否有能力提供学生一年时间驻厂调研的条件、企业是否在行业中有代表性等这些指标至关重要。拥有了上述条件后如何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让整个目标和计划落地,变成学生的学习任务,也需要整个机制的合理有效运行,所以在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很有必要。研究生工作站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整个方案的实施,并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考核。企业要建立案例库,案例的选题来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行业或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需要解决且没有解决的问题;二是学生在调研期间提出的问题经筛选认可后的专题。

制定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要求是保障专业学位论文应着眼于实践,突出社会性、经济性和实用性价值,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针对实际需求开展研究,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背景解决实际问题,以增强研究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思维。不同于学术性学位论文,专业学位论文的具体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学位论文,也可以是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样化有利于引导研究生发挥特长和优势,为他们职业意识的形成提供多种途径,为提前进入职场提供情境。为改变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学术化倾向,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合理定位,制定既符合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被相关培养单位认可,又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律,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导向作用的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

理清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关系专业学位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它和学术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一起构成现代高等教育学位体系不可缺少的两大组成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都是建立在共同的学科基础之上的,攻读两类学位者都需要接受共同的学科基础教育,都需要掌握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与技术。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两类学位获得者进一步深造可以交叉发展。比如:学术硕士学位获得者可以攻读专业博士学位,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也可以攻读学术博士学位,如图1所示。

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模式及人才质量标准不同。高等教育越成熟,两个体系的划分越明晰。

4总结

为优化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应彻底进行现有培养模式的变革和尝试,从培养机构管理者的培养意识、体制、机制以及理论和实践环节进行创新,将培养目标进行分解,实现科学的量化考核,以达到培养具有专门职业背景和管理技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权少宁.高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创新研究[J].价值工程,2012(4).

[2]刘玉玲.浅谈工商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及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0(15).

[3]胡玲琳,叶绍梁.研究生培养模式及要素探讨[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11).

双师课堂实施方案范文篇5

一、微观经济学实施双语教学的意义

在我国经济不断走向世界,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地方高校中的双语教学也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点,而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基础课和核心课,因其类属于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外来学科使得与国际经济理论密不可分。微观经济学采用中文教学原本就是国际经济理论本土化的一个过程,那么,积极开拓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用西方经济学本身的母语进行教学逐渐成为许多高校选择。

为提高教学质量,更好更快地培养优秀经济专业人才,对“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举措的探索及“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更多的跨国公司正在向着全球化的方向迈进,一改其国内发展的策略,转而实施全球化战略,因此需要越来越多的全球化人才。由于更多跨国公司进驻国内市场,我国企业也将随之进入国际市场,因此,无论国内外,都将需要更多的国际型人才。国际型经管人才须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全球性的眼光,因此,高校重点培养目标之一便是复合全球型经管人才。而国外原版教材的引用,全球性思维的运用,使得双语教学能与国际先进教学模式接轨,更好的探究和学习西方先进管理思想、方法和国际惯例,以使学生能真正地同国际竞争对手与合作伙伴对抗及沟通,从而真正成为“面向全球市场竞争、具备全球经营头脑”的国际商务参与者和管理者。

二、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探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讨论得比较多的双语教学模式大抵有以下六种:隔离式语言补救模式,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母语发展性双语教学模式,综合式丰富双语教学模式,双向式双语沉浸教学模式,"新殖民"式双语教学模式。这六种双语教学模式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目前隔离式语言补救模式和综合式丰富双语教学模式应用比较成功的,都要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授课、还是沟通练习都使用外语,几乎完全不使用母语,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而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初级阶段的双语教学,它是母语和外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较好的接受,不致于一开始就掉队或产生畏难情绪。微观经济学本科阶段的教学在考虑学生的英文水平和师资能力等综合因素的前提下,倾向于选择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在初期应采用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然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适应,对经济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掌握,英文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后在过渡到综合式双语教学模式即就是英语授课为主。

三、地方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措施

(一)慎重选择教材。微观经济学课程有很多在国际上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教材,比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罗伯特·H.弗兰克的《微观经济学原理》、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分析》、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等等。有些教材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理论与精彩的案例微观经济学原理相结合,适合于初学者和非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和使用,有的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结构严谨,数学方法使用较多,适合经济学专业学生使用。在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过程中,原版教材的选择应注意既能反映经济学最新成果和动态,与实际经济生活联系紧密,又要注意难易程度,过难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弱化学习的积极性,过易会导致理论的掌握太浅显,达不到专业生专业学习的目的。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双语课教学由于既有英文讲解又有时得配以必要的中文说明,就会减缓教学进度,使得教学内容量大,为了确保教学安排的顺利完成,教学进度安排和内容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会直接影响总体教学效果以及教学任务。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因此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解决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讲内容必须是重点,难点。而对于学生来说,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巩固就成了不得不做的一项学习任务。此外,学生还应配以适合的中文教材以便于更好的理解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

(三)构建师资实力强的双语教学队伍。双语教学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教师素质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水平和效果。除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能力以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英文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并能够应用英语来清晰的表述经济学知识和原理,能将语言和知识完美的融合,同时还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敏锐的全球化的视野和巧妙的教学艺术手段。

对于地方院校来说,多数专业教师缺乏出国留学以及英语培训的经历,因此对于双语教学还是难以驾驭,造成教师累学生苦且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致使双语教学流于形式或变成英语学习,继而影响的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对于地方院校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培养出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因此,地方院校需要强化对师资力量的双语培训,并制定完善的双语教学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积极性。选拨具备一定语言基础的青年教师出国留学或者研修,继而提高英语水平,培养国际视野,完善和更新知识层次,同时积极引进具有专业背景的外籍专家或海归人才,充实双语教学队伍。

(四)注重教学方式方法,采用引导性教学模式。(1)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一般多采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练习为辅,对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逻辑性要求较高,学生在掌握时又要求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若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有可能使学生更加难以掌握所学知识内容,或将有深度的问题只能浅显的表述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因此,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方法显得十分重要,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双语教学的目的就应该多采用引导性的教学方式,课前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课堂上调动学生思维,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或采用教师提问题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来理解经济现象和经济原理。此外,组织学生每节课之前做3-5分钟的“presentation”,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水平,又可以让学生分析经济现现象或阐述经济原理。“Presentation”作为西方国家教学中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在很多语言类院校中大受欢迎,通常由学生自选一个与该门课程相关的话题,通过查资料、做分析从而得出最终的结论,形成自己的小观点。一般安排在每节课的课前或课后。时间为10-15分钟左右。(2)结合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兴趣。《微观经济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将微观经济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微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国外教材通常都配有丰富的案例,但与我国经济现实相差较大,如何将微观经济学与我国经济实际相结合,撰写出丰富的我国微观经济发展中的现实案例,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重要法宝。(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采用计算机网络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写电子教案,习题库,师生之间利用公共邮箱上传问题和下载资料,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增加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四、双语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地方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以下几个问题,从而更好的推进双语教学的发展。

(一)语言和专业知识的融合度低。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出现轻语言重专业的倾向,使双语教学流于形式,形式上是双语教学,而实际上仅仅是对个别概念的英文解释,在考核方式和过程教学中都采用中文,英文比例较少。另一方面,应避免出现重语言轻专业的问题,使微观经济学教学变成英语翻译课堂,重视对英文的学习而忽略了专业知识的掌握。

(二)学生的厌学情绪和畏难情绪。微观经济学课程一般设置在大一第二学期到大二第一学期,学生入校时间不长,英语水平不高,尤其对于地方院校的学生来说,英语水平可能更差一些,因此,在开始双语课程时,多数学生会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在授课过程中,除一些经济原理和概念的介绍外,在案例分析或数据分析使尽可能采用简单易懂的口语,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可以针对具体学生的英语水平特点,设置微观经济学两类课程,这两类课程学分不同,授课教师不同,一类用中文教学,适合于英文水平不高的学生,另一类采用双语教学,适合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学分较高。此外,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课堂,以增强经济学学习的趣味性,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枯燥的经济学课堂变得妙趣横生。

(三)设置双语教学的管理体制,督导体制和激励体制。学校应对双语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设置合理的教学管理体制,主要针对教学过程进行教学管理,分时间,分阶段的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检查,一方面从学生入手,了解学生对阶段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以及学生诉求。另一方面从教师入手,评价教师教学效果以及教师诉求。应针对教师备课-讲义到课堂讲授以及作业,考试,讨论整个过程进行过程管理,对每阶段都提出要求,并定期检查教学情况登记表,教案,课件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督导体制方面,设立教学督导岗位,对教学人员进行专业的指导和监督,保证每周听课时间。在激励体制方面,应对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优秀教师设置奖励和激励政策,比如提高课时费,配备更好的教学设施,对双语教学教改项目给与更多的经费支持,同时在评教过程、平直过程、进修过程中给双语教学教师留有一定的比例,激励双语教学教师的成长。

地方院校在微观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采用符合本校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探讨除一条适合地方院校的双语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具有国际化视野,有全球眼光,培养复合型经管人才。

双师课堂实施方案范文1篇6

此次活动是对此前我区启动实施的“双师教学”模式培训改革试点的深化。2015年11月,自治区教育厅在全区正式启动“双师教学”模式培训改革试点工作,从“区培计划”经费中划拨150万元作为该项目的启动经费。2016年,我区还计划从教育信息技术推广经费中安排300万元、从“区培计划”中安排200万元用于实施该试点项目。

“双师教学”模式由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友成基金会三方共同发起、主办,是一种由城市优秀教师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农村教师进行长期“陪伴式”培训的创新模式。该模式的实施借助远程授课网络平台,主课堂和第二课堂分别设在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由城市中小学优秀一线教师担任主课教师,以远程直播(或录播)的形式为农村学校提供优质教学资源,让农村学生在“城市+乡村”双师模式下进行课堂学习。

“双师教学”可实现“名师天天教(培训)、乡村学生天天学、乡村教师天天培训”,名师的传帮带作用贯穿整个学年和整个教学过程,可有效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技能。

据介绍,实施“双师教学”模式培训改革试点,是解决我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重要举措。我区计划用5年时间,到2022年,开发出覆盖试点地区小学、初中所有主干学科的优质课程资源库,开通自治区级优质课程资源网络共享平台,以点带面,组建一支覆盖自治区、高校、县(市)三级的试点指导专家团队,努力实现试点地区全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教育教学素质和能力明显提升,初步构建富有广西特色的农村教师培训新模式。

双师课堂实施方案范文篇7

关键词:工程管理;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型人才

理论知识是工程管理专业中重要的教授内容,但是单一的传授理论知识,是很难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与质量的,需要结合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尤其是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教学更要注重案例教学方法,在此方法上能够提升学生的治理理解能力、运用能力,是培养新时期应用型人才的绝佳教学手段。

一、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教学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在高职高专中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该专业教学中主要针对建筑工程的复杂性进行系统研究,并对建设统筹安排、系统管理等方面进行客观规律分析,通过熟练掌握建筑系统建设观点、理论知识以及施工方案,斫行施工项目全程化的组织、控制与协调等管理工作,并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案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制定,这是新时期建筑工程发展过程中对相关的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基本教学课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过于死板,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教师讲述,教师问,教师答是整个课程的基本形式,节复一节,教师成为课程中的中心与主体,这种方式的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气氛平淡,乏味,并且学生的课上表现也不会积极,灌输式的教学会削减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以及知识探究等多方面能力培养效率,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合作意识、实践意向,理论性知识储存在大脑中,但是不知从何运用,达不到学有所用的效果。

而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中,注重的是学生行为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处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在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上不断提倡实践性的教育意义,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理解更加透彻,有感性理解与运用,能够自主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行动中,并能够根据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学习主动性非常强,教师的教学意识转变,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从死板的灌输教学到案例说明教学之间有很大的跨度与影响,通过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学生能够对相关的知识更好的理解与领悟。案例教学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很重要的作用意义,是值得推广的科学教学手段。

二、课程讲授内容及案例选择

课程讲授内容:土方工程开挖过程中的辅工程-井点降水方案的设计。教学案例的选择:河南省某市城东新区道路工程,拟修路宽32m,道路为双侧双排工程。基坑开挖长1500m。北部基坑开挖宽度为13m,开挖深度6.5m~7.8m;南部基坑开挖宽度为10m,开挖深度6.5m~7.8m。水位埋深1.4m。工程要求将水位下降至8.3m,再进行基坑底部灌注桩施工。

三、教学案例方案设计

1、降水方案选择

根据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规定,基坑开挖深度超过5m的属深基坑工程,深基坑工程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施工需要单独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承建单位根据工程地质勘测报告、工程施工图纸和招投标文件的要求,初步确定采用双排管井降水方案,并根据管井降水施工的要求做好一切降水准备工作。

2、管井降水基本理论

管井降水是指开挖基坑时,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在基坑周边开凿不同管径、不同深度的降水管井,通过降水管井降低地下水位的一种降水方法。管井降水速度快,能够迅速地将基坑中地下水位降至基坑底部,有效地阻止周边地下水进入基坑,改善基坑边坡土体力学性质,提高边坡稳定性,具有可调性和人为控制性。一般情况下,以下情况采用管井降水方案较为适宜:(1)深度大于4m的各种桥涵和给排水管道的顶管工程;(2)楼房基础、地下室、防空洞、桥涵基础和城市道路排水工程;(3)周边具有定水头补给的(如河流、湖、鱼池、稻田等)基坑降水;(4)地层为粉土、淤泥质粉土、粉砂、细砂和粉质黏土。

3、井点降水方案评审

对于承建单位所做的初步降水设计方案,需要进行审核与评价。这种初步设计方案不仅涉及方案本身的科学性,还涉及经济是否合理与施工是否可行等问题。例如:《河南省建筑边坡与深基坑工设计方案评审办法》规定,专项施工方案的可行性需要组织专家论证,该论证与评审工作应由建设单位委托,并与评审机构签订委托书。评审机构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工程概况、工程周边环境状况、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地形与地貌特征、监测要点、设计图纸等项目工程资料,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评审与认定,为工程项目施工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三、教学案例效果分析

井点降水方案设计是土方开挖分项工程的一种辅工程措施。其涉及内容较多,如工程地质勘测、井点降水理论、建筑设备系统选择与安装、建筑CACD、工程制图与识图、国家与地区相关的技术规范和管理规定、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采用课堂讲授法,因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将会导致讲授内容不全、知识系统性与综合性不够等结果的发生。但是,如果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采用案例教学法,就能够让学生在井点降水理论及其与生产结合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系统的、综合性的理论知识,形象直观地认识到解决井点降水施工项目问题的程序和方法,达到在认知和能力形成过程中抽象与具体融合的目的,而不仅仅是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四、理论教学实践化实施的条件

当前,理论教学多采用班级授课形式,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论教学要实现师生互动、理论知识与生产接轨、学生认知与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形成并举等教学目标,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采取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让理论教学实践化,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但是,多年来高校教学实践也表明,无论从教学理念还是从教学实践上看,理论教学实践化的实现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从教学实践角度,提出理论教学实践化有效实施的几个关键条件。

(1)与课程相关的大量教学案例的收集与整理。案例来自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实践提供了原始素材,但为了使传授的内容更加突出、更加形象、更加鲜明,就需要对其进行提炼和加工。(2)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加强精品课程建设。(3)强化产学研相结合,积极推进教师专业理论素质及其实践能力的协同发展。这与高职高专院校提出的“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含义是相一致的。

参考文献:

双师课堂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地方院校;无机化学;双语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趋密切,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既精通专业知识又能熟练应用外语进行专业研究和交流的复合型人才备受社会青睐。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科技人才,教育部在2001年8月文件,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1],这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满足开放市场的人才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双语教学是指[2]。意指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学科教学。双语教学的实施能提升学生多方面的素质。首先,学生用两种语言对学科知识进行再加工,能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其次,国外教材生动、鲜活的案例,个性突出的风格,给学生耳目一新的冲击,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第三,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掌握比单纯的语言教学更加有效。双语教学中英语成为学生掌握知识、探索未知世界的得力工具,原先晦涩生僻的专业词汇,不再是学生记忆的负担,而成为有意义、有价值、有生命的东西,被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学生们称之为意外的收获,这充分证明了杜威“Learningbydoing”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总之,双语教学为地方院校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拓宽视野、认识世界、与国际接轨的低成本的学习平台,为他们将来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双语教学在开放发达的港澳台地区或新加坡、韩国等地很是成熟,但在中国还属新生事物,特别在英语基础较弱的地方院校开展更是饱受争议。一些老师怀疑:用汉语教学都未必能学好的专业课,改用英语授课岂不是雪上加霜?的确,由于地方院校的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普遍较弱,给双语教学的实施带来了诸多困难,双语教学对地方院校的师生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挑战。自2005年起,我院对《无机化学》课程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尝试。我们克服了师资、教材、教法等方面的困难,学习了大量国外及港台地区双语教学的先进经验,在师生双方的不懈努力下,该课程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肯定,分别被评审为校级和2010年山东省双语示范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一套简明、高效、适合地方院校学生的双语教学原则,为双语教学实践提供了具体而有力的支撑,使双语教学的研究不断深入、规范,实现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无机化学双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2.1学案导学策略

双语教学是采用英语进行学科知识的教学,但其背后却蕴含着两种文化间的交流。如果依然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缺乏学生的主体参与,则不仅失去双语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双语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学案导学”在此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学案导学”是学生以学案为导航,以教材为媒介,对知识体系的解读。课题组教师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用英文编写无机化学各章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学生依据“学案”要求,阅读教材、教学参考书及网络资源,独立思考、咀嚼消化,获得对问题的初步认识。学案的编写以问题为导向,包含背景知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程序指导、学习要点、自学检测等内容,以及方法提示和学习链接,目的是能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计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还要考虑知识的逻辑顺序、内在联系,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相应的例题、习题用于检验评价学生的预习效果。学生们带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和期待走进课堂,课堂上围绕学案中的症结展开讨论,通过抽丝剥茧、层层追问,对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再有针对性地给予必要的点拨、和引导。学案导学使双语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2.2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在国外早已深入人心,并在课堂教学中被普遍使用。早在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说过:“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是其中最大的之一”[3]。合作学习自上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广受教育界欢迎,目前,构建学习共同体课堂或学习中心课堂已经成为我国当今课堂教学转型的基本取向[4]。在双语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方式,对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依据成绩对学生异质分组,一般4~5人一组,组内学生分工明确,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小组的主要学习活动有:一是对课前学案互相检查。组员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陈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围绕各自困惑的问题,在组内交流、讨论,初次排除学习障碍。小组将各自讨论的结果及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进行组间交流、质疑答疑。二是共同完成项目设计。如:化学实验室废水有害成分的调查及处理方案,秸秆焚烧的危害及利用方法等。小组成员共同查阅资料,设计研究方案,取样检测。最后撰写研究报告,制作英文PPT,由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在班级展示,并接受师生质疑提问。师生根据其表现给小组评分,对小组评价遵循成绩互赖原则,有效地防止了“搭便车”现象。合作学习实现了双语教学活动的全覆盖,使课堂教学由“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化,使学生学习由“知识传递”向“知识建构”转化。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分享成功、资源共享成为主旋律。

2.3课内外互补策略

双语教学若仅仅局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从课堂延伸至课外。专业词汇量是制约双语教学的瓶颈,虽然学生学习英语多年,但与学科相关的专业词汇和术语却知之甚少,这严重制约了双语教学的进行。为扩充学生的词汇量,我们根据教材内容编写了每一章的专业词汇表,让学生在课前预热熟记。同时还介绍一些构词法知识,如词根前后缀的意义,使学生的词汇内存迅速扩大。由于词汇先行,扫清了学习过程的拦路虎,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双语教学中学生的听力很关键。鉴于地方院校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较弱,我们下载了可汗学院的基础化学、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普通化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化学原理等国外大学公开课作为听力教材,让学生反复观看,并在线阅读原版教材、学习资料等。英美国家老师的课堂思维开放、视野开阔,语言风趣幽默,善于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复杂的概念,频繁抛出的问题使学生时刻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学生通过反复收看、收听,迅速领悟了地道的语言表达,提高了听说能力,扩大了专业词汇,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学院还专门聘请外教开设了英语口语课,开办了英语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话交流,逐渐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积极有效的课外活动对提高学生听说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课堂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现了“我能学”、“我会学”到“我乐学”的转变。

2.4学以致用策略

双语教学实施初期,学生感到新鲜好奇、跃跃欲试,然而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内容越来越难,畏难情绪油然而生。怎样才能让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知难而进呢?首先要坚定学生双语学习的信念,加强对双语教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我们邀请了美国高校知名学者做纳米材料和煤化工等领域的学术报告,通过跟专家面对面交流,使学生认识到阅读英文文献资料,参与国际交流,可以获得学科前沿信息和最新科研成果,直接嫁接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快捷提升我国企业的生产水平和创新能力。双语教学给学生打开了一扇与世界先进科技对话的窗口。组织学生编写《无机化学双语学习手册》;指导学生将无机化学的概念和理论编成“Logicgridpuzzle”并展示,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将教学中重点、难点和热点内容制作成十分钟的“微课”视频,上传至网站,学生可利用智能手机随时学习,发挥了翻转课堂的作用,效果良好。我们还组织学生参与翻译分析仪器的说明书,标注仪器和药品的英语名称、操作方法;组织学生去化工企业实习见习,参与化工企业的外贸营销团队,了解化学试剂外贸销售流程,学会用专业术语书写外贸文书。通过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活动,使学生体验了双语教学的价值,产生了强烈的内驱力,学生从内心认识到双语学习虽然辛苦,但却能学到非常实用的本领,给自己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插上“一双隐形的翅膀”,即使遇到困难也都积极克服、努力坚持。

2.5直观性策略

“直观是一切认识的绝对基础”[5],直观性教学就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在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最终获得对知识的符号表征和言语表征。因此,直观性是双语教学是最重要的教学原则。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利用肢体语言、实物、模型、多媒体动画等手段进行教学,使抽象概念形象化,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难度。如杂化轨道、晶体结构的教学,通过球棒模型的展示,直观形象、一目了然。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则在讲解的同时用动画同步展示,使变化过程生动形象。原电池、电解池的教学可给学生一些仪器、药品,让学生连接装置并观察现象,使学生对电极电势的理解更加深刻。总之,直观性教学可使学生获得由宏观到微观、由现象到本质的规律性认识。

2.6多元评价策略

传统教学评价中存在着过分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过分重视结果评价,忽视对过程评价等弊端,而双语教学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和过程生成,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性多元评价体系。我们制定了适应双语教学的多元评价方法。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学习行为相结合。学生的最终学业成绩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出勤率占5%,课堂参与度占15%,小组作业占20%,期中、期末考试占60%。课堂参与度主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积极提出问题、参与讨论、与他人交流问题解决的方案,是否有独特见解。教师对发言者应使用“great”“wonderful”等语言及时激励,一言不发者不得分。发展性多元评价强调对学生发展的全过程的关注,对常态课堂的全员评价,而不只是看学生最后的考试成绩,使得学生对每一堂课、每一次作业都认真对待,绝不掉以轻心,双语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3.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需要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开放办学方式,学习先进双语教学经验,找寻学生认知发展的路径,改进教学评价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教材建设和学情研究,不断提高双语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现双语教学走向世界,早日与国际接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2001-8-28.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6.

[3]陈佑清.构建学习中心课堂[J].教育研究,2014(3):96-105.

双师课堂实施方案范文篇9

【摘要】课堂练习教学是课堂教学活动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课堂练习内容设置与课堂练习讲解活动的有机统一整体。课堂练习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应贯彻和落实新课改目标要求,将学习技能培养渗透在课堂练习教学始终。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心得,对当前初中数学课堂练习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方法的运用,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练习;能力培养;思考

教育构建学指出,课堂练习教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课堂练习内容设置与课堂练习讲解的有机统一整体。众所周知,课堂练习教学目的,是及时巩固教学活动成果,实时查找学习活动不足,及时查漏补缺,再次升华教学效果。新实施的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坚持以生为本,将学习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活动的第一要务,提供学习实践舞台,锻炼数学学习技能,培养数学学习品质。课堂练习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也应贯彻和落实新课改目标要求,将学习技能培养渗透在课堂练习教学始终。基于上述认识体会,本人现结合自身在教学实践心得,对当前初中数学课堂练习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方法的运用,进行简要论述。

一、利用教学活动双边特点,实施互动式课堂练习教学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通常以交流、谈话、讨论等互动方式进行。课堂练习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自己一个人”完成,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单边活动,而应该深入利用教学活动双边特性,将课堂练习作为师生互动交流的有效载体,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围绕课堂练习内涵、解题方法等主题,与教师进行深入互动、交流沟通,将原来的教师单独“讲”变为现在的师生互动“学”活动。如在“如图所示,在一个吟ABC中,已知蚁BAC越60毅,蚁ACB越40毅,点P和Q分别在边BC和CA上,蚁BAC、蚁ABC的角平分线分别为AP、BQ,求证:BQ垣AQ越AB垣BP”课堂练习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讲解该问题解答的思路以及方法过程时,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就该问题解答思路进行分析探讨活动,教师提出“根据该问题条件分析,可以知道问题条件告知了哪些数学知识?”、“问题条件中存在哪些数量关系?”、“根据所探析的内容,我们解决此问题时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思路?”等问题,依次逐步向学生进行呈现,引导学生根据提示内容进行探析问题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此问题的解题思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通过构建等腰三角形的途径,找出等量关系,进行等量替换”。在此过程中,教师开展互动式课堂练习教学形式,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互动讨论,有效引导,既展现了师生互动特性,又提升了课堂练习效果。

二、抓住课堂练习探究特点,实施探究式课堂练习教学

学生数学学习素养提升、学习技能树立的过程,就是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积淀的发展进程。课堂练习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巩固学习知识,还在于锻炼和培养学生动手探究能力。教师在课堂练习活动中,应避免教师的“讲”取代学生的“探”,抓住课堂练习探究特点,有意识针对练习内容设置学生动手探究的时机,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解决练习案例,找到解决练习案例思路,获得问题解答要领,让学生在探析案例中,实践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培养。

问题:如图1,已知吟ABC为Rt三角形,蚁CAB=30毅,BC=5。AE彝AB,AE=15,连接BE交AC于点P。(1)求出边PA的长;(2)如果现在以点A为圆心,AP为半径作一个已A,试判断出BE与已A之间的关系,是不是相切,请说出你的理由。

上述问题是教师在“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课堂练习中所设计的一道案例。

在此问题案例讲解中,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进行课堂练习讲解活动:

学生探析问题条件,教师引导学生深层次探析解题要求与问题条件之间的练习,学生分析得到解题的思路:要求PA的长,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得到吟APE易吟CPB,然后根据AE与BC之间的长度比得到3:1;BE与已A相切,通过已知条件,可以得到蚁ABE=60毅,进而得到蚁APB=90毅,所以BE与已A的一条切线与圆相切。

学生进行解题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分析完善。

学生反思整个案例探析过程,教师与学生总结归纳解决此练习案例的方法策略为:运用切线性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知识进行解题。

三、紧扣课堂练习反思特点,实施评价式课堂练习教学

教师在课堂练习教学活动中,通过典型案例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深刻反思,自我剖析,找寻自身学习活动得失,并获得解决的有效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练习教学中,要切实做好评价、指点工作,认真深入学生课堂练习活动中间,查找学生课堂练习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有效评讲活动开展提供了“充足基础”,同时,在讲解过程中,能够针对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进行评价教学活动,通过教师的有效评判,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找寻存在根源,指明解决方法,树立解题素养。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以“训斥”的口吻或否定的观点评判学生,应该发挥评价教学激励特性,促进作用,让学生在肯定、赞许评价教学中,深入反思,深刻整改,提高数学学习技能。

四、利用练习内涵丰富特点,实施发散式课堂练习教学

课堂练习的目的,不仅止于对学生知识内容的巩固,还在于对数学内容要义“升华”、“丰富”,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创新能力。在课堂练习教学中,教师应深刻研析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丰富内涵以及广泛外延,在讲解课堂练习内容基础上,对问题创新加工,举一反三,借助问题案例形式多样性、解答灵活性、内容丰富性等特点,设置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发散问题案例,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分析,对教材要义认识更加深刻,丰富内涵掌握更加具体、与其他知识点联系理解更加透彻,切实提升学生综合数学素养。

双师课堂实施方案范文篇10

关键词:双语教学;专业课;实践

作者简介:牛瑞霞(1977-),女,河北保定人,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李杰(1972-),男,河南柘城人,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41-02

从2001年开始,国家教育部就要求各高校广泛开展双语教学,以适应加入WTO后对人才的各种需求。[1,2]我校本科生培养方案也因此进行了大调整,要求每个专业至少有两门专业课为双语课程。我们应用化学专业在2006版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规定原课程“催化作用化学”更名为“催化化学基础”,并改用双语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笔者自2004年起即从事“催化作用化学”的教学工作,对相关内容熟悉程度高,且有较好的英语功底,决定承担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改用双语教学模式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目前该双语课程已开展三届,从目前反映的情况看,开展状况基本良好,但仍有诸多不足之处。本文结合三年来从事该课程的教学情况,谈一谈如何上好双语课,如何利用英/汉双语这种新的语言载体将专业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一、要做好课前准备

双语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授课教师,这主要反映在备课的过程中,因为双语授课教师承担着选取、组织授课内容的重要任务。双语教材的选取,即要考虑学生知识框架结构,保证教材内容的适用性,又要考虑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3,4]一般而言,教材有原版、自编、改编等几种选择。对于“催化化学基础”而言,其课程特点决定了应选原版教材,学生可以接触催化领域的前沿科学。但本科生教材难度应适中,毕竟还有一部分同学英语水平欠缺,我们不能因为使用了双语教学模式就忽略了双语教学的双重目标的实现,忽视了传授专业知识的有效性。

在备课的第一步,即教材的选择上应选择语言生动、图例清晰、逻辑性强的原版教材。以“催化化学基础”而言,原版教材很难找到,催化化学系统庞杂,包括均相催化、多相催化、相转移催化、酶催化等等,在学时较少的现实情况下(32学时),想让学生催化化学的基础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必须从一系列原版教材中提炼内容,并根据学生现有知识体系将提炼出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在有限的学时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要求教师把原版教材读懂读透,结合中文资料充分理解并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只有在教材内容确定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教师教有所依,学生学有所握。

备课过程的第二步就是制作高品质的多媒体课件。目前高校的普遍授课方式为多媒体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授课过程可以实现图文并茂、信息量饱满等基本目标,使专业知识的讲授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比如“催化化学基础”中的分子筛的结构,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很难理解其特点,但通过三维立体动画展示,可以使学生清楚的了解,师生间的信息传输变得异常简单,非常有利于弱化难点。

当然,作为双语课程授课教师,实现上述备课过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笔者自进行双语教学以来,制作“催化化学基础”英/汉教学课件已经三年,课件历经多次修改,每年上课前都要对内容补充加以完善,目前基本可以用于正常教学。通过课件的制作,笔者深知不易。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课件素材的搜集要借助网络和图书,需要教师浏览众多网站,比如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Google学术搜索、新浪爱问、百度文库、豆丁网等等,并借阅或从网络下载英文原版电子书,阅读量非常大。其二,素材的整理需要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应用水平,需要自学,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软件有图像处理软件Adobephotoshop,音频编辑软件Soundforge、Wavestudio,视频编辑软件Adobepremiere,三维动画制作软件3DSMax等。再有,就是将课件素材有机结合在一起,编辑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还要用到软件PowerPoint、Authorware、Director、Visualbasic等。此外,笔者还要用到化学专业软件:Chemdraw、GaussView、ACD/ChemSketch等,用以绘制具有立体构象的化学分子式,展示催化剂及催化反应物种的具体结构,使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中催化作用的神奇及本质。

备课的第三步就是准备学生的furtherreading材料,由于学生英文水平的限制,自行阅读英文教材和课件有一定困难,仅依靠阅读教材、课件和课堂讲授等环节,可能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仅完成了40%~50%,如能辅以一定量经过提炼的中文资料,学生对知识重点的理解和掌握才能深入全面。所以笔者在每一章节的原版内容讲授之后,都要提供一定的中文延伸阅读材料,需要注意的是,该材料不是原版教材的翻译,而是相应核心内容中文参考。笔者认为,备课过程中第三步是否实施,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双语教学双重目标能否有效实现。

二、要组织好课堂语言

专业课双语教学模式的特别之处在于让学生借助于英文思维模式学习专业知识。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必须使用一定比例的英语教学语言。至于汉/英语比例,并没有明确的要求。[3]实事求是地讲,在一般高等院校的大三、大四学生群体中开展纯英语教学,可实施性并不强,虽然我们的学生学习英语十几年,但英语听力水平很低,如果教师纯英文授课,对于学生而言无异于听天书,更不要谈什么教学效果。

笔者曾花费大量时间尝试大比例英文授课,课后一名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反映的问题是:“老师,你课堂上的口语太流利了,但是我都没听懂你在说什么,只听懂了一句OK?”此后,笔者深入思考了这个问题,调整了授课语言的使用比例,在回忆上节内容、引出本节内容、总结本节内容以及习题等环节使用英语,而进行本节核心内容的解释时,英/汉比例为1∶1,并对重要词汇进行中英文对照解释,具体原理的解释采用纯汉语教学。从实施效果看,语言搭配得当,学生既熟悉了英文课堂的常用语句,也对专业知识有了很好的理解。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在期末考试时采用纯英文试卷,考试过程中学生都未曾出现读不懂题目的现象。

三、要规划好教学过程

早在2006年,我校迎接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之前,学校对基本教学文件进行了统一规范,要求上课前准备好教学大纲、日历、教案、讲稿及课件,其中教案的设计中规定,每2学时教学内容作为一个单元,进行教学过程计划方案的设计,并明确注明每个知识点需要的教学时间安排。该项要求目前仍在实施,从这一点看,学校的出发点应该是希望教师在上课前,备课过程中提前设计好课堂教学过程,这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般来讲,大学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课堂气氛较活跃,因此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时所设问题的大小、难易程度可以适当提高。可以安排设计讨论的环节,引导学生归纳推导出问题的答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比如,在何种情况下才可以考虑向体系中加入催化剂以加速化学反应?可以集思广益,让学生自己通过回忆以前的化学知识来寻求答案,学生通常会从反应条件去考虑,这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师生互动性增强,活跃了课堂气氛。当然,在回答问题时,尽量要求学生使用英语,一般情况下使用汉语。笔者经过实践经验总结,一般采用复习旧知识―提出新问题―讨论解决办法―引出新知识―核心内容解释―总结新知识―做习题巩固新知识的教学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在“催化化学基础”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该思路,区别在于,除解释核心知识内容时采用英语∶汉语比例为1∶1外,其余环节均使用英语授课。

总之,任何一部分核心知识内容都能起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找到切入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任课教师必须按照各自的课题特点,灵活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才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四、要强化课堂教学管理

虽然网络技术背景下,精品课程、网络课堂等新兴的教学载体不断出现,但是在我国的大多数学校里,课堂仍是目前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同时,教师对其教学过程的控制与调节能力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身心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进行课堂管理的目的不只是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而是要将纪律管理与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高校里的双语课程普遍安排在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笔者的“催化化学基础”的授课对象是大学四年级学生,学生与老师的配合程度较之前会稍差,所以,进行双语教学尤其要强化课堂教学管理。

心理学上认为,人在心情愉快时,更容易接受事物。因此,教师上课时要充满热情,营造好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5]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教师还应该在每节课的一开始就明确地告诉学生这节课要做什么,使学生有学习目标,有效激发求知欲。当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时,要采用婉转的方式,以免其他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习题环节,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融入学生当中,既可以监督学生,又可以适当的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增进师生感情。

此外,笔者为保证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严格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实行课前检查制度,以保证学生在课堂外有一定的阅读英文原版教材的机会,有助于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在课后将中文阅读资料目录提供给学生,用于巩固专业知识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1.

[2]李岚清副总理在外语教学座谈会上的讲话[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1997,(2).

[3]刘华.关于提高高校双语教学课堂效果的几点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29-130.

双师课堂实施方案范文篇11

关键词:小学体育;全过程动态备课;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410(2015)10-0051-03

一、新课标下的全过程体育动态备课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都在不断改变和发展,浙江省教研员余立峰提出了一个新的单元构建的思维方式,即“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视角下的单元构建思想。这间接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要求。全过程体育动态备课是适应时展需求,在体育动态备课的基础上,以新课改理念为大方向,提出的贯穿教学始终的备课方法。它更多地注重在变化中因势利导,在尊重学生学情、场地、天气以及教师本身的条件的基础上,结合体育教学培养方案、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计划、课堂教学以及教学完成的过程上,随着时间以及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不断地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实现调整、改进和完善,具体表现为围绕一个教学内容展开的一节或多节课的备课过程,要求更具操作性和实效性。

二、全过程动态备课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一个传导机理

备课本身是一项计划,计划是思路性的,属于意识范畴,而具体的实践却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仅仅按照计划实施课堂教学而不重视具体实践的变化来应对,那么有可能使得计划与实际相违背,而如果以具体实践的变化为因由而轻视了备课,那么从长远来看,就容易使得课堂教学偏离教学目标,或者因为无法满足阶段性的教学目的而降低教学效果。全过程动态备课讲究的就是计划与实践的统一,因此,全过程动态备课所遵循的一条基本哲理就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计划指导下开展实践,在实践应用下改善计划。

一般以为,备课仅仅是课前的准备工作。从字面看,备课即准备课堂教学,但在全过程动态备课的视野下,这个层次的备课偏于狭义,全过程动态备课贯穿了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大过程。课前需要充分的准备,课中需要精心的实施和调整,课后则需要及时地总结和反思。

首先,课前的备课是基础性的工作,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安排具体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方案,这是一项思路性的工作,为后面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大框架。脱离了这项工作,后面的教学实践将失去准绳、无据可依,就容易使得课堂教学无的放矢、缺乏效率以至于偏离教学目标。

其次,课中的教学实践需要因变而变。拘泥于一成不变的备课内容将使得课堂变得僵硬、缺乏生趣,严重的甚至可能与事先制定的教学目标相违背。其原因在于,受体育课程的教学特性影响,学生是活的,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场地虽然是死的,但也容易受到季节、天气、施工等影响,因此也容易变成活的,而教师当然也是动态的个体,也受到个人的情绪、身体条件等影响。因此,在大框架不变的前提下,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因时易势,以变制变,遇到未料情况发生时,需要适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最大化达到教学目的。

最后,课后的教学总结与反思是教学提升的关键。在将计划应用到实践中时,或许会感到有那么些闪光点,或许也会感到有那么些瑕疵,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后及时地总结和反思,把好的做法或想法及时保存下来,把遇到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并思考更好的解决方案,那么在以后的备课中就可以得以更好地完善。

在这样一个自我修复式的全过程动态备课中,备课的成熟度将越来越高,而课堂实践经验也将越来越多地反映到备课之中,问题也将随之减少。假设完全达到教学目标为100分,那么随着螺旋式上升的全过程动态备课,实践教学所能达到的教学目标将不断趋近于100分。

图1全过程动态备课

三、全过程动态备课在体育课实践中的运用

1.“动”在课前,考虑全面,制定合理教案

相较于其它学科,体育与健康的教材省内外不统一、参考教材少,室外活动课易受天气、场地、器材等多种因素制约,需教师备课具有更强的灵机应变能力。

第一、教案要考虑天气情况。一节室外广播体操课在温度20°左右的天气和在寒冬里上课,其在教案的准备活动教学环节设计上要存在区别。前者,教师可以低强度运动作为课前活动,就能达到让学生热身、舒活经脉的作用,而在寒冬里,就需要安排趣味跑等运动强度大的热身活动,达到热身效果。

第二、教案还要考虑场地、器材。以“奔跑吧,兄弟”里的撕名牌游戏环节为例,改编并设计一节体育追逐课。在操场人不多、场地宽阔的情况下,即使大量学生自由奔跑,也可以确保安全,开展效果也不错,但如操场已是人山人海,这样的练习活动就存在安全隐患甚至无法开展,因此教师就必须调整教学环节,甚至改变教学内容。同样的,排球课若没有充足的排球,羽毛球课无充足的球拍和羽毛球,也都无法开展正常的体育教学。因此,场地、器材对一节体育课的备课都非常重要,教师应将其考虑其中。

2.“动”在课中,“案”随课改,打造适宜教案

体育实践课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学生课堂表现、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的个体差异等都会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和最后的呈现形式。以浙教版水平二《跪跳起》一课为例。

课前、课中的案例:

(1)备课教案

(1)热身激趣,语言导入

①垫上操,引入脚背拍垫;

②游戏:红绿灯(利用膝盖进行红灯停、绿灯行的四面转发,让生体会腿部离垫,腿部发力)

(2)技能掌握,体验乐趣

①无臂起跳练习

②带臂起跳练习

③起跳摘物

④完整跪跳起练习

⑤组合练习:跪跳起+燕式平衡,跪跳起+挺身跳(选择其一)

(3)恢复身心,放松结束

实施教案一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问题一:原以为游戏红绿灯比较具有趣味性,却在实施中发现学生在转至身后时,看不见教师的红绿灯牌,而转身会影响腿部发力和起跳。

改进措施:练习一次后,立刻改“红绿灯”游戏为“撑垫跪跳起”。

问题二:原想通过有无手臂练习让生体验手臂制动用力的作用,而课堂实践证明,无臂练习,学生根本无法单单靠腿部发力,而且导致学生身体重心不稳。

改进措施:不再进行无臂练习环节,而是通过尝试―集体练习等形式增加摆臂起跳的练习次数。

问题三:组合练习安排了跪跳起+挺身跳,发现这个练习相对更受男生喜欢,女生不但不好完成这个练习,也不喜欢。

改进措施:增加一项组合练习,并让男女生自由选择其中一项练习练习,让学生在对比实践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组合项目。相对来说燕式平衡更适合平衡性好的人练习,而挺身跳更适合腿部力量和腰腹力量好的学生选择。

(2)课中教案

(1)热身激趣,语言导入

①垫上操,引入脚背拍垫

②游戏:撑垫跪跳起

(2)技能掌握,体验乐趣

①弹弹弹练习

②起跳摘物

③完整跪跳起练习

④拓展组合:跪跳起+燕式平衡,跪跳起+挺身跳(选择其一)

(3)恢复身心,放松结束

3.“动”在课后,多次打磨,形成优质教案

课后动态调整的案例:

全过程动态备课不仅要求在课前精备课,根据课中生成调整教案,还要在课后不断磨课改进,最后形成优质教案。以笔者参加台州体育教学大比武《体育与健康》水平二的跳跃单元第四课时为例,立定跳远是主教材,重点为双脚用力蹬地,难点是摆臂与蹬地协调一致。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围绕重难点,进行了体育教案的设计,并对这一教学内容不断调整完善,最终形成了一次体育课的动态备课,呈现的教学课堂广受好评。

(1)课后教案一

(1)快乐热身

①图形跑,边跑边模仿边做伸摆练习

②热身操

(2)游戏引导

①顶绳比远:直体顶绳比远、半蹲顶绳比远

②手摘仙绳:直体顶绳比远、半蹲顶绳比远

③悄悄落地:原地跳起轻落、向前跳起轻落

④双跳双落

(3)探索合作:飞越彩绳

(4)收获喜悦:小组比赛

(5)恢复身心,放松结束

实施教案一出现的问题:

问题一:在跑动中做伸展练习出现断续性,笔者将其改为提示中的图形跑,为下面的队形变化作铺垫。

问题二:第一次试上课后就明显感觉这套操对学生有点难,动作不够简单。而作为比赛课,没有学生的提前接触,操一定要编排得易操作又能与立定跳远相关联。

问题三:对于顶绳比远环节,发现绳子难放置,但又一时找不到更好方法。同时发现直体顶绳根本无法发力,改为取消这一教学环节。

问题四:看似形式多样,但立定跳远完整练习的教学环节缺失,学生的掌握情况不够好。

问题五:第二块副教材缺失。

一节课中出现这么多的问题,课堂效果是不会好的,教案一的实施没有能完成教学目标。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调整教案并将其再实践运用。

(2)二度调整教案

教案二:

(1)快乐热身

①图形跑,跟随师跑出L型、S型、O型和三角形

②热身操,音乐舞曲-RiseAndFall(ClubMix)

(2)游戏引导:

①半蹲顶绳比远

②手摘仙绳:直体上摆摘绳、半蹲上摆摘绳

③悄悄落地:原地跳起轻落、向前跳起轻落

④双跳双落

(3)探索合作:

①立定跳远完整练习②飞越彩绳③小组比赛

(4)收获喜悦:趣味爬行

(5)恢复身心,放松结束

实施二度调整教案出现的问题:

问题一:热身操音乐过于成人化,动作及音乐无法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怎样挑选合适的歌曲,并结合音乐编排动作是急需改进的关键。

问题二:在顶绳比远环节,无论学生怎么用力顶,还是顶不远。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双脚用力蹬地发力的感觉,为何不考虑蹬地比高?

问题三:在向前跳起轻落环节,由于没有目标,学生也失去动力,这一环节仅仅比轻而没有在此基础上的比远,因此在下一教案里要设置目标物。

问题四:双跳双落与完整立定跳远有类似,这一双跳双落可以有机结合到完整的立定跳远中,让教学环节变得更加紧凑。

问题五:副教材不够有新意,也不适宜四年级学生,思考一个既有合作性又锻炼学生双臂、腰腹力量的练习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针对以上不断出现的问题,笔者再次对教案进行修改调整。

(3)三度调整教案

教案三:

(1)快乐热身

热身操,音乐舞曲-RiseAndFall(ClubMix)改为音乐舞曲《小苹果》,动作里饱含立定跳远的蹬摆动作

(2)游戏引导

①顶绳比远改为弹簧发射:原地屈腿蹬伸跳、半蹲顶物比高

②手摘仙绳

方法:前后两人一组,一人作持桃者,一人作摘桃者,相互交换(举挑者可根同伴水平调整桃子的远度和高度),增加学生的选择度和灵活度,去除多余的直体上摆摘绳

③悄悄落地:原地跳起轻落(听声音辨轻)、向前跳起轻落(前方设置1、2、3分数线)

(3)探索合作

①立定跳远完整练习:一步立定跳远、连续跳两步

②飞越彩绳(四人一组,其中两人用彩绳设置一掌高的障碍线,另两人进行练习,依次):自我调整、挑战同伴

③摆设造型

(4)收获喜悦

①素质练习:“一秒钟马路变拱桥”:第一人做仰卧成拱桥,另一人钻爬;第一人做俯卧于地面,另一人则跨过

(5)恢复身心,放松结束:《荷塘月色》放松操

实施三度调整教案出现的问题:

到此刻,教案已经进入细节的修改中,如何让教案更加完美,让问题考虑更全面,是最后阶段需考虑的,也因此有了最后的教案定稿诞生。

(4)四度调整教案

对于“弹簧发射”环节,头顶跳绳始终觉得不够理想,因此改跳绳为带有摩擦性的特制小竖条。同时将素质练习从简单的学练到1分钟计时,以钻爬、跳跃数量多者为胜,这大大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和队员间的合作性,进一步考验同伴间的配合能力。

四、结语

在这种全过程动态备课的模式下,可归纳出三大特点:

一是对于学生。在“学为主体”思想的引领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动态备课围绕学生转,有利于根据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实施,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二是对于教师。教师对教学全过程的思考与探索有利于锻炼教师的总结归纳能力,也有利于教师积累课堂实践教学经验。

三是对于课堂教学效果。动态的根本目的是因变而变,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在全过程动态备课模式下,有利于不断趋近于100%的教学目标,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余立峰.“技术・体能・运用”视角下的单元构建研究[J].体育教学,2014(06).

[2]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必学内容教师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07):114-116.

[3]周慧.以“动”制“动”――浅谈营销专业课教师的动态备课[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3(04).

双师课堂实施方案范文篇12

论文摘要:双语教学是国际贸易本科的专业需求,也是培养跨国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分析双语教学系统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讨论了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个系统的解决办法,即通过双语教学系统设计来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社会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际间交流的增多,以及我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急需大批具有对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了适应教育全球化的需要,我国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都开始在涉外本科专业推行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国际贸易本科专业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六大试点双语教学的专业之一。国际贸易本科专业的双语教学是指在国际贸易本科课堂上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进行的学科教学与交流。其目的是通过课堂上的真实语言环境帮助学生高效掌握国际贸易专业英语,锻炼学生的专业英语表达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够用英、汉两种思维方式进行国际贸易学科的学习、思考与研究。双语教学在我国尚处于实验阶段,许多院校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开展的双语教学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眭,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与现实发展对该专业提出的要求相距甚远,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和理论上的指导。笔者认为,要解决目前双语教学中的问题,必须从国际贸易本科的专业特点出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一个完整的双语教学系统设计。

一、双语教学系统设计的要素分析

教学系统设计(ISD,InstructionSystemDesign),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具体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模式等四个基本的构成性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又构成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复杂的运行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过程。

师资是双语教学中的关键因素。双语教师首先必须是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对学科体系基本框架、学科发展趋势、理论发展动态等有较全面及时的了解。同时,这些教师也应具备较强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较强的听说表达能力。

学生在这个教学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配合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一方面,离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双语课程的内容无法讲授,特别是在进行一些案例分析、课堂提问时学生的投入程度尤其重要;另一方面,双语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也要求学生必须主动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双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时面临着语言和专业的双重压力,双语课程的学生要投人大量时间和精力,既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又要提高使用英语的能力。

教材是双语教学系统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构成性要素,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教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材是指教科书,而广义的教材则是指包括教科书、教学大纲、教师手册、学习指导书、复习题、练习题、参考文献等在内的教学材料系统。面对众多的原版教材,选择的标准为该教材能基本概括学科理论,或者是能反映学界形成共识或权威性的分析范式。它既要为有志于进一步研究本学科理论的学生提供一个知识和方法上的基础,也要为从事具体实践的学生和专业工作人士提供一个知识和方法上的依据。

国际流行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浸没式、过渡式和维持式三种,三种方式各有所长。在教学实践中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应视实施双语教学的学生类别、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状况、实施双语教学的目标以及语言目标而定。双语课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当好教学设计者、组织者与协调者的角色,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条件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促进其发挥主体作用。鼓励双语教师积极编写详细规范的双语教案,并制作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使双语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除了上述四个最重要的因素以外,为保障双语课程的顺利开展,双语教学系统设计还应充分考虑相关学校和院系建立的管理制度、完善对双语课程的激励机制、规范双语课程的评价考核制度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

二、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在我国还不成熟,在学生、教师、教材和考评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一)双语师资水平有待加强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以英语为基础的实践性专业,专业素质与外语素质的“双高”是高校双语老师的基本素质要求。虽然目前很多高校的专业骨干教师一般都有硕士或博士学历,具有较高的读写能力,但听说能力相对较弱。在温州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34%的学生认为老师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有40%的学生担心老师是否能使用英语清晰准确地讲述教学内容,52%的学生则担心老师是否能恰当处理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运用的关系。如何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语言技能等方面加强双语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

(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待提高

国际贸易专业属于国内财经院校的热门涉外专业,该专业学生入校时高考英语成绩总体较好,而且该专业学生在人校后学习英语的热情很高。但双语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主要在于学生目标语言水平不容乐观,特别是听说水平不尽如人意,专业词汇量不够是学生使用原版教材的最大障碍。此外,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够充足,难以做到迁移、融会、贯通,造成了专业知识前后无法相互沟通,新知识的学习缺乏严密的系统性,直接损伤学科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教材的使用有待系统化

按教育部的要求,大学的双语教学要使用外语原版教材,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我国的双语教学开始于最近几年,任课教师本身信息渠道狭窄,同时原版教材价格昂贵,不仅对于学生,而且对于老师来讲独自承担教材的使用费用都是个不小的负担,因此造成当前双语教学过程中使用教材难易程度参差不齐,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的局面。“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WI''''O体制及案例分析”等国际贸易专业双语课程采用的教材大多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中文本或英文本,或者翻译后再编著,虽然能基本满足教学过程的需要,但是缺乏系统规划。

(四)考核制度有待健全

考核制度是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措施。在双语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不但要熟悉专业知识,还要吃透原版教材,为了满足大纲要求和联系我国实际,教师要收集很多针对我国实际的资料,因此其工作量和难度要比非双语教学大很多。此外,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采用双语教学往往会影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而且有些学生还可能产生抵触晴绪,教师在课堂上可能面临更多的难题。因此,如果没有相关的薪酬激励措施,光靠教师的热情是无法坚持下去的。同样,学生在学习难度和学习任务方面也大大增加,如果还是采用相同的学分,也会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上述问题错综复杂,互相影响,不是某课或某个教师能够解决的,必须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解决。

三、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系统设计

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系统设计,是指为实现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目标,而对整个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活动进行规划与安排,并根据实践获得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活动的系统化设计过程。

包括课堂教学策略设计、课程设计、师资来源与培养、教学内容设计、评价管理设计等。

(一)课堂教学策略设计

目前国际贸易本科双语教学课堂教学策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为“群体一接受”型,即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少数采用个体一接受型;而个体探究型、群体探究型则占极小的比例。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为教学媒体的选择与组合,在加大信息量的同时充实教学内容,节省英语板书时间,利用国内外经贸专题网站、专业学习网站拓展双语课堂的范围和空间。教师可在校园网上建立个人主页,公布外文版教学大纲、本学科主要内容、中外文参考资料、相关站点链接等;二为教学方法的优化,尝试“例中学”、“做中学”、“探中学”、“评中学”等多种多样的双语教学活动,发挥各种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的优势,提升双语教学效果。

(二)课程设计

国际贸易专业具有专业性强和实践要求标准高的特点,其知识结构具有层次鲜明、衔接紧密的特点。双语课程的设置宜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基础性学科、应用性学科和上层学科在设置时间上的系统性。在第一、二、三学期完成全部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中的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在此阶段,学生没有任何专业及经常课背景,不提倡开展双语教学。在第四学期,为避免学生从大学英语教育到双语教学的巨大落差,宜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进行过渡,如“外贸函电”、“经贸英语会话”。第五学期可开展“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专业基础课的双语教学,由于是基础课程,不宜采用过多的外语教学,以免影响学生的理解,比较适合的教学外语使用比例是20%30%,让学生熟悉专业术语和对应的外文名称。在大三上学期开展“进出口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经贸地理”等课程的双语教学。在大三下学期开展“国际结算”、“单证制作”、“报关与商检”等课程的双语教学。大四上学期开展“国际商务谈判”和学生课程实践的双语教学。这样可以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词汇的掌握有一个系统渐进的过程。

(三)师资来源与培养

在教师方面应开展“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由于外贸专业是一个以英语为基础的实践性专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聘请国外学者来讲学,或者聘请有出国留学经历的学者担任双语教师,或者引进外贸专家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并承担适当课程、适当比例内容的教学任务;同时,可以通过校本培训、国内进修访学或国外进修的方式培养在职双语教师,或将教师送到外贸公司去实践,来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外贸操作水平和双语教学能力,使其知识结构与贸易发展与时俱进。

(四)教学内容设计

双语教学内容的选择尽量遵循以下标准:一是内容新颖,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克服双语教学中使用外语工具的不利因素;二是内容理论性较弱、理论性较强,理论知识较为抽象,用英语讲解很晦涩,将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通过实践可以弥补学生对理论理解的不足;三是章节相对独立,内容相对松散,前后章节既是一个整体,又相对独立,对前章内容的理解相对来说不太影响后续章节的学习;四是注重教材的选择,可选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推荐使用经济学类、管理学类专业及法学专业原版影印教材的通知》所推荐的教材,还可参照国内高水平大学正在使用的英文教材,必要时可根据教学需要对原版教材进行删减集成,自己编写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其它辅助教材,如中文教材、生词表、网站、工具书等。

(五)评价管理设计

为了保证双语教学工作的质量,以及对双语教学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以便为今后双语教学工作的全面展开打下良好基础,应建立双语教学评价体系,即根据双语教学目标的要求,对双语教学全过程和结果展开有效监控,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和效果,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作出的价值判断。双语教学评价不仅能使教师获取双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同时,使学校、学院及时了解双语教学的实施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进双语教学管理,促进双语教学系统的不断完善。双语教学的评价管理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对教师的激励,在政策上鼓励教师深化研究、大胆实践,制定双语教师的薪酬制度,使他们的超额付出得到肯定和回报,如适当上调双语课的课时量,以解决课时有限带来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耗损的问题;二是对学生双语学习的评价,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在课堂/课外论坛中的发言及讨论的次数、质量、水平确立为评价内容,鼓励学生撰写英文报告、论文、方案,期末总结评价时可将口头考试与书面考试有机结合,综合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可中英文结合;三是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监督机制,把双语教学纳入日常的教学管理程序,从根本上稳定双语教学模式,可成立双语教学管理部门,制订既详细又具实际可操作性的评估细则,对教材的选用、教师的准入制度、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课堂教学检查、试卷、学生意见反馈等进行规范和管理,制定相应的章程和模式,做到凡事有章可循、有案可查。

  • 上一篇:公司金融研究方向范例(12篇)
  • 下一篇:<核心能力与核心价值范例(1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