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1生物芯片和生物传感器应用于环境监测
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是利用固定在载体上的生物大分子与检测对象间的特异性地相互作用的原理做成的检测模块。载体上的生物大分子与检测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的物理或化学变化现象转化成生物电信号,检测系统将电子信号放大,可得到与生物转感器或生物芯片相互作用的环境物质的相关信息。这类检测方法灵敏度高、针对性强、检测速率快,目前已有产品成功应用于环境监测领域,诸如生物需氧量生物传感器、微生物毒性生物传感器等。
1.2生物免疫检验
生物免疫检验是利用检验系统的免疫自我识别功能,对环境毒性物质进行抗原或抗体的特异反应而检测环境毒性物质。该方法灵敏度高、针对性强、操作方便、成本低,目前已广泛应用到环境污染物的实时监控领域。
1.3Ames实验
197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Ames教授建立Ames实验。该实验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的致突变性。方法适用于测试样品中的混合污染物,反映的是多种污染物的综合致突变效应,是一种较好的环境潜在突变物的预警手段。
2生物技术在废气治理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有机废气,如不经过处理直接排入大气层中,会产生严重的空气污染,最终危害人们的健康。有机废气的处理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生物法是基于“双膜理论”发展而来的新技术,与传统有机废气处理方法相比,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安全性好和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因此,应用生物处理技术净化有机废气逐步成为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有机废气治理新技术。生物法治理废气工艺有很多种,比如生物滤池法、生物滴滤法、生物洗涤法、生物吸附法等。生物法理有机废气包括气液转化阶段、生物吸附吸收阶段和生物降解阶段三个阶段。诸如,美国有公司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处理工业性恶臭气体,取得了满意的除臭效果,且无二次污染产生,德国的科学家利用生物滤池法处理含硫化氢气体,90%以上硫化氢得以去除。有机废气生物处理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新方法,不但成本低、能耗少,而且处理效率高。但是,应用生物方法处理有机废气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生物法在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气时效果良好,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气的治理效果欠佳,生物过滤法所用填料的比表面积、孔隙率等直接影响有机废气的处理效果,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的填料方面的研究和产品还很少,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3生物技术在污水净化中的应用
3.1生物强化处理法
为了提高常规活性污泥法的效能,通过提高系统微生物浓度或者投加生物强化材料成为生物治理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主要强化方法有:(1)高浓度活性污泥法。通过培养颗粒污泥等方法,提高生物系统中污泥浓度,延长龄泥,从而促进对难分解物质的处理,提升污染物降解效能。高浓度活性污泥系统中有效微生物的数量是常规活性污泥法的3~5倍,从而大大降低了污泥负荷,提高系统污染物处理效果。日本有科学家采用该方法处理难分解的聚乙烯醇废水,取得显著效果。(2)化学生物絮凝法。它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化生物处理技术。是在常规活性污泥中加入氯化铁、聚合氯化铝、硫酸铁等混凝剂,形成生物铁或铝絮凝体活性污泥。这种污泥呈颗粒状,沉降性能好,可避免污泥膨胀现象,同时通过周期性排泥,除磷效果好。(3)生物活性炭法,该方法是美国杜邦公司在1972年提出的一种生物强化处理方法,用于处理化工废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方法借助活性炭优良的吸附能力以及微生物氧化能力的协同增效作用,提升污染物去除效能。中国的张旭等利用生物活性炭工艺处理石油类污染地下水,发现该技术对石油类污染物的平均去除率为45.4%,同时提升了系统的脱氮效果。
3.2固定化微生物法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这种技术通过将微生物固载到一定的填料或载体上,提升系统中有效微生物的数量,同时可富集污泥龄较长的微生物,并且固、液分离效果好,减少占地面积,缩短水力停留时间。实践证明,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容积负荷可达常规活性污泥法的3~7倍,同时可取得50%以上的的脱氮效果。敬一兵等利用海藻酸钠与戊二醛进行交联作为微生物固定化载体处理味精废水,系统的COD去除率在70%以上,总氮去除率在60%以上。王增长等人利用聚集交联固定化细胞技术,将筛选的脱色菌固定在活性污泥絮体上,投加到“厌氧-好氧-生物滤池”系统中处理印染废水,发现处理后出水色度极低,可实现废水回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可增加生物系统中的微生物浓度,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是现有污水处理厂扩容、提升处理能力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3.3投加特种菌法
投菌法就是筛选出对特定污染物有较强降解功能的微生物,直接或者放大培养后投加到生物系统中,可以使生物反应器中的特定细菌处于最佳状态,以提高特种污染物的处理效率。该方法对于毒性或者难降解废水处理效果好,经济成本低,但对于常规废水经济成本偏高。例如,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从上海石化厂分离出能够去除硫氰酸钠的混合菌种处理硫氰酸钠废水,可使得两段生化工艺的硫氰酸钠的去除负荷提高2~4倍,出水水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3.4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法)是按照进水、反应、沉淀、排放和闲置五个阶段周期运行,间歇进出水。SBR法将厌氧、好氧、沉淀等设施集成在一个反应器中,通过控制时间程序而完成连续式设施所达到的效果,一般会设计2套以上交替运行。该方法运行灵活,可以随时调整反应阶段,例如把反应段与进水段同时进行,也可以在进水期的同时曝气,各阶段运行时间亦可随时调整。例如,余宗莲等采用SBR工艺处理生物制药废水,在不额外投加氮、磷等营养物质情况下,当进水COD在3500mg/L以下、水力停留时间16h时,出水COD可以稳定在350mg/L以下。更重要的是,在处理过程中可根据水质水量的变化,灵活调整反应阶段,特别适应于水质水量变化较大的工业废水或分散式污水的处理。
3.5废水生物除磷脱氮技术
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过量时会造成藻类的大规模爆发,形成富营养化水体,导致水体功能下降,丧失原有生态功能。研究表明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过量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因子,因此,研究废水中氮、磷的处理技术显得非常必要。生物脱氮技术主要是借助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通过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实现。朱淑琴等基于间歇式活性污泥法,通过硝化-反硝化过程脱氮,发现在硝化段停留时间7h,氨氮去除率达90%以上,反硝化阶段,以甲醇作为碳源,6h后反硝化率达95%以上。山西汾西矿业集团焦化厂采用A2/O工艺处理焦化废水,发现水解酸化可以改善碳源的生化性,NH+4-N去除率高于60%,COD去除率高于70%,产水可用作熄焦及洗煤补充水加以回用。生物除磷是利用聚磷菌在厌氧条件下释放磷,好氧条件下过量吸收磷来除去污水中磷的方法。目前,应用于工程实践的生物除磷技术有多个系统:Phostrip工艺、Phoredox工艺、Bardenpho系统、A/O系统、UCT工艺、改良氧化沟、SBR工艺等,这些工艺均有一定的除磷功能。
4生物技术在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
城市规模扩大和经济发展导致生活垃圾快速增长和资源能源需求短缺,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普遍面临的棘手问题。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重视对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填埋、堆肥、焚烧和热解相结合的综合处理模式,80-90年代开始,德国、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逐步引入“避免和减少垃圾产生”的减量化观念,从垃圾处理处置的末端治理向源头减量与循环利用方向转变。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环境意识的加强,过去的垃圾成了城市矿产资源,各国开始探寻城市发展中资源能源化解决方案。城市城市固体废弃物中有机物占40%以上,是宝贵的可利用资源。如通过生物技术将其转化为能源或者有机肥料,可以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因此,基于生物技术处理城市固体废弃物,从而获得能源或者优质有机肥是城市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有效途径。由于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能源化处理起步较晚,国外的一些成熟处理技术不能在国内直接应用,加上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短缺,需要加大在生活垃圾资源能源化方面的科研投入力度,同时跳出仅仅回收能源的思想束缚,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其它功能化应用(如作为吸附材料或工农业原料)将更有意义。
二生物技术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除了可应用在废水处理、废气净化、固体废弃物的处置以及环境污染的快速监测等领域,还可以应用在污泥处理与处置、农业环境保护以及场地修复等领域。由于农药、化肥等的大量使用已引起土壤、地下水、水系和海洋的严重污染,世界各个国家都积极制定了各类环境修复计划,其中生物修复技术得到了很高的重视。例如,欧洲的德国、丹麦、荷兰等国家非常重视生物修复技术,他们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毒有害物质,把生物修复技术作为治理大面积区域污染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美国也在积极推进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美国能源部组建了“生物修复行动委员会”来推进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实施。
三展望
一、遥感(RS)技术
1、遥感技术简介
“遥感”是根据“不同物体的电磁波不同”这个原理来探测地表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从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遥感的工作过程是通过遥感平台远载的传感器来探测地物电磁波特性。遥感平台的作用就是稳定地运载传感器。常用的遥感平台为卫星、飞机和气球等,当在地面试验时,还会用到像三角架这样简单的遥感平台。传感器是安装在遥感平台上探测物体电磁波的仪器。针对不同的应用和波段范围,人们已经研究出很多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物体在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范围内的电磁辐射。传感器会把这些电磁辐射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为原始图像。原始图像被地面站接收后,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才能提供给不同的用户使用,用户用这些处理过的影像开展自己的工作。由于遥感在地表资源环境监测、农作物估产、灾害监测、全球变化研究等等许多方面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正处速发展中。更理想的平台、更先进的传感器和图像处理技术正在不断地发展,以促进遥感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在九五期间增加接收五颗卫星的观测数据,包括RADASAT、SPOT、EOSAT等,其中EOSAT能提供分辨率达一米的卫星影象数据,这大大促进遥感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方面,由ERDAS公司研究制的ERDASIMAGINF遥感图像处理软件,以其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友好、灵活的用户界面和操作方式,面向广阔应用领域的产品模块,服务于不同层次用户的模型开展工具,以及高度的图象处理和地理信息系统(IP/GIS)集成功能,为遥感及相关应用领域的用户提供了内容丰富而功能强大的图象处理工具。我国已有不少研究机构或生产部门将该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系统应用于环境变化监测与规划、荒漠化监测等重大项目,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资源详查、资源利用动态、灾害监测与评估等方面已得到较广泛应用。而在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监测、生物量评估与可持续农业中的应用,在全球环境变化与区域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方面的贡献,只是刚刚起步。遥感在城市环境污染调查与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举例如下:(1)大气污染监测。在大比例尺的遥感图像上,可以直接统计烟囱的数量、直径、分布以及机动车辆的数量、类型,找出其与燃煤、烧油量的关系,求出相关系数,并结合城市实测资料以及城市气象、风向频率、风速变化等因素,则能够估算城市大气状况。(2)水污染调查。由于溶解或悬浮与水中的污染成份浓度不同,使水体颜色、密度、透明度和温度产生差异,导致水体反射光能量的变化,而在遥感图像上,能反映为色调、灰谐、形态、纹理等特征的差别,根据这些影像显示,一般可以识别水体的污染源、污染范围、面积和浓度。(3)热污染。利用热红外遥感图像能够对城市的热岛效应进行有效的调查。我国在沿海城市地区(天津、北京、上海、广州以及一些河口三角洲如黄河、长江及珠江等三角洲地区)完成了遥感应用试验,还在攀枝花、沈阳、洛阳、西安、太原等城市进行了城市环境遥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198Q年在天津曾试用不同高度和多种时相的遥感信息,检验其对水、热、植物污染的监测范围和限度,证明通过热红外图像研究城市热力景观效应和热岛效应,可以综合反映城市工业布局、建筑密度和绿地水域的环境效应,作为评价城市环境质量的主要依据;同时,以韭菜和树木生态季相规律的异常,追踪水域和大气污染的扩散范围,指示污染程度,可以作为经常监测城市环境的生物标志。通过红外遥感,还获得了海河下游海水倒灌,沿岸污水渗漏的红外图像,查明了塘沽新港的污水回游和富营养化。通过航空像片,监测了主要街道的车流、车速和密度。在广州采用彩红外和天然彩色航空像片进行城市环境检测,应用结果表明:彩红外片对检测大气污染源、研究大气污染对植物生态影响均有良好效果,对水污染中出现富营养化也有明显反映。天然彩色片对研究水污染、检测污染源范围分布、确定污染等级效果良好。但上述像片难以检测水体的油污染。由于环境监测不仅着眼与物质的空间分布,还要追踪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动态规律,即由二维、三维研究延伸到多维分析,从而反是地球动力学所产生的时间与空间变化,达到解释运动现象,查明来龙去脉的目的,因此有待于对遥感信息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
引言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灰霾天气有所增加,有的城市灰霾天气占到全年天数的一半,有的则超过一半。有关专家根据环境监测机构的提供的监测数据分析认为,造成灰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PM2.5细颗粒严重超标。本文以影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的原因为切入点,针对环境监测中存在的评价体系、环境监测技术和管理监督等问题,笔者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提出了解决办法与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建议。以期对广大环境保护者提供一个理论依据平台。
1影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的问题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研究的基础,既是一种对环境管理的手段,又是有关部门对制定环境保护决策的重要依据,环境监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环境与生存安全。目前,影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的主要问题有:
1.1污染指数评价体系问题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灰霾天气有所增加,有的城市灰霾天气占到全年天数的一半,有的则超过一半。有关专家根据环境监测机构的提供的监测数据分析认为,造成灰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PM2.5细颗粒严重超标。专家指出:我国现行的空气污染指数评价体系是10年前根据当时城市的空气污染状况所制定的,污染指数评价体系只包括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这3项指标,对引起灰霾天气的PM2.5细颗粒和臭氧等指标并没有包含在内,因而导致了监测部门公布的空气质量数据与实际空气质量有很大的差别。
1.2环境监测技术问题环境监测技术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资金投入问题。由于环境监测部门的监测资金投入主要依赖财政部门,有限的财政投入引起监测技术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无法及时对监测设备与监测技术更新。2、技术人员问题。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因受编制限定的影响,无法得到及时充实,同时由于监测部门资金不足,很难对现有技术人员进行必要技术深造培养,因而导致监测技术跟不上对环境监测质量的发展要求。
1.3管理监督问题由于环境监测监测是一个带有公益性质的垄断行业,加上环境监测部门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上存在严重的缺陷,对环境监测的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一些监测部门受利益的驱动,将环境监测的工作重心转向了一些企业污染大户委托性的监测报告方面,企业污染大户希望通过监测部门出具“合法化”监测报告来减少缴排污费,而监测部门则通过服务监测创收来解决监测资金不足的问题,其结果是,导致环境监测数据失真、环境监测质量下降。
2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办法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状况日夜严重。不但环境监测的范围、内容在不断扩大,而且对环境监测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加强环境监测提高监测质量,笔者认为:
2.1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功能,拓展监测指标随着环境质量的变化和污染物种类不断增加,原有环境质量评估体系中的一些评价指标,已经无法评估我国环境质量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体系的评估功能,及时调整环境监测机构的功能布局,拓展环境监测指标。通过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中的评估功能,不断加强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分析,从而提高我国环境监测的质量。
2.2增加建设资金的投入,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当前我国加大了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环境保护部门应抓住机遇,积极争取配套资金,增加环境监测设备,解决环境监测站点在工作中遭遇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状况。由于我国许多城市水污染情况严重,各级监测站应重点针对饮用水有机物分析能力的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完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体系和工作程序,配齐应急监测设备,从而提高我国环境监测能力与监测质量。
2.3加强技术监督力度,确保数据真实可靠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质量好坏的关键,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只有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才能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的保障作用。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的监督力度,加大对质量控制考核、实验室间比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考核和监测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从而解决因监测数据不全面、准确引起的环境监测质量问题,
关键词: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定位;作用
1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基本内容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都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撑和保障。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的趋势下,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促使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开展环境工程。环境工程就是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对目前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治理以及预防,进而打造美好的明天。环境工程,也离不开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约束与保障,这样才能促使环境工程井然有序开展。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实质上就是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的一种书面文字资料,它是一种对环境工作中内容的整理归纳,是开展环境工作应当遵循的规章制度以及解决对策,更是环境工程开展中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制定以及推行,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经济下的产物之一,更是衡量环境工程开展的重要尺度,能够进一步提高环境工程中的技术水平和含量,从而能够应对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促使环境工作高效平稳开展。在开展环境工作中,高效灵活运用环境工程技术,就可以促使环境工作更加具有规范性、可靠性、严格性,进而取得显著的成效。
2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以及作用
2.1定位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高速发展时期,要想成为发达国家,还需要不断建设努力。而社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现如今,我国到处可见一些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等现象,严重威胁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也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因此,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但还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从各大城市、各个行业带头出发,为环境工作的开展投入更多人力、物力与财力,才能实现环境工作的全面保护与治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绩。随着我国环境工程的高速发展,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计算机信息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到其中,各种资金管理模式也实现了全范围应用,这为环境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障,促使我国环境工程朝着更加科学化、高速化方向发展。然而我国环境工程的起步较晚,现阶段还处于一个发展缓慢的局势,因此环境工程技术的管理水平就相对低下,再加上缺乏规范性技术指导,严重阻碍着环境工程的技术发展速度。如今我国开展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中,在相关技术的高效灵活运用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导致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在建设中受到了制约。当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不够健全完善,就无法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无法发挥其巨大作用与价值,使得环境工程开展中投入的资金与技术,无法取得相应的成效。现阶段,就需要高度重视我国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健全和完善工作,才能促使环境工程技术得到科学合理运用,为环境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对于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来讲,它是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技术措施,里面包含的内容十分复杂与繁多,对于整个环境工程工作的开展都提出了相应的管理与保护。环境工程技术规范要求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在开展中,必须严格遵循相应的技术措施,展开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此外,对于环境工程技术的应用环节、各项业务的发生环节都进行了高效监管与控制,并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与预防方法。环境工程技术的应用,需要在整个环境工作的开展中进行全面落实与贯穿,还要对于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工程进度、工程质量与效率等进行高效指导,这样才能为环境工程技术的应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了促使我国环境工程高效稳定开展,环保部门在国家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中制定了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就是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标准,其对环境工程的开展有着建设性意义。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对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中每一项细节内容都制定出了详细具体的标准,而且必须严格遵循。可见,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在环境工程的规划设计、发展建设以及后期监管中,都提供了非常可靠的指导思想,属于环境工作开展的前提和依据。由于环境工程的种类较多,因此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针对性就存在相应的差异。不够规范内容可以根据环境实际情况、工程发展要求等做适当的调整,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与科学性。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出台运行,属于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开展的一种行为要求,可以广泛应用在各种类型的环境工程中。
2.2作用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治理与保护生态环境更是人类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现如今,很多人们都认识到了环境工程的重要性,并且积极主动参与到了环境工程中。通过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制定与应用,能够不断提高我国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工作技术水平,为各种环境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障,促使我国朝着可持续方向不断迈进。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日益健全与完善,还加快了我国环境工程的发展步伐,是规范工程行为的坚实力量。
3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中重点内容分析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重点内容就是相关数据资料的收集,因为资料的收集是编制的前提与关键,只有收集更加全面、可靠、合理的数据资料,才能促使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对环境工作的开展提出指导性意见。因此在环境数据资料的收集中,就需要选派高素质、综合能力高的工作人员,结合我国实情,对生态环境有一个全面充分的了解,积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做好调查与记录工作,确保资料的收集准确无误。在编制过程中,还要求工作人员对其定位与作用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能够清楚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与义务,树立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使规范中的内容符合实际情况,以确保环保工作具有先进性与科学性。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BIM技术
1引言
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辅助,环境艺术设计需要运用不同的软件实现三维建模、材料统计、三维场景实时仿真和施工图绘制等任务。然而,在实际当中,如何能够通过一个系统来实现这些过程的有效集成,以及数据统计与三维模型的有效结合,成为了一大难题。现阶段,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以计算机系统作为基础,提出了环境艺术设计系统中BIM的一种新体系结构。在BIM技术的帮助下,设计者可以在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使用一致的信息,准确地模拟场景中的视图框架结构、材质属性和数据交换,也可以创建更精确的施工图。依据BIM信息管理平台来定制项目的部署和实施,信息的设计过程可以通过数据库来管理,提高不同专业设计之间缺乏集成性的特点,维护和更新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各个方面。
2BIM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优势
传统环境艺术设计往往是依靠AutoCAD等一些设计软件来完成二维平面垂直以及剖面图的设计,然后结合3dsMax软件制作3D效果图,这种设计方法和三维模型设计没有集成性,可视化的目的实现不了,造成它的价值不能被带到后面的施工设计和项目管理当中。目前,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BIM技术给环艺设计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可靠的方案。新的建筑信息模型具有很强大的组件库,大部分的场景、材料和设施都存储在该数据库当中,随时可以调用。BIM的数据库包括了建筑材料以及室内装饰材料的详细信息,为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应用创造了更多的附加功能。该模型易于生成各种综合表格和材料表,从而使设计者可以方便地使用BIM进行工程预算。也可以基于丰富可靠的建筑信息模型中的数据,从一开始的空间规划以及进度制定,到需要改动详细图纸中设计阶段中材料成本的预算,都能够在跟其关联的地方得以显示。倘若设计者改动了平面图纸上构件某处的尺寸或者位置后,每个视图的三维双向关联以正确形式显示出来,并且其他相关图纸的网站也会自动更新。
3BIM技术
3.1BIM技术介绍
BIM技术是基于三维数字技术之上,集成与建设项目相关的信息工程数据模型,以及在设计、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数字技术。其中国际标准组织设施信息委员会为BIM设立了准确定义:BIM是一种运算方法,它是在开放的行业标准之下对设施的功能特性和物理以及相关的项目生命周期信息的计算,并为决策提供支持,能更好实现项目价值。因此,既CAD的技术发展后,BIM技术又是一中新的技术,它的应用将给多个行业带去革命性的变化。
3.2BIM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自2002年Autodesk公司首次推出Revit软件且在全世界内广泛的推行BIM的概念,使得BIM技术已逐渐的被大家接受,而且在实际的工程当中得到了应用。因此BIM技术已引起国内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关注度呈指数增长。由于BIM技术最开始起源于国外,造成国内的研究相比于国外还不够成熟。在国内,对大多数的人来说,BIM技术只是一种新鲜的技术,还在不断发展当中,具体的内涵还不能被大家详细理解。就目前来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人员主要对BIM技术的研究集中在了以下的三个方面上:(1)对BIM技术的基础理论探究,主要表现形式是将BIM技术的相关标准以学术发表的形式公开其研究成果。(2)对BIM软件解决方案的理论探究和开发BIM软件,在这些方面上的研究成果主要是BIM的软件系统开发。(3)BIM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前景的研究。主要研究是怎么将已开发出的BIM软件用于实际的工程当中,解决在实际应用当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3.3BIM技术的特点
3.3.1具有协调性特点
作为一个复杂性强的系统工程,项目协调在其过程、部门和各项目之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项目的进行过程当中,如果遇到问题,管理部门应及时的组织有关人员召开紧急会议,集中的探讨相关问题,协商解决办法。但是对于其中的有些问题,协商也不能够得到很好解决。其中,BIM技术的应用能够合理的安排内部部件的结构,还能够实现对平面布置电梯井和其他成分的协调,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不可协调问题的出现。
3.3.2具有可视化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建筑形式的多样性,传统施工图纸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工程建设的需要,施工人员靠自身想象的构造结构不但不利于整体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反而会使工期延长的程度更加严重。为此,研究人员开发了BIM技术,此项技术能够显示出三维实体,直观地显示出建筑物内部的构件。也就是说,技术人员的施工可以通过BIM技术的可视化来实现,值得称道的是,项目业主还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大大提高了项目管理的效率。
3.3.3具有模拟性特点
BIM技术具有模拟性,它的模拟特性不仅可以模拟建筑物的设计,而且还能够模拟现实中不可能运行的事物。最后,对建筑设计进行仿真实验是能够实现的。同时,该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控制工程造价,给施工项目和施工方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4环境艺术设计中BIM的三维协同设计优势
三维协同设计的优势主要是由于其具有传统二维平面设计无法比拟的优点,因此很快的占据了BIM技术的重要地位。其主要功能是参与各个专业的交流、沟通与协调,最大限度地降低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因协调不顺所产生问题的概率。使用BIM信息网络平台,能够有效的扩展协同设计在建筑模型中的共享,使设计者能够在三维模型中找到可能出现的问题点,进而进行协调和沟通,为设计的快速变化、改进和有效应用提供参考。借助BIM技术,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将以往分散的、孤立的设计数据和信息集成到一个平台上,从而实现不同专业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信息顺畅。我们通过比较传统的二维设计CAD技术和BIM技术在性能和效率方面的不同可以看出(表1),BIM技术已显示出其强大的优势结构,它的描述更真实,更准确以及更全面,有效的克服了二维技术只可想象不可直观看见的缺点,这算是技术的又一个重大的飞跃。另外,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BIM技术与三维协同设计中的优势也体现到了直观形象、易解决问题、提高设计效率、空间布局问题等方面。
5BIM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以沈阳文化艺术中心作为实例进行探究:沈阳文化艺术中心内部结构布局复杂,机电系统众多,仅仅依靠设计者经验本身确来定设计空间的可行性显然不能够满足项目的挑战。通过BIM技术的协调模式,各专业模式在建成后都会被组装成一个整体,给各专业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准确、科学的可视化方式的将电气设备,暖通,室内布置通过实际的形式直观呈现出来,方便专业之间的修改和确认,能成功的避免传统协同方式带来的问题,确认专业修改传统的协同方式之间的协调问题,解决困难,使工程得以顺利进行。以AutodeskEcotect分析工具为例,很好的分析论证了建筑性能,为室内设计方案比选以及空间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深化设计阶段的施工图纸中,AutodeskRevit系列软件与传统的AutoCAD平台连接,从而设计出更深入的模型建立、施工图的帮助以及BIM模型数据集成。在整个的过程当中,通过对AutodeskVault软件的定制,实现了对文档管理和过程控制的全过程控制,突出了有效集成的结果,突出了BIM技术的优势。
6小结
实践证明,利用BIM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展现了技术的又一大发展,使用该三维设计方式能够很直观立体的显示图形,属于一种特别有效的手段,同时信息技术也为设计者提供了从概念设计到可视化分析、施工图设计和文档集成的环境。BIM技术是一个集设计项目于各个环节的信息数据池,也可以说它成为了数据交换的枢纽,通过开发BIM信息技术,解决了一系列的传统问题,以建立直观模型的方式完善了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缺陷,有效的促进了环境艺术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葛清.BIM第一维度:项目不同阶段的BIM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柏慕进业.建筑、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的BIM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3]张德海,韩进宇,赵海南,等.BIM环境下如何实现高效的建筑协同设计[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3(5).
[4]张树捷.BIM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经济,2012(2).
[5]张春霞.BIM技术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应用现状及发展障碍研究[J].建筑经济,2011(9).
[6]张洋.基于B1M的建筑工程信息集成与管理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9:111~112.
关键词:绿色分析技术;环境监测;应用
环境监测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工作,包括分析测试、样品准备、样品的处理等一些程序,在环境监测的每个环节中都会产生污染物。由于环境监测的对象十分广泛和复杂,在监测过程中必须使用毒性较强的有机溶剂,这些溶剂的成分十分复杂,其中大部分溶液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和破坏,因此在监测过程中减少危害较大的溶剂,这需要积极应用绿色分析技术。
1绿色分析技术基本概念
绿色分析技术也称环境友好化学,是一种新型的环境分析技术,是对传统分析技术的应用和延伸。绿色分析技术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监测获得的数据,实现对环境的分析和预测,来防止污染物的产生,避免对环境产生的破坏。绿色分析技术是一个概括性比较广的概念。无溶剂样品处理技术、直接分析技术、新型萃取剂技术都是绿色分析技术中比较重要的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在实现保护环境的同时避免对技术人员的身体健康的造成威胁。绿色分析技术的可以有效防止污染物的产生,为技术人员创造良好的监测环境,并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减少在监测过程中所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减少化学药剂对环境的污染。并通过一些动态数据的监测和把握实现对环境的预测,其本身具有灵活性和特异性的特点。如何把握绿色分析技术的一些特性实现对环境的动态监控使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2绿色分析技术的种类及特点分析
2.1直接分析技术
直接分析技术对数据的分析不需要通过分析样品进行预处理,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直接实现测试。由于直接分析技术在分析过程中一般不消耗试剂,所以基本上不对周边环境和技术人员造成影响,是一种绿色安全的分析技术。直接分析技术包含很多的技术种类,包括近红外技术、原子光谱分析技术、中子活化分析技术等多种技术。近红外技术主要通过漫射法、发射透射法对各种样品实现分析和测量。由于近红外技术可以做到无损检测,因此可以有效避免对环境的影响。原子光谱分析技术主要利用电子能级跃迁产生的光吸收和光谱现象实现对元素的检测。这种技术不需要对样品进行处理,有效避免污染物对环境的污染。中子活化分析技术主要通过对放射性核素的分析来实现检测,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环境固体试样中的多元素同时分析。
2.2无溶剂样品处理技术
传统的分析技术会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在使用过程中这些有机溶剂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危及到周边的环境和技术人员的身体健康,是实验室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为解决这些溶剂对环境的污染,无溶剂样品处理技术应运而生,无溶剂样品处理技术包括顶空法、吹扫捕集法、固相萃取法、固相微萃取法等几种处理方法,在样品检测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取不同的检测方法。
2.3新型萃取剂
在环境监测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样品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监测方法会产生大量的有害废物。因此一些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新型萃取剂的开发越来越重要。目前的新型萃取剂主要包括超临界二氧化碳、离子液体、亚临界水等,这些新型萃取剂可以真正做到对环境无害,节约分析时间,可以获得精确的分析结果。2.4仪器分析法仪器分析法日常的监测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取代溶液化学处理技术目前分析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并有分析仪器微型化和基础化的趋势。目前仪器分析法包括微流控分析、毛细管电泳、流动注射分析三种,这些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化学分析中使用的样品数量,对于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有重要的影响。
3仪器分析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3.1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主要在对土壤和大气的环境中有机污染物情况的监测,在这类环境中应用十分广泛。通过使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有效的将空气之中的杂物和有机污染物分离出来,通过对有机污染物的分析,确定对环境的污染情况,为减少环境污染提供数据支持。
3.2流动注射分析技术
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在对空气、土壤、水资源中的非固态污染物和固态污染物进行有效的监测。例如,在对饮用水的非固态污染物的监测中使用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取出一些饮用水的样品注入到试管内的液流中,观察出现的化学现象,之后在检测器中监测水质,最后通过分析数据,采取有效措施达到清洁水质的目的。
3.3离子色谱法
离子色谱法是通过对阴、阳离子进行分析和定量测定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水质监测中应用最为广泛。离子色谱法是一种具有高灵敏度和智能化的分析方法,监测和分析出的数据比较真实,这种方法正在得到逐步的普及。在当今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对我们生存环境的有效保护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重要课题。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提供一些数据的支持。在使用传统的分析技术监测环境的过程中会受到污染物的影响,绿色分析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应该积极发展绿色应用技术的应用,实现对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胡明情.绿色分析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S2:328-332.
1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视觉感知
小学美术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繁杂,跨越五千年,纵横五千里。以往,教师只能通过挂图、书本和口头描述等有限的形式对学生传递信息,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和感受往往是片面的,很难真正发现事物的美。但现在,利用多媒体等工具可以凭借它们独特的功能,穿越时空,将丰富的感性材料整体而直观地展示出来,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全面的视觉感知。
如在教学“表情丰富的脸(动物)”一课时,以往基本是采用挂图或书本图片,让学生观看。由于动物图片大多为全身像,缺少局部放大图片,动物的脸部表情、五官特征根本看不清楚。现在学生自己在电脑上查找图片资料,来自互联网的强大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素材,扩大了观察范围,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的探索性学习环境。同时,教师利用计算机对图片的某一部分进行放大,引导学生对动物的脸部表情进行细致观察,反复比较。通过如此近距离的观察,学生惊讶地发现,动物和人面部变化一样,也有着生动而丰富的表情。充分的感知为再现观察对象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的画笔下有满脸不屑的小猴,有暗自偷笑的老虎,有委屈不已的小狗,有若有所思的老牛……这些动物朋友个个生动,只只有趣,让人忍俊不禁。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解决了学习资源匮乏的矛盾。但是,现有网络资源充斥许多错误的、消极的和不健康的信息,比如在搜索有关维纳斯的图片时,可能会搜索到不健康的网页,学生出于好奇就会有意无意涉猎其中。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坚持正面教育、采取安装网络过滤软件等措施之外,还要加强管理。笔者认为有效的方法是组织学生一起建立相关资源库或艺术学习专题网站,使学生能在有限时间内安全高效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丰富自己的视觉感知。
2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创作能力
在教学“二方连续纹样”一课时,二方连续的各种排列骨式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果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教师需要绘制许多同样的单独纹样,然后通过现场演示,变化各种排列来进行教授,而学生作业也需要不断重复、机械地绘制,耗时费力,最终只能形成一种骨式的二方连续纹样。一部分学生的作品最终还会因为原有绘画能力的欠缺或缺少耐心等非智力因素而不被肯定,无法获得掌握新知的成功喜悦。但由于电脑美术的出现和普及,以及在现有设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教师就可以用电脑来进行演示:先选取一个小图案作为一个单独纹样,然后利用电脑美术的复制、粘贴功能,在顷刻之间便能复制出几个相同的单独纹样,上下或左右排成一行,就能使学生非常直观、快速地理解二方连续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电脑美术提供的菜单式功能键操作便捷,简单易学,他们很快就掌握了基本的创作方法。此时,教师再让其尝试“翻转”功能,就能轻松变化出造型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单独纹样。于是,学生有了更多种排列组合的方法。本课重难点——二方连续纹样的各种排列骨式也就在学生的鼠标点击中轻松突破。每一个学生,无论原有绘画基础怎样,都能在短时间内完美创作出多种排列骨式的二方连续纹样,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快速、高效地掌握了新知。
3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合作学习
关键词创新;环境监测;环境管理;支撑
中图分类号X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72-0228-01
环境保护工作是全面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是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是环境保护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是环境管理的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系统调查研究手段,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代表值的测定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和环境建设提供依据的一项系统性工作。它既为了解环境质量状况、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基础资料,又为相关的管理部门制定管理措施,建立及执行各项环保法规、条例提供客观的科学的数据支持;同时,还为环境管理个决策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为环境执法提供技术监督,任何环境决策都离不开环境监测基础数据的支持,每一项环境管理措施的优劣成败都要依靠环境监测来验证。《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强调了环境监测的法律属性,在环境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所以说,环境监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对于摸清环境状况,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满足广大公众的环境之情权,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1创新环境监测工作思路
2011年是“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落实“十二五”环保规划,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新观念,创新环境监测工作思想。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新时期,大力发展环境监测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适应和满足环境保护工作需要为工作方针,一切从环境管理出发,实现三个说得清,即努力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说清污染源排放情况、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着力提升“说得清”和“测的准”能力,为环境管理提供全面、及时、准确、有效地环境监测报告,整整做好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撑。
2创新环境监测工作领域
2.1以污染减排为重点,说清环境污染现状
环境监测体系是污染物总量减排的三大支撑体系之一。通过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才能实现对减排工作成效的客观评价,对各项减排措施的科学验证。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必须依靠监测手段来度量,科学的减排考核体系必须依靠监测数据来支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列为约束性指标,减排幅度是8%-10%。环境监测必须服务于污染减排工作的大局,围绕这个目标,必须把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对重点污染源排放总量的监督性监测,确保完成“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任务。监测部门通过多年的污染源监督监测,对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生产周期有所了解,对污染物排放数据的波动比较敏感,应及时跟踪重点监管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变化情况,为减排任务顺利开展提供数据依据。
另外作为技术支持单位,监测部门积极参与污染源普查和环境统计等污染源管理工作,利用普查和统计数据配合总量减排工作,全面分析评价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污总量,全面掌握污染物排放状况和设施情况,建立污染源档案,使环境管理部门及时调度和动态管理,摸清减排工作进展,评定减排考核业绩,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2.2强化环境质量综合分析,说清环境质量变化的成因
环保部周生贤部长在第六届环境与发展中国(国际)论坛上表示“十二五”污染减排将从环境质量改善等三方面入手把污染减排与改善环境质量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建立减排目标着眼环境质量、减排任务立足环境质量、减排考核依据环境质量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质量受社会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政府有义务将环境质量状况如实告知与众,其手段就是充分利用和发挥环境监测的功能。监测数据只是监测部门的初步“产品”,还没有进行深加工,这些数据是孤立的、离散的,通过对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筛选,获取尽可能全面的、完整的、有规律的成果资料,监测部门能够系统地总结过去一段时期内区域环境质量变化状况,并以环境质量日报、周期、月报、季报及年报等形式上报主管部门。为切实满足广大群众对环境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监测部门应强化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和数据实情解读,努力使环境质量信息贴近老百姓的感受,本着创新思维的理念、跳出思维定式,学会换位思考,提高分析成果的针对性;尝试逆向分析,提升信息的流畅性;学会流变思维,提高综合分析的科学性;强化对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判读,对数据出现明显异常或明显变化的,及时分析原因,提交异常报告或预警信息报告;加强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选取,要用系统的环境数据说变化、以真实的质量数据说风险,让管理部门在成绩面前找差距,在环境质量现实面前谋对策,为环境管理与综合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
2.3围绕环境安全,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
环境污染事故大都具有突发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危害的严重性和影响的长期性等特点。在当前环境事故频发的形势下,必须大力加强环境应急与预警监测,准确把握环境安全隐患所在,牢牢控制应对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主动权。为此监测部门应提升环境应急监测手段,做好应急监测能力的储备,加强实战演练,在次基础上,高度重视区域环境安全,紧紧盯住特定区域的特定污染源,科学设计监测的项目、范围、频次,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合理调整,做到重点风险重点防范,使环境监测与环境风险源监控实现无缝链接。确保一旦发生污染事故能够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监测,为事故处置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哨兵”“耳目”,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保护工作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和前沿性工作。在新的时期,应紧紧围绕环境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心,不断提高监测部门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水平,要做到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利用自身技术专长,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不断拓宽思路,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推进环境监测转性为探索环保新道路提供技术支撑中国环境监测[J].2009,25(6):1-2
[2]马晓晓,方土等.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环境科技,2010,23
(2):132-134.
关键词:环境监控;新技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TS18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在谋取自身发展的同时,付出的却是整个生存环境的破坏。毫无节制的肆意掠取使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各种灾难随之而来,极大的破坏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社会焦点问题之一,如何更好的处理、解决和保护环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推出新的环境保护政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进行监测防治,已成为我们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环境监测从诞生至今已经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纵观其发展历程,环境监测大致经历了典型污染事故调查、环境污染监督以及环境质量监测等三个阶段。从其发展历程可见,环境监测已经越来越重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事前预防,也越来越科学化。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环境监测工作在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方面功不可没,但是我们同样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在配套技术水平、监测管理、人员素质、经费投入以及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我国目前的环境监测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环境监控由原来的传统方式到现在的电子技术,科学性和准确性已经有了大大的提高,电子技术的出现加快了我国环境监控的现代化进程,虽然电子技术在环境监控方面还有很多不足,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技术将运用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为我国环境监控健康发展提供可能。除了在环境监控方面我们也可以把电子技术更好的运用在其他方面,让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1基于电子技术的发展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环境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同时更是进行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的基础性手段。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了解目前的环境质量现状,掌握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和趋势,明确导致环境质量降低的各种主要的污染物种类及其排放总量,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和环境保护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逐渐发展成为网络时代,迅猛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随处可见的电子产品,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标志,电子技术也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着重要的作用。21世纪初开始,电子技术迅猛发展起来,作为一门新兴行业逐渐成为一个标杆,代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研究对象包括各个方面,研究成果应用于人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包括工业,农业,军事,教育等等。过去人们进行环境监控的方法存在很多的弊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得不到人们想要的结果,传统的监控环境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经济的要求,基于电子技术的发展则大大改变了这一现状,通过电子技术进行环境监控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大大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环境监控的准确性,使环境监控更具科学性,同时也更具有可行性。基于电子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陈旧式的环境监控模式,同时也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也大大提高了环境监控的质量,是一项重要的举措,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项突破。
2基于电子技术在环境监控方面存在的弊端
2.1监控系统不完善
相对于传统的环境监控技术,基于电子技术是有很大的进步,但体系还是不完善,由于体系不完善导致环境监控时的数据失真,在监控过程中会出现间断等诸多问题,在检测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情况会导致数据不能准确及时的传送到有关部门,也就不能达到环境监控的目的。基于电子技术在环境监控方面还存在着监控死角的问题,有些地方监控不到,或者根本没有监控,这就给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使很多不法企业违规操作,也没有证据对他们进行处罚。这种监控体系的不完善,就不能达到环境监控的预期效果。
2.2没有准确的监控标准
我国电子监控技术虽然已经形成,但还是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监控标准模糊不清,这也是阻碍我国电子技术发展的一个因素,由于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经济发展水平较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这也决定了我们电子技术的发展还相对落后,相对落后的电子技术加上没有准确的监控标准,也就不能有效地实施基于电子技术对环境的监控活动。在监控标准不明确,电子技术落后的双重阻力下环境监控工作要想得到有效地实施是很难的。
2.3监控地区不平衡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各个地区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经济水平高的地区电子技术运用的就好,相反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电子技术运用的就不好,这就出现了全国失衡的现象,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在环境监控方面可能还使用着较传统的方式,这就使环境监控降低了科学性,国家应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地区,采取其他形式的环境监控手段
3改善基于电子技术弊端的途径
近几年来,经济迅猛发展,导致环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对环境的监控有很多方法,我们现在就从电子技术方面来介绍一下对环境的监控,电子技术在发展的初期很多弊端,随着科技的发展些弊端也将被改正。
3.1完善电子监控系统
在环境监控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国家必须加快建设和完善电子技术为环境监控提供一个准确、科学的监控平台。要完善电子监控系统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逐步完善监控体系,是电子监控可以运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很好的为我们服务,提高电子技术在环境监控方面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3.2明确监控标准
国家要制定和完善监控标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国家不仅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立法,同时还要完善在环境监控方面的标准。为了使电子技术在环境监控方面的进步,国家必须要规范环境监控的评判标准。只有在监控标准明确,电子技术体系完善的情况下才能更准确更科学的对环境进行监控。
3.3实现监控平衡
国家的环境监控不平衡,不利于较发达地区的发展,只有使环境监控的到相对平衡才能使国家环境监控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监控不平衡的原因就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家要大力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使经济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还可以进行形式多样的环境监控手段,为环境监控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提供保障。我们还可以采取重复采集,数据采样等方法减少误差,大大提高环境监控数据的可信性和精确度,使电子技术在环境监控方面真正做到无死角。让电子技术真正的为我们所用,为我们服务。
4结束语
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恶化,环境的日益恶化,就促使我们必须想出环境监控的有效措施,环境的有效监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题。我国是一个大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南北发展不平衡,这就给我们的环境监控带来了巨大的难题,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也随之出现,这就为我们进行环境监控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也是更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劲松,管国仕.基于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1,(01).
[2]蔡同锋,张艳艳.环境自动监测技术综述[J].污染防治技术,2010,(03).
[3]王合生.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8,(04).
[4]刘秀芳.我国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0,(04).
信息技术课堂导入导入设计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导入是以传统的课堂导入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工具、教学手段等对课堂导入进行全方位的设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导入是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和材料,辅之以相关教学媒体、适当的教学方式和信息手段,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欲,以达到学生自觉学习的目的,变“要学习”为“想学习”。导入是连接新旧知识的桥梁与纽带,在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导入的功能与作用主要表现为:用旧知识导出新知识,承上启下;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悬念;把教学目的与意图明确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明确新知识的学习内容、目标、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方式,使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有所领悟,产生对学习的期待;为学生学习新知起铺垫和引导作用,使学生对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浓厚兴趣,体会思维的乐趣,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由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也不同,不同教师也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中学课堂导入方法有以下几种:温故导入,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直接导入;典型事例,经验导入;分析习题,逐步导入。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导入现状调查分析
1.调查对象
对江苏某中学15位教师、随机抽取的150名学生、某高校50位教育实习生作课堂观察与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主要对15位教师随堂听课,重点观察课堂导入环节,对所听课整理分析,了解初中课堂导入环节现状。设计三份问卷调查教师、学生和实习生:教师发15份,回收有效问卷12份,有效率80%;学生发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有效率93.3%;实习生发40份,回收有效问卷35份,有效率87.5%。
2.调查结果分析
(1)基本情况分析
①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年轻教师能积极响应课程教育改革号召,走在教学改革最前沿,学习新技术;年长教师为年轻教师提供宝贵经验,让年轻教师少走弯路,尽快探索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年长教师多是中学高级教师,凭借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教学,很少再学习新知。
②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被调查对象性别构成为男生占52.14%,女生占47.86%;年级构成初一学生占32.86%,初二占34.29%,初三占32.86%。性别方面男女各占比例差距不大,性别差异对问卷回答影响较小;年级方面初一、初二、初三均有涉及,所占比重差距不大。在喜欢学习哪些科目的问题上,喜欢文科的学生较多,喜欢理科的学生较少,但喜欢信息技术的学生相对较多。教师应努力让学生保持对学习的兴趣,让兴趣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
③实习生基本情况分析
数据分析发现被调查对象性别构成为男生占40%,女生占60%,被调查对象是江苏某师范大学学生,因此男女比例稍有差距属正常现象。被调查对象年级构成为大三学生占46.67%,大四占53.33%,多数师范生大四实习,只有极少数中文系学生大三实习,因此比例差距也属正常。被调查对象专业与实习科目比例构成基本一致。
(2)课堂导入现状分析
①教师与学生课堂导入现状分析
在课堂导入能否引起学生兴趣与注意力方面,调查发现75%的教师认为他们的课堂导入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与注意力,很少有教师认为他们的课堂做不到;95%的学生认为大多教师课堂导入能够激发自己的兴趣与注意力,只有3.57%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导入没有此作用。由此看出,信息环境下大多教师的课堂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与注意力。
在课堂导入能否使学生清楚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方面,调查发现75%的教师认为课堂导入能使学生清楚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50%的学生认为教师导入后都能明确教学目标,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不能。由此可以看出近一半教师在课堂导入时没有真正把它运到实际教学中,致使学生无法明确教学目标与任务。
在课堂导入是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方面,调查发现所有教师都认为课堂导入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77.86%的学生赞同此观点,有12.14%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课堂导入费时、低效。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课堂导入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在课堂导入是否需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方面,发现83.33%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分析,16.67%的教师认为非常有必要。76.42%的学生认为教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导入需求分析,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没必要。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只有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
在课堂导入方法方面,一半以上教师都能使用多媒体设计导入,少数较少使用多媒体;有20%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使用多媒体或方法陈旧。这表明在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仍有部分教师不用信息手段设计课堂导入,导入方法仍很传统,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实习生课堂导入现状分析
在课堂导入重要性方面,90%以上实习生认为课堂导入重要,并在实习中设计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导入引起学生注意力方面,86.67%的实习生认为导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且所有实习生都能使用信息手段设计导入。
使用短信、微信、QQ等(条件允许)来设计导入方面,66.67%的实习生愿使用它们来辅助设计课堂导入,6.67%的实习生非常愿意使用,并在实习中已尝试使用,也有部分教育实习生并未尝试过。(如图1)
图1实习生是否愿意使用手机、电脑来设计导入
影响实习生使用以上手段进行课堂导入方面,80%的实习生认为导致他们不能使用以上手段进行导入的原因是学校硬件设施条件不足、资源有限;80%的实习生认为自身教学经验、创新意识不足致使他们不用以上手段进行导入设计;33.33%的实习生认为使用以上手段设计导入时间过长,影响教学内容进展(如图2)。
图2影响实习生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导入的原因
3.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教学无导入环节,对导入重要性缺乏认识,没有把导入真正用到实践中,且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调查发现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课堂导入重要,平时教学也注重导入并在备课时设计,在教学中能与同行交流经验和看法并征求学生意见,但从学生的问卷发现有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中从不进行导入,因此部分教师对导入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多数教师对自己的导入设计过于满意,自认为很成功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有12.14%的学生认为导入浪费时间,课堂效率低下达不到教学要求,说明教师忽视学生看法,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2)导入方法单调,与课程内容联系不紧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还有待提高
调查发现16.67%的教师较少使用多媒体,20%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使用多媒体且导入方法陈旧,多数教师只采用自己较为习惯的一种或几种导入方法进行导入,导入方法单调,缺乏创新,与课程内容联系不紧密,导入显得“生搬硬套”、“形同虚设”。
笔者分析发现信息环境下中学课堂导入方法与传统课堂导入所差无几,教师仍停留在传统导入方法上,没有充分把握好当前信息技术环境,更没有充分利用充裕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工具。有些教师即使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来设计导入,也仅是用投影、电脑放PPT、图片、音视频等,这样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3)教师设计导入的素材和手段陈旧,缺乏时效性与新颖性
很多教师都是从网上下载素材和案例设计导入,有些素材和案例很陈旧,不再适合现在的教学,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4)少数实习生不能认识到导入的重要性,在实习期间未使用信息手段设计课堂导入
调查发现少数实习生不能认识到导入的重要性,在实习期间不精心设计导入,没有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新课的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导入的建议
1.把课堂导入真正用到教学中,突出其功能与作用
多数教师能认识到导入在激发学生求知欲、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与目标以及建立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但在课堂教学中很难按照原计划实施或即使实施导入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有些教师单纯认为只要设计导入就能达到以上效果,对导入环节过于自信。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时需认真思考什么样的导入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凸显导入的功能。
2.导入设计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教师设计导入要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需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从而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兴趣发展的导入内容以及最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3.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项培训,促进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发展,提高探索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丰富理论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不断进步。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与交流活动,教师也应全身心地投入参与,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探索出适合自己的高效的导入方法。
4.教师应跟上信息化节奏,丰富自身技术,根据学生兴趣需求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设计导入
调查发现,68.57%的学生使用或偶尔使用手机,69.29%的学生喜欢QQ聊天,85%的学生希望教师使用电脑或手机来设计课堂导入(如图3),若条件允许,75%的教师愿意用短信、微信、QQ等设计导入,但有很多教师对这些软件不了解,16.67%的教师从未想过用它来设计导入(如图4),创新意识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若教师能使用手机或电脑来设计导入,79.29%的学生会认真听讲服从教师安排。因此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丰富自身知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在课堂教学前,通过手机飞信群发、QQ群发、发微博等向学生传递新授知识。一些年长教师更不能封闭自我,拒绝接受新科技手段的熏陶。这样课堂的导入方法才更新颖、多样,更利于学生学习。
图3学生是否希望教师的导入能用电脑或手机来完成
图4若条件允许教师是否愿意使用手机或电脑来设计导入
5.学校加强电教硬件设施建设,确保电教资源通畅使用,为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导入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条件
58.33%的教师认为导致他们不用手机、网络设计导入的原因是学校硬件资源不足,影响他们课堂教学。因此,学校应加快网络资源建设,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宽广的资源平台。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导入设计
1.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导入的优缺点
(1)优点
传统课堂教学因其固有的弱点而常遭批评。然而在可预见的将来,课堂教学仍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目前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思路。利用信息技术设计课堂导入能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想要学习、享受学习。同时教师能在信息化环境下丰富自身理论知识,运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2)缺点
中学生心理与生理发展不够成熟,自我控制力不强,若教师一味地在课堂上用信息手段进行导入,自制力差的学生有可能不服从教师安排,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使课堂混乱,耽误教学内容进展,同时影响其他学生学习。
2.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导入设计须把握的原则
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导入设计应把握以下原则:导入目的性、针对性强;导入须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有关联性;导入尽量以生动、具体的实例为依托,具有直观性;导入具有启发性、趣味性,有一定的魅力;导入须把握好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有些课程知识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教师可利用信息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了解其空间结构,学生不因内容的空洞抽象而形成不了真实的感受。运用计算机、手机、网络教学更使教学锦上添花,使学生具有从形象到理论、从具体到一般的认识。
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方法,教师的教学语言都要确切、精炼、朴素易懂。注重借助实物、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主动学习新技术,使之用于课堂。
3.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导入的设计
(1)信息技术课堂导入
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被认为是人才的必备要素之一。初中信息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信息技能,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责任,然而这门课程在学生心中往往被定义为“玩”课。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来自网络和游戏,而非信息技术课程知识本身。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有效利用学生对网络与游戏的兴趣,改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并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
信息技术课堂导入方法有开门见山法,多媒体视、音频导入,多媒体图片导入等。很多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设计,没有把握好信息技术环境,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未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其他课堂导入
根据信息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堂导入设计及效果,笔者认为其导入方法也适用于学科的其他课堂。学校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现代化硬件设施,确保资源顺畅使用;教师丰富自身理论知识,学习新技术,提高自身创新意识;学生能在课堂上服从教师安排,少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提高自制力;那么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导入将顺利展开并收到良好效果。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翻转课堂、慕课的大规模兴起,教育领域掀起了教育改革的大浪潮。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也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要求我们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良好的开端是事物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成功与否关系着一节课的成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手段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导入完美整合,使教学进行得更完善,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高效展开,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丁玉军.关于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导入的研究[J].学术研究,2012(2).
[2]暨洁华.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课堂导入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6).
[3]吴凤霞.初中英语课堂中导入环节现状调查[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11.
[4]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陈传光.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导入策略[M].基础英语教育,2012(4).
[6]孙力维.课堂导入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3(9).
[7]陈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导入的策略实践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3(1).
[8]郭海娟.浅谈课堂导入的作用[J].学周刊,2011(1).
人们在传递信息时,可以通过下载、长传或者发送邮件等形式对信息进行传递,大大提升了传递信息的速度。在信息的上,也因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得到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使得信息能够更加爱及时准确的,免受空间的限制。例如,现阶段人们十分推崇的通过网上相应的平台实现招租、招聘等,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信息处理存在的隐患
2.1信息筛选困难
各种信息可以通过网络环境实现迅速的汇集,虽然方便了人们的信息检索,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信息又显得过于冗杂,各种政务、商务与技术方面的信息充斥着整个网络[2]。用户很难在这样一个被放大的信息汇聚地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使信息的筛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更加困难了。
2.2泄露机密信息
由于在网络环境中存在广阔的信息层面,会涉及到商业秘密、国家机密、与科研数据等一些敏感的信息,容易在人们的恶意攻击下导致信息丢失或者是泄露;或者是由于某个计算机出现的安全事故而导致损坏其他计算机,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网络犯罪不会留下很对罪证,导致网络犯罪的比列逐渐上升。
2.3共享信息质量差
由于信息处理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存在了很多的优势,使得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信息处理。但是如果用户想要得到相对优质的网络信息服务,那么,其用于服务的网络环境就必须相对优质,因为用户享用的网络信息质量会因为网络的质量降低或失效而随着降低。现阶段,我国还存在很多地区没有理想的网络质量,为顺利的传递信息造成了阻碍。
3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信息处理安全技术
3.1防火墙技术
为了将公众访问网与内部局域网隔离开而设置的屏障就是防火墙。它能有效的将两者之间的访问制度控制住,防火墙内部可以对网内主机与数据进行访问,而外部则没有权限,进而有效的将外来黑客或是一些恶意攻击者加以控制,对数据与主机进行保护。目前,网关、数据包过滤与服务这几种防火墙技术比较常见。
3.2数据加密技术
该项技术是指通过对传输在网络中的信息进行数据加密来使其安全性得到保障的。通过这种主动安全的防御技术可以实现对上传到网络上的数据设计访问权限,想要访问加密后的数据则必须要拥有具有相应权限的网络,这样就有效的将保护信息所投入的成本降低了,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保护信息安全的措施[3]。数据加密技术通常有三种,分别是公开密钥加密技术、私用密钥加密技术、无解密数据加密。其中公开密钥加密技术对解密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能够更加严密的实现对信息安全的保护。
3.3身份认证技术
系统对用户展示出来的身份加以验证就是身份验证技术,进而查明其是否有权限对信息进行访问。身份认证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验证协议与授权协议。用户想要访问加密信息就必须通过身份认证,这项技术是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举措。应当加强对身份的认证,进而使合法的用户得到授权认证,保障信息的安全。身份认证一般会依据用户的生理特征、口令或是采取其他硬件设备来对身份进行确认。由于网络环境下采用生理特征进行认证不太现实、口令验证的安全性又比较容易突破,所以在进行身份认证时,常常使用一些强度较高的密码。
4结束语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现状;发展
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建设工作的推进等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造成了现代全球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现状。作为影响人类生存环境与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重点。在我国传统发展活动中,生态环境也同样发生了发达国家发展中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针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变化,我国并实施了一些列环保政策,以此为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中,环境监测技术是指导环保工作方向、为环保工作提供准确监测数据的基础。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对我国环保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1.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历史概述
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与发达国家环境监测工作一样经历了以典型污染事故调查为主、以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为主以及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三个阶段。在“六五”和“七五”期间,我国环境监测站的建设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至“八五”我国环境监测工作日趋成熟。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了检测工作的基本方针。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快速发展。由传统实验室检测、自动化检测以及现场快速检测三方面组成主要技术。同时,针对现代环境监测需求将GPS遥感技术等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作中,促进了环境监测目标的实现。
2.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
2.1实验室分析检测技术现状分析
在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应用中,室外采样、实验室分析是较为常用监测方法。针对实验室分析技术的应用需求。实验室分析技术也从传统的手工检测方式向着全自动检测方向发展。利用气象色谱、液相色谱、红外光谱等自动化仪器对环境监测采集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得出检测结果后有专业监测人员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在目前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今天,实验室检测分析技术主要应用于农药残留、高精度水源、空气质量分析等领域。利用实验室检测技术以及专业人员的操作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高精度需求。
2.2自动化在线监测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针对现代环境监测需求,自动监测系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发达国家已经将成熟技术和产品运用到大气、地面水、企业“三废”检测以及城市综合污水监测等方面。我国目前也针对环境监测自动化需求开发了一系列产品。主要针对城市废气监测、工业园区污水监测等作为重点进行自动化在线监测。但是在检测项目上存在很多的不足,而且自动化程度与降低故障率等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目前,我国有限的几个直辖市及省会城市建立了城市污水与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设备来源主要依靠于进口。从使用效果来看,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运转,但是水质监测系统运行故障率居高不下。其一方面与管理工作及资金投入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污水治理程度以及地面水实态有着很大的关系。针对这样的情况,在我国污水与空气自动检测系统引进与运行管理中,应科学的进行实地调研工作,以此避免盲目引进造成的资金浪费。对于现代自来水监测需求,城市环境检测部门可以采用国产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对自来水进行水质监测。针对自来水水质较好、监测难度相对较低、公民关注度高的现状优先考虑自来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运用。同时,利用现代网络系统对城市自来水水质监测进行公示,为提高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公信度奠定基础。
为了促进我国自动化在线监测技术的发展,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应加快对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产品的关注。借鉴国外先进讲演促进我国自动化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为推广这一技术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以降低故障率、提高自动化程度、增加监测项目为主要发展方向,促进我国环保工作的开展。
2.3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分析
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在环境监测工作中主要应用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检测与研究。通过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现场快速检测,为应急预案的提出与实施提供一手资料。同时,现场快速检测技术还应用于乡镇等没有监测能力的环保机构。以现场检测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数据信息。针对现场快速检测需求,快速检测一起设备多为便携式设备,没有繁杂的手续与过程,通过人员的快速掌握、设备的自动化运行实现现场快速检测目的。目前,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上文所述的突发性环境抗污染调查以及偏远地区的环保工作中。在我国多年的环保工作以及环境监测开展中,现场快速检测技术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针对近年来自动化检测技术的不断应用,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方向以及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快速检测技术正向着高精度、应急突发事件检测的方向发展。针对这一需求,我国相关设备生产企业也加快了自身的研发进度。借鉴国外先进仪器设计思路、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进行新型快速自动化检测仪器的研发。这为我国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在环境监测工作的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与设备支持。
3.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分析
通过上文的论述以及现代环境监测工作的需求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根据不同的需求也向着三个方向发展。高精度实验室检测、高精度自动化在线监测、快速现场检测技术是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此基础上,针对大范围环境监测系统、气象观测系统、局域环境监测需求,遥感技术也正在与环境监测技术进行整合优化。通过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技术的运用是环境监测工作能够以更大范围监测形成预警体系,为预防环境污染以及突发事件奠定基础。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环境监测工作作为基础,需要环境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进行支持。本文以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我国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分析资料,以对环境监测技术的需求分析促进我国环境监测设备的研发与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