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高分子材料的认识范例(12篇)

栏目:报告范文

高分子材料的认识范文篇1

洛阳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自8月3日进入第二阶段以来,已经历时近三十天,在这期间,我们按照集团公司督导组意见和股份公司党委统一安排,扎扎实实推进第二阶段每个环节具体工作,并已高质量地完成了分析评议阶段所有工作。通过分析评议阶段,我们认为最大收获是所有党员受到深刻教育,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政治觉悟得到提高,党员意识明显增强,党性认识得到锤炼,工作热情、学习热情进一步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人民群众给予了较高评价和认可。下面,对第二阶段分析评议工作进行详细总结、汇报。一、分析评议阶段整体情况二、分析评议阶段工作主要特点

1、各级党组织特别重视。进入分析评议阶段,股份公司党委一再强调第二阶段是先进性教育活动最为关键的步骤,尤其是撰写党性分析材料、党建分析材料以及各级党组织的民主(组织)生活会这几个环节关系到整个教育活动的成败。因此,各级党组织非常重视,一是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充分发挥出了表率作用,如股份公司班子为了开好民主生活会,谢军书记认真审查每个班子成员的党性分析材料,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为了组织好基层组织生活会,副书记程荣法同志多次召开督导组会议,不但将战略问题研究透,还主动把战术细节问题布置清楚;氮氢厂党总支则针对分析评议阶段特点,制定了《总支征求意见表》、《支部征求意见表》、《党员互评表》、《职工群众评议表》等;在各级党组织民主(组织)生活会上,书记都是第一个发言,为其他同志带个好头。二是各级党组织负责人不但认真撰写好自己的党性分析材料,还认真撰写党建分析材料,多数党组织的党建分析材料非常具体、全面,问题找得准,原因讲得透,措施定得好,可以看出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2、全体党员特别认真。在先进性教育分析评议阶段,“特别认真”成为党员、群众口头上出现频次最高的一个短语,也是形容分析评议阶段党员印象最确切的一个短语。如股份公司班子成员党性分析审查,一名领导干部党性分析材料因格式不符合要求被退回重写;韶玻公司审查班子成员党性分析材料时,有多位处级干部党性分析材料因字数、格式、剖析不深刻等原因被退回修改;龙新公司党委为了确保民主生活会质量,提前一天召开预备会,确保每个党员发言质量;浮法玻璃厂一名工伤在家修养党员,认真撰写党性分析材料,由支部书记在组织生活会上代其发言;八达公司李万平同志被抽调汝阳项目组,由于第二阶段党员回原单位,他根据组织安排,一直挂靠财务部党支部参加分析评议阶段活动;市场策划部为了开好组织生活会,每个党员不但写党性分析材料、批评意见,还写了自我鉴定;股份公司党委要求普通党员党性分析材料1000字,而90以上党员都写了1500字以上,最多的写了300xxxx字。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股份公司每个党员分析评议阶段都特别认真。

3、群众参与特别踊跃。在分析评议阶段各个环节,股份公司各级党组织积极吸纳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先后有上万人次参加到了分析评议工作中,为第二阶段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如原料厂主动邀请职工代表参加第二阶段动员会,并鼓励群众献言献策,很多群众主动从工作出发,为党员、党组织提出一些非常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股份公司班子召开4场座谈会,先后有12xxxx人参加会议,龙玻公司召开4场座谈会,参加群众达到13xxxx人,发放征求意见表、谈心环节,参与的党员、群众更是多达上万人次,民主生活会群众代表积极要求参加,总之,分析评议阶段广大群众都表现出了极大热情,积极提意见、提建议,帮助党员找问题。可以说,没有群众的积极参与,股份公司分析评议工作就不会如此成功。

4、各个环节程序特别规范。集团公司党委召开工作会后,股份公司党委认真筹备、组织召开了股份公司分析评议阶段动员大会,对第二阶段工作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各基层党组织也逐级再动员、再部署,使所有党组织、党员在思想认识上更高一层,确保了规定“动作”特别规范。二是在谈心环节,党员领导干部主动找党员谈,找群众谈,谈心人数普遍在2xxxx以上,多的达到3xxxx人,物资供应部朱喜林等机关有些党员领导干部甚至与所在单位所有人谈了一遍,一般普通党员也都能够按照要求谈心1xxxx以上,有的达到2xxxx人。

三是在民主(组织)生活会召开前,所有党员都以书面形式写出对其他同志的批评意见并交党委、总支、支部书记负责审查、把关,确保批评意见有深度,有针对性。

四是撰写党性分析材料环节,所有党员都能以谈心和征求到的意见为基础,对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两个务必”以及党员八项义务等,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撰写党性分析材料,确保找准问题,写出真心话,真正从党性高度,从思想深出剖析自己。

五是各级党组织民主(组织)生活会按照时间计划,认真依据“规定程序”召开,股份公司班子还在民主生活会中增加了先集体学习mzd同志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内容,被集团公司党委作为民主生活会样板进行推广;各级基层党组织也都严格按照要求召开了班子、支部为单位的民主(组织)生活会,确保会议富有成效。

六是各个支部以书面形式与支委会集体谈话形式向每个党员反馈评议意见,提出批评和要求。

七是严格按照集团公司规定,股份公司8xxxx支部通过展板等方式,将党员党性分析材料、党建分析材料、评议意见、群众意见、民主(组织)生活会小结进行公开展示,接受群众监督。

八是各级党组织全部完成了分析评议阶段整体小结,并已经逐级上报。

5、群众、普通党员反映特别强烈。在参加过民主(组织)生活会后,一些职工代表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真是没有想到很多党员能够深刻、全面自我剖析,问题找得准,自我批评到位,相互之间批评有深度、有‘内容'',就是普通老百姓之间也从来没有这样‘不留情面''地批评过。”一般党员在参加过民主(组织)生活会后,用四个“从来没有”来形容自己的真实感受,一是自入党以来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严肃、规范的民主(组织)生活会,会议气氛让人感到非常紧张、严肃。二是从来没有对自己进行过这样全面、深入地反思、剖析,并勇敢地把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全“亮”出来加以批判、分析;三是自己的思想认识从来没有受到如此触动,存在的疑问迎刃而解,存在的顾虑顿时打消,党性认识好像一下子提高了。四是党员之间提批评意见从来没有这样中肯、严厉,完全可以用“一针见血”来形容。认真解读广大群众的“没想到”和党员的“从来没有”,我们认为各级党组织民主(组织)生活会开得非常成功,听到了群众心声,看到了党员本色,改变了群众看法,提升了党性认识,达到了民主(组织)生活会的目的和效果。

三、分析评议阶段取得的主要成果

1、提高了党性认识,加强了组织建设。通过第二阶段的分析评议,尤其是撰写党性分析材料和参加民主(组织)生活会,主要取得四方面成果:一是广大党员内心深处受到强烈震撼,思想认识受到巨大触动,党员意识在第一阶段被“唤醒”的基础上得到强化,广大党员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清楚了不足和差距,树立了整改的决心。二是党员增强了组织观念、纪律观念,强化了先锋模范作用意识,提高了工作热情,增强了工作动力。三是党员作风得到转变,在民主(组织)生活会上党员之间能做到畅所欲言,提出有针对性的批评意见,比如氮氢厂民主生活会上,有同志批评某个班子成员“工作上不注意控制自己的脾气”;在科技开发部民主生活会上,有基层党员批评班子成员“不深入基层,一些群众还不知道领导叫什么名字”等,党员都能态度诚恳地接受批评,表示尽快整改。四是通过民主(组织)生活会,促进了党内团结,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尤其是基层支部建设走上规范化,基层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五是改善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密切了党员与群众的联系,使党的群众基础、执政基础更加牢固,达到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目的。

2、重视群众意见,做到边整边改。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群众提出意见的整改工作,坚持做到边议边改。如氮氢厂党总支通过座谈会征求到群众意见34条,分厂党政班子立即召开党政联席专题会,研究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做到34条意见条条有答复,能够解决的立即整改,不能马上办到的则给群众解释清楚,让群众做明白人,比如厂房屋顶因杂物多而漏雨、制氢厂房排气孔掉渣等多数能解决的问题都已经解决。原料厂党委征求群众意见时,很多群众反映上班喝不上热水,于是立即购买2xxxx个电水壶送至班组。

3、促进生产经营,实行“两不误、两促进”。先进性教育活动分析评议阶段正是股份公司生产经营形势严峻、任务繁重时期,广大党员通过找意见、找问题、找差距、找根源,政治热情转化为工作热情,并迅速成为干好工作、提高素质的精神动力。如股份公司在8月12日召开了创建“节约型”企业活动动员大会,制定下发了具体实施方案,二级单位则结合各自实际定节约方案,分解落实,拓宽了生产成本、各项费用降低渠道;浮法镀膜厂广大党员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通过深入摸索总结煤焦油燃烧工艺特点,实现了恢复生产后玻璃质量在八月初上等和生产稳定;广大党员检验工、浮法工、天车工积极踊跃参加×××首届职工技术运动会,展现个人风采,提高工作技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各分厂党委、总支则认真研究群众提出的管理建议,加快整改、完善和落实,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促进各项工作。为了促进分析评议与生产经营工作结合,股份公司有些党组织还开展了“党内立项”活动,就是各基层党组织选择生产经营的难点,企业管理工作中的焦点以及扭亏增盈中的重点作为党组织研究攻关项目,明确目标,界定时间,务求解决。如储运部某党支部将钢丝绳替代麻绳捆绑木箱作为改进项目,经过调研、试验、改进等工作,目前已投入使用,使成本得到降低。另外,参加龙昊、龙海、龙飞三大项目的党员一方面按要求参加原单位分析评议各个环节具体活动,另一方面则妥善处理好项目组的工作,保证了三大建设项目进度不滞后、工作不耽误,真正做到了“两不误”。

四、股份公司分析评议阶段特色

1、既严格撰写党性分析材料又认真撰写党建分析材料。中共中央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我们在集团公司党委要求党员撰写党性分析材料基础上,明确提出股份公司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必须撰写党建分析材料,并在民主(组织)生活会上发言,以此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契机。我们要求基层党组织在撰写党建分析材料时,要从基层组织班子建设(包括党委班子、支委班子)、干部队伍建设(包括党员干部、行政干部)、党员队伍建设和党内制度建设等四大方面进行深刻总结、分析,认真查找基层党组织工作存在的不足,广泛征求广大党员和普通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并制定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具体意见。在股份公司党委发出号召后,1xxxx党委、总支和8xxxx基层党支部全部按要求完成了党建分析材料撰写,很多支部通过撰写党建分析材料摸清了组织情况,为加强组织建设明确了方向、确立了目标、制定了措施。如股份公司党建分析材料提出了党组织参与决策不规范,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得不够,群众对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工作不满意,部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突出以及新党员发展不平衡等不足,这为我们改进党委工作明确了方向。

2、民主(组织)生活会既坚持逐级负责又坚持层层派领导参加。为了开好民主(组织)生活会,股份公司党委提出要严格审查党员的党性分析材料,达不到要求的退回去修改,并明确股份公司谢军书记、丁建洛总经理党性分析材料由集团公司张少杰副总审查,股份公司党政班子成员党性分析材料由谢军书记审查,基层二级单位以及各个支部每个党员党性分析材料按此类推,交由相关人员审查,支部书记负责下属所有党员党性分析材料的审查、把关。为了组织好民主(组织)生活会,股份公司党委还提出逐级派领导参加制度,如股份公司班子民主生活会,邀请集团公司董事长刘宝瑛、副总经理张少杰、组织部长陈静以及督导组同志参与监督、指导,股份公司班子成员则参加联系点单位民主生活会,分厂班子成员参加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实现了一级监督一级,一级抓好一级,确保了民主(组织)生活会质量和效果。

3、既采取支委会书面反馈意见又采取支委会集体谈话。股份公司党委要求各个支部在向党员反馈意见时,不但要采取支委会书面形式,而且要采取支委会集体谈话形式,一则可以提高谈话严肃性,全面、准确反馈对党员的意见,引起党员足够重视,二则通过集体谈话可以提升基层党支部在党员心目中的形象,为加强组织建设服务。通过股份公司督导组反馈情况,集体谈话形式受到支部和广大党员的热烈欢迎,效果非常好。

五、存在的主要不足

在分析评议阶段,股份公司整体情况良好,效果比较明显,但我们经过深入反思,认为还存在以下不足:

高分子材料的认识范文篇2

[关键词]学习材料数学课堂有效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本质是引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探究活动过程,课堂上要使学习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效地进行,最重要的是学习材料的有效,因为学习材料是学习活动的载体。教师能否对教材做到既准确理解、科学处理,又能够灵活驾驭、变通创造,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关键之一。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制约,传统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诸多学习材料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突出问题。如设计脱离现实起点,创设“忽视”学生的数学思考,选择时缺少数学内涵等。诚然,新一轮课程教材的编写有所改善和突破,但学习材料的给出也不可能完美无缺。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针对学习材料的有效性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存在的问题

1.学习材料设计脱离学生认知起点

【案例1】在一次学校的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连续四次听了人教版四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一课。教学片段大致如下:教师通过课件把课本的主题图放大,准备以这些图片为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四则运算”的知识,好吗?

生:好!

师:请看“滑冰场”(出示主题图),你们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滑冰场原来有72人,中午……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4位教师几乎都按这个模式一帆风顺地上了下来,但是课的结尾出现了一个惊人的相似:

师小结:今天我们仅仅学习了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方法,以后我们还会学习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

生齐答:先乘除后加减。

师:有小括号呢?

生齐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无奈地说:如果小括号里有加减乘除呢?

生齐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乘除法。

每一个学生都有原有的知识储备及生活经验,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有关四则运算的知识,从这四节课来看几乎所有的学生已经清楚了四则运算的方法,面对最后这惊人的相似,我们只能遗憾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我们又教了一遍。原本教材的编排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让学生掌握运算的顺序,然而教师只按“逻辑起点”按部就班,没有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导致课中一会儿关注解决问题,一会儿又关注运算方法,两者很难兼顾。如果我们事先能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对学习材料(包括学生中生成的素材)有效调控,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学习材料创设忽视学生的数学思考

【案例2】《几分之一的认识》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幅图,出示:

师:看到这两幅图,你们想到了哪两个分数?

生:13和14。

师:同学们,你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生2:13>14,我是根据图形比较出来的。

师:下面我们来比较几个分数的大小好吗?

……

师:通过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师:对,跟老师一起讲一遍……你们以后会比较了吗?

生齐答:会了。

显然,上面片断中教学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是值得商榷的,教师通过呈现两个图形,让学生写出两个分数再比较,这样在图形的帮助下就算对分数一无所知的学生也能判断谁大谁小,这一材料的呈现和运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先去“猜一猜”谁大谁小?继而用自己的方法去证明,那么学生思维的火花也许就迸发了。可见,学习材料必需要让学生有深层次的思维,否则苦心经营的材料将成为教学的“绊脚石”。

3.学习材料选择缺少数学内涵

【案例3】《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放录像,生随着音乐一起唱起来)。你们知道这部动画片的片名吗?

生:知道,是《灰太狼与喜羊羊》。

师:那你最喜欢片中的哪个主人翁?

生:……

这个案例中,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看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个学习材料的设计与所要教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之间并没有多大联系,充其量不过是为营造一种看似热闹的教学氛围而已。学习材料不一定要“绚丽多姿”,但一定要有“数学内涵”,凸显数学味。

4.学习材料安排缺乏体验的实效

【案例4】如《认识人民币》教学片断:

师:老师知道你们喜欢上街逛商场。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买卖东西的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下面,请几个小朋友当营业员和文明的顾客,请顾客拿好钱去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课前在教室后面准备好一些缺乏体验实效的琳琅满目的商品。活动开始时学生兴趣十分浓,一哄而上,这时整个教室乱成一团,老师也不耐烦了。)

师:请小朋友自觉排好队,只能买一样,买好后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于是,学生排成整齐的队伍,一个接一个购物,回到位置上的小朋友东张西望有说有笑。教室里又是一片混乱。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苦心安排了购物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然而,设计中却安排了很多无效的数学活动,一节课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许多年轻教师心中还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没有学生实践活动的课就不是好课。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要让学生变得更加主动、活泼和敏捷,要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但是切记不可将数学活动设计简单化、模式化。

二、对学习材料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1.学习材料要有效贴近现实背景――在真实中学

在教学中,学习材料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具体来讲,即要符合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数学本身的认知背景。现在课堂的教学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课堂活动内容及学习素材,这实际上也就允许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及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因此,应该寻找适合学生的、能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原型的学习材料,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案例5】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我们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出发,创设一个这样的生活情景:某小区要请绿化公司进行绿化,下面是三个绿化公司的资料:

师:如果你是小区的负责人你会选择哪个公司?

生1:选择丙公司,因为丙公司成活了44棵,是三个公司中成活棵树最多的。

生2:我选择甲公司也许他们种了9棵,9棵全部成活了。

生3:我不想这样选,因为现在不知道他们一共种了多少棵?

师:我听懂你们的意思了,看来现在还不好选择,因为不知道他们一共种了多少棵?

师:现在你想选择哪个公司呢?

……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从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绿化工程引入,让学生先“猜一猜”选哪个工程队,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在他们心底都有了一种默认:成活的棵树一定要多。于是有学生就觉得应该选择丙公司,但是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稍强的分析能力,有学生提出一共种了多少棵不知道时,很难进行选择,这时老师再出示第二张表格,逐步引出90100、95100、88100(通分得到)这三个百分数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熟知的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用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能提升学生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2.学习材料要有效提升数学思考――在思考中学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关注的是更好地利用学习材料,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问题,逐渐从浅层的思考迈向高一层的思考。面对学习材料,大部分学生只能凭借生活的经验,从自己的角度进行思考,导致了数学思考目标难以达成。因此,对我们来说,不仅要用好教材教,并且要开发教材。

【案例6】笔者在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就采用了某特级教师的一个教学环节:在教学好面积概念后,学生知道了在图形上画出大小相同的方格,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可以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随后我出示了下表:

师:这三个空格中有三个图形,可惜图形看不见,但是知道了第一个图形有9格,第二个图形有6格,第三个图形有15格。你们认为那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生1:15格的图形面积最大,因为我们刚刚学过格子越多的那个图形面积就最大。

生2:我不同意他的想法,刚才我们可以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有一个前提是每个格子的大小都相同。但是现在没有说每个格子都相等。

生3:我也觉得哪个大不一定,也许6格的最大,因为它的每个格子可能最大。

……

师:你们赞成谁的想法?小组讨论一下,各自讲讲自己的理由。

这样的学习材料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猜一猜谁大谁小,更不是简单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是有很强的思考性。在学生学习面积单位前,已经知道了面积的含义,也已经初步感受了格子越多面积越大的道理。上面的学习材料就是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猜”、“争”、“论”等环节充分感受了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比较方法,自然引出了面积单位。教材只是落实课程理念的载体,只有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对教材进行多样化的处理,大胆实践,因材施教,灵活使用,教材才能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在充分利用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从教学实际出发,以提升思维含量为目标,通过对教材进行重组挖掘,创设活动,互动交流,在交流评价中,创生新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才会更生动,才会促使学生各方面不断的发展,让学生从经验上升到数学思考层面。

3.学习材料要有效突出数学内涵――在文化背景中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作用,弱化数学的文化价值,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与数学素养的提高。同样,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只有回归到厚实的数学文化背景中,让学生再次探寻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数学这门学科才会被赋予更深刻的内涵,才会引起更多学生的兴趣。

【案例7】在教学“圆周率”时,我们老师教学时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测量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算出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二是先介绍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验证。两种方式虽然形式迥然,但它们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让学生通过大量地操作、计算、观察、比较找到周长与直径的近似比值,这个近似值大约是3倍多一点。二是在学生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赞赏地说:“这就是著名的圆周率!你们探求圆周率的过程跟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有着惊人的相似!”在肯定了学生的研究结果后,教师可以马上给学生讲一讲圆周率的故事:祖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将圆周率推算至小数点后7位数(即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圆周率分数形式的近似值。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圆周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圆周率π叫做“祖率”。

上面的案例中,在学生经历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认为他们的研究成果与数学家的成果有惊人的相似,这对学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同时通过故事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研究的不足,同时深深地被数学家孜孜以求的精神所折服。品味了圆所蕴含的丰富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理解、阐释与再创造,数学课堂在恰到好处的丰富拓展中,达到了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融合统一。鉴于此,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性,把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名人故事”、“文化传闻”或“科学趣事”等一并纳入学习材料组合的广阔视野,并精心选择那些蕴涵数学意义、富有思辨价值的社会现象以恰如其分的方式呈现于课堂现场中,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恰当透析社会现实,从中既增长知识、锤炼思维,还能感悟数学的文化内涵,体味现象的社会根源。

4.学习材料要有效利用动态生成――在活动中学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有效学习材料则为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搭建了平台。

例如,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教师创设了如下情景:如果给你一支笔固定住绳子的一端,拉紧线,在同一平面内用绳子另一端的笔围着固定的点绕一周,想象一下,将会是怎样的图形?同桌两人合作,动手试试看,与想象的一样吗?学生个个兴致高昂,在随后的环节中,再组织学生利用同桌合作画出来的圆或利用老师准备的圆,通过“折、量、比、想、找”的方法来研究圆。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对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并在探究中产生了一种要与周围人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发现成果的强烈愿望。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将“静态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更多地转向“动态的主动探究式学习”,提倡由“关注知识结果”更多转向“关注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通过对学习材料的动态处理,要更多地考虑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获得各种能力的发展。在上面的例子中,教师提供给学生一段绳子、两支笔,让学生合作画出圆,而后让学生选用老师提供的或学生同桌合作的学习材料进行探究,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高。可以肯定,学生亲身经历了实践活动和思维过程,一定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

高分子材料的认识范文篇3

在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选择学习材料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材料的选择“为丰富而丰富”。很多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花哨和热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给学生准备许多学习材料,而缺乏思考这些材料和所教学的内容之间的联系,缺乏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认识。(2)材料的使用过于“简单化”。很多教师煞费苦心地准备了学习材料,但对材料的使用却不能深层次地挖掘,这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选择数学素材?本人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数学素材选择的策略。

一、材料的选择要适量,彰显数学本质

我们知道,选择好的数学材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因此,在倡导新课标的今天,许多教师都非常重视数学材料的选择,但数学教学到底需要怎样的数学材料呢?广大教师都没有明确的认识,使得许多教师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经历去准备许多的学习材料,学生往往被一些花哨的、大量的学习材料吸引,却难以发现真正的数学本质。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三年级的“轴对称图形”课,上课伊始,教师就让学生欣赏了许多漂亮的对称的图片,大约有十几幅图片,学生被精美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不时发出阵阵感叹声。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小朋友们,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观察后,争先恐后地发言:生1:我发现这里面有的是建筑,有的是动物。生2:这些建筑有些是中式的,有些是西式的。生3:这些动物都很可爱。

……

几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于是学生竭尽所能发现新的内容。教师在此浪费了许多的时间。笔者不禁要问:“是不是学习材料越多越好呢?”上课的气氛虽然热烈,但因为学习材料过多,学生无法找到所有材料的共同本质,所以数学的本质似乎被改变了。

其实,在材料的选择上,并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所选择的材料要具有典型性,突出数学的元素,直奔主题。要避免过多的学习材料,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材料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就是学生自身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解读。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针对新的知识,巧妙地寻找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结合点,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曾设计过这样一堂课《认识面积》,如何让学生认识面积。首先教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手掌图形,猜一猜,哪个是老师的手掌,哪个是小朋友的。通过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接着教师出示各种物体的面,如树叶的面、盒子的面、桌子的面等,让学生摸一摸指一指这些物体的面,说一说这些物体面的大小。学生通过摸和说物体的面,使学生获得了初步的物体面积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教师选择的素材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始终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

学生自身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这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资源。教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能够主动架构起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桥梁,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材料的选择蕴涵德育功能,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要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必须激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情感。在选择数学素材中,除了育才的智育功能外,还要蕴含德育功能,如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等等。这些都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高分子材料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人格;培育;幼儿;活动;材料

中图分类号:G613.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267-02

当前我国城市的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环境中受到百般呵护,如何成功地对他们进行人格教育,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这是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要发挥幼儿教学在培育健康人格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以培育幼儿健康人格的课程,现将两个典型课程分述如下,供参考。

典型课一:“各种各样的瓶子”

第一步,引导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或取得帮助获取需要的材料。发动教师、家长和幼儿齐动手,收集废旧物品及半成品材料和复合材料,有些看似废旧的东西,如罐头瓶、酒瓶、各种饮料瓶、花瓶、包装盒、纸箱、一次性纸杯、瓶盖等等,只要稍加改进或重新组合,就能制作出一些活动中所需要的、丰富的、有吸引力的活动材料。而且这些东西生活中随处可见,收集起来省时省力,又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将废旧品用作幼儿的活动材料,可以培育幼儿收旧利废的环保意识,提高环境适应能力,潜移默化地把孩子们从“用钱购买东西”的思想意识转变为“用现有的材料制作需要的物品”。

第二步,介绍瓶子,引导幼儿认识瓶子。教师介绍收集和计划投放的各种形状、色彩的瓶子,请孩子们介绍各自收集的瓶子。让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互相学习充分认识瓶子的形象、用途、材质等,

第三步,组织孩子玩瓶子。在认识瓶子的基础上,让孩子自创各种各样的玩法:有些小朋友将水或豆子、串珠等分别装入瓶子中,将瓶子摇来摇去发出声响;有的小朋友用橡皮泥往瓶子上粘贴,装饰瓶子;有的在瓶子上画画;有的小朋友把瓶子垒高搭建成城堡。孩子们通过与活动材料互动,既发展了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又发展了幼儿之间的合作意识。

第四步,开展有组织的活动。让孩子充分把玩瓶子,进一步投放有利于幼儿创作的各种辅助材料如橡皮泥、毛线、彩色纸、树叶等,开展有组织的活动。(1)给瓶子分类:按大小、高矮、材质、颜色等不同特征对瓶子进行分类。(2)瓶子画妆舞会:用橡皮泥、彩色纸条、卡纸等材料在瓶子上进行装饰。(3)瓶子彩绘:用各种颜料在瓶子上绘制各种图案。(4)瓶子城堡:把各种大小不一的圆柱形瓶子进行垒高,搭建成城堡。(5)保龄球馆:把瓶子摆成保龄球的形状,开展打保龄球游戏。(6)瓶子滚画:把瓶子沾染上颜料,放在绘画纸上随意滚动进行创作。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幼儿的创新设计与想象能力,创作出各种精美作品,使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更增进了相互的协作关系。

第五步,共同整理。投放分类小篮、排序卡等,引导孩子分类“计算”经过化妆的各种瓶子。组织孩子们将不同材质的瓶子,如按塑料、玻璃、金属等分类归集,将剩余的材料如橡皮泥、纸条等归放原处。让孩子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典型课二:“各种各样的纸”

第一步,收集纸品。由教师、家长带幼儿去书店查书,到商场纸专柜询问售货员,搜集家中的纸制品……在收集的过程中,幼儿的观察能力、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得到了发展,强化了责任感和任务意识。

第二步,介绍纸品。回到教室,让孩子逐一介绍所收集各种纸张,如报纸、写字簿、打印纸、蜡光纸、糖果纸、纸板、纸盒、纸箱、书籍、图片等纸品,引导幼儿说说找到的是什么纸,它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等等,组织幼儿集体交流纸张名称、特征等,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全班对“纸”的认识水平。

第三步,制作纸质作品。在孩子们收集的纸品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制作各种纸质作品,如向小巧手活动区添加大量的卫生纸筒,有的孩子用皱纹纸条把它缠成花瓶,有的把它打扮成小动物,有的把它做成望远镜……秋游之后,又用纸筒搭了一座桥,取名“筒桥”;用糖纸制作糖纸小人;用纸杯制作小丑灯笼;用信封制作纸袋木偶;用硬纸皮制作小转盘等,在“做”的过程中,孩子的思考能力、设计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协作精神都得到了发展,培养了孩子“动手做”的意识;在材料开发过程,也激发了孩子创新、创造的欲望。

第四步,开展节约用纸教育。首先组织幼儿深入家庭、班级调查当天使用各种纸张的数量,了解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其次开展“半天不用纸”的体验活动,让幼儿感受生活中不能没有纸。然后让幼儿观看有关砍伐树木造纸的视频,让幼儿知道浪费纸张对森林造成的危害,组织幼儿讨论怎样才能节约用纸:如画画的纸两面都要用;擦鼻涕不要撕太大的纸巾;把旧报纸、包装盒再利用。这样,养成幼儿节约用纸好习惯。

第五步,处理废纸。最后,教师与孩子们一起收集废纸卖出,将所得的钱由孩子自行购买小零食共同享用。让孩子在享受劳动收获的快乐中培养环保意识。

整个过程注入了传授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培育责任感、环保意识、协作精神等培育幼儿健康人格的教育目的。

综合上述,培育健康人格是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关系未来社会格局,影响社会秩序,应当从幼儿抓起,贯穿各种教育教学和社会各个方面,永远都把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下一代作为当代人的第一责任认真抓紧抓好。

参考文献:

[1]冯君.幼儿人格形成发展实践培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95-96.

[2]罗春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人格成长的影响[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0,(12):134-134.

[3]华爱华.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方式与幼儿行为及发展的关系[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08,(4):4-7.

高分子材料的认识范文篇5

[关键词]启蒙教育;操作材料;综合素质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是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启蒙教育阶段。幼儿在此阶段所受的教育往往会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又由于在学前阶段没有考试、升学等中小学中存在的压力,这就为在幼儿园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素质教育从幼儿抓起更具有可行性。如何认识开发和提高幼儿智能,运用现代化的教育工具和手段来发展幼儿的综合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1认真学习,转变教育理念

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带出高素质的幼儿。我园领导非常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经常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特聘请北师大的胡福珍教授、河南大学的叶平枝教授、开封市教研室的刘振民老师等来园讲学,开阔教师的视野,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体会孩子们在想什么、倾听孩子们在说什么、猜猜孩子们表达了什么;如何尽自己的所能学会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灵感知世界,用孩子的语言表达世界;如何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世界的奥妙,使为孩子操作活动创设必要的物质条件,明确操作目的,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时间,引导幼儿运用不同的操作方法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为利用操作材料发展幼儿素质,提供了物质、时间和精神保障。

2运用操作材料,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2.1利用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轻松获取教学经验。操作活动对促进幼儿掌握初步教学知识意义重大,它是幼儿在头脑中建立初步数学概念的起步,是幼儿获得抽象数学概念的必经之路。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主要是借助物质材料进行学习的。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概括的能力比较差,教师必须借助操作材料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生动地呈现在幼儿的面前,让他们在对操作材料的感知中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这样直观的操作材料就能在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促使幼儿轻松、愉快的获取相关的数学知识。如:在幼儿学习按数量进行分类时,让幼儿将数量相同的卡片放在一起;分类完成后,选派10名幼儿代表,带领其他幼儿组成10个检查小组,分别检查10个小篮中的卡片是否都放对。发现没有放对的卡片及时纠正,并说明原因。既培养幼儿按要求正确操作的良好习惯,又发展幼儿观察判断能力。

2.2利用操作材料,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相互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幼儿对物质材料的操作,涉及动作、语言和情感与左右脑有关,而手的操作活动能引起大脑的积极思维。在自己动手摆弄、操作、探索中进行观察和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通过语言向他人表达,传递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与感受,告知自己观察的结果,提出疑问,抒发喜悦和惊奇的情绪,评价他人的探索结果。在认识磁铁的过程中,我们先把绿豆、花生、塑料胶粒、图钉、大头针等混在一起,再给幼儿准备一些筷子、勺子、小镊子、磁铁等,让幼儿操作。然后给予幼儿充分讨论的机会,鼓励幼儿学习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描述有关发现。结果,幼儿都能把磁铁能吸铁制品,而不能吸其他物品以及操作过程非常详细的描述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高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利用操作材料,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摆弄物体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为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我们借助物质材料创设游戏情景。如:幼儿在玩插塑玩具时,可以让幼儿进行竞赛,让幼儿根据颜色、大小、形状不同进行插接,看谁插的种类多。这样在活动过程中,孩子手中的材料就会不够用,他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办法与别人交换或合作来达到目的,还可以利用玩具材料开展角色游戏,提供机会让幼儿去了解其他孩子的特点,增进彼此间的感情,激发学习中的共同兴趣,建立友谊。如,在《开商店》游戏中,“顾客”要与“服务员”、“收款员”相互合作,缺少哪一个角色都不利于游戏的开展,在游戏中,幼儿之间交往的对象、情景、目的、内容的多样化,为发展幼儿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2.4利用操作材料,让幼儿学会乐于助人。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行为对于改善幼儿的人际关系,增进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有很大益处。在一日生活中,可让幼儿自己管理玩具和操作的材料,让幼儿为大家分物品,整理玩具材料,让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较差的幼儿操作玩具等,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遇到困难时如何请求别人帮助,如何帮助别人,形成正确交往习惯。

2.5利用操作材料,促进幼儿的动作发展。为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发展,准备丰富多样的物质材料。如:木箱、轮胎、纸板、木头、绳、积木、玻璃珠、玩偶、颜料、笔、纸和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溜冰球、满天星、大礼包等等,并利用这些材料组织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户外活动和手工制作活动等。

高分子材料的认识范文1篇6

第一步,要整体看一下材料和问题,有几个材料,有几个设问。有时材料比较少,设问也不多,考生看完之后会使紧张的情绪顿时轻松下来,能更投入地去答题。然后,再有步骤地看完后面的问题,认真地分析所提出的问题,思考这些问题有哪些内容与我们学过的内容有关,来判断出题者要考查的是哪一个知识点。

第二步,带上分析问题的初步结果再去读材料。那么应该如何去读材料呢?

(1)粗读了解大意,此读是为了解决两个任务:一是从材料的出处及大体内容上,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二是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然后再细读材料。此时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如,①在做表格题时,要先看有几个表格,然后再认真地关注图表的标题以及图表下方的出处及小字注释。从标题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表格所要反映的内容,然后再根据设问去细读图表中的数据,比较数字变化得出规律,最后去整理答案。②对于图片材料,要先用眼睛扫一下图片,再看图片中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下的文字说明,然后再将几幅图片联系在一起,由点到面,串成一条线,就可以知道这些图片所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了。③中国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而文言文与白话文的理解是有区别的,有时会大相径庭。因此,在阅读时,要像语文课上分析古文一样,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再结合问题及联系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就不难得出答案。④在做世界史的材料时,有些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对于长的句子我们可以按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再找定语、补语、状语等其他修饰成分。

(2)阅读材料时,除认真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的出处。因为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提供某种暗示和引导,有时能起到“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效。另外,还应该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的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

(3)在读材料时要有心地去找一些与问题有关的有效信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带着问题去找,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在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时,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至关重要。如果设问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则材料中的观点、主张答完后,一定要从课本中再找答案。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联系课文内容,找到突破口。

第二,注意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每一道材料分析题所给的材料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多是相互联系的。只要找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就会明确答题的思路。

第三步,根据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教材有关的内容去组织答案。在整理答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回答问题时一定要规范,条理清晰,有层次。要抓住关键,理出要点。

②按问作答。根据具体要求回答问题,不多答不少答。看清设问指向,要求根据材料一回答的,就不要把其他材料内容也答上。一题多问时,应对所答内容进行区分,先写出题目的中心语再进行答题。

③可根据分值判断答案有几个要点。一般说高考材料题的分值决定答题要点有几个,基本上是1分一个要点,不要在同一个要点上多浪费笔墨。

我以下面题目为例,以此来加深理解对材料解析题的做法。

[例](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

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冶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

解析:根据笔者以上所提到的方法分析。第(1)问,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根据基础知识作答,历史进步性根据材料一“能破朋党之私”“皆权在举之之人”“徇私舞弊之限制”等句并结合察举、九品中政制之弊端作答。第(2)问,政治功能根据基础知识作答,思想功能根据材料“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概括作答,整体的统合功能根据材料“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概括作答。第(3)问,根据材料三“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的机制”“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等句概括作答,语言要简练。

高分子材料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材料;有机化学;分子模拟;创新;教学改革

1前言

材料有机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基础课程,其主要研究化学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相较于其它课程,材料有机化学的理论性强、知识点多、化合物结构抽象、化学反应机理复杂。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实物模型展示的方式,然而现今材料化学中的化合物种类繁多,现有的简单模型已经不能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理解部分复杂结构的化合物及其反应机理。如何将材料化学中的结构形象化、具体化是提高该课程效率的关键。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计算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生物、医药、化工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2]。传统的物理、化学研究方法面临着周期长、设备复杂、资金不足等问题,而模拟计算从量子力学角度进行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被认为是揭示微观机理与加速宏观研究的有效手段。当前,模拟计算已经大规模的应用在科学研究中。在众多模拟软件中,Materialstudio(MS)具有友好化的Wiondows操作界面,可以将微观结构立体化,使得原本抽象的结构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它能够解决很多宏观上难以触及的问题,诸如:分子轨道、偶极矩、分子间作用力、热力学性质、结构稳定性和化学反应过程机理等。将MS应用在材料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可以将课本理论与实体化的反应历程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形成长效记忆。下面笔者将从材料有机化学的教学现状、模拟软件介绍以及模拟计算用于材料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实例展开详述。

2材料有机化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材料有机化学课程的服务面大,基本是生物、化学、化工、医药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对本科生后续课程学习乃至科研工作都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该课程通常被认为是一门可怕的、挂科率高的课程,部分原因是知识点分散且抽象化。现阶段,板书和幻灯片教学是众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主要教学模式,缺少革新。正如国际化学联盟化学教育委员会前主席所感慨的那样[3]:“我们的许多教科书和教学方法都停留在过去的30~50年里,没有太大的改变。”然而抽象的书本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解该课程上出现了困难。学生难从本质上理解材料化学涉及的微观结构、分子间作用力、反应机理,从而觉得有机化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理论课程。在研究材料有机化学教学现状中,渥太华大学化学教授艾莉森·弗林发现学生很不擅长对长链有机物进行命名,同时多数学生在思考反应机理时,很随意的将电子从一个分子分配给另一个分子,而不考虑这些分子之间化学键的限制。弗林教授归其原因是学生不能将材料分子的空间结构绘制出来,从而无法理解成键规则。总结而言,现阶段的有机学习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单靠阅读书本,学生很难构思出三维立体的分子结构;(2)抽线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无法从本质上理解反应机理,从而加剧对有机化学课程的厌学情绪。值得一提的是,特别是进入冠状病毒病大流行的特殊时期,晦涩抽象的材料化学在远程教学中面对着更大的挑战。

3分子模拟及模拟软件简介

尽管如此,新挑战也预示了新契机。现今随着计算化学的飞速发展,分子模拟被认为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兴趣的有效手段。诸如:Gaussian、Vasp、CP2K、Materialstudio等,这类模拟软件均基于一系列的半经验公式,包含密度泛函以及从头算方法等,被广泛的应用于材料有机化学中的微观结构解析以及反应机理探究,其在数字教学中或将发挥巨大作用。渥太华大学弗林教授他们借助可视化的OrgChem101模拟计算程序帮助学生了解化学语言和符号,并掌握长链有机物的命名及成键规则。此外,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化学教育者最近开发了一种方法,将化学模拟软件融入实验教学,改进了当地的教学策略。在国内,安徽医科大学提出将Gaussian模拟软件用于波谱分析的教学,利用模拟光谱有效区分出手性对映异构体[4]。此外,重庆文理学院采用化学模拟软件辅助反应机理的教学也取得很好成果[5]。然而如何融合模拟计算更形象的呈现材料有机化学中的抽象模型,相关报道较少,亟需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笔者自高校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材料有机化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对材料化学课程的现状以及突破点有一定的理解,因此提出以模拟软件辅助材料有机化学的教学模式。BIOVIAMS拥有一套完整的建模和模拟环境[6],包括:量子力学、分子力学、分子动力学、介观动力学等,旨在让材料科学和化学领域的研究人员预测和理解材料的原子和分子结构性质及其表现出的宏观性能。众多科研人员正在利用MS软件设计开发各种类型材料,包括催化剂、聚合物、复合材料、金属、合金、制药、电池等。本文笔者将阐述自己在材料有机化学教学中,采用理论模拟辅助教学的一些实例,包括发展三维立体教学,通过MS这一可视化模拟软件,在线搭建三维长链分子及其空间构型,更直观的获取材料分子的结构信息;为化学反应提供可视化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对反应历程、过程机理有本质性的理解。实践证明,将模拟软件融入材料化学的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

4软件模拟在材料有机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4.1分子三维结构的在线搭建及其空间结构分析

在材料有机化学课程中,分子结构、同分异构体以及立体异构体等是一个重要概论。初次接触的学生往往会由于缺乏空间想象力,而无法在脑海中操纵、旋转复杂这些结构。利用MS中Visualize模块可以绘制分子的微观结构以提升学生对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图1可视化的有机分子及其空间结构Fig.1Visualizedorganicmoleculesandtheirspatialstructure如图1a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杂化方式的碳原子,并且能够从三维角度观测它们的空间构型。再如,判断同分异构体的构象是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我们知道同分异构体是由于分子中单键的旋转而产生了相同原子而不同排列形式的构象,同分异构体间的化学性质截然不同。如图在1b-c中,如何判断1,2-二氯代丁烷两种同分异构体的内内消旋性?MS模拟软件可以轻松解决该教学问题。首先通过在MS绘制出1,2-二氯代丁烷的两种空间构象,可以清楚看到图1c中的对称性是由不对称性的碳原子引起,因此具有内消旋性,即为(2R,3S)1,2-二氯代丁烷。以上仅仅是简单分子的绘制,MS的功能强大在于它特别适用于复杂分子的绘制,如碳纳米管、C60、石墨烯等,如图1d。MS可以自定义的绘制任何有机物质,该软件的工具栏提供了多种杂化方式的碳键,方便在教学中随意的切换。利用该套绘制分子空间结构的功能,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子的空间结构及成键方式,从而轻松解决材料化学中涉及键长、键角、轨道、电荷分布以及原子共平面等问题。通过在线搭建不同空间构型的有机化学分子,学生甚至可以远程亲手操控、旋转、增减该结构,加深对杂化理论以及同分异构的理解,极大增强对材料有机化学学习的兴趣。

4.2模拟计算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是指作用于原子和它相邻粒子之间的引力或斥力。分子间力相对于分子内力来说是很微弱的,主要包括氢键、配位键、范德华力、共价键、色散力等。深入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于材料有机化学学习非常重要。这里笔者将以氢键为例,阐述模拟计算在识别氢键中的有效作用。氢键指的是一个氢原子与一个电负性高的元素(通常是氮、氧或氟)以共价键的形式结合,键能介于成键作用和非键作用之间,常被描述为偶极-偶极键的一种极端形式。实际中,氢键的形成需要满足一定距离和角度要求。如何判断是否有氢键形成以及氢键形成的数量是判断材料稳定性的一个关键。在模拟计算中,通常根据以下两个标准进行氢键形成的判断(图2a):(1)施体(指与氢原子成健的原子)与受体(指与氢原子形成氢键的原子)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0.35nm;(2)氢原子-施体-受体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30度。为进一步在课堂上使氢键可视化,我们创建了水分子(图2b),可以看到几何优化后的水分子氢氧键长为0.96Å,键角约为104.5度。而后构建1.0kg/m3的水盒子,能量最小化后计算出氢键分布。图2b中氢键用蓝色虚线表示,可以清楚看到中间水分子形成了3个氢键,进一步计算显示,水相中每个水分子约可形成3.5个氢键,跟文献报道一致。同时该模拟计算也给出了体系内的范德华及静电作用能分别为27.5kcal/mol,-150.9kcal/mol。MS为体系分子间作用提供了可视化的分析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该套算法搭建分子间微观作用力与材料宏观性能之间的匹配性关系,将材料有机化学教学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4.3催化反应过渡态计算

过渡态理论认为化学反应中原子排列位置的变化是连续的,从反应物到生成物中间存在一个中间体,即过渡态,该中间体与反应物的能量差为反应活化能(图3a)。催化剂的加入能有效降低该活化能,使得化学反应更易进行。为了更直观的描述催化反应过程,笔者常用MS中的量化计算辅助课程讲解,使得原本抽象的催化反应历程具有可视化效果。甘油催化裂解是笔者在教学课堂中常举得一个例子。众所周知,甘油蒸汽在没有催化剂的情况下十分稳定,解离能很大,但是在Co催化作用下,其裂解活化能得以有效降低。为了探讨甘油蒸汽在Co0和Co2+界面处的转化过程,采用量子力学模拟计算甘油催化裂解。如图3b,计算过程中,由于能量最小化的驱使下,甘油分子最终停留在Co0和Co2+界面处,此时体系最稳定。随后根据公式计算出甘油四步裂解过程中的能垒数值,并绘制过程阶梯图,如图3c。根据该阶梯图,我们能清晰的看到甘油分子在界面处的裂解催化所需的能垒最低,即表明此反应最容易发生。材料化学教学中通过该实列的操作展示,学生可以更直观的看到化学反应是如何一步一步进行的,并且了解每一步都需要克服反应能垒,加深对催化反应及过渡态理论的理解。反应步骤一:CH2OHCHOHCH2OH→CH2OHCHOHCHO*+H2反应步骤二:CH2OHCHOHCHO*→CH2OHCH2OH+CO*反应步骤三:CH2OHCH2OH→CH3CHO*+H2O反应步骤四:CH3CHO*→CH4+CO*

5结束语

高分子材料的认识范文篇8

高考历史试题试卷结构主要就是单项选择题、材料解析题两种题型,考查的主要内容以主干知识为主,注意通过各种材料创设新的情景,联系现实、隐形介入一些时政热点,兼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问题,从而考察学科能力。因此在谈高考解题技巧前我们应先明白历史学科高考的能力要求。

一、历史学科高考的能力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4.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A.史实缺失B.概念不准确C.同类混淆D.外延界定不清E.误读材料F.漏读关键词等

2.单项选择题解题技巧

(1)认真审题:“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明确内涵外延。

(2)正确解题:选项要四思:一要认真思考每个选项是否符合史实。选择题一般有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可先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采用直接选择法、排除法、推理判断法、筛选法等作出正确判断。一般地说,凡是带有绝对性的字眼或词语,如:“第一”、“最早”、“全部”、“仅仅”、“唯一”等的选项,往往是错的,除非教科书有明确提到。二要认真思考每个选项中的概念是否准确,特别是其内涵和外延。选择题大都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诸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三要认真思考每个选项的程度是否合适。这就要看题干中的限定词如:根本原因、实质、最重要、深远、积极、消极等。四要认真思考每个选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也就是题干和选项对应要最佳。我们常常碰到选项的表述史实正确,概念清楚,程度适合但却不符合题干要求,因为这个选项和题干没关系,或不符合题干要求。在“四思”后做出正确选择。一般要求学生一个选择题(包括涂卡)平均在一分钟之内完成。

三、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具有“灵活性高和区分度强”等特点。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包括:A.阅读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B.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

大多数学生做不好材料题,究其原因,除了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明题意和抓住解题思路,甚至答非所问。那么如何做好材料解析题?通常有三个环节:读、找、答。

(一)读:解题的基础。读什么?读材料和设问,一般情况下,为了节省解题的时间,让学生先读设问。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使学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确设问要求,据设问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细读材料,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

在读设问过程中要首先弄清4个问题:1.答案来源:“根据材料”、“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所学知识”。2.答题要求:指出、概括、分析、归纳、评价等。3.答题方向即提示语、限定语:一般涉及时间、空间、角度、观点等,如“XX世纪XX年代”、“XX国家”、“作者认为或你认为”、“从……角度来看”、“与……相比相同或不同”、“变化或转变”、“趋势”、“是否或有无”、“不的摘抄原材料”等。4.答题的内容:即求答词如背景、原因、特点、结果、影响等。

然后带着设问仔细读材料:(1)阅读材料时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如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特别是先秦时期的文言文晦涩、难懂;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此时,可按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句子的主、谓、宾语,再找定、补、状语等其它修饰成分,把意思弄明白即可无需把每个字每句话都翻译出来。但在阅读时必须具有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把握试题的命题意图和考查方向。

(2)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时能起到“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效。特别是材料出处如果放在材料前面,就须更加留心细读,它对解题肯定有用。

(3)阅读材料时,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导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二)找:解题的关键。找什么?找设问的答案。(说明: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

1.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材料解析题是“史论结合”的典型题目。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在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时,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至关重要。

2.找材料的中心。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3.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知识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挂靠准了,解题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回答主观题时必须要有规范意识。具体表现在:

(1)按问作答。问什么就答什么,有几个设问就逐个一一回答,不可把几个设问混起来回答,同时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

(2)按顺序答题。必须按设问顺序答题。在回答每一个设问的过程中,或按时间顺序,或按因果关系顺序,或按逻辑关系顺序答题,尽量做到逻辑严谨、层次清楚、条理清晰、语句通顺。

(3)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命题者有时为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往会选取与教材观点相左的材料,用以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确观点力。因此,在回答时,要克服思维定势,对材料作具体分从材料中提取观点。

高分子材料的认识范文篇9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有机分子,从有机物结构入手,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在分子水平上探知未知世界的基础学科。在我校,有机化学是面向化工学院、药学院二年级,以及海洋学院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大类培养”的主干课程。通过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使化学类学生掌握有机化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把握有机化学发展领域的新概念、新动向和新技术,同时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教学现状

在工科院校,有机化学的教学课时“缩水”,如我校有机化学虽然是“大类培养”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但是其课时数被压缩到64个学时,教师必须在一个学期之内完成教学。而有机化学作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是高分子化学、高聚物合成工艺学、高分子材料学等后续专业课的基础,学生必须在有限的课时数里掌握《有机化学》这门课程,难度大,任务重。

另外,由于江苏省高考制度,较大部分的学生高中阶段选修的“物生”,进入大学后化学知识特别是有机化学基础知识非常薄弱,一个教学班级里,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通常是刚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学习无机化学,对于选“物生”的学生来说,没有化学基础,一开始就挫伤他们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学习有机化学时,多数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有畏惧感。如果入校时对专业认知不够,不能看到有机化学学习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更是对有机化学失去兴趣。

再者,有机化学课程自身的特点,由于有机物数量多,结构多变,机理难掌握。而工科院校的有机化学课时数又被压缩,教师为了教授完大纲的教学内容,不得不采取“满堂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缺乏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被动“填鸭式”教学必然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一学期教学结束,发现学生知识掌握不好,除了少部分拔尖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对这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知半解,学到的有机知识很少。

2.教学改革

结合有机化学学科规律,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取舍;改进教学手段,选聘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做助理班主任,让他们参与本科生教学,形成多元化的本科生教学队伍;改革考核方式,实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针对性的考核方式,教考分离。

(1)改革教学内容

有机化学的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有机”这一学科,不同于其他几门基础化学课,有机化学基本不涉及计算,不涉及公式,说的是图片的拼接,化学键的断裂与重组,以构建新的有机分子。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使用“有机思维”思考问题才是关键。当我们谈到如何面对课时数被压缩这个问题,如果抓住“引导学生进入有机化学这个学科”这个关键问题,就能依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深入分析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

在改革教学内容时,还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问题:一是研读多种版本的教材,最新版本的中、英文有机化学教材和专著等,从不同研读、分析深度的教材方面,准确把握“基础有机化学”教学重点、难点,结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特点来取舍教学内容。二是关注高分子领域的研究前沿,发展动态,结合传统的知识,推陈出新,把最新的知识信息教授于学生,引导学生了解最新的前沿,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之感觉到目前所学知识的有用性。

(2)改革教学手段

我校近年实施了一项“班主任助理”制度,选派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担任本科生班级班主任助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参与本科生教学,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本科生教学队伍。

高年级本科生已经学习了有机化学专业基础课,经历过有机化学的学习和考核,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他们已经进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学习,对哪些知识对专业课学习重要有切身体会;他们与低年级学生同属于一个年龄阶段,有更多的共同话题,沟通交流更容易,帮助学生及早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通常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已经接触了专业的前沿研究方向,可以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低年级学生的学业、思想及心理等方面给予关心和指导。而且本科生可以在研究生的带领下主动做一些创新创业项目,这使得本科生更清楚自己在课堂学习中哪方面有不足,增强本科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在有机化学课堂学习中更积极、努力。

(3)改革考核方式

良好考核方式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目前,我院不同专业实行统一考试,如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安全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统一出卷,流水阅卷、统一登分,做到公正、准确。但是,这种“统一”的方法抹杀不同专业对有机化学需求的不同,使得教师和学生忽视基础课对后续专业课的影响,结果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不能真正掌握自己专业需求的有机化学知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习积极性,我们应实现不同专业单独出卷、单独考核的方式。卷面上可以体现出适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题目,结合他们的后续专业课程。哪些知识是有机化学这门课程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哪些知识是关联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专业知识。同时,建立针对性的有机化学试题库,使学生接触更多不同的题型,拓宽知识面。建立适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试题库,有机化学课程理论考试按照一定的难度系数、教学要求、考试范围等,统一从试题库里抽调,实现教考分离。

3.结语

为全面提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质量,我们要结合有机化学学科规律,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总结,精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杰,周冕,李又兵,王选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广州化工,2014(42):186-187.

[2]陶传洲,刘玮炜,曹志凌,史大华,王建,程青芳.环境工程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78.

高分子材料的认识范文篇10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科学基础教学

“材料科学基础”是研究材料的成分、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级学科公共主干专业基础课。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拓宽专业口径、按专业大类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和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颁发的新专业目录,材料类的专业设置不再按传统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为此,各相关高校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干课程“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上都进行了教学改革。暨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自2002年设立以来,就依据教育部的要求,将专业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大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所需的人才。故“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内容设置为介绍三大材料的基础知识,在教学模式、手段及课程配套方面也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阐述了暨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以“奠定学科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为宗旨,开展“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程发展历史、性质与定位

材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人类发展的文明史就是按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来划分的,可见材料对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贡献。与人类使用材料的漫长历史相比,对材料的研究即材料科学的历史比较短暂。19世纪中叶,开始采用金相显微镜研究钢铁,相平衡热力学和统计热力学则为建立材料的相平衡与相变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20年代,原子结构和量子力学提供了研究材料微观结构的理论,x射线衍射技术和电子显微技术为探索材料的微观结构提供了手段。20世纪50年代,金属学已初具规模。高校金属材料专业都开设了《金属学》课程。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的腾飞促使陶瓷学和高分子材料学建立,其代表作分别为wg金格瑞的《陶瓷导论》(introductiontoceramics)和pjflory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polymerchemistryandphysics)。前者,wg金格瑞教授将金属学的原理应用于无机材料的结构、热力学、动力学、相变及性能分析当中,成功地指导了水泥、玻璃和陶瓷材料的生产和科研。而pjflory教授则主要围绕聚合物的合成过程、聚集态结构以及物理、化学等行为特征,阐述了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及性能。到今天,三大材料的研究相互渗透,研究方法相互借鉴,产生了21世纪的材料科学。

“材料科学基础”着眼于材料基本问题诸如材料的结合键、材料的晶体结构及缺陷、材料的相结构与相图、材料的凝固、材料中的扩散,材料的塑性变形、材料的亚稳态。从金属材料的基本理论出发,将高分子聚合物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等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把握材料的共性,熟悉材料的个性。本课程横向融合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理论于一炉,纵向则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知识(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物理化学、材料力学等),并能连接后续的材料的分析与表征、材料物理、材料加工工艺学等必修课程及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等模块的选修课程。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和选择

现代材料工业和技术的发展推动材料从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单一化向复合化、一体化发展,使培养大材料、宽专业人才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在此形势下,2002年暨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立并开始招收首届本科学生,确定了《材料科学基础》为专业基础课(必修,72学时,4学分)。本课程内容旨在以物质结构和结构形成为主线将三大固体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知识有机结合,构建大材料专业公共性专业基础课教学体系。该课程体系旨在强化对学生重基础的通才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力求共性教学,突出个性特点。为此。从选择教材着手,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基础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能力以及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材料科学基础”教材体系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沿袭“金属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少量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等内容,往往侧重金属材料。这类教材基本上适合以金属材料为主导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第二类教材则是在增加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新材料内容的同时,对该课程的所有内容进行了全新的组合,将它们有机地融入整个教材体系中,形成新的包含各种类型材料的教学体系。由于低年级本科学生的专业知识有限,这类教材在教学中要突出构建整个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条理性,避免学生掌握了各材料的个性,却忽视了各材料的共性,从而使整个课程陷入一个“材料学概论”的泥潭。为达到突出共性教学的目的,搭建一个合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知识平台,根据整个学科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我们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新教材《材料科学基础》作为教材,从教学目标出发,该教材最显著的特点是着重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便于在教学中掌握深度和广度。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培养方案的特点,在确立教材内容、体系与后续课程的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在保持课程自身体系的完整性的条件下,兼顾到不同材料的特点及知识体系与要素课程内各个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对该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扬弃”,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

1材料的结构。①微观结构:原子的排列方式、高分子链结构;②结构的完整性:晶体学基础、金属的晶体结构、合金、离子晶体结构规则、共价晶体结构、聚合物的晶态结构;③结构的不完整性:晶体缺陷、表面和界面、非晶态、亚稳态、准晶态。

2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①扩散:菲克第一、第二定律、扩散的热力学分析、扩散原子理论、影响因素;②高分子的分子运动:分子链的运动及其柔顺性、分子的运动方式及影响因素。

3材料的组织结构变化。①材料的形变和再结晶:单晶和多晶体的塑性变形、回复和再结晶;②相图。单元系相图:凝固、形核和晶体长大;二元系相图:匀晶、共晶和包晶相图、混溶间隙、相图分析;三元系相图:相图基础、三元匀晶和共晶相图。

为了在上述教学内容中力求共性教学,以最大限度地淡化三大材料各自的专业色彩,力求突出共性的内容。例如,相平衡与相图的内容,选择了相律、相平衡热力学理论、一元、两元和三元基本相图类型的阅读等为重点内容,而淡化与此相关的教材中有关金属材料的冶金和铸造

方面的内容。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上述教学内容的优化既得到了后续课程教师的肯定,又使学生学以致用,达到了奠定学科专业基础、培养科学思维的目的。

三、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是“三多一少”,即叙述性的原理、规律多,需要记忆的概念、定义多,课程内容知识点多。理论计算少。因该课程内容枯燥、抽象,学生感到难学。具体表现在:不能很好地将数学理论应用到材料科学的基础课程、无法判定从而掌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不能将所学的知识点和实际的材料联系起来。所以,我们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做了一些探索:

1突破传统的“一本教科书”的局限性。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授课的同时,综合多种中文教材、英文教材等,力图做到知识面完整、讲授描述通俗易懂。如针对本专业每年都有数目不等的海外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提倡采用台湾晓园出版社出版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作为补充性教材,提升外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同感和认知度。

2探索课堂教学,有所为,有所不为。课堂讲重点、难点,讲思路,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难点和重点内容,尽量举出其应用实例,结合学科前沿知识,使学生知道该原理的用处,听课时不感到抽象、空洞,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而且,对重点和难点内容务必做到举一反三,确保学生能够掌握,以达到以点带面,进而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3注重教学内容的连贯性,连通性,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能力。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提倡预习,并将即将讲授的知识点与所学基础知识点的关联告知学生,使其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对部分关联度高的章节,采用课堂讨论、换位讲授等方法,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自觉地运用基础知识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从而提高他们通晓所学知识点的能力,达到全面提升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目的。例如,在相图的学习中,尝试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化学知识换位讲授一元相图和二元相图的基础,一方面使他们学会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演绎,另一方面提升他们的口头表达、演讲技巧。

4充分、恰当地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方法,并辅之以动画,实现图、文、声、像的视听一体化教学。特别是对那些教学难点和需要丰富空间想象力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既直观又富动感,可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感到枯燥难学。因此,在课堂上应常采用启发式教育,常用提问、问答或引而不发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在讲授时使用ppt演示文稿,尽量多用教学模型、挂图、照片和曲线图表等形象化语言。涉及部分教学内容如位错运动等,应结合动画生动地用图像演示给学生,以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对于部分与前期知识关联度高的基本理论如单元相图,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seminar),并以学生发言为主,让他们直接参与教学。对需要运用较多数学知识且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扩散第一、第二定律,应多采用板书推导,加强逻辑性学习。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对那些需要有丰富空间想象力的晶体结构、金相组织的转变和识别、位错、位错增殖和缠结过程等知识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将先进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材料科学基础教学中,并让它们以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弥补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不足,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外,还可建立qq空间,在群聊中解决课堂中来不及解决的问题,通过师生交流,提高学生探索性自学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在“宽口径,大平台”培养模式下开展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材料科学基础”作为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突出共性教学是打好学科专业知识的必备条件。从时代的需要出发,合理选择及组织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其与教学内容相互协调,是构建新时代“材料科学基础”教学体系的关键。今后,“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将继续围绕以符合时展、符合教育规律为中心开展课程建设,不断探索和实践,为成功培养宽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石德珂,材料科学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1张联盟等,材料科学基础[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刘智恩,材料科学基础[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4]donaldr,askeland,材料科学与工程[上下册)[m]台北:晓园出版社,1989。

[5]williamdcallister,fundamentalsof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胡赓祥等,材料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7]杨雄,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革与建设[j],科教文汇,2008,(7)。

[8]董兵海等,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135):18—20。

[9]齐义辉,韩萍,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9(2):138—139。

[10]崔占全等,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7,30(1):53-57。

高分子材料的认识范文篇11

关键词:读教材;结论性语句;回归教材

高考试题每年都在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对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考查。一份有效的高考试卷其难度应该遵循3:5:2的规律,约有60%是基础题。这意味着基础题占了很大比例,而这些基础知识都在教材中。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教辅资料相比,教材是由全国最有经验的专家编写的,教材中的每一章节、每一实例、每一复习题都是经过他们精心挑选、精心设计而成,教材编审委员会专家对教材的把关使教材的质量得到提升。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在多年使用的试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可以说是精品。在高三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教材是最好的参考书,是最好的复习资料,科学使用教材,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才能使学生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教会学生读教材

对高中生物总复习来说,教材是纲,教材是本,教材内容高度浓缩,简明扼要。学生复习的首要任务就是全面阅读教材。虽然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部分生物知识,然而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全盘通读教材有助于整体把握基础知识。在复习中,很多学生不会看书,不知道看什么,或者看不出哪些知识是重点,不能真正理解教材知识的涵义,以致做题时用到教材上的知识点仍然不会。因此,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读教材。

1.将教材读“厚”

“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是教学的依据,也是命题和备考的依据。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在备考复习中,学生首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确定高考复习范围,然后认真阅读和理解教材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幅图,包括教材的旁栏思考题、小资料、课外阅读等,认真做每一道题,掌握每个知识点的实例,逐个突破知识点。教学中我发现,多数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方面存在缺陷,有些知识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或者在复习完一个章节后,合上书,把课本中的知识点想一遍,遇到记不起来的地方或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再翻开课本看一看,从而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通过通读,重点突破知识点方面的缺陷,有不懂的地方一定要问老师,或者做一些配套练习来加强理解,对主干知识、核心内容进行深探细究,做到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将教材读“薄”

就是学习者归纳、总结基础知识,明确重点、难点和关键,形成知识网络。经过第一轮读教材,学生对教材中的生物知识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掌握,接下来就是提炼每一章、每一节的知识点、关键字和关键词,并对高考重点考查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增强复习的针对性,避免出现知识漏洞,因为生物知识涉及的面很广,而高考不可能面面俱到。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章、节标题,引导学生回顾、归纳、互相补充相关的知识点,这样不仅可以督促学生看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重要章节知识点的归纳,教师把关,力争全面、准确。

例如:“细胞膜”可归纳为如下知识点

①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②细胞膜的结构;

③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④自由扩散的运输方向、条件、实例;

⑤主动运输的运输方向、条件、实例、意义;

⑥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⑦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

3.列知识清单,构建知识网络

要全面系统掌握基础知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全面梳理知识点,把内在规律条理化,细化知识点,列出知识清单,把零散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例如:“细胞膜”的知识清单

一、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I.细胞膜主要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在膜的中间是________,构成了细胞膜的________。

II.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多数不是________,而是可以________。

III.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________。它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

二、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I.离子和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

II.细胞膜的功能特性:________________。

III.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________作用和________作用。

二、强化记忆教材中的结论性语句

生物知识零散,有文科的性质,不易灵活出题,有些基础知识需要学生熟练记忆,做到每提到一个知识,就能立刻说出这是哪章哪节的内容,并能指出这章这节最重要的知识点是什么。

高考的问题背景是新的,但其落脚点一般在课本上,即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内”。所以学生在复习中,要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比如课间、睡前等,及时回顾每天、每章、每节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反思,不留知识盲点。只有牢固记忆基础知识才能做到应用自如。

强化记忆不仅在于背,还在于平时总结,学生在读教材的过程中及时归纳出一些结论性语句,作为高考答题的落脚点,是非常有用的,能力也提高得快。

例如:“细胞膜”可归纳出以下结论性语句。

①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主要是以细胞为基本单位进行的。

②研究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大都用动物细胞、红细胞、神经髓质等作为研究材料。

③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多数不是静止的,而是可以流动的。

③主动运输,能够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可见,主动运输对于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⑤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三、回归教材,提高解题能力

2008年的高考试题中,以课本材料为背景设计的题目居多,学生会发现试题比较熟悉,但是课本内并没有原答案,需要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深挖和钻研,转换角度和方向进行分析才能得到结论。试题透露出一定的引导性,提示学生和教师回归教材。

高分子材料的认识范文1篇12

供材作文的主要特点,是给学生提供审题、构思和发表议论的依据。学生依据所供的“原材料”,比较只面对一个议论的标题而言,容易调动自己的感觉和知觉的“形象”,自然地产生联想,打开思路。这些具体、形象的材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必然地要“过渡”到对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等抽象逻辑思维活动。因为是供材作文,必须符合材料的要求;又因为是写议论文,必须按议论文的要求去审题、选材、组材和表达。

实践证明:教学供材作文,指导学生根据所供材料,提炼出自己有所认识并且能够论证清楚的一个论点,是学生通过习作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和议论表达能力的前提。怎样根据所供材料,提炼出一个论点,有一个思维导向的问题。

按照提炼论点的思维方向分类,大体上有以下四种导向形式:

一、顺向思维

“原材料”是正面褒扬的实例,而且作文命题是正面判断句式或短语。这样的供材作文,学生阅读“原材料”后的思维特征,大部分是调动自己感觉、知觉的同类材料,去论证标题确定的论点:一般很难提炼出一个既切合题旨,又有新意的论点。在“导向”教学中,可以循着“原材料”的直接指向,指导学生作顺向思维,使学生自然地说出相似的材料和自己的看法。他们这样说,不会感到困难。譬如写供材作文《愿做造桥人》,他们能读懂提供的材料:茅以升从小立志为祖国“造出长久不倒的坚固大桥”,经几十年奋斗,终成著名桥梁专家。他们也会从此例联想到茅以升成才后的事迹(如造南京长江大桥),联想到类似名人成才创业的事迹。教师针对学生“顺向思维”表达的看法,引导他们提炼出一个符合他们认识实际的论点,就不是困难的事了。有同学可在“顺向思维”的过程中,提炼出不同一般的见解:我愿人际和谐,做一个架设友谊之桥的人。“我学茅以升、更学上海造桥人。”大多能扣住“愿”、“做”两字进行论述,传输出较活泼的时代气息。

二、反向思维

供材作文的“原材料”如果是反面事例,或者是对所供材料以问句形式命题的,学生的思维如果是“顺向”的,往往是追究“反例”的根源,或者一味地对“原材料”质疑,而容易因阅历和认识的局限性,可能作出片面的偏激的结论。那么,一般的同学就会提出一个带片面性的甚至是不太正确的论点。这类供材作文,教师应首先做好提炼论点的导向工作。我认为,主要应抓住两点:一是引导学生对论题作正确的分析,提高思想认识;二是结合“原材料”进行“逆向思维”的指导。去年在大力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时,同时也披露了一些忽视科技工作的现象。《解放日报》曾登过一则消息:某乡镇企业由于产品不对路,没有经费研制新产品,科技人员不得不改行。最后提出一个问题:“靠科技振兴经济难道只是一句空话?”老师就以这一问句作题,出了一个供材作文题目,在指导教学中,首先抓住题中“科技振兴经济”这个短语,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政治经济学常识,联系中外有关的实例,分析“科技”与“经济”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再进一步认识科技对发展经济的关键作用。然后,用这些认识去分析“原材料”,就把学生“追根”和“质疑”,从反面“逆向”地引导到“如何解决这一类问题”上,对文题中“只是一句空话吗?”作出正面的、积极的回答。经过“逆向思维”,学生大多能提炼出较正确较切实的论点,如“发展科技要有长远目标,振兴经济才不是一句空话”、“靠科技振兴经济,必须因时、因地制宜”、“科技人才对路,经济发展才能对路”等。

三、双向思维

供材作文中,有很多含蓄显示论点的客观性命题,如《谈谈“择善而从”》、《议“东施第二次仿效西施”》、《学然后知不足》、《徐洪刚的生命价值》这是倾向于褒扬的;《说“生日热”》、《漫话“自卑没有出路”》、《东坡错改诗》是倾向于批评的;《“我要学”与“要我学”》、《从课内到课外》、《“爱”的利弊》是从比较中见褒贬的。在指导他们阅读、分析“原材料”时,注重从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起点进行“双向”思维的导向教学,对他们结合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帮助。同时为他们提炼出一个自己能把握的论点创造了条件。对此类供材作文的“双向”思维导向,既要达到帮助学生由“原材料”提炼出正确论点的目的,又不要束缚学生的思想而有利于他们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打开思路。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一)对“原材料”的分析,要以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依据,以便做到“思维导向”的有的放矢:(二)由正而反或由反而正,从一方面到另一方面的“双向思维”引导,必须以原作文命题的倾向为重点,即使是“从比较中见褒贬”的命题,也不可平均用力,而须有侧重点:(三)要允许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双向思维”过程中,提炼出反映论题的新颖论点,但对其因个人体会局限而表述片面的文句,必须作引导,再加提炼,直至表述的论点理正句顺为止。抓住这三点,通过一两个学生的典型指导,对其他学生依据“原材料”,结合本人实际,提炼出切合题意的论点。

四、多向思维

所谓“多向思维”,实质上是指使思考中信息朝多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以引出更多的新信息的发散性思维。不过,在供材作文的指导中,由于受到“原材料”和作文命题的限制,是不可能“任其自然”的。进行“多向思维”导向的供材作文指导,也要针对“原材料”与“命题”的特点来选定。这类供材作文,多数在“材”和“题”上就不拘泥于一个指向,不局限于一个既定的理解,给学生留有可作出切题的多种解答,可作求异创新论述的余地。

  • 上一篇:环境技术范例(12篇)
  • 下一篇:<非遗传承人的要求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