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植物学;生物科学;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21-02
植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历史悠久、内容广博。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植物形态解剖和植物分类两大方面。前者涵盖植物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的解剖结构和生长发育,后者主要介绍植物的分门别类和各科属的代表植物。目前,国内高校的植物学教学多是采取理论课教学与实验课教学相结合的形式。理论课以老师课堂传授植物学基本知识为主,实验课则与理论课同步开展,通过实验观察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实践能力。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植物学在学科地位、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挑战。作为国内高校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基础学科,植物学也是必修课程,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体系的要求。因此,进行植物学教学的创新和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由于植物学内容繁杂,知识点多,实践性强,许多学生在课业繁重的压力下逐渐丧失了对植物学的学习热情。为了应付考试,许多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达到考核合格的目的。长此以往,植物学教学将违背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轻松愉快的进行学习,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近年来,我们在植物学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创新。以学生兴趣培养为核心,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将从植物学教学现状调查入手,揭示现存的教学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实践和创新方案。
一、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我们主要使用两本植物学教材,分别作为生命科学学院以及其它学院的专业基础课教材。除此之外,我们几乎没有引入其它教学资源。在国外,许多高校的专业课并非只有一本指定的教材,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系列参考书籍或文献,从而扩充了教学资源,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对比我们的教学内容,仅以课本为基础,使授课内容显得平凡而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科学精选教学内容,引入丰富教学资源,对于在有限的学时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显得十分重要。我们通过以下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
1.引入教学资源。加强教材建设,以本校植物学教材为基础,引入国内外高校优秀的植物学教材,如《PrincipleofBotany》、《Botany,AnIntroductiontoPlantBiology》、《PlantSystematics》等。此外,提供学生课外阅读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参考图书、植物图片以及生动有趣的教学电影、动画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其中,网络学习资源如普兰塔网站(),教学电影如BBC的《thePrivateLifeofPlant》等。
2.理论结合实际。在植物形态解剖的教学内容上,避免空洞的、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植物根茎叶的形态特征,突出植物形态与功能的适应,如水生植物茎的解剖特征、旱生植物叶的形态特征等,尽可能结合自然现象进行介绍,如“藕断丝连”、“秋风扫落叶”等。在植物分类的教学内容上,减少对植物形态列举式的描述,仅简要介绍代表植物的识别要点,增加植物类群的介绍,包括代表类群、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利用价值、应用潜力等。将植物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自然常识相联系,深入浅出、由近及远的讲解植物学知识,提高学生对植物类群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注重科学研究。逐步摆脱传统的知识灌输和应试教育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进行学习,活跃学术思维。针对目前植物学各研究方向的发展,将植物学科与交叉学科近几年来的新进展、新成果充实到教材和课堂,介绍学科发展方向、研究热点,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例如,涉及被子植物繁殖器官部分,可向同学们介绍异型花柱、功能性雌雄异株的研究进展,提及被子植物传粉机制和模式的研究案例,如发表于《Nature》杂志的《黄花大苞姜自花传粉机制》一文。讲解裸子植物部分,可具体介绍一些我国特有的第三纪孑遗植物,如银杉、水杉等,对“活化石”植物银杏自末次盛冰期以来的进化历史及其在中国避难所群体等研究结果等,可做简要阐释。基于此,使同学们能够了解学科研究进展,从而丰富教学内容。
二、优化教学方式
植物学教学主要以老师课堂讲解为主,由于植物学知识点多、内容繁杂,学生在课堂上很难长时间保持新鲜感,集中注意力,使得课堂教学质量降低。加上课时数少,学习时间紧,学生们课后复习以死记硬背为主,没有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不能真正掌握植物学知识。植物学也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学科,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更需要回到大自然中进行观察和实践。虽然有相应的植物学实验课及野外实习的安排,但是,由于课时数少、经费有限、指导教师不足等问题,学生并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野外观察和实验室学习,不能真正的提高实践动手能力[3]。
在植物学理论课程方面,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我们将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包括学生自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个别章节以专题讨论形式开展,走出课堂进行野外观察等,增加野外实习及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科研性,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学生对植物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我们将采取以下教学方式:①鼓励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制作PPT、轮流进行课程内容讲解和比赛、撰写简单的科研论文;②放映植物学教学图片、电影或动画等。在植物学实践课程方面,增加实验课的学时数,提供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以及进入研究室、实验室参观学习的机会,以学生动手实验为主,结合老师一对一辅导,以期达到良好的实验课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定期进行植物学实习,开展校园、植物以及野外植物学实习,从身边的植物开始,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讲授植物分类学知识,逐步带领学生进行植物分类学领域,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核形式
一直以来,植物学以卷面作答的形式进行考核。考核形式单一,且势必导致学生以应试为目的进行学习,限制学生自主性和科研能力的发展。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逐步改变学生以应试为目的复习方式。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另需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实践能力。将卷面考试与实验考试、题目作答与课堂论文以及自学成绩相结合,以提高综合能力为目的进行考核,从而避免传统的、单一的、机械式的考核方式。我们采取多元化、灵活的考核形式,遵循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2]。
植物学成绩评定除了期末考试以外,平时成绩以专题讨论、PPT讲解、论文撰写、随堂测验以及课题考勤等形式进行平时学习的考核。其中,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50%;课程论文两次,内容分别对应植物形态解剖和植物分类,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15%;课堂演讲则要求学生3~4人为一组,每组依据所写的课程论文制作PPT课件,并选派1名代表进行课堂演讲,其成绩占总成绩的15%;同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安排4次简单的随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占总成绩的15%;另外,每个学期将有两次课题考勤,以强化教学管理,其成绩占总成绩的5%。通过上述考评措施,目的在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在文献资料查阅、论文撰写、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为将来学生继续深造或就业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在对植物学教学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揭示现存的教学问题和弊端,以学生兴趣培养为核心,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目的,针对植物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等,提出相应的教学实践和创新方案,最终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飞娟,朱诚,蔡冲,孙骏威,郝培应.加强植物学教学改革的基础建设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7(93).
[2]耿世磊.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植物资源学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74-175).
一、合理而有效地创设自然角,发挥教育功能
1.对地点的选择
自然角应该创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方向朝南,这样有利于植物的成长。一般选择在走廊或在教室靠窗台的地柜上。幼儿园饲养的小动物可以根据习性放置在喜阴或喜阳的地方。
2.对摆放的要求
摆放的高度要低于幼儿的胸部,以便幼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摆放动植物的桌子不能太宽,最好有幼儿一臂的距离,因为桌子过宽,也不利于幼儿观察。
3.对动植物的要求
自然角的动植物应该是从周围环境中进行精心选取,并且这些动植物需要集中、有层次、有目的地呈现在幼儿面前。
4.与主题相联系
可以作为教学活动的前准备或延伸。如在进行《各种各样的萝卜》的活动中,幼儿从家带来了不同大小、不同种类的萝卜放在自然角。幼儿首先要认识萝卜,在不断地摆弄中得知萝卜的大小、轻重和颜色。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对这些可爱的萝卜进行再创造,把萝卜变成了造型奇特的小船、老鼠和娃娃等,并将作品放在自然角展览,幼儿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动手种植萝卜,观察、探索萝卜的生长过程。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5.与年龄相适应
在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存在着年龄差异,自然角的环境创设要适应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按幼儿的认知水平,选用合适的内容和材料。如小班幼儿年龄小、能力差,可安排一些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易于认识和观察的动植物;中大班幼儿多安排些饲养种植和能反映大自然、能进行比较的动植物,从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
二、合理而有效地管理自然角,发挥教育功能
1.教师的管理
多年的工作经验使我感到:一个班自然角管理的好坏,可以反应出整个班级教育教学的状况。所以,教师对自然角的管理也很重要。首先要保持自然角的清洁,边边角角的地方要及时清洁。其次,教师要每天关注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哪些植物要移栽;哪些植物要修枝剪叶;哪些植物随季节变化已经枯萎;哪些动物要换水等等,要一直做到心中有数。此外,教师自己要能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动植物生长知识,知道其生长的条件和环境。
2.幼儿的管理
这一点在幼儿园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自然角是幼儿认识自然的小小窗口,我们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管理自然角的机会和权利。我们采用小组轮流制,每天安排一组幼儿,这样不仅增强了幼儿的责任心,还可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同时,在管理过程中,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例如:幼儿要将叶子上的灰一片一片抹干净,锻炼了手指的灵活性,培养了幼儿做事耐心、细心的好习惯。
三、合理而有效地利用自然角,发挥教育功能
自然角是幼儿进行科学活动的场所,怎样充分利用自然角,让其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
1.重视参与
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从生活中寻找有趣的变化,让幼儿参与搜集各种资料、标本及动植物。喜爱小动物的幼儿在家长的配合下,带来金鱼、乌龟和小鸟,教师鼓励幼儿天天为它们换水、喂食,坚持为小苗浇水、除草,并和老师一起做观察记录,周末轮流把小动物带回家喂养。
自然角设置的内容在以前是比较单一的,其实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石头、沙子也可以成为自然角设置的内容,让幼儿一起玩沙子、制作沙画,一起参与自然角的沙画展览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我发现越是从幼儿身边发现的有趣事物和幼儿参与的环境设置对幼儿的吸引力越大,他们愿意全身心投入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对自己创设的环境格外地爱护、珍惜。
2.科学实验
用小实验的方法对动植物进行对比、观察和记录,可以让幼儿懂得很多的科学道理。对同一种植物,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种植,如用水植、土植、沙植等;又如种子发芽的试验,可以用土植、水植来比较生长;水浸泡过的和未浸泡过的比较;向阳和背阳的比较。
活动中大家都要参与实验,选择一种动植物跟踪观察它的明显变化并记录,幼儿轮流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的发现和记录,让全班幼儿都关注到其他植物的生长变化,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激发孩子学科学的兴趣。
3.创设机会
创设机会,让幼儿决策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活动目的。教师应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只要幼儿有兴趣,随时都可以去选择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探索,从而使他们有机会进行尝试,让幼儿成为自然角真正的小主人。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应自始至终给予积极的关注,并和他们一起寻找答案。让每一个幼儿在探索中有所发现,体验成功的乐趣,也使自然角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4.允许过失
自然角是专门为培养孩子的观察而营造的。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喜欢对自然角的物品进行观察触摸,从而丰富科学经验,但幼儿由于年龄小,控制能力差,在探索过程中难免出错,我们觉得允许幼儿的过失这一做法也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植物园;解说系统;解说牌
一、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郊游发展迅速,城市中的人们趋向脱离城市去郊野感受乐趣,城市郊野中的植物园无疑成为许多游客的选择。植物园是一个涉及多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体,它以收集、栽培多样化的植物为基本特征,同时具有科学研究、物种保育、科普教育、教学实习和旅游等功能。
解说系统是运用某种媒体和表达方式,使特定信息得以传播并到达信息接受者中去,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达到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2]。由于植物园相比其他景区具有较强的科普性,解说系统的合理布局,能够引导游客在寓教于乐中自发学习,即学到了知识,又获得了较好的旅游体验。
二、上海辰山植物园概况
上海辰山植物园坐落于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内,于2011年1月23日对外开放。园区占地面积207.63万平方米,是一座集科研、科普和观赏游览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园区分中心展示区、植物保育区、五大洲植物区和缓冲区等四大功能区。中心展示区建造了矿坑花园、岩石和药用植物园等26个专类园。其中中心展示区的展览温室是整个植物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3个独立的温室(分别为热带花果馆、沙生植物馆和珍奇植物馆)组成,温室外墙采用网壳结构,室内展示了3000余种植物。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上海辰山植物园目前解说系统主要的方式包含以下几种。
牌示解说:主要指分布在园区内的植物铭牌、道路导览牌、景区全景图、景点解说牌、安全警示牌等在内的用各种材质制造的牌子。
印刷品解说:主要反映在景区门票上,门票背面绘有景区地图。
网络数字化解释系统:主要反映植物园网站、植物园出品的影音片段等。
语音解释系统:包括园区解说员、志愿者、电子语音导游机三种方式。志愿者服务不是每天都有,主要集中在节假日及花展活动期间。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解说内容缺乏受众细分
通过前期调查发现,辰山植物园的解说系统总体是比较全面和专业的。但是,植物园中的解说牌和语音解说都没有明显的针对性,它的解说内容不管是针对专业人士和普通人群,或者是针对青年少年这类特殊群体,都采用统一的解说词。从调查中发展,不同群体的游客关注点其实不尽相同。
譬如辰山植物园每到周末会有很多亲子游的游客,这类客人普遍希望解说系统能考虑到少儿的接受程度,增加些趣味性和生动性。
又如还有一些具有专业背景的游客他们希望了解更深次的内容,所以又不满足解说牌上的简要解说。所以建议园区应开发出多样化的解说内容,在各场馆多设置些电子介绍系统,并且建议系统要具备分层介绍的功能模块,可以供游客选择年龄段,选择了解的深度等功能。
(二)植物环境教育解说不足
植物园是一座天然的生态博物馆,是对人们进行植物知识普及和环境教育很好的场所。当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成为发展主题的今天,这种教育功能显得更为重要。但植物园解说系统的环境教育功能体现还略显不足。目前植物园内植物名牌内容以简单的知识科普为内容,对植物其它方面知识的普及明显不足,如当前我国许多濒危植物的生存状况,植物种质资源所面临的困境。植物生态入侵、植物群落及植物多样性等方面知识很少涉及。此外,植物园内几乎没有任何宣传环境教育的解说牌。建议园区适当开发一些专门针对环境教育类的解说牌。
(三)解说内容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
目前园区内的解说牌几乎都是平面牌示,文字语言风格和排版都比较传统和呆板,缺乏观赏性和趣味性。目前国外一些知名植物园内的解说牌示是比较多样化的,除了常规的平面解说牌,还会有许多的立体解说牌示,比如针对某种珍惜花卉会展示一个带有的趣味性的该花卉的立体模型,并将花卉模型的一角进行解剖结构展示,然后配以牌示解说。这样的立体展示相比于简单的文字介绍,会给游客带来更为直观的视觉效果,既富有生动性又达到了教育意义。
调查中还发现,游客普遍反映目前植物园内旅游的主要形式是以观赏为主,缺少参与性和互动性。因此,希望在科普观赏的同时能增强些带入感,如定期开展让游客参与讲解的活动,如“植物认知小达人”“植物倩影描绘”等活动。然后可以将游客参与的讲解活动转化为多媒体讲解影像等,给游客保存纪念,同时也能激发游客的游兴和热情。
(四)解说牌设置环境情景缺失
植物园内的解说牌,部分因周边环境特色的不明显,不容易引起游客的注意,或有的解说牌已经被植物枝叶遮盖,尤其是植株比较低矮的小灌木或是枝叶繁茂的针叶树,导致这些解说牌很难被游客发现,使得这些解说牌失去意义。此外,由于园内分区多且范围大,部分解说牌设置的位置距游客游园路线距离过远而无法辨识,以至游客对这些解说牌失去兴趣或索性踏着草坪走近去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