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较少甚至不使用颜色,但仍然给人丰富的色彩想象。“墨分五色”是指“黑、干、湿、浓、淡”,加上“白”便形成黑白、干湿、浓淡三组对比关系。中国画设色带有浓厚的装饰味,尤其注重墨和色的调和处理。“随类赋彩”是中国画设色的基本原则。它既包括了根据客观物象的类型设色,也包括了根据作者主观表现的类型设色。其形式上有“浅锋”和“青绿”等画法。最后教师再运用多媒体课件讲解树的组合,列举作品中的布局,分析大小之别、主次之分,从而使学生通过对比认识到根顶俱齐、等距排列的呆板效果。设境教学,以情导人,避免了学究式的赏析和临摹,能够迅速激起学生的创作热情。由此可见,设境激趣是小学美术教育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以趣启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中,兴趣是最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情境中去的因素,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和前提。因此在美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从而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教师还要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巧妙地让学生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教师还要注重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例如,教师可以首先设置一个游戏情景,教师把课件置于教室中间,让学生围着课件从不同角度进行观看,并请学生谈谈自己认为从哪个角度看作品最好看,哪个角度看作品最不好看,为什么?然后大家再讨论、交流一下,教师在学生发表看法的过程中应及时强调绘画的基本审美特征及造型要点,并提出绘画作品不同角度的基本差异,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制作组,进行大胆的设计与制作。在制作前,教师要提醒大家,创作的作品要突出强烈的色彩变化与对比,希望大家能结合美丽的色彩来装饰我们制作的作品。而教师评价的重点则是看谁的作品形象更有趣、更好看,谁的作品形象更有体积感、更有空间变化。接下来,教师可以把学生的作业贴在教室四面来进行装饰,从而进一步制造与强化欢快的气氛。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趣”,可以让学生进入一种“游戏”状态,以趣启智,乐中求知,从而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享受自己的创作成果。这样的美术课堂加深了学生对于色彩象征意义的认识与体验,强化了学生运用色彩表达艺术情感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绘画表现语言,加强了学生作业的形式美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并在展示中获得了成功感和自信,同时也亲身感受到了参与艺术活动的愉悦和幸福。
三、重想象创造
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的人才,把学生培养成创造力高度发达的人,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职责,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在他们稚气的想法中,创造力若隐若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及时发现并精心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学生稀奇古怪的想法超越现实时,当他们的描述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时,我们切不可用“对不对”“像不像”等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或盲目否定他们,而是应敏感地捕捉到他们思维中的“闪光点”,并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让他们能够自由思索、大胆想象、主动选择并作出决定。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材料、活动场所,从而让学生在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玩耍中接触各种材料,进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我们要尽量做到只求其意,不求其形。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尽可能多地采用线索启迪的方法,即由教师提出一些线索,然后再由教师引导学生从线索出发展开想象,进入美术创作的过程,如教师可以提供局部线索,然后再引导学生想象其他部分,最后要求学生用美术的方式表现出来。四、重交流互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合作意识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一方面表现在他们更加重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希望别人把他们当作成年人看待,并愿意承担成年人所承担的任务;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明显提高,常常把自己的认识作为衡量他人或事物的尺度,特别喜欢竞赛性活动,以显示自己的力量。而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欲强,合作意识淡薄,所以教师应注重学习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材质的用品,让他们自己动手通过触摸、撕扯、敲击、搓揉等手段,感受体验各种材质的不同特性,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示讨论活动,讨论的内容应包括:
1.不同材料各有什么特性,如软与硬、轻与重、粗与细、韧与脆、粗糙与光滑等等。
关键词:物理教学教学情境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众多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不一定智商很高,但他们一定是热爱学习的勤奋的学生。归根结底,这些学生喜爱学习,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果能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处在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或者问题环境中,就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
一、用实验创设情境
实验不仅能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电流能产生磁场的时候,假如没有实验,学生是很难掌握这个抽象的物理知识的。其中的电流与磁场都是看不见的物质,直接再叙述电流产生磁场,学生就会像听天书一样,不仅没有兴趣,还很难理解。如果老师利用有关的器材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清楚地看见,指南针(小磁针)在电路闭合的一刻,突然不再指南指北了,发生了偏转,则不仅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电流产生了磁场,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大气压有关知识的时候,老师可以先做一个让学生“匪夷所思”的小实验,将一个乒乓球放在倒置的漏斗里,用手托着乒乓球不让它落地。此时,用嘴向漏斗内吹气,松开托乒乓球的手,学生以为乒乓球会被吹出很远,但是他们看到的却是乒乓球在漏斗口打转,不落下来。这种现象立即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不少生活经验,也观察到了很多物理现象,如果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则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摩擦力的时候,可以这样问学生:为什么在走路的时候踩到西瓜皮,容易使人摔跤?在学习物态变化的时候,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大雨、雾凇等自然现象,学生看到这些现象的时候,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问学生:自然界中的水有哪些状态?它们是怎么转化的?学生在兴趣的驱动力下,认真地思考、探索,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发生在生活中的事最感兴趣,因此,新课改要求物理教学要从生活入手,然后由物理走向生活、社会。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藏丰富的物理知识,将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惯性知识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问学生:衣服有灰尘了,为什么只要拍一拍,衣服就能干净了呢?坐在行驶的车里,突然急刹车,为什么会向前倾倒呢?驾驶车的时候,为什么要系好安全带呢?在百米冲刺后,为什么不能立即停下脚步呢?这些问题是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的,有很深的体会,且都是学生一直想解决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上提起这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感到十分有趣,从而积极配合老师开展探索活动,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利用故事创设情境
初中生生性好动、好奇,爱听故事,尤其喜欢听奇闻逸事。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调动他们探究的积极性。比如,浮力知识方面,有阿基米德在浴缸里洗澡时,找到了辨别真假皇冠的故事;曹冲利用石头与小船称出大象重力的故事,等等。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需要老师有很强的语言技能,既要生动、形象地描述,又要语言简练。
四、利用教材图片创设情境
苏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上有很多图片,都很生动、形象,如果教师能运用语言艺术,将这些图片的内容,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宇宙天体有关知识的时候这样描述:每当夜晚,仰望天宇,群星闪烁,将我们带入了无限的遐想之中,无数天体组成的宇宙,引发了多少科学家毕生的探索……短短几句话,将学生熟悉而陌生的宇宙画卷展现给了学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五、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能方便地播放视频、音频,如果能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则不仅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还能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学中有很多概念、原理十分抽象,而且看不见摸不着,不方便用实物演示。比如,磁场等概念,但是可以做成课件,向学生形象地展示,便于学生理解。在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多媒体更能大显身手。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微观粒子,或者是人类无法到达的地域,多媒体课件都能展现。因此,多媒体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常用工具。比如,在学习动能、势能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以下视频:游客在游乐园里坐过山车的场景、撑竿跳运动员比赛的场景等。而且在教学时,可以进行慢放、回放,从而配合老师的讲解,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物理原理。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不再枯燥乏味,使物理课堂变得更生动、活泼。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忽略教学情境的作用,而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创设好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探究物理知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物理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语文课堂;智慧;培养和生成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B-0037-01
新课程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前进,学会学习。
一、凸现自主,激发探究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于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为教而教,而新课程、新理念下的教学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自主得以体现,探究欲望得到满足。启发学生思考要留有“余地”,让学生去开垦;讲述要留有“余味”,留给学生自己去“品尝”;分析问题要留有空间、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和探索。让学生思维由“聚敛”变为“发散”;由“正向”变为“横向”或“逆向”。
(一)凸现自主,培养兴趣
一堂好课,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要想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秋游》时,让学生回忆“秋天到了,你来到田野上喜欢做什么呀?”学生们生长在农村,都有过在田野上玩耍的经历,因此,他们有的说“我喜欢去逮蚂蚱,一扑就捉住了”,有的说“我喜欢和小伙伴追逐做游戏”……他们说得兴高采烈,妙趣横生,从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可以看得出来,主体意识被激发,他们乐于去表达。
儿童的思维是以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也是由老师潜移默化地培养的。如《雨点》一文的学习中,当学生们读通课文后,我问道:“孩子们,想变成雨点到大自然中去游玩吗?”他们不约而同地说“想!”“小雨点们动起来,想到哪儿就去试试吧!”学生们在课堂上活动起来,找“大海”、找“小溪”、找“草叶”、“你来到了哪儿,在做什么?”孩子们自主说话交流,不仅融合了课本上的语言,他们还想象拓延展,有的说“雨点落在草叶上,在草叶上滑滑梯”。有的说“雨点落进泥土里,在泥土里和蚯蚓捉迷藏”。多生动的想象啊!这就是一句句优美的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了自主学习。
(二)活跃思维,引发探究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学生的思维一旦被调动起来,就能激发探究兴趣。探究之前,要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以学生的质疑促进探究的兴趣。
如《有趣的发现》一文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读题后对课题提提问题,出现了“谁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说这个发现很有趣”……这些是很有价值的问题。继续加以引导,“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他们在思考中找到了解疑的途径。“那么,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去读书,找找答案,再和组内同学交流交流吧!”交流中,学生兴致勃勃说着自己的发现,当有的同学提出达尔文在岛上看到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这一发现,紧接着有同学提出下一个问题“翅膀小的昆虫哪去了?为什么会这样?我看到路边有翅膀小的昆虫啊”。我抓住这点,“是啊,你再读读,找找,看看还能发现什么?”学生就在自己与老师有意无意地设问中去朗读、去探究、去发现。他们参与了探究的过程,享受了交流中探究的乐趣,并从中学有所得,体现了参与、思考探究的真正意义――学生讨论的问题,不再是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硬塞给学生的,而是来自学生,是学生急于释疑求解的问题,他们的探究是自发的、乐意的,感到愉快而有所得的。
二、激发想象,创造智慧
想象力是影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非认知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学生如果丧失想象、思维和自己的语言,既不会自己思考,也不会说自己的话,仅仅靠“回忆”书本上现成的词句过日子,那可以说是一种悲哀。富于想象力的学生将各种想象具体化,善于想象从未发生过的事物,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沉浸在想象之中,智慧的火花频频爆发,学生正处于想象的最佳时期,他们的眼中、心灵中有想象世界,怎样使教学内容与学生们的想象世界融合起来,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呢?我在尝试中探索着。在教学《蚂蚁和蝈蝈》时,读完蚂蚁在烈日下齐心搬粮食的一段后,让学生品一品,想象一下蚂蚁们还会怎么搬粮食,它们的心里怎么想?怎么喊号子?可以边想边演。这样,学生们的大脑被激活,他们说得可生动了,“有的抱,有的含,有的扛……”“领头的蚂蚁喊着‘加油啊,一二’!”……一点一滴地展现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新的种子往往孕育在一个人的孩提时代,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播撒创新的种子,激发想象力,使孩子们从自己的眼光,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作出联想,正是儿童富有创造性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朱宏军.追寻有效理答打造智慧课堂[J].小学语文教学,2012,(1).
【关键词】创新;音乐;教学
我校是部级重点中专学校,学生来源于全县二十三所乡镇中学,由于所受音乐教育程度不同,其水平参差不齐又整体水平不高。面对这样的学生,如何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这是每位音乐教师在新课改形式下应深思、探讨的新问题。
一、更新观念,创造活力课堂
(1)加强兴趣引导,拓展思维空间。在课堂上,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参与者,作为音乐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一切可以调动的艺术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时能集中注意力,更好的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与思维的无限限制,鼓励他们能说则说,能唱则唱,能舞则舞,给他们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2)发挥自由想象,追求个性表演。中职学生也具有敏锐的感知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较成熟,内心较复杂,不愿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因此,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并把这些特长通过表演的形式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这样,既避免了教师枯燥的解说,也让学生在实践表演中享受到了成功,找到了自信,还使学生体验了快乐,锻炼了表现力,把音乐课堂变成他们突破自我,提高自我的天地。(3)重视情感体验,提升审美能力。音乐教学中,能让学生愉悦地进入音乐感受美、体验美,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能提高审美情趣,把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用情感找到共鸣,使情感得到陶冶,做到“以美感人,以情感人”,真正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心灵。
二、投其所好,让流行音乐进入课堂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课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我们的音乐课始终处于十分尴尬的局面,几乎所有的学生表示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乐理识谱知识和教材上的歌曲感到乏味,没有兴趣,所谓喜欢音乐就是喜欢流行歌曲而已。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流行歌曲几乎成了音乐的代名词,尽管他们知道除了流行歌曲,还有很多其它的各具特色的音乐,但是占据他们思想的大部分只流行音乐。那么,我们的音乐教师是不是该在教学内容之外,也去研究流行音乐,以更专业的眼光,对流行音乐进行有选择地合理利用,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们喜欢的方式传递音乐知识呢?我认为,当今的流行音乐尽管有浅薄之处,但也有不少精品之作,好的流行歌曲同样具有潜移默化中净化、呼唤心灵本质的作用,如汪正正的《超越梦想》就是一首积极向上,教导学生不断追求的好歌曲,还有表达祝愿的、歌颂生活的、追求幸福的等等一样能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使通俗音乐上升为高雅音乐,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又如,学生们不是不喜欢民歌吗?那么,在介绍民歌的知识时,为了让学生能自发接受了解民歌,教师可以收集一些有特色的流行歌曲来充实,激活课堂。如流行歌曲那英演唱的一首民歌《珊瑚颂》介绍给大家,让学生感觉民歌新唱的格调,还有流行歌手周艳泓由江苏民歌《茉莉花》翻唱的《又见茉莉花》也是一例,该曲巧妙地用了《茉莉花》的曲调,并使该曲在具有清晰、淡雅风格的同时又添了古色古香的特色。通过给他们先听,再分析他们喜爱的歌曲,使其切身体会到了民歌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流行音乐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创作也离不开民歌的滋养。这样既培养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进行了课堂娱乐式教学,又轻松地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三、借助多媒体,使音乐课堂丰富多彩
关键词:电工基础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技工学校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尽管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习效果仍然较差。笔者认为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学习的主动性则主要来自于对学习的兴趣。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方式及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只有对电工基础感兴趣,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调动学习电工基础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起到尊其师、信其道的作用
现在许多教师为了维护自己在学生中的威望,总难摆脱师道尊严的阴影,师生之间未能体现民主与平等关系,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及其思想感情,更不利于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有建立学生尊重教师、教师热爱学生的氛围,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希望他们成才,从而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热爱,起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其次,教师要力求创设宽松和谐的情境,讲课时要面带笑容,不责备学生,耐心引导。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新时期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使命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使其能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教师上课时要面带微笑,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让学生放松心情,并经常鼓励学生。诚恳的提问态度也可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不能取笑与挖苦学生,否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要及时表扬,这样会鼓励其他同学大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二、运用适当的课堂导入艺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课也是一样,巧妙的课堂导入法能够激发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好的语言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课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心理准备。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实践证明,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法,能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调动学生学习情绪,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教师在讲授基尔霍夫定律时可以这样引入:先列出一个简单直流电路,要求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解题。然后教师将电路结构稍加改变(变为复杂直流电路),再要求他们分析,此时学生肯定都试图分清各电阻之间的关系,这时的同学们正处在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都想跃跃欲试,但也都欲言而不能。这时教师上场:下面要学习的知识就可解答这一问题,由此引入新课具有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效果。
又如,讲授“自感现象”一节时,教师先安排两个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往往由实验现象产生一系列的疑惑。至此,教师适时引入课题:为什么电路中开关动作的一瞬间灯泡会亮?而动作后灯泡又会自动熄灭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不自觉地、主动地融入到你所创设的课堂氛围中。
三、巧妙运用比喻,降低教学难度,增强学生记忆
学生对身边的生活比较熟悉,教师可以通过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习电子基础课时,大多数认为难学、难记、难理解,产生畏难心理,因而影响了学习兴趣。笔者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讲解概念要适当地运用比喻,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兴趣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这样不但能减少教学难度,而且使教学内容直观、易懂、易记,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积极性。
比如,在讲授“电流”这—节内容时,介绍导体内电流产生的条件,“电位”的概念是学生很难理解的。但如果讲“水位”每位学生都会明白,老师就以“水位”作比喻来解释:家中鱼缸内的水混浊了,缸底有不少污物需要换水清理,我们要使用一根胶管一头插在鱼缸里,另一头放在比鱼缸低的盆里,这时只要给胶管一定的吸力,鱼缸里的水(上水位)便会向盆里(下水位)流,“水往低处流”。但如果我们把盛废水的盆放到与鱼缸同一水平位置上,鱼缸里的水就无法流到盆里。上水位与下水位的差就是水位差,有水位差的两水位之间才能有水流动。此时教师便自然引出电位差的概念:在电路上两电位之间的差值便是电位差,有电位差就有电流产生。从而得出结论:导体内产生电流的条件是导体两端必须有电位差。
这些直观、具体的比喻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加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客观上还起到帮助学生记忆的作用。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难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电工基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无论是概念的引入,还是对一些客观的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计算,都需要一系列的逻辑思维过程。这一过程对技校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而利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载体,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多媒体课件能够实现文字、图像、色彩、声音、动画的结合,使原来抽象、乏味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去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培养其创新能力。特别是在认知微观世界方面,它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
兴趣。
比如,在“电动势、全电路欧姆定律”这一节课中,电动势的形成是学生最难接受的知识点。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叙述和传统挂图,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对非电场力移动正电荷这一难点,可以通过一个程序控制正电荷在电源两极间移动的速度和数目,运用电路动画的手段,逼真地模仿出电源两极建立电场的全过程。正电荷运动的立体动画,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电荷运动,加深了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创新认识和真实理解。
通过多媒体教学,化解了教学难点,既节省了板书和画图时间,又使得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微观的物质宏观化、静态的效果动态化、平面的图形立体化,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技校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听课的耐心。笔者认为要让学生自己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既是对学生能力的信任,又可以培养他们探索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
教师要经常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获得知识的乐趣。
如在学习楞次定律时,由于该定律在本章中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从多年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不易理解定律的含义,特别是不易理解定律中“阻碍”这两字的含义,因而也就不能很好地应用定律去解决问题。基于这些原因,笔者在教学中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索性实验,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逐步弄清以下问题:磁铁极性的变换与检流计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磁铁插入(或拔出)的快慢与检流计指针偏转角度之间的关系;磁铁在线圈中停止不动与检流计指针偏转情况之间的关系;通电线圈插入(或拔出)大线圈时检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由磁铁改铁棒,看检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等。当然,实验中还应时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所产生的实验现象,并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加以判断感生电流与磁场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最终让学生逐步弄清定律的具体含义。
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并且长期坚持下去的话,则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比如,在设置课堂问题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难题不提给差生,避免他们处于尴尬的境地,从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美术教学审美情趣形式美新课标指出,“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因此,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是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在新课程的实施中,美术教师大多注重对基础的美术知识和较为简单的技巧的讲解,对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缺乏有效途径,课堂教学缺少新意且难以深化,审美情趣低俗化现象严重。初中学生是审美情感培养之重要阶段。为此,笔者依据审美情趣的原理,以开展情境式、比较式、互动式、开放式以及情感式教学策略,对美术教学如何实现学生审美情趣培养进行初步策略性的探求,力图实现初中美术教学情趣培养的科学性、趣味性、整体性和导向性。
一、审美情趣与初中美术教学
审美情趣,又称“审美趣味”,是一种以个人爱好为出发点的审美倾向性,人的审美理想是审美情趣的源泉,而审美情趣同时又决定了人的审美标准。基于此,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使其达到健康、高尚的标准。审美情趣也代表了我们的审美鉴赏力,即审美主体对美的事物进行鉴别、评判、欣赏的特殊能力,同时也是审美的想象力、感受力、知觉力、判断力与创造力的整体综合。审美情趣的形成与发展是以人类思维能力、实践经验和艺术素养为基础,表现出对美的客观事物的认知与评判。审美情趣富有个性特征,又体现了民族、社会、时代的特点。
1.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实践性,于形式美中领悟审美情趣
美术教学中,感受美的形式继而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为此,审美情趣培养首先必须与美术的形式美相联系,也即与美术作品之具体形象、色彩、构图等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因此,美术教学须从形式美中形成审美情趣,并在形式美中反映审美情趣。
“美”作为一种主观感觉意识,不只是技巧,必须是一种美感、美的意识、认识。初中美术教学一定要在技能传授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美术修养、审美情趣等;对美术形式自身规律化操作的认识上,侧重不同美术形式的表现规律,让学生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将自身感受以及美的体会生动地表达出来。因此,师生只有在理解、感知、鉴赏美术作品中体味自然、社会之美德与具体视觉表现形式,才能在美术创作体现自己的美感表达,即审美情趣的培养。
2.美术课程追求愉悦性,于情感兴趣中陶冶审美情趣
学生对美的事物的领略与接受是建立一定情感、兴趣之上,通过各种美术作品之艺术形象所蕴含的艺术魅力,形成的对特定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特殊情感与兴趣。这是潜移默化的发展过程,是感性的,是兴趣积极参与的过程,是受到广泛的文化生活影响的过程。在抒感,表达个性和创意中,养成审美情趣。
3.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于广泛的人文精神涵养审美情趣
感受美的情感反应,受到审美理想的制约。社会自然与个人修养制约着审美理想,继而制约审美情趣培养。因此,我们要在广泛的人文性情境中学习美术,让学生在关注不同时代美德的基础上,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树立正确的是非标准,在正确的审美理想主导下分辨美好、丑恶,从而形成科学的审美情趣。
二、审美情趣培养的策略
1.审美的分层体验,情境式教学策略
(1)具体的美术作品欣赏与评价,强化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知能力是先由感官至心理意识,进而感知美好事物的能力。美术教师应强化学生的感官体验,促进学生审美感知直觉的培养。如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和措施,重点讲解一些美术名作的诞生、美术大师的观点、艺术原则过程中,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美的形式,并能在不断的审美评价中提升自己对美的感觉与敏锐度。
(2)介绍教师自己或同行的艺术经历及其作品,激发共鸣
注重学生身边的艺术形象,品读出美术作品所渲染的独特的魅力。教师须尊重审美规律,现身说法,营造与作品切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情境体验、联想与想象、拓展思维。
(3)美术讲座和美术作品展,在边听边看边做中欣赏美、感受美
学生从个人角度的形象描绘、体验感知、加工改造和予以充实的再创造的过程贯穿在美术教学始终。因此,我们重视美术讲座和美术作品展的正确引导。通过活动使学生参与到美术表现、美术欣赏和美术创造的活动中来,使学生的创造和探索观念得到正确有效激发。当学生对美术作品有个人新颖或奇特的观点时,应该对其中的误区加以引导,对较为独到的见解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其观点进行充实和完善。这样为学生想象力发挥和自我个性表达提供充足的空间,进而对于美术作品中的美感能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体会。捉进学生认识美,进而明确美的形式和种类,并产生追求美的冲动和愿望,提高美素养。
2.认识迥异的艺术表达形式,比较式教学策略
初中学生往往钟情于具象美术,而对抽象的美术作品则不屑一顾,觉得过于简单或枯燥。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采取合理措施引导学生不断深化艺术理解能力,拓展学生的审美心理层次,塑造科学的审美观。我们应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查阅相关资料,高效地参与美术活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具体作品的鉴赏引导时,要选取不同流派、不同理念、不同作家的作品,促使学生认识到艺术史上“百家争鸣”、诸多流派共存的形势。在“具象”与“意象”之间,教师尤其应注意引导学生,避免其走进感官误区,在“像”与“不像”之间做选择;要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艺术的各种观念,为学生深入讲解分析其在各种作品中的具体体现,使学生对衡量美术作品的不同标准有一定认识,进而明白一幅作品不论像或者不像,都体现了作者的一种理念或者追求,其中均蕴含了作者的强烈感情。只有当学生主动思考了相关问题,才会将思感延伸至正确的艺术上来。
3.营造轻松和谐教学氛围,互动式教学策略
师生互教互助,才能达到彼此情趣交融;在师生彼此作品学习、借鉴和观摩,才能进行师生间相互的情趣交换与感觉交流,达成学生更具主体性、渗透化的情趣培养。
(1)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人的心理状态会受到特定情境的刺激,情绪也易受感染,产生极大的动力。和谐的课堂氛围通常能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轻松而愉悦的课堂气氛也会或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与心理状态。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精心设计,使他们学得有趣味,在“玩”中陶冶审美情趣。例如,教师走上讲台时愉悦的表情,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认可,以及对自己的尊重、关怀和爱护。教师全程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与学生进行情感与认知互动,从而共同创造出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可以说,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此外,构建和谐欢乐的教学氛围,还可运用美术审美进行教学环境的装饰优化,在课堂上布置一些富有浓郁艺术气息的事物,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鉴赏学习状态,并使学生的审美观受到课堂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2)师生间开展互动式作品评价活动。
相互的作品审视推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对方美术作品的继续创作和二度审美的过程。师生之间开展互动的作品评价活动,是开展审美情趣培养的重要契机。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布置美展,教师讲评,通过观摩与点评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的美感品位。
4.在生活中学习美术,开放式教学策略
艺术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受知识层次与生活经验等各种因素制约,初中学生的美术教学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更大。在开放式的环境下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培养。我们要在主导审美理想下,适当的采用多方位、多渠道、多手段的开放式教学策略。为此,我们要发掘多种形式的美术作品及其内在的健康情感因素,通过参观展览、名画解读、写生和临摹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进行学生审美情趣、爱美情操的陶冶。此外,还可以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民俗采风把学生带到少数民族或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地区从事美术创作,使学生在更广泛的自然环境中感受美的具体形式,获得更多相关形式美的体验,从而能在较为直接的情境中提高学生欢赏美、感受美的能力,提升其美感品味,并在性情陶冶、情感进化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审美情趣的升华。
在美术技能训练中,要引导学生在把握光影和色彩的变化规律,不忘促使其进行主动学习与大胆创造。此外,还可以通过布置一些思考题,推荐一些美学必读书,在美学知识强化积累,进行审美意识方面的引导。让学生在美的情趣下产生追求美的冲动和愿望,从而提高其审美情趣与素养。另外,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古典名著、诗词歌赋方面的适当指导,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文化品位认识,增强学生感受作品的敏锐性和感染力,促进学生的美学情趣与审美创造力。
5.学会情感交流,情情式教学策略
美术是人类历史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文化行为,通过审美活动,学生可以得到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洗礼。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是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源动力。在初中美术教材中,大部分图片资料和美术作品都蕴含着中外文化,学生在对这些艺术作品的鉴赏时,我们尝试以作品中的情感为中心展开对作品的阐述与拓展,从而使学生共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反应作细致观察,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
审美活动是一种富有情感色彩的评价。学生对于社会、艺术和自然的审美能够通过丰富情感得到加深,同时对于美术作品情感体现的理解也得到强化。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并展开探讨与交流。
三、结语
总而言之,美术课程作为学生审美情趣培养的关键课程,是学校开展美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关注学生的审美情趣,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美术教师应在今后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对课堂中所包含的审美因素予以充分挖掘,使学生全面的美术素养得到提高,推行切实有效的审美教育,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为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尹少淳.美术课国家新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兴趣;物理教学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关注物理教学中对于学生兴趣的调动,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做法。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俗话说: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重视给学生的“第一印象”,精心设计每堂物理课的导入,创设情景,激思激趣。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其途径是多方面的,而课堂教学则是主要形式。讲课时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一步我们可以从设计好“开场白”来入手。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开场白”在很多情况下会关系到整个教学的成败优劣。这里,我把开场白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每学期之前的开场白。在新学期、新学年,开场白应以鼓励为主,要告诉学生作为科学的物理有宏观上的连续性又有微观上的相对独立性,物理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按力、热、声、光、电、原子物理学的体系讲述各部分内容。因此,即便是过去没学好,只要努力,接下来的知识照样能学得不错。这时,还可以再讲一些物理学家的轶事,帮助那些过去没学好的同学建立信心,鞭策基础好的同学克服自满情绪,更加勤奋;另一种开场白在每个单元的内容。“开场白”要揭示本章知识或本堂课内容在整个物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明白晓畅或者是充满趣味性的语言来加以描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用语言和道具来削弱物理概念的抽象化。这里,我们可以借助教具、挂图和各种实验仪器、设备等生动具体的直观现象,展示物理世界中直观的趣味性。好的教师该像个语言的魔术大师。一方面可以通过直观设置悬念,诱导学生变枯燥抽象的原理学习为生动活泼的规律探索,“以疑导读”“以用入读”让学生对知识产生饥饿感,其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另一方面,要走通俗化的物理科普之路。物理概念因为是对客观世界的概括与总额及,其内容的抽象化使得物理语言描述非常到严谨、科学,会出现许多初中生在之前学习中未能了解的术语、名词等等。这对学生而言,就是一个必须迈过的槛。作为物理教师必须认识到“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这些特殊性、专业性的术语在学生的理解当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往往会成为造成某些学生认知理解错误的根本原因。即使是教师在运用个人认识来对某个定义进行解释的过程中也可能引起歧义。这时候最有效地做法是类比,把物理现象和生活常识相结合,用物理知识来解读生活,通过生活来了解物理。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社会发展常识及基本国情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本中有一些概念、原理等较为深奥、抽象,多媒体技术可以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显示知识背景,将抽象的概念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使枯燥乏味的原理变得形象生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积极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有效地创设情景,让学生在逼真的情景中感悟、体验知识,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
一、创设多种教学情景,变抽象为形象,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和课本插图,由于不能看到图案的变化,学生很难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思想品德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动画、图片、音乐等电化教学手段,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直接形象的感知背景,使抽象化、理论化的知识具体化、感性化,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求知欲。教师在理论讲解时借助多媒体教学,能够变抽象为形象,增加课堂教学密度和容量,加深学生对理论及教学重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根据教材内容和要求,把知识、事例或者故事等制作成相应的动画、图片、图表等课件,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能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受到启发和教育。如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用到案例分析法,教师可通过录像播放一些现实案例,或从今日说法网站上下载一些案例让学生现场说法,或让学生到网上寻找和课堂教学有关的案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使学生始终处于动脑、动口、动手的积极思维状态之中,学习兴趣浓厚,对所学内容理解深刻,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内在学习动力,优化课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思想品德课讲述的概念、原理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往往对教师在理论上的讲解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在理论讲解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环境能创设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并提高学习兴趣,为其实现探究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保持强大的内在学习动力,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如讲“开拓进取的品质来源于浓厚的兴趣”和“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内容时,教师可运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古道尔“爬在鸡窝里观察母鸡下蛋”和“与黑猩猩一起生活”的动画图片,使学生在趣味横生中,真正懂得正当的兴趣、爱好和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开启智力、不断进取、陶冶高雅情趣的金钥匙,是学业和事业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从而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兴趣品质。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关键,是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两者关系达到和谐统一。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用教材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逼真的画面、富有情感的声音,再加上教师适时的恰当讲解,能充分借助视听优势,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积极地理解教学内容,主动思考,不断探求,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四、增强时代气息,开拓学生视野,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思想品德课教学要适度增加有利于教学的信息量,使用有较强时代气息的新情境、新语言,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可灵活及时地运用各种信息,具有传授知识新、快、全等特点,将这种特点融入课堂教学中,使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国内外形势、当前社会热点、时代聚焦点有机结合起来,可增加信息量,反映时代脉搏,丰富教学内容。课堂上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播放相应的片断,引导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经过层层诱导,不仅使学生接受了最新的信息,也从表象看到了问题的本质,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五、拓宽师生互动、合作空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交流不仅便捷,而且交流方式、内容多样,可以实现情感沟通和资源共享。思想品德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教师不时走到学生中间,对多媒体展示的材料不断加以指点、评价,针对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还要作简要评述,这样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教学交流变成了情感沟通和心灵交流。
交流可分为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在师生交流中,教师要启发诱导,使学生自己解决困难,完成学习任务;在生生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倾听、分享,学会欣赏他人和表现自己。如讲“祝福青春”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设计教学活动:我的寄语、他的寄语和老师的寄语。让学生通过抽签形式把自己的寄语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极大热情,拓宽师生互动空间,培养创新能力。
一、课程的导入
地理教学中的新课导入艺术至关重要,它是能否吸引学生进入课堂、提高授课效率的关键的一环。导语是一堂课的起点,就像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和创造情景的作用。精美得体、简洁生动、风趣幽默的导语,会像磁石般紧紧吸引着学生的心,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易于师生共鸣,形成新课的教学高潮。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承上启下,巧布疑阵这是许多教师常用的一种新课导入形式,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同时巧设疑问、启迪思考、激发兴趣,形成高潮。如讲解俄罗斯可以样来引入:挂世界政区图,提问学生:“亚洲和欧洲已经讲过哪些地区?”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指出哪些地区还没有学?这样来引入俄罗斯的讲解,同时也很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俄罗斯国地面积的辽阔。
2.联系实际,时事导入这种方法是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单刀直入、切入主题。如1999年是我国建国五十周年大庆,全国上下举国欢腾,而刚过完国庆,我国的春城哈尔滨就开始下雪,报纸上刊载的标题是“看完烟花又见雪花”,而这之后不久我就讲到中国气候这一章,于是我就用这一时事来引入对气候的讲解,学生不仅兴致勃勃,还对我国幅员之辽阔感到自豪。
3.巧用诗歌,创设意境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语言优美,意境丰富,气势宏伟,声[!]情并茂,充满激情。因而恰当地使用诗歌来导入新课,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意境。如讲初中地理第三册“黄河”一节时,我用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一句诗来引入对黄河的源头、流域,入海处的讲授,从而开始对黄河这一节的讲授。
4.引用故事,妙趣横生引用生动有趣的故事作新课的导语,趣味横生很受学生欢迎。如讲“季风气候”时,如学习《黄河》一节时,当讲完“母亲河的奉献”后,来一段巧妙的过渡:“黄河给我们塑造了肥沃的平原、提供了丰富的水能、带来了灌溉之利,被我们亲切地称为“母亲河”。但是也有说黄河是一条“害河”(稍作停顿再讲)。因为,历史上它曾多次决口、泛滥,给两岸的人民留下了痛苦的记忆(放两分钟的黄河决口、泛滥的录像),至今黄河为害的根源仍在,成为中国的一大忧患。为什么历史上黄河经常决口、泛滥?新中国对黄河是怎样治理的?这些问题我们下次再讲。
二、情感的交流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因此在组成教学的各个动因中,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气氛的营造是十分重要的。现代教育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除了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外,还有情感的对流。教学活动就是在知识与情感的两条对流线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进行并完成的。情感的渗透对认知目标的实现起着催化作用。课堂上教师的任何情绪都会影响和引导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出现某种心理反应,教师的关怀、期望、信任等情感信号对学生就有着激励、督促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爱心和激情唤起学生高昂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
教师的激情主要是通过语言、表情、举止、态度等有声的、无声的、有形的、无形的方式传播给学生,并产生相应的效果。如利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来引入季风的讲授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适当加入自己的情感,以抑扬顿挫的声音、语调,再配以适当的身体语言,将故事讲得有声有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以问题引学生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以这样的方式来讲课风趣幽默,学生的兴趣来了,教师就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又如在讲授黄河一节时,黄河的含沙量很大,给黄河沿岸的人民带来了很多的灾难。教师可用这样的语言来讲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是,如今的黄河一碗水、半碗泥,这流走的不是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细血管破裂,而是主动脉出血。”对转折的连词加以重音,对于划线的词语拖长音,这样再讲授黄河的治理开发,学生就能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必要性。
三、媒体的使用
地理学科有着极为丰富的时空变化、五彩缤纷的自然风光和层出不穷的地理事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教学媒体突破在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变间接内容为直接内容,变静止事物为动态事物,这样可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弥补中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特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讲初一地理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可以用地球仪和三球仪来作演示;讲授气压时借用物理学中演示大气压的实验来讲解这一个抽象的理论知识。讲授中国地理中的旅游业时以一些风光图片或名胜古迹的光碟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除了使用一些实物教具之外,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制作课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辅助教育的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课件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宏观与微观的限制,可以无限延伸人的各种感官、思维,通过图像、音响、色彩、动画将地理教学涉及的地理事物、形象、情景、过程、分布、联系等直接展现于课堂,使学生可以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地感知和认知地理事象;通过现代地理教学媒体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隐为显、化模糊为清晰、动静互化、快慢互化,便于突出地理教学重点,突破地理教学难点,使抽象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使具体事物抽象化、概念化,从而缩短认知结构,提高学习兴趣,为师生的教与学活动提供极大的便利。
四、知识直观化
【关键词】技校物理课
物理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接触物理,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觉得物理比较难学,课堂物理兴趣不高,如何上好技校物理课,我觉得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兴趣对学习起着推动的作用,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如果没有兴趣,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甚至逃避它,可以说,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
技校的学生都是十七、八、九岁,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都好奇,也富于幻想,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实际问题讲解,以培养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兴趣的培养必须是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综合进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授课中注重实验演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做好实验是掌握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技校生对物理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做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原理和定律的理解,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电磁感应现象”时,分别进行以下实验演示:闭合导体回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应线的运动时,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闭合线圈与磁铁之间的相对运动时,电流计的指针也发生了偏转;闭合线圈与载有变化电流的线圈。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电磁感应现象,通过实验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产生感应电流。学生通过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并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物理学中有许多内容较枯燥、抽象,使学生难以理解,如果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使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3.采用不同的课堂提问方式。用各种不同的课堂提问方式进行教学,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常用的几种提问方式有:
①启发式提问。当教学内容理解有困难时,可以给学生知识或方法上的提示。启发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寻求结论。
②类比式提问。这种提问有利于学生认清事物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从而达到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的目的。
如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两个物理量有哪些异同点?动量和动能有哪些不同?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有何不同?机械能和内能有哪些不同等都是类比式提问。
③设疑式提问。有意识地设计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兴趣。如在讲解“共点力的合成”提出疑问:在数学中1+1=2,那么在物理中1N+1N只能等于2N吗?
二、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上,如果老师与学生能互相沟通和交流,课堂气氛就会很活跃,讲课效果就会非常明显。那么怎样营造这种融洽的气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在课堂上,老师采用灵活新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现因材施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而且便于学生接受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要能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互动交流。打破我讲你听的单一授课方式,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和学生在互相进行沟通、交流和探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到“牛顿第三定律”时提出:一个大力士和一个小孩拔河,谁的拉力大?谁会蠃?如果大力士穿上溜冰鞋,情况又会如何?老师和学生进行讨论。
【文本简析】
《兔子的名片》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周锐创作的一个童话故事。故事里,兔子用它不断“升级”的名片吓跑了欺负其他动物的狐狸、狼和老虎,却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谁也不怕的大象。它传递给小读者的不仅仅是简单而幽默的故事情节,还有一份和气的温暖。作者运用回环往复的手法,叙述狐狸、狼和老虎看到名片前后的变化,以及兔子与大象相遇的情景等,节奏分明,浅显易懂。同时,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读写一体课关注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我们可以利用本文回环往复的情节创设留白,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和动笔的机会;同时,鲜明有趣的语言为学生提供了动笔的范例,有利于学生习得语言,发展语言,教学中,应加以合理利用。
【教学目标】
1.通过读、猜、写帮助学生感受童话的情趣,培养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引导学生爱上童话,爱上阅读。
2.通过猜、写、比引导学生想象写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习作能力。
3.通过阅读与习作,感受兔子聪明、勇敢、可爱的特点,懂得用智慧保护自己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猜、写、比等手段引导学生想象写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习作能力,感受兔子聪明、勇敢、可爱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名片引入,多媒体出示一组名片。师:这是什么?(生答)生活中名片有什么作用呢?(生交流)你有名片吗?想拥有吗?
2.师:森林里有只兔子,它见自己的父母都有名片,也偷偷印了几张。口袋里装着名片的兔子,心里会怎么想呢?(课件出示原文片段1)
读一读,说一说,猜猜:从兔子的想法中你知道了什么?欺负它的家伙可能是谁?
(设计意图:名片是生活中常见的交际工具本课教学从名片入手,新奇有趣,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兔子拥有名片时的心理活动入手,通过读一读、猜一猜,很好地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下面的阅读与习作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尝试习作
1.师:这天,兔子走在路上,遇见了爱欺负它的家伙——狐狸。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课件出示原文片段2)指名有感情地读一读。
3.猜一猜,写一写。
(1)师:狐狸看到这张名片以后,会有怎么样的反应呢?它和兔子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
(2)学生动笔写片段,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交流习作片段,教师现场评改。
(4)师:刚才大家写得很有意思,想不想知道原文是怎么写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课件出示原文片段3)学生对照自己的习作,自由读读,交流自己的收获。
4.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在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原文中抓住了兔子和狐狸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来写,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同时,原文还运用了前后照应的手法,让故事变得更有趣味。(板书,心理活动、对话、动作、前后照应)(设计意图:读写一体课最大的特点就是读与写合二为一,读为写提供素材和动力,写促进读,深化读本环节中,通过读狐狸与兔子的对话,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习作情境,提供了习作的素材,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在交流评讲的基础上,老师出示原文,既体现了读写一体的特点,也帮助学生发现把故事写有趣、写生动的方法——把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写出来,为下面的自由习作做好铺垫)
三、由扶到放,自由习作
1.师:这样一张小小的名片,非但没让狐狸欺负着兔子,倒让兔子反客为主,欺负了狐狸把,解气吧?
可就在兔子狂笑不止的时候,它又会遇到谁口?(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这次自由习作是在前面习作与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迁移与提升,体现了教学的梯度设计。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具有较高的习作兴趣和有效的习作方法,习作效果很好。同时,原文中曲折有趣的故事情节在学生的习作中作了展示,较好地体现了读写一体的特点。)
四、猜测结尾,总结提升
1.师同学们,通过大家的创作,兔子一次次战胜凶狠的动物,一次次化险为夷。那么,故事的结犀可能会是怎么样的呢?
2.学生自由畅说,猜测结尾。
3.师:想不想知道原文的结尾是怎么样的?(课件出示原文结尾,学生自由朗读)
4.师:现在让我们把目光再次聚焦题目——《兔子的名片》,你觉得它还仅仅只是一张普通的名片吗?(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生活中,有时形体上的弱者,只要运用智慧,也可以成为强者,就像这只可爱、聪明的兔子。
5.今天,我们阅读了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也创作了属于我们的童话片段。只要我们多读、多思、多练,相信我们一定能妙笔生花,创作出像这样的优秀作品来。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应以人为本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活动,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发展。学校教育应该以学生的个性为本,尊重个体差异,给每一位学生张扬个性、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可是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个性是挺张扬的,但他们的行为不是对音乐的热爱。这确实让我很困惑,于是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对这种现象进行了问卷调查。该班有46人,但是有55%的人就不喜欢上音乐课,原因是课本上的歌不好听,歌曲太老,不流行;音乐课不考试、不重要;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其他课程的兴趣大于音乐课。我也好好思考了自己的教学方法,调整了自己的教学策略,确实,我发现那节课学生都很活跃,而且是紧紧跟随我的脚步完成了整节课。音乐教师是沟通学生和音乐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项音乐活动,便于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常常处于主导地位,但这并不表明教师与学生是“居高临下”的关系,音乐教学应该比知识性学科更富有感彩,更具有亲和性与趣味性。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
音乐课的特点在于,通过聆听、表现和创造为主的音乐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丰富情感,被音乐中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陶醉,之后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我们在上课过程中,不能只是进行生硬说教,苍白讲解,这样使学生无法产生共鸣,要让学生真正喜欢音乐,教师还要设计一些与之相呼应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动学生,激发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心态。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对教学环节精心设计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完成音乐教学目标的关键。而学生的兴趣来自于教师严谨而周密的教学方法和构思。如果教法呆板,一成不变,索然无味,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形象而生动地导入,新旧知识之间巧妙衔接,让每堂音乐课都充满新鲜感,每个教学环节能够像欣赏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观看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就能“长盛不衰”,课堂教学就会流利顺畅。
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重视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音乐教育工作者首要的目的和任务。原来上欣赏课,都是教师在活动,先介绍曲名、作者、创作背景、音乐表现形式等,音乐还没播放,先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感受,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了兴趣,不注意倾听,放弃了思考与联想。现在上欣赏课,我试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
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音乐教学
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学生对单一听磁带录音、老师演奏(唱)感到单调、枯燥,这样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往往显得很被动,注意力也容易分散,教师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充满美感的动画、图片、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能自然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力度和节奏之间的关系,形成生动的想象和联想,同时有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音乐课是一种由抽象听觉到形象感受的过程。其不同于绘画课,可以用色彩线条来展示作品,也不同于语文课,可通过语言文字来叙述,一首乐曲中所用的乐器,教学中不便于也不可能一一展示实物,但如果教师仅仅是纸上谈兵,一堂课讲下来,学生也不能感受各种乐器的音色,教师演奏多种乐器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而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音乐教学能够很容易达到这个教学目的,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巧妙演示,把抽象的乐理知识进行形象化处理,变得直观、有吸引力,由于多媒体的介入抽象的教学内容“改头换面”变得形象生动起来。
若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萌发参与意识。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参与。
参考文献:
[1]张明光,李强.音乐教学中应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