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健康城市工作的决定,切实做好我镇建设健康城区工作,根据《区建设健康城区行动计划》的要求,结合镇实际,就建设健康城区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健康城市工作的决定》和区委、区政府《区建设健康城区三年行动计划》文件精神,全面动员、全民参与,为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实现“铸就品质新生活、建设和谐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工作目标
围绕“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人人享有15分钟卫生服务圈、人人享有15分钟体育健身圈、人人享有清新空气、人人享有洁净饮水”的总体目标,以“健康生活进万家”活动为载体,以建设健康单位为抓手,结合打造“清洁新”工作,不断推进“营造健康文化、保护健康环境、优化健康服务、培育健康人群、发展健康产业、构建健康社会”六大任务建设,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和安全体系。
三、工作内容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体系
为确保建设健康城区工作的有效开展,镇政府成立建设健康城区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镇人大主席、副书记及相关负责人任副组长,镇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各社区主任为成员,负责健康城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目标设定、指导协调和检查督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及4个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展。各社区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也要建立领导小组及其工作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二)营造宣传氛围,促进市民参与
强化阵地宣传。镇政府在入城口设立大型健康城区公益宣传广告牌,各社区均要设立固定的健康城区宣传栏,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工地围墙等载体,进行健康城区有关知识的宣传,并做好台帐。
扩大舆论宣传。在《新》上开设建设健康城区专栏,宣传健康知识、报道建设动态。镇建设办牵头,每月一次组织开展主题活动、读书活动和知识竞赛,各社区组织宣传活动不少于二次。
立足专业宣传。适时邀请专业教师、健康管理师上门为社区居民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指导,同时做好健康城市宣传图版的巡回展出活动。
(三)突出亮点特色,抓实四项工作
1、营造健康文化
培育特色文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要创新建立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文化。各社区要根据自己社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培育重点。镇小白菜文学社和民乐队要充分发挥地方优势,起好“领头羊”作用。各社区要抓好团队建设,打造精品团队,开展好与外来务工者共建和谐文化的活动。
完善文化设施。每个社区建有800册藏书的图书阅览室,一个星期开放2次以上,并做好相关记录。要在明年前,有50%以上的社区建立起电子阅览室。
2、构建健康环境
强化保洁保序管理。在继续实行保洁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保洁范围向牛皮癣清理、公厕管理、河道保洁等延伸,强化镇、社区二级监管考核,奖优罚劣,促进清洁度稳步提升。进一步加强保序工作,采取分级管理的方式,镇一级负责主、次道路和二类街巷的管理,各社区在“3+3”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抓好主要三类街巷的序化管理,用堵疏结合和严管重罚的手段强化保序工作。
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爱国卫生工作,全面清理占道经营、无证经营、废品收购点、柴烧开水炉、卫生死角等脏乱现象。抓好“除四害”的检查考核工作,“四害”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以良好的面貌迎接全国灭蝇灭鼠工作复验。继续做好改水改厕工作,在年底之前,基本消灭简易棚厕。开展“八小”行业整治工作,全镇创建一个示范社区,每个社区创建一条示范街。
改造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抓好三区支路、新塘苑路等15条背街小巷改善,完成四号港路、红建路等6条道路的截污纳管,完成5座星级公厕及垃圾房的改造。
3、优化健康服务。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完善各类公共卫生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继续做好传染病的检测与管理,完善结核病项目管理和“五苗”接种工作。有效控制和干预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危害健康的慢性病。全镇传染病爆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原因查明率90%以上。
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根据《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的要求,逐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到去年底,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完成单元卫生服务中心、新风社区、社区等5个卫生服务站的建设,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强化精神心理卫生服务。镇及社区成立精神卫生领导小组,建立精神卫生工作对象的个体档案,推行精神心理卫生四级服务模式。
开展老年保健服务。辖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率、建档率力争达100%,结合老年保健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提高老年人健康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开展上门随访、巡诊、电话咨询等各类临终关怀服务和老年人、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医疗救助,开设爱心门诊和惠民病床,实施各类弱势人群医疗救助优惠政策。
完善外来人员健康服务。依托外来暂住人员管理登记站,采取多种形式,对外来人口进行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疾病预防控制等各项综合服务,同时做好外来人员医疗保险、劳动保险、子女入学入托等服务工作。
4、培育健康人群
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完善文体场地设施,每个社区必须拥有20件器材以上的健身点1个,篮球场、乒乓球桌、羽毛球场各1个。每个社区要有固定的文体团队2支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40%以上,老年体育人口达45%以上。
开展12类健康单位创建。按照市试行的社区、家庭、学校、机关、医院、企业、市场等12类健康单位创建标准,积极组织开展健康单位的创建工作,计划去年创建健康社区3个、健康家庭5个、健康单位5家。
四、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建设健康城区是一项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行动,又是一项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社会系统工程,各社区、各企事业单位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强建设健康城区工作的领导,把它作为一项“铸就品质新生活、构建和谐新”的基础性工作抓实抓好。各社区、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成立相关领导小组,专人负责指导、协调、检查此项工作。镇政府将此项工作列入对社区的综合考核中。
2、明确目标,分步实施
各社区及企事业单位根据区、镇建设健康城区的工作意见,梳理具体工作目标,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要更新观念,创新机制,不断优化管理和服务手段,创出特色,创出亮点。同时要落实相关的工作经费和奖励经费,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满足残疾人康复需求,实现残疾人与全国人民共奔小康和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奋斗目标。全面发动、全部开展、全员培训、全力以赴,确保我县达到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各项工作标准,圆满完成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的创建任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原则
要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各镇场区、各有关部门要将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工作纳入职责范围,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形成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县财政局要将残疾人康复工作发展经费列入预算,加大投入,支持残疾人康复工作全面快速发展。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推进。
2.坚持全面开展、规范运行的原则
要全面设计、精心操作、统筹规划康复服务体系和相关保障制度建设。
3.坚持社区康复的原则
要把残疾人康复的重点转移到社区康复上,重视社区康复,形成“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管理完善、指导和服务统一协调的基层康复工作体系。
4.坚持全面康复的原则
以医学康复为重点,兼顾教育、职业、社会康复。
5.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要从县、镇、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发,从残疾人基本康复需要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投入、全面覆盖,最大限度地扩大残疾人康复的服务面和受益面。
三、组织领导
1.成立*县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代县长陈兵任组长,县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残联,办公室主任由县残联理事长牛宝库兼任,副主任由县残联副理事长李敏兼任。办公室负责组织创建的日常工作,并检查、指导、落实各项任务指标,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召开创建工作联席会议。
2.成立*县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审评工作办公室。县教育局、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卫生局、残联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办公地点设在县残联,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县残联副理事长李敏担任,副主任由县残联康复股股长王海宁、县卫生局医政股股长周媛、县民政局基层政权办主任杨喜荣担任。县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相关成员单位负责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推动落实《中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2005—2015)》有关要求,参与审评工作,做好日常督导检查。县审评办公室在县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统一领导下,制定审评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审评,并承担审评工作培训及审评相关资料、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上报与保存。县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负责中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审评工作的总体领导和协调。县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主任朱玉光负责审评工作。
3.成立*县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审评工作指导组。县卫生局和残联负责成立由康复医学、社会医学、公共卫生管理学、统计学、社区康复学以及政策研究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审评工作技术指导组,负责人员培训,提供技术指导,承担相关工作。
4.成立创建活动督导巡回检查组。由县残联、民政局、卫生局抽调人员组成巡回检查督导组,负责对基层创建活动中各个环节的指导检查和督办,及时沟通情况,反馈信息,确保创建活动健康有序进行。各镇场区、村、社区依据上述组织领导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四、工作目标
到2010年12月底前,全县有康复需要的残疾人基本得到康复服务,使1.5万名残疾人得到有效的康复服务,达到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标准,提前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五、标准与条件
(一)标准
1.工作标准
按照《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工作标准》实施。
2.审评标准
依据《中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2005—2015年)》确定的14大项21分项指标,逐项评价计分,不得漏项,总分为100分,最小分值差0.5分。审评总分≥80分为“实现目标”;60至80分(不含80分)为“基本实现目标”;60分以下(不含60分)为“未实现目标”。21个分项指标中,有5项为“0”分的,也视为未实现目标。
(二)条件
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示范县,示范村,示范社区应具备以下条件。
1.明确责任
各镇场区、村、社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示范县、示范村、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将残疾人社区康复融入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和社区建设,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资源共享、协同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社会化工作方式。各镇场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正常开展。
2.健全机构
要建立并完善以专业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层、家庭为依托的社区康复服务网络,要健全县各类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机构,村和社区要配备社区康复指导员,社区要建立非盈利性质的残疾人康复站。
3.开展全面
各个行政村,社区要100%开展规范化社区康复工作,社区康复站(室,点)设置和康复协调员服务水平要满足辖区内残疾人康复需要。
4.培训到位
采取不同形式对康复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基层康复人员培训率达100%,培训合格率不低于95%。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及家庭康复知识普及率达100%。
5.满足需求
要满足残疾人康复需求,普遍建立残疾人康复需要和康复服务档案,残疾人康复需求筛查率不低于残疾人总数的60%,社区康复人员要有计划地开展康复知识的普及宣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提供转介服务。
六、工作步骤
(一)充分准备
准备工作要由上而下、循序渐进,项目要细,工作要实。各镇场区、村、社区要按照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要求,逐一落实。县残联要抓好试点镇、村的建设工作,取得经验后,全面推广实施。
(二)组织实施
8月1日至12月30日,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组织实施阶段。具体要求如下:
1.各镇场区、各街道、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依据本方案,及时制定开展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并成立领导小组,要将方案和领导小组名单报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县民政局要将创建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工作计划,指导各镇场区、村、社区做好社区残疾人日间照料、康复室建设和管理工作;县卫生局要将创建工作纳入社区卫生工作计划,按照《关于进一步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的意见》(中国残联、卫生部、民政部〔2005〕3号)的要求和创建标准,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社区康复工作,并进行质量监控;县残联要将创建工作纳入县残疾人工作计划,组织协调创建工作的实施,对各镇场区、村、社区的创建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考核(联系电话:4823043)。
3.县内挂牌的各种康复机构,要依据本次创建工作的要求,利用自身技术和人才优势,发挥康复机构对社区康复的带动、示范、指导和培训作用。
4.参与创建工作的各镇场区、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高度重视创建工作,积极主动地提供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确保创建工作全面落实。
5.创建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镇场区、各有关部门、村、社区一把手作为本次创建工作的第一负责人,要切实负起责任,亲力亲为,组织落实好创建的各项工作。
(三)检查督导
在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活动中,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县创建活动巡回检查督导组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参与创建工作的各镇场区、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
(四)自查总结
2010年5月1日前,参与创建工作的各镇场区、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依据《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工作标准》,完成自查总结工作,接受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的检查,于5月30日前完成检查和自查工作,并写出自查报告。
(五)申报验收
2010年10月30日前,向省、市“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示范达标区县培育活动领导小组提出验收申请,验收合格后,做好迎接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培育活动领导小组的检查验收工作。
七、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工作网络
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评审工作办公室、评审工作技术指导组以及巡回督导组,要严格履行职能,形成创建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健全三个工作网络。
1.组织管理网络
(1)各相关部门要实行目标管理,按各自职责分工,各尽其职、各负其责、狠抓落实。(2)县民政局、卫生局、残联等部门要将此次创建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3)县残疾人康复办公室要切实发挥作用,指定专人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分解任务指标,协调相关部门,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完成方案规定的各项任务。建立康复站、点,开展康复需求调查,实施康复训练,为康复训练对象提供康复服务,并进行康复工作的统计检查。(4)各镇场区残联理事长负责创建培育工作,建立规章制度,规定工作计划,指导本镇场区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5)各社区设康复协调员一名(须持有社区康复协调员上岗证),会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的信息采集,建立康复档案,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信息和转介服务,协调社区有关机构,相关人员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和相应的支持。
2.技术指导网络
(1)建立县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技术指导组,确定相应医疗机构为各类残疾康复技术资源中心,融合和有效利用全县区域内及周边地区建立的康复机构和资源优势,培训技术骨干,深入社区指导,参与检查评估验收。各级康复机构要面向基层开展康复咨询、指导培训等服务,积极发挥技术指导作用,形成门类齐全、运作规范、衔接顺畅和效果明显的残疾人社区康复技术指导网络。(2)各镇场区、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设立残疾人康复站,履行“六位一体”职能。明确经培训考核取得任职资格的在编专业技术人员为社区康复指导员。配置30平方米以上康复训练场地并挂牌服务。其主要职责是在自身开展康复服务的同时,加强对社区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的指导。
3.训练服务网络
(1)建立以康复机构、医疗机构、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康复训练与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社区现有机构、设施、人员的作用,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提高整体服务功能,为残疾人提供就地就便、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与服务。(2)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实行创建工作负责制,依据《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工作标准》,明确镇场区、村和社区居委会在创建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制定考核办法,由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检查督促。
(二)搞好培训
采取县、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康复机构多级培训的形式,提高康复从业人员和残疾人对康复工作应知应会能力,提高社区康复质量。一是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由县康复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培训的内容是:康复工作的意义、工作原则、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基础康复训练常识;残疾人康复需求的确定、康复服务的内容、康复服务记录的填写和评估方法;康复器械使用及咨询转介服务等,使其能直接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从事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并有培训记录。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社区康复指导员培训应根据其承担的任务分别确定。培训的内容是: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的方法,康复服务的内容、方式和要求;功能评定、训练计划的制定、评估,训练技术、训练档案和评估标准以及训练器材的应用等。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并有记录。三是社区康复协调员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区别残疾的程度、残疾人的心理、残疾人康复需求,确定康复服务的内容、科学的康复训练和评估方法、康复器械使用以及康复表格的填写等,使其能直接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社区康复协调员上岗前应搞好集中培训,考核合格后需持证上岗。四是残疾人亲友、助残志愿者(义工)的业务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区分残疾的程度、残疾人的心理、残疾人的家庭护理、康复服务的内容、康复训练的方法和训练器械的应用等。
同时要保持基层残联干部队伍、从事康复工作管理、技术人员和社区专干的稳定性,确保康复工作健康发展。
(三)充分发挥镇场区、村、社区开展创建工作的积极作用
1.镇场区、村、社区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根据创建要求,配备和调整好管理人员。
2.建立健全社区内为各类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器械和活动的场所。
3.了解掌握残疾人康复需求,进行康复评估筛查。
4.开展康复服务,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指导。
5.开展康复知识宣传和整改工作。
(四)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体作用
1.对所辖社区残疾人进行健康档案的建设、管理和应用,通过残疾人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及时了解社区内残疾人群体的健康状况、生命质量和康复需求。
2.做好各类残疾人检测和跟踪服务。
3.为有康复需要的各类残疾人提供“送康复服务上门”、心理疏导、基本保健知识介绍、康复方法传授和转介等服务,做好服务记录,康复效果评估。
(五)充分发挥舆论作用
各镇场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广泛宣传创建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各种形式,利用各种媒体,有计划、有目的地向百姓宣传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的重要意义。
但我区在建设健康城区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健康问题,如区内化工区域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人口老龄化和流动人口增加带来社会压力和食品安全隐患,膳食不合理、缺乏体力活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高血压等发病增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年*世博会举办在即,我区要在两轮建设健康城区行动计划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建设健康城区行动,进一步在全区人民中普及健康理念和健康促进技能,增强全社会和居民维护健康的责任意识,夯实社会组织关注健康问题的工作基础,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提升*区的环境基础和综合实力,为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贡献力量。根据《*市建设健康城市2009-2011年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制定*区建设健康城区2009-2011年行动计划。
一、行动目标
继续健全和完善建设健康城区的政策环境、公众参与机制和全民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进一步控制影响人群健康的各类环境因素;进一步加强健康促进宣传,全面提高市民健康素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二、行动策略
(一)以人为本,注重参与。坚持以人的健康为本,以公众对健康的主动追求为重,充分尊重和反映市民在建设健康城区行动中的主体地位,根据不同人群解决自身健康问题的实际需求,创设公众参与平台,达到促进市民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结合世博,服务全局。紧密结合迎世博600天行动,贯彻实施迎世博行动,制定和推进各项活动计划。既使健康城市理念与世博主题有机融合,逐渐渗透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又在迎世博行动中持续推进建设健康城区行动,使之融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局。
(三)强化协作,立体推进。建设健康城区行动由部门建设项目和社会推进活动组成。一方面,不断强化社会动员,依托这一平台为政府职能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开展项目建设创设条件,强力推进重点活动;另一方面,充分集聚职能部门合力,依托其资源优势深化各个层面的社会推进活动。以社区和单位为最基本的工作单元,坚持重心下沉,强化指导服务,实现重点突破。
(四)突出重点,拓展内涵。不断关注和突破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健康问题和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健康问题,通过借鉴健康城市理论、创新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健康促进的保障性措施,切实解决其中的一些重点问题,不断丰富建设健康城区行动的内涵,努力完善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机制。
三、主要任务与要求
(一)营造健康环境
根据迎世博和巩固国家卫生区工作的总体要求,不断改善城区面貌和环境质量,巩固和发展国家卫生区、国家卫生镇、市一级卫生镇、市卫生村创建成果。结合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区工作,进一步完善爱国卫生长效常态管理机制,接受全国爱卫会、*市爱卫会的全面复查考核。
1.进一步加强全区河道整治,逐步恢复河道水生态系统,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
2.进一步控制煤烟型、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不断改善空气质量。
3.进一步加强全区绿地的建设和管理,提升整体绿化景观质量和养护管理水平。
4.进一步加大对全区中小道路、农贸集市、建筑工地、城乡结合部等市容顽症的整治力度,落实市容环境责任区制度,建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改善市容环境面貌。
5.进一步改善居住区环境质量,定期开展以居住区、单位为重点的爱国卫生检查评比及满意度测评。
6.进一步推进农村村容整治,不断提高农村的环境水准。
7.进一步加强以消灭孳生地为重点的有害生物防治,有效控制虫媒传染病的发生。
8.加强公共场所控制吸烟工作,营造室内无烟环境。
(二)完善健康服务
全面推广和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应具备的理念、行为和技能,积极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逐年提高市民对健康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不断改善市民健康综合素质。
1.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全区公共卫生体系,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
2.进一步推进社区重点慢性病规范化管理,提高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精神疾病等重点慢性病的管理率。
3.进一步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建立网络化、全覆盖的社区卫生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六位一体”综合卫生服务。
4.进一步加大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力度,全面营造市民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
5.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开展重点人群干预,促进精神卫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6.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不断提高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能力。
7.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政府对合作医疗的扶持力度,全面完成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强乡村医师培训。
8.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宣传,大力普及生殖健康、优生优育、避孕节育和预防艾滋病知识。
9.进一步完善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发展各类群众性体育健身团体,大力宣传科学健身方式,开展体质干预。
10.全面普及合理营养知识和推广支持性工具,不断优化市民饮食结构。
(三)加强健康管理
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和“整体推进、个性发展”的原则,紧紧依托社区和单位开展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大力扶持和积极配合群众性健康自我管理组织,提供更加完善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不断增加宣传教育的渗透力,逐年提升公众的健康自我管理能力。
1.全区所有居委会、行政村全面组建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以高血压自我管理为主要内容,建立一支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退休医务人员为主的健康自我管理服务志愿者队伍,基本实现一个小组一位医务人员的配置。鼓励社区居民主动掌握自身的健康状况,主动干预自身的健康隐患,逐步实现健康的自我管理。
2.不断开发健康城市宣传阵地,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科普知识系列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自我保健能力,大力普及健康自我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营造全民关心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
(四)提升健康场所
建设健康城区的基础是持续深化和推进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校园、健康家庭等建设活动,结合场所特点,不断拓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渠道,倡导社会法人和市民个人加强共同维护城市健康的社会责任感,使不同健康场所在健康自我管理方面各具特色。
1、深化建设国家健康镇试点
不断推进建设国家健康镇试点工作,以项目形式继续推进建设国家健康镇特色工作。以健康伴我行、健康自我管理、老年人健康服务到家庭、中医保健为民服务、残疾人享有社区康复、绿色校园、倡导控烟、污水纳管和村落改造项目为基础,不断完善绿化、环卫及公共服务设施,确保河水清、道路平、环境整洁优美,让人民群众共享健康生活。
2、培育建设健康场所典型
在开展建设国家健康镇试点基础上,选择张堰镇作为健康场所建设典型中建设健康社区典型,展示其建设健康社区工作中的特色项目和成功经验。在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单位的基础上,选择机关、学校、医院、超市等6个单位进行重点培育、扶持,突出其各自的个性项目,成为全区建设健康场所的展示窗口。
3、继续开展建设健康社区工作
各街镇(*工业区)要在第二轮健康社区建设的基础上,重点组织开展“五个人人”市民健康行动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不断提高市民参与程度和群众满意度。继续做好控盐、控油宣传工作,全面实施“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项目,组织发动市民积极参与“人人运动”健身活动,建设1条科学健身路。
4、不断规范建设健康单位
要以机关、企业、市场、学校等单位为重点,在原有基础上再动员5-10个单位参与建设健康单位活动。区各有关部门和系统要充分利用建设健康单位的平台和载体,积极组织直属系统单位参与建设健康单位活动,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推进“五个人人”市民健康行动。
四、重点推进活动
(一)“人人动手清洁家园”行动
结合迎世博600天行动工作和巩固国家卫生区工作,广泛发动市民参与整洁社区和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的公益性活动。以迎新春、爱国卫生月、迎“*”、迎“国庆”以及有关重大活动为载体,从清洁家园、维护公共环境的点滴小事做起,从家庭、小区、单位做起,倡导和建立月末周四市民义务劳动制度和群众性监督机制,定期开展环境卫生督查及整治活动,引导市民树立主动关心城市公共卫生状况和环境状况,自觉维护市容环境,摒弃乱吐痰、乱扔垃圾等陋习,提高市民的公共环境卫生意识,不断改善城市整体环境水平。
由区绿化市容局为牵头单位。
(二)“人人劝阻室内吸烟”行动
围绕“无烟世博”的主题,全面倡导公共场所控烟。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控烟活动,积极倡导市民树立控烟意识,养成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劝阻室内吸烟、不主动敬烟和不接受敬烟的行为习惯,大力营造全面控烟的社会氛围。全区所有机关、医院、学校全面控烟,餐饮、宾馆和文化娱乐场所全面标注控烟标识,餐饮单位逐步实行控烟。力争累计创建成“无烟单位”100个。
由区卫生局为牵头单位。
(三)“人人坚持日行万步”行动
积极倡导“体育生活化”理念,充分利用日常生活、双休日、节假日引导市民每天进行累积相当于一万步左右健身活动。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通过健身操、万人跑等形式,不断扩大参与锻炼的人群范围,组织开展全区性的健康“一二一”运动操竞赛活动。恢复和推广“工间操”制度,引导职业人群加强日常健身锻炼。全区各街镇(*工业区)在公共绿地、公园和社区有关道路建设1条科学健身路,设置以健身为主题的宣传指示牌,普及科学健身理念。
由区体育局为牵头单位。
(四)“人人掌握控油控盐”行动
广泛宣传“每人每天摄入盐控制在6克以内、摄入油控制在25克以内”等健康知识。根据市爱卫会统一部署向居民户免费派发健康生活方式支持工具和相关的健康宣传资料。在集体用餐的市级健康单位内试点开展控盐、控油活动并逐步推广。在餐饮单位逐步推广合理膳食提示和健康菜谱。
由区卫生局、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为牵头单位。
(五)“人人学会应急自救”行动
大力普及识别危险表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市民防范潜在危险和保障自身安全的意识,以减少意外伤害。组织开展各类应急自救基本技能的培训、测试和演练,尤其要加强家庭应急自救、防范等技能和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市民有效应对家庭和公共场所突发事件的自救意识和能力。
由区红十字会为牵头单位。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街镇(*工业区)要加强对建设健康城区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建设健康城区、建设健康社区的组织网络,明确各职能部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工作职责,不断加大对建设健康城区工作的投入保障力度。区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大力支持和配合建设健康城区工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
(二)健全参与机制
不断健全建设健康城区工作机制,畅通公众参与渠道,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建设健康城区行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不断完善健康城区志愿者队伍管理机制,建立志愿者服务的诚信机制和互动模式。健全和完善建设健康城区的激励机制,每年评选市、区两级健康城市工作先进社区、单位、集体和个人,调动不同主体开展建设健康城区活动的积极性。在确保财政投入的前提下,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健康城区建设项目。在制定和完善健康城市相关政策过程中广泛听取公众意见,注重兼顾不同群体的健康权益。
(三)完善监测评估
严格按照《*市建设健康城市2009-2011年行动计划》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和市民健康行为监测,开展全区性、年度、项目的评估工作,每年做好建设健康城区工作评估及总结。
各镇街(*工业区)要按照本行动计划,作好各自的建设健康社区2009-2011年行动计划,并做好每年的建设健康社区工作评估和年度工作计划。区健康促进委员会各职能部门要制定各自的2009-2011年行动计划和评估方案,并做好每年的工作评估和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