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亚健康群体占总人口的70%-75%,以脑力劳动者为主。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亚健康人群多以正气不足为主要的病理表现。“正气”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机体免疫调节功能。湖北营养师培训中心主任孙光夫说:“造成亚健康的原因有很多,养生要顺应自然,调节心理,遵循阴阳,对症采用调理手段,如食疗、药疗、气疗、神疗,包括饮食营养调理、药膳食疗调理、运动导引调理、中医诊治调理、现代心理疏导等等。”本刊将推荐几种针对亚健康状态的养生方法,让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有针对性的调理身体,确保精神焕发。
运动护肝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五行的说法,很多人将其视为个体的生命运势之源,遵从着这种自然节律。根据中医理论,春属木,而肝属五行之木。四季、身体乃至肌肤都有自己的五行属性,这些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身材、健康,甚至容貌。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毒器官,如果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体内毒素堆积,久而久之肌肤就会暗淡无光、甚至长痘痘、色斑。
在中医理论里,七情中最不利肝的就是怒,因此若想要有好的容颜,保持愉悦心情是关键。不开心的时候,找人倾诉、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喊几声,或者干脆大哭一场,这些都是身体主动的排毒方式,能促进内分泌正常循环,让肝脏保持健康。
中医认为“肝主筋”,指甲是“筋”的一部分,所以毒素在肝脏蓄积时,指甲上会有明显的信号,比如指甲表面有凸起,或是向下凹陷的棱线。太冲穴是肝脏排毒的养生要穴,它的位置在足背第一、二趾骨的骨缝间向后约3横指宽处的凹陷处。睡前用拇指按揉按压3-5分钟,能够将肝气肝火消散掉。
最后一个护肝秘方是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运动不仅可以助肝气生发,还能防脂肪肝,消耗掉体内多余的脂肪。平时适当进行一些慢跑、打太极拳、骑自行车等运动,都能使人体气血通畅,吐故纳新,达到养肝保健的目的。
自行车在我国原来是一种很普通又十分便利的交通工具,人们在上下班和郊游时都经常用它,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开车的逐渐增多,环境污染也越来越厉害,也许这就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据近年来研究的结果表明,骑自行车和跑步、游泳一样,是一种最能改善人们身体器官机能的耐力性锻炼。
在国外,骑自行车健身可以说是方兴未艾。单车运动,不只可以减肥,还使你的身段更为匀称迷人。藉运动减肥,或边节食边运动的人,身材比只靠节食减肥的人来得更好,更迷人。
中医理疗
中国传统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养生方面自成体系。中医理疗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经络理论为指导的外治法。《内经》曰:“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故中医养生,总以人体经络的畅通和气机的条达为前提。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推崇中医养生观念,即天人合一。养生的方法要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如今中医理疗项目也越来越多元化,包括拔罐、刮痧、精油按摩、点穴顺气、艾灸、砭石等。中医强调治病要“因证而异”、养生要“因人而异”,切忌“依葫芦画瓢”。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养生保健要注意个体差异。
作为中医养生的代表作,艾灸可以说是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艾灸疗病的记载。神医扁鹊也曾说过:“汤熨之所及也”,这里说的汤熨,就是古老的艾灸疗法。艾灸后两小时之内要保暖,不能喝冷水、洗澡等,否则容易感冒。中医有句古话叫“冬病夏医”,因此夏天是进行中医艾灸治疗的最好季节,适宜的温度让我们不用担心受凉的问题。
编辑体验推荐:和艾堂艾灸养生馆
艾灸疗法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是用易燃的艾绒在体表经穴或患病部位进行烧灼、熏烤,借艾火的纯阳热力和药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温通气血、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在古代,艾灸是用艾柱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很容易出现灸疮或者疤痕。而现代人们多用温和灸,就是用艾条或艾灸罐间接施灸。这样更加安全,而且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地址:武珞路五巷凯乐花园3栋1-67号门面
电话:027-87825129
SPA养生
SPA最初源于比利时列日市的一个叫做Spau的小山谷,这是一个矿物质非常丰富的热温区,当地居民通过温泉浴治疗各种疾病与疼痛而远近闻名。SPA多利用纯天然植物精华液的芳香之气以蒸汽或特殊的按摩手法,经由嗅觉器官和皮肤的感觉器官,到达神经系统,以帮助人体身心获得放松,并达到保养皮肤,改善身体健康的功效。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断赋予SPA新的方式和更丰富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SPA被引入中国后,虽保持了原有的手法,却也有入乡随俗的趋势,传统中医手法与舒心水疗融会贯通后日益受到人们的追捧,成为现代都市人回归自然、消除身心疲惫,集休闲、美容、解压于一体的时尚健康概念。
在做SPA的过程中,尽量什么也不要想,只需要跟着理疗师的手,用心体会疲惫的身体一处处苏醒的感觉。同时在精神上不断地做减法,放下生活中的包袱,让自己变得坦然。
菲阁尔健康美妍养生SPA岩盘浴
岩盘浴起源于日本北部秋田县丰川温泉,是指人睡在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元素的天然矿石板上,岩盘石加热至42℃,其发出的远红外线和高浓度的负离子,使人体皮肤深层大量出汗,有效排出体内毒素、降低血脂、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增加细胞活性化。岩盘石温度适宜,躺在上面你能感受到每一寸肌肤都在运动,再配合喝一杯红糖姜茶,可以暖胃除湿,预防流感。通过岩盘浴排出的汗水是从皮脂和汗腺内排出,清爽无臭,擦干即可。
关键词医学院校;针灸实训;安全技术和方法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7-0130-02
1针灸学实训课中常见的损害因素
1.1物理因素
学生最常见的物理性损伤是针刺伤、烫伤、其他机械伤害等。针刺伤主要包括毫针、三棱针、皮肤针、注射器针头、剪刀、小刀等造成皮肤出血、血肿、疼痛、晕针等,其中针刺伤是学生在针灸学实训中最常见的意外事故。针刺时进针的深度、方向、角度错误,还会造成创伤性气胸、周围神经损伤、延髓脊髓的损伤等不良反应。烫伤主要是学生在艾灸、拔罐时造成的皮肤、衣服、头发烫伤等,甚至可能由于未能完全把艾火熄灭造成火灾。其他伤害如火罐留罐时间长会造成皮肤起泡、溃烂。
1.2化学因素
常见有过敏反应,如针灸过程中会出现过敏,针刺、艾灸、耳穴贴压胶布、穴位注射用的药物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1.3生物因素
感染是医生严重的一种威胁,在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时,若不注意个人防护,不仅会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播媒介。其中最具威胁的感染性疾病是乙肝和丙肝。
2预防与对策
2.1进行安全技术和方法教育
1)物理因素的防护。
一方面,实训课前对学生讲解自我防护的具体措施,如认真预习实训指导书及有关理论,了解实训内容、目的、要求、方法和注意事项,做好有关准备。
①对于锐器伤的预防措施:使学生熟悉医疗锐器的安全使用和操作原则,保证任何操作都符合规范流程,以防止自己及他人遭受意外锐器伤,如使用过的针具应丢弃在锐器盒内,针刺时不要太匆忙,针头不要对着他人。
②对于出血、血肿的预防:针具要经常检修,消除针尖钩曲;熟悉穴位局解,针刺手法熟练轻巧,避免刺伤小血管(眼区穴更需注意),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常出现血肿者,应作血液学检查,属血液病者改用灸法。
③对于晕针的预防措施:实训操作前,带教老师应充分做好学生心理护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对存在恐惧感的学生应充分示教,用鼓励、支持及严谨的态度帮助学生完成实训任务。紧张、恐惧、饥饿、疲劳、大汗、大泄、大失血等不适合针刺,针刺时注意力集中,密切观察受试者的表情,针刺的手法要熟练、穴位要少,刺激量不可太大,尽量选择卧位。
④对于周围神经损伤的:在有神经干或主要分支分布的穴位上针刺,手法宜轻柔,刺激时间不宜太长,刺激量宜小,尤其在出现麻电感后不要继续下插、捣针。
⑤对于内脏损伤的:应熟悉解剖位置,尤其是针刺眼、项、胸背部时,注意方向、角度和深度,在针刺时不可大幅度提插捣针。
⑥对于烫伤的预防措施:在艾灸、拔罐时注意用火安全。艾灸时,应随时注意施术部位的感觉、施灸的时间、与施术部位的距离,艾灰要随时清理艾灰,保持火头的红火,施术结束后注意艾火的熄灭要彻底。拔罐时使用镊子或止血钳夹酒精棉球时要夹紧,酒精棉球勿太大,否则棉球脱落会造成衣服燃烧、皮肤烫伤,且使用的酒精棉球的酒精不易太多,施术时距离施术部位远近适宜,燃火的棉球不要来回传递,拔罐时留罐时间以10~15分钟为宜,否则会造成皮肤起泡、化脓。
另一方面,制定实训课的规章制度,尤其是防护制度,规范操作行为,培养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及时处理使用过的医疗器械的良好习惯。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意识”,保持高度防火意识,这是预防针刺伤发生、烫伤发生的最基本措施。
2)化学因素的防护:用药前教师应询问学生是否有过敏史,对金属、胶布、药物有过敏史者,禁止做试验;实践操作时药物可用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代替,达到掌握操作技能的目的。同时实验室应准备相应的抢救设施及抢救药品。
3)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防护:学生在入校时,体检与接种乙肝疫苗是防止疾病传播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在接触他人的血液、分泌物等时,应遵守消毒隔离制度,认真洗手并进行消毒;在进行刺络放血时带上手套和口罩,防止皮肤黏膜接触血液、分泌物引起交叉感染。
2.2加强针灸实训防护管理
教师应严格规范每名学生的基本操作,熟练掌握进针的方向、角度和深度,尤其是在特殊部位针刺时,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杜绝学生在实训课堂上用针灸针、三棱针、注射针头等锐利器具嬉戏,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如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针灸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拔罐或艾灸使用的火应及时熄灭,勿随处丢弃,应先置于盛水的盘中或者艾条灭火器、玻璃瓶,确保火的熄灭。
2.3教授学生发生损伤后的处理
1)锐器伤后,应在伤口周围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对伤口进行压迫止血),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然而用碘酒、酒精消毒后包扎伤口。若确定针刺伤是被传染病血清污染的针头刺伤,应立即做好局部的处理,再根据情况使用相应的抗病毒血清或接种相应的疫苗进行预防,并随防观察,避免交叉感染。
2)锐器伤后如有皮下淤血或血肿,针孔出血者,用消毒干棉球压迫止血。若为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出血青紫肿胀明显,先作冷敷止血,再作热敷以消散瘀血。
3)晕针后,应立即拔针,给予平卧,头脚高位,松开衣带,保暖,重者可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素髎、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等;或灸强壮穴,如百会、关元、气海、神阙;必要时采用现代急救措施,如输液、输O2、抗休克等。
4)损伤神经后应在24小时内及时处理,针灸、按摩、理疗、中西药物。中药可用当归、川芎、丹参等活血通经之品;西药可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三磷酸腺苷等。
5)对于刺伤内脏等:损伤较轻者,卧床休息,待其自愈,注意密切观察;损伤较重者,或有继续出血倾向者,加用止血药,局部冷敷止血,密切观察病情与血压变化;损伤严重,大量出血,出现休克时,采用输血、抗休克等急救措施,并送外科处理。
6)烫伤及其他伤害的预防措施:烫伤后,应避开热源;采取冷散热的措施,在水龙头下冷水持续冲洗伤部,或将伤置于盛冷水的容器中浸泡,持续30分钟,以脱离冷源后疼痛已显著减轻为准;如有水泡发生,小水泡不用特殊处理,大水泡可在低位用消毒针头刺破,挤出液体;创伤面以消毒敷疗遮盖保护,也可配合涂抹烧伤药物。
2.4建立针灸意外事故报告及反馈制度
当出现锐器伤、烫伤等损伤后,在迅速处理伤口的同时,马上报告带教老师,再由带教老师上报,并通过校医、医院联合监测学生的受伤情况,以便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健康权益。
3讨论
从以上几种因素中可以看出,最具威胁的是锐器伤害。由于学生在实训课中缺乏实践经验及防护知识等,学生会发生锐器损伤及交叉感染等各种危害,其结果可能引起血液性疾病的传播,特别是乙肝病毒(HBV)感染,甚至生命危险。为此,加强实训的教学管理和自我防护的措施,规范操作行为,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和保持良好的习惯,避免或减少学生受到各种伤害。
参考文献
[1]梁繁荣.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2.
[2]戴青梅,王立英,刘素美,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志,2002(7):532-533.
[3]高希言.针灸学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78-81
班子成员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本人现任学院院长、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本部门的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进展。现将年度本院主要工作和本人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1、政治思想和廉洁从政方面
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各项活动中,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联系本单位实际,“以生为本”,工作勤奋,作风严谨,求真务实。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工作责任心强。严守法纪法规,廉洁自律,从不,从不行贿受贿。
2、学科与专业建设
本年度,在学科建设方面方面,我们除了继续建设省级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学科外,在我校申报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过程中,我们积极配合,组织提供了大量支撑材料,为我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学校统一组织下,我们与两所附院一起共同申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经评审,我院针灸学科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我本人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2008年,我院针灸推拿学获国家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本年度,我们按计划进行建设,并在全国教学工作研讨会上,介绍我们的思路和做法。
3、实验室建设
今年,在省教育厅科技处和学校科技处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加强了针灸基础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并首次设立重点实验室开发基金,吸引校内外针灸研究者加盟,进一步发挥了重点实验室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作用,也扩大了我校针灸学科的影响。
本年度,我们申报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已正式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更名为神经生物学(针灸)实验室。
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还组织申报了20年度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项目针灸基础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获得专家好评。
4、教学与教研工作
协助分管教学副院长做好学校教学任务的落实。今年是我校中医学专业认证,我们重点对相关课程《针灸学》进行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PBL教学,完善了形成性评价。
积极鼓励教师申报教研项目和质量工程项目。“针灸推拿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管理和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被批准为安徽中医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康复治疗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原教研项目“医学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医疗保险)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本人在行政工作的同时,积极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的教学任务及培养工作,教学工作量饱满。20年,本人所指导的研究生又获得安徽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5、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
主编了针灸推拿学专业精编教材《经络腧穴学》,09年已正式出版。推荐多名教师分别担任《针灸医籍选》、《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实验针灸学》、《临床康复学》等教材副主编、编委。省级精品课程《经络腧穴学》、《针灸学》按计划建设。同时主编了特色专业教材《新安医学针灸精华》。
6、人才培养
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学习,本院有多名教授在职攻读学位,20年有3人分别从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完成博士学位学习,顺利取得学位证书。有一名教师获教坛精英。同时选送多名教师赴国内高校进修学习。如:老教授周逸平亲自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赴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神经生理实验室,学习中枢微透析技术,开展相关实验研究。汪克明教授等赴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实验室,学习细胞动作电位、神经干动作电位。
7、科研工作
科研工作是办学实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与教学工作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我们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并将课题申报与职称评审及年度津贴发放挂钩。目前,我院承担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973”子项目在内的各级课题10余项。均按计划进展顺利。在国内各级学术期刊上公开20余篇。本人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两篇论文。
8、对外交流与合作
本院一贯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20年我们接待了智利针灸学会会长HectorMerinoMontt教授率医师考察团一行15人;葡萄牙针灸协会会长Balkrishna先生一行,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刘保延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所长朱兵教授等。
我院专家也多次参加了国内外针灸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我本人就参加了在成都召开的首届中德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并作题为“循证医学在针灸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与思考”学术报告。同时,多位专家、教师分别参加了第十届全国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全国腧穴应用与研究学术大会、针灸教育学术研讨会;20年中国针灸年会;“中国针灸高端论坛”(杭州);“973”计划项目子课题“艾灸温通效应规律及其原理研究”启动会、汇报会;中国针灸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20年学术年会、李鼎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陆瘦燕百年诞辰纪念暨陆氏针灸学术经验交流会;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学术研讨会;20··针灸与脑科学国际学术会议等。承办或协办了“973”计划项目子课题“艾灸温通效应规律及其原理研究”临床研究培训会、安徽省针灸学会09年会。
9、就业工作
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配合党总支和学生工作负责人,多方拓宽就业渠道,同时积极调动全院教师参与就业工作,保证了我院学生的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10、参与学校周年庆典工作
我院全体教师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校庆50年庆典有关工作,如:院志的撰写,校友和实习医院的接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