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范例(12篇)

栏目:报告范文

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素质教育

一、前言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没有考试的教育也是不全面的教育,显然也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九年义务教育是公民的素质教育。初中化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学科,必须研究如何从学科本身出发来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即通过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使之具备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及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比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大纲》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改变了以往教材中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端,而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了科学态度、学习方法及兴趣的培养;重视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重视了通过介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及最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这些都体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现阶段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呢?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新世纪更需要综合能力型人才,因而学校应重视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等的培养,而其中发展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重点和核心。在化学的教学中,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全面的思维习惯,学会科学的、积极的思维方法。

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学生的化学素质主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处理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以同时,以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生产等方面的知识,训练中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要推动教育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等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是否使学生积极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陈腐模式,扭曲了现代教育的本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新世纪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积极推动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这是新世纪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文明建设的水平,关系到我国新世纪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转变观念是当前中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首先,要认真领会教学大纲。教育部新制定的大纲是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制订的,化学义务阶段的教材又是根据我国国情、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而编写的。新大纲着眼于全面提高中学生素质,因此中学的化学教师正确执行新大纲,就能保证化学教学从单纯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国公民的素质教育提高上来。其次,要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节课中去。化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化学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制定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学生学习情感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得以提高。

五、学习方法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方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在化学教学中得以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和用途;通过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项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当前我教学研究的课题之一。结合当前我国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寓创新意识于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之中,把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素质教育的问题,一要提高认识,二要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黄朝荣.回归化学实验,重视素质教育[J].考试周刊,2011.

[2]王玉芹.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1.

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篇2

今天,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事关所有人哦!

通知原文

各市(州)教育行政部门: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府发〔2016〕20号)精神,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育人为本、普职并重、公平公正、科学规范、因地制宜、市州为主”的基本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加强素质教育,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考试招生制度。

到2022年左右基本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二、主要任务

(一)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1.“两考合一”。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已经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的地区要统一规范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个别没有实行“两考合一”的地区要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加重学生备考负担。

2.考试科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科目,实行“全科开考”,包括现有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和地方课程等,并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调整而调整。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相关情况(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劳动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应结合实际作为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各地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

考试各科目分值的设定,应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设定的课时、课程容量等为主要依据,避免个别科目分值过低、科目之间分值差距过大。

3.考试方式。语文、数学、外语实行纸笔闭卷考试,有条件的市(州)外语考试可增加听力测试、口试。物理、化学、生物采取纸笔考试和实验操作技能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可每个科目两项考试成绩合并计算作为学科总成绩。实验操作技能考试按我省相关要求执行。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实行纸笔考试;信息技术实行上机操作考试;体育与健康考试科目由体能和技能项目组成,鼓励多项目抽考选考,由市(州)统一组织实施。音乐、美术成绩由艺术素质测评成绩和技能测试成绩组成,由市(州)确定具体要求。地方课程的考试方式由各市(州)确定。文化学科可以根据学科性质和特点,采取各科分卷或相近科目合卷的方式考试。

4.命题要求。考试命题要充分发挥学业考试在课程改革中的积极导向作用,兼顾毕业考试和招生考试的不同功能。要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增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要在全面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基础考查。

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命题由省教科所组织,其他科目考试命题由各市(州)组织实施,各地也可根据需要进行联合命题。各级教研部门应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学业水平考试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办法,通过教师培训、编写考试说明等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促进初中教师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全面理解和把握。省级教研部门要加强对各地命题指导和必要的培训,每年对各地试题进行评价并评价报告。

5.考试时间。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规定和要求,语文、数学、外语考试一般于每年的6月中旬进行。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生物、地理、信息技术7科考试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按照“学完即考”的原则,及时安排;体育与健康考试、音乐和美术技能测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进行。要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不得提前结束课程安排考试。

6.成绩呈现。改进考试成绩呈现方式,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形式呈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克服分分计较,避免过度竞争。采取等级呈现方式的,可以分为A、B、C、D、E等若干等级。音乐、美术用等级或“合格”“不合格”呈现。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应用,由各地制定学业水平衡量和招生录取相关实施意见予以确定。将体育与健康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其分值权重原则上不低于总分的8%。

7.考试组织。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具体由各市(州)组织实施。各市(州)要制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细则,针对不同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具体的考试方式和方法。

(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1.评价内容。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各地和学校要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

2.评价依据。以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记录为主要依据,包括: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评价和成长发展的记载;各学科的学业成绩记录和学习小档案的记载;参加专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和班级及社团活动的记录,“个性特长”和获得奖励的记载;身心健康状况记载;艺术特长和基本素养记载;校本课程的考查结果等。

3.评价程序。主要包括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学校要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记录反映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内容的具体活动,搜集相关事实材料,及时填写活动记录单。每学期末,教师要指导学生依据写实记录材料整理、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记入综合素质档案。遴选出来、用于招生使用的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必须于每学期末在教室、公示栏、校园网等显著位置公示。学校要对相关材料进行汇总,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档案材料要突出重点,简洁明了,便于在招生中使用。

4.结果运用。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建立自信,指导学生克服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学校要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择优选拔新生、自主招生的重要参考或依据。各高中阶段学校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组织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做出客观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或依据。各高中阶段学校要在招生章程中明确提出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具体使用办法并提前公布,规范、公开使用情况。

5.评价实施。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具体实施办法可参考借鉴我省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各市(州)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研究制定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并指导学校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三)改革完善招生录取办法。

1.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开展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取得经验后全省推广。试点具体任务包括两项,一是计分科目的构成。要在全开全学、全科开考、保障基本质量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夯实基础,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稳妥推进”的要求,确定计分科目。现已采取4(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6(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模式录取计分的,不再减少计分科目。二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试点地区要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或依据。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综合素质评价使用的基本要求,高中阶段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订具体的使用办法。探索建立客观真实、方便适用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和规范有效的使用办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克服唯分数论,要避免人为设定不同等级学生的比例和名额,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合近年来各地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经市(州)申报,专家论证审核,决定在绵阳市、宜宾市、眉山市开展试点。试点地区要制定试点方案,根据当地实际,积极稳妥地进行探索。

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开始实施。试点之外的其他地区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开始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可以暂继续按照现行的方式进行。各地要立足实际逐步改革过渡,最迟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办法。

2.统筹普职协调发展。各市(州)要按照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科学合理制定招生计划,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工作,鼓励和引导动手能力强、职业倾向明显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创新中职招生考核方式,积极创造条件,使有意愿的初中毕业生都能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建立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合作机制,探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打通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立交桥”,为高中阶段学生提供选择机会。

3.继续实行优质学校指标到校。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统招生计划要以50%以上的比例合理分配到服务区内的初中学校,重点(示范)等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也可将一定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并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的政策措施。

(四)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

可给予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市域范围内的自主招生资格和方案由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从严控制招生比例,一般不超过招生计划的5%。跨市(州)自主招生资格和方案由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报教育厅审批。各地要制定实施细则,根据实际适度审批自主招生学校,加强对自主招生过程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计划,将招生时间、招生办法和招生程序等各个环节和录取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自主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安全有序进行。

(五)强化招生管理。

1.严格招生计划管理。高中阶段招生由市(州)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各地要完善招生计划编制办法,按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根据区域内学校布局、适宜的学校规模和规定的班额以及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核定招生计划并严格执行。要加强招生和学籍管理,公办、民办学校均须按照经核定的办学规模,严格执行年度招生计划,严格按照规定录取新生,不得无计划招生和超计划招生。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应当严格按照教育行政部门核定的招生范围招生,严禁未经教育厅批准擅自跨市(州)招生。具有中等学历教育资格的中职学校可面向全省范围自主招生。各地要积极支持重点(示范)中职学校和经教育厅批准的省级重点(示范)中职学校的宣传和招生工作。

2.严格招生时间管理。市(州)和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相关规定,明确规定当地中小学招生时间,保证九年义务教育依法实施。所有公办、民办高中学校均须按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在规定的时间,按规定的程序开展招生工作,严禁在学生完成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前学校自行组织招生考试和录取新生,严禁将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提前送到高一级学校就读,严禁学校剥夺初中毕业学生参加中考和录取的机会和权利。

3.严控考试加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全省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全面取消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比赛类、过程评价类等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呈现。各地要组织对本地区加分项目进行清理,同步取消地方规定的各类加分项目。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保留的加分项目,要严格控制加分分值,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4.实行阳光招生。各地和学校要在招生入学关键节点,就核心政策、群众关心的政策疑难点做好宣传释疑工作。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宣传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和指导。招生宣传必须规范、合法,不得以任何形式虚假宣传资料和信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要做到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招生程序、招生方式、收费标准、招生结果“七公开”,其内容必须在当地的主流媒体、教育网站、学校公示栏等公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禁止公办学校以民办学校名义招生或民办学校以公办学校名义招生。禁止把以公办学校名义招收的学生安排在民办学校或社会培训机构就读。禁止生源学校和教师干扰或违背学生意愿填报学校志愿。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州)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明确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制订具体实施方案,2017年12月底报教育厅备案。要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切实抓好落实。要充分考虑考试招生工作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面大的特点,提前公布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各项改革。

(二)深化教学改革。

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严禁压缩综合实践活动、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的课时。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条件保障,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定期对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三)提升保障能力。

各地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考试机构、考务组织、考场基础条件、招生录取等方面基本能力建设,充分保障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需经费。各市(州)要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各级教研部门要开展试卷评估和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建立健全试卷命题、印制、运送、保管、阅卷等全过程保密制度,确保试题试卷绝对安全。探索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逐步建立区域内统一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平台。

(四)做好宣传引导。

各地要认真做好改革政策措施的宣传解读工作,及时回应学生、家长和社会关切。加强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和中等职业学校免费等惠民政策的宣传,为推进改革、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五)严肃责任追究。

各地要切实维护中考工作的性、严肃性,严格遵守招生管理工作规定,规范学校招生行为,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辖区内学校出现的提前私自招生、随意扩大招生计划、违规跨区域招生、擅自提高自主招生比例等违规招生问题,要按管理权限进行严格问责,并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关学校及责任人处分。

本《实施意见》有效期5年。

内容解读

一、《实施意见》出台的背景、依据是什么?

《实施意见》是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府发〔2016〕20号)精神,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具体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所制定。

二、《实施意见》是怎么形成的?

教育部出台的《指导意见》,对基本原则、改革目标、主要任务、组织保障做了明确要求,并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改革的统筹规划,进一步明确任务和要求,制订实施意见”。随后,教育部又多次召开专门会议,交流研讨各地已经实行和准备实行的中考改革办法,并进一步明确了各方面要求。

我厅将制定我省《实施意见》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文件精神,推动解决现有问题的重要工作举措,组织力量深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调研,反复讨论,广泛征求意见。

按照教育部要求,我厅于今年6月将《实施意见》(草案)报教育部初审,并按教育部反馈的修改建议做出修改,教育部原则上同意我省《实施意见》。近期,《实施意见》通过了教育部正式备案审核。

三、《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这次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加强素质教育,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考试招生制度。

这次改革的基本原则是育人为本、普职并重、公平公正、科学规范、因地制宜、市州为主。

这次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2年左右基本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四、《实施意见》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这次改革主要有五大任务:包括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招生录取办法、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和强化招生管理。

(一)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与传统意义上的中考是什么关系?

《实施意见》提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不是取消中考,而是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减轻学生重复备考的负担和压力。

我省大多数地区过去已经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但名称、要求不一。这次进行了统一规范:已经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的地区要统一规范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个别没有实行“两考合一”的地区要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二)这次改革是如何处理“全科开考”和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关系?

将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克服一些科目“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倾向,引导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确保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

同时,为防止增加学生负担,在考试内容上强调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在成绩呈现方式上,提出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克服分分计较;在高中阶段学校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和数量上,主要由市(州)根据当地实际进行设计,一般仍采取4(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6(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模式录取计分,没有纳入的科目考试成绩合格即可。

(三)这次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有什么新的要求?

一是评价内容上,要求各地和学校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二是在评价重点上,强调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三是在评价程序上,强调要做好写实记录、遴选典型事实材料、将用于招生使用的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做到程序严谨,方便适用。四是在结果使用上,实行谁使用谁评价,由高中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定具体的使用办法。

(四)高中招生录取看什么,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次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重在改变目前高中招生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依据的做法,克服唯分数论。为了积极稳妥推进招生录取模式改革,将开展综合改革试点,逐步总结推广。

一是明确改革试点的两项具体任务:高中录取计分科目的选择构成和综合素质评价在高中录取中的使用,其中现已采取4(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6(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模式录取计分的,不再减少计分科目。

二是确定绵阳市、宜宾市、眉山市作为改革试点地区,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开始实施改革。三是明确试点外地区的实施步骤,试点外地区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开始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但高中招生录取可以暂继续按照现行的方式进行,全省最迟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全面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办法。

(五)这次改革对考试招生加分是如何规范和完善的?

为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的统一部署,《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全省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全面取消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比赛类、过程评价类等加分项目,各地同步取消地方规定的各类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六)普通高中的自主招生如何规范?

为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可给予经批准的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明确规定了市域范围内和跨市州两类自主招生资格的审批程序和要求。同时,要求从严控制招生比例,市域范围内的自主招生名额由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一般不超过学校招生计划的5%;跨市(州)自主招生的招生名额由市(州)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后报教育厅审批。

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范文1篇3

关键词:高职;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154-02

2010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将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内口腔医疗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我校口腔医学专业近几年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专业课程建设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能力培养,创新了“三阶段、两融通、一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笔者对该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实践,将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工作相结合,培养方案与多证书相结合,解决传统培养模式面临的难题。

一、高职传统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调查发现目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的口腔医学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大多沿袭本科专业,把高职高专教育办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即实施“2+1”的人才培养模式,“2”是指学生在学校接受2年的专业理论教育,“1”是指1年的临床实习,人才培养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学校,第二阶段在实习医院,学生通过3年的系统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初步具有从事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

该人才培养模式有一些不足,主要是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知识割裂开了,特别是在第一阶段校内培养阶段,学生面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高[2]。

二、“三阶段、两融通、一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三阶段、两融通、一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三阶段”是指:专业基本技能学习阶段、专业专项技能学习阶段、专业综合技能学习阶段;“两融通”是指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口腔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标准相融通;“一递进”是将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形成“递进式”岗位职业能力培养。

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第一阶段:专业基本技能学习阶段。学生重点学习英语、计算机、求职与创业、医学心理学、医学基础课,思想政治课等文化素质课程。然后选择学校附属医院进行2周的入学专业见习教育,了解基层医院对口腔高技能人才素质的要求,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本阶段学生重点掌握牙体雕刻,口腔病理切片制作等专业基本技能。第二阶段:专业专项技能学习阶段。学生重点学习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在口腔医学实训中心教室,以项目为载体,进行根管治疗、龋洞充填、龈上洁治,拔牙、排牙,取模等专项技能训练,在此期间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轮流在口腔医学实训中心完成2个月的生产性实训,由孝感市口腔医院及中心医院的技能名师指导学生完成技能实训,在岗位核心技能培养过程中,采用递进式培养的方法,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使学生掌握核心技能。第三阶段:专业综合技能学习阶段。聘请一批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口腔医生担任学生实习的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口腔综合技能训练,学生在此阶段要独立接诊病人,掌握如何问诊,病历书写,根据病人的病情拿出治疗方案,并能独立完成口腔治疗过程,掌握本专业的综合技能。如果说第二阶段主要是在模型,仿真的环境下实训,那么第三阶段就完全是在真实的病人身上完成专项操作,难度较大,通过这一阶段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可真正掌握口腔操作技能,从而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

2.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点。(1)“全程化”的工学结合。学习过程中,学生交替在校内口腔实训中心、孝感市口腔医院、孝感市惠济医院口腔门诊进行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三年不断线,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多接触临床,反复接触临床,有利于职业素养和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2)“融通化”的课程标准。在专业基本技能,专业专项技能,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中,根据基层口腔医生岗位能力考核标准和口腔助理执业医师考试标准对学生进行教学,整合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标准,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口腔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标准相融通。(3)“递进式”的职业能力培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即专业基本技能学习阶段、专业专项技能学习阶段、专业综合技能学习阶段)由浅至深、由单项到综合科学地排列,形成“递进式”岗位职业能力培养。(4)“渗透式”的人文职业素质教育。医生是崇高的职业,医学生只有加强人文职业修养,树立崇高的理想,才能在日后的医疗实践中有所作为,作为高等院校的医学教育,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医学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专业课程中贯彻人文素质教育精神,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润物无声地提高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加强医学生医患交流与沟通训练、医患纠纷防范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3]。

三、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课程体系构建与改革。学校成立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口腔医学专业调研方案,组织专班开展行业背景、口腔卫生人力资源调查,通过行业调研、岗位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结合口腔执业助理医师的考试标准以及学校目前的教学资源现状,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医疗单位专家一起,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三阶段、两融通、一递进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初步构建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综合技能模块的新课程体系。

2.开发课程标准、设计学习情境。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行业医院专家的参与下,校企携手,制定课程标准,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以口腔助理执业医师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组织教学,课程的具体组织实施过程,突出做中学、学中做,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借助现代教学手段,营造“快乐学习”情境,利用合作医院真实生产条件,校院结合,工学一体,加强教学过程组织与管理,突出职业道德、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课程教学模式。医学基础课程我们探索实行“三结合,一渗透”的课程教学模式,“三结合”即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思维训练相结合”,“一渗透”即课程教学中渗透医学人文教育”,该教学模式将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有机融合。对于临床核心课程我们探索实行“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教学模式,如《口腔内科学》课程讲授牙髓炎时,以牙齿疼痛的患者为典型病例导入,以问题为基础,探究患者疼痛的原因,疼痛的特点,最后以任务为导向,讲述如何治疗,引入根管治疗这一技术。

2.教学方法及选用。根据口腔医学专业操作实践性强的特征,在教学方法上探索了分组讨论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现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手段上借助多媒体、虚拟软件等教学方式,增进学生的直观感知、形象理解,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互动,结合临床案例,开展分组讨论,通过老师启发,学生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循证决策的能力,开展现场床边教学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3.信息技术设施及使用。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在多媒体课件中穿插照片、图表、动画等,展示口腔技能操作流程,在教学中将传统的课堂板书、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有机结合起来,三位一体,充分发挥计算机课件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融为一体的特殊功能,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五、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取得的成效

1.创新并实践了“三阶段、两融通、一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生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文件中强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强医学教育工作的核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医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创新“三阶段、两融通、一递进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职业发展导向,以真实的工作环境或模拟真实的实训基地为主要的学习场所,学生早接触临床、反复接触、接触真实的病人[4],使课堂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融合,为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与教材建设成效。通过课程改革与建设,建成了1门部级精品课程,3门课省级精品课程,5门院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成员作为主编和副主编编写了《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内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组织病理学》等教材,已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3.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2014年、2015年连续2次参加“日进杯”全国口腔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2012届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通过率达到49%以上;2012级在校生获第三届全国高职高专(湖北赛区)英语写作大赛一等奖,并荣获2013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张凌琳,于海洋,叶玲,郑巧,周学东.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口腔医学本科生精英培养模式探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3,(01):104-106.

[2]李燕,蔡锋雷,李绍青,谢诚,孔亮,陈云虹.对我国口腔医学教育改革的思考[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4,(05):309-312.

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篇4

备受关注的四川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正式出炉!该实施意见有效期5年,哪些要点不容错过呢?小川川已经为您梳理出来了。

根据新出炉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我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实行“两考合一”,考试科目实现“全科开考”。其中,语文、数学、外语实行纸笔闭卷考试,有条件的市(州)外语考试可增加听力测试、口试。考试成绩呈现方式也将以等级呈现,分为A、B、C、D、E等若干等级。值得关注的是,体育与健康将被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其分值权重原则上不低于总分的8%。

此外,我省也将落实综合素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将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择优选拔新生、自主招生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在招生录取中,我省将开展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取得经验后全省推广。决定先在绵阳、宜宾、眉山三市开展试点,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开始实施。试点之外的其他地区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开始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可以暂继续按照现行的方式进行。

最迟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办法。

到2022年左右基本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怎么考?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两考合一”+“全科开考”

根据四川省统一安排,我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具体由各市(州)组织实施。各市(州)要制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细则,针对不同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具体的考试方式和方法。

从全省来看,已经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的地区要统一规范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个别没有实行“两考合一”的地区要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加重学生备考负担。

在考试科目上,我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科目,实行“全科开考”,包括现有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和地方课程等,并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调整而调整。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相关情况(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劳动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应结合实际作为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省教育厅要求各地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同时,实施意见要求,考试各科目分值的设定,应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设定的课时、课程容量等为主要依据,避免个别科目分值过低、科目之间分值差距过大。

在考试方式上,语文、数学、外语实行纸笔闭卷考试,有条件的市(州)外语考试可增加听力测试、口试。物理、化学、生物采取纸笔考试和实验操作技能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可每个科目两项考试成绩合并计算作为学科总成绩。实验操作技能考试按我省相关要求执行。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实行纸笔考试;信息技术实行上机操作考试;体育与健康考试科目由体能和技能项目组成,鼓励多项目抽考选考,由市(州)统一组织实施。音乐、美术成绩由艺术素质测评成绩和技能测试成绩组成,由市(州)确定具体要求。地方课程的考试方式由各市(州)确定。文化学科可以根据学科性质和特点,采取各科分卷或相近科目合卷的方式考试。

实施意见要求,考试命题要充分发挥学业考试在课程改革中的积极导向作用,兼顾毕业考试和招生考试的不同功能。要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增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要在全面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基础考查。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命题由省教科所组织,其他科目考试命题由各市(州)组织实施,各地也可根据需要进行联合命题。省级教研部门要加强对各地命题指导和必要的培训,每年对各地试题进行评价并评价报告。

在考试时间上,我省要求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规定和要求,语文、数学、外语考试一般于每年的6月中旬进行。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生物、地理、信息技术7科考试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按照“学完即考”的原则,及时安排;体育与健康考试、音乐和美术技能测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实施意见特别提出,要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不得提前结束课程安排考试。

中考成绩的呈现也将有所改变。

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形式呈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克服分分计较,避免过度竞争,可以分为A、B、C、D、E等若干等级。音乐、美术用等级或“合格”“不合格”呈现。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应用,由各地制定学业水平衡量和招生录取相关实施意见予以确定。将体育与健康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其分值权重原则上不低于总分的8%。

怎么评?

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艺术素养等五方面,是高中录取的重要参考

在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时,我省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省教育厅要求,各地和学校要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

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以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记录为主要依据,包括: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评价和成长发展的记载;各学科的学业成绩记录和学习小档案的记载;参加专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和班级及社团活动的记录,“个性特长”和获得奖励的记载;身心健康状况记载;艺术特长和基本素养记载;校本课程的考查结果等。

评价程序主要包括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学校将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记录反映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内容的具体活动,搜集相关事实材料,及时填写活动记录单。每学期末,教师要指导学生依据写实记录材料整理、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记入综合素质档案。遴选出来、用于招生使用的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必须于每学期末在教室、公示栏、校园网等显著位置公示。学校要对相关材料进行汇总,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档案材料要突出重点,简洁明了,便于在招生中使用。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如何运用?据悉,学校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择优选拔新生、自主招生的重要参考或依据。各高中阶段学校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组织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做出客观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或依据。各高中阶段学校要在招生章程中明确提出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具体使用办法并提前公布,规范、公开使用情况。

实施意见要求,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具体实施办法可参考借鉴我省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各市(州)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研究制定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并指导学校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怎么录?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将先在绵阳、宜宾、眉山试点

根据实施意见,我省将开展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取得经验后全省推广。试点具体任务包括两项,一是计分科目的构成。要在全开全学、全科开考、保障基本质量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夯实基础,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稳妥推进”的要求,确定计分科目。现已采取4(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6(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模式录取计分的,不再减少计分科目。二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试点地区要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或依据。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综合素质评价使用的基本要求,高中阶段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订具体的使用办法。探索建立客观真实、方便适用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和规范有效的使用办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克服唯分数论,要避免人为设定不同等级学生的比例和名额,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据悉,结合近年来各地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经市(州)申报,专家论证审核,决定在绵阳市、宜宾市、眉山市开展试点。试点地区要制定试点方案,根据当地实际,积极稳妥地进行探索。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开始实施。试点之外的其他地区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开始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可以暂继续按照现行的方式进行。实施意见要求,各地要立足实际逐步改革过渡,最迟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办法。

值得关注的是,我省将建立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合作机制,探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打通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立交桥”,为高中阶段学生提供选择机会。

此外,我省将继续实行优质学校指标到校。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统招生计划要以50%以上的比例合理分配到服务区内的初中学校,重点(示范)等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也可将一定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并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的政策措施。

怎么管?

严格招生计划、时间管理,严控考试加分

在招生计划管理中,我省将按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根据区域内学校布局、适宜的学校规模和规定的班额以及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核定招生计划并严格执行。要加强招生和学籍管理,公办、民办学校均须按照经核定的办学规模,严格执行年度招生计划,严格按照规定录取新生,不得无计划招生和超计划招生。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应当严格按照教育行政部门核定的招生范围招生,严禁未经教育厅批准擅自跨市(州)招生。具有中等学历教育资格的中职学校可面向全省范围自主招生。

此外,在招生时间上,我省也作出明确规定。要求所有公办、民办高中学校均须按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在规定的时间,按规定的程序开展招生工作,严禁在学生完成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前学校自行组织招生考试和录取新生,严禁将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提前送到高一级学校就读,严禁学校剥夺初中毕业学生参加中考和录取的机会和权利。

在考试加分中,我省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全省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全面取消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比赛类、过程评价类等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呈现。各地要组织对本地区加分项目进行清理,同步取消地方规定的各类加分项目。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保留的加分项目,要严格控制加分分值,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值得关注的还有,我省要求招生宣传必须规范、合法,不得以任何形式虚假宣传资料和信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要做到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招生程序、招生方式、收费标准、招生结果“七公开”,其内容必须在当地的主流媒体、教育网站、学校公示栏等公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禁止公办学校以民办学校名义招生或民办学校以公办学校名义招生。

禁止把以公办学校名义招收的学生安排在民办学校或社会培训机构就读。

禁止生源学校和教师干扰或违背学生意愿填报学校志愿。

意见明确:各地要切实维护中考工作的性、严肃性,严格遵守招生管理工作规定,规范学校招生行为,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辖区内学校出现的提前私自招生、随意扩大招生计划、违规跨区域招生、擅自提高自主招生比例等违规招生问题,要按管理权限进行严格问责,并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关学校及责任人处分。

四川省教育厅七问七答解读——

小川川了解到,这次改革主要有五大任务:包括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招生录取办法、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和强化招生管理。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2年左右基本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一)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与传统意义上的中考是什么关系?

《实施意见》提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不是取消中考,而是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减轻学生重复备考的负担和压力。

我省大多数地区过去已经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但名称、要求不一。这次进行了统一规范:已经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的地区要统一规范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个别没有实行“两考合一”的地区要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二)这次改革是如何处理“全科开考”和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关系?

将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克服一些科目“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倾向,引导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确保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

同时,为防止增加学生负担,在考试内容上强调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在成绩呈现方式上,提出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克服分分计较;在高中阶段学校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和数量上,主要由市(州)根据当地实际进行设计,一般仍采取4(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6(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模式录取计分,没有纳入的科目考试成绩合格即可。

(三)这次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有什么新的要求?

一是评价内容上,要求各地和学校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

二是在评价重点上,强调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

三是在评价程序上,强调要做好写实记录、遴选典型事实材料、将用于招生使用的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做到程序严谨,方便适用。四是在结果使用上,实行谁使用谁评价,由高中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定具体的使用办法。

(四)高中招生录取看什么,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次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重在改变目前高中招生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依据的做法,克服唯分数论。为了积极稳妥推进招生录取模式改革,将开展综合改革试点,逐步总结推广。

一是明确改革试点的两项具体任务:高中录取计分科目的选择构成和综合素质评价在高中录取中的使用,其中现已采取4(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6(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模式录取计分的,不再减少计分科目。

二是确定绵阳市、宜宾市、眉山市作为改革试点地区,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开始实施改革。

三是明确试点外地区的实施步骤,试点外地区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开始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但高中招生录取可以暂继续按照现行的方式进行,全省最迟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全面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办法。

(五)这次改革对考试招生加分是如何规范和完善的?

为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的统一部署,《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全省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全面取消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比赛类、过程评价类等加分项目,各地同步取消地方规定的各类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六)普通高中的自主招生如何规范?

为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可给予经批准的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明确规定了市域范围内和跨市州两类自主招生资格的审批程序和要求。同时,要求从严控制招生比例,市域范围内的自主招生名额由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一般不超过学校招生计划的5%;跨市(州)自主招生的招生名额由市(州)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后报教育厅审批。

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篇5

一、语文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

1.语文素养

在课程建设中,“语文素养”出现于2000年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使用修订版)》,文中着重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注意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同时,在课标下文对语文素养做出相应的阐释:“语文课程应该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词汇,它包括语文听、说、读、写、思在内的综合能力,也包括语文学习习惯、语文情怀、语文思维、健全人格等在内的综合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学中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的社会需要语文课程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一系列的问题依然需要我们去思考。

2.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初步形成语文学科素养,这些所习得的素养能够在未来生活中融入生活,是个人与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因此,将语文核心素养定义为:以培养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习惯和健全人格为理念;以加强学生倾听、表达、阅读、书写能力为目标;培养语感;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合作能力、语文学习能力。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大框架中,通过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本能力、语文综合素养等三个维度的构建,分别逐步促生学生三个阶段的对应素质:第一阶段,识生字生词,做优美句段篇;第二阶段,培养学生解读文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习惯;第三阶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培养语文情怀,健全学生人格。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特征

1.综合性与实践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科内容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有效载体,语文核心素养同样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征。

第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知识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语言文字学习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与基础,核心素养所指明的跨学科能力在语文学科上有着极强的体现。例如,学习其他学科需要先学好语文,能正确的识字写字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条件。

第二,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语文学习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基本能力有解读文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感能力、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习惯等。

第三,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素养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语文教育须当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怀,健全学生人格,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之心。其综合性是指语文学科培养出来的人具有综合的素质,同时,语文综合素养也是实践的,它要求我们身体力行,进而养成健全的人格,使人的个体良好发展统一于社会的整体发展。

2.动态性与终身性

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动态性特征。语文核心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日常生活和语文学习过程中慢慢培养起来的。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语文核心素养必当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必须根据不同阶段特征制定相应阶段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长期的任务,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深化的动态发展过程。

语文核心素养具有终身性特征。一方面,语文的学习贯穿于人的一生。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原有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基础上逐渐生成、培养、建立起来的。另一方面,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是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紧密结合的,它体现了对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3.工具性与人文性

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各区、市、县教育局,市直各高中阶段学校,师大附中、贵大附中、省实验中学: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贵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黔教基发〔2017〕214号)精神,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在贵阳市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试点工作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按照“育人为本、全面发展、普职并重、公平公正、科学规范、因地制宜”的思路,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回应人民群众对“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需求;充分发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引导义务教育学校端正育人目标、规范办学行为;进一步健全“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招生”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改革目标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贵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两考合一”的基础上,建立起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普通高中招生多元录取模式。

三、改革原则

(一)坚持学生全面发展原则。围绕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更加注重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和过程性,按照“综合考核、客观评价”的原则,对学生初中三年的综合表现进行更加科学、全面的评价。

(二)坚持正确激励导向原则。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加强对评价机制的改革,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引导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人才观。

(三)坚持学段有机衔接原则。立足学生的阶段发展与长远发展,坚持初高中阶段教育有机衔接,引导学校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四)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进一步清理和规范加分项目,建立科学公正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机制,加强考试招生工作的透明度和监督力度,保障考试招生公平公正。

(五)坚持分步逐年推进原则。在现有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模式的基础上,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稳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改革任务

(一)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构建符合贵阳市教育实际情况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规范加分项目,取消所有竞赛类加分和部分身份类加分。

(三)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学生开始实施新的考试评价及普通高中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方案。

五、重点工作

(一)制定完善相关工作方案

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制定下发贵阳市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研制《贵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试行)》《贵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考试实施办法(试行)》《贵阳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试行)》《贵阳市初中毕业生技能测评实施办法(试行)》《贵阳市初中毕业生毕业考评实施办法》《贵阳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实施方案(试行)》等系列文件。

(二)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继续坚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两考合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防止群体性偏科和加重学生负担,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

1.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道德与法治、体育与健康、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音乐、美术13科。综合实践活动其它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2.成绩呈现。采用分数、等级等形式呈现。

分数呈现科目及分值: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20分(含听说能力30分)、物理90分、化学60分、历史60分、道德与法治70分、体育与健康50分,共750分。

等级呈现科目及比例: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音乐、美术和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操作,按参加考试人数划分等级,原则上设A、B、C、D四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依次为:A等级20%、B等级40%、C等级35%、D等级控制在5%左右。根据不同学科情况可以细分等级层次。

3.考试命题。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要兼顾毕业和升学考试的功能,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增强考试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真实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考察对有关学科教学实验操作的能力。命题要多用开放式、探究性内容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内容,杜绝偏题、怪题,提高命题质量。

4.结果运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结果作为初中学生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主要依据。

(三)完善综合素质评价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有效落实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校、社会、家长树立正确育人观的重要手段。

1.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贵阳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特长发展等六个方面。

2.综合素质评价实施

市教育局负责制定《贵阳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试行)》;各区(市、县)教育局负责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初中学校分年级制定评价细则和评价方法,并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

3.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呈现

评价结果分为四等,用A、B、C、D表示,分别代表“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评价结果在配额生录取时以分数呈现。

4.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运用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初中生毕业和普通高中统招生、配额生以及学校自主招生(含特长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四)改进招生录取办法

1.全市统筹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

进一步加大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统筹力度,对招生计划、招生范围、配额生分配、公民办学校网上招录进行全市统筹。

从2022年起,在云岩区、南明区、观山湖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6个区推进普通高中招生有条件统筹,并根据实施情况逐步推进普通高中招生全市统筹。

落实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按照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和规模核定招生计划并严格执行。

继续将公办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优质高中招生计划按不低于50%的比例,合理分配到初中学校。调整现行配额生分配办法,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从2022年起,普通高中招生调减选择生源的初中学校配额生比例。调整配额生录取办法,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配额生录取的重要依据,综合素质评价得分按20%计入总分参加校内或单元排位。

2.坚持阳光招生

继续深化我市普通高中网上录取改革,规范和完善网上招生录取办法,根据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择优录取。

3.规范自主招生行为

普通高中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按不超过当年招生计划的5%申报自主招生名额。学校应根据其办学特色明确1-2项特色项目,招收具有学科特长、体艺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不得招收与学校办学特色不符的特长生。

(五)规范中考加分项目和分值

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贵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黔教基发〔2017〕214号)、《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我省中考加分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黔教基发〔2018〕4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从2019年起,普通高中招生取消所有竞赛类加分和市本级确定的加分项目(市级优秀初中毕业生、国家二级运动员)。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县两级人民政府成立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在市教育局的统筹组织下,各区(市、县)教育局在职责范围内负责辖区内相关工作的贯彻落实,有序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各项改革。

(二)深化教学改革

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开齐开足规定的各门课程。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得随意提高教学难度和加快教学进度,杜绝“非零起点”教学。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条件保障,满足教学需要。

(三)提升保障能力

市、县两级要加强考试机构、考务组织、招生录取等方面基本能力建设。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和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严格对试卷命题、印制、运送等环节的保密要求,确保试题试卷安全。探索以市智慧教育云平台为基础,建立市内统一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平台。各地要确保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需经费。

(四)加强招生管理

全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行“五个统一”:统一报名、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卷、统一录取。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由市教育局编制下达并根据当年招生情况适度调控,未经批准不得超计划招生。各高中阶段学校要严格规范招生行为,自觉遵守招生工作纪律,坚持阳光招生。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考试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录取结果等信息,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的监督。完善违纪举报和申诉受理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招生录取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类违规违纪行为。

(五)提高服务水平

围绕贵阳市建设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加强特殊群体子女升学服务工作力度。落实教育精准扶贫相关工作要求,加大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定向招生力度。结合贵阳市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审核流程,完善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筑升学办法。

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篇7

河南了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文件中明确指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不是主要依据,除学业水平考试外要考察综合素质,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学校老师要把学生在校的一切相关内容记录在《河南省初中学生成长纪实报告》相应栏目中,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务求真实,有据可查,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

焦作中考科目、内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全部科目纳入考试的范围。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由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七个科目实行闭卷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两个科目实行开卷考试。

体育与健康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统一管理,由省教育厅明确统一要求,各省辖市(含省直管县、市,下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艺术(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也要进行考核,由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初中学校为主实施,相关特长表现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

在考试内容方面,将依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与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

焦作中考时间安排

【重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中录取计分科目包含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分数呈现,总分80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120分,物理、道德与法治每门70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每门50分,体育70分,理化生实验三科满分30分。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和艺术(音乐、美术)等未纳入中招录取计分科目的课程,考核成绩原则上以等级呈现,具体等级要求由省辖市统一规定。经教育厅批准的地区,也可以选择部分科目,统一组织考试,并以一定分值计入中招录取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做好教学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变化】

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

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将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录取使用。这也就意味着,中考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将要远去,未来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将会越发完善与成熟,同时意味着学生的课外生活会越发丰富。

此外,高中阶段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规则,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高中阶段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的相关要求应在招生前提前向社会公布,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评价内容和评价程序

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范文1篇8

关键词:体育教育;知识论基础;价值选择

1体育教育的知识论基础及价值选择的演进过程

体育教育作为体育学的主体专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历次社会价值观念嬗变的过程中其知识体系的构成、学科价值的取向均发生重要的变化。本文将其演进过程以时间为主轴,划分为4个基本阶段:

1.1体育教育的社会本位阶段(1949-1976年)

建国之初,由于社会生产建设的需要,同时基础教育领域又受到前苏联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体育教育摒弃了自民国时期盛行的自然主义教学思想,开启了全面向苏联学习的“劳动卫国”阶段。我国于1956年编制了建国以来的第一部《体育教学大纲》,该大纲是我国体育教育思想首次确立的最重要标志,认为学校进行体育教育是一种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方法手段,其知识基础,价值取向均以社会需求为第一要务,工具性、阶级性突出。1961年在反思苏联体育教学思想的基础上,颁布了第二部《体育教学大纲》,这个版本的大纲强调开展学校体育教学目的是为增强学生的体质,继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建设者和勇敢的保卫者”的目的。到了文革期间,受极“左”思想影响,体育无用论盛行,体育课变成了劳动课。这个阶段体育教育的知识构成及价值取向强调社会需要,突出技能习得,其体育教育知识的构成以体操项目、竞技项目的运动技术实操为主,通过这些手段达到体质增强的目的,忽视体育教育的理论知识传承。

1.2体育教育的学科本位阶段(1977-1991年)

经历动乱十年,国民体质下降严重,改革开放之初如何从恢复学校体育教育成为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新版本的《体育教学大纲》,这一版本大纲在关注学生体质增强的同时,也将体育技能的教育放在重要位置,1979年的“杨州会议”,确定了这一时期体育教育增强体质为主的教育思想。这一阶段我国学校体育的知识体系强调系统性与完整性,要求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操技能,让学生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但由于在实践上过分强调技术的练习,在课堂上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对于技能的机械模仿和训练,体育课程变成了简单的锻炼课、训练课,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教育知识与学生人格心理的形成相脱节,未达到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

1.3体育教育的多元化发展阶段(1992-2000年)

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大纲》,该大纲在强化体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体育文化相关知识,并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概念,该版本大纲的颁布标志着体育教育知识体系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强健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该阶段体育教育知识的涵盖范围突破了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局限,强调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价值取向方面,学生逐渐成为了体育课堂“主体”。

1.4体育教育的“学生中心”阶段(2001-年至今)

进入21世纪,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启了“以学生为发展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课程主体地位”的新阶段。“教学大纲”变成了“课程标准”,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变成了培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相结合的体育核心素养。其知识体系与价值观念围绕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构成了从“社会本位”、“学科本位”到“学生本位”的转变。

2体育教育的知识论基础

现代教育哲学认为“知识论是近现代教育的理论,近现代教育则是知识论的实践”,体育教育作为体育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是一种集合了教育、文化、技能、实践为一体的综合学科。从整个体育教育专业的基本学科逻辑出发,其知识论基础的界定趋向于三个维度。

2.1体育教育的知识体系界定

体育教育的知识体系涵盖范围宽泛。从三级学科体系的角度出发,作为一个专业其知识体系应从属于体育学,而体育学则从属于教育学,其知识体系应涵盖包含1、“原理知识”:如教育科学知识、方法知识、心理知识;2、“人体知识”:如生理学知识、解剖学知识、生物力学知识、测量评价知识;3、“社会知识”如:历史知识、管理知识、传播知识;4、“教育知识”:如教学论知识、课程论知识;5、“技能实践知识”如各类运动项目的实操知识。

2.2体育教育知识参与主体与传播路径的界定

体育教育的参与主体范畴包含“体育学科专业教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师)”与“普通学生”,三者之间以体育教育专业包含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为纽带,通过自上而下的传播路径,达到传播体育知识的目的。

2.3体育教育知识指导思想的界定

体育教育知识体系构成的指导思想受到“技术中心论”及“知识中心论”的影响,使体育教育的参与主体产生了以运动技术与知识为主的唯细节观念,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围绕对单个技术或知识进行教学,缺乏结构化,系统化的体育教学思想。因而体育教育知识体系的指导思想应是结构化、系统化的。

3体育教育的价值观念选择

3.1体育教育“发展核心素养”的价值观念

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独特贡献,其价值的取向应着重放在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上,体育教育知识体系也应围绕着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位一体的核心素养进行构建。社会本位与学科本位的知识论的价值取向倾向于体育教师和学科课程,对于学生这一课堂主体往往忽视,但体育教育改革的主导价值观应是个人、学科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三者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并非只是单一选择,而是三种价值观念相结合,互相支持,保持平衡。只有这种价值理念指导下的体育教育知识构成才符合“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政治;核心素养;必要性

在初中教育阶段政治学科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政治教师必须发挥政治学科知识内容对学生身心发展、思想道德、综合涵养等各个方面的关键性作用。政治教师需要密切结合素质教育的各项教学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

一、发展核心素养的历程和内容

初中政治学科是以激发中学生心理、智力和体能等方面的潜能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身、他人和社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将核心素养分为六大要素,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中国提出以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来发展核心素养,初中政治学科能更好的提升和培养学生的素养。

随着初中学政治学科的不断改革,对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也有了很大的帮助,学生可以在立思考、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能更好的激发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伴随着长时间的学习,其核心素养的提高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初中政治学科的改革、演变,与核心素养有着很深的关系。

二、初中政治学科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政治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在课文中其教学内容是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层层相扣,而核心素养是每个学生都应具备的的,它使人能够在千变万化的社会中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要能力。初中政治学科所含内容多样化,是文化和生活的有机结合,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成长中的我模块的教学内容注重于学生珍爱生命,提高自我保护和明辨是非能力的培养;我与他人和集体模块的教学内容注重于学生交往能力的意识;而我与国家和社会模块的教育内容则注重于学生国家认同、法治意识和人文底蕴的培养。

三、借助初中政治学科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初中政治学科知识的积淀结果是核心素养,培养核心素养的基本条件就是学科知识。因此,树立学生正确的课程意识,是奠定其核心素养的关键。所以说,对初中政治学科教师的要求也很高。首先,教师本身应将学科的整体课程计划明确下来,在每个教学版块过程中,要有使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能力,使要学习的知识和要让学生了解的社会技能充分掌握,在此之中,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断摸索出更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这就考验了教师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然后,对于政治教研组来说,可组织教研组会议,一方面有利于交流各种教学方法,使教师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为初中政治学科更长久的发展和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在此,可分为以下几点:

1.社会实践活动有益于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初中政治教学不能局限于传统教学方法,在新时代的引领下,用社会实践来开展初中政治学科的学习就有了很大的必要性。社会实践活动体现在,校园中的教师可举办辩论赛、小组讨论等各类实践活动,运用丰富的活动形式,使学生能主动去学习、去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提高了内地班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校园外,教师可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些正能量的事物,如参观博物馆、走进水利局等,通过自己的学习经验和自身的探究,树立学生正确的公民意识,有利于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能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通过了解到的信息,做出相应的筛选,最终解决问题,形成理性的生活方式。

2.社会实践活动有益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尊重每个学生对事物和社会的看法,他们会通过实践活动找出相应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组织讨论,教师在经过监督和判断发现问题的确是存在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行去解决问题。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生活中遇到问题的适应能力,也能使他们对初中政治学科有了更大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说,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中生培养核心素质有着很大的帮助,能使初中生培养核心素质的更高效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初中生有实施的必要性,另外提高初中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是初中政治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关键问题之一。初中政治学科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成熟性,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实现初中政治学科的弘扬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复习计划培养习惯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056

随着初中数学学习知识的不断深入,很多学生都会有:“数学学了有什么用”“数学难学”之类的问题产生,其实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工具学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数学的应用已经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的购物、买菜等等,但是因为学生尚不具备足够的综合素质,所以无法发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蛛丝马迹。就初中数学而言,相对小学数学有了本质上的区别,由于涉及知识分类的进一步细化,大量新的知识点的引入,课程的整体难度有所提升,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挑战。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概率、平面直角坐标系、圆、勾股定理等等,都是在初中数学学习中需要熟练掌握并运用的新知识,为了让学生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提升整体素质,我们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数学复习进行合理的引导。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初中数学复习问题进行讨论,希望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合理安排复习计划

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较小学阶段来讲增加了不少,且知识点更为庞杂,其不仅仅有对数字的运算分析,还有对空间图形的解析,较小学阶段而言,初中阶段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数学的知识脉络较广,各知识点不规律的分散在整个初中阶段的课本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猴子掰玉米的现象”,即学习了新的知识点,却又疏于对旧知识点的复习,故将旧知识点抛诸脑后。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本知识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知识点进行梳理,理清整个知识点的脉络,为学生定制合理的复习计划。

计划的制定需要针对所教的学生进行合理安排,可以通过试卷习题的形式将知识点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根据在实际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到的学生的真实情况,将学生薄弱的知识点集中起来,分别安排对应的题型汇编成试卷或练习册,以作业或者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测试,然后根据测试的结果把学生容易混淆、出错或未掌握的知识点找出来,据此安排后续的复习计划复。在计划安排后,教师要针对相关的知识点遴选合适的习题进行讲解,并为学生安排对应的习题进行巩固练习。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把每个学生未掌握的知识点告知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对老师安排的复习计划进行配合。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老师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进行合理的引导。有研究资料表明,养成一种习惯至少需要21日,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此期间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实时状态来进行引导和调整。学生一旦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要老师保证合理的教育引导,那么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持续整个初中阶段,继而延续到高中阶段,甚至在学生进入社会后影响还会持续不断。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保证整个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利前提,其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社会工作。通过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学生持续不断自主学习的保障,有利于老师进一步进行学习指导,如果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老师的指导势必是事倍功半的。

由于长期使用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学生的测评模式不对等的情况,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主要以通过考试为目的,学生大多长期沉浸在被迫式的题海战术里面,忽略了合理的学习安排,也没有闲暇对自己的知识脉络进行梳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在解题过程中出现了就题解题的现象,题目稍微出现一点变换,就无从下手。很多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差,上课听课、下课玩耍、课后不管,根本不对未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只要老师不布置书面作业,回家就基本不会抽空看一下书本。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创造能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从而导致学生的成绩一直得不到提高,后续学习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多,却收效甚微。所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忽略的重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后续的学习中占据主导地位。在习惯培养的时候,学生开始会出现学习主动性不够的现象,这是因为习惯培养的开始阶段学生的惰性思维惯性使然,老师需要及时进行纠正,可将学生若干人分为一组,使组与组之间进行竞争,激励学生自发的进行学习。

三、梳理知识脉络

对知识脉络的梳理是复习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教师对课本整体进行把握,对课本的全部知识点进行汇总,以重点章节为核心,将各章节进行串联,切勿遗漏知识点。学生在此阶段需要先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选取对应知识点的习题进行高强度训练,通过习题来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然后逐渐从单一的习题训练转到模拟试卷的训练,将知识点的脉络理清,并将各自之间看似联系松散的单一知识点整合起来,加强记忆。

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篇11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吉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吉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依据《白城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遵循人才培养与选拔规律,深入推进白城市考试招生制度建设,构建更加科学高效与高考相互衔接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推动解决教育领域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1.坚持立德树人原则。坚持正确育人导向,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2.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加强宏观管理,完善规则程序,健全监督机制,为学生创造平等升学的机会。

3.坚持科学规范原则。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考、招有机衔接和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高。

4.坚持合理导向原则。统筹规划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按照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为初中毕业生提供多样的选择机会,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高中阶段教育。

(二)改革目标。到2022年左右,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加快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继续实行“两考合一”,减轻学生备考负担。

1.考试科目。涵盖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7-9年级)规定的全部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共13门课程。

2.考试内容。命题将坚持有利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与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有利于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原则,兼顾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不同功能,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观为考查内容,着力提升考试评价的育人功能,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3.命题方式。我市现阶段继续采取委托吉林省教育考试院命题的方式命题。命题将增强基础性,考查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增强综合性,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增强应用性,注重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性,减少单纯记忆类、机械训练类试题,加大开放性、探究性试题的比例。

4.考试方式。根据学科特点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

(1)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学九个科目实行纸笔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其他科目实行闭卷考试。蒙古族中学的考生仍考汉语文和蒙古语文(蒙授、加授)两种语文。试卷的组合方式为:语文、数学、外语单独成卷;道德与法治、历史合卷;物理、化学合卷;地理、生物学单独成卷。

(2)体育与健康科目初一、初二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考试办法由各县(市、区)教育局自行确定,具体方案须报白城市教育局审批。初三毕业年级考试执行《白城市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

(3)理化生实验操作。物理、化学、生物学三个科目实验操作考查以现场测试方式为主。依据学完即考的原则,由市教育学院制定理、化、生三个科目实验操作能力考查的标准和要求,县(市、区)具体组织实施。具体方案须报白城市教育局审批。

(4)外语听力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考试办法继续执行《白城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英语听力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满分分值调整为30分。

(5)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三个科目实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式,以纸笔开卷考试和技能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考试办法由市教育学院确定考试标准和要求,县(市、区)具体组织实施。具体方案须报白城市教育局审批。

(6)综合实践、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考查由各地根据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考试办法由县(市、区)确定并组织实施。

5.考试时间。八年级下学期,全市统一组织地理、生物学两门科目的文化考试和生物学实验操作考试。

九年级下学期,全市统一组织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七门科目的文化考试和物理、化学两门课程的实验操作考试及初中毕业年级体育与健康科目测试。

6.成绩呈现。考试成绩采用分数、等级两种方式呈现。单科等级根据单科原始分确定,等级设定及各等级划定比例为:A(10%)、B(30%)、C(30%)、D(29%)、E(1%)。如果出现满分人数超过考生总人数10%的特殊情况,则满分者均为A,后续等级所占比例相应扣减。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时,以分数呈现,初中学生毕业时以等级呈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等级呈现。

(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客观记录初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

1.科学确定评价内容。建立规范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表现档案》,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实践创新五个方面,客观记录、综合反映和多元评价学生在初中三年的成长过程。

2.完善评价程序和办法。依据学生个人重要或典型活动写实记录、收集审核的事实证明材料对学生综合素质表现进行等级评价。

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电子化管理平台的作用,形成学生电子档案,为招生录取工作和高中阶段学校服务。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检查学校使用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平台,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表现评价档案(含电子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

每学期末,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以及其他有关材料。对遴选出来、拟用于招生使用且不涉及个人隐私的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于每学期末在学校显著位置公示。每学年末进行一次学生综合素质表现等级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均采用计算机操作的形式进行,每学年呈现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实践创新五个维度的评价等级。学生综合素质表现评价以等级呈现。毕业时综合三年的评价情况,按照七年级占30%、八年级占30%、九年级占40%的权重求平均值,换算成等级。等级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待合格”四档,A档不超过本年段学生总数的40%,C、D两档总量控制在10%以内,其他为B档。综合素质表现评价等级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之一。

(三)改革招生录取办法。结合我市实际,积极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表现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

1.高中阶段学校录取计分科目。采取“4+4+1”录取计分科目模式。第一个“4”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科目。第二个“4”指的是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科目。“1”指的是在地理和生物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结束并公布分数后,由学生任选一科作为计分科目。

2.计分科目与分值。语文120分,数学120分,外语120分(其中,笔试90分、听力30分),体育与健康50分(初一年级10分、初二年级10分、初中三年级30分),物理70分,化学50分,道德与法治60分,历史60分,地理50分,生物学50分。满分700分。

3.把学生综合素质表现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综合素质表现评价等级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用于划定招生学校录取标准,学业考试成绩同等情况下,综合素质表现评价等级高者优先录取;自主招生学校要将综合素质表现评价等级作为录取主要条件之一。

4.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录取工作。按照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工作,鼓励和引导动手能力强、职业倾向明显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注册入学机制,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可实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加大职业教育方针政策、办学情况、教育成果等方面的宣传力度,让社会更全面了解职业教育,引导学生发现职业乐趣,感受职业教育特色与魅力,增强招生吸引力。合理引导初中毕业生有序分流,努力促进普职招生比例大体相当。

5.继续实施指标生(推荐生)政策。继续实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指标生(推荐生)政策,指标生(推荐生)比例不低于招生计划的75%。指标生(推荐生)的招生政策适当向农村初中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6.关注农民工子女入学。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的政策和措施。

(四)试行自主招生政策。有自主招生需求的普通高中学校,可向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自主招生申请,经批复同意,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向省教育厅报备审批,通过后,方可试行自主招生,并由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实行为期三年的动态管理。三年后,由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试行情况决定是否允许学校继续进行自主招生。试行自主招生的普通高中要根据多样化、特色化发展需要,依法依规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自主招生指标应控制在本校当年招生计划的5%以内。

(五)加强考试招生管理。健全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管理制度,保障考试招生工作规范有序,确保考试安全和公平、诚信考试。

1.做好招生计划编制和实施工作。完善招生计划编制办法,根据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以及区域学校布局、适宜的学校规模和班额等原则科学核定招生计划、合理划定招生范围。

2.规范加分项目。根据《吉林省初中学生中考录取有关奖励政策》规定设置中考加分,不得另行增加任何加分项目。结合实际,严格控制加分分值,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

3.规范招生管理。健全招生管理工作规定,规范学校招生行为,进一步明确招生范围、招生规模等基本要求,严禁违规跨区域和擅自提前招生,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

4.强化监督管理。及时向社会公布考试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录取结果等信息,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监督。完善违纪举报和申诉受理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表现评价和招生录取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各项改革任务从2018年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全市同步实施。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教育局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的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工作领导小组,基础教育科、职业与成人教育科、体卫艺科、法制科、教育考试院和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履职尽责,紧密协作,全面做好考试招生各项工作。各学科考试均由各县(市、区)教育局统一组织实施,市教育局督导室、法制科、教育考试院进行全程督导与检查,促进初中学生学业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的健康发展。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和学校要根据改革总体部署,制定配套实施方案和细则,确保改革推进平稳有序,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二)深化教学改革。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严禁压缩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的课时。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切实发展素质教育。各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省市关于切实减少学生课业负担的规定,教师要全面把握学科,运用科学方法,力求用较少的教学时间,取得的效果。

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篇12

【关键词】小学科学物理教学衔接

1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艺术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最为感兴趣的就属学习的外部活动形式了。低年级的小学生将游戏看得较重,要想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必须采取娱乐的形式。但是,一旦学生步入中年级、高年级,其学习兴趣就会开始发生改变,并愈来愈对独立性强、要求思考的作业感兴趣。此时,教师们就应当充分依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因材施教,并引导其学习剖析、对比与观察事物,让学生们充分挖掘事物的联系。而初中阶段则与小学阶段有所区别,其是学生的世界观与道德观、人生观逐步产生的阶段,当然也是中学生的智慧、身体以及知识增加的阶段。

2站在课程性质的角度看待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艺术

站在课程目标的角度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设置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欲望以及好奇心进行培养,促使学生充分认识科学本质,学会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有利于其今后的生活与学习。而初中物理则与之不同,它重在引导学生生活、自然以及物理进行认识与理解,以此将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出来,使其切身体会到自然之美,将其探索研究的兴趣培养起来。

3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的教学衔接手段

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过程当中,教师是怎样对学生进行引导,适时开展科学探索工作,进而为初中物理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的呢?

3.1重视建构小学科学探究活动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当中,特别强调:小学科学研究一定要与科学知识的学习进行密切地结合。并且还应当在开展科学探究工作的过程当中,将知识淡化,甚至于将方法习惯和知识、过程和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能力和知识分离并对立开来,这是不恰当的行为。所以,我们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的科学知识的累积以及基本的科学定义的创建,从而给初中物理的学习做好良好的铺垫。但是,创建科学定义应当对学生进行指引,逐步实施,切勿急于求成。其大概步骤如下:

首先,依靠实验进行验证,并实施“动手做科学”的手段,从而对新知识进行初步感知。在学习科学的过程当中,科学探究是其最为关键的部分。

其次,将新知识同当前具备的旧知识进行充分地结合,进而慢慢地对其进行了解。

再者,在对问题进行解决时,应当促使新知识极具生命力与活力,更加深入地对新知的外延以及内在含义进行了解与认识。

最后,在组织研讨会议上充分利用新知,将核心的科学定义构建出来。

3.2重视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可持续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阶段,学生有着浓郁的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倘若能够将此兴趣一直延续到初中物理学习当中,势必会极大地推动学生的科学素养的产生,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然而,事实上许多学生都不能够将自己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科学的兴趣延续到初中物理的学习上。因此,怎样确保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成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只有将这个问题解决好,才能够有助于将学生学习激情与兴趣激发出来。下面为详细的做法:

首先,要学会克服挫折,在挫折中不断成长起来,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对待学生学习上的挫折时,许多教师往往不会对其太过于重视,但是事实上一旦重视它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当学会引导学生剖析并寻觅失败缘由,尽最大可能将失败缘由归入客观因素,进而激发出学生学习与探索研究的激情,让挫折转变成其不竭的学习动力。

其次,还应当善于在学生学习获得成功时激发其学习兴趣。当学生取得成功的时候,教师应当充分借鉴于理论观点,尽最大力量去帮助学生将成功归入个人的探索与聪明,从而从正面的角度去激励学生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唤起其学习的热情。

总而言之,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当中,要善于衔接,将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知识的内容衔接起来,并充分运用到教学活动当中去。如此,既能够促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素质的提升,又能够减少学生学习物理的压力与难度。

【参考文献】

[1]韦安勤.浅谈“中小学衔接”问题[J].基础教育研究,2009,2(B):26-28.

  • 上一篇:幼儿园线上教学工作总结范例(12篇)
  • 下一篇:<思政实践报告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