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结合当前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国家政策对全民健身的重视,当今社会全民健身的发展状况等时代背景,通过对“全民健身示范区”的发展历程以及状况进行归纳总结,对全民健身示范区创立的意义和影响进行简单的阐述和分析,更好地促进“全民健身示范区”的创立和发展,从而促进中国健身事业乃至体育事业的发展。以此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以及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更好地贯彻现代体育发展观。
关键词全民健身示范区健身事业体育事业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当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大国,在国际事务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中国社会的主题,这既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和谐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前提,也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的幸福生活不仅来自于物质生活的满足,同时体现于精神生活的丰富,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自己是身体健康,走向健身之路。当然,这也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离不开体育事业,体育事业更离不开人民的参与,这也是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党和国家也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了体育事业上来,于此同时,对全民体育健身事业也有了更高的期许和更高的要求。
二、体育事业及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全民健身能否得到有效实施,关系到我国公民的身体健康。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25日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突显了中国政府对未来中国体育及健身事业的期望与目标。
我国政府向来重视体育事业以及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1995年,中国政府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体育工作定下了明确目标。《纲要要求》:到2010年的时候,在发展社会事业的时候,一定不能忽视国民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如今,体育作为一种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也确实受到了人民大众的广泛喜爱。2009年《全民健身条例》、2011年《全民健身计划》等等一系列政策与法规的颁布与实施,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党和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鼓励全民健身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国务院关于批准设立“全民健身日”的批复》中,将每年的八月八日定为全民健身日,这项决议将成为一个全民健身、终身健身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深远的意义。
三、全民健身示范区的创立与发展
对于全民健身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其中赞同比较多的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方法,使全体人民达到增强体质的健身目的。在《全民健身大视野》一书中,著名学者董新光认为全民健身在我国不应该也不仅仅是一个词汇或者空洞的口号,而是一项全民参与的、整个社会团结一致共同建设的伟大的体育实践。
我国体育健身基础设施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得到极大完善,国民的健身意识也普遍提高。基础健身设施在城市以及各乡镇得到极大的普及。国家体育总局,也在2008年之后,加大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加快推进全民健身局面的形成。由此,国家体育总局在《全民健身计划》的指导下,开设“全民健身示范区”的试点工作,之后,在全国20个城市先后建成了20个试点。“全民健身示范区”的工作由此展开。这一系列的举措符合当今时代潮流,也符合我国现在的国情,让体育健身的思想深入人心,让人们养成终身体育健身的好习惯,这是一件意义十分深远的大举措。
四、全民健身示范区的意义和影响
“全民健身示范区”试点的落成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全民落实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试点地区的知名度与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来引领全国上下的体育健身事业,从而更好地促进国民健身意识的提高。“全民健身示范区”试点工作的展开也是国家体育事业的一个研究课题之一,也体现了国家体育总局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支持。
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陶冶情操,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吸引力。近几年来,我国各地区体育事业发展迅速,举办了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也引进了多种集趣味和观赏性与一体的赛事,这些都见证了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体育健身设施的完善,加上政府的支持,以及体育健身活动本身带有趣味性,使得人民的全民健身意识日益增强。
五、结语
全民健身示范区,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众所周知,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大,“全民健身示范区”的创建为人民提供了一个可以缓解压力的场所。全民健身示范区内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人们前来锻炼健身,也为人们创造了结识交流的机会,这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起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全民健身示范区整合了土地资源,实现了“一个场地,多项功能”的复合式健身场所,达到了实用性和美观性相结合的效果,这对土地资源的问题起了缓解作用。最后,“全民健身示范区”的创建使人们对体育健身的需求变得多元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Z].1995-06-20.
(二)鼓励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充分调动全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全民健身事业的途径,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全民健身事业。体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方面加强对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的监管。对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要在注册登记、工作指导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部分,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
(三)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实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引导和支持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强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特别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体育设施建设。按照国家有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规定,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保证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国家有关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标准,设计建设公共体育设施。设计和建设公共体育设施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无障碍设计建设规范标准。基层政府要监督落实。加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力度,拓展服务功能,规范管理建设“全民健身路径”,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和山水等自然条件,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以及健身步道、登山道等户外运动设施。
(四)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公共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并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优惠或者免费开放。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要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并在保证校园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给予经费补贴,为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新建和改建学校体育设施,要便于向公众开放。维修改造各类体校体育设施,使其成为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公园每天安排固定时段免费向公众体育健身开放。要积极创造条件将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对露天体育场,要创造条件免费开放;已经开放的,不得改为收费经营。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体育设施的维护更新,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使用效率。防止公共体育设施闲置浪费或被挤占、挪用。
(五)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作用,做好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管理和服务工作。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建立投入和激励机制,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优化结构、增强活力。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提供培训经费,完善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和便利。积极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以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进行健身指导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必须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并持证上岗。鼓励和支持退役运动员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拓宽就业渠道,为全民健身服务。
(六)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技工作者、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和社会热心人士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丰富全民健身的内容,扩大竞技体育的群众基础。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和组织体系,健全注册管理和培训制度,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立足基层,示范推广活动与日常健身指导服务活动有效结合,推广实施多元化服务项目,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树立崇尚互助、强健体魄的良好社会风尚。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全面推进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把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目标,积极开创我县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幸福”做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努力创建各种社会力量竞相参与、充满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初步建成具有特色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使城乡居民的身体素质明显提高。
(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锻炼强度中等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40%以上。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二)城乡居民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明显增加。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其中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超过20%,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
(三)体育健身设施有较大发展。全县各类体育场地达到500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每个乡镇建有“群众体育健身广场”。50%以上的街道、社区(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广场建有体育健身设施。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各类体育设施的开放率和利用率有较大提高。形成各级各类体育设施布局合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网络化格局。
(四)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乡镇建有体育组织,普遍建有单项及老年人等体育协会。社区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健身活动站(点)有较大发展。70%以上的城市街道、60%以上的农村乡镇建有体育组织。城市社区普遍建有体育文化健身站(点),50%以上的村社建有体育文化健身站(点),并配备有一名体育专(兼)职干事。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五)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发展。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300人以上。广泛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开展义务健身辅导,培育全民健身骨干,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六)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不断完善。大力宣传推广科学健身方法,积极开展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估。积极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通过对公民进行日常体质测试,依据个人体质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增强全民健身的吸引力,提高全民健身质量和水平。
(七)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按照“年年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周周有安排、个个有特色”的工作思路,县本级每年举办20次以上群众体育竞赛活动,一次中小学生运动会。每4年举办一届全县运动会和残疾人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职工运动会、农民运动会。结合每年8月8日“全民健身日”和我市的全民健身节,普遍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
(八)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全县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利用节假日、国家法定假日、双休日和学生寒暑假期向社会开放,为群众开展体育健身提供必要的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健身环境,营造良好体育健身氛围。
三、工作措施
(一)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各新闻媒体应当免费开辟全民健身专栏,加强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宣传,推广科学、文明、健康的全民健身项目和方法,普及全民健身知识,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借助“全民健身日”、重大体育赛事及各种体育活动加强宣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开展“终身体育”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参加体育健身的社会风气。电视台要安排专门时段播放广播体操、健身操(舞)、传统武术、太极拳(剑)等普及健身活动的节目。
(二)大力发民城市社区体育。以城市街道和居住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街道办事处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建立体育健身指导站、体育俱乐部等体育组织,培育发展基层体育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区体育类社会组织。推进社区体育健身站(点)规范化建设,扶持社区居民委员会提高体育服务能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广泛经常的社区体育健身活动。整合街道辖区单位、学校的体育设施、体育人才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社区体育与单位职工体育、学校体育共同发展。
(三)加快发展农村体育。各乡镇人民政府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均衡配置,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包括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作用,利用好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资源,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农民体育活动,开展“体育下乡活动”,办好乡镇和村级农民运动会。
(四)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坚持健康第一,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深入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倡导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和生活理念。办好县级业余体育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保证85%的学生掌握1至2项体育技能。
(五)重视发展老年人体育。建立健全老年人体育协会、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团队。广泛开展经常性的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办好每四年一届的县老年人运动会,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和优惠。老年人大学开设体育课程,老年人活动中心设置适合老年人体育活动的设施,社区服务兼顾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和体育健身设施。
(六)大力推进残疾人体育。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组织,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公共体育设施进行必要的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研究开发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体育健身康复手段。特殊教育机构和普通学校要重视做好残疾学生体育工作,提供适合残疾学生特点的体育健身与体育康复项目。办好每四年一届的全县残疾人运动会。
(七)着力推动职工体育。充分发挥行业体育协会、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职工体育协会作用,广泛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开展符合单位特点和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鼓励企业制订针对职工的体育健身指导方案,为职工参与体育健身提供必要的时间保障。坚持工间操制度,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和体质测试活动。有条件的单位可每年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创新基层职工体育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完善社区体育与职工体育互补机制。办好四年一届的全县职工运动会。
(八)传承发展民间传统体育。重视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传播推广工作,弘扬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广泛开展民间传统体育教育活动,举办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展示和竞赛活动,促进各民间体育项目交流,扩大民间传统体育的影响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全民健身事业投入。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政府年度工作报告和日常考核体系。留归县级体育主管部门使用的公益金,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主要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并加强监督管理。加大基础建设和重大全民健身活动的经费投入,对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和单位服务机构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
(二)鼓励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充分调动全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全民健身事业的途径,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投入。落实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全民健身事业。体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方面加强针对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的监管。对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要在注册登记、工作指导、信贷扶持等方面提供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部分,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
(三)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县级有关部门制定实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引导和支持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各乡镇和县本级要加强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特别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体育设施建设。按照国家有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规定,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保证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国家有关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标准,设计建设公共体育设施。设计和建设公共体育设施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无障碍设计建设规范标准。相关部门要监督落实,加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市民体育健身广场”建设力度,拓展服务功能,规范管理。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和山水等自然条件,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以及健身步道、登山道路等户外运动设施。
(四)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公共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并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优惠或者免费开放。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要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并在保证校园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县财政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单位要给予经费补贴。新建和改建学校体育设施,要便于向公众开放。要积极创造条件将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对露天体育场,要创造条件免费开放;已经开放的,不得改为收费经营。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体育设施的维护更新,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使用效率。防止公共体育设施闲置浪费或被挤占、挪用。
(五)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做好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管理和服务工作。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建立投入和激励机制,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优化结构,增强活力。体育行政部门要提供培训经费,完善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和便利。积极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鼓励和支持退役运动员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拓宽就业渠道,为全民健身服务。
(六)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工作者、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和社会热心人士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丰富全民健身内容。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和组织体育,健全注册管理和培训制度,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立足基层,将全民健身示范推广活动和日常健身指导服务活动有效结合,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树立崇尚互助、强健体魄的良好社会风尚。
(七)不断加大科学健身指导的力度。健全体质测定服务机构,开展城乡居民日常体质测定和科学健身指导。依托县全民健身指导委员会和县业余体校为群众进行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定,提供运动健身指导。宣讲科学健身知识,赠送运动健身书籍,教授运动健身方法,并对群众体质水平和运动健身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和科学研究。
五、组织实施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一项新世纪宏伟工程,也是标志着我国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也必将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的深化改革,使之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让终身体育思想在大学时期得到很好的渗透,使高校体育尽快与社会体育相互衔接互相适应,以充分发挥其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高校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地位
1.1全民健身对高校体育的基本要求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强调:“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是增强全体学生的体质;各级各类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终身身体教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技能、习惯并成为群众体育骨干。”这说明,高校体育既要扎扎实实地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要广泛地开展大众健身知识的教育,使大学生成为国家建设的专业人才和群众业余健身的骨干与指导力量。我国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增强人民体质,党中央也发出号召“发展群众体育、推动全民健身计划、普遍增强国民体质作为重点。”表明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更多的人关心健康,因此,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提高全民素质,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广大群众的需要。所以,国民体育应以健身为主,这已是大势所趋。高校体育也应顺应时代潮流,以健身为主进行改革,增强国民素质。
1.2高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础和关键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措施。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是全民健身的基础。因此,高校体育是我国国民体质和健康整体水平提高的关键。根据现代教育的观点,高校教育应成为终身教育,终身体育是指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强调体育不是儿童期或青年期的最后就停止了,而是要持续一生。当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期望,社会给人带来了沉重的生理、心理负荷,因此,只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适应高速度、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所以人们对锻炼身体不仅更为自觉,而且要求作为基础的高校体育能够培养出人们终身从事体育的志向和能力。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接轨已成为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这样才能为全民健身提供可靠的保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的奋斗目标之一是到上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就意味着在上世纪末全体学龄儿童都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到本世纪初他们将进入成年人。在这个意义上讲,抓住了学生的健身,就等于抓住了全民健身。所以,高校体育是本世纪实现全民健身的关键和基础。
2加快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对策
2.1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技能的培养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长期以来,高校体育由于受竞技运动的影响,高校的体育课大都以竞技运动为中心,很少有健身的内容。教师在学生时代学的是竞技运动项目,来到工作岗位后所教也就是竞技运动项目,对如何健身方面知之不多又研究太少。加之,高校体育长期在以竞技成绩论英雄的思想指导下,进而忽视了健身能力、健身意识和健身习惯的培养。因此,在相当部分体育教师意识中健身教育意识还很淡漠。那么,作为教学的主导和执行者的教师,是影响学生和教学过程的众多因素中最积极、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如果教师自己对此没有清楚的认识,也就无法体现其主导作用,也就无法去完成全民健身事业。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全民健身的意识。认真研究、学习健身教育的有关理论、知识、技能、方法等,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水平,这样才能将全民健身落实到实处。因此,体育教师是全民健身的关键。
2.2理清改革思路、加快课程建设
高校体育教育是多功能的系统教育工程,进行体育教育不仅是增强体质的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健康地生活,也是提高人体劳动生产力的必然条件,这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价值所在。作为一门学科而设置的体育课程也应该和其它课程一样遵循大学体育教育的基本规律,按照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原理而去设置教学内容。随着终身体育指导思想中心地位的确立,从而为体现上述价值提供了可能。高校体育的发展目标即可围绕长期效益进行探索和追求,充分利用学生在校学习机会,珍惜接受体育的有利时机,教会学生学会一定的身体练习方法和知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使学生步入社会后能自觉地、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所以,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一定要在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体质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高校体育课程在设置方面应以开设普通课为主,来充实中学阶段体育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来做好与大学的合理过度和衔接。在教学的内容安排上,要注意吸收与引进相结合,根据高校的教学条件和场地器材等实际条件,选择健身性强、便于个人独立锻炼活动的项目。随着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应增加健身性、趣味性以及娱乐性、修养性的体育锻炼项目,体现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及独特性,从而发挥高校体育的真正作用。
2.3加强学生体育理论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
体育锻炼身体理论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让大学生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树立正确的健身观,增强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参与意识,掌握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接受科学健身知识。不但要使学生了解体育运动对机能发展和身体发育的良好促进作用,还应懂得一些必要的运动生理卫生知识。并以此为指导学生将来坚持终身欣赏和参加体育文化娱乐活动。为此,体育理论知识教育应在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水平等特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选择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教材,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让学生掌握并自觉运用体育健身知识来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让学生有个人独立锻炼行为能力,为终身体育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更为全民健身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4学校应该设立体育协会或体育俱乐部、注重培养学生的优势体育项目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学校体育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自觉健身的积极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的体育项目表现很积极和主动,因而健身的欲望也就很高。而一些学生本身没有体育爱好或优势项目,在体育上平平淡淡,那么体育课上也只是为了应付上课,课外体育活动也更很少参与,因为他们没有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也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对他们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大学里开设体育协会或体育俱乐部,本身对高校体育教学就是一个很好补充,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健身项目,学生在协会和俱乐部不但可以受教师的理论和专项技术辅导,而且可以参加他们安排的训练、比赛、交流等。尤其对于是高年级的大学生来说,不仅技术上可以得到专业教师的正确指导、提高自己的专项水平,而且又可结交到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朋友,集学习娱乐和身体锻炼为一体,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特长项目很有帮助。同时,学生体育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加强,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地参与,这是培养大学生终身健身意识和的体育能力有效途径。
2.5体育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和体育意识
从全民健身的角度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高校体育教学不能只满足于上好体育课,应转变教学观念,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大力宣传体育文化,使大学校园形成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积极培养班级的体育骨干、体育委员、体育部长和学生体育爱好者,要使他们成为大学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力军和组织者,并通过进一步培训,使他们成为体育俱乐部的管理者,这样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大学生具有比高中生更强的体育能力和基础,而大学的体育教学条件整体上比中学要好,所以大学阶段应在中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围绕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展开体育教育活动。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和态度,做好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衔接。
3结束语
高校体育的深化改革,应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指导下,以增强体质,全面发展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习惯;配合大众体育相统一的内容和方法,使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相互衔接,相互适应,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全民健身的主力军和终身受益者。高校体育一定要改革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思想,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掌握锻炼的手段和方法,增设群众体育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健身能力的培养,提高全民健身的责任感教育,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走向社会后使每个学生既是终身体育的受益者,又是体育宣传员和指导员、组织者。树立终身体育观,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条件之一,也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真正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学生由于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会更多地投入到锻炼中去,自觉的、科学的锻炼又使之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所以说,针对目前中国大众的体质现状,最有价值的“奥运遗产”开发应该是如何让体育惠及更多人,让更多人受益。正如国际奥委会委员德弗朗兹女士所说,奥运的遗产首先是人民,是所有参与和关注奥运的人,他们的存在将会把奥运的影响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发展大众体育。通过大众体育的开展,促进全民体质的提升,国民拥有强健的体质,民族才能真正强大。
“奥运遗产”如何造福百姓
国家主管部门为了推动社区体育发展,主要采取的是“政府出资、社区管理、老百姓受益”的模式。如何对现有模式进行改革,创造出高效的、可控的,而且可持续可自身循环发展的模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由原来的营养不良一下过渡到营养过剩,反而导致肥胖、亚健康等,对身体造成了伤害。于是,健身成为人们生活和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使居民体育健身成为人们愿意付费的事情,使大众体育健身成为投资对象,最主要的是缺一个“平台”来支撑。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通过建立“平台”构建完善的体系,使大众体育成为社会服务内容,通过市场化和公共投入的协作来完成。也就是说,大众体育要发展,就一定是以政府投入与管理,并进行社会化运营的方式来实现。
基于此,拥有10年全民健身工程服务经验的体之杰致力于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工作,从而进一步发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社会协同作用,有效整合公共服务资源。要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关键在于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政府投资与管理、企业运营的模式。政府主管部门向基层部门投入先进的设备,搭建起全民健身监管的网络化信息平台。同时,主管部门还可对参与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企业进行监督指导和政策扶植。而企业为了获取足够多的利润维持生存必须千方百计地做好服务,刺激人们持续消费,保持高水平的服务,不断加大投入来研究新产品满足居民要求。这就建立了一个可循环发展的体育经济模式:政府仅需一次性投资,借助企业的运营促使全民健身进入持续运营、自我更新维护的良性循环,最终使政府的投资效益最大化。作为健身者,居民是这一体系中最大的受益者。他们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个人体质,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创造出更多价值,从而将健身提升到体验式精神消费的高度。最终,这样一个创新型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将促使全民健身进入数字化管理的新阶段。
我们相信,这一体系带来的改变将是革命性的,这就使社区体育由政府公共支出的对象转变为社会投资的对象,这为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奠定了基础。
“奥运遗产”促企事业单位效益提升
企事业单位要做好“奥运遗产”的开发,也要将以往的职工体育健身工作进行改革。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靠的是人,只有强壮的人员和团队,才能有高效的生产率。然而,企事业单位面临的现状是什么呢?职工体质弱,亚健康状态十分普遍。
要解决职工不能长期坚持、盲目健身的问题,就一定要建立一种机制,能够刺激人们长期坚持、科学健身。
我们知道,比赛是体育魅力的核心。要激励人们长期坚持、科学健身,把健身活动变成比赛即可。体之杰根据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已经研发出一套专业的“体育健康在线管理服务体系”。这一体系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职工坚持健身、科学健身的难题,而且将职工体育健身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帮助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高效的体育健身活动。
首先,体之杰的体育健康在线管理服务体系可以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赛事组织服务。
组织比赛要选择合适的项目,所以,必须建立起丰富的体育项目和设施。而且,比赛要长期开展下去,必须建立完善的赛事制度、奖励办法等,并按竞赛标准设立严格的等级制,将职工的每一次健身变成一场比赛,让职工的汗水不白流、时间不白费。健身不仅提升了他们的体质,还能改善其精神面貌。
其次,体育健康在线管理服务体系拥有一整套科学的体质提升方案。体之杰拥有一支专家团队,可以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一整套科学的体育健康解决方案。专家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体质状况为其量身定制一套健身处方,内容涉及健身方法、运动量、心理、行为、餐饮营养等诸多方面。
一全民健身计划赋予学校体育新的历史使命
进一步增强全体学生的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当今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就是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其体质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和民族的盛衰。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使他们毕业后走上社会,成为全民健身队伍中的骨干力量。从学生时代打下良好的体育基础,可以使体育锻炼成为每个人终身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终身参加体育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校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战略地位
1.学校体育实施对象是青少年,全民健身计划又是以青少年为重点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体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的文化基础知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还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同志早在1957年就明确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学生时代是对其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的关键时期。学校体育就是从启蒙教育开始,直至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场所,也是学生受到体育教育最正规、最密集,而且带有强制性的时期。因此,学校体育实施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体育在全民健身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2.学校体育是培养终身体育的基地
近两亿的青少年学生是我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发展水平是我国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全民健身普及水平的重要标志。全民健身计划之所以以青少年为主要实施对象,也是因为他们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有了强健的体魄,现代化建设才会有希望。《纲要》提出了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技能与习惯的目标。使学生明确终身体育思想并不单纯是人生某个阶段的体育教育或体育活动,而是伴随人的一生所必需的生活内容。
学校体育应该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价值观及终身体育的兴趣和能力,使学生终身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在这方面本人有着深刻的体会。在少儿时期自己就特别爱好活动,上学后在体育教师的精心培育下,逐渐对体育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工作后,仍然没有放松体育锻炼,因为体育锻炼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乐趣,从中受益匪浅。所以几十年来,一直能够坚持不懈,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体育运动已经成为笔者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几十年来,不但身强体健(很少因病请假),而且精神状态一直很好,工作起来精力非常充沛,尤其是自我感觉特别好,可以说自己的心理年龄比起实际年龄来要相差二十多岁,本人一直感觉自己还很年轻。自己周围的同志也是如此,他们中有95%的人是从小对体育产生兴趣,长大走向社会后,再根据环境的变化和主观条件的变化,自觉地调整运动手段,坚持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进行锻炼,基本上都成为单位的体育骨干力量。
学校阶段是学生生长发育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体育是连接学前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实施终身体育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学校体育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提供了有利的实践环境,体育教师利用学生上体育课和身体锻炼过程,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向他们传授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使之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兴趣和习惯。体育教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启蒙者和培养者,而学校体育则是培养终身体育的强大基地。
3.学校体育是提高中华民族体质水平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是奠定我国国民体育素质的基础
学生时期是长身体的时期,特别是中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人的生长发育水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体育锻炼是身体生长发育最积极最重要的因素。在学生时期,加强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一生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生时期培养的体育意识、兴趣和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终身体育又通过体育运动增进人们的健康,增强体质,使人类延年益寿。
例如,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中老年人,很多人的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就是在学生时期培养出来的,这促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仍然积极参加各项体育锻炼,年复一年地坚持运动。他们不但是体育骨干,而且个个都精力充沛,劲头十足,工作几十年,很少生病请假。这些足以证明人的生命在于运动。所以,无论从遗传或优生学的观点看,青少年一代的身体强壮了,就能使我国人民的体质一代胜过一代,从而可逐步地提高民族的体质水平。也就是说,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衰,是与学校体育教育息息相关的。
4.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础和桥梁
学校体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和习惯,树立良好的体育观,学生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从启蒙教育开始,使他们逐渐接受,并形成自我意识和习惯。还要培养学生自发自主地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运动的必要性,并从中体会到运动的乐趣。
关键词:全民体育;体系建设;反思
1、全民体育的兴起
全民体育运动的推广,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彰显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性指标,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1.1全民体育的兴起
大众体育,又称群众、社会体育,英文即sportforall、publicathleticsports、masssports。他是人们在工作之余休息时间自愿参加,以锻炼身体、消遣娱乐和参与社交活动等目的的体育活动,其形式多样、内容广泛,还包括组织群众参与的领导系统和措施等,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基于此而展开的全民体育健身活动,顾名思义,便是指有政府引导,市民广发参与,通过体育锻炼从而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于我国而言,在国务院领导下政府提倡开展全民健身计划(nationalfitnessprogram),要求国家体委会同有关部委及人民团体共同组织实施,依托社会力量,号召全民参与,是一项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动员和组织国民积极投入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国民素质的跨世纪的群众体育发展战略规划[2]。
1.2全民体育健身推广的历史发展
从建国初期的全民体质羸弱逐渐变成今天的体育大国,回顾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进程我们会发现我国传统概念里的体育活动集中在竞技体育层面,以娱乐和健身为导向的全民体育健身运动的推广和普及相对开展的较为滞后。直至《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的相继提出,才真正的展开了我国全民体育的宏图大卷。尤其是在“十二五”规划中,政府将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提高公共服务体系放在了突出位置,这一举措为我国大众体育事业的开展提供了契机,为全民体育体系的构建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如今,全国各大城市,甚至有些乡镇,都在积极拓展全民健身的规划布局,比如南京五台山游泳池就由50年代的全省竞技体育中心华丽转身变成了现如今的全省最大规模全民健身中心,每年接待各地群众超过400万人次,举办的各式文体活动多达200多场。
2、全民体育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2.1全民体育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目前,中国有1.6亿人是高血压、1.6亿人高血脂,有2亿人超重或肥胖等等,我国国民身体素质亟待提高。与之前的数据纵向类比,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滑坡明显,长期以往,不仅不利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更加不利于国家后续的可持续发展力量保障。因此,加大体育体系的建构,势在必行,而与竞技体育相比,全民体育参与面更广,覆盖面更大,起点也相对较低,环境支持平台的标准也比较合理,因此,将全民体育体系的建构作为国家全面推进体育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无可厚非的。
2.2目前我国开展全民体育体系建设的基础条件
自1995年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后,作为开展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基础条件——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体育总局积极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不断加大对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健身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加大投入,着力解决群众健身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使用问题,我国全民健身场地设开始逐渐遍布城乡,全民健身的物质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与此同时,从1997年开始,利用体育公益金的收益,各级地方政府着力建设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工程”;时至2006年,由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三个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极大的丰富了全民健身工程的建设形式和内容。
据有关统计,至2010年底,全国各地累计投入资金225.7亿元,建成“全民健身路径”16.4万条、各类全民健身活动中心3400余个、体育公园420多个、体育健身广场4700多个、全民健身户外营地900多个、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73个、社区运动场1.1万个、健身步道12.2万条以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3万多个,使全国三分之一的行政村拥有公共体育场地。
3、全民体育体系构建的注意点
与“好看”的竞技体育相比,全民体育更加的“好玩”。因此构建全民体育体系势必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这使得全民体育的构建拥有一个很好的群众参与基础。但我们必须重视的是,尽管从需求出发,群众对于全民体育体系的构建均持欢迎态度,具体实施过程当中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比如与庞大的社会需求量相比,运动场地建设仍显不足,专业的运动设备投入不够。中国现在地价太高,将土地出让建设成免费的运动场地经济回报不高,不容易激起投资人的注资意愿,因而场地建设可能会出现短缺现象,而全民体育体系的构建又要求有足够多的免费向公众开放的运动场、体育馆等等,这些博弈性的问题现阶段较难得到很好的解决;第二,中国国内普遍民众生活质量不够高,工作强度高,生活节奏快。忙碌的工作之余,用以锻炼的时间、体力以及心力都不足,所以有的时候即便有场地空闲,人们仍然不会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
4、全民体育体系构建的具体举措
全民体育体系的构建,任重而道远。需要考虑设计的角度多维、层次丰富,因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要综合考虑到社会因素、制度与组织因素、经济与文化因素等多个方面,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一是要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二是要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三是要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四是要加快发展农村体育,五是要广泛开展职工体育活动,六是要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七是要全面发展老年人体育,八是要大力推广残疾人体育活动,九是要继续推行体育锻炼标准,十是要办好群众性体育活动;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加大各级财政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鼓励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提高各类体育设施利用率,支持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扶持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以及做好信息、科研和法制建设工作。
5、结论
全民体育体系的构建研究,是我国大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其中一个方向。而大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作为一个新的时代课题,无论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研究都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展[3],围绕它展开的研究工作的各项推进,对我国大众体育工作实践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参考文献:
[1]任海,王庆伟,韩晓东编著,国外大众体育,[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关键词】《全民健身条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一、《全民健身条例》对高校体育文化的要求
《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发与实施,就是要从制度上规范全民健身的开展,保障全民健身的基本权利。全民健身的重点实施对象是青少年,努力提高青少年的体育和健康水平,并引导其将来参加体育活动是《全民健身条例》赋予高校体育工作的新的历史使命。高校体育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加快自身改革的步伐,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教会他们科学的锻炼方法,提高体育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在体育锻炼的热潮中,为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健身教育打好基础。从而有力地促进《全民健身条例》的全面实施,达到全民健身,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
二、高校体育文化在《全民健身条例》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的基础。社区体育的发展,是与社会经济生活的逐步改善相伴随的,人们自身对体育功能和作用认识的深化,是社区体育、家庭体育广泛普及的重要原因。在高校里,大家看到的是充满活力的青年人,对体育知识的渴望和对体育活动的需求,使得学校体育以促进青年身心发展,增强体质为目的,其教育性、阶段性较为突出。因此加快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顺应《全民健身条例》的发展势在必行。大学生掌握体育知识的多少,对体育爱好程度的高低和体育能力的强弱等,对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在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的过程中,人们要锻炼,就需要掌握方法和手段,掌握方法和手段需要教育和时间。只有学校体育才能使人们接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人们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和能力,使受教育者热爱体育运动,自主、自发地参加体育运动,在促进身心发育的同时,自然地享受运动的快乐和运动的本质,使体育文化成为将来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全民健身条例》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建议
1、加强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建立适用的体育场馆
体育场馆属于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实施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保障。它直接影响学生参加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致使现有的体育设施满足不了广大学生的体育需求。所以,加快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建立高效、合理的体育场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迎合《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发与实施,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必须结合高校学生规模庞大的实际,要体现以人为本的高校办学宗旨,建立起能够满足多种层次要求的舒适、安全、现代、充足的运动场馆和器械,以激发学生的运动欲望,并对社会体育活动起到吸引和推动的作用。
2、注重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是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关键,我们必须重视以体育教师为核心的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开发。因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全民健身条例》对高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加大高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使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高校领导要重视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工作,通过职后培训使体育教师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其次,体育教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职后培训,严格要求自己,本着通过培训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思想,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培训中来。体育教师职后培训要坚持校本培训和院校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学历教育和素质提高并举的原则。校本培训可以解决青年教师的提高,以及同事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提高。院校培训相对更具系统性和完善性,可以开阔视野,引进先进的思想和观念。在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过程中,既要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也要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根本。
3、加强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所有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文化活动,是《全民健身条例》实施的根本要求和目的,也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还是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所以,建立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机制,加强各部门的组织管理,保障学校的体育文化活动在学校宏观调控下进行势在必行。首先,学校各级单位应该成立专门的体育领导小组与相应的基层组织,层层抓落实,积极组织、开展、管理本单位的体育文化活动,保证体育文化活动顺利、富有成效地开展。其次,要出台有关体育文化活动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实现体育文化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学生会体育干部、学生体育积极分子是一支强大的主力军,在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基层组织,吸引广大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实行学生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促进体育文化活动的民主化管理,为《全民健身条例》在高校的深入实施起到保障。
4、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
《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需要把人们的体育精神意识放在首位,高校体育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大学生的体育精神、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在为《全民健身条例》的目标实现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校园体育文化中可产生各种新的观念和新的思想。在大学校园里,充分利用黑板报、校广播电台及校报等媒体,宣传运动健儿奋力拼搏、挑战自我的精神,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风尚。
四、结语
《全民健身条例》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也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高校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因此,在《全民健身条例》颁发与实施的今天,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练华伟.试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适应全民健身计划的需求[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5).
[2]石金亮,任莉英.论通才教育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职业时空,2009(9).
作者简介:
一、领导重视,增加投入,纳入规划
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顺利实现“吕梁第一、三晋一流、中国百强”的大跨越,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与经济同规划、同发展,将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年增加投入,使我市群众体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组织落实工作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专门召开会议研究有关体育的工作,将城市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将全民健身活动经费年初列入预算,在全市组织的各类比赛活动以及承办赛事、参加上级组织的比赛,市财政投入资金,作为培训、训练、活动、比赛经费。近几年市财政每年用于全民健身资金90余万元,全市乡村和企业用于全民健身活动、场地建设等资金达1000万元。市委政府及各级党政领导亲自参与体育健身锻炼,出席全民健身活动仪式,观摩活动赛事,通过身体力行,带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活动的热情,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
二、率先而为,完善组织,狠抓落实
为加强对全市全民健身工作的领导,积极完善健全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完善调整全市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制定印发《全民健身工作计划》,召开全市全民健身工作会议,安排部署了全年全民健身工作,出台考核评估办法,对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职责,进一步提高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理顺关系,强化职能,努力使全民健身活动步入快车道。
我市于2011年制定下发了孝义市2011——2015年《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在吕梁市走在了前列。两年来,我们针对《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规定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始组织实施。重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体育场地在农村实现“全覆盖”,全市体育场地678块,面积达到84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71平方米;二是创建各类体育协会组织,依托这些组织开展培训、晨练、活动比赛,推动全民健身;三是通过完善市乡两级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促进全民健身组织网络覆盖;四是培训社会体育指导800余名,指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扩大,有80%的社会体育指导持证指导;五是组织培训、比赛,率先普及推广各类健身项目,促进职工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三、寻求突破,活动引领,打造品牌
近两年,我市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以政府、部门主办开展的活动,体现出系列性、多元化、地域扩展、普及宣传的特点,努力打造定时、定项的品牌效应。活动时间长,一搞几天,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乒乓球、篮球、毽球、武术、象棋、扑克、钓鱼等项目多元开展,拓展活动人群。活动地点遍及全市各个地域,便于群众就近观看,就近参与。我们重点加强8月8日“全民健身日”活动,正积极探索打造成我市体育的活动品牌。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市贯彻落实两个《条例》做到了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基本实现了三个“纳入”,组织网络不断健全,制度措施不断加强,人民群众投身全民健身活动的热情不断高涨,截止2012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体育人口比例达到29%,正在向两个《条例》规定的目标不断迈进。至“十二五”末,我们相信,我市一定会发展成为“吕梁第一、三晋一流”的体育强市。
四、全民健身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是公共体育服务尚处在发展阶段,虽然近年来市政府和各乡镇街道加快了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但全市的发展还不够平衡,在思想认识、经费投入、服务网络建设、群众的参与程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是普及面不够广,年龄、性别失衡较大。在大部分公共运动场、社区健身点等市民开展健身活动较为集中的地方,还普遍存在着老年人、青少年学生等占了大多数,呈现女性多、男性少,老年人多、中年人少的现象。
五、加强全民健身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全民健身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健身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和各街道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认真贯彻《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立足本地区体育资源特点和发展基础,坚持以人为本,采取切实可行措施,科学配置和合理布局公共体育服务设施,进一步促进群众健身活动的开展,保障群众参加健身活动的权益。
(一)提高认识,更新理念,形成共识。要进一步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必要性、重要性认识,提高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要强化大局意识,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统筹规划,共同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抓出成效,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工作的满意程度。
摘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一项具有深远战略意义和造福子孙后代的宏伟工程,而健身舞蹈符合我国国情,易于普及,对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健身舞蹈的特征和作用,并提出大力推广和普及的具体实施办法,以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全民健身计划健身舞蹈作用
一、前言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形成比较系统的全民健身体系,不仅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要求。广泛深入的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而健身舞蹈作为一种时尚的健身方式逐步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它对于提高国民的身心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二、什么是健身舞蹈
(一)健身舞蹈的含义
健身舞蹈既不是单纯的舞蹈,也不是单纯的健美操,它是建立在以健身为目的的基础上实施的舞蹈,可以说健身舞蹈是健美操与舞蹈的结合体。
(二)本质特征
健身舞蹈具有群众性和广泛性,因而也决定了它自身不同于专业性的舞蹈和健美操,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达到强健体魄,增强体质。健身舞蹈可以帮助那些没有舞蹈或健美操基础的人投入到锻炼当中,令他们的身心得到愉悦,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与锻炼的热情,从而达到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2]。
三、健身舞蹈的作用
(一)健身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健身舞蹈不像舞蹈和健美操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才能进行锻炼,同时,它既不受器械、场地、经济条件、时间、气候和季节的限制:早晚、课间、室内外,一年四季都可根据自身生活规律和身体状况来安排练习,也不受年龄、性别、职业的限制:动作编排灵活多变,可易可难,老少皆宜,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健身舞蹈具有健身性
健身舞蹈通过它自身特有的内容和方式达到健身的目的。它的每个动作都可以使头、颈、四肢和躯干得到运动,通过这些运动也提高了关节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三)健身舞蹈具有健心性
健身舞蹈是融合音乐为一体的,并配有和动作风格、节奏相统一的音乐,人们在欢快的乐曲中进行自娱自乐,在音乐与舞蹈中缓解了人们的压力,排除了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的心理烦恼以及精神负担。同时健身舞蹈的音乐都具有一定的节奏感,能够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振奋,并富有激情,对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以及未来都充满无限的信心。
(四)健身舞蹈具有保健性
由于健身舞蹈的每个动作都可以使头、颈、四肢和躯干得到运动,使关节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得到提高,并能够使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得到增强,从而改善了身体血液循环,促进了机体各器官、机能正常发育[5]。
(五)健身舞蹈具有社会性
健身舞蹈多是集体进行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使彼此的思想进行交流,消除隔膜、相互沟通,通过这种人与人的广泛交流,人与社会的不断接触,可以培养人们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的集体主义观念,树立良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人们形成一种良好的、文明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4]。
四、大力推广健身舞蹈的具体实施办法
(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不仅只是针对普通大众,更应该从学校体育开始抓。加强学校教育工作,不仅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增进学生健康,是全面健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切实抓好学校教育工作,对于推动全面健身活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1]。
1.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活动的重点
学生在校期间正值长身体的关键时期,而体育锻炼正是影响他们成长发育的重要而积极的因素。因此,抓好学校教育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他们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他们的体质。
2.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活动的起点[1]
青少年和儿童的可塑性很强,选择学校体育作为全民健身活动的起点,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培养自我健身的能力和习惯。
3.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活动的基点
首先,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健身兴趣、能力和习惯的重要阵地;其次,学校体育是培养大量师资和体育人才的重要场所;再次,学校拥有较好的体育活动场所和器材。
(二)引起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在组织管理、活动场地、经费落实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和条件,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使人们更好的从事健身舞蹈的运动中去。
(三)媒体、报刊等媒介的大力宣传,倡导健身舞蹈,提高人们的认识,使人们从根本上对健身舞蹈感到喜欢,锻炼更加的积极主动。
(四)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健身舞蹈老师、教练进行培训,使他们更牢固、更全面的掌握健身舞蹈方面的知识,自身的水平得到更好的提高。
五、结论
健身舞蹈能够充分的满足大多数人运动的需要,因为它既能像舞蹈一样塑造人体完美的气质,也能像健美操一样锻炼人体的各个部分,达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全面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热情,以此更好的投入到健身当中去。由此可见,健身舞蹈在全民健身中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宁.全民健身概论[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3).
[2]王群,曹振春.论舞蹈对全民健身的促进作用[J].河北体育学院学.2005(3).
[3]卫彦武,李萍.论中国特色的老年体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7).
摘要: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必然会产生奥运经济现象,奥运经济对举办地区乃至承办国家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就奥运经济对北京市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奥运经济对北京市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促进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内部管理结构的升级;2)刺激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投资;3)扩大市民体育健身娱乐的消费;4)缓解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压力;5)奥运经济影响将引发北京市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连动效益等方面。
关键词:奥运经济;北京市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9-1185-03
“奥运经济”是指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期间,以及奥运会后的一段时期内,利用奥运会创造的商机,借势发展本地区经济的一系列活动。国际经验表明,最近几届奥运会都给主办城市和承办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其经济的持续发展并带来社会的安定团结。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是首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历史性机遇。毋庸质疑,奥运经济也必将有力地促进首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对促进北京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初步建立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框架,提前实现"新三步走"战略目标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北京市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发展现状
据资料显示,从1999年北京申奥成功到2006年,北京市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加快了首都体育健身市场资源整合的步伐,而且进一步促进了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产业结构调整。北京市经营性体育场所由1999年的5000余处上升到2004年的6000余处,年营业收入从1999年的15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52亿元,体育用品销售业经营收入从1999年的37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近90亿元,并且这一增长还会随着奥运会进程不断加快。到目前为止,北京市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经营项目繁多,从较高档的保龄球、网球、壁球,到大众化的各种舞蹈、游泳、跆拳道、健美运动等,呈现出全方位发展的总体态势。同时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经营管理也多样化,形成国家办、社会办、集体办、个人办、中外合资办、外商独资办的多元经营格局。
2奥运经济对北京市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影响
2.1奥运经济促进了北京市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内部结构的升级举办奥运会对举办城市乃至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据资料显示申奥成功以来,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将呈现稳步提高的趋势,年均增长率超过GDP平均增长水平,达到13%以上,到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由2002年的61.3%提高到66%以上。奥运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直接受益的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与奥运经济关系及其密切的体育产业、娱乐产业等行业,能够产生新的商机和明显的拉动作用。
奥运经济对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优化和增长质量的提高方面。在申办奥运的前前后后,北京市为了提升城市的自身形象,在对体育健身市场进一步完整规划的同时,利用市场经济自我调控机能,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健身市场机制,如美国Gold"sGym(健身俱乐部连锁经营)的经营方式和理念,使传统的健身娱乐行业
在营销方式、服务技术等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健身服务水平和质量都得到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北京市已成规模的青鸟、浩沙、中体倍力等健身俱乐部的连锁化经营,并逐步在滑雪、保龄球、网球、游泳等项目上推广。奥运经济在优化健身产业内部结构的同时,使现有健身娱乐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逐步形成了当前北京市现有的布局,既合理的高、中、低档并存的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体系。
根据《北京市体育奥运行动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北京市积极推进健身娱乐场馆的星级评定,促进场馆经营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体育服务认证管理办法》以及《北京市体育运动项目活动场所安全管理规范》等措施的出台,在加快健身场所实体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北京市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内部结构升级的步伐。
2.2奥运经济刺激了北京市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投资为了推进奥运进程,促进北京奥运经济的更大提升空间,《北京市体育奥运行动规划》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兴办面向大众的经营性体育组织,构建具有北京特色的民办、民营、民有、民享的经营性体育组织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更高水准的体育需求。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国家取消了开办游泳馆等体育娱乐场所的行政审批,健身娱乐市场得到进一步广泛的发展。
奥运经济所带来的超额利润的诱惑,无论对政府投资还是对非政府性投资而言都是巨大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预期进行,在拉动北京地方经济飞速腾飞的同时,势必会带来无限商机,奥运会的举办使投资环境大为改善,投资机会明显增多。健身娱乐投资商因为对奥运会的举办具有较高的心理预期,必然会诱发其投资活动。比如,投资商认为奥运会的举办会提高城市居民健身热潮,投资娱乐健身行业有利可图,因而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健身行业中来。投资商的较高心理预期由此在市场人气诱发下而进行的投资活动,与奥运会能否顺利举办几乎没有任何关系,但却是因奥运会而产生的经济活动。如果没有奥运会,投资商的资金可能会投入其它领域。近几年来北京新开的许多健身娱乐场所,如中体倍力连锁店、青鸟健身连锁俱乐部、浩沙健身中心、慧搏健身俱乐部等知名健身娱乐场所在奥运经济大环境下相继开业,并以良好的发展势头进行连锁加盟的战略推进。
2.3奥运经济扩大了北京市市民体育健身娱乐的消费与单纯的体育锻炼相比,北京市居民更青睐于休闲健身,将休闲娱乐与健身融为一体。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奥运申办的成功,三方面因素使北京市民的健身热潮远远高出我国其它地区。按照《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规划,为配合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到2008年北京市人均GDP将达到6000美元。随着我市居民家庭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文化、体育消费大幅度增长,加上双休日、长假和各种休假制度的实施,使人们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去参加各种体育休闲活动,这必然会导致人民群众对体育要求的不断扩大,由此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个性化需求,这些都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资料显示,奥运会筹备期间,奥运理念、奥运行为在市民的健康理念、健康知识、健康态度、健康行为等方面带来全新的改变,极大促进了市民参加健身娱乐锻炼的积极性。数据显示,北京市居民用于个人健身的消费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明显高于全球20%的平均速度。奥运经济对拉动市民健身娱乐的消费是无形的潜在的,而只有北京市民具备了一定的奥运健身理念和健身娱乐消费意识后,才有可能进一步提升申办城市的体育文化品位,由此进一步提升北京市的“人文奥运”理念,这两者必然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2.4奥运经济缓解了北京市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据专家估算,北京奥运会将会带来200万个就业机会。另外,广州体育学院的周毅教授通过研究对北京奥运会的就业情况做出了初步的预测,他综合奥运会投资行业和GDP增量的情况,参考历届奥运经济对劳动就业理论模型的结论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得出北京奥运会对劳动就业的初步预测如上文所述,奥运经济给北京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诱发了健身娱乐场所的投资。随着更多健身娱乐场所的增加,势必会造成现有体育产业相关劳动力的大量短缺。在对中体倍力和青鸟等健身娱乐场所的调查中得知,目前健身市场不仅缺少健身教练,更需要一些不仅有专业知识还要有较高水平管理技能的健身教练管理人才。资料显示开办一家健身俱乐部而且是试运营的情况下就需要20多个私人教练和健美操教练,逐渐走入正轨之后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增加更多的人才需求量。据北京市人才市场招聘数据统计,2002年全市健身娱乐场所共吸纳从业人员3.1万人,极大缓解了北京市剩余劳力的就业压力。
根据智联招聘的网上招聘需求统计方面看,健身娱乐行业人才的需求已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端茶递水的服务员,而细化成了健身顾问、营养顾问、环境管理师、会籍顾问、吧员、健身场所平面设计师、健身美容顾问以及运动损伤预防师等多种相关的职业。健身娱乐所需工作人员的细化,极大的诱发了健身娱乐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而北京市健身娱乐业快速发展与相关专业人才短缺的矛盾,势必会影响北京市健身娱乐行业的良性发展。因此,针对目前北京市劳动力市场人才有所剩余的情况下,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专职人员的培训,来扩大闲置人员的就业渠道和缓解健身娱乐市场人才短缺的矛盾。
2.5奥运经济影响北京市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引发的连动效益奥运经济所体现出来的效益是全方位、多元化的立体结构,而该立体结构上的每一个环节都紧紧相扣互相影响。其上位是加快北京乃至全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其下位是提高老百姓的身体素质,提高普通市民的生活质量。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为体育产业加速发展,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在奥运经济的带动下,健身娱乐场馆的增多,势必会牵动各相关产业诸如健身器械、服装、新闻、交通、建筑、运输等行业的发展;人民在享受更大奥运健康理念的同时,会获得更高质量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如此势必会提高北京市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由此带动劳动生产效益的提高;同时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蓬勃发展,也是“人文奥运”理念的进一步拓展,“人文奥运”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健身行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健身人群而服务的,健身娱乐行业的发展最终会带动人的全面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奥运经济虽然能带来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在一定时期的迅速扩大,但并不是长期的,关于这一点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同时通过调查分析,北京市目前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仍存在盲目投资、定位偏高以及政企不分等现象。因此,对于北京市政府来说,要提前预防,严格控制,采取各种方法阻止不良健身娱乐企业进入的盲目性,避免竞争能力较差的企业无序地进入。而对于已取得良性发展的健身娱乐企业来说,要通过风险评估对本的发展战略、目标进行定位,从提高自身的社会服务质量做起,在公平合理的市场经济秩序下进行发展,同时加强自律,避免盲目扩大规模、恶性竞争等有损行业发展的行为发生。
3结语
北京奥运经济是北京市经济在特定时期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北京奥运在很大程度上将促进北京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发展。奥运经济对北京市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影响主要为促进健身娱乐市场内部结构的升级、刺激健身娱乐市场的投资、扩大市民健身娱乐的消费、扩大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以及以上影响形式的连动效益等五个方面,由此也极大的提升了“人文奥运”的理念。因此,北京市体育健身娱乐产业应该抓住奥运经济所带来的契机,全面提高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经济影响力,为首都的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鲍明晓.2008年奥运会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J].体育科研,2006.
[2]刘鹏.抓住历史机遇,努力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Z].全国体育局长会议,2006-01-19.
[3]汪英.2008北京奥运会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J].体育世界学术,2006(6).
[4]何振梁.北京奥运会对我国发展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4(3).
[5]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体育产业现状、趋势与对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健康中国全民健身马拉松政策
中图分类号:G822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6-000-01
一、全民健身与马拉松关系
(一)全民健身政策对马拉松赛事的推动
1.井喷式的马拉松办赛数量
赛事的发展方向以及前景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离不开政府的宣传。我国最早的马拉松比赛是1981年的北京马拉松[1],一开始这项比赛只是少数人会参与的项目,《全民健身条例》颁布之后,人们对体育和健身越来越看重,2010年我国马拉松办赛场数仅仅为13场,2011年马拉松赛事办赛场次增长到22场,随着《健康中国2030》颁布,全面健身的推广力度也随之加大,2016年马拉松赛事达到了328场[2]。
2.马拉松赛事在全国的覆盖
《全民健身条例》中写到,各个地方的政府应当定期举办自身区域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也提到应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2016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中也有因时因地开展群众身边的体育活动。现在,我国的马拉松赛事在国内覆盖面广,已经涵盖了超过79个城市,国内84%的城市拥有一场或多场马拉松赛事。
(二)马拉松赛事促进着全民健身政策的普及
随着全国马拉松赛事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举办具有自身城市特色的马拉松赛事,马拉松的效应一传十十传百,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进体育中来,为全民健身做好了铺垫,马拉松赛事与全民健身活动息息相关,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3]。马拉松赛事作为一项长距离的跑步项目,对人的意志和耐力有着非常大的考验,当马拉松赛事刚在国内兴起之时,只是少数人参加的运动。随着这几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加强,参加人数越来越多,在2012年,已经突破50万人次,2013年成功突破了75万人次,自中国田径协会宣布2015年全面放开对马拉松赛事的审批之后,赛事数量以及参赛人数更是扶摇直上,在2016年1月的中国马拉松年会上,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杜兆才先生指出,2015年中国R拉松共有134场赛事,其参与人数已达150万人,在这几年之中,马拉松赛事参与人数屡创新高,以其高度的大众参与性来实际地使人们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同时,促进了全民健身政策在实际中的落实效果。
二、马拉松赛事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实现马拉松软化
马拉松赛事作为全民健身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其健身功能还是其文化功能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软化马拉松是实现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融合的重要以及必要途径[4],也是使得人们更好融入到全民健身中的必要手段。马拉松赛事虽然大众参与率较高,但是其42.195公里的比赛距离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参加的,许多人在看到这么长的比赛距离之后也只能是叹为观止,这样不免会影响全民的参与度,近些年来,各种迷你马拉松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5公里、10公里的跑步使得一些体力不是非常好的人也参与到马拉松中,成为马拉松的爱好者,成为全民健身中的一份子,但是目前为止大部分的赛事还是以专业的全马和半马为主,还应该多多举办有质量的多种形式的短距离马拉松,吸引更多的人成参与。
(二)马拉松赛事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自取消商业赛事的审批权后,马拉松赛事呈井喷式发展,办赛的数量以及参赛的人数大幅度的提高,在促进全民健身的开展、提高大众身体健康同时,因马拉松赛事举办参差不齐,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影响着人们对于马拉松以及全民健身的认可程度,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在跑马拉松几乎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的现在社会里,许许多多的人以跑完全程马拉松为自身能力象征,但殊不知这么长的距离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跑的,虽说有的马拉松赛事在开赛前需要跑者提供自身的健康证明,但还是不免会出现跑伤的情况,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途径之一的马拉松,解决好安全问题才可以走的更好、更远,因此,在举办马拉松赛事时,第一、要做好正确的观念引导,使得参赛选手正确地认识自身身体状况是否可以适合跑此次马拉松,不盲目地参赛;第二、在报名时认真筛选掉身体状况不佳者;第三、做好比赛医务医护工作,及时发现并救治身体出现不良反应的跑者并禁止比赛。
三、结语
全民健身与马拉松赛事可以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全民健身政策的推行之下,马拉松赛事得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前景,使得人们认识马拉松、认可马拉松并且参与进来;作为落实全民健身政策的载体,马拉松赛事的火热也使得全民健身政策得到了实际的贯彻和执行,但是要想使得全民健身政策更加普及,马拉松赛事也需要在举办的过程之中不断完善,提升自身在人们心中的认可程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Alse.2015中国马拉松报告[EB/OL].http:///20160111/n434051068.shtml.2016.1.11.
[2]2016马拉松大数据.[EB/OL].http:///20170210/n4803696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