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足球游戏足球教学优势高校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1足球游戏进入高校足球课堂的优势分析
1.1提高大学生学习足球的积极性
对抗性很强的足球运动对技战术水平要求很高。此集体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为此,在足球教学中,合理地安排足球游戏,可以提高大学生学习足球的积极性,同时也避免了因练习的强度、单调枯燥的重复练习而产生的消极怠慢心理。这是因为足球游戏本身具有很强娱乐性、趣味性,符合当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要求。将运用足球游戏作为足球教学的辅佐手段,可以使足球课堂气氛活跃。初学足球运动的大学生,通过足球游戏可以熟悉足球球性、足球基础知识和裁判规则。教学实践证明,足球游戏还有助于集中大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浓厚的足球兴趣。
1.2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足球游戏可以在快乐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情操。足球游戏的竞赛和对抗因素较多,因此在足球游戏中,学生要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和要求。同时人际关系也得到了改善,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使他们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负责的态度。如遵守规则和服从裁判有利于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集体项目中的协调配合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思想;激烈的对抗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不畏艰辛、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1.3有利于足球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足球游戏能活跃气氛,使大学生身心得到放松、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巩固了所学的足球知识和技能。因为任何技能的形成都是条件反射,当大脑皮层处于良性兴奋状态时,最有利于这种条件反射暂时性神经通路的形成,对完成教学任务起着十分有效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足球游戏中的比赛形式进行教学,大学生学习足球运动技能的效率远远高于教师的“讲解-示范-练习”模式。有利于足球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4足球游戏有利于教学环境的改善
体育传统的足球教学模式,内容固定、方法呆板单一,大学生被动参入,学习效率低下。足球游戏进入高校足球课堂,它结合了足球教材特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营造了一个宽松舒适的教学环境,一方面克服了大学生在课堂上由于动作难度大或枯燥乏味的教学环节所产生的焦虑情绪;另一方面,足球游戏体现出了一种快乐体育思想。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足球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达到有效改善教学环境的效果。
2运用足球游戏时应考虑的因素
2.1运用游戏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高校足球课堂上,在选择足球游戏时,先应明确此节足球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使所选择的游戏与本节足球课的教学任务和内容相关联。足球游戏都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服务。例如在“攻守转换”游戏中,首要的目的是练习和提高带球过人技术,其次是准确判断后的保护球技术和抢截球技术,突破、抢断、反攻等在短时间内进行攻守转化。体能、心智功能、配合技术等都能达到全面发展的效果。与此同时,还要考虑运用此游戏的目的是否符合这一阶段的教学训练任务,例如:此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接行进间的传接球技术,则游戏的选择就要符合这两点:一是传接球;二是必须在跑动中完成。
2.2足球游戏的运用要注重实效性
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所用的足球游戏活动必须丰富多样,同时还要注重和大学生的足球运动基础,身心特点相结合,足球游戏的运用要注重实效性。例如在课前准备活动中,运用足球游戏的目的就是达到身体完全活动开,积极性调动起来,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做准备,同时还能避免在运动中肌肉拉伤等安全事故发生。通过颠球、带球绕障碍、小组传接球比赛等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大学生都在热情、认真投入到游戏之中,则我们的游戏目的就达到了。在课堂教学结束部分,此时大学生体力下降,易发生损伤事故此,此时用好游戏作为结束部分的放松整理运动。但游戏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部分,要注重实效性,不能喧宾夺主,影响所授新课的主要内容,同时在时间安排上要妥当,不使大学生产生反感,否则,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下降。
2.3合理使用单一性技术游戏和综合性游戏
目前在足球课堂所运用的足球游戏,多是足球运动的技战术服务的,起到强化作用。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单一性技术游戏和综合性游戏。单一性技术游戏对掌握单一足球技术有显著效果。但在教学中不宜长时间进行,否则,会导致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运用单一性技术足球游戏时,为使大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要经常变换游戏的方式,避免枯燥乏味;在运用综合性游戏时,在明确的指导思想下,使大学生在特定的条件下合理地运用,但需要在一定的足球基础水平上,才能前后顺接、应用自如。因此,无论是在课前还是课后使用游戏,必须因时、因课而定,合理选择和使用好上述两种类型游戏,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4做好足球游戏的收集和创编工作
合理地运用足球游戏能充分发挥出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并能够引导他们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使他们掌握一定的足球运动的技能。同时教学实践已证明,足球游戏还可以很好地弥补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可以不受场地、器材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对足球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作为高校足球授课教师应该多途径收集、筛选、整合和创编足球游戏,内容丰富的足球游戏内容和方法来辅助足球教学,从而实现提高大学生足球技战术水平的目的。另外,建议在足球队体能训练中也适当结合足球游戏,使枯燥的常规训练快乐起来,激发大学生的足球学习热情。
2.5游戏后的评定要客观公正
足球游戏必须遵守游戏的规则,其胜负评定也相当重要,体育教师应注重点评,包括对获胜者的褒扬和对失败者的鼓励,对下一步学生的学习情绪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只有对游戏结果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并监督游戏开展过程中规则的遵守情况,才能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否则,就会流于形式。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对胜负产生直接影响,裁判的评定要客观公正就显得异常重要。裁判可以由教师、体育班长担任,也可以由授课班级足球运动水平较高者担任,但教师必须全程督察整个过程,以保证其顺利进行,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殷征辉.足球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体育科技,2006.6.
[2]王健.足球游戏在现代足球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体育科学,2007.12.
[3]阮奎.论足球游戏在大学生足球教学中的运用[J].福建论坛,2009.6.
【关键词】传统文化;足球运动;影响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伦理精神,无非是怎么做人怎么成人的问题,这就非常直接地与教育的使命联系在一起,诚如《中庸》开篇所说,“天命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命”、“性”、“道”、“教”之间有一种内在联系,理所当然的与教育分不开,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特征。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和合”二字。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和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二是“中庸”,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本文试从传统教育、传统信仰、传统思维等角度,论述其对足球运动发展的影响。
一、传统教育与足球运动的发展
任何体育运动都是实践经验、技能和科学的结合,都需要合格的教师。然而,体育作为一种竞争,又是由一定的价值观所引导。传统教育是一个大课题,要在各个方面保持和发展体育精神,我们就必须进行教育。中国的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听话而缺乏主见、缺少创造性和想象力、难以展示个性的人群,更容易培养孩子去做反复、精细的而毫无差错的事情。中国的孩子很擅长考试,不擅长动手做实验,这已是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使中国孩子的整体素质达不到足球所赋予的要求,也必然导致中国足球的落后。据中国足协的官方统计:在1990年到1995年间,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数量达到历史最高的65万人;1995年至2000年,下滑为61万人;2000年至2005年,降至18万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在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仅有5万多人。在中国文化的变迁中,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形成的社会风气受到鄙视,传统家长教育观念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熏陶下,“望子成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把读书做官定为孩子的终身奋斗目标和自身的第一要务。再加上当今足坛、假球、暴力事件的屡屡上演使人们对中国足球很失望,都对足球敬而远之,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足球人口愈来越少。
二、传统信仰与足球运动的发展
信仰是对某种超乎人可直接把握的观念或理念的信奉、持守和追求,其所信观念有其超前性或现实性。不同的民族信仰造就不同民族体育内涵、理念与外在表现。中国佛、道、儒相结合产生的重文轻武、轻视体育、追求稳重内向和慢节奏的形式,阻碍着我国现代体育的发展。与其他文化相比较,不难发现,中国人具有和平文弱的性格,这是中国文化“中庸和平”这一特性的表现和反映。中国人崇拜英雄,极少主动挑起战争,中国对外战争一般都在自己的国土上进行,是防御和自卫性的,中国历来奉行非侵略政策,然而这一特征,也导致了长期的重文轻武、文弱之风的盛行。足球来源于英国,与英国的那种侵略征服和野性的文化相适应,是一种高强度的对抗性运动,要求激情和强健的体魄。中国足球起源于古代宫廷蹴鞠,局限于宫廷院内来踢,是宫廷宴会上的表演娱乐节目,缺乏对抗性。中国传统文化主“静”,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中正”、“中和”的血液早已注入中华民族的骨髓,这正是每当中国球队与作风硬朗、贴身紧逼、拼抢凶狠的球队交锋时,往往显得阵脚大乱,无法组织进攻,各人技术和整体战术也打不出来的症结。
三、传统思维与足球运动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代表,强调以群体为本位,强调整体性、和谐性、统一性和一律性,它要求人们遵从现实的规范,听从道德的约束,不提倡个性的发展,使中国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心理学》书中表述:多少年和平中庸和相对稳定的封建秩序造就了我们民族一种追求能忍自安、知足常乐的生存思维方式,从而在长期的和平中丧失了人类所应有的进取心和搏击自然的精神,平稳顺从、循规蹈矩和老成持重。中国人习惯于唯上、唯书和从众,较少有个人的思维,约束球员个性的发展,缺乏创造性精神,这是中国球员思维上的最大的“致命伤”。在足球场上运动员的进取心、竞争意识和强烈的表现欲望就由此发生了冲突,忽视了球员的个性和创造性。在管理和训练中总是寻求全责,球员也只能按部就班、规规矩矩,有了点成绩首先是领导的关心、组织的帮助、集体的努力,个人微不足道的作用只能在最后了。由温哥华冬奥会冠军周洋的一句获奖感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在各网络、媒体间被广泛议论,“感谢门”事件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四、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走中国足球自己的路
中国足球界一直是在一种没有自身理论、缺乏文化的低劣环境中徘徊,中国足球需要的是一种足球文化的支撑和足球实务的生根发芽后的硕果累累,形成新的足球理念,形成浓厚的足球文化。“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愚昧落后的民族,这样的民族是注定要受外强欺凌的”。同样的法则不仅适用于军事,也适用于体育。中国足球要上去,不在技术,也不在战术,而在人的素质,在人们对足球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我们社会对足球文化的吸收、借鉴和融入后对国人的反作用。
总之,我们只有认识到我国足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以下做起:一方面要求足球运动不断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向生理和心理的运动极限挑战;另一方面敢于抛弃陈腐包袱、去弊存利,把中华民族中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的意志品质与中国足球相整合,立足改革现在的足球运行机制,淡化传统文化对球员的影响,营造一种铮铮铁骨的气魄,树立主体性意识,培养适合我国发展的现代足球文化,塑造现代中国的足球模式,这也是中国足球唯一的自我解放、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石展望.儒家思想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9.9.
[2]骆自强.传统文化导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石中英.教育的文化性格[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高校足球选修课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群龙(1976—)男,陕西渭南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体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陕西西安71005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学改革课题“普通高校足球普修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创新”(课题编号:JG021129)、2005年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世纪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04J017Z)和2008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大科技项目“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审视”(项目编号:ZX0806)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46—02
随着社会的进步,足球运动已经发展演变成一种内涵丰富、技巧精湛、对抗激烈的现代体育运动项目。足球运动中蕴涵着个体与群体、协作与竞争、交往与沟通、应变与创新等诸多社会文化价值,这是足球运动能够长盛不衰地被融入体育文化教育中的重要因素。2008年以来,国家体育总局进一步重视足球运动在全国的开展,国家领导人也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对于足球运动的关注,这为足球运动注入了新的动力。高校足球运动应当抓住机遇,通过高校足球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使高校足球选修课程成为足球运动在国内进一步推广和普及的助推器。
一、教学内容的更新
1.部分教学内容的删减。足球运动作为一项技术复杂的运动项目,具备很强的技巧性、竞争性和对抗性,虽然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但现有的足球选修课程教学内容设置过多,技术教学的内容过细,存在贪多嚼不烂的现实问题;内容过多局限单个技术动作教学,有球技术教学存在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实问题。足球选修课程教学内容需要通过筛选,进行一定程度的删减,按照现阶段大学生的现状及要求,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教学。既要坚定地执行主要技术环节教学,做到主次分明,轻重有别,又要以学生为本,考虑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典型性和可行性。
2.注重无球技术学习。足球技术可分为有球技术和无球技术,高校足球选修课程教学大纲将大部分有球技术设置为主要教学内容,如踢、停、运、顶、射等结合球技术,教学要求比较具体,教学较为成熟。但对于无球技术的学习与应用的相应教学内容偏少。通过足球选修课程学习,很多学生明显感觉到个人技术有所提高,但对于小团体的配合、实战的帮助较为有限。在一场90分钟高水平11人制比赛中,每个球员平均控球时间仅在3分钟左右,也就是说,无球技术应该是比赛的主要环节,运动员通过各种接应和跑动寻求进攻和防守的整体性,如果足球选修课程教学仅仅注重技术教学,比赛中就会使学生要么一窝蜂地涌向球发展的方向,要么在无球状态下充当球场上的旁观者。无球技术的训练应该是高校足球选修课程需要重点加强的内容。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1.主抓动作重点,后抓动作细节。高校足球选修课程教学方法一直沿袭“一讲解、二示范、三练习、四纠错、五巩固”的繁琐过程,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特别是在个体差异较大的足球选项班。笔者通过十几年的足球教学,认为足球技术教学泛化阶段一定要主抓技术动作重点,减少强调动作细节;当达到分化阶段时,针对出现的问题,集中讲解,反复练习,最后达到巩固与提高。在这里针对足球技术举例说明:以脚背内侧踢空中球为例,在教学中第一强调支撑腿的距离、方向、角度,第二强调摆动腿的摆动过程,第三强调学生在踢球瞬间注意力的集中点(出球点),完成以上三个主要因素,传球的模式就初步建立起来了,然后根据练习中陆续出现的问题,如出球无力、传球方向偏斜、球踢不起来、出球侧旋过大等,进一步强调动作细节,使学生在形成动力定型的过程中,在大脑皮层中有一个梳理过程,主次分明,循序渐进。
2.理论结合实际,更多使用比赛式教学模式。高校足球选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不仅仅是足球技术应用教学,还应该涵盖更多创新观念,足球运动最根本的特征包含竞争、对抗、拼搏和求胜,足球教学也应该培养学生勇猛顽强、积极向上、永不言败的思想意识。足球技术成熟的标志不是在原地完成各种各样的技术动作,而是在比赛、实践中体现技术运用的合理性,技术的学习一定要在实战中进行检验。笔者认为,比赛教学模式一般要占一堂课教学权重的50%,技术练习与教学比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当教学比赛中出现一些技术性错误和各种不合理的状况时,教师要及时叫停,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辅导,帮助学生理解技术要素。这种教学模式一定要区别于以往“放羊式”的教学比赛,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叫停后,教师要及时分析学生的错误,用最简练的示范或语言进行纠错,通常在这个时候,学生学习的动力非常足,学习效果也较好。比赛式教学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进一步了解,按照学生不同特点,对场上位置进行分工,包括有球技术中合理处理球的时机和方式,无球技术中移动与跑位,前后场不同位置球员的位置分工,保护与补位等相关比赛细节。通过教学比赛促进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促进教学比赛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3.增加电教手段教学方式。足球课程一般是室外教学,易受天气因素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95%以上的高校足球选修课程因下雨而停课,每一学期也平均会有三次左右的课因雨雪停课,按照足球选修课每一学期18周计算,除考试、假期、雨雪外,一学期的实际授课次数仅仅在十一二次。高校体育教学如果能够配备一定的电教设备,足球教学能得到极大地提高。在因雨雪而本应取消的课程中,增加电教手段教学有如下益处:电教手段的直观性、丰富性和吸引性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运动表象的形成;电教手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动作的理解,易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电教手段有利于加大课堂内信息的容量,练习与形象思维互为补充。同时,通过电教手段丰富足球选修课教学也需满足以下条件:需要学校主管领导的支持与配合,配备相应的室内电教设备,简化教学申请(电教)过程,增强效率,定期或不定期(雨雪影响)均开展体育课程电教教学;足球选修课程教师加强自身素质培养,提高相关认识,提高运用多媒体授课的业务水平;足球选修课程教师配备相应电教需要的软、硬件设备材料,通过多媒体的信息技术演示结合讲解,提高足球选修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集体项目育人意义的凸显
足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激烈的竞技运动项目,国外高水平足球赛事激烈而精彩的对抗吸引了无数中国球迷,国外球迷的观赛水准也使得国人万分羡慕。国内足球赛事球场外,正面、积极的新闻报道较少,假球与黑哨、暴力与冲突成为重点新闻,中国足球成为全国口诛笔伐的对象。球场内,中国观众通过“国骂”来发泄心中的不满,通过制造垃圾来排解现实生活当中的郁闷。中国足球运动水平与国外有较大差距,球迷整体素质也有不小的距离,两方面的改革应该同时进行。在某一程度上,高校足球教学可以起到很大的教育意义。在足球选修课程教学中,增加理论学时,通过普及足球规则、裁判法,使学生能够阅读比赛、读懂比赛;潜移默化中,改变球迷观赛角度、观赛重心,提高球迷观赛层次。当然这也需要全体足球教师的共同努力,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足球运动作为对抗项目,球场上的每一个队员都会有强烈的求胜欲望,因而对抗不可避免,冲突与争议也是正常的。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课程,足球选修课教学必须抓好实践育人工作,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与引导,将道德、内涵、修养和团队意识作为重要内容进行普及教育,这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高校育人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修养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还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因此,高校足球选修课程教学必须把握教育本质、人才培养规律,通过足球教学切实提高实践育人工作。
四、对于大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
足球运动属于集体项目,团队意识的培养是足球普修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团队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进行信息沟通,在心理上、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团体齐心协力,形成团队精神。由于我国实行了三十余年的独生子女政策,至2011年10月,国内独生子女的人数已达1.2亿以上,进入高校前,超过83%的独生子女与父母同住,因此学生在个性上会有以我为主,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缺乏合作精神等社会问题。通过高校足球选修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师教学与管理中培养和强化,通过多种方式的集体竞赛游戏活动,使学生深刻理解集体项目的内涵,正确理解个体与集体、竞争与协作、交往与沟通以及团队协作意识,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步入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现有的高校足球选修课程教学,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指导思想较为模糊,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多数教师仅仅是执行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应有的主观能动性被完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较少,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单就体育学科而言,教师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体育课程不仅是身体技能训练和素质训练,还需要通过全面的身体动员和身心协调,通过敏捷的思维反应与行动协调配合进行练习。比较室内其他课程,体育课程要求更高且更具体。体育教师不应是以往人们想象中“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原始印象,体育教师必须通过生动的语言、娴熟的讲解、精准的示范和准确的分析,带给学生身体以及思想上的全面进步,并最终形成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思想意识。
教师要真正成为教学环节的主体,必须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个人较高的修养,注重教师内涵建设;优化知识结构并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完善提高自己,提高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同时,更多地了解现代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和培养。随着我国大学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体育学科建设和体育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大学足球选修课程还会面临更多更新的改革课题,作为高校体育教师,要进行战略性思考和构想,在探索和改革中,建立科学发展的大学体育课程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苟俊龙.普通高校足球选项课继续深入改革的瓶颈[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
[2]王易,张永康.普通高校足球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3]杜邦胜.高校足球教学中比赛式教学法的实验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4]周冰.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缺失及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4).
[5]邱世海.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创新教学的体现[J].体育与科学,2010(3).
[6]李金龙,王晓刚.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7]刘凌宇.公共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