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中外历史论文范例(3篇)

栏目:报告范文

中外历史论文范文

第一,该书结构新颖。全书69万余字,分上下两册,共7章.第一章是绪论,不仅系统地阐明了对历史地理研究范畴的认识,追溯了中国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起源和形成过程,而且也体现了史先生对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治学方法。通过实地考察不仅可以订正有关文献记载不尽确实之处,如宋夏战争中的永乐城,经作者实地考察发现史料的记载与实际的地方不相符合,而且认为实地考察和文献记载并行运用,应该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有效手段。此外绪论还精辟而生动地论述了历史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第二章至第七章,系统地阐述了中国自然、民族、人口、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部门历史地理,在很长时期历史地理学一直作为历史学的附庸,直到本世纪20年代西方近代地理学传入我国以后,随着地理学的方法、概念和理论的注人,它才被作为地理学的一部分。但无论如何,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历史学和地理学都很重要,这一点在绪论里史先生有反复论述,所以《纲要》一书在侧重于历史人文地理的同时,亦用很大篇幅论述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包括水文、地形、植被、海岸与农牧地区等自然环境变迁的研究,特别着重叙述了黄河中游地区森林草原的盈缩,农牧交错地带的开发过程,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内容翔实,引用史料广泛,特别是把黄河中游的侵蚀和下游的堆积联系起来研究,在侵蚀和堆积方面又引进计量研究,将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的变迁具体化、数量化,这就为今天认识黄河流域环境形成提供了重要素材,同时也为治理和改造黄河流域环境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资料。我国是文明古国,《纲要》关于历史人文地理涉及到人口、民族、政治、经济乃至军事的探讨,其中不少新资料,尚为人们所鲜知,这是该书的一个特点。

第二,注重文史并重、图文并茂的撰述方法。如何运用通俗形象、生动的文学技巧表达古朴悠久的历史地理问题,这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迫切任务。《纲要》为历史地理工作提供了这方面成功的范例,不仅征引有据,论证精当,逻辑严密,而且极为重视文字锤炼与推敲,笔锋饱含激情,文章可诵可咏,如引文方面全书意引甚多,原引甚少,意引之处,毫不累赘,原引之处,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两者巧妙配置,使全书文笔流畅,轻松自如,语言生动优美,熔说服力和感染力于一体,读来引人入胜,不仅能获得历史地理知识,而且能从中领悟到科学药原理。历史地理既属于地理学的范畴,地图就是历史地理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纲要》擂入141幅历史地图,这些历史地图一方面使其论述得以形象展示,与文字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便于读者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丰富了历史地图学的内容,推动了历史地图学的发展。如历史人口地理一章有人口分布变迁图12幅,这些图皆以史书记载为据,用等值的点状符号详细地标出全国或局部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从而准确而直观地显示出我国历史上人口分布形态和人口分布重心区的演变。

第三,引用资料丰富,知识载量较大。《纲要》引用大量文献资料来进行论述,是目前我国历史地理著作中史料最丰富的一种,其中不少重要史料是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发掘而得,并经过作者整理和考证,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极有价值,此外书中还充分注意到野外考察的研究成果。

第四,集科学性与知识性为一体,这是《纲要》的又一特色。该书既是普及历史地理知识的中级读物,同时又是一本历史地理专著。由于它既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地理知识读物,也不同于专门性学术性研究的著作,所以该书特别注重于科学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充分地反映我国当代历史地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既满足了高校学生了解历史地理知识的需要,又满足了有关专业人员研究历史地理的需要。

第五,紧密结合现实需要,力求治学为世所用。研究历史地理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探究历史时期地理的演变过程,并由此而获得其间的演变规律,进而更好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当前和今后的国家建设事业服务。作为地理现象,它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的,尤其是在加入人为的作用后,其演变情形就更加复杂了。无论是民族、人口、经济,还是军事、文化皆与当时的地理现象有关,因此人地关系就成为历史地理研究的一根红线。《纲要》以历史上人地关系为主来分析和研究历史地理现象和事物,脉络清晰,内容紧凑。因为数千年的历史,特别是历史地理,主要是我国人民群众长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历史记录,其中具有巨大的成功,又有曲折失误的史实。作者对地理环境和人文演变孜孜不倦地探索研究,当然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做到古为今用,这在《纲要》中常溢于言表。

中外历史论文范文

一、范文澜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形成

范文澜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形成与他经历的学术道路相关密切。范文澜早年在北大学习,师从于著名学者黄侃、刘师培等,走的是精研传统学术道路。被视为考证学派衣钵传人。范文澜北大毕业以后,曾经在北平、天津多所大学任教,讲授《文心雕龙》、《文史通义》、《史通》、中国上古史、中国文学史等课程,在此期间他还撰写了《文心雕龙注》、《文心雕龙讲疏》、《正史考略》、《诸子略义》、《群经概论》等著作,成为一位国学名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范文澜满腔热情地投身于抗战动员,他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组织抗战训练班宣传抗战革命思想,并撰写了一系列针对抗战时局的时评文章。随后,范文澜参加了新四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从事抗日宣传和统一战线工作,被游击区同志誉为文武双全的民族英雄。范文澜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结合火热的革命斗争而逐步形成的,这与从书本上学马克思主义大不相同。1939年,范文澜在河南确山竹沟镇期间,学习进步书籍和马克思主义著作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前线战事紧张激烈,敌机到处轰炸,炮声隆隆,范文澜没有被这些所干扰,整日里一有时间就阅读手边的进步书籍。即使在饭馆里,他也手不释卷,深入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进步思想。他夜以继日地学习,孜孜不倦地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夜间伏在小灯下,圈圈点点著作中的一些观点,通过刻苦学习,范文澜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1940年,按照中央党组织的安排,范文澜从游击区来到延安。担任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接受了主编一部中国通史的任务。范文澜于1941年著成第一版(延安版)《中国通史简编》,这部著作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著作,范文澜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对以前所熟悉的传统文化经史典籍详细分析,运用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对历史进行从新认识,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获得更加深刻而独到的理解。

1940年,根据上级领导指示,范文澜来到延安,先后担任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室主任,范文澜在延安期间,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由于这一时期也是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毛泽东思想重要形成时期,毛泽东在当时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重要文章,对于范文澜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有着很大的影响。1942年,延安开展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内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反对危害党内的错误思想路线,同时,提出了正确的对于中国革命性质路线、方针、策略以及前途认识的新的思想。这些新的思想,对于范文澜都有着很深的影响,范文澜认真学习,仔细研究毛泽东思想理论,用心体会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同时,范文澜准确把握这一基本经验,进一步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使自己的理论理论认识得到升华。另外,范文澜还运用发展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揭示总结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事物进行全面的研究,在行动和思想上坚决摒弃教条主义的恶劣作风以及主观、片面的思想方法。1941年,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的《序》中,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开宗明义即强调要想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则,推动社会顺利地向一定目标前进,必须深入研究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通过了解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共同性和特殊性,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社会顺利地向前发展。1942年,在中共中央学习组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作了关于古今中外法的讲话,毛泽东站在马克思主义者党史研究的角度,提出了研究任何问题,都要把问题放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一定历史条件下去研究,根据研究对象所处的历史过程去研究的基本方法。毛泽东的这个讲话,正是出于全党整风运动期间,因此,对于在行动和思想上坚决破除教条主义的恶劣作风以及主观、片面的思想方法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全党整风运动的重要的思想武器。范文澜对毛泽东关于古今中外法的讲话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指出:毛泽东所提倡的古今中外法言简意赅,是辩证分析思想方法之精髓,是发展地、联系地、全面地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古今中外法,简洁、集中、明确地阐发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方法论,对如何贯彻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等理论,贯彻落实破除教条主义的恶劣作风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领和精华。范文澜到达延安之后,由于工作性质以及工作需要,直接接触和学习毛泽东思想以及马列主义理论。这使他更加提升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为编撰《中国通史简编》作出卓越的建树,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以历史主义原则评价历史人物

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术界出现了一些左的思潮。20世纪50年代初,范文澜接到一封读者来信,信中说中国三千年来,历朝历代统治者没有一个好东西,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过程中,坐江山的帝王都是坏蛋。对于这种观点,范文澜非常重视,他指出: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历史主义原则。范文澜旗帜鲜明地提出,在历史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封建王朝及其统治者在历史上的作用,范文澜认为,应该以历史主义态度,充分肯定一些封建王朝的统治者,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分析历史人物。范文澜在一些重要的学术讨论会上接连发表讲话,严肃批评了史学界存在的抽象地宣读理论、脱离史实的不正学风。同时,范文澜还严厉批评了史学界当时流行的打倒帝王将相论范文澜指出,这些貌似革命的论调和表象,严重影响着人们对于历史的客观研究,对史学研究危害极大。

范文澜治学严谨,它不仅强烈反对抽象地宣读理论、脱离史实的不正学风,还在具体实践中认真把握这一理论。范文澜经常反省自我,对于自己从前的理论错误能够开展自我批评。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在思想上提高了认识,范文澜开始对《中国通史简编》(延安版)进行自我批评。并且重新修订《中国通史简编》,在新修订的《中国通史简编》中,范文澜成功运用了历史主义原则,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更加客观,能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如:范文澜在评价汉武帝的时候,能够对汉武帝的特殊功勋给与高度评价,称汉武帝是有特殊功勋的历史人物,同时,他也批评了汉武帝连年对匈奴用兵,导致国内各种矛盾都激化的错误。在评价唐太宗李世民时,范文澜从大局出发,高度评价了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少见的明君,能够知人善任,是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对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范文澜也批评了唐太宗取得巨大功业成就后,也滋长了享乐心和骄矜心。范文澜以历史主义原则评价历史人物,客观真实,精到而富有新意。

三、20世纪史学发展里程碑《中国通史简编》

中外历史论文范文篇3

系个体,而历史则由客观的事实变成了同样需要阐释理解的“镜像物”,成为“镜中的历史”,文学文本和其他的社会“事实”,如报纸、杂志、教科书、日记乃至法院、教会、政府、家庭本质上并无区别,都是“话语-权力”的表现形式,是意义深远的社会调节行为。在新历史主义者眼中,艺术作品不是历史经验在上面留下印记的被动的外表,而是历史经验形成和再形成的创造性动因之一。这样,文学不仅仅成为与历史并列的“学问”,而且对历史研究有着自己的能动作用,文学与历史呈现出一种“互为文本”的状态。

一、文学研究的历史回归:新历史主义与20世纪文论思潮

纵观西方文论发展史,20世纪的文学批评可以粗略地分为非历史主义的和历史主义的两种。非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割断文学与作者、读者以及它所反映的世界的确切关系,抓住文学的语言特性展开理论和批评实践。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则强调文学是外在于它的一个更大的社会、历史、文化系统的一部分,对文学的理解依赖于对产生它的整个“大语境”的理解。

20世纪初期,受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影响,西方文论发生了重要转向。以俄国形式主义及布拉格学派为代表,文学的研究对象从作家或作家的心理、社会、历史等方面转移集中到文学作品本身的形式、语言、语义等方面的“内部研究”,在研究中突出科学性和客观性。结构主义、符号学直接借用语言学模式来分析文学现象,把本文视为能指和所指的完整统一体,却忽略了其中的个性、差异、非中心化以及社会历史具体性;阐释学的“本文”虽具有基于个体自我阐释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重视读者的地位和作用,但对文学与具体历史如政治、权力和文化的关系仍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后结构主义者如德里达和巴尔特从否定文本结构中心和终极意义入手把本文视为能指游戏和能指碎片、认定文本中别无一物,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强调阐释的权利和自由。但在否定作品意义和作者权威的同时,实际上也斩断了作品与作者、时代、以及历史之间的联系,将文本仅仅看成一种符号的游戏。

“新历史主义”是作为一系列非历史主义文论和后结构主义的挑战者应运而生的。新历史主义将解构主义颠倒的传统再颠倒过来,重新注重艺术与人生、本文与历史现实的关系,它致力于重建历史文化语境,强调文学与其语境之间的相互塑造。在文艺复兴领域的一系列批评实践过程中,新历史主义的倡导者格林布拉特始终将文学作为文化和历史语境的一部分,一反各种非历史主义批评把文学艺术作品看作是与社会生活无关的实体、看作是语言游戏等观念,在文学研究领域以特有的方式回归了“历史”。在莎士比亚的戏剧解读中,新历史主义不是封闭地深究戏剧语言本身的含义,而是不断地联系与之相关的各种历史情境、历史文本、以及现代语境,作出开放性的理解和阐释。由此看来,新历史主义重新关注“历史”,在西方批评史上是向传统历史主义的一种“根”的回归。但是它已经走过了“反历史主义的历程”,打上了反历史主义的深刻烙印,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彻底地回到过去,而是一种“螺旋上升运动”,一种更高层次的回归即超越。在对文学的历史作用的强调上新历史主义超越了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语义学、符号学及结构主义等批评话语的封闭性,体现了“新历史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通之处。但它所回归的“历史”又不是马克思主义所着力考察的以政治、经济制度为主的社会状况,而是一种“文化性”的历史。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如阿尔都塞和马歇雷“发现”了本文同意识形态、再生产的联系,但对于新历史主义研究中极为关注的权力、性等因素的支配作用却极少涉猎。在强调文学和社会生活的互相渗透、以及重建什么样的历史问题上,新历史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相通中又存在着不同。“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将文学艺术作为离经济基础较远的意识形态,除受经济基础的最终制约外,更直接地受到上层建筑中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文学艺术的发展有相当的自主性。由之而发展出的社会历史学批评,将文学作为整个社会历史的产物,他们要重建的作为文学背景的‘历史’实际上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状况和作家的阶级立场、思想状况、审美趣味等。而新历史主义回归的‘历史’则更关注一些文化碎片构筑起来的偏重精神文化性的‘历史’,这种历史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新历史主义在强调‘文本的历史性’的同时深入地挖掘了‘历史的文本性’,显示出与马克思主义的若干差异,它企图把马克思主义和现代文化批评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历史主义批评。它尝试将马克思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相结合,将历史纬度输入到后结构主义批评当中。”“新历史主义”之所以“新”就在于它回归历史的方式是独特的,而不是简单地回复到旧历史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

二、新历史主义研究对象的形成原因:

新历史主义在研究对象上的与众不同是高扬其理论大旗的重要保证。在文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一种文论的形成和发展都不是横空出世的。传统历史主义对研究对象的主张是基于当时的历史观念和哲学思潮;20世纪文论研究对象的转向是基于一系列语言学和文学观念的革新;新历史主义则受到了新史学精神、喻说理论、以及文化思潮转型的诸多影响,才得以对文学的研究对象作出自己的回答。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

[2]徐润拓.《马克思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批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2期.

[3]杨正润.《文学的“颠覆”和“抑制”――新历史主义的文学功能论和意识形态论述评》.《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3期.

  •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学的困惑范例(12篇)
  • 下一篇:<关于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范例(1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