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乒乓球教学;青少年;非智力因素;培养
前言
步入21世纪,随着2008年奥运会和2009年十一运会的召开,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运动对于青少年的非智力资源的培养。体育能增强人的体质,体质的增强又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其中,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它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开展各项学习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这项运动是集健身、竞技和娱乐为一体的运动,也是世界上开展得十分广泛且受人们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素有“第二球类”之称。它的设备比较简单,在室内、外都可以进行,运动量可大、可小,是不同年龄、不同身体条件的人都可以参加的全民性的体育活动。因此,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高的锻炼价值,比较容易开展和普及。经常参加这项运动可以发展人的灵敏性和协调性,提高动作的速度和上、下肢活动的能力。改善人的心脑血管系统的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并能培养人的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品质。
因此,非智力因素与乒乓球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针对这一关系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了乒乓球教学对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为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从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杨集镇中心小学六年级随机抽取100名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和查阅CNKJ、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等数据库中与本文有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1.2.2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97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7%。
1.2.3观察法
在教学期间通过观察乒乓球教学课,观察青少年的学习情况及训练情况。
2.2.4逻辑分析法
通过收集的资料与数据,进行归纳与总结,得出结论。
1.2.5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对研究过程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非智力因素的提出
国内外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现状不一。国外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并且随着人们对非智力因素重视程度的加深,已经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而国内的研究起步却比较晚,直到1981年,吴福元教授才正式提出“非智力因素”。
然而国内外对于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学者却没有提出统一的看法,基本认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即除智力或能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等;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对认知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等。本文所指的就是狭义上的非智力因素。
2.2非智力因素的构成
2.3非智力因素的内容在乒乓球教学中的培养
2.3.1动机的培养
动机是直接引起、推动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因。它是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因素,是人们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
由表2可得,青少年参加乒乓球运动的目的中以丰富自己的体育文化知识所占比例最多,占59.79%,其次是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占57.73%。崇拜明星而模仿的较少,占7.22%,为得到老师家长同学好评而参加乒乓球运动的没有。可见青少年参加乒乓球的动机有内部和外部动机决定。
因此,培养青少年运动动机的方法有:第一,适当安排游戏、竞赛,增加乒乓球趣味性。因为娱乐和有趣是青少年参与乒乓球运动和锻炼活动的主要原因,失去了娱乐性,青少年就失去了参与乒乓球活动的主要动力。第二,创设新颖的练习内容、方法,启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安排新颖的练习内容与方法,可将青少年引入到新的认知矛盾之中,诱发他们对乒乓球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对新的技能、新方法产生惊奇与疑问,想要尝试与探索。第三,经常性的活动,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在以小组或班级的形式开展活动时,可将乒乓球学习和锻炼活动与集体荣誉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归属需要,促使他们为自身所在的集体而努力,加强自己的乒乓球学习与锻炼。第四,给学生选择乒乓球活动的机会,满足他们的自主要求。允许青少年根据自己的技能和体能状况去选择自己的体育活动内容和标准,使他们的自主感和责任心提高,激发他们学习乒乓球的成就动机,更自觉和主动的设计与实现学练标准,完成更具有挑战性的成就目标。
2.3.2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积极认识、探究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
从表3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学习乒乓球的兴趣不一样,非常喜欢的没有,不喜欢的占2.1%,一般喜欢的占17.5%。但是通过经验可知青少年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以惊人的毅力专心致志去实现目标。无论是看电视,还是看报纸、杂志,总是首先注意有关乒乓球方面的信息,对乒乓球运动十分向往,并富有深厚的感情。而且一有机会,还要亲自参与到这项运动中去,从中获取无穷的乐趣。反之,情绪就会低落,注意力就会分散,神散而心疲。
培养青少年学习乒乓球的兴趣:首先要满足青少年的运动需要。运动需要会促使学生对所渴求学习或参与的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其次,根据学生现有的技能水平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而且要注意提高青少年的运动技能水平,培养他们的爱好。第三,注意运动内容的新奇性与适合性。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教法,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安排学习内容。
2.3.3情感的培养
情感一般指个体通过社会化过程发展起来的特殊心理现象,因此,多与社会文化、个体社会需求的满足相联系。在使用情感的概念时,人们侧重于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它是内在的、稳定的、意识性的,往往无明显表情和行为冲动伴随,故又称高级社会性情感。对动物则不使用“情感”一词。
从表4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关注乒乓球的相关信息并不是很多,一般在59.8%。但是青少年在学习中总是伴有主观的情感,而情感又是在认知过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观察,当青少年对乒乓球运动的需要和兴趣得到满足时,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这种情感体验越深,学习情绪就越高涨,学习效果也就越好。反之,青少年就会感到压抑,厌倦,情绪低落。
因此在乒乓球教学中首先要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只有较高的动机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孜孜不倦的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其次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性,尊重和爱护青少年。再次教师制定合理的目标,让青少年体会成功。因为,青少年体会到成功,就越有兴趣去学习乒乓球。鉴于此,体育教师要积极促使青少年形成运动兴趣和成功的良性循环,使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技能。
2.3.4意志的培养
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就是意志。
从表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参加乒乓球运动的持续时间不等,持续时间在30-60min最多为45.3%。而在乒乓球教学中,青少年不仅需要克服学习教材所遇到的困难,而且还要克服外界环境等种种不利因素的干扰。因此,学生的意志对完成乒乓球教学的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而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品质主要有:第一,在传授技术的同时,有计划的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品质。第二,要有严格的要求,通过艰苦的训练来培养。第三,将意志品质的培养列入教学大纲。
2.3.5性格的培养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性格对于我们教练员选材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性格一方面反映人的行为取向,它可以从外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性格还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动机和态度,但动机和态度却很不一样。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个性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区别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明显的和主要的差别所在。它直接调节和反映人的行为方式,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最高层次。坚强的性格可以促进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或弥补能力的不足,反之,成为智力活动的障碍。
因此教师首先要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来激发青少年学习的兴趣,其次给青少年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尊重青少年的生理、心理需要。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青少年参加乒乓球运动的动机大多是个人的兴趣,丰富自己的体育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以及健身的需要。
3.1.2大多青少年对乒乓球运动感兴趣,而且关注乒乓球相关信息的程度和参与乒乓球运动的持续时间不同。
3.1.3乒乓球教学与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密切的关系。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需要通过乒乓球教学实现,而利用乒乓球教学特有的优势又可以培养青少年非智力因素。
3.2建议
我们强调培养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可根据乒乓球教学的特有优势,开发青少年智力的同时,在教学中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保证青少年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做一个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3.2.1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充分调动青少年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如结合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施进行教学。
3.2.2教师要加强对青少年学习活动的指导,如进行分组教学并分层指导来培养青少年浓厚的学习兴趣。
3.2.3教师要加强青少年个性品质的培养,如在训练比赛中根据青少年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方法,并让青少年在不同的情况下完成多种练习。
参考文献:
[1]沈德立主编.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祝蓓里.对青年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86年第5期.
[3]吴福元.大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J].教育研究1987年第5期.
[4]燕国材.论非智力因家及其在教育工作中的意义[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5]燕国材、马加乐.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6]赵万润.乒乓球运动特点及防守与进攻[J].山东体育科技,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1995年第2期.
[7]周郁秋.心理学基础[M].2004年12月.
[8]魏秋珍.乒乓球教学与训练[M].2004年04月.
[9]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附件:
影响青少年乒乓球运动的重要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
性别--------年级---------
1.你喜欢乒乓球这项运动吗?()
A.喜欢B.一般喜欢C.不喜欢D.非常不喜欢
2.你一般参加乒乓球运动的时间是多长?()
A.十分钟之二十分钟B.二十分钟至三十分钟C.三十分钟至一个小时D一个小时以上E.根据自己的心情而定
3.你参加乒乓球的目的是什么?(多选)()
A.个人的兴趣爱好
B.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
C.个人荣誉
D.崇拜明星而模仿
E.丰富自己的体育文化知识F.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G.健身的需要
J.其他
4.你经常和同学、老师、家长一起聊乒乓球运动吗?()
A.经常B.偶尔C.和家长、老师聊不和同龄人聊D.和同龄人聊但不和家长、老师聊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青少年生命教育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首倡者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seligmenm.e)。积极心理学与传统的病理性心理学不同,它不是把研究视野专注于消极、障碍、病态心理等负性方面,而是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用一种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并以此来激发个体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使生命过得更有意义。
一、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状
我国长时间内没有把生命教育作为一个体系重视起来,只是在部分课程教育中有所体现。直到2000年前后,随着中学和大学校园中自杀事件的不断出现,才开始被关注。生命教育得以重视源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之后,2005年3月上海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这是政府教育部门第一次明确了生命教育的定义,但它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的教育。继上海之后,其他一些省市的中小学校也相继开展了生命教育,主要是以珍惜生命、日常生活安全知识、面对突发事件如何生存等教育为主。[1]目前高校实施生命教育几乎还是空白。
从国内外生命教育近四十年的实践历程来看,它是从控制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这一残酷现实开始的,而2007年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我国自杀状况及其对策》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青少年自杀现象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有低龄化倾向。我国卫生部门在2007年“世界预防自杀日”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自杀在青少年死因中列首位,有近30%的中学生在走进校门的那一刻,感到心情郁闷、紧张、厌烦、焦虑甚至恐惧。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调查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危机事件频发正暴露出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推动,但很多东西照搬西方的模式,还没有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体系,在实施生命教育过程中难免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在生命教育的理念上存在误区。在现行的教育中,大多是从近几年来青少年越来越高的自杀率、犯罪率等残酷的现实而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而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多限于教育青少年要预防自杀、珍惜生命的理性层面上,仅仅将生命教育看成降低青少年自杀率的工具,当成解决青少年生命问题的权宜之计,并没有对生命教育进行更全面更科学的解读;不是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情绪智力、发挥自身的潜能、塑造完美人格品质等积极层面对生命教育进行思考。
情绪教育的缺失。情绪教育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教育观念,主张教育不应只重视理性知识的传授,也应当培养青少年的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指的是认识自己的情绪、克制冲动、延迟满足、自我激励,认识他人的情绪,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2]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一书中的研究发现:人生的成就与eq(情商)的关系远大于iq(智商)。我国的情绪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较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更加重视青少年理性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情绪智力的培养。
生命教育多维网络系统建构还不到位。生命教育是一项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系统工程,但目前家庭、学校、社会各自的生命教育活动单一,缺乏互动和交流,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生命教育网络系统。在家庭环境中的生命教育一般是隐性的,无计划、无规律,内容往往比较零碎;学校的生命教育通常是
接受生命理论知识的学习,一般没有将这些理论知识内化变成自己的价值取向;而社会却极少有专门针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使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在社会中很容易形成真空地带。因此,充分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生命教育资源,调动各方的积极因素,构建生命教育多维网络系统,已是推进生命教育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主张对人性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研究个体如何更好的发展、生活,让人学会分享幸福、创造快乐,使其具有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保持生命最佳状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积极的情绪
积极的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重点是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以及充满希望并乐观地面对未来。积极情绪目前比较公认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六大类:快乐、兴趣、满足、自豪、爱和感恩。
(二)积极的人格特征
所谓积极人格指的是个体能在生活中不断主动追求幸福并时时体验到这种幸福,同时又能使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积极人格理论强调要研究积极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共同拥有六大类美德:智慧、勇敢、仁爱、公正、克己和超越自我,具体包括诚实、热情、感恩等24种人格特质。
(三)积极的组织系统
积极的组织系统主要研究如何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生命教育资源,调动各方的积极因素,构建生命教育多维网络系统,以便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的情绪智力,发挥潜能,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williams等人的研究证实: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和朋友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方式。[3]
三、积极心理学理念对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启示
(一)倡导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带来新的价值取向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青少年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挖掘潜能,以促进青少年更好的发展。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生命教育,不应该仅局限于自杀、抑郁、焦虑等消极层面,而应着眼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情绪智力、发挥潜能、塑造完美人格品质等积极层面。倡导积极的生命教育,不仅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积极生命教育不仅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使生命过得更有意义。
(二)培养良好的情绪智力,是我国青少年积极生命教育的关键
情绪智力水平不是由遗传所决定的,是经后天的学习和经验而不断提高的,因此,拥有高水平的情绪智力并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培养良好的情绪智力主要体现在:(1)认识自我情绪的能力,就是能认识自己的感觉、情绪、动机、性格和基本的价值取向等,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2)妥善管理自我情绪的能力,就是对自己的快乐、愤怒、恐惧、爱、厌恶、悲伤、焦虑等体验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协调。(3)自我激励的能力,就是面对自己欲实现的目标,随时进行自我鞭策、自我说服,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遇到的挫折。(4)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就是对他人的各种感受,能“设身处地”地进行直觉判断。了解他人的情绪、动机等,并能做出适度的反应。比如,在人际交往中,能从对方的语言及其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姿势等透露的情绪情感做出判断。(5)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就是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一个人的人缘、人际和谐程度都和这项能力有关。
(三)塑造完美的人格品质,是我国青少年积极生命教育的终极价值目标
积极生命教育要把培养和发展青少年积极人格品质、进而拥有那些品质作为终极价值目标,使青少年学会用自己的美德与优势去积极面对生活,体验成功和成长的快乐与价值感,建立自尊和自信,使青少年接纳自己,关爱他人,热爱生活,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和克服遇到的挫折,学会积极地适应环境,学会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四)构建多维教育组织系统,为我国青少年积极生命教育搭建了平台
积极的生命教育是个系统的工程,青少年情绪智力的培养、潜能的发挥、人格品质的塑造、生命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家庭的配合、学校的推进、社会的支持,三者缺一不可。
家庭在青少年生命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持有一种积极健康
、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给孩子塑造一个充满温馨的家庭氛围,孩子便能从中体验到生命的快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怀着积极关爱的心态去看待外面的一切生命现象,领略到生命的真谛。
目前,学校生命教育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倡导积极的生命教育理念;完善生命教育体制,构建优秀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多学科渗透生命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生命教育,学校日常生活与管理方面渗透生命教育等。
生命教育除了家庭、学校努力之外,也离不开社会的大力支持。社会要承担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抵制不良文化的重任,通过舆论、媒体大力宣传生命的可贵和生存的意义。同时,为了加强青少年生命教育,社会可以建立专门的生命教育机构,完善其机构管理机制,提高其机构人员的专业素质,广泛开展有关生命教育的专题活动,为青少年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许海元.中外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启示[j].中国学校卫生,2008,(10).
[2]高健.大学生情绪智力与情绪稳定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5).
关键词:舞蹈教育;必要性;青少年;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的执行过程中应当注重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美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舞蹈教育是美育中具有较为独特的美感价值的艺术形式表现,对青少年的成长和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要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中舞蹈教育的比重。
1.有利于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
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教育者在素质教育中要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从教育方式上来说,需要用一种直观的教育模式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进行实践环节的培养。舞蹈通过对真实生活中美德的升华对青少年有较好的影响,能让青少年在学习的时候对其所蕴含的含义和道德产生一定思考,对青少年的道德素养有一定的影响。在素质教育阶段应该针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进行舞蹈教育,这样才会对青少年产生更大的道德品质助益。
2.有利于青少年智力的发展
舞蹈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智力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舞蹈的审美特性能促使青少年对舞蹈动作所代表的情感与含义进行思考,在强化青少年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同时,还能促进青少年对生活中的一些美的存在加以思考,并将这种美感经过抽象思维的升华与舞蹈的动作形式结合在一起,加强对舞蹈的学习与认识,发展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舞蹈是一种模仿性较强的艺术,通过青少年自身的模仿过程体会到的关于舞蹈的感情和精神,利用联想思维进行联系和分析,对青少年的各种思维都有一定的训练,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智力提高。
3.有利于青少年气质的培养
舞蹈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气质培养体现在两方面,分别是对青少年艺术气质的培养和对青少年形体气质的培养。
青少年艺术气质的培养是舞蹈教育带给青少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舞蹈动作能对人的心理世界进行陶冶和锤炼。沉浸在舞蹈学习中,青少年能够更多地发现艺术的魅力,提高对于艺术的欣赏能力,并且不断把自身的欣赏趣味往更加艺术化的方向引领,在无形中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气质。
舞蹈对于青少年的形体训练作用更大。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适当的形体训练可以对青少年的不良体态进行纠正,也可以塑造青少年在发育期中的健美肢体。舞蹈动作对青少年的协调性和身体要求比较高,所以舞蹈教育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动作协调性和血液循环,改善青少年生长发育时期的身体状况,促进其身高生长及肌肉的拉伸等,对其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都有着较大的改善。
4.有利于青少年审美情趣的培养
舞蹈是艺术形式中借助人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心理状态做出的最具有审美情趣的表达方式,一般情况下舞蹈所体现出的情感可以对人的心灵造成较大的震撼,使得人们能够较为直接地体会到舞蹈所带来的感情。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执行过程中,这种途径为青少年培养正常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情趣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可以使青少年产生正确的审美观。舞蹈教育就能让青少年在接触不到很多艺术形式的情况下对艺术的评价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和体会,提高青少年对于艺术的欣赏标准,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5.有利于青少年人格的完善
好的艺术对人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舞蹈对青少年而言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抒发自身感情、消解不良情绪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舞蹈的训练过程一般都不会很容易,这样也能训练青少年吃苦耐劳的意识,增强青少年的意志力,使青少年的人格更加完善。
舞蹈教育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帮助。针对目前舞蹈教育并不受重视的现象,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行政人员都应该在这方面引起注意,确保舞蹈教育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中占有一定地位,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多力雅.舞蹈教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青春岁月,2013(23):62―63.
[2]董玮华.舞蹈教育如何在广大青少年中真正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