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茶道文化范例(3篇)

栏目:报告范文

茶道文化范文

它们更加注重茶之人文精神的表达与呈现,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或是传达一种时代的精神。

“世博”十大名茶

2009年,经过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上海市茶叶学会和“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招管会的评选,安溪铁观音、都匀毛尖、湖南黑茶、西湖龙井、武夷岩茶、祁门红茶、六安瓜片、天目湖白茶、“张一元”花茶、福鼎白茶(太姥银针)戴上了“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桂冠,进入世博会联合国馆,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代表“中国茶叶国家队”集体亮相,向全世界展示中国茶的无限风采和无穷魅力。

这十大传统名茶都是“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招管会从现有16家传统历史名茶中确定的,人选联合国馆的中国名茶严格限制为10种,并涵盖六大茶类。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开播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是中国首部全面探寻世界茶文化的纪录片,一共分为六个篇幅,为“土地和手掌的温度”、“路的尽头”、“烧水煮茶的事”、“他乡,故乡”、“时间为茶而停下”以及“一碗茶汤见人情”,分别从茶的种类、历史、传播、制作等角度完整呈现的关于茶的故事。

纪录片从确定选题到完成,历时两年,其中前期策划就有半年。摄制组穿越了遍布全球的茶叶国度,深度走访了全世界200余位“茶人”。最终,摄制组精选了其中60余位“茶人”的茶话茶事,讲述了茶地的自然奇观、神秘的制茶工艺、各国的茶道以及茶与人的故事。2013年11月18日央视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栏目首播。

央视十套《茶叶之路》开播

由中国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主导录制的《大型媒体行动-茶叶之路》于2012年7月6日在中国茶乡福建省武夷山市举行发车仪式。

“茶叶之路”是中国古代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最著名的国际商贸通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由山西商帮主导,途经江西、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穿越蒙古国,最终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全程近两万公里。《大型媒体行动-茶叶之路》以重走“茶叶之路”的方式,沿途拜访茶路遗存,探寻湮没在历史中的中俄茶叶贸易盛况,展现中国茶文化魅力。

云南马帮进京

300多年前,云南普洱贡茶进京,在云南产地上驮时有些是生茶,历经马帮运行过程中5个多月不同地域和不同气温下的“自然发酵”,其色味“誉享京华”。为再现普洱茶这一神奇的品性,2005年5月1日,一支打着“云南普洱・瑞贡京城”旗号的马队,从云南出发,历经5个多月的时间,马背上驮着普洱茶,行走了4100多公里,于当年10月10日进入北京地界。

这支由120匹马、43名赶马人、20多名管理和后勤人员组成的普洱茶马队重走了300年前的贡茶之旅。通过此次事件,越来越多人关注茶马古道与普洱茶文化。

《印象大红袍》首演

2010年3月29日,由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总导演的《印象大红袍》在福建武夷山正式公演。

《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的推出,打破了固有的“白天登山观景,九曲泛舟漂流”的传统旅游方式与审美方式,把悠远厚重的茶文化内涵用艺术形式予以再现,使之成为可触摸、可感受的文化旅游项目,和美丽的自然山水浓缩成以一场高水准的艺术盛宴。

与其它4个“印象系列”作品不同的是,《印象大红袍》突出故事性和参与性,不仅展示了茶史、各个制茶工艺,还讲述了大红袍的来历,一杯茶所带来的幸福和感悟。

全民饮茶日

“全民饮茶日”的倡议于2005年春天。在“中国(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期间,在杭的八家国家茶叶科研、教育、文化专业机构和社会团体提出了“倡导‘茶为国饮’,打造‘杭为茶都’”倡议书,来自全国各地的茶人、爱茶人以及专家学者在杭州西子湖畔建议设立“全民饮茶日”,专家们呼吁,通过“全民饮茶日”,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年轻人爱上饮茶,“使饮茶真正成为国饮”。2009年,作为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活动之一的首届“全民饮茶日”活动,于4月20日(谷雨日)举行。此后,全国各地许多城市也相继举办了“全民饮茶日”这一活动。

福州茉莉花茶申遗成功

福州将两大特产茉莉花和茶结合在一起,产生了著名的福州茉莉花茶,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2014年4月29日,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遗产指导和科学委员会会议,经过投票表决,福州茉莉花种植和茶文化系统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此次申遗成功,强化了福州作为茉莉花茶世界发源地的地位,并将推动茉莉花茶的保护与发展。

名茶传统制作技艺“申遗”

中国人植茶、制茶、饮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茶叶在历史上长期作为连接中国与东西方世界重要的贸易产品和文化纽带。因此,承认茶在中华民族文化史的重要地位,保护中国茶传统制作工艺,意义重大。从2006年开始,国务院公布的数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青茶、白茶、花茶制作工艺赫然在列。中国主要茶类制作工艺能够从文化遗产的高度被重视和保护,不仅日渐成为传播茶文化、丰富大众生活的重要内容,也必将成为茶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中国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单

2010年,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和《中国茶叶》杂志、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网联合组建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连续开展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评估工作。2011年年底,最终完成了对93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评估,并于2012年了“201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与以往单纯以面积、产量、产值等要素衡量产业发展实力不同,品牌价值综合考量了品牌的成长性、累积性和稳定性等多方面因素,并通过品牌收益、品牌强度乘数和品牌忠诚度因子等品牌指标得以实现品牌价值的量化。数年来,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的重要性已得到了品牌建设主体与消费者的共同认可。

茶道文化范文

在中国古代的西南边疆,运送茶叶,丝绸、生活用具等物资,沿路进行商贸互市的“帮”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四川地区盛产茶叶,在将茶叶运送进入藏区的同时也换取当地的匹、牦牛等,即形成了最早时期川藏线的“茶互市”。至唐宋时期,茶贸易兴盛,四川地区的茶叶经青海运至藏区,又形成了商贸繁荣的青藏线。此时,云南至的商贸通道滇藏线也已展开,自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后,为便于与内地的经济、文化往来,中央在藏区广设驿站,滇藏线得以空前发展,并从空间上集中表现为三个部分:以西双版纳、普洱等产茶区为起点至大理的茶道,以大理为起点经丽江入藏的商道,以及以滇藏毗邻区域为主的入藏通道。川藏线、青藏线、滇藏线构成了复杂蜿蜒的中国西南地区,甚至中国与西部邻近国家之间商贸交易网络中最重要的三条线路。

茶互市虽然存在已久,但“茶古道”却自1990年代初才成为文化遗产、民族学、民俗学等研究领域中一个有着重要影响的学术符号,逐步普及开来。并通过图书、电视纪录片中对茶古道的追溯、剖析,又增添了震撼人心的历史与文化色彩,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目光。

尽管在现代交通工具与交通网络日渐发达的当今社会,人们已不再依赖帮进行区域间的商贸交易与文化交流,但茶古道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对中国西南地区,以及中国与邻近国家如印度、尼泊尔、老挝、越南、缅甸等区域之间的文化与经济交融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也正是由于其深远的历史价值,近年来对茶古道的关注愈加升温,总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各个视角加强对茶古道的理论研究,比如源起、现状、走向、功能、线路等等;二是对茶古道开发的探索,比如与文化旅游的结合、与茶叶,尤其是普洱茶等商品的概念揉合、进行相关影视文学作品的创作等等;三是对茶古道的保护,比如将茶古道作为文化遗产进行资源普查与修缮,建设陈列展馆,使其历史意义得以传播与传承。近几年来,许多机构、专家都在积极呼吁茶古道应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进行申报,期望将这一曾经发挥过重要政治、文化、经济的要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此带动对茶古道这一集聚了多样性的文化形态和凝聚了不同民族的物质、行为与精神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毫无疑问,茶古道是历史留与我们的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然而正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对1964年的《威尼斯》里“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一言所解读的:“本真性是要保护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文化信息。”当我们将茶古道作为文化遗产来珍视保护的同时,也不得不考虑茶古道内含的文化形式、内容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差异与冲突。

首先,帮这一传统运输方式基本已被现代更为先进的交通系统所替代。使用帮运送物资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落后的路况与极其有限的生产技术决定的,尽管当今仍有一部分地区未完全实现公路、铁路等现代化交通通道,仍然需要匹、牦牛等作为主要或辅助的交通工具,但就滇川藏的整体情况而言,1957年后国家就修建了滇藏线、川藏线公路,运输速度与效率相比帮、牦牛不可同日而语。正如帮、锅头在历史舞台上逐步消失一样,与此同时,茶古道的核心功能――运输也就自然被削减了。

其次,茶互市这一传统交易方式已被现代贸易形式所替代。古代受到地形、距离等自然条件的约束,即便是邻近区域之间的商业交流也较为有限,帮对当时各个地区的商贸往来起到了无法比拟的作用。随着基础交通、通讯设施的修建与完善,便利的商业贸易也慢慢覆盖了过去被大川阻隔的村村寨寨,茶古道的另一核心功能――“以物易物”已成为历史。

第三,传统的生存方式正向着现代生产生活转变。茶古道沿线的居民生活在与外界不断的交流、交往中,必然对生产生活产生影响。尤其是近几年对茶古道线路的旅游产品开发,吸引了许多来自内地甚至国外的游客不断到来探访,加速了现代生活方式的进入,当地一些传统的生存方式也自然发生了改变,与之相顺应。

可见,茶古道在历史上最核心的功能已经发生了改变。然而用现今的眼光来看,茶古道综合性文化遗产廊道的特征却增强了。过去的茶古道是一条“商道”:如今的茶古道却是一条人文景观、生态景观、自然景观等因素多元交融的活态、丰富的“人道”,并继续影响着沿线居民的生活:

第一,茶古道仍然是中国西南地区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古道沿线生活着汉、彝、白、纳西、藏、哈尼、傣等多个少数民族,古时沿途进行物资交换的帮在将货物运送到各地的同时,促进了各个地区、民族之间文化因子的交流与融合。这种文化交流的活动沿袭至今,以滇、川、藏大三角为中心,向国内延伸至广西、贵州等地,向国外延伸至尼泊尔、印度等国家,形成了文化多样性集聚的长廊,古道沿线的民俗、宗教、服饰、语言等文化内容都呈现出多元的格局。

第二,茶古道仍然是区域商贸经济的通道。人背畜驮的“背贸易”虽然已成为历史,茶古道作为商贸线路在部分地区,还是服务于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即使在修建现代交通设施,打造区域经济线、面、圈时,这条最古老的商贸通道仍然能够起到不小的借鉴作用。

第三,以茶古道为中心线的文化旅游空间正在成型。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将滇、川、藏,乃至东南亚、南亚串联起来的茶古道沿线蕴藏着极其优厚的旅游资源,既有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也有丰富奇特的人文风光,封存多样性的文化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起了茶古道的探访热潮,古道沿线的不少地区,以其独特的地域性与民族性

为基础,建立起配套的基础设施、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服务链。形成了初具雏形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与个性气息的旅游产品与文化服务。

如果说1990年代初的茶古道还仅仅停留在通过学者们的考察、关注,作为一个民族学、文化学的学术名词提出,进行探讨、引发学术界的关注的话,今天茶古道已经突破学术层面研究,成为在传媒领域、文化旅游产业、民族文化建设及地方文化品牌等领域的共同关注。茶古道通过多角度的深入挖掘之后,其文化形象逐步由神秘、单一变得清晰、丰满,并通过各种不同的传播载体在大众文化背景下进入了普通民众生活,成为一个带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文化品牌。

茶古道从概念的系统提出至今近20年间,已经在旅游文化、茶文化等方面与大众文化消费市场产生驳接,不断挖掘和丰富其作为文化品牌的内涵外延。在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与融合进一步加快,在保护茶古道的过程中,可以以文化旅游市场的巨大带动作用为契机,借助文化品牌建设的方式,整合政府、社会和民间组织等多种力量,不断挖掘和丰富其文化内涵,有效提升其无形资产,从文化、经济双重角度丰富茶古道的自身文化形象与区域形象。从文化品牌保护与建设的角度看,茶古道的文化品牌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第一,细分资源,提升产品的品质与内涵。茶古道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留财富,同时也是一个丰富活态的综合性文化长廊,沿线的资源十分丰富多样。分类梳理这些资源,可以相应打造包装出类型多样的产品:

――以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修缮一批保存相对完好的古镇、古村、古建筑等,以茶古道为中心线,以散落分布在沿线的村寨为珠,串出一个具有整体性、规模性的古镇(村)群。如滇藏线上的重要节点大理、丽江,就有大理古镇、巍山古镇、喜洲白族村、大研古镇、束河古镇、白沙古镇等等数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村),除早已享誉于世的大理古镇、大研古镇外,其他的古镇(村)的国内外游客人数也在逐年增加,热忱寻访当地的历史文化。

――以生态文化资源为基础。滇、川、藏三地的地形、地貌、物种都十分奇特丰富。如昌都这一重要驿站,境内已建成金丝猴观赏区,还可观赏到昂曲河、扎曲河汇流成澜沧江的震撼景象。滇藏线在穿越云南西部与东部时是三流并流区,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共同奔腾在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形成独特的高山峡谷地貌。西双版纳与思茅地区气候环境非常适宜物种繁殖。西双版纳州的森林覆盖率在2009年就超过了78%,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使西双版纳犹如边境上点缀的绿宝石,每年被生态旅游所吸引的游客量都十分庞大。

――以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茶古道沿线经过的村镇少数民族繁多,除了从服饰装扮上显示出各个民族的风格特点,许多村寨中都还传习着当地独特的工艺技术、歌舞小调等等,洋溢着浓郁多彩的民族风情。比如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慢轮制陶、织锦,大理白族地区的扎染、木雕,藏族地区的锅庄舞、黑陶制器、酥油花等等,各地还有多项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技艺。

――以特色经济资源为基础。茶古道的源起就与茶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今天茶叶仍然是为茶古道增色的标签之一。比如川藏线的起点雅安、滇藏线的支线起点思茅都是著名茶叶产地,积淀的茶文化也十分深厚。雅安蒙顶山不仅是“有文字记载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地方”,唐代时茶叶还必须由僧人采制,进贡佛祖,与佛文化之间有着天缘地合的联系。思茅盛产普洱茶,曾基于产业与生态资源基础提出打造“绿色普洱、生态普洱、文化普洱”的旅游品牌,并于2007年更名普洱市,对普洱茶文化的重视可见一斑。借助正在升温的茶古道标签,沿线茶文化产业还将继续被推动发展。

――以宗教文化资源为基础。茶古道所贯穿的川、滇、藏三地主要信奉的是佛教,在各地均有为数不少的佛教文化空间与场所。比如的佛教圣殿布达拉宫,大理的崇圣寺,西双版纳的曼飞龙塔等等,不仅是当地人民的宗教寄望之处,也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文化体验、文化旅游的访客到来。

由此可见,茶古道沿线分布的资源不仅丰富多样,并且与现代生活、文化依然联系紧密,以这些资源为基础进行文化产品的创意与策划,有助于发挥茶古道的亮点与特色,加强古道与现代生活方式的交融,整体提升文化品牌的内涵与品质。

第二,多形式多渠道进行品牌传播。从品牌营销的角度来说,传播是展示品牌价值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不断传输、强化品牌形象与内涵的必要方式。茶古道品牌营销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形象宣传。从文化遗产长廊的层面说,茶古道既包含道路、建筑、自然景观等有形资源,又包含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等无形资源,但它首先是可视的、有形的。当今社会是媒体时代,可以多形式多渠道地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手持终端等方式对茶古道进行鲜活、生动的形象宣传,迅速、深刻、广泛地对人们传达其视觉印象。

――文化宣传。茶古道已有近2000年历史,帮长年行走在路上,不乏遭遇各种惊心动魄、艰难险阻的故事,千百年来口口相传既成了帮的传说,又是帮的精神。采用茶古道相关的素材,创作成为纪录片、电影、电视剧、动漫作品、文学作品等,将借助大众文化潮流向人们传播更深层的帮灵魂与古道灵魂。

――交流活动。随着茶古道被关注程度愈加上升,有关的主题交流活动也逐年增加。组织会展、论坛、实地考察、研究、体验等活动,有利于茶古道相关的国内外信息资讯的传递,也有利于广泛提升茶古道的品牌形象。

――遗产申报。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对其价值的肯定与认可。一方面它促进了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另一方面也能够带来更多的关注,并以此为动力推动当地形象、文化、经济的传播范围与传播速度。茶古道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留财富,不仅滇、川、藏等省区的政府及相关机构对其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国家层面也于2010年6月启动了保护措施,并正在积极进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茶道文化范文篇3

关键词:道德教育;茶文化;关系;探究

1茶的文化发展历程与道德文化的联系综述

任何一种文化的根源都是物质层面上的,而茶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其根源便是茶叶的演变。最初的茶叶产生在5000多年前,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关于茶的确切记载,最初茶是做药用,后来在最初的药用功能上,随着历史的发展又衍生出了“饮用”、“礼用”等功能。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论文品茶之风渐盛,而此行为推进了茶文化的发展。魏晋南北朝为文化史上三教开始融合的时期,故此茶文化的最初融入,便是儒家、道家、佛家的三教交融的思想,而非分批缀入,此点值得注意。而注意这一点的原因,在于,若茶叶中蕴含的文化,最初便是三教交融的文化,那么其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便有了根源。传统道德理念,是以礼教为首的一种宝贵精神品质。追求真理曰道,正直中和是德。魏晋时三教的文化精髓在品茶这一优雅行为中随着茶香渗透进了茶中,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此处可以确切知道茶文化中蕴含了道德文化。茶叶的本性自带有一种不偏不倚、正直倔强的品质,这种品质为历朝道德文化所看重,故此茶叶一经引入文教体系,其道德文化便彰显出来。我们知道,茶的本性便可说是道德水准,而其衍化的文化中又携带了道德文化元素,所以茶叶与道德教育是有巨大关联的。

2道德教育与茶文化的关系探究

想要探索茶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关系,首先要知道茶文化的主要内容。茶文化来源于茶叶、茶树,其最早的文化内容便是茶叶、茶树的本性,即茶性,次之,茶叶最初具有药用与饮用功能,药用在后期引入了中医文化,而饮用自衍化成茶道。茶道,实际上是包含茶艺、茶具、饮茶文化在内的一切茶的技艺,而茶德更是这种茶艺的精神提炼以及具象理论。在下文中,笔者将立足茶文化本身,从茶性、茶道、茶德三个方面,深入探究茶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2.1茶性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欲明茶性,必先知茶之理。茶的生长条件极为独特,其他植物,或要求少风少雨,或受限与季节条件,更多的是必须有肥沃的土地才能长成。而茶树,往往生长在高山低谷,人烟迹罕至之处,或是深山丘陵,餐风露雨之处。据科学研究,在茶树的生长条件中,碱性土地与潮湿空气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茶树往往低沉而直立,不争不艳,不偏不倚,卓尔大方。考究完茶的生理条件,茶的本来性质便不难得出,茶的第一点特性是生性顽强,能在极为恶劣的地方生长。这种特性,在道德层面,便是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高贵品质。根据茶的这一品性,很多诗人墨客,作家,画家都加以作品描述,在丰富茶文化的同时,又使得茶的坚忍不拔与自强不息得以传承,而在现代教育机构的道德教育中,例如学校,则可采取茶与其茶文化作为精神样本,将道德教育实际化,起到深层次的教育效果。茶的第二点茶性,便是茶的低沉直立。众所周知,古人往往寄情于景,托物言志,将眼见的事物给予人性化的道德评价,并有梅兰菊竹四君子之称,而这四君子都代表了不同的道德文化。例如,梅花的孤傲不群,兰花的优雅,的淡泊,竹子的不俗和谦虚都是用来彰显道德品质并起到教育作用。而茶叶本身具备了低沉直立的品质,表现为接地气不孤傲,优雅不做作,淡泊不空荡,谦虚而不自持,兼具四种美好的道德品质,更应该作为道德教育的模范。茶性的第三个特点,便是不偏不倚,卓尔大方。不偏不倚的品性,历来为人们所歌颂。因为这代表了正直的品质,当然,同样以正直出名的本性植物,有松,有竹,有白杨,有胡杨,但是茶树的不偏不倚是有其特色的。茶树往往不高,其不偏不倚,蕴含在其短小的身躯内,更彰显正直之气。无怪南明遗民见茶树而涕泣之。不偏不倚即指茶叶喜居本土,安居乐化,体现在道德教育上,即是要爱自己的祖国不能崇洋。

2.2茶道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茶道是广博的,其中既有优雅大方的茶艺,又有雕工精美巧夺天宫的茶具,亦有饮茶、泡茶的各种细节讲究,更有古人对茶的文化评价。其中不乏许多与道德教育有关的内容,例如,茶艺的优雅大方、茶具的精益求精、细细雕琢、品茶时的从容不迫、追崇自然、天人合一,甚至于自明清以来,市场上红极一时的茶馆、茶楼都是茶道的产物。由此又可知茶道的创新变化,因时而变。古人在道德教育上,往往主张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如此口耳相传。例如明朝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余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讲的就是传统教学的情况。另一方面,便是寓情于物,以物相较。例如传说中的临终前折箭之教,赵简子的赠书之教。而这两方面,在茶道中皆可做到。在品茶中,等水开、等茶香,可放松急躁的心境,培养耐心,这是物教的境界;而在品茶之时,如魏晋南北朝士人品茶,或是潮汕地区的功夫茶,都喜欢聚集品茶而言文化,这样,无形中亦起到文教的功能,所以有人说茶文化中自带道德教育,是极有道理的。茶道中的道德教育,尚且不止文化理论上的言传物教,而是实践上的道德推广。例如,紫砂壶的铸造需要极高超的技艺,极精细的工夫,这些不从实践中经历千百遍磨练是学不会的。这种茶具的精雕细琢精神,便有了茶道的自然教化功能,在实践层面推动了道德文化的教育。

2.3茶德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说到茶德与传统道德的关系,这里要理清二者的大小之辩。首先茶德的提炼来源于茶道,而茶道又是来源于士人、民间的品茶活动,最主要是士人阶级的研究探索,故此,茶德间接来源于士人文化,而士人文化又是传统道德的继承者和弘扬者,由此一看好像两者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别忘了茶性中本来就有道德影子存在,而且茶道中的道德,亦不止是传统道德文化上的品质,故此两者自有区别,应该说传统道德文化是共性,而茶德,是个性。或者说,茶德是传统道德体系中非常光辉的部分。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国门渐渐打开,人们接受了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我们不能说西方的文化对我们造成了伤害,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相互影响的。但是,我们所痛心的是中国的传统道德在西方的文化冲击下显得非常脆弱,也就是说我们的传统道德体系始终处于劣势地位,显得岌岌可危。如今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讲人们相互之间越来越不信任,人们相互之间显得越来越陌生,人们不愿意去帮助陌生的人,因为害怕被骗,人们不愿意冒着被讹诈的风险扶一个摔倒在马路上的老人。这就是社会存在的道德危机,而我们需要找到一个解决道德危机的入口,笔者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茶文化。因为,茶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同时茶德对人的约束不那么激烈,先得温文如玉,其对人道德冲击不会很大。人们在品茶的时候就能感受到这种文化的魅力。所以,在公民的道德教育中嵌入茶文化是非常恰当且合适的,一定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的民族目前的确存在一些道德危机,这是我们任何人都不愿意见到的。需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重拾人们的道德有很多办法,笔者认为重拾道德并非就要从茶文化入手,但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精华的部分对于公民的道德教育确实非常有帮助,笔者从茶文化入手,剖析了茶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关系,帮助人们找到重拾道德的一些思路,希望人们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尊重中国的传统道德体系,共建一个温良恭俭的社会、一个人人都有温度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J].福建茶叶,2015(5):58-60.

[2]刘瑞华.解读茶文化与思想道德之关联[J].福建茶叶,2016(2):245-246.

[3]孙汝建.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重建[J].海外华文教育,2014(4):384-394.

[4]陈文华.论中国茶道的形成历史及其主要特征与儒、释、道的关系[J].农业考古,2002(2):46-65.

[5]沈佐民,陈念,李年蛟.茶文化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8(3):49-52.

[6]朱红缨.基于专业教育的茶文化学体系研究[J].茶叶科学,2006(1):42-48.

[7]余悦.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5(7):7-18.

[8]张进军.中英茶文化比较及对中国茶文化传播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8):175-176+196.

[9]余悦.净慧法师对当代禅茶文化的贡献及其学术史意义[J].江汉论坛,2014(4):131-135.

  • 上一篇:岩土工程勘察与治理专业范例(12篇)
  • 下一篇:<茶道的知识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