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粮食产量;粮食价格;波动;格兰杰固果关系;滞后效应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73027)。
作者简介:何蒲明(1973-),男,湖北赤壁人,博士,长江大学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产品期货市场与粮食安全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1-0115-04收稿日期:2009-06-08
一、文献回顾
对我国粮食生产和价格波动问题,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张治华(1997)通过对粮食生产和价格之间的周期性变化分析,认为价格对我国粮食生产起着明显的调节和促进作用,同时粮食产量也引起价格的变动。由于粮食供给价格弹性比粮食需求价格弹性大,因而粮食价格对供给调节相对容易,对需求调节则比较困难。因此,冷崇总(1997)认为,价格对供给调节的滞后效应和对需求调节的即时效应结合而形成的时滞效应,往往使粮食市场偏离均衡价格,造成粮食价格发散波动。蒋乃华(1998)认为,粮食生产的波动是引起价格波动的最基本因素,而价格杠杆对调节农户的粮食生产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孙娅范等(1999)应用Grna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即粮食价格与粮食产量存在因果关系,粮食收购价格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要大于对粮食市场零售价格的影响。既然粮食价格波动与粮食生产波动存在密切的关系,粮食生产在短期内供给弹性非常小,产量的细微变动就会引起价格大的波动。胡岳岷(2001)认为我国粮食的周期性波动与价格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王跃梅(2004)认为我国应提高粮食价格的市场化程度,使粮食价格能够发挥粮食供求的导向作用。雷钦礼(2005)从农民种粮收益和农民种粮决策的角度,分析了粮食生产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认为要保持粮食逐年稳定增长,应对粮食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进行适当调控。王青华等(2006)从粮食生产的周期性波动角度分析了其对粮食的影响。他们认为,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在周期性的波动中增长,但增长和波幅在变小;粮食生产的波动影响供求平衡,引起价格的波动,从而影响粮食安全。冷崇总(2008)认为,粮食价格波动的经济效应主要是影响粮食生产、农民收入和市场价格总水平;要确保粮食价格基本稳定,避免其大幅度波动,应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价格服务体系,建立粮食价格调控体系,强化粮食市场价格监管。
上述学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分析以及二者的波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虽然也有实证研究,但只是从粮食产量和价格的周期性波动进行分析,缺乏对二者互动关系的研究。因此,从维持粮食生产和价格的相对稳定、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对二者的互动关系作进一步深入分析。
二、数据的选取与说明
现实中,影响粮食产量和供给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农户的种粮收益、粮食生产资料价格、劳动力投入的机会成本等,但粮食价格是最主要的因素,因为它基本上可以涵盖以上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选择粮食价格因素来研究它与粮食产量的相互影响问题。
由于粮食产量是一个比较大的绝对数,而粮食价格指数是一个相对数,为了便于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均取其相对数来进行分析。也就是,对于粮食生产,用粮食产量增长率(X)数据;对于粮食价格,也用粮食价格名义增长率(Y)数据(见表1)。
三、实证研究
粮食价格与产量的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常态,研究粮食价格波动对生产的影响是农业经济学中基本的核心问题之一,但在实证研究中该问题的解决却颇费思量,争论的焦点在于生产和价格的波动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迄今为止理论界对此还没有统一的结论。为了本文的立论,首先对这个问题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进行分析。在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时,首先应对各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若数据不满足平稳性要求,就不能断定检验出的因果关系是真实的,还是由于变量的非平稳性引起的“伪回归”。
1.粮食产量增长率和粮食价格增长率的ADF检验
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首先对粮食产量增长率和粮食价格名义增长率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2)。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粮食产量增长率和粮食价格增长率的水平时间序列是稳定的,服从一阶单整。
2.粮食产量增长率和粮食价格增长率的Johansen协整检验
本文利用基于向量自回归的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协整检验。实际检验中采用CE中无截矩项或无趋势项的方法,滞后期为1(结果见表3)。
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实证结果拒绝了并不存在协整方程的原假设而接受了存在一个协整方程的原假设,这意味着粮食产量增长率和粮食价格增长率两个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下存在着一个协整方程,同时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3.粮食产量增长率和粮食价格增长率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再对两个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见表4)。
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粮食产量增长率与粮食价格增长率互为格兰杰原因,即粮食产量的变化会引起粮食价格的变化,而粮食价格的变化也会引起粮食产量的变化。
4.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是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误差的反应,也即在扰动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新息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在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用脉冲响应函数来解读VAR模型中回归系数的应变量如何响应误差项的冲击,考察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值的影响。图1是模拟的脉冲响应路径曲线。实线是相应函数值,虚线是响应函数一倍标准差的置信带。纵轴表示因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响应程度(%),横轴表示实验设定的响应期数。
从图1-1看,当在本期给价格增长率一个标准差冲击后,产量增长率的变化会产生一个时滞,到第2期才开始有一定程度的正向响应;到第3期,这种响应有所减弱;其后响应程度进一步减弱,并趋于稳定。其经济含义在于,农民的经营决策一般是根据上期价格作出的,本期粮食价格的变化不会对当期的经营产生影响,而是对下期经营产生影响,所以本期粮食价格上涨,粮食产量在本期不会有变化。从而在图形上表现出一个时滞,但在第2期农民会扩大生产,从而粮食产量会增加;同时,由于农民获取市场化信息的渠道不畅通,在第3期农民会以为粮食价格会继续维持,所以继续大规模种植粮食,但此时市场化情况发生了变化,结果出现了“谷贱伤农”的局面。这种情况也正好与蛛网理论基本一致。从图1-2看,在第1期,价格增长率对产量增长率的一
个标准差新息有一个较小的负向响应;到第2期,这种负向响应变得较为强烈;到第3期才开始有一个较小程度的正向响应;其后响应程度开始减弱,并趋于稳定。这说明粮食产量的变化在其后的两期会对粮食价格产生反向影响。
5.方差分解
预测方差分解描述的是向量自回归模型中各变量的冲击对系统变量动态变化的相对重要性,从而了解各变量冲击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比较这种相对重要信息随时间的变化,就可以估计出该变量的作用时滞,还可估计出各变量效应的相对大小(结果见表5)。
在表5中,粮食产量增长率的波动主要受自身影响在第1期和第2期表现明显,从第3期开始基本上稳定在73.5%左右,而价格增长率对产量增长率的影响在第1期为0,但以后逐步增强,从第3期开始基本上稳定在26.5%左右。价格增长率在一开始就有自身波动的影响,受产量增长率的影响逐步稳定上升,稳定在11.5%左右。这与脉冲响应函数动态响应路径的解释是基本一致的。
6.粮食产量与价格的敏感分析
经济学在分析农产品供求问题时,往往加入时间因素,连续动态地考察不同时间的供求量和价格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粮食这类生产周期长的农产品,在分析其价格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时,往往是假定本期的产量由上期价格决定,而本期的产量影响本期的价格。农产品产量和价格变化的这种相互敏感程度可以用敏感系数来反映。本文就借助敏感系数来研究中国粮食价格与产量之间的这种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在计算敏感系数时,有时会出现分母为0的情况,这时该期就不算在内。本文根据研究目的,计算了两个敏感系数,分别如下。
敏感系数,=目标值变化百分比/参量值变化百分比=本期产量变化百分比/上期价格变化百分比
敏感系数:=目标值变化百分比/参量值变化百分比=本期价格变化百分比/本期产量变化百分比
从图2可以发现,产量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影响要大于价格变化对产量变化的影响。粮食的生产资源在粮食价格的引导下,变化相对较慢,特别是在粮食价格下跌时表现尤为明显。因为粮食生产资源具有较强的专用性,生产规模一旦扩大,要想缩减就比较困难;而且农民为了稳定收入,在粮食价格下跌的时候,生产规模并不会缩减,或者缩减很少。而粮食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本期粮食丰收了,但人们的需求变化不大,从而可能会导致粮食价格下跌幅度较大;而一旦当年粮食减产了,就容易造成人们的恐慌心理,从而很快地把粮食价格抬高,也就是说,产量较小的变化,在市场中就被价格放大了。所以要稳定粮食价格,必须先要保证粮食生产和供给的稳定性。这也是为什么政府往往在特殊时期对粮食价格进行临时干预的原因。
四、粮食产量相对于价格波动的滞后效应分析
从长期的发展趋势看,粮食生产是逐步增长的,这一增长趋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在中国农村改革的头几年,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政策效应曾使中国粮食的趋势性增长有所加快。近几年,这种趋势性增长有所减缓。从短期看,在粮食趋势性增长的基础上,粮食生产存在明显的波动性。这种生产波动与市场的价格波动密切相关。粮食生产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本文撇开导致粮食生产波动的不可控因素(如自然条件和农作物生长规律等),分析粮食产量与粮食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图3)。
图3表明,粮食产量与粮食价格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效应。1988年粮食价格较高时,则引起1989年粮食产量增长;1989年粮食价格更高时,则引起1990年粮食产量明显增长,但又引起同期市场价格急剧回落;由于价格下跌,又使1991年粮食产量减少;1992年价格上涨,引起1993年粮食产量达到较高水平;而1994年粮食生产的滑坡又促使粮价逐渐回升,价格上升趋势又刺激1995、1996两年粮食生产持续上升,同时价格涨幅叉明显回落。图3同时也反映出粮食产量与价格变动之间典型的滞后效应。粮食生产受价格的影响,当价格上涨时,刺激产量的增长,但产量的增长又往往滞后于价格的上升,即当价格上升到最高点时,产量的增长并非同时达到最高点,而是滞后一段时间才达到;当价格下降到最低点时,产量也要经过一段时期才能降至最低点,这正是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价格与产量波动的典型特征。
五、结论与建议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得知,粮食产量和价格波动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但产量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影响要大于价格变化对产量变化的影响,而且产量的变化对价格的变化存在着滞后效应。国内粮食的生产是我国粮食供给的主体,而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是十分健全的情况下,粮食生产的波动会引起价格更大的波动,而价格的波动反过来又会引起产量的波动,从而呈现出“发散型蛛网”的状态,越来越远离均衡点。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我国粮食价格的形成过程中,政府调控比较多,市场调节成分比较少,所以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应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持续增长和价格的相对稳定。
第一,进一步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粮食价格的形成应该由市场发挥主导作用,使价格能够较好地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对生产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适度地调控以弥补市场的缺陷,共同维护粮食生产和价格的稳定。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化肥施用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中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岭回归分析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分析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动态分析与预测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面板数据的农业气象灾害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自然灾害对贵州粮食产量影响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粮食价格和农业收入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的研究论我国粮食收储政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及建议中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1978―2005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湖北省耕地流失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2010年铁岭天气气候对全市粮食产量的影响陕西关中地区农用地流转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农机化对粮食产量影响的实证研究化肥施用量对吉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基于逐步回归分析的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张路雄.中国耕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不可回避的政策选择[EB/OL].中国乡村发现网,,2009-06-01.
[3]陈靖.粮食安全视角下的农业经营问题――基于大户经营模式的讨论[J].中州学刊,2013(4):57-61.
[4]郭亮.当前农地流转的特征、风险与政策选择[J].理论视野,2011(4):39-42.
[5]陈洁,刘锐,张建伦.安徽省种粮大户调查报告[J].中国农村观察,2009(4):4-14;98.
[6]孙新华.城镇化,谁来种地?[J].南风窗,2013(4):64-66.
[7]万广华,程恩江.规模经济、土地细碎化与我国的粮食生产[J].中国农村观察,1996(3):32-37,65.
[8]卫新,毛小报,王美清.浙江省农户土地规模经营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3(10):31-36.
[9]高梦滔,张颖通.小农户更有效率――八省农村的经验证据[J].统计研究,2006(8):21-26.
“三农”仍是经济短板
2014年中国“三农”发展成绩突出,而且这是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取得的,来之不易。
中国大陆的粮食产量达到1.21万亿斤,比2013年增产0.9%,实现了连续十一年的增产。
大陆农民人均收入也实现了连续十一年的快速增长,一直都保持在7%以上,而且农民收入已经连续五年快于市民收入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农业生产条件也有较大改善。在稳增长背景下,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进度加快,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345万亩,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3万公里。农业科技和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像小麦等几乎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比如粮食产量、农民收入一年两年增长是容易的,但是连续十一年连续增长,而且增长幅度还不小,这是很难的,因为农业生产不像其他产业,是有自然规律的。
不过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也是今年中国“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主要体现在:
首先,粮食产量要求稳定在1.1万亿斤以上,比去年降低了,是有原因的。
其次,新农村建设突出强调水和路,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这两个数据实际反映了饮水和道路问题还是严重。另一个重点是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现在有些农村的环境问题已经比城市还严重。
再有,教育、卫生、社保等民生问题。今年要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体制改革。今年要继续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和适度规模经营。另外是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审慎开展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体制问题可以说是困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的最大短板,但是现在实质成效还不大。
为何调低粮食产量目标
今年调低粮食产量目标,我认为有三个考虑:
一是当前粮食供应、粮食安全形势很好。中国实现了连续十一年粮食增产,人均粮食占有量接近900斤,远在安全线以上,粮食的库存和消费比也是上升的,所以对粮食产量就没必要绷那么紧了。
二是十一连增实际上是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大量消耗土地、水等资源环境取得的,是不可持续的。中国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粮食生产应更多依靠科技,要数量和质量并重。
三是粮食生产是有自然规律的,是波动的,不可能一直增产。越到最后,投入越多、增产越少,越不值得。
2013年,由于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央提出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就是“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强调“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里的谷物是指小麦、稻米和玉米,口粮是指小麦和稻米。
保证粮食安全是否就是保证产量?是否就完全靠中国自身生产来保证安全?
这里的安全指的应该是粮食的供求平衡,而不仅仅是产量。所以中国提出要确保产能,主要是保证生产能力,只要生产能力在,粮食安全就在。
什么是生产能力?就是生产条件,生产粮食的最基本条件是耕地和水。所以中国保护产能,最主要就是要保护耕地,保护水资源,这样才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18亿亩耕地红线就是这么来的。
当然这18亿亩耕地并不一定每年都要全部耕种,因为中国保的不是产量,是生产能力。这些耕地和水要一直存在,但是其中一部分可以休耕。红线是其中一部分不能转变用途,比如盖成商品楼,这样就失去了生产能力。
所以中国谈粮食安全,不能泛化到所有品种。普通的农产品如蔬菜水果蛋奶肉等都可以适度进口,进口一些粮食作为调剂也没有问题。现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都是买方市场,不是卖方市场,中国如果减少进口美国的大豆、玉米,美国比中国更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