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的语言指导
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自主性、创造性较强,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较高,但受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在游戏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障碍,此时,教师恰当的语言指导能够提高幼儿游戏的品质、促进师幼关系的融洽、推动幼儿认知与社会能力的发展。因此,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对幼儿进行语言指导极为重要。
在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的主要方式是语言指导,不同的语言指导方式对于不同的游戏情境和不同的幼儿,其指导效果是不同的。伍德研究发现,如果教师指导语言运用不当,会打断幼儿的游戏;如果教师能有技巧地询问相关问题,与幼儿进行对话,则可使语言指导达到最佳效果。因此,教师能否恰当地运用语言,对幼儿角色游戏进行指导,直接决定了幼儿的游戏主题能否顺利发展,也决定了教师的介入是激发了幼儿游戏的兴趣,还是挫伤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教师在游戏中的语言指导是否合理,关系到幼儿自身积极主动性、创造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幼儿游戏时运用不同类型的语言,既能提高指导游戏的效果,又能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得以发挥,还能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有技巧地问一些相关的问题,使教师与孩子的对话达到最佳效果。那么,如何有效地运用语言来达到教师预期的目的,让幼儿的游戏更好地进行呢?
一、多用鼓励式语言,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鼓励式语言通常是以老师鼓励的语言形式出现,目的是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以及规则意识的形成。对于幼儿在游戏中的某些不良行为习惯以及违规行为,我们在指导时不一定直接指出来,可以多多采用一种鼓励式的正面语言,把希望幼儿出现的行为要求提出来,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如:有一阶段我们在观察中发现,游戏时幼儿的行为不尽如人意:游戏结束后不会将玩具放回原处、掉在地上的玩具只当没看见、游戏时遇到困难了或者与同伴发生争执后,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只会找老师求助或告状……一次,游戏才开始不久,就有小朋友来告状了:“老师,他们又买了好多东西送到我们家来了,弄得我们家里乱七八糟的。”循声望去,只见娃娃家地上、桌上、床上都堆满了东西,简直无处容身。见此情景,我来到娃娃家微笑着鼓励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家的人都很能干的,等会儿我来你们家做客,相信你们一定会把家里整理得干干净净的!”果不其然,还没等我迈出娃娃家,孩子们就动手整理了起来。不一会儿功夫,娃娃家就变得干净又整洁了。
可见,我们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如果多采用鼓励式的正面指导语,帮助幼儿明确该做什么、怎么做,能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游戏行为。
二、适用提问式语言,启发幼儿的游戏思维。
提问式语言可以启发幼儿的游戏思维。采用这种方式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把游戏进行下去,及时反馈幼儿的游戏行为,启发幼儿的思维。如果我们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能适时、适当地运用提问式语言,将对幼儿的思维发展、游戏进展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游戏中,对于不需要幼儿思考或努力尝试即可回答的问题,我们应尽量少出现,如“这是什么呀?你在干什么呀?”等,老师应根据幼儿游戏开展的情节,当幼儿需要帮助或有指导的必要时,有目的地提出问题,如:“你跑来跑去是在干什么呀?(用于了解游戏的情节)”;“点心店里除了厨师和服务员以外,还有谁呢?(当幼儿发生争抢游戏角色的时候)”;“如果你想要的玩具没有了,怎么办呢?(启发幼儿学会用替代材料)”;“妈妈除了烧饭还可以做什么事情呢?”、“警察的工作是不是只抓坏人呀?(用于帮助幼儿对妈妈以及警察职业的进一步的了解和关注,达到丰富游戏情节的效果)”等 。
中班幼儿在游戏中会反映出自己原有的经验,老师的问题可以帮助他们拓展思维的空间,从不同的角度去获取经验,使生活中零散的经验得以整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当老师发现幼儿需要帮助时,不要一厢情愿地进行直接指导,可以问问幼儿是否有困难,是否需要老师的帮助,如:“你有什么需要帮助吗?”“要不要我来帮助你?”等。老师在游戏中应适当运用提问来帮助幼儿主动提取已有的经验,用于新的、或不同的情景中,要注意根据幼儿游戏的情节发展需要,根据游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把幼儿面临的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在幼儿面前,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求解决的途径,起到促进游戏情节发展的功效。
三、慎用建议式语言,丰富幼儿的游戏情节。
建议式语言指导是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指导方式,指的是教师运用询问或者陈述的方式,向幼儿表明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以此提示或暗示幼儿解决问题的指导方法。建议式语言的指导具有非强迫性的特点,即教师不是直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也不是以不可抗拒的命令方式要求幼儿按照老师的方法解决问题,而是给出几种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幼儿既有选择的自由,也有拒绝的自由,而且语言中暗含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建议式语言有时很容易演变为指令式语言,所以我们在指导幼儿游戏过程中,不要为了尽快达到目的而出现一些指令式的语言,要慎言慎行,巧妙运用。如:当发现娃娃家的孩子试图把刚买来的菜放在堆满东西的桌上,而又不方便摆弄玩具时,如果老师介入时直接对幼儿说:“不要把菜放在桌上,放到冰箱里(或别的地方)去。” 这种不可选择的指令式语言较为主观,虽然老师的目的是达到了,可是幼儿的意愿却被淹没了。要是我们能够在了解幼儿的游戏特点、尊重幼儿意愿的前提下,根据游戏情节发展的脉络,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指导,将会达到更好的指导效果。比如,老师此时介入时不妨采用这样的建议式语言来指导:“我觉得如果你们把菜放在冰箱里或者放在旁边会更好些!” 中班幼儿毕竟是以行动思维占主导,这样不仅丰富了游戏情节,还让幼儿感觉到了自主和尊重,能比较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指导。
四、巧用指导式语言,形成幼儿正确的价值观。
幼儿游戏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中班幼儿他们自己并不知道筛选,对于游戏中一些不明白的事情,他们可能还会模仿一些不良现象,这时教师不能随便评价,而应该引导幼儿来加以讨论、指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指导式语言的运用要在对孩子进行充分的观察后,巧妙地运用,可以当时就用,也可以在游戏讲评中运用。如:孩子们在玩“爱心医院”游戏时,有个“病人”前来看病,原因是感冒了,有点咳嗽。于是,小“医生”随手拿起针筒就在病人的脖子上扎针,像这样的游戏行为完全是不符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情景的,但从孩子的心理上分析,他们认为身体什么地方生病了不舒服,就应该在什么地方“施药”。我当时看见了并没有急于纠正幼儿的问题行为,而是在孩子游戏结束后,将这样的游戏场景让他们再现了一遍,并在再现过程中结合了我的一些语言描述,然后问孩子们:“你们去医院看病,医生是不是看你哪儿不舒服就在哪儿打针呢?”孩子们纷纷摇头说:“不是的。”“那应该怎么做呢?”有的说:“医生是在屁股上给我打针的。”有的说:“医生是在我的手上打针的,还要吃药。”……在这样的场景下进行讨论,引导幼儿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幼儿把各自看病、打针、吃药等零散的体验与同伴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不断去碰撞自己已有的游戏行为,把有益的经验串成了一条线,使他们逐步形成一系列完整的经验,为下次游戏的开展提供“新的源泉”。
每一种语言指导方式的使用都有较强的情境性,因此,老师必须对幼儿角色游戏的情境具有较强的判断力,并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在幼儿进行自主性游戏时,灵活运用指导语言,抓住适当的时机,加以点拨、启发、和引导,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游戏指导的有效性,而且能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