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西林县西林民族高中广西百色533599)
【摘要】高考为了体现学生对古代诗歌艺术的传承,设置了诗歌语言鉴赏题,直接考查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语言的能力。学生如果不掌握诗歌语言鉴赏的基本方法,是很难得到好分数的。本文就高考古代诗歌语言鉴赏的答题模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考;诗歌;语言;答题模式
语文高考设古代诗歌鉴赏题从1994年就开始了,特别是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形式从客观选择题已经变成了主观题阐释,且要求学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方面,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和灵活性。由于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语言环境的变迁,普通读者尤其是高中生,鉴赏古代诗歌仍有一定的困难。从每年的高考成绩来看,古代诗歌鉴赏得分不高。虽然花的时间不少,但收效甚微。怎样找到一些鉴赏古诗词的基本规律,真正走进其意境中呢?
今天,我就从近几年高中古诗词鉴赏的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历年各地高考诗歌语言鉴赏试题为例,通过问与答的分析,探寻诗歌语言鉴赏隐藏的规律,以便考生在考试时参照。规范答题模式,准确解答。
一、分析炼字型
诗歌”炼”字,主要是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叠音词的炼字效果。
1.”炼字”题解题技巧。
解答诗歌中的”分析炼字型”题目应注意的几个的问题:①将所炼之字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②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③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
2.“炼字”题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步骤。
(一)设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请对×字进行赏析。
④本诗的×字,换成另外一字好不好?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例](2008。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代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思路分析]解答此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①解释”孤”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①”孤”在句中是指作者自己比较孤单。(步骤一)②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志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步骤二)③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步骤三)
二、分析炼句型
1.炼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
①简析句意②结合文意赏析③分析作用、效果、表达的主旨、情感
[诗歌例析]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有人认为本诗最后一联为喜幸之词,你同意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只是靠着老朋友帮助才能维持生计,对世事也不再有何追求了。(步骤一简析句意)本诗前三联渲染出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闲适地享受着妻子儿女的家室之乐。经历长期离乱后,重获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能不感到欣喜满足。(步骤二结合文意赏析)但最后一联表面仍是喜幸之词,实则包藏了多少悲苦与无奈。眼前的闲适生活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此刻寄人篱下,艰难辛酸溢于言表。(步骤三分析作用、效果、表达的主旨、情感)因此不同意”喜幸”之说。
2.对某个句子进行赏析
①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
②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
③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诗歌例析]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本诗堪称白居易”用常得奇”的佳作。请结合全诗,对颈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进行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手足离情,各在一方,犹如那纷飞的千里孤雁,只能吊影自怜;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风飘飞。(步骤1)诗人用比喻的手法,以”雁”、”蓬”比喻离散的手足。(步骤2)从而营造出一种孤苦凄凉的意境,抒发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步骤3)
三、分析语言风格型
1.常见作家语言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苏轼的豪放旷达辛弃疾的慷慨悲壮
2.考查方式
①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②提问变体: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答题模式
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提示: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牢记语言风格术语及效果词。
[例]谈谈下面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关键词:理解词语;语文教学;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45-01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是一种十分必要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中年级要能联系下上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高年级在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词句的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例如:直接解释法、词语替换法,直接演示法、表演体验法等,然而课文中有些词语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出现,学生只有联系上下文理解,才能准确把握词语的意思,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更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时可采用下列方法:
1.联系上下文语句所表达的关系理解词语
课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有些词语若要学生直接从字面理解很难弄明白,如果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间的关系,就会很容易理解了。
例1:《蟋蟀的住宅》一文中要理解"随遇而安",先让学生查了词典知道:从字面看是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接下来就要联系上下文,了解谁随遇而安了?怎么随遇而安?进而找出上文句子"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从而知道大多数的昆虫只要有一个洞,能隐蔽藏身就感到满足了,不管这个洞穴好还是不好,这就是"随遇而安"的意思了。
例2《白鹅》一文中的"三眼一板",直接从字面上解释学生不易解释理解,我就引导学生找找白鹅吃饭的习惯--"先吃一口冷饭,再吃一口水,然后再到某地方去吃一口泥及草。""譬如吃了一口饭,倘水盆偶然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踏大步走上前去,饮水一口。再踏大步走到一定的地方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句子,学生就明白了课文的"三眼一板"是指白鹅吃饭很有规矩,不轻易改变习惯。
2.联系上下文语句所阐述的背景理解词语
这类词大多出现在有一定历史背景的文章当中,若学生了解了所写文章发生的那一段历史,便会很好地理解词语,否则,有些词语意思就似懂非懂了。
例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的"中华不振",除了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事例--租界地发生的事进行理解外,还应该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就能更真切地理解"中华不振"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经济落后,受到外国的侵略,国民经常受到。
例2:《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鲁迅"谈碰壁",说了这么一句:"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里的"黑洞洞"是鲁讯形容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比喻当时的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教学时如果没有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鲁迅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3.联系上下文语句所描述的情节理解词语
这类词语一般出现在记事的文章中,学生在学习这类课文时,往往很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急于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只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作者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就会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了。
例1:《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中这么一句:"谁要想盖房,谁要想造犁,就会拎起斧头,把树木一棵棵砍下来",若联系上下文所描述的故事情节理解,这里的两个"谁"字,写出了这里的人们没有任何的约束和限制,去山上砍树非常随便,因此森林被破坏也就顺理成章,森林遭到过度砍伐也就有了一个前提,"拎"则淋漓尽致地勾画出了山村人们那份随意、无知。
例2:《养花》一文有这样一句:"如此循环,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有益身心,胜于吃药。"这里的"循环"一词,用字典解释,显然太生硬了。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老舍由于爱花,又有腿病,所以想借养花来调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于是,他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看看,……然后回……然后再……,就是这样,如此交替往复——这就是"循环";遇到突变天气,全家抢救花草,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第二天,天气好转,又搬出来,再次形象地理解了"循环"这一词义。
4.联系上下文语句所描写的情境理解词语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写景、状物的文章,作者为渲染当时气氛所使用的词语,学生在理解时就一定要结合当时所描写的情境,才能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扫清课文阅读的障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例1:《鸟的天堂》中有这样一句描写:"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对于"应接不暇"一词的理解,老师只要引导学生把后半句反复多读几遍,体会当时的情景就会发现后面一句话便是对这个词的很准确的解释。
例2:《翠鸟》中的第一段写到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教学"鲜艳"一词时,不必急于进行词语的解释,而应该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后面的句子"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因为这几句话中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足以说明了翠鸟身上颜色的丰富多彩,学生自然就体会到了前句中"鲜艳"一词的意思。
5.联系上下文语句所采用的写法理解词语
有一部分词语,单独理解词义很难把握,如果联系上下文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来帮助理解,则一切将迎刃而解。
如《玩出了名堂》一文中:"他发现,除了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还有加一个平时看不到的世界,那是一个"小人国","小人国"里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访他,欣赏他的"玩具",并从"玩具"里观看新的世界里的"居民"。
教学中如果从字面理解字义就会歪曲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才能体会到:这是对微观世界,微生物的拟人说法和对显微镜的形象表达(借代),加上引号,不仅起强调作用,还有"小人国""居民""玩具"等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体会到这样写不仅避免使用些学术词语的枯燥,还增强了所要表达的趣味性和可比性。
教学时,适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深入领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使之能准确把握课文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之默化为学生个体的一种内在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听了一些老师的课,在网上也看了一些老师的教学设计,都想突出作者对童趣表现,让学生感受到乡村儿童天真可爱的形象,让学生会产生心灵的共鸣。笔者也很想来献计献策,还想表达自己对于古诗教学的一点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生字,正确、端正地书写生字。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情感目标:展开想象,在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荷塘的美。
(设计理念:让“现实生活”这一活的资源与生动的画面结合在一起,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结合,让学生眼前一亮,身心愉快,为轻松学习古诗奠定了心理基础。)
二、精读感悟
(一)自读古诗,整体感知
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正确、流畅地朗读古诗。
2.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出示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的词语解释,再读感悟。
1.出示: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撑:撑船,用篙使船前进。
艇:船。
撑:
解:懂得、明白。
浮萍:一种水生植物。
2.再读古诗,猜一猜每句的意思。
(设计理念:这种只出示重点词语解释,让学生猜整句、整首诗意思的办法,为以后学生自主学习古诗铺垫。)
(三)感悟童趣,和文本对话。
1.体悟“偷”之顽皮。
提问、引导:
(1)“偷采”是什么意思?小娃为什么要偷采白莲?(可能是馋了,可能是家长为了防小孩溺水……)此时,你是小娃,心情怎么样?
(2)你怎么理解“偷”?你认为这样的行为正确吗?如果故事中的主角是大人,你又怎么看待?
(3)从这一个“偷”字,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设计理念:生活就是课堂,让学生感同身受地感悟教材内容,真正做到和文本对话。)
2.品味“不解”之天真。
提问、引导:“不解”是什么意思?小娃不解什么?他(她)会怎么做?
(四)读中感悟,用读来表达。
1.说说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2.教师表达自己的理解,前两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体现的是得手后的得意,后两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体现的是露陷后的惊讶和慌张。
3.趣味朗读: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加上“嘿嘿”)
(加上“哎呀,不好”)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4.自由练读,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先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再出示教师的理解,仅为一家之言,供优秀学生参考,也为后进学生提供范本。)
三、介绍作者:
1.你们知道一位叫白居易的诗人吗?说说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2.投影出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设计理念:白居易无疑是伟大的诗人,我们先学其诗,再来认识他的伟大。与先介绍他的伟大,再来学其诗相比,更能让学生们信服,往大了说,有益于学生在成长的路上认识权威,而不是曲于权威。定性的认识在感性认识之后,这样才有理有据。)
四、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提议搜集白居易的诗。
2.提议搜集有关写乡村儿童天真可爱的诗词。
3.出示相关阅读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朗读积累。
大儿锄豆河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高鼎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喜韩少府见访》胡令能
(设计理念: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所收集的诗句,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根据多年教学经验,部分后进学生或者家中缺少资料的学生,在课后搜集资料方面常完成得不尽如人意。当堂出示一些需要搜集的资料,能有效帮助他们。)
五、总结,升华情感
同学们,童年的生活是有趣的,让人神往的,珍惜你们的童年,让你们的童年生活更多姿多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