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智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6篇)

栏目:实用范文

智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篇1

一、教育智慧的概念

学者们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析教育智慧。从理论上认为教育智慧是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水平和能力,教育教学经验总结和概括的能力,也是教师对学生、对人的本质、本性的认知、理解的水平和能力;从实践角度来看教育智慧,认为教育智慧是教师有效地、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技能和表现力。但研究者更关心的是从教育实践的角度研究教育智慧,看作是教师素质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外化,这反映了当前教育智慧研究的实践需要,即迫切地需要提高教师解决教育实践中面临问题的能力。不能否定,研究教师素质与教师专业化,最终是要提升教师教育实践能力。但教师实践中生成的教育智慧,它的特性是复杂的:既是理性的,包括着实践者知识、经验的综合运用、分析能力;又是感性的,与教师自身的情感、意志、伦理、价值观等密不可分。而这一点在研究中未能给予足够关注,很大原因是对实践及实践智慧的认识偏差。

研究者对实践智慧的理解,主要引述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亚里士多德及国外的一些学者对实践智慧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德性层面,并认为实践智慧是理性的。笔者认为,实践智慧是教师通过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和反思,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之后的一种实践能力。实践智慧有随机、感性、非理性的因素。同时,在某种意义上又有理性化的特征,比直接的教育经验迁移性更强。

应该肯定教育智慧是对教育知识、教育理论的超越。教育知识是形成教育智慧的基础,教师要形成教育智慧,在拥有大量教育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善于反思、总结教育知识和教育实践行为,内化提升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如反思的能力,良好的人格品质,教育时机敏感性,敏捷的反应能力等。

二、教育智慧表现的研究

对教育智慧表现的研究,有论者主要指出教育机智是教育智慧的重要表现。教育机智表现为教师善于机智地“引入”“传授”“转化”“点拨”“应变”和“发现”。

还有论者认为,教育智慧表现为具有系统感受和准确判断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能力;具有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的能力;具有有效地组织创造教育、培养创新精神、促进个性发展的能力;具有科学决策、有效调整教育行为的能力。

刘创对教育智慧表现的论述更为全面,教育智慧除了表现为教学机智外,还表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培养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能力。笔者认为把教育智慧的表现定位于能力维度上比较合适,教育智慧应当是教师感知、辨别、判断各种教学情境并作出正确、合理决策的能力,也是发挥学生与自身主体性的能力。

三、教育智慧的获得

教育活动只是获得教育智慧的条件之一,教师必须具有一系列的素质和能力才能获得教育智慧。所以,拥有一定的素质、能力的教师是可以在教育活动中获得教育智慧的。

对教育智慧的获得途径,论者们分别从不同层面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有的论者将教育智慧的获得途径概括为在教师的实践行为中获得和在对教育行为的反思与再行动中获得两种。

将教育智慧的获得分为从实践和行动中获得的论者认为,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通过语言、动作、眼睛、表情、榜样、气氛甚至是沉默,以教师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素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性成长。教育教学实践乃是教师教育智慧的营养之源、发展之基。教育智慧可以通过向学生学习、向自己的实践学习,细心体察、感悟教育现象,注意从中总结、积累、消化和吸收有益的东西,以丰富和充实自身的智慧。对教育行为的反思也是获得教育智慧的重要途径。与情境中的智慧性行动不同,反思性行动是从情境中撤离出去反思行为的方法和后果。这样的反思,有利于教师对教育行为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和教育经验的积累,有利于教师教育思想的积淀和升华,从而又可以对教育实践行为产生好的反作用力。

也有学者认为,教育智慧的传承和创新,需要进行多元化的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不仅依靠教育科学,也要靠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种学科,形成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教育智慧的产生,需要加强对话研究,实现教育主体间的相互交流,达到对教育新的理解。再者,还应该从科学智慧、人文智慧中去探索教育智慧。

还有论者认为,问题启发式教学和综合实践性教学的教学形式更有助于教育智慧的获得。综合实践性教学对教师教育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智慧体现在对各种实践活动的良好控制中,体现在对教育时机的适时挽救、弥补和创造里。

四、教育智慧与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近些年来国际教师教育领域一个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目前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突出地表现为以教育智慧为标志的专业素养的完善与提高。因此,有研究者看到了教育智慧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因而从各个不同角度来阐述教育智慧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是教育智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具有丰富的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达到成熟的标志。

从教育智慧角度看教师专业成长,首先是传统的教师教育未能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主体性价值,专业未能发挥,限制了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

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价值取向上,教育智慧意在追寻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主体价值。

教育智慧是教师的专业化导向创造性地认识、辨析、判断应对新事物的能力。而以往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知识观是具体的,知识是灌输的,以记忆掌握。

教育智慧内在地导引着教师去热爱、去追寻、去创造,而又不刻意地关注功利或符号。这与专业化需要相符。以往教师专业化成长主客二分的方法论,使教师常常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文凭职称获奖证书或评估而学习。

教育智慧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特殊的创造能力。传统对教师的培养专业训练停留于开设数量相当有限的教育学科课程与教育实习,继续教育中偏重于围绕教材进行学科知识的再学习,这些问题造成了教师教育中专业性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使教师自身发展受阻。

其次,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过程,也是教师教育智慧不断丰富的过程。

教育智慧是教师个人的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的统一。教师的教育智慧与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要求是紧密联系的。首先,教师要热爱教育,对教育和受教育者的态度,表明了教师的价值取向。教师有了正确的价值判断,教育才能真正触及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教育所表现出的就不只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而是一种智慧,一种人格的魅力。其次,要完善教育理念与教育理想。离开现代教育理论、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智慧根本就难以形成。再次,要更新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结构。教师的自主发展中很重要的方面是专业素养的提高。它应该是在多层次复合的结构上进行知识与专业能力结构的更新。最后,教师在专业成长中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产生并不断丰富教育智慧的一个必要前提。

教育智慧与专业自主发展内容也是紧密相连的。笔者认为,目前对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注重外显层面,而忽视了作为内隐层面的教师教育智慧的研究和重视。而教师教育智慧恰恰是教师高度专业化的标志。

五、教育智慧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教育智慧正在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综合90年代以来教育智慧的研究,教育智慧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智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篇2

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如何成为有实践智慧的班主任。实践智慧有两个特性:第一,部分实践智慧是既不可学,也不可教,它得之于人的遗传或天赋。就此而言,实践智慧是一个很神秘的智慧:它需要人在处理实践问题的时候要心领神会并迅速做出决策、果断采取行动。它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这个职业提出了比较高的门槛。这样看来,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班主任,但是,这也并不是说实践智慧都来自人的天赋,因为,还有部分实践智慧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而得到发展。所谓教师专业发展或班主任专业发展,主要是针对那些可以学习的智慧。

实践智慧的第二个特性就是,某些实践智慧是可学的,也是可教的;但是,某些实践智慧虽然是可学的,却不可教。某些专家或师傅可以把实践智慧作为教师教育的目标,但是,即便建立了这样的目标,这些专家或师傅也不能直接把实践智慧教给他人。实践智慧只能间接地示范性地教,不能直接地、用类似说明书的言语去教。

这就是今天我们讨论的重点。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有两个:(1)哪些实践智慧是可学的,也是可教的;(2)哪些实践智慧虽然是可学的,但是不可教的?或者说,哪些实践智慧只能间接地教、示范性地教?

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需要重新考虑班主任工作的三个共同要素。在这三个要素之中,实践智慧在思想智慧和应用技术之间,并不说明这三者是截然独立的。实际上,实践智慧依赖于上面的理论智慧和下面的应用技术。它是一种承上启下、上传下达的智慧。我们可以说,实践智慧就是心领神会、得心应手、当机立断(决策)和果敢行动。但是,一个人是否能够做到心领神会、得心应手、当机立断(决策)和果敢行动,恰恰取决于这个人是否已具有上面的思想智慧和下面的应用技巧。

于是,如果有人追问,什么是实践智慧?就必须将这个提问做一个转换:怎样让自己既有思想智慧又有应用技巧。而在思想智慧和应用技巧之间,应用技巧虽然是可学的,却是不可教的,准确地说,它只能间接地教。所有的应用技巧,只能由“看中学”(可称之为“范本学习”)并引发“做中学”,而不能“听中学”。

如果说应用技术是可学而不可教的,那么,思想智慧则既不可学,也不可教。思想智慧只能“被思考被批判”和“感染”并由此而被信任或被怀疑。如果说掌握应用技术的关键是“看中学”和“做中学”,那么,拥有思想智慧的关键是基于批判性思考(或直觉)的信任。思想智慧的形成过程是“批判性思考”和“感染”,思想智慧的结果是形成自己的生活信念。

对中小学教师来说,他们既需要立足于“看中学”和“做中学”的应用技术,又需要基于“批判性思考”和“感染”的生活信念。而且,基于“批判性思考”的生活信念比应用技术更重要。

现在,我来做一个总结。如果问,究竟怎样成为有实践智慧的班主任?我的建议是:

第一,多向那些有技巧的老师学习,看看他们是怎样处理日常班级管理事务的。比如,孩子偷钱遭父亲暴打怎么办?野蛮家长干涉学生座位怎么办?学生的钱被偷之后怎么办?遇到搞恶作剧的学生怎么办?女生在教室里悄悄化妆怎么办?女生与街头男青年恋爱怎么办?学生在数学课上看小说怎么办?等等。

智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篇3

内容摘要:随着人类思维水平的提高,在社会财富创造中,知识主导已经演进到更高层次的智慧主导。知识是过去思维、经验的成果,可以进行复制、转载和学习,与此相对,智慧(比如灵感、创意)无法复制,是个人创新性思维的结晶和迸发。可以认为当今世界已经步入智慧经济时代,或者说,知识经济的后一个时代是智慧经济,它是智慧经济化和经济智慧化相统一的过程。基于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建立智慧经济学研究框架,以对当今经济形态进行科学解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推进智慧经济化,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导权,进而实现经济智慧化。

关键词:智慧经济知识经济解释理论框架

知识与智慧的关联与区别

到目前为止,人类根据推动经济发展主导要素的演变,分别定义了农业、工业等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是从强调知识在经济社会所扮演的重要作用出发的。因此,各国在定义这种经济形态均使用英文词汇“KnowledgeEconomy”,我国在翻译该词汇也将其定义为“知识经济”。为明确知识与智慧的差别,本文先研究有关权威工具对知识与智慧的定义。

关于知识的定义。根据《辞海》的解释,“知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从本质上说,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其表现形式是人类全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成果的总和。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解释,所谓知识,从其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从其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通过上述定义,可以推出,知识主要是人类以往经验或技能的积淀,包含前人的智慧,只要具备相同的前提条件,通过在相同条件下的运用,可以取得与以往一样正确效果的人类认识。

关于智慧的定义。在《辞海》中,智慧是指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新华字典》(2004)中智慧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通过上述定义可以知道,智慧强调的是一种能力,也可以说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创见性的加工,独辟蹊径,形成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本身是一种全新的创造性思维形式,是知识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深加工和再运用。它强调解决问题思维过程的创新性结晶,如火花、灵感、创意等。

从上述概念可以归结出知识与智慧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知识是对以往人类经验和智慧的总结,而智慧是在以往知识更高层次的运用和加工。知识主要描述人类对以往实践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反映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思想和情感的信息,而智慧是根据以前的知识,结合新的情况和环境,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和思维,形成新的条件下被证明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知识。

知识强调可以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永续运用,而智慧强调短时间的创造性思维。知识是对以前认识的总结,在相同条件下可以永续运用,在时间上具有永存性,而智慧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解决某些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中短时间内产生的,在时间上不具备永存性。

知识是智慧生产出来被记录的结果,而智慧强调知识创造的过程。智慧一旦被记录下来,就成为知识,可以与他人以同样的方式拥有和利用该知识,在空间上可以无限复制自己,而智慧很难复制。而智慧往往是思维对某一问题的创新性思维的过程,强调专有性,它因环境、对象而转移,可能在此时此地被创造出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彼时彼地无法运用。

智慧经济学的提出

从上述智慧和知识概念上的区别,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概念不能全面描述人类智慧在创造社会财富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运用知识经济概念概括当前经济发展形态不贴切,有必要建立新的经济学概念,即用智慧经济概念来概括当前经济形态更为准确和完整。

知识经济本质上是智慧迸发推动的结果。作为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技术、知识产业其实都源于创新性思维、依赖于智慧的迸发。其一,知识经济强调技术创新,而这种技术创新本身是智慧创造的结晶。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对国家和企业来说,进行知识创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这个过程就是智慧的创造与涌现,是智慧创造速度、质量、数量的全面竞争和比赛。如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平均每年引进技术高达2207项,促进了国内经济迅速腾飞。由此可见,已有的技术也就是以前的知识是可以复制、重复运用。但后期日本模仿和复制过多,而本身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足,结果导致日本经济的竞争力不及美国。其二,知识经济强调产品创新,而产品创新是思维火花、创意等智慧迸发。知识经济强调产品个性化、特色化生产和设计,其本质上属于智慧的属性。一方面,知识可以复制,并运用同一标准进行生产。而智慧具有专有性,它针对特定的需要和特定的环境而被创造出来,环境变化就会导致失败。另一方面,满足个性化的需求,需要创新性的产品。有学者指出,标准化的产品永远是“旧”产品,容易被市场淘汰,而“个性化”的产品永远是“新”产品,新的产品往往需要创造,而创造更需要智慧。其三,知识经济强调生产管理方式创新,而这种管理创新往往是智慧的成果。科技产品的创新与运用,需要企业生产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根本变化,而这种模式的变革需要进行创新性思维,结合已有的管理科学知识、行为知识,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再造,创造出更多的管理智慧。

智慧的大量创造、迸发已经逐渐替代知识、资本等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目前,知识经济的重要产业――信息产业,在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已达到40%-60%左右。在当前信息产业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是“思维运行时间”而不是“机械运行时间”,也就说是“智慧的运行速度”、“智慧的组合和创造”决定企业创造财富的速度和企业的命运。因此,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作用是大量技术的创新和运用,而大量技术的新发明就是智慧的发现、运用,将经济的快速发展归因于技术和知识的运用不全面,毕竟知识是过去认识的总结,如不进行再创新,也就是进行大量智慧劳动,就无法解释创造、技术的新发明大量涌现的根本原因。

智慧的重要表现方面“创意”在逐步改变和创造生活。创意本身是属于智慧的范畴,并非知识所能全部概括的。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和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据其定义,“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并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以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产业。据统计,1997-2001年间英国以文化为主体的创意产业年增长率达到8%,是同期英国总体经济增长2.6%的3倍多,成为英国发展最快的产业。美国是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从1996年开始,文化创意产品超过其他所有传统产业,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到2002年,美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达到5351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24%。另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这充分说明,以创意为代表的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创意本身属于智慧的范畴,因此,智慧的创造、消费实际上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成为经济快速发展新的加速器。

智慧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框架

作为一个新提出的概念,笔者借用知识经济概念的某些提法来定义智慧经济。他认为智慧经济是指建立在智慧的发现、创造、运用、消费基础上的经济,智慧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的各个方面,智慧资本在社会财富创造中越来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智慧经济时代生产和消费的主要内容表现为智慧的生产和消费,它是智慧经济化和经济智慧化相统一的过程,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一)智慧经济发展的动力

1.智慧经济内在驱动力。人是智慧经济时代的内在驱动力。在这个时代,人不断地实现智慧经济化,推动人类生产力不断改变。同时,创造智慧主体的人,在将智慧经济化的过程中,逐步将智慧内化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改变人的思维活动和生活方式,推动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由以物质和服务等有形产品生产为主转变为以智慧生产、创造为主要内容的新的生产活动,从而实现经济智慧化。因此,人的“智慧”是智慧经济化发展的无穷动力,人是智慧经济时代的核心和目的,是智慧经济化和经济智慧化的直接创造者。

2.智慧经济外在推动力。智慧经济发展涉及智慧培养途径、环境、转化等方面,因此,可以将智慧经济外在推动力分为:教育力。教育是启迪、开发人的智慧的前提条件,而教育培养模式是否适应智慧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是发展智慧经济的关键;环境力。营造鼓励智慧生产、创造文化,社会环境是推动智慧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度力。在智慧经济时代,国与国核心竞争力表现在制度力的竞争,能否建立有利于智慧创造和开发的制度是发展智慧经济的重要基础;整合力。智慧经济时代要实现经济智慧化,必须整合智慧创造与创新各种综合力量,形成推动智慧的生产、交易、流通的统一链条;分配力。在以前历次经济形态中,人们没有对分配的重要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分配力也是生产力。在智慧经济时代,智慧生产和创造出来,必须借助先进的分配模式,将智慧资本参与经济成果的分配,调动人们创造智慧的积极性,从而才能推动智慧向为智慧成果转化。

(二)智慧经济时代的产业分类

借鉴庄一召《关于智慧产业》对智慧的分类并根据其在智慧经济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把智慧经济时代的产业分为三类:创新性智慧产业、发现性智慧产业和规整性智慧产业。

创新性智慧产业。主要指从无到有地创造或发明新的东西。如策划、广告、软件、影视、艺术等都需要新的创新,可以归属于创新类智慧产业的范畴。

发现性智慧产业。主要指发现本来就存在,但随着时展、认识提高或科技进步、被新认知的东西。一些科学研究,如天文、物理、考古、地理学等可以归属于发现类智慧产业的范畴,另外,新闻由于涉及深加工也可以属于发现类智慧产业的范畴。

规整性智慧产业。主要指可以运用现有的规则如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方针、方法等来调整、梳理、矫正、改变已经存在的东西。如司法、会计、教育、培训、出版等都属于规整类智慧产业的范畴。

(三)智慧经济的主要特征

在智慧经济时代,人的智慧引导着知识进化,知识的进化孕育着智慧的大发展。一般来说,智慧经济具有如下特点:

1.主要资本是智慧资本。与以前的农业、工业、知识等经济形态相比,在智慧经济时代,智慧取代劳动、资金、知识等要素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要素,相应的智慧资本成为社会的主要资本。智慧经济中,智慧资本是第一资源,谁拥有智慧资本,谁就是社会财富的主导者。智慧资本发挥作用主要通过品牌资源、概念创新、知识产权、创意发展、智慧的再创新和再消费进行。智慧经济时代,人是智慧的载体,因此智慧精英是智慧经济社会培养的主要目标。

2.消费对象主要是智慧的消费。智慧经济时代的消费,本质上就是消费智慧、运用智慧的新型消费模式,也就是消费智慧、观念、创意等精神财富的过程。

3.资源配置的主要对象是智慧的分配。在智慧经济中,智慧成为稀缺资源,智慧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科学、合理、综合、集约的配置,而不像工业文明时代对土地、石油等短缺资源的配置。因此,在智慧经济时代,对智力资源(人才和智慧)的占有比工业经济中对稀缺自然资源(土地和石油)的占有显得更为重要。

4.主导产业主要是思维、观念等产业(第四产业)。联合国组织把现有知识经济自主产业分为: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新材料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软科学)技术。在智慧经济时代,主导产业不仅涵盖以往产业中的智慧创新,还涵盖了创意等产业、与智慧生产相关的服务业,以及思维产业、观念产业等(笔者称之为第四产业)全新的新型产业态。

5.竞争主要是培养智慧人才模式的竞争。智慧经济时代教育应该是启迪、开发智慧的教育,其重要环节是建立启迪智慧的教育模式。智慧经济时代要求培养、开发人的智慧,培养一个有智慧的人,让人掌握创造智慧、发现智慧、运用智慧的方法,让每个人的智慧尽可能发挥、展现。与此相适应,在智慧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智慧创造能力的竞争,更是培育智慧人才模式的竞争。谁在开发人才智慧的培养模式上占据先机,随就把握了竞争的主动权。

(四)发展智慧经济的思路

加强对智慧经济形态的研究。目前,国内有部分学者从不同侧面开展了智慧在经济学中的运用,以及经济生活中对智慧的研究,还没有正式形成智慧经济学理论研究框架。为此,需要国家从战略层面支持智慧经济学基础研究,重点研究智慧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对象、机理、内容、产业等问题,探讨智慧经济社会如何形成的过程、资源如何配置、如何形成主导产业等重大问题。特别要结合目前国内开展的“知识城”建设的实践,进行深入理论探讨,形成比较完善的智慧经济学研究体系。

建立有利于智慧经济发展的教育培养模式。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按照启迪、开发人的智慧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这是造成我国高等教育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侧重于启发人的思维,启迪人的智慧,而不是在知识拥有上超过我们,是在智慧创造能力上胜出,更主要的是在培育智慧的模式上领先于我们。因此,某种程度上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培养模式是符合智慧经济时展要求的,与此相适应,其经济形态已部分进入了智慧经济时代。而我国教育目前仍停留在知识学习、复制或部分创新阶段,还没有转入启迪人们智慧的教育模式阶段,不适用于智慧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与此相适应,我国经济总体形态上仍处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和部分智慧经济三种经济形态交织的混合时代。为此,必须对我国高等教育进行整体性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建立高校办学公平竞争机制,如综合实力前20名部属高校开展公私合办试点,允许个人和企业通过冠名等形式资助高校办学,扩大办学自。

抢占智慧经济时代主导产业发展的先机。要按照“先智慧经济化、后经济智慧化”的原则,进一步营造鼓励推动智慧创造的良好环境,选择创意、思维、观念等产业,以及与智慧生产相关的服务业作为推动智慧经济化的先导产业,国家从财政、税收、规划、智慧产权保护等方面,全面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尝试开展“智慧城”建设,建立智慧产业创新园区,健全孵化机制,培育未来在智慧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智慧产业,通过推动智慧经济化,进而最终实现经济智慧化。

参考文献:

1.刘韧.潘石屹的智慧经济[J].知识经济,2002(4)

2..“头脑风暴”助推重庆“智慧经济”――院士献计重庆发展观点集萃[J].当代党员,2009(10)

3.夏征农.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智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教师教师自由教育智慧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017―03

[作者简介]尹芳,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现代教育理论家怀特海在其著作《教育的目的》中指出,古代的学校热衷于智慧的传授,而今天的学校教育却将知识与智慧相对立,只致力于各种科目知识的简单灌输,而忽略学生智慧的启发,结果导致死板知识的泛滥以及大量书呆子的出现。现代学校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不仅要向学生传递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成为有智慧的人,启迪人的智慧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目的。而智慧教育所需要的第一资源便是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智慧型教师的培养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育智慧:基本意蕴

学术界对于教育智慧的界定说法不一。有些学者把教育智慧看作是教师所达到的一种教育艺术境界,在这种境界中,教师充分地运用自己的教育激情、个人智慧、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经验进行教育研究和实践探索;有些学者认为教育智慧表现为教师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经验总结能力、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教育实践能力;有些学者认为教育智慧是教师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知识类型――实践知识;有些学者认为教育智慧就是教师所拥有的各种智慧的集合体,主要体现为在教育知识的整体认知和把握过程中所形成的知性智慧,在探索规律的理论思考中所形成的理性智慧,在个人实践和教育反思中所形成的实践智慧以及基于教育责任感、对学生的关爱、人际交往所形成的情感智慧;还有些学者认为教育智慧是教师对个人教育生活进行反思后而获得的一种理解和感悟。

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我们无需刻意地为教育智慧寻找一个确定的、统一的概念解释,因为教育智慧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作为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可以是教师追求的一种教育境界,或者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态度,也可以表现为教师的一种教育技艺。概括而言,教师教育智慧主要有以下特点:(1)个体性,教育智慧是属于教师个体的,它充分展现了每一位教师独特的、充满个性化色彩的教育风格。(2)生成性,教育智慧无法直接传授,而是需要教师在获取知识、积累经验的过程中不断感悟与生成,进而建构起对教育世界的独到见解。(3)创造性,教育情境的多变性、教育内容的复杂性以及教育对象的个别差异性都要求教师能够具备创造性的智慧,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模仿。(4)情境性,智慧型教师必须随着瞬息万变的教育情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的认识、策略等,从而引导整个教学流程顺利进行。(5)情感性,积极的教育情感为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缺乏对教育事业的激情、对学生的热情以及对教学工作的真情投入,教师的教育智慧只能是空中楼阁,难以维持下去。

二、教师自由:教育智慧产生的必要条件

正如自由主义哲学家哈耶克所说,人们的各种经验都是自由获得的,只有这样才会有新的知识出现以及人类认识的进步。有智慧的人一定是一个自由的主体,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也一定占有和享受着自由的心灵和环境。然而在历史上,关于“什么是自由”,学者也有着各自的理解和评价,不同语境中的自由赋予了教育智慧不同的内涵和意义。追求智慧的教师需要采取一种理性的态度,建构起自由与教育智慧的逻辑关系,并从中去体验教育职业的幸福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一)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与教师教育智慧

17世纪哲学家斯宾诺莎提出,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人通过理性能力认识自然的必然性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之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明确指出,人类的自由应当建立在对规律的理性认识基础之上,一个人越是有理性,他的思想和行为也就越自由。因此,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应建立在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理性思考和把握基础之上。

1领悟教育教学的真谛。现代解释学认为,理解是人世间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关系,理解不仅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想,同时还告诉我们该怎样存在。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一方面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另一方面也影响着教师对教育智慧的领悟。由于长期受西方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普遍强调模式化和标准化,按部就班是课堂教学的常规做法,教育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根据预先设计好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程序将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的过程,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被扼杀,教师的理论视野和教学智慧被束缚。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使课堂教学有了一些改观,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确立也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素养得到了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仍然限制着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僵化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而阻碍了其教育智慧的生成。

理解产生智慧,对教育教学真谛的理解是教师教育智慧产生的基础,一方面教师要认识到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精神交流和对话,教育过程不仅要进行文化的保存与传递,同时还要培养具有创造文化意识和能力的人;另一方面教师要明确教学是有双重性特征的,它既有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一面,又有多样性、灵活性、复杂性、生成性的一面,教师需要辩证统一地认识教育教学的意义、程序和规律特点,进而重构课堂教学的理论体系。

2科学整合教师的角色。多元化的社会期望以及丰富多彩的学校教育活动要求现代教师的角色定位从单一化转向多样化,在学校教育中,除了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师还需要扮演终身学习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管理者,学生健康心灵的培育者,学生模仿的榜样以及学生的朋友。这些角色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理想状态和角色行为的向往,是对教师应该如何的期待。角色观念明确的教师具备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能有效协调自我角色期望与对他人的角色期待,客观公正地对待他人;能真切体验到自尊、自强和自我价值实现所带来的成就感;能与学生和睦相处,共享共创。而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不同的教育环境、价值取向、思维模式以及认知水平使不同教师对教师角色有着不同的理解,进而表现出多样化的角色行为,不少教师还因为角色模糊、角色冲突等问题而出现职业倦怠现象,教育智慧因此也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由此看来,充分理解教师的理想角色,科学定位自身角色是成为智慧型教师的先决条件。教师应树立理性的角色意识,用理想的教师角色约束自己,深刻认识不同角色的内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熟练运用角色技能,将多重角色有机整合,从而在成功扮演相应角色的经历中不断提升

个人素养和智慧。

(二)实践论意义上的自由与教师的教育智慧

马克思强调,人是自由的动物,人在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活动中认识和改造世界,并在此过程中发展个人的能力和创造力,进而实现自己的自由。人类所追求的真正自由正是“实践的自由”。站在实践论的角度,教师的自由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由的、主动的、创造性活动。这种自由实践使教师成为自己职业的主人,并且在创造精神生命的工作中感受快乐、传递快乐,教师个人的生命意义得以释放和发展,教师的教育智慧也在自由的教育实践中不断生成、提升和完善。

1关注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在学校教育中,很多教师习惯于做“搬运工”的工作,常常打着借鉴的名义,把标准化、固定化的教学方案或者别人已有的教学设计原封不动地嫁接到自己的课堂中,教学过程中喜欢人为地控制或左右学生的思维活动,追求标准答案和共同目标的达成。这种机械化的教育教学方式不仅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也曲解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本质和教师的教学自由。

现象教育学的开创者之一范梅南教授曾指出:“智慧和机智是我们通过教学的实践――不仅仅是教学本身,所获得的。”实践反思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源泉和基础。智慧型的教师往往拥有自觉的反思意识和较强的反思能力,他不仅懂得占有是什么的知识,更注重通过思考为什么、怎么办等深层次、理性的问题以挖掘隐藏在教育事实背后的原理或本质。作为一种理性智慧,教师的反思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反思的内容应涉及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方案、教育观念、教学过程、教育能力、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审视和分析,对其中的成就和问题进行反复琢磨,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另外,教师的实践反思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总结或回顾,而是教师与教育情境之间展开的一种对话,它要求教师以研究的眼光和心态面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自我追问或与他人对话,不断完善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将个人教育经验理性化,进而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2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机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教育者、学习者以及教育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教育教学过程中必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非预期性因素和突发状况,因此面对动态的、复杂的、多变的教育情境,教师需要具有洞悉他人内心世界的聪慧心灵,具备较好的分寸、尺度感和道德直觉,即教师需要一定的教育教学机智。可以说,教育教学机智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具有教育教学机智的教师通常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问题意识,能及时捕捉到教学情境中的信息变化和问题性事件,快速敏捷地做出教育判断,并能果断地采取恰到好处的教育措施从容有效地将教学引向高潮。

当然,教师的教育教学机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对教师在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探索中所获得的教育经验进行概括、升华的结果,它要求教师能够透彻领悟教育工作的本质,深入研究教育对象,整体提高专业素养,不断积累并反思教学经验,以满腔的教育热情和丰富的人生智慧与学生进行心灵的畅谈,用自己淳朴的教育情怀、完整的教育实践、博雅的专业知识和自由的个性品质创造出独具魅力的教育智慧。

3正确定位教师的科学研究。教师的工作是直接面向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的,身居一线的便利条件使其最易了解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与需求,能在教育实践中检验对策的有效性以建构起适合教育情境的教学理论,可以说教师具有开展教育研究的先天优势。多年的实践证明,教育科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发展,同时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受实用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当前教师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突出,应引起高度关注。

教师的研究是直接指向教育实践、意在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研究只是一种是手段,并非我们追求的目的。教师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教育研究工作,摆脱功利化色彩,脚踏实地地立足于自身的教育实践,以教育问题为核心展开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研究,并以研究来带动个人教育智慧的提升。学校也要创造一种宽松的研究氛围,引导教师明确教育科学研究的内涵与价值,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外在强迫或功利性任务对教师的负面影响,本着以研究促发展的理念科学认定和评价教师的教育研究,让教师在自由、和谐、公正的环境下不断提升教育智慧,从而创造性地、高质量地推进教学工作。

自由是智慧之门,教师的教育智慧离不开自由的滋养。只有在自由的教育氛围中,充分地占有和享受属于自己的各种自由,教师才能在“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教育人生境界中实现自我超越,不断孕育出属于自己的璀璨夺目的教育智慧。

注释:

①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52,66

②③张冬玲.教育智慧与教师成长[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④⑥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9,175

⑤邵长春.斯宾诺莎自由思想探析[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

⑦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32―133

③李福岩.论马克思哲学实践论自由观[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⑨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74

⑩刁培萼,吴也显.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智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智慧城市战略意义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9.2【文献标识码】A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新一届中央政府如何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时指出:“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这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被纳入中央政府规划中,得到了高层的高度重视。当前的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推进了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逐步兴起。交通拥堵、排水不畅、消防安全严峻、空气质量下降等“城市病”困局严重影响城市建设和城市居民工作生活的背景下,我国各级政府尤其是城市政府为了提升城市建设的质量效益,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2015年4月7日,住建部、科技部公布了全国84个新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全国智慧城市的试点已经接近300个。但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十分有限,相关的理论指导亦严重不足,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未能突破以往城市建设的模式套路,智慧城市建设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

智慧城市这一概念于2009年由美国IBM提出之后在我国逐步兴起,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官方和非官方的场合中频繁被提及。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的迅速兴起,许多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等对智慧城市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人们对智慧城市的界定中,有的侧重于“智”,有的侧重于“慧”,而有的概念界定则“智”、“慧”兼顾。“智”、“慧”兼顾界定智慧城市的概念中,李重照、刘淑华认为:“智慧城市是对现代城市治理理念的创新,是在充分合理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将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在缩小数字鸿沟、促进信息共享的基础上,通过参与式治理,让决策者更智慧地管理城市、环境,更合理地利用和分配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自然资源。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和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居民生活的质量,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平等。”鉴于李重照、刘淑华对智慧城市概念的界定“智”、“慧”兼顾,综合了智慧城市的特质,笔者在本文中采纳了这一界定。从上述概念界定中可知,智慧城市具有区域性,有着显著的地理区域界线。同时,智慧城市还具有资产性、效益性,其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平台建设、智慧应用系统等作为基础,这些基础性资源具有资产性。运用这些资源的目的在于其具有效益性,全面实现技术上的改造创新、互联互通的融合、城市管理的“智慧”,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居民生活质量。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要充分发挥智慧城市建设的效益性,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引领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在城市的特定空间范围内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创新、提升居民生产效益和生活品质。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对于解决经济社会转型中的诸多现实问题、有效促进城市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促进城市管理的高效运作。基于政府行政权威而进行的单项控制和管理方式,导致城市管理的效率低下,“城市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智慧城市建设,创新了城市管理的模式,属于一种协作式的公共管理模式,借助于信息资源、物联网技术融合,通过公共管理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沟通、协同服务,从而形成综合服务体系、管理体系。此种管理模式下,社会公众及时获得城市运行情况、及时反馈意见建议和反映自己的需求,实现市民和公共管理机构之间的“交互式”无障碍沟通,让市民全面参与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促进管理效益的提升,保障城市运作系统高效运行。

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智慧城市建设中,要实现物联网、互联网的融合,就必须通过信息技术的创新运用对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进行智能化的改造。因此,技术创新、高技术产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能够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在城市中的产业规模,提升技术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通过技术产业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工业产业、服务业等效益的提高,同时还能衍生出智慧商务业、智慧制造业等新的产业形态,知识和信息的“创新驱动”功能将进一步被凸显,最终实现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促进城市经济的绿色发展。党的十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进行了具有重大战略性的部署安排,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结合党的十的安排部署,当前我国推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要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减少污染消耗,实现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方向的转变,同时实现生产方式的集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无疑,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要素居于十分重要地位,能够据此挖掘人的潜能、资源的潜力,优化个人、组织的决策,促进循环经济、减少污染,且通过培育具有战略性的“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创造经济增长点,促进城市经济的绿色发展。如下表:

2010年~2013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与增长表

图片来源:IBM.智慧的城市在中国[OL].IBM官网,2011年。

促进城市民生问题的改善。信息要素的功用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将逐步“膨胀”,能够有效地主导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公共资源均等化,改变之前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公共服务不平等的现象,让市民及时全面获取其所需信息资源,有利于促进市民在医疗卫生、教育培训、交通出行等方面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最终促进城市民生问题的改善。智慧城市建设中,将新增较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当前的就业难问题。在智慧城市背景下,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各种公共服务可谓细致入微,能够较大程度改善市民的生活,有利于缓解家庭空巢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缺乏统筹规划。中央政府及其相关部委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但是至今尚未出台国家层面的智慧城市建设专门规划,目前仅有的一些规划也仅仅对云计算、物联网等相关的技术进行了原则性、方向性的规定。2014年8月,国务院同意印发、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主持制定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我国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有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该“意见”同样属于原则性规定,具体规划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由住建部、科技部确定的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已经接近300个,许多地方政府亦自行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目前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许多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仓促上马,却缺乏必要的论证,缺乏统筹规划,随意性较大,一旦城市主要党政领导调离便会“人走政息”。

缺乏地域特色。智慧城市建设以政府为主导,这本身也是合理的。但是,在政府主导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相关职能部门通常懒于进行精心的艺术设计,而是以建筑工程设计来代替。实际上,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创造性,中国目前还缺乏可以参照的智慧城市“样板”,缺乏好的经验。因而,政府容易在主导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沿袭以往的所谓“成功”经验,且不同的城市之间相互“借鉴学习”,一旦有上级政府或者上级领导肯定了某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其他城市便“争相复制”,造成智慧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缺乏地域特色,和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相差甚远,历史的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地域特色均无从体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造成历史文化的极大破坏乃至毁灭。

缺乏市场导向。在中央政府以及各级政府均十分重视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容易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政绩工程”,花费巨资投入其中,却由于缺乏市场导向而收效不明显,甚至产生许多负面影响。比如,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形象工程”,一些地方政府好大喜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建设容易体现政绩的项目,注重通过强化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现高科技性,却在较大程度上忽视了民众需求、市场需求。由于忽视了民众需求,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改善民生的力度十分有限。同时,由于忽视了市场需求、缺乏合理的市场导向,人们对相关的智慧城市技术研发不够重视,而是存在“重模仿、轻研发”的现象,因为研发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物质成本,引进的技术之核心部分往往由国外相关机构所掌握,存在极大的信息安全漏洞。

缺乏信息整合。资源的整合,尤其是信息资源的整合,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所在。通过信息整合,使城市的人、商业、通信、运输、能源等全部的核心运行系统整合起来,形成“系统的系统”。但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资源关乎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从现实情况看,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利用仍是难啃的‘硬骨头’,信息碎片化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挑战。”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资源导致了大量的“信息孤岛”、“智能孤岛”,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巨大障碍,亟待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采取措施,在政府主导下多部门协同予以整合利用。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

我国政府对智慧城市的充分肯定,结束了人们对是否建设智慧城市的激烈争论,不同行业的人们对智慧城市建设达成了基本统一的认识,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在全面展开,且受到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针对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努力实现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应从如下方面着手:

突出区域优势地位。当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存在相互复制而“千城一面”、缺乏区域特色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结合城市的性质特征、功能、历史文化等,突出城市的区域优势和特色。针对“人走政息”而导致智慧城市建设“朝三暮四”、缺乏长远规划等问题,要在充分论证、民主决策的基础上,制定能够突出区域优势地位的智慧城市建设的短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相应的规划应由当地人大按照法律途径表决通过并公布,以法治的路径确保科学合理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能够稳妥推进,不因城市党政主要领导的变化而“夭折”。智慧城市的建设应该结合当地区域优势而进行,保障相邻城市之间形成专业协作关系,促使相邻城市之间的经济结构实现互补和有序转换。

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当前市场导向不足的问题,导致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由政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却收效不够明显,且存在“重模仿、轻研发”现象,信息安全漏洞难以完全填补。为此,当前我国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好市场的导向作用,使市场需求真正成为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源动力”,以自由竞争、价格杠杆为手段,让市场“无形之手”充分发挥在城市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发掘创造更多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智慧应用,让智慧应用真正发展成为城市新兴产业,实现智慧增长。政府在主导此项建设过程中,必须走出“形象工程”误区,将其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开展,以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在政府主导下,逐步提高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让企业更多地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以市场化竞争促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政府城市管理水平和居民生产效益、生活水平。

强化技术研究开发。智慧城市的建设在较大程度上就是新技术的应用,通过物联网和互联网的融合,对城市资源进行统筹配置、提升城市各类系统的运作效能。在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不断强化技术研究开发,依托新技术培育新兴产业的发展,让城市成为“智慧中心”、“知识中心”。要通过政策法律手段不断优化技术研究开发的环境,强化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城市政府和相关机构要加强和科研教学单位的合作共同开发研究新技术,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依托技术创新培育新兴产业,不断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新的产业集群提升城市产业发育的程度、产业经济的效益。切实加强科技创新研发人才的培养,对不同部门和行业的人才资源进行整合,以鼓励性政策加快智慧城市重点领域的技术研究,对优秀人才给予全方位、高保障的福利激励。

注重信息资源整合。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信息系统是各自独立的,比如“交通系统”、“城建系统”、“电子警察系统”等,这些孤立的信息系统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孤岛”再庞大和先进,也是孤立存在的,而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形成“系统的系统”即“大系统”,实现各种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整合划一,只有如此才能为智慧城市建设发挥最大化的效用。为了达到信息整合的目的,必须在技术方面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规范,进一步完善物流网技术标准。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并在政府主导下将各种“信息孤岛”联结起来,以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要注重统筹规划,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期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规划设计,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和其他社会机构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权利义务,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配合,进行统筹管理和指挥。

改进城市治理手段。当前我国城市居民急剧攀升,城市各系统超负荷运行,“城市病”越来越严重且集中爆发,改进城市治理手段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就能够从根本上缓解“城市病”,提升城市的宜居水平。通过改进城市治理手段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从技术的层面上不断提升城市公共设施的运行效率,避免城市的盲目扩充。智慧交通、智慧水电、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能够为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目前的关键在于,要不断改进城市治理模式,以更加高效的人性化、互动式的管理模式发挥智慧技术的功能作用。以城市智慧系统及时反馈居民需求,居民亦可通过智慧系统及时了解城市各系统运行状况而据此作出合理的工作、生活选择,提升城市政府工作效能,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

智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园林景观;智慧公园

1引言

智慧城市是当前城市建设发展热门建设方向之一,实现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的构建,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到位、更高效的生活服务,从而全面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智慧城市的建设需把握基础设施、应用创新和产业发展三方面,而市政设施的智慧化,与我们园林景观行业息息相关。

2重要内容的定义

2.1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指通过广泛采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生产、生活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使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建设智慧城市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加速社会进步、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2智慧社区

管理和服务智能化较高的社区被称为智慧社区,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三个主要特点为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建设智慧社区有利于提高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创建和谐社会。

2.3园林景观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者进一步的筑山、叠石、理水、栽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景观在一般意义上来讲是指一定区域呈现的景象,也就是视觉效果。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建筑师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

2.4智慧公园

在现代公园一般是指政府修建并经营的作为自然观赏区和供公众的休息游玩的公共区域,而智慧公园是拥有公园纸芯,实现能源清洁化、景观互动化、设施共享化、养管自动化、控制一体化、环境感知化、工程生态化的公益性户外公共空间。在传统公园的基础上,实现智慧化的升级改造,使公园管理更高效、能源环境更生态、游览体验更美好、生活方式更健康。

3智慧社区的建设进展

3.1国外智慧公社区展情况

作为城市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新方向,构建智慧城市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在荷兰赫尔蒙德的Brandevoort区设计了一个愿景为“全球最智慧街区”的项目,它并没有预先设定固定的开发计划,而是采用灵活的框架,根据每位业主的实际需求进行开发建设,在适应人口增长密度的同时,考虑到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变迁。项目围绕中央公园打造了一个混合住宅社区,并在四周设置了商业空间和自然保护区,中央公园将成为街区活跃的社交中心,所有业主在这里能体验丰富的文化活动。城市发展区和自然保护区均被视为生产空间,融合生活工作和娱乐休闲,所有入驻的企业将立足创新社区,鼓励业主采用公共能源发电和土地种植资源共有计划,打造全新的地方经济。位于荷兰海牙中央创新区的CID测试区基于社会技术城市的概念,将海牙中央火车站和两个附近车站的三角区域作为基础设施枢纽,打造成一个绿化和能源都能自给自足的双层区域,同时提供住房、办公、城市交通和公园般的公共空间。这个超级枢纽包含能源大教堂、城市桥梁、冬季花园及初创企业的共同工作空间,为其中生活的人们提供地热能源,净化的饮用水,供给冬季的食物,灌溉区域内植被,将释放的养分用于种植农作物。挖掘建筑和景观的全新关系,从而相互提升成果使用水平,景观不仅仅是建筑的配套,更是为食品、能源、水、废物处理和生物多样性提供积极的生产环境,从而自我消化吸收循环再生,改善人居环境,旨在推行和创造一个可持续和独特的生活理念。从国外智慧社区的发展来看,从城市规划层面,已将智慧及能源等问题进行综合考虑,利用建筑与景观将能源循环再利用,园林景观已经不单是建筑的附属,而是与建筑一道进阶为一种可持续性的生产力,其经济价值值得我们挖掘、学习。

3.2国内智慧公园发展情况

目前,应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部等部委的号召,我国许多城市在智慧城市管理模式、运营模式、业务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在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和县级市中开展了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以北京的海淀公园为例,它是百度与海淀区共同建设的全球首个AI科技主题公园。园区内有为跑步爱好者提供的智能步道,游客无须佩戴任何硬件设备,在步道运动后即可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获得运动数据,累计运动时长、累计运动里程等。园区内还设置有智能语音亭,搭载对话式人工智能操作系统DuerOS,以自然语言对话的交互方式,获得你想知道的任何信息,例如查天气、查路况、点歌甚至是生活服务等。公园内最大的亮点要数未来空间,搭载最前沿的AI技术,面向公众开放,通过不同的互动形式让游客体会到未来生活的乐趣,比如AI猜拳手、AR情绪魔术师等,其中还有针对儿童和老年人设计的有通过踩踏琴键可以发生发光的钢琴步道,和用AR教太极拳的太极大师,真正做到以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为载体,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国家科研成果有机结合,为全民健身、健心提供服务。海淀公园是在现有公园的基础上进行智慧化的改造,那么位于海淀区稻香湖路的龙湖G-PARK科技公园可以说是国内智慧公园样板区一样的存在。整个公园以白色调为主,呈现出现代极简的风格,强烈的视觉冲击下,营造出遗世独立的美感。整个公园除了传统的游览休憩功能之外,搭载先进的AI技术,使游客能在其中尽情地互动,体验未来科技的乐趣。贯穿全园的智能跑道设有三处打卡杆,游客刷脸后,除了能实时看到自己的运动数据外,还能通过跑步累计能量币,进而体验园区内各种好玩的科技设施,例如经过踩踏可将身体动能和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跳跳泉,通过感应装置用手就能弹出动听乐曲的互动琴弦,可以模拟爬坡场景增加阻力的互动骑行装置,边走路边给植物灌溉的互动雾森装置,利用太阳能和蓄电池可给坐面加温和给手机充电的智能座椅,还有共享健身盒子、共享会议室、数字水帘等可以提供游客趣味感和幸福感的互动装置。从提出智慧城市实施发展的这十多年来,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勇于实践,智慧公园是我国智慧城市进程中的一个缩影,但不难从现在的各种实施项目中看出,其理论方法的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并没有形成系统性、前瞻性、规范性的指导,在城市的上位规划中,没有统筹性的落实到每一个地块的报审报批指标当中,还在摸索阶段的我们将智慧停留在设施的趣味性、互动性与便捷性上,仅仅从休闲、康体、科普及生活服务中下手,在生态及能源利用方面浅尝即止。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我们生活环境的影响与破坏日益渐显,如何运用智慧化技术,对我们的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做出长足的贡献,实现园林景观的生态性、经济性将是我们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未来的园林景观需要从生态性乃至更高层级的经济层面上,得以体现其价值。

4智慧公园的生态性及经济性

4.1生态性

智慧社区的生态性可以从海绵城市和小气候两方面着手。现行的园林景观项目在海绵城市方面做得更多的是渗、滞、排,以缓解城市雨水管网的瞬时压力,而在蓄、净、用方面,也是因场地条件的限制,实施的较为艰难。而如何从园林景观和市政公建层面上对雨水进行综合利用,使我们宝贵的水资源得以循环再利用。在汇集雨水的初期要经过弃流系统,这个数据是通过往年的各项指标综合计算出的一个固定弃流时段,而随着每年气候环境的变化甚至是降雨频率的变化,每一场雨的初期水质是不同的,通过气候水文感应装置,结合强大的云计算,针对每一场雨调节弃流时间,使更多的雨水得以储存,并根据水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进行水质处理,达到回用的目的,能更好地缓解城市雨季内涝,旱季水资源紧缺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中心普遍存在热岛效应强、周边人口密度大、建筑密度高等城市环境问题。在社区建设中如何成条状空气流通通道,为地块内输送水汽、缓解地块的热岛效应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之一。可在项目设计初期,模拟地块内小气候,将上风口打开,通过地形与绿植人工构建场地自然通风廊道,保障疾风区的安全隐患的同时,达到与清新气流远程输送与交换的目的。在输送水汽方面,在场地南侧可设置水景、旱喷等,通过改善下垫面的热涵养属性,促进空气的水平及垂直对流,加速污染物扩散,改善局部微气候的舒适度。同时在场地内设置微气候品质感知设备,通过传感器探头实时监测风速、风向、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大气压强、降雨、太阳辐射等指标,通过环境物联网,对敷设的高压喷雾系统进行控制,运用雾喷的水汽对地块内小气候环境实施智慧调控,可在盛夏时节起到降温的作业,在天气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可进行人工辅助除尘作业,改善温度湿度、PM2.5、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指标。

4.2经济性

智慧社区的经济性,在于园林景观自身的可持续性生产力和园林景观自身对地块区域的经济的影响。例如将智慧养护手段应用到部分城市绿地中,在社区内开辟出小范围的地块种植果蔬产品,降低劳动强度,节省人力,提高自动化水平,使普通的城市养护人员或是物业管理人员即能完成对作物的栽植、养护及收割,通过仪器的监测及数据的分析,精准养护,分区管控,远程一键管理、查看、派工管理,实现社区内的定向自给自足。除了在不断地开发建造新的城市之外,无论国内国外,都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城镇,而如何通过智慧化的手段将老城改造,使其以新的姿态融入未来的科技生活中去,打造综合性全年龄段的集合性社区,吸引流失的人才回到老城市生活和工作,提供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打造无地域限制的工作终端,青壮人才回流创造更多的税收,使城市由内而外的焕发生机与活力,亦是智慧城市经济价值的体现。

  • 上一篇:土木专业论文(6篇)
  • 下一篇:土木工程专业论文(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