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唐诗赏析(6篇)

栏目:实用范文

唐诗赏析篇1

关键词:诗歌鉴赏辨体审美

中国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最具价值的瑰宝,它代表了我国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入学习的文学样式。学好中国古典诗歌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诗歌鉴赏是高中阶段语文学科考查的一个重点,更是难点。这就使得学生们对诗歌有一定的重视。每个学生在高中阶段都会通过课文及习题接触大量的诗歌。大部分诗歌鉴赏题侧重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艺术技巧的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逐步提高分数。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却忽略了对诗歌审美特质的理解,也就很难真正理解诗歌的艺术效果,难以真正体会诗歌的魅力所在。下面来看一道诗歌鉴赏题:

月夜

杜甫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1]

其中的一道问题是:“‘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诗歌鉴赏题总是把诗歌分解了来看,有的题还会问得很刁钻,让人不知道从何答起。对学生来说,答题的确有难度,并且未必有助于提高他们对诗歌的认识。那么怎样更好地体味一首诗呢?同样针对上面所引的这首诗,我们看看古代的诗论家是如何来赏析的。清代李调元在《雨村诗话》中评道:“诗有借叶衬花之法。如杜诗‘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自应说闺中之忆长安,却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此借叶衬花也。”[2]他用中国特有的诗论语言来赏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虽然意思不那么清晰,却能让人有一语中的的感觉。清代的吴瞻泰在《杜诗提要》中说:“此公陷贼中,本写长安之月,却偏陡写~州之月;本写自己独看,却偏写闺中独看,已得遥揣神情。三、四又脱开一笔,以儿女不解忆,衬出闺中深情苦境。”[3]古人显然更侧重从诗歌的整体来把握,得其神韵。让人觉得切中要害,又耐人寻味。现代学者沈祖痹谒的《唐人七绝浅释》中对以上写法说得更为明了,说杜甫“学习杜审言《赠苏书记》从对面着笔的手段”[4]。这样就巧妙地道出该诗歌的优点。我们在诗歌教学中也应该重视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诗歌的审美特质,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学习诗歌是一种美的享受,才会愿意主动学习诗歌。

还有一点,可能很少有人会注意,因为诗歌鉴赏题侧重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所以就会挑那些有特殊手法的诗歌出题,可是盛唐的诗歌――那些被我们认为写得最好的诗,往往是一气呵成,不讲求艺术技巧的。因此我们做题时见到的诗歌往往不是最一流的诗,长时间地鉴赏这些诗恐怕会阻碍我们审美眼光的提升。因此,我们学习诗歌还是应该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学习古人鉴赏诗歌的眼光,以便更好地鉴赏诗歌。在这里我想提出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风貌

古人有一套用来品评艺术作品的词汇。这些词汇概括了诗歌的整体风貌,如“雄浑、空灵”等,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们体现了中国人的感性思维,能更好地将我们带入审美的情境中去。学生把握一些这样的词汇,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风格。如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很好地体现了雄浑的特点。如: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5]

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6]

这些诗歌抓住典型场景集中描写,意境开阔雄浑。再如王维的五言律诗、五言绝句,我们往往可以用“空灵”来概括。如: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7]

秋夜独坐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8]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9]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10]

在这些诗歌中作者隐退诗境之外,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学生可以从整体感知诗歌的风格,体会诗歌的妙处所在。类似的例子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二、学习一些辨体知识

首先,学生应该从诗歌的体式入手,了解一下各种诗体的特点。如五古诗古朴典丽,七言歌行跌宕起伏,而七言律诗往往凝练顿挫,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s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11]

我认为这首诗是比较典范的一首七言律诗,因为七律应该写得抑扬顿挫,读来让人有刻骨铭心之感。如果像七言绝句那样流丽婉转,就不算合格的七言律诗。

其次,诗坛一些个性突出的诗人往往各有擅长的诗体,注意把握其特点。比如,王维、孟浩然擅长五言诗;李白擅长七言歌行、七言绝句;杜甫擅长五言古诗、七言律诗;王昌龄、杜牧擅长七言绝句等。他们创作的不同体式往往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人们常用飘逸奔放来概括李白诗歌的整体特征,但具体到不同的诗体则应分开来看,他的七言歌行体现了奔放的特点,如《行路难》《将进酒》。如果是《蜀道难》《梦游天母吟留别》这样具体描摹了山川险峻的诗歌,可以用奇崛瑰诡来概括,而他的七绝往往具有清新飘逸的特点。

第三,不同的诗歌体式也有它们各自适合表现的题材。如王维的山水诗通常用五绝、五律这两种体式来表现。除了上文提到的诗歌,还有《鸟鸣涧》《书事》《汉江临泛》《终南山》等。而七绝主要有几种题材:一是边塞诗,二是闺怨。前者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后者如他的《长信秋词》五首。

三、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

古音有平上去入,后来入派三声,今天尤其是在我们北方方言区,大家基本对入声都没什么了解,可是学习诗歌时,我们可以把它提出来,让学生对入声字有一定了解。入声字很能体现诗歌的情感,比如岳飞的《满江红》多入声字。因为入声字发音十分短促,就能更好地体现词人那种悲愤之情。现在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入声字。然而我们在朗读诗歌时,仍可以通过区分平仄来把握诗歌的音调。比如平声字,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阴平(一声)、阳平(二声),发音时可以尽量长一些,给人一种意境悠远的感觉。仄声字包括上声(三声)、去声(四声),发音时要短并且重,这也可以表示情感的强烈。

学习诗歌时,我们还可以尽可能地利用吟诵的资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古典诗歌的音韵之美。吟诵是濒临失传的诗文诵读和学习方式,介于说、唱之间。如今会吟诵的人很少,尤其是采用地方方音的吟诵。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利用网络的音频资源。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的网站上就有很多音频资源。其中有1982年全国首届唐诗讨论会的录音,里面有用闽南语、南昌方言的吟诵,音调婉转悠扬,十分动听,还有霍松林先生用他特有的西北声腔吟诵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苍老遒劲,特别适宜地表现出杜甫漂泊西南时的慷慨悲凉。我也听过有人用湖南平江腔吟诵《示儿》《登金陵凤凰台》,抑扬顿挫,情感充沛。不过现在更多的人都是用普通话吟诵,虽然少了地方方音的风味,但是更便于推广。人艺的话剧《李白》由濮存昕饰演李白,当他演到情感迸发时,往往“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加之幕后苏民先生的吟诵,实在是一种绝妙的享受。

此外,我们还要学会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我国古代有很多诗论作品,如《诗源辨体》《诗薮》《四溟诗话》《一瓢诗话》等,可是这些论著对于高中生来说过于专业,难度也比较高。所以我们可以看一些近现代学者论诗的著作,这些学者往往受过旧学的教育,作为将新学与旧学衔接起来的重要环节,很适合成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的重要媒介。其中代表学者及作品有施蛰存先生的《唐诗百话》,沈祖毕壬的《唐人七绝诗浅释》,还有叶嘉莹先生的一些诗学论著等。

学习诗歌,我们不能总带着功利性目的,那样既浪费了诗歌的审美价值,也不可能真正读懂诗歌。让我们暂时抛去功利的想法,用细腻的心去体味诗歌之美,哪怕凄迷,哪怕哀婉,都是一种醉心的审美体验。

注释:

[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2页。

[2][3]顾青编撰:《唐诗三百首名家集评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13页。

[4]沈祖保骸短迫似呔诗浅释》,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页。

[5]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页。

[6]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页。

[7]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8]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页。

[9]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页。

[10]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

[1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925页。

参考文献:

[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2.

[2]顾青.唐诗三百首名家集评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5:3.

唐诗赏析篇2

一、引入诗评的必要

我国古代诗歌,特别是唐诗的评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积淀。它常为某首诗的阅读鉴赏而发,或从整体风格观照,或从思路结构把握,或对一句一字解释,有着相当深细的体会。诗评是我国历代文人心血的凝结,是民族审美经验的总结,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价值不亚于诗歌本身。教学引入诗评,是在弘扬民族文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应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由此看来,诗评毫无疑问地属于课程资源,只要运用得当有效,课堂教学引入诗评是符合课程标准的。

从学生角度看,高中学生虽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识记了不少古诗,但还谈不上具有鉴赏诗歌的能力,自然对高中教材的古代诗歌相当隔膜。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诗评的意义就显而易见了:恰当地、灵活地、多式样地引入诗评,能给学生以思维的诱发、鉴赏的启迪,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走进诗歌,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另外,课堂教学引入诗评是高考的需要。近两年命题自主,有的省市高考试卷的诗歌鉴赏引入了诗评设置题目。这种题目式样的出现让人耳目一新,体现了命题者的智慧,但也给学生鉴赏带来一定难度。典型的是2004年高考北京卷第13题,“题料”(苏轼的诗论)中的“此乃写物之功”是命题者的意图所在,也是学生解题的瓶颈。倘若学生平时接触过一定量的诗评,高考时便不会因“面生”而手足无措。

二、引入诗评的原则

选人教材的每一首古代诗歌(包括词),其评论少则几条、多到十几条乃至数十条。选择哪条诗评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呢?笔者以为,在教学活动中应贯彻四项基本原则:

鉴赏原则诗歌文本所具有的形象性、含蓄性、跳跃性等特征,要求诗歌鉴赏主体必须通过审美感知才能走进诗歌的意境,把握诗人跳动的脉搏。所以,诗歌教学撷取的诗评应能引导学生主动地咀嚼、品味、感悟,而不是现成的结论。唯有如此,才能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形成。如,关于杜甫《蜀相》颔联的评论主要有以下5条:

①自别托意在其中矣。(《苕溪鱼隐丛话》)

②三、四纪祠之冷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③三、四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杜诗解》)

④草自春色,鸟空好音,此写祠庙荒凉,而感物思人之意,即在言外。(《杜诗详注》)

⑤三、四写祠堂物色,只着“自”“空”二句眼于中,便已悲凉欲绝,而肃穆深沉之象,更与荒芜零落者不同。(《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其中③④⑤条都是直言景中寓意,评论中肯,但无法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体悟;而①②条虽是笼统的概述,可有利于学生鉴赏。笔者以为,在学生思考、发言之后亮出“底牌”(指③④⑤条)效果更佳。

文本原则教材中的每一首古诗都因其是经典作品而有着审美独特性,要么意象丰富、寄寓深刻,要么构思精巧、技法巧妙。因此,教学引入的诗评必须契合诗歌文本的美学特质,力争取其一点,带动全篇。李白的《越中览古》最大特点是结构新奇,不合近体诗“起承转合”的章法。因其构思独到,备受历代诗歌评论家青睐,如《唐诗训解》引敖子发评语曰:“以落句转合,有抑扬,有开阖。此格,唐诗中亦不多得。”笔者在教学时如此引入诗评:

近体诗在结构上讲求“起承转合”,沈德潜认为此诗“其格独创”(《唐诗别裁》)。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这样设计诗评,试图引领学生从诗歌结构章法人手,进而把握诗人融入其中的人生体悟与认知:前三句一起一承一拓,振笔疾书,极言昔日豪奢;末句突转,勾践霸业烟消云散,今日所余者唯三两鹧鸪,于夕阳黄昏中飞鸣旷野,凄凉、萧条之至;诗歌在鲜明比照中寓含荣华无常之戒。

激发原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出发,重体验、过程、能力,古代诗歌教学自然要体现这一理念。此种情况下,使用诗评设置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探求欲望,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在探求问题的活动中形成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直被选人教材,前人对该词尾句“一尊还酹江月”所含蕴的情感认识不一:“题是怀古,意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人生如梦’二句,总结以应起二句。”(黄苏《蓼园词选》)“述吊古之情,别出明月,与江波相映。此境此情,真不知人间何世矣。”(唐圭璋《唐宋词选释》)“文情至此已带感慨,便以‘人间如梦’四字推开,而以‘酹江月’作结,盖此游至月上时也。”(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据此,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纲举目张:

有人认为“一尊还酹江月”寄寓了词人愁闷心情,有人觉得它体现了旷达襟怀。你认为呢?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

适时原则所谓适时,即根据诗歌文本的审美特质和指导鉴赏的需要,教学时应抓住恰当时机引入相关诗评。例如,教学杜甫《登岳阳楼》时,学生容易把这首律诗的情与景割离开来,分别品赏。为此,笔者在学生整体把握之后设计了下题:

方回评曰:“中二联,前言景,后言情,乃诗质一体也。”(《瀛奎律髓》)请解析本诗的“情景一体”。

在学生分析之后,可再次引入诗评绾结: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黄生云: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愚按: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然玩三、四,亦已暗逗辽远漂流之象。”

引入具体解释性的诗评,必须关注时机。倘若引入超前,就会剥夺学生品味赏析的“权利”;如果引入滞后,则会使鉴赏环节脱榫,给人逻辑混乱之感。引人俞陛云的评论“客情之凄凉,风景之清幽,怀人之绵邈,皆在‘杨柳岸’七字中”(《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时,需在学生咀嚼了“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后;拿沈德潜的“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华,俱归乌有,令人于言外思之”(《唐诗别裁》)作“物是人非”的典型性总结,应在教学完刘禹锡《石头城》之后。

三、引入诗评的式样

引入诗评,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操作:可全部引用,可局部采用,也可不变立意重新组织语言;可鉴赏式、评析式也可注解式、撰写式。无论使用哪种式

样,其核心是有益于教学,有益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

鉴赏式样以“鉴赏”这种方式引人的诗评,主要意图是给学生一个鉴赏诗歌的切入角度,所设置的问题,或者振动全篇,或者对某关键性词语作深层解读。教学姜夔词《扬州慢》时,可引用陈匪石《宋词举》中的评论设置“有人认为,‘空城’二字是全篇之眼。请结合全词作出分析”这样的问题带动全篇;也可依据唐圭璋

评析式样评析式样指要求学生在诗歌鉴赏活动中对评论家已经作出的诗评进行“再评价”。此种“再评价”不是就诗评论诗评的抽象分析,而是力求切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优与劣、是与非的认定。李白《子夜吴歌.秋歌》诗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清代诗评家对最后两句的“删留”看法不一:黄白山、田同之主张删,纪昀等主张留。由此,可设计下题让学生评析:

田同之评说此诗末两句应删去,你认为呢?请结合诗歌说明。

无论学生主张删还是留,只需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可从诗歌含蓄性特点或民歌本色特质角度评判,也可从诗歌的主题角度审视。

注解式样这里指在诗歌鉴赏活动中,直接引用具体、准确、深刻的诗评,给学生提供鉴赏视角和审美知识积淀的式样。教学杜牧《赤壁》之后,可引用下面三则诗评给学生启示:

①大抵诗人每喜以一琐细事来指点大事。即如此诗,二乔不曾被捉去,固是一小事,然而孙氏霸权,决于此战,正与此小事有关。家国不保,二乔又何能安然无总?(《唐人绝句精华》)

②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已意,发议论,即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如牧之《赤壁》……用意隐然,最为得体。(《围炉诗话》)

③详味诗旨,牧之实有不满公瑾之意。牧尝自负知兵,好作大言,每借题自写胸怀。(《载酒园诗话》)

撰写式样引入诗评进行教学,还可以让学生就某首诗的词句、意象、构思、技法等撰写简短诗评,表达自己独特的体悟与认识。其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思维、锤炼学生的语言,同时也为高考诗歌鉴赏做了充分的奠基。下面是笔者教学李白《黄鹤楼中听吹笛》时学生写的诗评,虽不多么深刻精妙,但很准确具体:

①以贾谊屈于长沙言自己无辜蒙冤,表意婉曲。②视长安为家,足见李白对朝廷的眷顾与忠诚。③用梅花写笛曲悠扬动听,此乃通感手法。④落梅花,明写笛声,实写五月如严冬,透出诗人冷寂心情。

唐诗赏析篇3

注释①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十三。这是《辋川集》20首中的第17首。竹里馆,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⑴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幽深的竹林。⑵啸(xiào):长声呼啸。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⑶深林:指“幽篁”。⑷相照:与“独坐”对应。

译文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先看前两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篁,竹林也;啸,撮口作声也。诗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长啸一声。这里借用了一个典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载:“阮步兵啸,闻数百步。”阮步兵即阮籍,他是汉魏时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和嵇康等人对当时的封建礼教不满,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不满,时常集于竹林咏怀言志。阮籍在竹林长啸,声闻数百步,也由此传为美谈。日本汉诗学者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精细地指出:这首诗的前两句,暗用了魏晋之际诗人阮籍闻“苏门之啸”的故事和阮籍《咏怀诗》中的“起坐弹鸣琴”句意。并指出: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悠然弹琴,自得其乐,也很像陶潜。只不过陶潜弹的是无弦琴,而王维弹的则是有弦琴。王维居竹林之中,效阮籍长啸,以阮籍自比,表现自己对权奸的不满。竹之品格,叶如箭指,质如坚石,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诗人独坐幽竹之中,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样的气节的。

唐诗赏析篇4

〔唐〕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

注释:

①幽人:隐居的高士。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与隐居的高士饮酒到酣畅处所作。诗开篇就写对酌情景。盛开的山花,意气相投的高士,于是“一杯一杯复一杯”地开怀畅饮,既写出了饮酒之多,也写出了快意之至。接着诗人“醉欲眠”,于是打发朋友先离去,话很直率,却活现出诗人不拘礼节、自由洒脱的个性,也透露出诗人和友人毫无嫌猜、真诚坦荡的深厚情谊。这首诗写眼前景,用口头语,既有信口而出、天真洒脱的妙处,又情意绵绵,令人玩味。

池上二绝(其一)①

〔唐〕白居易

山僧对棋坐,

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

时闻下子声。

注释:

①池上:指诗人在洛阳住所里的池子。

赏析:

白居易诗的语言以平易通俗著称,这种通俗化并非是浅薄轻率,而是清新明快、语浅情深,从这首诗就可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下围棋的情形,两位僧人面对棋盘而坐,竹影映在棋局上,周围非常寂静,无人喧哗,只听得到棋子落在棋盘上的声音,打破这山谷的宁静,为充满生机的山谷点缀人文气息,富有清幽的雅趣。在这幽静绝俗的诗境里,传达出诗人宁静安然的禅心。

题怀素上人草书

〔唐〕许瑶

志在新奇无定则,

古瘦漓半无墨①。

醉来信手两三行,

醒后却书书不得。

注释:

①漓:淋漓。(xǐ):连续不断。

赏析:

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的草书率意飘逸,笔法老道而有新意,这首诗就是赞赏怀素草书的诗作。第一句说他的书法志在追求新奇,没有定则,千变万化,敢于创新,打破常规。第二句写他的用笔,古朴瘦劲,连绵圆润,还善于用干笔。书法中有一种笔法叫“飞白”,笔划中丝丝露白,像枯笔写成的模样。“半无墨”就是指这种笔法的露白部分。第三、四句写他性格豪放,常常酒酣而作,随兴书写。等到酒兴过了以后,认认真真地写时,反而写不出那种神韵来,活脱脱写出了这位“醉素”的状态。全诗虽只有四句,却写出了怀素草书用笔、结体的主要特征和他写字的最佳状态,道出了怀素狂草所特有的娴熟精到和浪漫风格。

画鹰

〔唐〕杜甫

素练风霜起①,

苍鹰画作殊②。

身思狡兔③,

侧目似愁胡④。

绦镟光堪摘⑤,

轩楹势可呼⑥。

何当击凡鸟⑦,

毛血洒平芜⑧。

注释:

①素练:白绢。风霜:秋冬肃杀之气。这里形容画中鹰极其威猛,如挟风霜而起。

②殊:特异,出众。

③(sǒn)身:耸立身子。形容苍鹰双翅耸起的样子。思狡兔:想捕捉狡兔。狡兔,即狡猾的野兔。

④侧目:斜视的样子。愁胡:这里用了西晋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的比喻,胡人深目,状似悲愁。所以用“愁胡”来形容鹰眼。

⑤绦(tāo):丝绳。镟(xuàn):转轴,系鹰的金属杆。光堪摘:形容画上绦、镟色泽质感像真的一样。

⑥轩楹:堂前廊柱。指画中悬挂苍鹰的背景。

⑦何当:什么时候。凡鸟:一般的飞禽。

⑧平芜:广阔的原野。

赏析:

唐诗赏析篇5

一、命题走向中的5个应知要素

纵观2006年17份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诗鉴赏题,我们不难发现以下规律:

1.名家名篇不再一枝独秀,随着单独命题省份的增多,各地命题者为了避免重复,从名家名篇中选材将会越来越少,或者说,即使选自名家也不会选名篇。

2.以“绝句”为主,以唐宋为主的局面不会改观。综观2006年17套试卷选用的20首诗,其中晋诗1首,唐诗4首,宋诗4首,末词2首,清诗5首,近代诗1首。诗歌出处为什么侧重于唐宋时期呢?因为唐宋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顶峰,诗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手法、艺术特色,都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对读者文化底蕴的积淀和文学素养、欣赏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高考卷中的古诗词鉴赏不管以哪种形式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都会侧重于选择唐宋诗词。

3.“写景抒情”诗依然将独领、诗是抒情的艺术,任何一首优秀感人的诗,总是诗人内心深处涌出的歌唱。

4.注重“点”的考查、高考古诗鉴赏不讲全诗的宏观测试,而注重抓点带面。如广东卷: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湖北卷: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5.借助古人的评点设置赏析题。如山东卷: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命题角度一:理解、赏析关键字词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性、词义的方法,并特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另外,古人评诗有“诗眼”一说,所谓诗眼就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词。抓住诗跟分析,我们就能看清这首诗的情感世界。如何判断诗眼之所在呢?一般说来,诗眼在全诗的后两句,因为诗人通常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最后两句往往才是诗歌的主旨所在。另外,诗眼以表现力强的动词和形容同居多。

例1(2006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解析这道题具有一定的限制性,设题点就是第二句中的“敌”与“对”或其他词的比较,解答时无须结合全诗,只需要就事论事。既然要我们分析“敌”字的妙处,那么就应该紧紧抓住这个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效果进行分析。句中“素秋”暗示的色彩相当丰富,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空床”是诗人孤寂哀伤的代名词。如果用“对”字,虽说比较平稳而浑成,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字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至此,“敌”字的妙处也就显现出来了。

三、命题角度二:分析、鉴赏诗歌的创作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时要尽量使用规范的、专业的名词术语。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方式主要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有:欲扬先抑、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卒章显志等。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等。当然鉴赏表达技巧绝不是仅仅列出一两个名词术语,关键的还是考生要能够结合诗歌的情感将创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分析出来。

例2(2006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②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解析这道题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从整首词来看,使用的是情景交融的写法,把聚散离别之情寄寓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上,把相思之情寄寓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上,情意真切。从词句上来看,用了比喻修辞。上阕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下阕说离别之后,他的心像飞尘一样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表达了刻骨铭心的相思和无限的柔情。

四、命题角度三:理解、分析整首诗的内容或情感

情感是诗歌的本质,诗歌创作的日的就是为了抒发作者情感,诗歌鉴赏的基点,也是对情感的领会和把握。因此,诗歌鉴赏题较多地涉及对作者情感的分析评价。对整首诗的分析,一要重视注释与标题,因为这里大都含有很重要的信息。第二,评价思想内容,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三要看清题目要求,灵活作答。如果考题直接提出了鉴赏角度的要求,那么考生在答题就应直奔主题,明确回答。而如果考题没有明确地指出鉴赏的方向,考生在自选鉴赏角度时则应注意两种情况。1.当读懂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并对作者的风格有所了解时,可选择此诗的思想情感作为鉴赏的对象。因为思想情感是属于“大而话之”的东西,难有精确的答案,靠上一点就能拿分。2.当不能理解诗的大概意思时,就选择一两个精练生动的字词鉴赏,抓住一点,洋加阐发。

例3(200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宋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②。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问: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唐诗赏析篇6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从历代诗歌中汲取营养和精华。鲁教版特别采编了唐诗与宋词这两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编写了《唐诗宋词选读》这一选修文本,让学生欣赏到了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领略到了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歌咏了北宋的旧曲新声,倾听了南宋的乱世词心。

不知不觉中,半个学期的授课已经完成,在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与精神的陶冶的同时,更给我们的授课者和听课者带来审美的体验和创新与反思的机会。

首先,《唐诗宋词选读》具有经纬交错,逐层推进的文本特点。

从初盛唐到中晚唐,从北宋到南宋,以时间为“经”。本套选读文本在初盛唐诗坛上选取了8位诗人18首诗歌,在中晚唐诗坛选取了12位诗人24首诗歌,在北宋词坛选取了11位词人24首词作,在南宋词坛选取了11位词人21首词作,目的在于撷取每一个时代的星辉,了解每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与写作特点,引导学生细微地感受研读名人名篇永不磨灭的艺术魅力。

由意象意境到格律节奏,从联想到诗眼词眼,以鉴赏为“纬”。本着〈〈语文课程标准〉〉应该“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征”的要求,本套选读文本,以“诗歌入门”系列为纬。以鉴赏诗歌离不开对意象和意境的理解开始,首先介绍了有关“意象与意境”的感性知识;然后从诵读出发,了解“格律与节奏”帮助学生深入地欣赏诗歌的音乐之美和谐之美;“联想与想象”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实践中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艺术魅力,既能够进行分析鉴赏,又能够学会应用;最后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又一重要方法——寻找诗眼和词眼,理解用典,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这一纬度中,主要采用了小步轻迈,分层推进的方式,力求推动学生初读文本,然后深入研读文本,最后的得出自己的感受。

其次,《唐诗宋词选读》具有歌咏吟诵、多元解读的鉴赏特点。

当学生沉浸在琵琶曲《春江花月夜》的时候,诗中那皓月当空,幽美的景色顿时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在美景离情之中,不由让人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当艺术家乔榛、丁建华用饱含深情朗诵《长恨歌》时,学生的情感也随之起伏不定,从杨贵妃得意的专宠,到马嵬坡杨妃的惨死以及蓬莱仙岛杨妃的不忘旧情,随着朗诵的情语出之,一个哀婉缠绵的爱情故事也流淌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间;

当学生用《月亮代表我的心》《风中有朵雨作的云》《浪花一朵朵》等当代通俗曲调演唱柳永的《望海潮》时,我们不仅看到一幅幅西湖美景、钱塘江的壮观、杭州市区的繁华富庶、当地人民的安详生活,更为孩子们突发奇想的音乐天赋所震撼,词字添配的丝丝相扣,旋律与优美壮丽、生动活泼的词作画面相得益彰,学生们精彩的演绎赢得了全班同学的阵阵欢呼声。

在歌咏吟诵中,学生不但读出了诗词的音韵之美,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和心灵的共鸣。同时学生发挥个性的独到见解,疑义相析对文本进行了多元的解读。

在解读辛弃疾《青玉案》一词时,对词中的“那人”,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是“情人”,有的说是“志同道合的知音”,有的说是“孤傲、不趋流士的志士”,也有的说是“一种理想的追求目标”等,不同的拆解,体现了学生对作品的个人体验,表现了不同人对诗歌内在情感的心领神会。

在学习《长恨歌》时对杨贵妃这一人物的评价是“讽刺”?是“同情”?还是“无辜”?学生们也议论纷纷,有的说“杨贵妃恃宠而娇,一人升天,仙及鸡犬”该唾弃;有的说“杨贵妃与李隆基生死相恋,梦魂萦绕”,此真情专一的爱情值得歌颂;有的说“杨贵妃只一女子无意于专权弄政好于武则天,是李隆基把持不住自己,荒于朝政,才导致国灭”杨妃何德何能能够挽回败局值得怜悯-------学生们对于这个问题非常的感兴趣,自己通过互联网找寻的相关资料也非常的多,介绍给其他的同学时都能侃侃而谈,而谈到自己的理解时也能按照自己的体味,有自由,有个性的阐发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就可以不盲目地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有了自己的独立体验的自由和空间。

最后,《唐诗宋词选读》也给了老师授课更大的个性空间和创新的机会。

本套教材文本的编排分阅读和课外自读两个部分。阅读文本是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必读内容,课外自读文本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课外自由诵读,教学中不作要求。因此文本的选用选讲给教师提供了很大的自由的选择空间。

在气势恢弘的初盛唐诗歌的第一单元,老师可以利用学案详讲《将进酒》《蜀道难》《登高》等,用多媒体详讲《春江花月夜》之后,我们将课外自读13首诗分成三类,其中李白诗二首,杜甫诗三首跟必修李白和杜甫专题同时教授,剩余8首归为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两类进行专题性质的提纲挈领式的讲读,这样既节省了课时,也达到了归纳总结方法的效果,不错!

在南宋的乱世词心的第四单元,我们用仿句的方式将《声声慢》写成以“愁”为主题的句子进行仿写“若有所失是愁,环境孤寂是愁,心情空虚是愁,乍暖还寒是愁---------”以此完成对全词的理解,用对比的方式和课外自读《一剪梅》比较“愁”的不同;用通俗歌曲填辛弃疾《水龙吟》词,通过吟唱体会词中写景、典故的深意,通过探究式去拆解辛弃疾《青玉案》中“那人”的不同理解,最后用一词一对应鉴赏题的方式完成课外自读诗词的学习。

总之,在教授《唐诗宋词选读》文本时,无论是教学思路、教学设想还是教学步骤等方面都有着与必修文本不同的教学个性和教学追求,文本的特点给教授者提供了选择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同时打破传统,大胆改革,积极创新,给老师们提供了创造性发挥个人才能的舞台,也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徜徉领略唐诗宋词艺术魅力的平台。

总之,回味教授《唐诗宋词选读》,我深深的体会到——

在吟诵中可以体味音韵之美,

在歌吟中可以唱出意境之味。

  • 上一篇:机械租赁合同(收集8篇)
  • 下一篇:服务员年终工作总结(收集11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