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非遗传承的政策(6篇)

栏目:实用范文

非遗传承的政策篇1

关键词: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中图分类号:F26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048-02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区域历史传承所体现的最直观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不仅体现这个区域民族历史文脉,更是这个民族保留自我,区别其他民族的历史烙印和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一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得越古老魅力就越大,地区民族就越自信,并满怀自信地走向未来创作出更好的未来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区域民族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文明的瑰宝,具有双重的价值意义,既有人类生活必需的经济价值,更有人类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需求价值。因此,一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脉价值,更为关键的是给后人留下了了解历史、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状态的最现实的材料。但是,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投入不足,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其核心价值观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认识。因此,如何做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历史文化遗产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问题。

河北省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遇到的难题更为突出。本文将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探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旅游资源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形成保护与传承并重,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统一的格局的有关问题。

一、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征

河北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在国家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部级非物质物质遗产项目名单中,河北省有39项列入其中,在全国省级排名第四,可见河北省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河间歌诗、冀中笙管乐、冀南皮影戏、吴桥杂技、武强木版年画、蔚县剪纸、曲阳石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旅游的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带动,一些地方都加强了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些民间文化也重新焕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收入,但是也出现了保护力度赶不上衰落的速度。从宏观整体上来看,情况不容乐观,河北省较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和衰落。

二、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

1.现代生活价值观的冲击

现代年轻人对传统价值观的忽视,使得失去传统价值观。对传统的文化价值不重视,使其不愿意从事相关的工作,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缺乏人才,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致命的打击,如何扭转这一趋势是当代社会所考虑的问题。

2.保护资金的短缺

虽然,现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缺少资金的支持,一方面使得很多地方出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另一方面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放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追求,而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

3.过度追求商业化

一些地方由于缺少资金的支持,使得一些地方通过发展旅游业来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出现了一种不良的现象即为了经济利益而过度迎合市场需求,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了传统魅力,逐渐失去了本身所含有的丰富文化内涵。

4.传承人后继缺乏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普遍“高龄化”。他们80%左右的人年龄都在60岁以上,并且不少体弱多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心有余力而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没有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由于难度高强度大,使得学徒逐渐减少,不少有影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面临后续无人的尴尬境地。

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1.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工作正常开展

经费保障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前提。在实地调研中,发现许多地方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资金。由于经费短缺,使得一些地方既无基本的物质条件来登记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无高级的专业人才,使得普查工作难以进行,即使是发现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由于资金短缺的原因,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在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因此,地方政府一方面积极向上级申请资金,另一方面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资金的进入,尤其是一些文化企业和社会团体赞助更为重视。

2.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优秀的传承者,而这些传承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对他们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得到传承和保护必须培养一批优秀的导师,使他们衣食无忧精神饱满并以此为骄傲,只有这样才能扩大保护与传承队伍,才能使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真正的保护和传承。首先,对一批有影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进行医疗资金等的保护;其次,通过与相关院校的合作,让这些传承人到学校进行授课,挖掘新的学徒,改变单一的面授途径,扩大寻找学徒的途径;第三,政府应对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徒给予经济的补助,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投入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

3.转变观念,创新理念,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

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旅游资源一直是学术界和政府等有关群体的研究对象,虽然彼此观点有些不同,但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旅游资源是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条非常好的路径。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不仅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的地提供较高的经济效益,也可以为目的地提供良好的社会效益,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的地的发展。

4.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要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的建立完善保护体系,中国于2006年就开始,公布了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河北省也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地市县也积极建立了市级、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形成了四级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首先,对全省非物质文化基础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系统和全面地记录各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问题,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其次,利用社会相关的研究结构,加强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和传播,扩大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第三,对列入四级保护体系名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统一的命名编号以及奖励和自助等方式,奖励一批传承人,鼓励地方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发展旅游业。

5.综合考虑,协调利益相关者

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主要有以下四种,他们分别是政府机构、学术团体或个人、投资商和遗产传承者。由于他们的地位和追求的目标价值不同,从而形成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态度也不尽相同。地方政府具有强大的主导作用,对地方非物质遗产的态度决定了其存在和消亡,因此,地方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必须仔细斟酌,多听取其他方面的建议和对策;学术团体或个人是站在历史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对其研究,他们没有利益关系,因此,他们提出的政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由于他们很少考虑地方政府的利益和投资商利益需求,因此一些对策并不能很好的执行;投资商是想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从而出现了为满足市场需求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夸张和改变,使其失去了应有的内涵和特色;遗产传承者作为个人,首先面临自身的生活条件的改善,如果没有获得应有的经济收入,没有改善其生活条件,他们就会逐渐失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坚持,使得非物质遗产失去了传承人。以上四种力量的追求目标不同,导致了结果不同。因此,要想使一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真正的保护和传承,必须把这四种力量协调整合为一种最佳合力,协调他们内部的利益不同点才能避免能量内耗,兴利抑弊,创造出良好的保护机制。

非遗传承的政策篇2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我国的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有图书出版业,新闻传媒产业,广播影视业,动漫产业,网络文化产业,表演艺术业,广告产业,体育赛事,休闲娱乐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会展产业等。本文将重点阐述文化旅游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和民族精神的财富,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职责,是人类共同的事业。旅游开发可以加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价值的认知度,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脉,传承人类文明,而那些不丧失原真性的、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在更大层面上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使旅游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因此,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分析研究,论证了二者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旅游业的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传承,是一个地区的精神文明寄托,体现了该地方人民生活情趣。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产物,好好利用和开发,会对一个地方的旅游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地域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之一,非遗旅游资源是一定地域内人们智慧的结晶,其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价值高,可以有效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内容丰富多样。

我国西南边疆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相对落后,由于远离城市的喧嚣,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山的“屏障”下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若能加以好好保护,加大政府宣传力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打旅游产品,吸引外地乃至世界的游客慕名而来,从而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用旅游增加的经济收入用来保护“非遗”,开发更多的旅游产品,于是一个良性的产业链随即诞生,从而能进一步改善我国西南边疆文化旅游产业开发落后的现状,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

(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铸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础。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发展的传统社会环境,其根基受到侵蚀,其传承由此面临巨大的威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复合价值,要求我们对其进行保护,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及其特点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别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定格化,不能将其固定在某一个时点,而只能让其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演进,其传承也不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到真空的环境中,市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载体与传播的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依附在某个特定的载体方能显示、传播、储存与传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借助的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旅游需求的增长,而在经济学理论中,供给和需求是相互影响的。旅游资源数量的不断拓展,质量的不断提升,特别是文化内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入到旅游资源的行列,吸引了更多的旅游者,进而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反过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日渐式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和机会,这同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旅游模式,是将“非遗”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开发成为可供游客游览、体验、学习和购买的旅游产品,使“非遗”在现代社会中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生存和发展的模式。

二、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保护遗产传承者在整个针对遗产开发的文化旅游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大多具有“创作”、“表演”、“接受”等三位一体的特征,尤其是口传文化。创作者既是“表演者”也是“接受者”,又是传承者。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应该是传承人。因为无论“活态”也好,“本土”也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活力,实际都存在于孕育它的民族民众之中,并在精神、情感和日常行为上与他们融为一体。因此,应该由传承者自己来确立他们的遗产当中什么是最值得展示、如何展示,并且积极参与相关开发措施的决策以及监督这些措施的实施。

(二)政府部门发挥好各自的职能。由于我国对旅游业没有具体的管理政策,所以,就导致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经常出现混乱的现象。这就需要和政府部门联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决策、统筹、组织、管理等相关职能,并且在进行保护的过程中,政府可以根据其自身具有的巨大影响力发挥出应有的能力。通过召开相关会议决策出合理开发原则以及办法,并加大宣传力度来改善管理旅游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混乱的现象。同时,也应该在深思熟虑后,对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制定相对应的保护政策,并加大力度让旅游部门执行。

(三)文化旅游开发者应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通过对热门的旅游景点我们可以得知,由于金钱利益的驱使,使得众多旅游开发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的现象视而不见。例如,现有的大理古城中的白族文化已经遭到了破坏。在洱海游船时,这本来是一件非常美好,并且赏心悦目的游行,但是由于白族人民渴望金钱的欲望,使得许多游客都遭到超额付费的事情。由于白族人民熟悉当地的地形,所以在去洱海游船的必经之路中间私自设立了游船港口。许多外来游客由于不了解正规景点的游船价格就轻易进行交费。但是最终发现其支付的金额往往是正规游船价格的五倍。这就为游客的心情蒙上了一层不悦的纱,使得整场旅行都不愉快。但是,更令人惊讶的是,当地管理人员知道这种现象的存在却视而不见。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敲醒警钟,加大监管旅游开发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力度,争取还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有的纯朴。

三、小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它负载一个民族的特定价值取向,表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凝聚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是特定群体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不可再生的遗产。在文化旅游的视野下,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做出共同的努力,在遵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的过程中,应积极采取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得以传承,提高我国国民的精神文化水平,这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

参考文献:

[1]崔亚军.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5,10:26-27.

非遗传承的政策篇3

关键词:俄罗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额尔古纳市位于额尔古纳河以东、大兴安岭以西的中俄边境线上,这里有着中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民族乡――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是全国最大的华俄后裔聚集地。走在额尔古纳市的街道上,随处可以看到蓝眼睛、高鼻梁、黄头发的俄罗斯族朋友。

俄罗斯民族作为额尔古纳市一个有着独特文化魅力的民族,其民间舞蹈、宗教风俗、人居特色都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如今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一些传统文化在逐渐地减弱甚至消失。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受到我国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集中出台了《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等一批重要法规和文件,确保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俄罗斯族文化,更好地引导人们去传扬,我们就关于额尔古纳市俄罗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作了一系列的探讨和实践。

一、额尔古纳市俄罗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额尔古纳市不仅具有独特迷人的自然风光,还因是华俄后裔聚居地而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仅2015年额尔古纳市接待中外游客达457.5万人次,额尔古纳作为我国最北端边陲小城荣获“第二届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体系,这些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广播影视、文化遗产得以保护,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源于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随着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相继出台,额尔古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工作方面有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

目前,额尔古纳市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俄罗斯族巴斯克节,“巴斯克节”俄文译为“巴斯哈”Пасха,即耶稣复活节,从每年的春分后第一个月圆到第一个星期天开始,为期一周,是华俄后裔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节日期间,亲朋好友相互宴请,准备彩蛋以及一些俄罗斯族的列巴,与亲朋好友互撞彩蛋,寓意美好的节日祝福和友好的情谊。除此之外,额尔古纳市自治区级的非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俄罗斯族民间舞蹈、木刻楞建筑技艺、列巴制作技艺、格瓦斯制作技艺。俄罗斯民间舞发展到现在已有百年的历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在额尔古纳市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额尔古纳市在节日大型庆典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俄罗斯族民间舞蹈所表现出来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追溯到上百年的历史发展,对于舞蹈史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此外,木刻楞建筑技艺、列巴制作技艺、格瓦斯制作技艺,可以说是俄罗斯族传承久远、有着丰富内涵的宝贵非物质文化资源。正是额尔古纳市的华俄后裔能够持之以恒地传承这些工艺和技艺,才使得俄罗斯族这些民族文化瑰宝能够得到传承与保护,一直沿袭到今天,展现出额尔古纳市俄罗斯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底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额尔古纳市俄罗斯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一代的青年群体中正日益淡化,富有俄罗斯族民族特色的元素在逐渐减低,俄语也已经基本退出家庭环境,俄罗斯民族舞蹈、传统的民族服饰等等也只有在重要节日当中才能看到。基于这种现状,十分有必要加强俄罗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二、关于额尔古纳俄罗斯文化保护和传承措施建议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

实践证明,俄罗斯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形式、对内容的特点,尤其是一些年代久远的文化遗产,很难找到传承人,需要尽力去挖掘。我们可以按照国家宏观监管、地方政府从政策上予以保护,依靠民间力量来执行落实的方式,构建一套完整的非遗整体保护体系,合社会之力,从而实现对俄罗斯族非遗工作实施有效的保护。

(二)加强俄罗斯族文化与企业整合,保护性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它的繁荣与发展来自于政府方面的支持和推动,有了国家的支持,这些民族文化有了传承的先决条件,才得以传承和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特别强调指出“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当前,我国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保护。因为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加强俄罗斯族非物质文化与企业的有效整合,将民族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本,将一些传统的手工技艺、食品制作等一些非遗项目与当前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在额尔古纳市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走商品化发展道路,竞争市场。不可否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有培育和传播的土壤,需要国家政策制度的推动,给个人与企业宽松的政策支持,进而生成文化精品。

(三)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有民族风情的旅游项目

额尔古纳市的俄罗斯族文化在传承和保护过程当中,应当与当地旅游部门联合起来,对一些从事旅游经营者进行民族风俗文化相关的指导,在旅游环境中从居住环境、室内装饰、民族音乐、院落布局等方面着手,打造富有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色,推荐和发展俄罗斯家庭旅游,将俄罗斯族家庭旅游打造成额尔古纳市的旅游品牌。旅游部门要结合文化单位较好地挖掘与整理俄罗斯族特色的舞蹈与娱乐项目,组织和吸引高层次的文艺团队进行宣传演出,在保留和继承俄罗斯族人文情怀的同时,提高旅游文化市场的竞争力,顺利地走上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四)在教育中渗透非遗项目,加强人们非遗保护意识

发展至今,俄罗斯族很多非遗项目在不断地减弱,继承非遗项目的人很少。据中央民族大学语言学院丁石庆教授“语言濒危与语言保护”一文中指出,根据其对额尔古纳地区的调研指出,在室韦、临江及恩和三个村落,熟练掌握俄语口语的人约占30%左右,而能够读写的人则只占2%左右,其中能够熟练使用俄语的人绝大多数是老年人,俄罗斯民族语言流失的情况十分严重,这就使得俄罗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受到影响。可以说,语言作为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一定要得到保护和传承。为此,建议教育部门应当在学校语言教育中,普及民族用语,对于濒危状态的语言加以补救,通过教育教学手段来传授,以延续民族语言的发展。在“非遗+教育”的方式中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传承面,让学校能够积极承担起承担起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义务,加大非遗文化的传承教育力度,以传统文化内涵教育为突破口,去培养和塑造德才兼备、心智健康的中小学生。

此外,近年来,媒体上屡屡曝光一些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丑行以及盲目热衷洋文化而对民族传统文化不以为然的现象,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我国公民非遗文化保护意识的淡薄。额尔古纳市在推进非遗文化保护工作过程当中,要与教育部门结合起来,文化部门要以大讲堂、文化展示的方式多方面展示和推广,提高人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不断增长和提高创新非遗学习能力。

三、结语

当今,我国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政策越来越宽松,政府的主导作用与文化产业市场的发展,需要我们积极地去拓展和开发俄罗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战略,从多方面去追溯俄罗斯民族的文化本色。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额尔古纳市,俄罗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重要社会价值和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额尔古纳市现代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经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今后在额尔古纳市的非遗文化保护工作中,需要多部门携手共同努力,在传承和保护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将民族文化一脉相承,积极地传承下去,留住民族情感,将额尔古纳市建设成为最美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张英姿.额尔古纳市俄罗斯族村落语言现状调查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0.

[2]李启华.马克思主义视阈下中国俄罗斯族民族发展问题研究――以中国额尔古纳俄罗斯族为例[D].武汉理工大学,2013.

[3]敖佳鹏.中国俄罗斯族文化旅游开发策略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俄罗斯族聚居区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

[4]于春江.中国俄罗斯族民族过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

非遗传承的政策篇4

[关键词]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5)20-0047-02

一、苏州市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一)资源丰富

吴中区历史悠久,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现有历史文化名镇5个,其中部级3个、省级2个;拥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项、省级项目5项、市级项目10项,其中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组成部分,于2009年被列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拥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4人,其中部级4人、省级6人;拥有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4个。吴中区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村落、古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库藏文物精品五方面的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除此之外,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现象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锤炼、升华和提高,通过口传身授、典籍记载、制作技艺等形式流传下来,太湖流域以及水文化为特征的民风民俗,共同造就了吴中精彩纷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支持有力

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吴中区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整体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吴中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项目资金、传承人补助经费落实到位;制作了录像、录音资料;抢救性征购了珍贵实物;编辑了普查丛书;对一些没有进入传承人名录,又承载着一定传承技艺的传承者,评定为农村中高级实用人才;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传承、传习活动。这一系列举措对促进非遗活态传承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助推作用,保护成效显著。

二、相应对策及建议

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吴中区做了大量认真而细致的工作,非遗保护工作也走在江苏省的前列。但是,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这也就导致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尽管政府主动进行保护方式的优点是见效快,作用显著,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保留住非物质文化。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而言是被动接受,自身缺乏生存活力,加之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身原因,保护工作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在,就以吴中区的非遗保护工作谈谈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主动保护与自身开发保护相结合,从而激发生存活力

在政府加大保护力度的基础上,应该建立起一种由政府引导、市场化参与的保护机制,以市场竞争的压力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活力,从而找回自己的生存价值,使这些项目的传承能够进入活态与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如流传于吴中区越溪一带的石湖棹歌,本来就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现在要找寻一册相关的书籍都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如果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扶持下,能够将石湖棹歌进行搜集整理,甚至彩排展演,这必将是石湖文创旅游项目中的一个亮点。所以说,只要进行认真宣传、推广,就能使人们认同棹歌、了解棹歌,再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合理转化,强化其自身在社交活动中的功能作用,使传承者和被传承者双向互动,营造新的传承环境,促其活态传承、延续。

(二)切实做好包括传承人在内的非遗项目推广工作

传承人是非遗项目的“血液”,只有“血液”是新鲜的,不断更新的、活态的,非遗项目才能长久传承下去。特别是对许多未列入保护名录的非遗项目来说,必须培养自身的造血功能,使其在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得到适应性调适,从而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与此同时,文化管理部门要主动出击,让市民了解非遗、走近非遗,这才是更高级别的保护方式。

2015年6月28日,吴中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为契机,组织部分市民群众代表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体验活动,与传统文化、传统技艺以及传承人进行手与手、手与物、心与心的交流。在这种接地气的活动中,市民参观并体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剧装戏剧制作技艺(苏州剧装戏具合作工作)、明式家具制作技艺(苏福红木工艺厂)、苏州玉雕(马洪伟玉雕工作室)、光福核雕(许忠英核雕工作室),近距离观察、参与、互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流程,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知识和技艺,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保护。

越溪船拳是吴中区比较有特色的一个非遗项目,如果仅靠传承人的发扬光大,显然,其力量是微不足道的。针对这种情况,吴中区越溪实验小学将其引入学校的体育课堂,并与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合编相关教材,在全校进行推广,并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全市范围内的展演活动。这种形式,就让非遗项目的传承走向纵深,从而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非遗传承的政策篇5

的重要性,针对“非遗”的保护问题,提出了挖掘保护并充分利用“非遗”传承人有效资源的见解,并结合当前保护传承人的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但对传承人资源保护任重道远。

关键词:保护非遗传承人资源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是当今一项国际性的探索课题。我国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随着我国加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又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诸多问题需要探索,但笔者以为,对代表性传承人资源的挖掘及保护,是整个保护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然受到严重冲击,而不少代表性传承人也因年事已高或后继乏人,其所掌握的技艺随时有可能失传。因此,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鼓励和支持这些代表性传承人将其所掌握的技艺进行传承,并总结他们的艺术规律,已成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海州五大宫调历史悠久,是江苏明清俗曲重要的一脉,是古老的"诸宫调"宝贵的遗存,对我国民间音乐乃至民间曲艺的研究具有难得的实证价值。海州五大宫调历史悠久,积蕴颇厚。一些明代的小曲如【寄生草】、【山坡羊】、【打枣竿】等虽几经传衍,但仍保存完整;在江浙地区几近失传的乐曲如【马头调】等也可在这里找到传人,一些演唱难度很高的集曲至今仍有人在传唱。但因保护意识不强,自1980年后,五大宫调已渐呈濒危状态。直到2005年,海州五大宫调才被列入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006年,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海州五大宫调是我国明清俗曲的一份珍贵遗产,它的发掘保护,为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民间文化,为中国明清音乐史的研究,产生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靠人的行为来传承的。许多独特的技艺,不见书载,不见史录,均存在于传承者的身上,“身在艺在,身亡艺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非常令人扼腕叹惜的现象。而现在许多优秀传承人已年迈体弱,致使某些民间技艺濒临绝境。因此建立代表性传承人的体系,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赞助他们的传承活动,总结他们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十分紧迫。如海州五大宫调代表性传承人徐希来老人,生前会唱[马头调],四年前他完成了自己最终的绝唱,离开了人世。遗憾的是他的[马头调]和[九腔十八调]等绝技没有来得及授徒流传。同样,1890年出生的连云港市灌云县板浦镇的赵广江老人,他演唱的集曲“娃娃忆”和“草虫”,短小精干、地方色彩浓郁而演唱难度极大,堪称海州五大宫调中的两支精品小令。当他92岁高龄为我们作最后一次录音后,没有传人而去世。所幸的是多少年前一次文化创作采风活动,均为他们的演唱进行了录音,保留了声谱一致的记谱,使这些珍贵的遗产得以完整保存。2008年2月,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也已出炉,就在名单正式公布之际,551位传承人中已有两位离世,令人痛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之刻不容缓、时不我待,因此,对这些传承人进行抢救性的保护,正是我们目前最紧迫的重要工作任务。因此,对代表性传承人本质特征的透析与资源挖掘成为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本人不端浅陋,根据对五大宫调保护工作的深入调研,在这里粗略总结出代表性传承人的几点本质特征,并从传承人的特征分析中,逐渐挖掘保护传承人的潜在资源。

“非遗”传承人的资源之一——主体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流变性的文化,其精粹是与该项目代表性的传承人联结在一起的。虽然它有某些物质的因素或载体,但它是靠人来传承的,属于人类行为活动的范畴,其形态最终是在活的、动态的过程中来表现和完成的。因此,它无法离开人而独立存在。因而,代表性传承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主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传衍不息,正是依靠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以活态的传承方式,使之得以保存和延续。特别是代表性传承人,或以口头,或以动作,或身怀绝技,或掌握独特技能,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精华,他们是传承中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人类活财富”、“人类活珍宝”。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是保护和传承的主体。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要的是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

如海州五大宫调有两位老人被批准为第一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刘长兰老人是海州五大宫调知名唱家钱乐山先生的嫡传弟子。在数十年的演唱中,她掌握了很多难度较高的曲目,如“背弓”【满江红】等,她演唱善于运用气口和把握节奏,形成鲜明的艺术特色。其代表作长篇套曲“活捉张三郎”曾入选国家十大文艺集成,是海州五大宫调的优秀传承人。由此可见,抓住了代表性传承人这个主体,等于把握了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核心。

“非遗”传承人的资源之二——示范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依靠身怀绝技的传承者世代相传而得以生存,这种相传往往是口传心授的方式,因而带有客观的示范性。又因传承人的选择和确定主要着眼于被传承者的亲密关系和认可,故这种示范性的传承无不打上鲜明的个人或家族的烙印。代表性传承人是众多传承人中的佼佼者,他们是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影响最大的传承人,因掌握了该项目某种独特的知识和技能,他们的演示,有着公认的权威性。而对代表性传承人的命名,正是对这种示范性和权威性的认同。这种认同赋予了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使他们在享受发展自己所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的同时,担负起将自己所持有的技艺传承给后人、贡献给社会的义务。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某种特殊的文化技艺,既是属于自己或特定群体的,又是国家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因素,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代表性传承人的命名,使他们打破了原有的一些狭隘的、保守的心态,更具有开阔的心胸和开放的意识,积极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正是因为这种示范性,以赵绍康传承人的名字命名了“赵绍康小曲堂”,也成为我们采访录像的主要场所,当我们碰到一些不太熟悉的曲目向他们求教时,他们立刻能说出某人会唱,某人唱得最好,并亲自打电话将这些玩友约到家中,让我们录音。他们还热忱地向我们介绍了海州五大宫调玩友几位盲人,有位盲人玩友还向我们出示了他珍藏多年的海州五大宫调盲文唱本,实为珍贵的艺术资料。这些都充分展示了他们示范性的作用。

“非遗”传承人的资源之三——独特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是作为艺术或文化的表达形式而存在的,它体现了人民群众独特的创造力,具有各自的独特性。任何民族文化中都含有这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基因,如失去了这些,也就失去了自己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代表性传承人正是这种艺术特征的集中体现。他们掌握了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不同风格和流派,掌握了该代表作中的独特知识和技能。假如没有他们的传承活动,就意味着这种独特技能的消亡。【马头调】是海州五大宫调中常用的曲牌之一。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有些专家学者就著文称这个曲牌早就失传几十年了。而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的田野调查中,却意外地发现连云港市赣榆县一位叫徐希来的老人会唱完整的【马头调】。更令我们惊奇的是,他演唱的【马头调】“望江楼”,竟和200年前清代嘉庆初年刊印的《白雪遗音》中记载的唱词几乎一字不差!老人文化水准不高,也不懂乐理知识,全凭师父的口传心授,一代代将这首独特的曲牌传承下来。省文化厅命名的代表性传承人赵绍康,几十年来执着地酷爱海州五大宫调,在演唱和伴奏的同时,致力于收集民间流传的曲牌和唱本。不仅自己辛勤努力,还动员他的子女们帮助收集和抄写。除了基本生活所需外,他的全部工资几乎全花在这上面。几十年来,他收集和整理的曲牌和唱本抄写了满满的26本,曲目有100多篇。在收集过程中,他潜心研究,掌握了许多曲牌的演奏技巧和曲目演唱功能,成为海州五大宫调仅存的一部活字典。另一位代表性传承人刘长兰,她的演唱技巧、碟琴的演奏技巧以及一些高难度曲目的演唱,也充分展示了她独特的技艺和功能。

“非遗”传承人的资源之四——民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产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应该坚持民间事民间办的原则。政府给予一定的保护资金支持必要的,但这并意味着各级行政部门可以越俎代庖,这样不但会严重挫伤民间社团组织保护遗产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因为不了解文化遗产传承规律而将活生生的民俗民间文化艺术特色格式化。例如,有的地方剧种成了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了让他有市场有收入成为地方文化特色,名义上要“传承创新”,演出时加入许多电声器乐等现代元素来烘托气氛,增加舞台色彩,还有的觉得传统乐器音响单一,就把大提琴、古筝、琵琶等组成中外民乐大合唱,这样就失去他的“原汁原味”,这不是保护民间艺术,而恰恰是让民间艺术自掘坟墓。应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承人对不同的文化,都有自己特殊的生长、生存环境,他们才是文化遗产真正的主人。只有入行,才能热爱。一些老的传承人,他们走到今天就是凭着一股热忱之心来孜孜不倦地追求。政府要给以政策上的扶持,采取积极保护措施,为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最大程度地保护住民间传承人的积极性,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民间文化的本色。

马克思指出:“在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某一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1]。孙家正在2008年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颁证仪式的讲话中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杰出创造力。他还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是活态传承,主要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和言传身教。传承人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他们以杰出的智慧、卓越的才能,承继民族文化的传统,推进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做出了突出贡献。[2]针对目前的现状,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已开始渐渐采取多种方式给予传承人以种种保护措施。

首先,为传承人提供政策扶持。省文化厅命名的海州五大宫调代表性传承人赵绍康,今年已83岁,堪称海州五大宫调的一部活字典,得到省里的命名后,他极大地增强了自身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刘长兰老人是海州五大宫调嫡传弟子,国家考虑到她现实生活的困难,给予了她一些政策性的扶持,得到生活补贴的她万分激动,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唱和授徒活动中。正是用政府的力量,避免在某些地区出现的民间发明、文化创造自生自灭,从而使之起死回生的重要举措。

其次,为传承人建设传承阵地。为了更好地保护“五大宫调”,连云港市文化部门在海州区、淮海剧团、连云港师专一附小学等成立了4个传承基地,还专门以赵绍康传承人的名字命名了“赵绍康小曲堂”,赵绍康不顾80多岁的高龄,热心参加许多社区的公益演唱活动,每周一、三、五定期去他家“小曲堂”切磋技艺或上门求教的玩友,多达五六十人,团结了一大批热心唱曲的传承人。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为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尽可能地为已经认定公布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提供传习活动场所,并有计划地征集并保护代表性传承人的代表作品,建立代表性传承人的档案,这些保护措施均卓有成效。

再次,为传承人培育传承队伍。加强传承队伍的建设,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突破点。五大宫调就以“赵绍康小曲堂”为集中点,定期开展演唱会。在连云港师专一附小举办了少儿培训班,经过两年的学习,近100多个小学生会演唱五大宫调,并定期组织专场演出。在政府与文化主管部门极力鼓励并资助下,代表性传承人常年举办授徒传艺或教育培训班,扶持他们组织开展研讨、展示、宣传、传播等活动,以培育更多文化遗产接班人。

同时,为传承人建立保障机制。认真落实文化部制定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本“非遗”项目的实际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机制;积极参加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标准、权利、义务以及资助办法等做出规定。把国家为年迈或生活困难的代表性传承人,定期发放养老金或生活补贴发放到位,让他们享受到一些特惠的国家政策,以便更好更有效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充分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重要性,认真执行和研究代表性传承人的政策和规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效展开,不负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非遗传承的政策篇6

关键词: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小学教育

1.引言

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渐趋恶化,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严重的传承危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活态传承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之道,探索多种传承方式显得尤为必要。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都突出强调了教育传承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1]。民族地区的小学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文化空间,在保护传承本民族遗产文化中占据明显的地域优势[2]。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民族小学教育中,可以使少年儿童在其价值观形成的时候就将本土文化扎根于心灵,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性,逐渐树立起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由此利于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同时更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推进。

2.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的融合路径

2.1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认知教育的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内涵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知识,反映了民族地区基层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及精神面貌,对其进行保护对于维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的小学应挖掘当地民俗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参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主体的建议意见,组织专业教师团队编写出通俗易懂的地域民俗文化校本教材,将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传说故事、民俗节庆文化、民族服饰文化等以选修课、自修课的形式列入小学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能力,增强其民族文化认同感。

2.2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科学认知教育的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原生态地反映了各民族地区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实态、人类的创造能力和认识水平,体现了民族地区群众对大自然、生产生活实践的科学探索,具有重要的科学文化价值。通过总结归纳本民族传统历法、传统工艺、民间医药等具有科学价值的遗产项目,为小学生的自然科学课程补充设计文字与图片生动结合的辅助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而培养小学生对本民族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民族自豪感。

2.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体育运动教育的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舞蹈、体育以及重大节庆活动都蕴含着丰富的体育运动教学资源。将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等项目渗透到小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中,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而且可以加深少年儿童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感知。为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小学教育的融合,民族小学一方面可以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发展的文化空间,通过在重大节日举办一些民族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体育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开设民族舞蹈和体育课程,使传承传统舞蹈、体育项目成为常规的教学活动。

2.4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审美教育的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等内容都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艺术内涵,形象地展示了各民族独特的艺术情趣和审美取向,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民间小学应定期组织小学生参观欣赏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民族服饰以及美术书法作品,从而培养其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审美情操。同时,可以开设民族音乐、舞蹈、美术和书法等特色艺术课程,加强特色民族文化艺术对少年儿童的艺术熏陶,培养小学生对民族特色艺术文化认知能力。

2.5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拥有丰富的伦理道德资源,形象生动地传扬着各族人民积极向善的伦理观念,为少年儿童的德育提供了鲜活的材料。民族小学可以将民间传说故事、传统礼仪和节庆仪式中的优秀道德文化资源编为儿童品德教育读本,为小学生的感恩、礼仪教育提供特色素材。另外,民族小学可以采用符合儿童无意识模仿和具体形象思维等心理特征的娱乐体验方式,如讲述民间传说故事,观看道德教育影片,欣赏传统音乐等,增强其受教育效果。通过将本民族道德文化资源应用在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可以充分发挥民族优秀道德文化的示范作用,使民族精神在少年儿童中得到传承和弘扬。

3.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小学教学对接的保障措施

3.1制定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对接的政策措施

制定合理的政策,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是民族小学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力保障,因此,民族地区的各级文化和教育部门要依据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拟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小学的项目推荐计划,并周密制定“非遗”进校园的实施方案。另外,各级文化、教育部门应加强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和师资培训,为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对接工作创造条件。最后,文化和教育部门要加强对保护传承“非遗”小学的监督和管理,对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绩突出的小学给予适当的奖励,对考核与评价不合格的学校责令限期整改,从而规范和鼓励小学教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3.2开发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对接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它规划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教育融合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同时为学校教师的教学提供方向指导,开发遗产保护对接小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对接的课程体系开发主要从小学教育中的拓展课程和探究课程入手。拓展课程的开发,要求学校首先挖掘发现本民族的民间传说、表演艺术、体育等项目,然后将其整理为可进入课堂的校本化的教学资源,最后依据这些教学资源设置反映民族地域特色的艺术欣赏、书法练习、民族体育等拓展课程。探究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重大民族节庆文化活动,定期参观民族工艺品展览等社会实践探索活动。

3.3引导传承人参与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对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的顺利对接,离不开民间艺人的支持与帮助。因此,政府和民族小学要积极引导民间艺人参与支持教育保护遗产的活动。一方面,政府通过对传承人的政策扶持和培训教育,增强其文化自觉性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鼓励其参与民族小学的遗产保护活动。另一方面,民族小学将传承人聘请到学校,担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教学,并鼓励其为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和校本教材编写建言献策,为民族小学的遗产教育工作提供指导。

4.结语

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表演艺术、传统体育项目内容,通过采用参与互动和直观感受的方式将其应用在小学教育中,可以让少年儿童在感知、体验中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逐步培养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兴趣。民族小学与民间艺人应在政府政策引导下积极合作,落实学校教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的顺利对接。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市场专员述职报告(收集3篇)
  • 下一篇:市场与营销论文(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