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精品课;三层架构;MVC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在高等教育发展中越来越体现出其重要性。高校为了保障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建立并完善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但通过观察与实践,高校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缺乏必要的落脚点与切入点,本课题拟通过构建精品课的应用网络平台,来促进与保障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目前,高校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应用依然停留在浏览页面的层面上,各个相关部门精品课程网络使用基本为终端型,与学校缺乏必要的联系与共享。而精品课作为教学质量保障的一个切入点,其示范作用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本文介绍的精品课网应用平台则可以使精品课程的建设更规范化、系统化,更好使各院系的终端平系起来,逐步形成一个整体,充分使精品课程在高校发挥示范作用。
2.系统分析
精品课程网络应用平台是集课程申报审批、信息、资源展示和共享为一体的统一开发平台。教学管理部门能够使用该平台对精品课程进行统一管理,教师使用该平台开发出基于网络教学模式,既适应本专业教学要求,有富于特色的课程网站。学生能够通过该平成自主学习任务。同时三者之间又能够进行实时有效的互动。根据这一特点,结合教育部公布的《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相关文件,我们把系统分为三大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2.1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平台。
该模块主要用来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公共信息的,包括新闻、政策文件、公共资源下载、友情链接设置、经验介绍管理以及意见建议管理等部分。这一平台的信息所有用户都可以看到,管理员在后台通过信息平成信息的,公共资源的上传。
2.2课程申报管理平台。
该模块主要用来完成精品课项目的申报和管理。教师通过教师端填报基本申报信息,完成申报书的上传,查看申报审批结果。管理员通过管理端完成对申报项目待审、已审、管理等工作。在此模块还集成了用户管理模块。该子平台是整个课程管理的核心。
2.3课程网站管理平台。
该模块主要用来完成精品课课程网站的和管理。教师在教师端可以通过两种方式精品课程网站,一种是利用系统提供统一模板完成课程信息和资源的,另外一种是提供站外链接,链接到教师自己通过其他平台建立的课程网站。管理员通过管理端完成对各个精品课程的查看、审核以及维护等管理工作。
考虑到本系统需要面对的实际用户群,为了方便使用,本系统采用了基于技术的三层B/S网络架构,结合MVC设计模式进行框架设计,数据库采用功能强大的SQLServer2005数据库,编程环境选择了VisualStudio2010集成环境。在确定好功能模块的同时,按照体系结构对系统进行了层次上的划分,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接入层。如图2所示。
3.系统核心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1整理类库设计。
整理类库主要用来封装一些常用的功能性代码,是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接入层服务的。还有存放一些自定义实体类型和类型集合,用于各层次之间数据交互的载体。
(1)数据库管理类CommDB类。
该类主要是为了完成数据库访问层代码的设计,主要功能有打开、关闭数据库连接,释放数据库资源,传入SQL命令参数执行对数据库的增、删、改、查、统计等操作。使用时我们只需要在网页文件中引用该类的相关方法,输入相应的参数即可实现需要的功能。比如其中最重要的SQL命令执行方法,代码如下:
publicDataSetExecuteQuery(stringsql,stringtname)
{stringmystr=ConfigurationManager.AppSettings["myconnstring"];
SqlConnectionmyconn=newSqlConnection();
myconn.ConnectionString=mystr;
myconn.Open();
SqlDataAdaptermyda=newSqlDataAdapter(sql,myconn);
DataSetmyds=newDataSet();
myda.Fill(myds,tname);
myconn.Close();
returnmyds;
}
(2)公共变量设置类CommonSet类。
该类属于业务逻辑层的代码设计,主要是完成一些公共变量的设置,比如设置项目申报年度,申报截止日期等功能。实际使用时在相关页面调用这些方法,即可实现所需功能。
(3)页面安全性检测类SqlCheck类。
该类主要是对需要登录后才能操作的页面进行用户安全监测,非法途径登录的用户将被禁止访问这些页面,同时还提供了一定的安全防护措施,比如sql防注入方法的设计。
3.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平台核心功能设计。
该模块的核心主要是信息的标准化设计,既能够支持普通文字信息的,同时也能够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以及文件的上传下载功能。通过一个统一的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等的统一。为实现这一功能,采用了现在网络流行的嵌入式Web文本编辑器FKCEditor,这是是一套专门使用在网页上属于开放源代码的所见即所得轻量化文字编辑器。它可和PHP、JavaScript、ASP、、ColdFusion、Java、以及ABAP等不同的编程语言相结合,不需要太复杂的安装步骤即可使用。主要用于让用户在网站上获得所见即所得的编辑效果,开发人员可以用KindEditor把传统的多行文本输入框(textarea)替换为可视化的富文本输入框。把FredCK.FCKeditorV2.dll文件复制到ASP.NET应用程序的Bin文件夹下,然后在要调用FCKEditor的aspx页面中添加一条注册指令,代码如下。
然后在需要的页面位置嵌入如下代码:
嵌入后的效果如图3所示。
3.3课程申报管理平台核心功能设计。
该模块的核心功能是精品课程项目的申报和审核,以及审批表的在线上传和阅览。项目申报和审核使用的同一个数据库表的不同字段信息,这就要就一个合理的View视图设计。该功能的实现主要用到了提供的GridView控件和数据绑定技术。前台aspx页面我们插入GridView控件,后台通过首先调用整理类库CommDB类的ExecuteQuery()方法从数据库检索出需要的信息,然后使用数据绑定技术完成GridView控件和数据源的绑定。核心代码如下:
CommDBmydb=newCommDB();
DataSetmyds=newDataSet();
stringmysql="SELECT*FROMjpkc_projectWHEREu_user='"+Session["u_user"]+"'andp_ok='否'orderbyp_subtime";
myds=mydb.ExecuteQuery(mysql,"jpkc_project");
if(myds.Tables["jpkc_project"].Rows.Count>0)
GridView1.DataSource=myds.Tables["jpkc_project"];
GridView1.DataBind();
3.4课程展示管理平台核心功能设计。
该模块主要是给教师用户提供一个统一规范的课程生成平台,借助平台提供的模板框架,生成标准的精品课程网站展示单元。教师无须关心课程网站的建站技术,只需要把精品课程所需的资源按照规范标准加入到不同的单元,系统平台就会自动生成相应的精品课程展示网站。这一功能我们采用基于MVC模式的精品课程网站的动态定制方案,实现了网站板块、模板、栏目和内容的动态定制管理。MVC模式是Model(模型)-View(视图)-Conlroller(控制器)的缩写,适用于大型可扩展的Web应用开发。它强制性地将应用程序的输入、处理和输出分开。将其划分为模型、视图和控制器三个核心部分。使它们各司其职,各自完成不同的任务。其中任何一部分的修改都不会影响其它两部分。MVC框架结合多层架构的设计模式能够将应用程序清晰地分割成多个不同层次的逻辑部分,具有极其良好的可扩展性。它可以轻松实现一个模型的多个视图;当模型改变时,所有视图将自动刷新。MVC在模块化的动态页面定制平台中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4.结束语
精品课程网应用平台的开发和应用,丰富了学校课程的教学方式,扩展了课程教学的外延手段,使得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以外通过形式更加丰富的网络平台也可以完成教学和交流活动,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该系统具有非常大的实用价值和示范意义,对网络信息环境的新型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论文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校级指令性教学研究项目成果,课题名称:高校精品课程网络应用平台构建与应用。负责人:孙皓月;项目编号是:2013JY1030。
参考文献
[1]石睿.基于B/S结构精品课程网络平台设计与开发[J].科技向导2011.4
[2]孟燕.精品课程网站动态生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9.11
关键词:高职精品课程保障条件
1健全教学管理机制
要建设一流的精品课程,保障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制度上的保证。需要从合理选人和用人、经费拨付和控制、激励与奖励、评价与反馈等几方面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尤其是各院校投入明显不足的电子专业课程,在列入精品课程建设行列时,总是滞后于其它工科类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课程团队的积极性,影响建设效果。各院校一定要统筹考虑,全面兼顾院校的平衡发展,在政策制定和执行时一视同仁。
1.1成立专门组织结构
各高职院校要成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组织结构可以分为院、系两级,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主持工作,教务处拟定课程建设总体规划、课程遴选、制订评定标准、确定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各系部由系主任牵头负责系内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各教研室负责遴选、负责人确定、团队组成等具体工作,课程负责人全面实施,教务处、网络中心等机构负责协调相关工作。从上自下,共同努力,确保精品课程有序进行。
1.2建立精品课程建设激励机制
要改变目前教师不愿花时间投精力于教学工作的状况,学校层面必须承认精品课程与课题具有同等学术性,将精品课程建设与科学研究同等对待,并且依据不同级别提供经费支持。在政策上,负责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利益分配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吸引与鼓励高水平的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讲授,为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1.3确保课程建设经费及合理使用
在推动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建立院、省、国家三级经费保障制度,不同级别课程经费划拨额度不同,但主要用于课程内容完善、配套实训设施建设、网站维护等基本建设。采取“中期考核、滚动支持”的办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每年组织一次考查,对于成效不明显,或未按建设规划进度如期进行、更新内容速度缓慢、教学应用程度低的课程降低资助力度或果断停止经费支持;对于考核效果好的课程可按计划将经费滚动下拨,对于成果显著的课程可适当增加经费。
2强化课程团队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有其内在的逻辑与规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需要课程建设团队长期钻研探索,修改完善,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队伍建设:
2.1谨慎选拔优秀的课程负责人
一支队伍需要有一个核心人物引领、组织和推动,因此选择课程负责人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课程负责人的学术水平、管理能力、理念理解决定着团队的兴衰,慎重确定一个组织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领导者,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德高望重的师德带动整个课程建设。此人一定要能够为团队其他人员指明建设方向,带领团队集体攻关,有效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乐于与成员沟通,调节冲突;并能营造出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吸引优秀人才聚集在其麾下。
2.2合理配置团队成员
要彻底打破课程负责人“大包大揽、独自作战”的建设误区,这是多数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初期阶段容易陷入的怪圈。由于团队结构不合理,成员分工不均,水平参差不齐往往使课程建设举步维艰,为确保如期完成课程负责人无奈之下就“挑起大梁,勇往直前”。如若能够合理配置团队成员,在知识结构、职称结果、年龄结构、学员结构上搭配合理,形成建设梯队,可以充分发挥不同人才的智慧与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电子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应由三类人员构成:
①主讲教师。院校内部应根据职称、企业经历、教学经验等条件选拔教师队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专职教师梯队。必须将青年教师纳入队伍之中,发挥老教师的帮扶作用,培养一支能够持续进行课程建设的名师团队。②兼职教师。行动领域的开发与设计、学习领域的归纳与转换、行动导向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都离不开企业的实践专家,建设团队中的行业、企业人员不是列在建设团队中形同虚设的人物,而是充分体现高职课程特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建设的保障条件。积极吸纳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发挥其在加强课程建设的“职业性”与“应用性”中的作用。③高职教育专家。课程建设整体规划的设计、实施与监控需要有具备先进高职教育理念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育专家引领,他们能够指导精品课程建设不偏离主方向;在实践专家研讨会的召开、学习领域方案的确定等关键环节发挥重要作用。
加强团队可持续性建设。健康的团队是能够消化矛盾,持续学习,敢于创新的团队。团队成员之间应加强沟通,增强认同感、责任感,创造团结、协作、创新的氛围,坦诚交流、潜心钻研,发挥团队的优越性。课程负责人要依据不同年龄、职称、教学特长等特点进行合理分工,明确责任,确保建设任务的如期完成。要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给他们提供访学进修、交流开会等提升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机会;鼓励中年教师脱产或到企业挂职锻炼,丰富岗位经验;通过政策引导,积极争取,吸引企事业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多与职业教育专家切磋、交流,选择合适路径,正确实施职业教育理念。
3建立四方联动机制,营造行动导向教学环境
关键词教育资源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支撑推动
教育资源是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的统称。高校教育资源是高等学校拥有或者能够为其使用的,用于教育活动的组织、文化、信息以及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要素的总和。精品课程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优秀的教材为基础、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平台、以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其中,教育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一、人才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
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教师队伍是人才资源最集中的体现。“一流的教师队伍”作为精品课程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精品课程建设这一契机,在推进课程建设中寻求师资队伍建设新的有效途径。
首先,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貌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可以说,没有名教师就没有名课程,名师是一所高校精品课程的形象代表。精品课程建设,其重要内容就是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名师,形成自己的名师团队。要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精品课程负责人应由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课程管理能力的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既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又是该课程的教师队伍、任务安排、教学研究以及课程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该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质量负责。
其次,教师的团队合作和梯队建设是课程教学可持续性的保证。精品课程要保持持续的高水平,就必须有高水平的课程建设师资梯队作保障。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既要重视团队合作,又要重视梯队建设,着力培养后备师资队伍,实现优质课程的教学接力。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要鼓励教师积极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要根据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有目的、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科研背景、专业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要在积极引进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同时,把一些年轻有为的教师派往高水平学校进修,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并要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从而保证优质课程教学的可持续性。
二、教材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载体。教材的特色与创新成为精品课程特色与创新的基础,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教材建设同样对精品课程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第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而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就是课本,人们常说课本乃一课之本。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实际上“传道、授业和解惑”都离不开教材。一门课程的一本(也可以是几本或一个系列)好教材不仅要传授本门学科的知识(授业),还应析明学理、辨明事理,并尽可能兼及为人处世和行事的道理(传道),还要能从学术研究的新动态中引发问题、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解惑)。编写和使用优秀教材是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突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的重要体现,理所当然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第二,教材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一流的教材”,要以新的教学体系为基础,内容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集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资源库、教学参考书等于一体,形成以纸质教材为主、电子和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教学包,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三、网络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
计算机网络是自主计算机通过网络互联的集合,其最大的功能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播,是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技术,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基础。精品课程要展示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就必须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其一,计算机网络是精品课程的技术支撑。由于当代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创新性,传统教材已不能完全概括与反映其内容,特别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作技术支撑。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师生互相促进的作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教学技术带来的学法与教法改革,也需要计算机网络的技术支持。精品课程只有上网才能实现课程资源跨时空不间断的交流,没有计算机网络平台,没有可资利用的课程网络资源,就没有真正的精品课程。
其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必须通过网络向所有使用者免费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种开放性无疑会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层次革命。这就要求精品课程建设单位要大力加强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并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学要求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精品课程还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教学辅导网站,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资料等上传到网上,以供学生自主学习。
四、环境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观念、师资、内容、条件、方法和手段等于一身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环境,环境资源建设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环境需要营造,资源需要发掘。环境资源既包括“硬环境”(经费投入、图书资料、实践教学等),也包括“软环境”(教育理念、教风学风、教学管理等)。目前,尤其是课程的建设理念、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立体化”环境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一是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勇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才会有新的成绩。特色缘于创新,创新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守持创新理念,才能形成特色效应,才能成为示范性课程。我们所讲的“精品”中的“品”,主要是指富有特色,具有辐射和示范效应,它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精品课程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衡量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特色是精品课程独有的风格与不可替代的内涵,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水平的体现。看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其关键是“特色”二字。因此,高校应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整合教育资源,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以创新为抓手建设精品课程,就是要发掘潜在优势,拓展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是先进的实践教学和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精品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热情,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高校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开放,建成一批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根据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要统筹教学、科研等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