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夏季养生食疗(收集3篇)

栏目:实用范文

夏季养生食疗范文篇1

在藏医巨著《四部医典》养生篇中记载:盛夏,阳光日渐强烈,人体所积聚的能量开始散失,体力逐渐被削弱,因此宜吃甘甜、清凉饮食,宜在清凉、芬芳环境中居住。夏季雨水丰富,空气潮湿,胃中阳气容易受到损伤,因此适宜进食热性食物,尽量居住在楼上,以避寒气(编者注:这与地处高原、气温相对较低有关)。

在藏药产品中,有许多治疗夏季常见病及预防疾病的药品,例如甘露系列的仁青芒觉。

仁青芒觉:应对夏季常见病

仁青芒觉成方于公元八世纪,始载于藏医古典巨著《四部医典》中。本品属于藏药珍品之一,其处方系藏族验方,于2005年被认定为国家保密技术。仁青芒觉选用青藏高原珍稀、地道藏药材,又经专利技术“坐台”处理,药效显著,绿色天然,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对脾胃、肝胆等具有保护作用,还可以用于保健目的,预防胃肠疾病。

仁青芒觉以其“清热解毒、益肝养胃”的功能,成为防治夏季胃肠、皮肤等疾病的最常用药物之一。在临床上,主要用于下述几种情况:

胃肠疾病本品能清热解毒、益肝养胃,可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胃肠疾病。另外对胃肠术后调养、胃肠癌症早期治疗均有较好效果。

各种中毒症本品能快速地把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毒素、食物毒、药物残留毒等排泄出去,减轻肝脏负担。因此在治疗脂肪肝、酒精肝方面也有疗效。

皮肤软组织感染本品对疱疹(尤其是带状疱疹)、痤疮、丹毒疗效确切。

疑难杂症本品常用于乙肝、肝硬化、肝腹水、关节炎、皮肤病等疾病的治疗或配伍治疗。

免疫力低下本品调理胃肠系统的同时,祛除体内毒素,全面提高机体免疫力。

自治区藏医院开展仁青芒觉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得出结论:仁青芒觉养胃愈疡的功效确切,有比较明显的改善消化性溃疡症状的作用,尤其在止痛、消肿、抑酸的功效上更为突出,对HP(幽门螺杆菌)的杀灭有一定作用,利于HP转阴等。

藏药的多种选择

在夏季,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多种疾病都可以从甘露系列藏药中找到解决之道:

由于寒凉的食物或者空调的冷气伤着了肾和脾,可以选用石榴日轮丸。该产品主要功效为温补胃肾、祛散寒邪。

因为受凉引起气血凝滞型月经不调,可选用十四味羚牛角丸。该产品是妇科疾病常用藏药之一,具有温肾散寒化淤的效用。

由于酷暑蒸灼引起的闷热不安和困倦烦躁,可选用八味沉香丸。该产品是藏医治疗心脏疾病必备药品之一,具有清心热、安神等功效。

链接:对号选用甘露系列药

夏季到了,在家里准备点甘露系列藏药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您有什么不适,可以根据以下情况“对号入座”:

因饮食不洁引起的腹泻,可选用仁青芒觉。

因食生冷寒凉引起食欲不振,可选用仁青芒觉或搭配石榴健胃散。

因饮食、情绪等引起胃肠疾病的复发,可选用仁青芒觉。

有些人炎夏好生痱子,搔抓后极易继发感染,形成痱毒,产生化脓性疖肿,可选用仁青芒觉。

夏季养生食疗范文篇2

夏季养生中,要特别注意夏至的养生。因为夏至(6月)的白天最长,夜晚最短。这说明夏至是一年四季中阳气最盛,阴气最弱的时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夏至要加倍养心阴,克制心阳,不要让心火太旺。同理,冬至(12月)的白天最短,夜晚最长,阳气最弱,阴气最盛,因此要加倍养肾阳,不要让肾阴过寒。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春分(3月)和秋分(9月)两大节气的保养,其计法与夏至、冬至相同,均按阳历计算。由于春分和秋分的白天和夜晚的时间一样长,阴阳之气相等,因此,春天应注意养肝,秋天应注意养肺。

下面,笔者便向大家推介夏日(在北方,主要指长夏)养生的得力助手——薏米。

小小薏米,不能忽视

薏米,在我国历史悠久,是药食皆佳的粮食之一。又名薏苡仁、苡米、米仁、玉秫、起实、解蠡、药玉米、回回米、六合米、菩提珠等。薏米,性微寒,味甘淡,入脾、胃、肾、大肠经,易于消化和吸收,不论是用于滋补还是医疗,其作用均较为缓和。一是薏米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解热、镇静、镇痛、抑制骨骼肌收缩、补肺、清热、除痹、排脓等功效,对于治疗泄泻、湿痹、水肿、慢性肠炎、阑尾炎、风湿性关节痛、尿路感染、肠痈、肺痈淋浊、白带等病症有辅助功效,值得一提的是,它还可以美容健肤、治疗扁平疣等。二是薏米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将薏米煮粥食用,可作为防治癌症的辅食疗法。如果将薏米与粳米煮粥食用,特别是坚持长期食用,则有益于解除风湿、手足麻木等症状。其实,上述功效在《本草纲目》和《本草经疏》中均有记载。《本草纲目》中云:“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散湿。炒饭食,治冷气;煎饮,利小便热淋。”《本草经疏》亦云:“薏苡仁性燥能除湿,味甘能入脾,并补益其脾,尚有止泻之功效。”

同时,薏米的营养价值也很高,具有“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之美誉。具体而言,薏米每100克可食部分含水分11.2克,蛋白质12.8克,脂肪3.3克,膳食纤维2克,碳水化合物69.1克,钙42毫克,磷217毫克,铁3.6毫克。还含有0.22毫克维生素B1,0.15毫克维生素B2,2毫克维生素B3等。

给夏日一抹清凉

一阵阵暖风,带来了温吞的夏日,也预示着我们的饮食要向清凉解暑转变。在这个充满热忱的季节里,不妨给夏日加一抹清凉、一丝清爽。

如沐春风薏米粥。所需原料:薏米3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制作做法:将薏米洗净,水开后加粳米、薏米煮粥(水开后煮粥会更加黏稠),待粥熟后加白糖调匀即可。

清热去火薏米莲子粥。所需原料:薏米100克,粳米100克,无心莲子25粒,白糖适量。制作做法:将莲子用温水泡发,与淘洗干净的薏米、粳米一同下锅,加水烧开后转小火熬煮成粥,加入适量的白糖,搅匀即可。

沁人心脾薏米莲子百合粥。所需原料:薏米50克,百合20克,无心莲子30克,粳米60克,红糖适量。制作做法:将粳米、莲子、百合洗净,放入锅中,加水煮烂后,与粳米一同煮粥,加入红糖调味食用。

食用禁忌

1.煮食忌放碱,否则会因为破坏薏米所含维生素等而降低营养价值。

2.因其涩肠,孕妇(早期)慎服。《本草经疏》中云:“凡病大便燥,小水短少,脾虚无湿者忌之,妊娠禁用。”《随息居饮食普》也曾记录:“脾弱便坚,忌多食,性专下达,孕妇忌之。”《饮食须知》中亦有相关佐证:“因寒筋急,不可食,以其性善者下也。妊妇食之坠胎。”

3.形体瘦弱者忌多食。因薏米甘淡渗利,可竭阴耗液。形体瘦弱者阴常不足,食之可燥动浮火,出现阴虚火旺症。

4.滑精、不足,尿多者忌服。《得配本草》中云:“肾水不足、脾阴不足、气虚下陷、妊娠四者禁用。”

养生小数字

四时,即春夏秋冬。其中春三月即农历的正月、二月和三月;夏三月即农历的四月、五月和六月;秋三月即农历的七月、八月和九月;冬三月即农历的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

夏季养生食疗范文篇3

关键词: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原则;

中图分类号:R19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1

引言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源于《素问・四气调神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历代对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说都有不同的见解,下面进行逐一阐述。

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生原则的发展历程

(一)以阴阳生长收藏而论

明代医家马莳及清代医家高士宗均从四时阴阳变化规律,顺养生长收藏之气立论。马莳云:“圣人春夏有养生养长之道者,养阳气也。秋冬有养收养藏之道者,养阴气也。”高士宗亦论:“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认为春夏主生长,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主收藏,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因此,人应在春夏之时保护体内阳气,以顺应自然阳气的生长;在秋冬之时保养体内阴气,使阴气得以收藏,才能使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不易患病。

(二)以阴阳互制而论

唐代医家王冰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应该“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易伤阴,故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而顾护;秋冬阴盛而易伤阳,故宜食温热以抑其阴盛而保全阳气。是借药物、食物寒热温凉之性,以制约四时体内阴阳之偏盛,通过互制,达到互养,使阴阳平衡协调。元代医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曰“……以之食凉食寒而养其阳,圣人春夏治未病如此……以之食温食热而养其阴,圣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认为春夏阳旺易伤阴液,食寒凉药食则滋养阴津,而制约阳亢,防止暑热伤津;秋冬阴盛易伤阳气,食温热药食则温补阳气,而温化阴寒,以制阴寒之盛。此说同于王冰。

(三)以阴阳虚盛而论

清代医家张志聪说:“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春夏季节天气炎热,人体内的阳气随汗液外泄而相对虚弱,加之人们易食生冷瓜果,贪凉饮冷,伤及阳气;秋冬季节天气寒冷,阴气旺盛,人们添衣加被、过食辛香热辣之品,耗伤体内阴津。故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有“夏月伏阴”之病,因而春夏宜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有“冬月伏阳”之病,因而秋冬宜养其内虚之阴。是从阴阳外盛而内虚的情况来提出养阴、养阳的。

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生原则在临床及养生中的应用

(一)“春夏养阳”的机理及应用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为自然界变化的普遍规律。春夏之季,阳气活动旺盛,气候温热,机体腠理开泄,阳气消耗亦多,加之乘凉饮冷,更易损伤阳气,这就是春夏养阳的简单道理所在。夏季火热之气与人之心气相通,心属火在卦为“离”,离卦两阳爻在外而阴爻在内,为阳热外散,内部空虚之象;在人体,内在阴阳之气受到天气引动发生相应变化,春夏季人之阳气亦趋于体表,渐致体表畏热多汗而体内肠胃多寒等症,正如《伤寒论・辨脉法》云:“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在临床处方用药时,春夏季节尽量勿伤人体阳气,尤胃之阳气,避免应用大量苦寒之品,或可稍加桂枝、升麻、薄荷等药物以养生长之气,效果更佳。“冬病夏治”,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采取夏月三伏天背俞贴敷疗法,配合内服培补脾肾之剂,亦取“春夏养阳”之意,于盛夏阳旺之时进行治疗,至秋冬才可能减轻症状或减少复发。在养生方面,《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提出了四时适宜的起居作息模式,其中春为少阳,要适当增加觉醒和活动的时间,助神气外散以应春生之势,而夏为太阳,较春时应加大活动量以应夏长之势。

(二)“秋冬养阴”的机理及应用

秋冬气候肃杀,阴气当令,肌表致密,阳气内敛而致偏盛,更加之秋冬季节人们喜食辛辣温热之品,每易耗阴助阳,故秋冬应时时注意保全阴分,此谓秋冬养阴之理。以自然而论,冬季地表极寒,地下反温,井中之水反不若地表之寒。对人体而言,秋冬季节,阳气又逐渐潜藏于体内,熏灼阴液,造成体内阴液相对不足,此时若不注重阴血的培育,就会造成阴阳平衡失调,发生疾病,所以素体阴虚之人到秋冬季节易患秋燥,治疗此证,适当加用滋阴补血之品,可有事半功倍之效。

(三)养生实践中应守其本义,不可滥用误用补药

对中医理论进行运用首先应该明确其内涵,这样才能科学地指导临床运用与养生实践。对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如果不究其本意易望文生义而发生滥用误用温阳滋阴药的现象。平人无事不可服药,否则“误补变证多端,坏病蜂拥而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的重要思想之一,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观念,它启示我们要做到饮食起居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这样才能做到未病先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经历代医家的补充完善,已经从养生保健治未病发展到指导临床诊疗。“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既是指导养生防病的原则,又是指导临床实践的治疗原则,因此要顺应四时阴阳消长特点养生,因时制宜以治病。

三、结语

综上所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观,不论在人的生理、病理方面,还是在养生、临床医疗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人们要适应四时而补其虚,补而不偏,根据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方能养阳以助生长之能,达到在不同季节人体气机与天气的协同而动,从而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 上一篇:营销策划方法与技巧(6篇)
  • 下一篇:高中开学典礼的讲话稿(收集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