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疾病预防相关知识(收集3篇)

栏目:实用范文

疾病预防相关知识范文篇1

【关键词】西昌;生活意识;习惯;常见疾病;认知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长,尤其是中老年患者的数量在逐年增长。然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1]。因此,提高居民对生活意识及习惯与疾病联系的认知度迫在眉睫,通过一系列的调查问卷发放和回收,让当地居民更多地了解相关疾病的知识以及预防方法。

良好的生活意识及习惯是预防常见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约有20%~30%的常见疾病是由于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近年来由于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常见疾病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2]。因此选取西昌市居民生活意识及习惯与常见疾病的认知度进行调查,以提高当地居民对常见疾病的重视程度。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川西南地区西昌市川兴镇、高枧乡、西郊乡、小庙乡等自愿接受调查的居民共544名。年龄8~74岁,调查时间为2012年7月5-10日。

1.2方法(1)自行设计关于居民生活意识及习惯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三部分:①基本概况:性别、年龄、体重、家庭人数、家庭结构、文化程度;②对食品采集、加工、处理阶段中的卫生意识;③对常见疾病的认识;④居民生活习惯。(2)课题组由专家教授亲自带领与指导,22名经统一培训的学生调查员组成,调查员入户调查,采用自填方式,为确保问卷与调查顺利完成,调查员根据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予以解释。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身情况完成问卷后由调查员随即收回。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44份,有效回收率90.67%。(3)数据经核查后录入Excel,计算各项指标的百分比。

2结果

2.1被调查居民对心血管系统疾病高危因素的预防意识知道吸烟会增加循环系统疾病风险的比例占92.48%,知道二手烟会增加疾病风险的占78.72%,知道超重或肥胖会增加高血压患病风险的比例占89.55%,知道饮酒会增加循环系统疾病风险的比例占82.57%。居民对循环系统疾病的高危因素的预防意识均在78%以上,对吸烟的危害认识相对高,但对二手烟的危害的认识相对低,见表1。

2.2被调查居民在饮食过程中对疾病的预防意识居民知道应该食用完全煮熟食物的比例占86.06%,知道做生食和熟食的用具应该分开使用的比例占91.93%,知道食用以污水为食物的动物会引起患病的比例占87.52%,知道家人患传染病后应该实行餐具隔离占81.65%。居民在饮食过程中对疾病的预防意识均在80%以上,其中对做生熟食用具应该分开使用的认识相对高,但是对家人传染病后应实行餐具隔离的认识相对低,见表2。

2.3被调查居民的生活习惯畜牲圈远离厨房的比例占91.19%,生吃瓜果之前清洗瓜果的比例占93.94%,饭前洗手的比例占83.12%,不常食用滚烫食物或不常过快食用食物的比例占66.24%,每天刷牙次数两到三次的比例占52.02%。居民的生活习惯普遍较好均在50%以上。但是居民中有经常食用滚烫食物或食用食物过快,以及每天刷牙次数少于两次的生活习惯的比例分别33.76%和47.98%,见表3。

2.4不同文化程度的被调查居民对常见疾病的认知度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居民对肺癌、地方性甲状腺肿、呆小症认知度也升高,而且每个文化层次的人群对三种疾病了解程度以肺癌最高,其次是地方性甲状腺肿,对呆小症的认识最低,见表4。

3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和对医疗事业的投入增多、宣传增加,居民生活意识和习惯已经得到了改正和提高。从这次调查中更加有力地证明了卫生知识宣传、医疗结构改善的重要性。并且从调查中还发现文化程度的高低对于疾病的认知度、预防意识也有很大关系,文化程度越高的人群对自身保健意识更加强烈[3],所以人们对生活中对疾病的意识以及防治认知度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是息息相关的[4]。

疾病的发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于疾病的认知度和预防意识,良好的认知度和预防意识能防患于未然,大大地降低疾病的发生率[5]。在另一方面自身的文化程度也决定自身对于疾病的重视程度。心血管系统疾病是现在发病率最高的疾病[6],通过对循环系统疾病预防意识的调查可反映出人们对疾病的预防意识,表1显示出人们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预防意识较高。表4显示文化程度越高对于疾病的认知度也越高。说明人们对于疾病的预防意识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卫生宣传力度的加大而加深。调查有力地说明了医务工作者相关政府应该坚定不移地加大对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国家应不断加大教育力度,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增加人们预防疾病的能力[7]。

“病从口入”是人们都知道的常识,表2中显示受调查人群在饮食方面对于疾病的预防意识情况较好,在调查中对饮食安全知晓度在81.56%以上。生的食品原料,尤其食用肉、家禽以及鱼等进入厨房时,常被食源性疾病病原体污染,因此,对食品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不正确的烹调习惯。在室温下贮存食品、不适当的重新加热以及生熟食品间的交叉污染[8]。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是公共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公共卫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人身体健康与长寿的基础,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避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9]。表3在对居民生活习惯的调查中可看出人们的生活习惯较好,大部分调查项目结果都在90%以上。但在调查项目中还是有结果偏低的,经常食用滚烫食物或食用食物过快,将增加其患食管癌的风险[10]。所以医务工作者要更加深入地让人们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调查结果表明,川西南地区居民的生活中对疾病的意识以及防治具有较高认识度,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普及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各级部门应大力开展疾病预防相关知识的卫生保健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疾病的知晓程度;加强疾病防范意识教育,实现二级预防向一级预防过渡,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为指导,帮助获得更多预防疾病的相关知识,教授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保健意识,将疾病扼杀在源头。

参考文献

[1]李怀章,满清霞,席强,等.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病患率调查[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4):65-67.

[2]魏红,曾莉,林芳.老年人不良生活习惯对相关疾病的影响分析与对策[J].福州总医院学报,2011,18(3):147-148.

[3]朱卫东.社区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1,8(10):80.

[4]张子华,汪长生.德兴市15岁以上居民吸烟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3):101-103.

[5]于晓会.妊娠期甲状腺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D].辽宁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08.

[6]蒋捷,洪涛,张岩,等.患者教育对不同病程冠心病患者疾病认知度的影响[C].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62-63.

[7]李攀攀,朱岚.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病患者预后的影响[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20(3):287-288.

[8]苏苹,彭秀健.食品污染与人类健康[J].环境保护,2000,12(5):47-48.

[9]张洁,刘宇.不良生活习惯是重要诱因[N].湖北日报,2007-02-16(5).

疾病预防相关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心血管;冠心病;内科护理;诱发因素;预防对策

在临床当中,冠心病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有一个清晰的解释,目前较多的认为和体内的脂质代谢紊乱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在临床冠心病发病危险因素当中,主要是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以及吸烟;其次则是糖尿病,肥胖以及神经精神方面的因素;再者为一些无法改变的因素,比如家族遗传史、性别(男性)、年龄等[1、2]。本文对我院137例临床冠心病患者的诱发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对其予以了有针对性的临床预防措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具体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3月~2010年7月我院137例临床冠心病住院患者,男79例,女58例,年龄41~82岁,平均67岁。其中125例患者有心绞痛病史,43例患者有心肌梗塞病史。

1.2方法

对137例临床冠心病患者的诱发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并予以针对性的临床预防措施,重点对患者进行疾病基础知识、日常饮食、心理调护、规律运动、合理服用药物等相关方面健康教育。

1.3诱因分析

1.3.1运动量的突增及情绪的变化:多数患者在发病前出现过较为急速的运动或者是情绪的波动,从而进一步引发了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1.3.2气候的多变:问卷结果显示,天气的较大变化往往对许多老年人的户外活动以及血液循环造成了一定影响,从而使得疾病的发生率有所增加,;

1.3.3本组患者中75例(54.7%)体重超标,61例(44.5%)糖尿病,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血脂、血糖等相关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1.4预防措施[3、4]

1.4.1疾病基础知识教育:认真向患者讲解临床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预防疾病的主动性;

1.4.2合理调整日常饮食:低胆固醇、低饱和脂肪酸、低盐饮食,适当补充VitC、B、E;

1.4.3积极心理调护:帮助患者树立平和乐观的心态,及时有效的调节心理平衡;

1.4.4的良好运行;

1.4.5合理服用药物:积极遵医嘱服用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相关疾病的药物,有效的控制临床各项相关性指标。

2结果

通过对患者实行有效的临床预防措施以及相关的内科护理,患者的医疗保健知识以及自我保健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疾病的临床复发频率有了较为明显的减少,患者的愈后康复有了较好的改善,同时也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形成了较为和谐的医患氛围。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中老年健康的最大疾病之一。依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饮食习惯和临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较为密切的相关性,平素喜食高脂肪及高胆固醇等食物的人群,其心血管病的发生率通常比较高。运动量的突增及气候的多变在心血管疾病诱发因素中所占的比例最高,因而加强临床心血管内科的护理质量及管理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有着积极的意义。心血管疾病护理质量也已经逐渐受到了临床医护人员的普遍重视。提高心血管科临床护士的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已是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5]。

本文通过分析心血管疾病当中冠心病的临床发病的诱因,并就其预防措施及内科护理体会做出相应的总结得出,对冠心病患者实施正确健康的教育,及时的实行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提高患者自我保健能力,减少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复发率,最大限度的降低临床死亡率以及更好的提高心血管患者的生活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马慧霞,马淑芳.心血管疾病一般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15):236-237.

[2]郑军,洪波,张世范,徐迪辉,杨俊峰,孟辉,高明,林勤燕,唐娜.硝酸甘油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0,(1):70-72.[3]刘延凤.浅谈心血管疾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09,8(25):168-169.

疾病预防相关知识范文篇3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7-183-01

感染性疾病包括一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其中是由传染性的,可在人群中造成流行[1]。所以感染性疾病科是综合性医院集中收治各类传染性疾病的科室,收治的患者大多是有传染性,且病种复杂。感染性疾病科室是传染病防治的最前沿,因此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健康教育管理,根据传染病患者和人们的传染性疾病知识需求,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对预防治疗传染病,防止传染病流行,显得特别重要。

现将我们的做法介绍如下:

1感染性疾病健康教育的意义

1.1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的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和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传染病防治功能的完善,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务人员有责任为病人实施有系统的有计划的健康教育,为病人提供完整有效的咨询服务,满足病人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健康行为,适应社会需求,促进身心健康。

1.2预防传染病,保障患者安全

感染性疾病科是传染病相对集中的地方,健康教育是传染病防治过程的必要环节,具有避免院内交叉感染,保障患者安全的意义和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强调国家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其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因此,加强感染性疾病科的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健康教育,宣传感染性疾病科的作用,帮助他们较为全面的掌握预防疾病知识,自觉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建立和维护一个预防传染病的习惯,人人参与到预防传染病中来,防止传染病在医院内部交叉感染、有效保障患者安全,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

1.3提升医院形象,促进医院发展

医护人员必须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各种感染性疾病常识、疾病预防、保健知识,治疗要点等,并贯穿于整个诊疗过程中,使患者获得了感染性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有效地改变自身不良生活行为,起到提前预防,早期治疗的作用,提高了医疗效果。改变医院仅仅是看病的场所的传统观念,改善医院的社会形象,扩大了医院的社会影响。

1.4建立密切医患关系,获得病人的信任与尊重

加强感染性疾病科的健康教育,也是搞好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医护人员态度和蔼和病人谈心交流,耐心示范讲解,树立白衣天使的形象,遵循“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对患者充满爱心、同情心,语言文明温和,通俗易懂,减轻其精神上的压力,消除其紧张感和恐惧感。让患者及家属充分感受到关爱,感受到医护人员丰富专业知识及人本主义精神,促进相互间的了解,形成了医患关心的良性循环,为感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创造了良好和蔼的氛围,同时也树立了医护人员的良好形象,获得病人的信任与尊重。

1.5加强再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

开展健康教育是医护人员的重要职责,患者及家属苛求在医护人员那里得到健康知识,希望得到规范的健康教育,这就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医护人员不但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熟练地操作能力,观察和决策能力,还要具有社会学等行为科学、教育学等知识。所以加强感染性疾病科的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必然会自觉丰富自己的医学知识,努力提高沟通与教育技能,提高综合业务能力和自身整体素质。医护人员积极参加了医院组织的传染病防治、医院感染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把传染病防治知识、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作为业务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利用晨会、科务会不断地对医护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感染性疾病、传染病防治、医院感染管理的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保健知识与技能,提高传染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的热情,人人参与,人人管理。

2感染性疾病科健康教育的形式

2.1门诊分诊健康教育

在我院所有就诊患者首先进入门诊大厅,由分诊人员根据病人病情特点进行分诊,并利用对发热患者、腹泻患者等感染性疾病进行登记的时候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发放宣传折页,讲解感染性疾病知识及发热、腹泻患者为什么要到感染性疾病科专门诊治的原因等。医院利用门诊健康教育咨询台,门诊宣传栏、门诊发放的健康教育处方等对病人进行卫生防病宣传,这样的教育伴随着医疗活动的进行,可以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维持良好的医疗秩序,同时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就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获取健康知识。我院同样要求普通门诊和病区的医护人员重视加强对感染性疾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不仅要仔细发现可疑的传染病患者,还要对可疑者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并负责把他们转送到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就诊。

2.2感染性疾病科候诊健康教育

导医护士将发热、腹泻等可疑感染性疾病患者引导到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按就诊程序候诊,在候诊过程中,导医人员可以口头传授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辅助检查注意事项,发放相关的宣传折页,讲解强帖宣传栏内容等进行健康教育。

2.3住院健康教育

患者住入感染性疾病科后,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首先进行入院须知讲解,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缓解患者不良情绪,让患者及家属有归属感。在住院期间,利用口头宣教,行动示范等方式进行教育,将健康教育贯穿在诊疗护理的过程中,使患者及家属能自觉参与预防传染病的良好行为,提高治疗疾病的信心。患者出院后,针对患者的恢复情况,提出注意事项,并经常指导,将健康教育内容延伸到家庭和社区[2]。

感染性疾病科的健康教育是防治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具备预防传染病的知识,传染病就不会引起大的危害[3]。医院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是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伴随的医疗活动而实施的一种健康教育。因此,向广大患者传播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建立和维护一个预防传染病的习惯,是传染病诊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辛英伟,亓卫东,许长红.感染性疾病科护士职业危害及自我防护[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5):89.

  • 上一篇:药品耗材管理制度(6篇)
  • 下一篇:阅读教学指导(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