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图像处理开题报告范例(3篇)

栏目:工作范文

图像处理开题报告范文

台湾“行政院”2008年9月11日通过“因应景气振兴经济方案”,期望促使提振经济形势,巩固经济长期发展基础。有鉴于此,卫生署配合“行政院”“振兴经济扩大公共建设方案”推动“加速办理智慧医疗照护计划”,针对如何加强医院为民服务、保障病人就医安全及提升弱势与偏远地区医疗质量,提出“医院安全关怀RFID计划”及“医疗影像交换及判读中心建置计划”,于2009年2月25日奉“行政院”院台卫字第0980007847号函核定。

卫生署计划建立“医疗影像判读中心”,提供医疗影像诊断服务,以支持医疗资源较缺乏以及影像诊断医师人力短缺的地区,例如偏远地区及山地离岛,缩短诊疗决策时间,提高医疗质量。希望能解决影像诊断医师人力短缺的困境,提升偏远地区的医疗水平,缩短城乡落差。

“医疗影像判读中心”架构

在最初的设计中,“医疗影像判读中心”需具备如下功能:

1.判读中心系统,可提供多人同时上线进行远程报告阅览、影像浏览,登入时须配合电子签章制度。

2.以报告医师身份登入时,会自动显示待处理列表。而用身份证登入,就可以进行跨院影像查询。

3.打印的报告,须立即回传写入原医院。

4.共享影像浏览器,需提供报告医师所需的所有诊断工具,如标尺、量角器、放大缩小及Window/Level调整等,且必须支持所有医院的影像。

5.提供对所有不同使用目的的使用者,进行管理统计。可依照医院、科别、仪器、检查项目、疾病、诊断医师等,进行深度的医疗分析统计及管理功能。

6.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针对报告医师的基本数据、专长及诊断绩效等建立相关数据库。

7.帐务处理系统,需能管理报告输入后的相关拆帐问题。

8.报告医师打印报告时能及时查询病历数据。

因第6和第7项效益不高,并未持续使用,其他项目都正常运作中。

IRC系统特色

IRC系统除了提供报告委托诊断服务外,EBM还设计了“影像报告追踪系统暨卫生所PACS自检查询系统”(IRCImageTrackingSystem),提供委托诊断的医疗院所,掌握委判的影像与报告的进度查询、网络情况自检以及紧急通报功能。

查询系统为Web方式登入,医师除了可在固定工作站上使用,还可在行动装置上登入,随时随地查询与阅读报告,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登入后呈现总结画面:以数量化、正常/异常状态总览显示,一目了然。

总结内容会显示7日前至查询日的总数量:报告总数量、待诊断数量、已诊断数量、当日/昨日的紧急通报数量、一周内总紧急通报数量。每半小时可自动刷新总结内容(或制作刷新按钮,由用户自行刷新)。

IRC影像报告追踪功能:实时显示IRC报告状态(绿灯:已诊断;红灯:待诊断),用户可搜寻委判影像与报告。

系统默认自动带出7天前至登入当天的影像报告追踪内容,或可通过选择检查日期(亦可指定检查区间)显示该日期(或区间)之内容。

卫生所PACS自检功能:确保IRC系统运作正常,自检系统显示每小时PACS服务器接收仪器影像、卫生所至IRC网络状况;可提供卫生所查询是否有任何异常状况。

系统默认自动带出7天前至登入当天的卫生所PACS自检内容,或可通过选择检查日期(亦可指定检查区间)显示该日期(或区间)之内容。

紧急通报功能:可查询IRC紧急通报案件,以便卫生所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关切IRC通报的紧急患者。

系统默认自动带出7天前至当天的紧急通报内容,或可通过选择检查日期(亦可指定检查区间)显示该日期(或区间)之内容。

IRC使用情况

IRC于2009年12月建置完成后,2010年展开测试及试运营。

大同乡卫生所上传一患者X光影像,委托IRC诊断,IRC专科医师诊断疑似肺结核,并通过系统紧急通报机制,请卫生所医师速阅报告、追踪患者。

委托诊断的医疗院所于2010年初数月的试运营期间,实际体验了IRC的运作和效益后,开始大幅利用IRC,诊断报告数量呈大幅增长。由试运营期的每月数百份报告,增加到每月平均千份、高峰达每月5000份报告。

使用IRC的医疗院所,包含署立偏远、离岛医院及山地离岛卫生所。至2012年7月,委托诊断之单位遍及全台;共有18家偏远的山地离岛卫生所、4家疗养院、9家偏远乡镇小型医院及诊疗处、1家胸腔专科医院。平均维持在每月3000份报告左右的使用量。由此可见,IRC是一个使用率相当高的系统。

山地离岛PACS与IRC整合

为提升山地离岛地区卫生所医疗信息化,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质量,让“行动门诊”的服务深入到偏远部落,2006~2009年,台湾卫生署陆续完成15家离岛及山地卫生所的医疗影像传输(PACS)系统建设,与署立医院联机,并完成卫生所之间的调阅。EBM协助卫生署于2011年建设偏远及离岛区3县4乡的6家卫生所PACS系统,并将系统与IRC整合。

通过山地离岛PACS与IRC的整合,解决了现有卫生所医事人力及医疗仪器资源不足的现状,提高了当地医疗照护质量。凭借医疗数字化的建设,为未来疾病的统计、健康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便利。

IRC拟整合数字心电图

心脏疾病为山地(原住民)十大死因的第二位,但因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当地居民就诊不易,故难以早期发现慢性心脏疾病。

若能早期预防、提早治疗,便能守护山地离岛人民的心脏健康。心电图为监测心脏疾病的有效方式,蕴含非侵入式、时间短暂、操作方便、能第一时间供医师判断心脏功能等优点。

图像处理开题报告范文篇2

关键词:图像处理创新兴趣质疑教学

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学习,创造是创新学习的积淀与升华,创新精神是探索新领域,解决新问题,进行新创造的激情和勇气。有创新精神的人能批判地继承前人的经验及已有的知识,善于在已知中发现未知,并不断深入寻求本质性的答案。他们悟性思维活跃,能利用潜意识及时捕捉灵感,相信自己的创造力,有一如既往的精神,把创意变为行动。本文仅就《图像处理photoshop8.0》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注重学生图像空间构造思维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许多国内外教育学者都对我国近二十年来的教育进行研究,几乎得出同样的结论:中国学生之所以缺少创新精神,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缺少了富有挑战的个性思维。这又从反面告诉我们:用同一思维模式去铸造学生,必定会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学生的思维品质也有明显的差异,有的更擅长于形象思维;有的更擅长于抽象思维;有的则以逆向思维见长。对同一计算机操作的问题往往可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比如说:用photoshop8.0制作一个工商银行的标志,如下图所示:

做出这个标记的方法很多,问题是用最简单的方法,以最快的速度做出最符合标准的图像,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鼓励学生积极动脑,通过提示的方法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首先提醒学生这个标记关键是中间的这个“工”,这个“工”由3部分组成,通过新建图层,创建矩形选区,描边效果,复制图层,变换对象,链接图层,合并链接图层,创建选区,删除多余的部分即可。同时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寻求其它简单可行的制作方法。

学生思维品质的不同这正从侧面说明了创新思维的多样性;我们决不能把各种思维方式分出优劣强弱之等级,更不能推崇一种思维模式,压制另一种思维模式,而应当让学生扬长避短,互相借鉴,对有计算机学习天赋的学生我们更应当备加关心呵护,使他们能尽早地脱颖而出。

二、以兴趣为中心设置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其一,利用学生渴求了解未知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难度适度,又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就会吸引学生,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会因兴趣而学,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其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心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应创造更多合适的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创新能力。比如说,用photoshop8.0的内置滤镜打造绚丽多彩的水晶花朵。

先就左面的花朵讲解制作的方法:1.新建一文件,填充白色到黑色的线性渐变。2.执行“滤镜>扭曲>波浪”。3.执行“滤镜>扭曲>极坐标”。4.执行“滤镜>素描>铬黄”。5.着色,调整图层叠加方式为颜色。

然后让学生自由想象,设计制作中间和右边的水晶花朵。在进行此类思维训练时,应注重从基本滤镜效果、基本生成效果入手,循序渐进,逐渐延伸,最后升华,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使人人都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各自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图像处理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三、注重课堂教学内容质疑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新意识受到压抑和扼制。培养创新意识,就是要树立学生不墨守成规、不怕失败、敢于标新立异、不怕冷嘲热讽、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正确引导和热情鼓励那些平时会“耍小聪明”、能使出“雕虫小技”和“敢于吃螃蟹”的学生,促使他们勇于进行“问题提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比如说,当讲解到通过photoshop8.0制作关于某化妆品的平面广告时,可设计如此一段开场白:“今天这节课,每位同学都是该化妆品的企划部经理,请问各位经理,怎样让消费者尽快了解你的产品呢?”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个个跃跃欲试,说电视宣传、杂志宣传、商场现场展示……教师又问:“为获得最好的宣传效应,怎样设计广告词和布局整个设计版面呢?”老师可象征性地提供一些化妆品广告的实例供学生参考,让学生对化妆品的海报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的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开拓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以及潜在的创造性。

四、注重学生图像处理操作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图像处理开题报告范文

关键词:图像工程;课程群;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106-02

为适应当今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的发展,“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2]需要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实现高校专业课程的良好衔接。因此,实现课程群建设,精确定位课程群的结构,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系统性,最终实现教和学的目标一致,对于现代高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3,4]

一、图像工程及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图像工程是一门系统研究运用各种图像理论、技术和设备的综合应用学科,涵盖了图像处理、图像分析、图像理解知识范畴及工程应用,其相关技术是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热点,应用广泛。各个大学相关专业都开设了相关课程,如“图像处理”、“图像通信”、“模式识别”等,这些课程实际上都是图像工程技术中的不同方面。如何很好地处理各个课程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理解掌握图像工程学科的相应知识,培养具有创新性图像工程技术人才是目前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目前,在图像工程系列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课程之间没有构成综合性研究体系:教学以课程为本,课程之间呈单向线性关系,知识相对封闭,学生在学习过各课程后对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没有综合性的概念,不利于以后的研究和发展;课程实验以仿真单课程理论算法为主,小型的设计型实验为辅,缺乏综合各科知识、设计完整的小型图像综合类的实验;教学方式相对单一:目前的课程以课程讲授为主,课程实验为辅,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学生的参与较少,以致影响学习效果。

为解决这些问题,结合图像工程系列课程的特点,参考相关课程群建设的经验,[5-8]提出将“图像处理”“图像通信”“模式识别”“计算机图形学”四门课程构建图像工程课程群,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考核方法进行设计,构建一体化、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工程系统性、综合性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设计

1.课程之间的关系

课程群课程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内容有一定的重叠性。例如图像压缩是图像处理技术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图像通信的重要环节。再如在图像处理中,通常要对图像或区域按一定的概念或公式计算相关文字、数值、符号或图,称为图像描述;同时,因这些量反映了原图像或图像区域的某些重要信息,常常被称为图像的特征,产生它们的过程对应“模式识别”中的特征提取。“计算机图形学”中真实感处理中涉及部分图像处理方法。课程割裂将导致重复讲授同样的内容,降低课堂利用率。

(2)研究内容有衔接性。进行图像处理的目的是为了进行通信或识别,很少有为了处理而处理的情况。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定上应注重合理衔接,避免知识点断裂或重复。

(3)知识点之间有相关性。在具体的应用中,一个完整的图像工程项目往往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点,知识点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交叉、融合应用;在教学中,往往是分为一个个单独的知识点来学习。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注重形成系统化的概念,提高学生对知识应用的灵活性。

2.教学内容一体化

由于图像工程课程群课程研究内容之间存在重叠性和衔接性,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体化设计,主要包括协调各课程之间的内容,统一编写各门课程教学大纲,注重课程逻辑顺序与衔接,避免知识点重复或割裂,提高课堂利用率。

前期的“图像处理”以学习基础处理方法为主,图像压缩归为“图像通信”讲授范围,“模式识别”着重讲分类识别的方法;后期“模式识别”、“图像通信”课程中,增加实际图像识别系统、图像通信系统,巩固在图像处理中所学知识,并形成图像工程综合技术的概念。

3.教学内容系统化

教学中的知识点相对独立,在图像工程课程群中有诸多处理算法、编码算法、识别算法、造型方法等,但这些知识点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实际问题中应如何搭配组合应用,只有对这些问题形成清晰的概念才能真正提高学习和应用的效果。因此,在课程群教学体系建设中,应使教学内容系统化,明确清晰的知识主线与着力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系统化的概念,综合性的理解,提高对知识应用的灵活性。教学内容系统化在图像工程教学体系中通过依托工程项目的知识分解与融合来实现,如图1所示。

结合图像工程特点,面向应用,以典型的图像工程项目“智能视频监控系统”为依托,分析系统技术需求,对其进行知识分解,将所需技术对应知识点分解到各个不同的课程内容。通过这样的分析和分解将有助于学生建立系统化思维,了解工程项目的整体结构;同时建立清晰的知识主线,将所学内容和相关应用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知识分解帮助学生的学习和理解,知识的融合过程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对于所学各知识点,采用仿真、开发工具进行实践教学。由简单的验证实验到复杂的综合实验,由浅入深,采用递进式方式,逐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模式设计

1.理论与实践并重

图像工程相关知识理论性强、综合性强,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初学者来讲,理论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由于工程科目面向应用的特点,实践教学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对于知识分解及基础理论侧重于理论教学,保证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随着教学的深入,由基础性实验过渡到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实践内容也不断加深,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

2.被动与主动学习

完全填鸭式的被动学习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单纯依赖学生的主动学习也不现实,因此,在课程群教学模式中,采用被动教学与主动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基础性原理采用被动教学方式,随着学习的深入,加入实践环节,逐渐加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比例。

结合理论与实践,被动与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如表1所示。

四、实践教学设计

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图像工程课程群实践教学构建了三层实验体系和两大实验平台。

1.分层式实验体系

整个实验体系分为三大层: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注重实践基础的扎实性、内容的渐进性和学生选择的自主性。

基础性实验是实验体系的底层,针对课程群内的各个课程,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分三小层进行,分别为演示型实验、基本型设计实验和复合型设计实验,逐步提高初学者的实践水平。

综合性实验是实验体系的中层,在课程群内课程结束后,综合群内课程知识,进行综合性实验,为培养图像工程师打下基础。

创新性实验是实验体系的最高层,主要是面向对图像工程感兴趣或准备进行深入研究的学生,突出创新性培养。实验方式主要是学生自主进行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统一的毕业设计环节以及部分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

2.实验平台建设

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别构建基于软件编程的基础性实验平台和基于硬件的综合性实验平台。基于软件编程的基础性实验主要以Matlab和VS为仿真工具,符合图像工程师工作要求。在此基础上,基于硬件环境的综合实验平台采用TMS320C54系列DSP硬件实验装置。学生根据个人爱好或特长选择。

五、考核方式设计

考核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合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9]在图像工程课程群教学体系中,各课程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实现基于过程的多维考核。

1.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三部分:课堂实验考核、复合型设计实验考核、综合考核。

课堂实验考核是指对基本型设计实验的考核,占整个考核的30%,分三次进行,根据实验效果、对教师随机问题的回答以及实验报告的规范性打分。采用这种方式可以综合考核学生对知识点基本理论的掌握、实际编程的水平以及撰写规范化报告的能力。

复合型设计实验考核占整个考核的20%,根据选题的难度、方案的合理性、实验效果以及实验报告的规范性打分。

综合考核占整个考核的50%,分两部分考核:程序考核占70%,从选题的难度和综合性、方案的合理性和完整性、程序设计的完整性和效果以及工作量几个方面综合打分;报告考核占30%,从报告结构合理的完整以及规范性两个方面综合打分。

2.综合实验考核

综合实验采用团队合作方式,每组学生3~5名,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实验完成后,由一名学生对所设计实验进行讲解,讲解后本组的其他学生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同时回答教师和其他组学生的提问。根据选题的难度、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完整性、程序设计的完整性和效果、报告的规范严谨性确定团队成绩。

以上考核方式的实施可以促进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收集材料、语言表达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六、结论

图像工程课程群教学体系建设,根据课程特点,以建设一体化、系统化教学体系为出发点,进行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设计,有效实现了教学内容以“窄”入手,实现“宽”能力的技能培养,实现认识、学习、实践、验证的分层递进教学理念,保证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效衔接,使教学内容组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新闻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

[3]郭必裕.对高校课程群建设中课程内容融合与分解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5,(2):66-68.

[4]付八军,冯晓玲.高校课程群建设:热潮还是趋势[J].江苏高教,2007(4):63-65.

[5]欧阳华,杨忠林,李辉.“信号与信息处理”课程群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70-71,77.

[6]王艳芬,张剑英,张晓光,等.信号处理课程群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4):132-134,139.

[7]王健海,王精明.课程群建设的质量机能展开法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2):9-12.

  • 上一篇:图像分析论文范例(3篇)
  • 下一篇:人大代表的述职报告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