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审计管理体制范例(3篇)

栏目:工作范文

审计管理体制范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进行省管县体制改革,其核心问题是人事权和财政权。审计机关要顺应时代,深化改革,走在时代前列,特别是地方审计机关,应着力于审计体制变革、审计组织方式调整、审计关注重点调整、审计系统内部联系调整,加强审计职能,更好地发挥审计的“免疫功能”,当好重大政策落实的“督查员”、当好人民利益的“守护神”。

关键词:省管县;地方;审计职能;调整;加强

一、审计职能与省管县体制改革概述

(一)审计职能概述

审计职能是指审计能够完成任务、发挥作用的内在功能。研究审计职能的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审计这一客观事物,以便于确定审计任务,有效地发挥审计作用,更好指导审计实践。我国对审计职能的观点,主要有单一职能论和多职能论。前者认为,无论是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还是内部审计,它们都只有经济监督职能;后者则认为,审计除经济监督职能外,还具有评价、鉴证职能。经济监督是基础,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是经济监督的演进和发展。

(二)省管县体制改革概述

“省管县”体制,是指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目前的省管市、市管县的体制通过改革转变为省直接管理市、县的体制,省对县的管理跨越了“中间环节”———市,由省替代市直接管理县,其改革内容主要包括人事、财政、项目审批等原来由市管理的诸多方面。

省管县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人事权和财政权,而财政权改革又是重点和核心。我国的行政体制在上个世纪曾一度是省管县,后来伴随着改革,管理体制逐渐从省管县转化为市管县。

市管县的体制对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以及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都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日渐深化,其弊端也越来越显露,主要表现在县级财政收支在整个政府的财政收支中所占比重过低、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较差、预决算编制复杂以及县域间差距日益拉大等方面。为解决上述种种有碍经济发展的矛盾,探索发展新路,国家相关部门、专家经过反复调研和探讨,出台了《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主要从政府间收支划分、转移支付、预决算等方面加强省财政与市、县财政的直接联系。

从目前形势看来,经过几年探索,我国试点“省管县”改革正在稳步推进中。我们可以预见,一旦“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顺利完成,“省管县”行政体制改革也就很快具备了顺利推进的坚实基础。

二、省管县体制改革给审计监督带来的影响

按照现行审计法,审计机关需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确定审计管辖范围。所以,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由于市财政与县财政的关系从原来的领导与服从的关系转变为同级对等关系,审计监督体系也必然受到影响,随财政管理体系发生相应变化。地方审计机关要顺应时代,迅速调整和加强职能,不可停滞不前。

三、省管县体制改革中地方审计机关职能的调整和加强工作探讨

1.审计体制变革探讨。一是试行垂直管理。可先试行省级以下地方审计机关垂直管理。二是试行机构级别提升。由于牵扯到很多利益纠葛,审计体制改革可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道路可能比较曲折,可以先考虑取消县级审计机构,由省级审计机关在县级设立派出机构,这样对提高县级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大有裨益。

2.审计组织方式的调整探讨。合理调配审计力量,抽调下级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加入上级审计机关审计组开展审计,实行“上审下”与“交叉审”相结合的审计组织方式。我国现运行审计机关隶属于同级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部分对政府及所属各部门、单位实施审计监督。加大“上审下”与“交叉审”相结合的工作力度,采取派人参加、巡回调查、重点抽查、交叉复核等方式,及时了解和解决现场审计中出现的问题,督促各审计组严格按照审计方案实施审计,确保项目审深、审透。彻底抛开了所谓的关系网、社会圈,审计的范围将更广,规模将更大,内容将更多,监督力度将更大。

3.审计关注重点的调整探讨。创新预算执行审计理念,主动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审计内容要进一步深化,重点关注财政管理能力和上下级财政之间的结算情况,实行省与市、县联动。

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层次和水平,综合分析领导干部按照法定职责和程序行使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政策执行权和遵守廉政规定的情况,重点关注领导干部任期内重点建设项目、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合法性、科学性和效益性情况。深入开展专项资金、行业审计,全省统一组织、统一行动,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追踪到哪里,确保审深审透,从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层面上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

4.审计系统内部联系的调整探讨。在审计业务管理上,应加大统一调配力度。随着财政省直管县体制的运行,省审计机关应积极应对财政省直管县,组织调配县审计机关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省级审计项目。基层审计机关也应整合人力资源,积极投入,切实提高质量。省级审计机关发给市级审计机关的文件,有必要发给县级审计机关,召集市级审计机关参加的有关会议,有必要一并安排县级审计机关参加,这样才能有效应对财政省直管县体制,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的职能作用。在审计经费保障上,应加大对基层审计机关的补助力度。财政省直管县,虽然减少了中间环节,但县一级审计机关缺少了市一级财政的经费支持,而基层审计机关目前经费本来就缺乏,省审计机关应把基层审计机关的经费保障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争取省财政支持,更多地给予基层审计机关经费补助,确保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审计事业发展上,应加大对基层审计机关的培训力度。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推行后,应加大对基层审计机关的培训力度,提升培训层次,多由省级审计机关牵头,市、县级审计机关紧密配合,加强财政审计、投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等核心内容的学习培训,全面提高队伍综合素质,以迅速适应瞬息万变的新形势,开创审计事业发展新局面。

时代在变,经济形势在变,作为国家的“经济卫士”,审计机关特别是地方审计机关要适应时展的需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谨记党中央、国务院对我们审计人嘱以的重托,当好重大政策落实的“督查员”、当好人民利益的“守护神”,起到审计反腐“尖兵”作用,为经济的科学发展及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进行改革和完善,积极调整和加强审计机关职能,更好地发挥审计的“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1]李金霞,何军.关于省管县财政体制的五点思考[J].经济与管理,2009.

审计管理体制范文

高校二級院系作为高校内部重要的组织机构,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第一线,科学研究的主阵地,服务社会的先行军,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多项职能。随着高校管理重心逐步下移,二级院系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拥有了一定的人、财、物管理权,其内部组织机构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在教育部要求高校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大环境下,二级院系内部管理体制和议事决策机制作为高校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被列为二级院系落实国家、学校政策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如何建立和完善二级院系内部管理体制和议事决策机制,也逐步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许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和不同侧重点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目前不少学者都在探寻高校校院两级的管理模式,而作为二级院系最高决策形式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也被纳入到了是否为院系唯一议事决策机制的范畴。如赵帅(2Ol3)以F高校为例分析了院系议事决策机制的范围。黄学锋和张千千(20l4)则指出在高校二级院校内部,存在政治、行政、学术和民主四大权力。杨景、李靖和韩光(2014)则从另外的角度,强调了高校二级学院建立二级教代会制度的重要性,他指出二级教代会制度是加强和改进学校民主管理工作的客观需要,是教职工参与学院事务,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渠道,是发扬民主,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措施。可以说,就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而言,其运行规则与程序在当前很多高校已较为成熟。但体制本身以及新形势下出现问题也频频曝光。如高伟江和毛新华(2003)较早前就指出高校的决策机制本身不够完善,缺少制度上的规范,因此在高校管理中必须加强二级管理模式的研究,以加快学校发展中的制度建立。徐文英(2012)认为学院决策权限划分不清、学院党政关系不稳定、党政权力占主导、学术权力边缘化、决策公共性漠视、普通师生话语权缺失等问题依然存在。商筱辉(20l3)认为目前二级院系对三重一大事项的内容无明确界定,决策程序尚不规范,对决策程序的执行缺失监督,在实际工作层面很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岳峰(2014)认为传统认识影响院长(系主任)大权在握的现象非常普遍,使得党政联席会议的作用大打折扣。

=、S大学二级院系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审计情况汇总分析

(一)基本背景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直属高校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强调要规范集体决策程序,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强化监督检查措施,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并要求学校应建立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凡三重一大事项必须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20l3年底教育部了《关于做好c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实施工作的通知》,更进一步强调完善高校内部控制,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还在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上明确了相关内容和要求,首先就涉及重大经济事项由集体研究、专家论证、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s大学也下发了《s大学关于加强学院议事决策制度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要求院系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诚然,作为中国高校二级院系的普遍决策机制,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对院系各种重大事务的决策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效果以及审计发现的问题却不容忽视。基于此,本文将以S大学自2008年以来开展的34个院系、52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对二级院系重大经济决策审计情况进行分析,重点关注二级院系在重大决策机构设置、议事程序、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情况,为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二级院系的内部控制和议事决策机制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期规范管理。

(二)审计情况汇总分析

1.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机构设置情况。审计的52个项目中,基本所有院系都成立了党政联席会议或是院(系)务会议,作为院内重大事项的决策机构。部分院系还针对自身特色,成立了财务类如财务工作小组、财务领导小组等:其他类如学院采购工作小组:监督类:财务监督工作小组等。

2.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制度建设情况。审计的52个项目中,只有26个制定了院系自身的制度或在内部控制制度中提及重大经济决策程序。

3.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审计发现问题情况。(1)决策机构设置问题。绝大部分院系内部决策机构设立未发文明确,甚至议事人员范围都不明确,名字也五花八门,不利于明确责任。(2)政策执行不严格或缺乏制度约束。26个项目有制度,但有6个项目发现问题,制度执行不严格:而未制定的制度的另外26个项目里10个也存在问题。还存在个别有制度的院系对党政联席会议主要任务和主要内容的规定不够完整等制度本身的缺陷。(3)重大事项的决策未按照相关程序执行,不规范。如重大决策事项未经讨论或未保留讨论记录,金额高达百万元:再如部分会议出席人数不足规定的2/3等;个别院系甚至出现所议事项不符合六项禁令相关规定的情形。(4)会议纪要的记录不规范。如会议记录过于简单,不够详尽,或是无法区分属于哪个小组的会议纪要。(5)会议纪要不完整或未交接,导致审计期间重要的议事记录丢失。

三、完善二级院系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的思考

通过对S大学52个项目重大经济决策审计情况的汇总分析,发现目前高校二级院系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仍存在不少问题,且该类问题在其他高校也或多或少以类似的情形出现,这让不少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思考,该如何完善二级院系的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本文将从学校和院系两个层面思考,提出完善的建议或措施。

(一)学校层面

1.理论指导和明确方向。从宏观理论层面来讲,高校管理必须在符合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加强对二级院系独特的本质性与规律性的研究,才能在理论上有指导意义。从具体要求层面来说,高校管理理念的提升和权利的下放,更要落实完善二级院系内部管理体制与议事决策机制,从业务层面进行把控。具体操作上,高校应对二级院系重大决策事项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进行规范,明确要求各院系结合学校的总体目标和自身的发展规划,在议事范围(做什么)、议事人员(谁来做)、议事程序(怎么做)、监督约束机制(评效果)甚至是机构设立发文、机构命名等方面做出规定,从制度上有依据,流程上约束。

2.积极改革和绩效考评。跟随国家改革的步伐,形势的变化,已有高校逐步将财权、人事权下放给二级院系,如试点改革实行新机制院系管理。学校应进一步规范院系三重一大的落实情况,提高决策管理水平,做到有监督和有控制。对积极改革的院系,学校层面还应注重对新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效果的评价,可以尝试纳入到二级院系的绩效考核指标。

(二)院系层面

1.完善制度,以规范做保障。院系的决策领导班子应提高认识,首先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完善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的有关制度。秉承决策有依据,有流程,有记录,才能有效率地开展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为其健康发展提供规范的保障。

审计管理体制范文篇3

【关键词】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独立性;权威性;审计资源整合;垂直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F239.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7)09-0132-05

一、引言

内部审计体制涉及领导体制和组织体制,前者是指内部审计隶属关系,后者是指不同层级的内部审计机构之间的关系,本文关注组织体制。对于任何一个大型组织来说,由于存在多层级的委托关系链,将内部审计置于这个链条的何种层级、哪些层级,这是内部审计制度建构的重要问题,不同的选择会影响内部审计主体的独立性、权威性,并影响不同层级的内部审计资源整合,最终会决定内部审计制度的效率和效果。

现有文献将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分为垂直管理体制、分级管理体制、双重管理体制,认为垂直管理型组织体制是最好的体制。然而,关于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的形成路径及效果,尚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本文拟提出这个理论框架。

二、文献综述

现有文献主要分析了内部审计不同组织体制的利弊,并达成了一些共识,认为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的主要类型有垂直管理体制、分级管理体制、双重管理体制,虽然各种体制都有利弊,但垂直管理型组织体制是最好的w制。

关于垂直管理体制,多数文献持赞成态度。尚翠杰[1]介绍了农行内部审计体制优化的过程,其方向是以总行审计局为管理中心、总行派驻一级分行和二级分行审计机构为审计主体的管理体制。刘燕[2]介绍了浦发银行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首席审计官负责制,总行设立首席审计官,首席审计官下设四个专业审计条线和一个审计质量控制条线,在分行设立直属首席审计官领导的审计特派办。袁敏[3]介绍了兴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在总行一级设立审计部,在几个大城市设立五个审计分部,并向总行审计部报告工作。这一内部审计体制,使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超脱于经营管理层,保证了独立性与权威性。刘成等[4]介绍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体制改革,认为通过改革,都建立了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减少了审计管理层次,加大了总行直接管理的力度。尹维[5]认为,分级管理走向集中管理是现代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体制的趋势,在我国集中管理的趋势也日渐明显,在实践中形成了三种集中管理模式:派驻制,由上级单位委派审计人员到下属各企业代为执行内部审计工作;派审办,由上级单位按区域或业务设置审计办公室,对管辖内各下属企业代行内部审计工作;审计中心,单独核算单位,接受委托,对内部单位进行审计,实行审计收费。尹维等[6]考察德国、荷兰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体制,发现内部审计大多采用集中式管控模式。也有一些文献分析了垂直管理体制的缺陷,傅茂松[7]认为,垂直管理体制内部审计组织体系面临着三大约束:一是管理和成本约束,二是组织架构约束,三是权力配置约束。

关于分级管理体制,现有文献主要持批评态度。尹维[5]认为,分级管理内部审计体制与集团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显得不匹配,主要体现在:机构设置使审计工作难以做到以独立、全局的视角看待问题;人员缺乏不符合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要求;审计覆盖率低形成监管的空白;审计成果利用的软性化导致审计价值的低估;审计职务的安排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王玉兰[8]指出,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基本形成了由企业审计(母公司审计)、子公司审计,甚至到子子公司审计的多级审计体系,遗憾的是普遍缺乏内部审计独立性。为此,应将由国有企业监事会委派改由国家审计机关委派,实现内部审计机构独立。

关于双重管理体制的利弊,有不同的观点。石玉冰[9]认为,企业集团的审计模式有两种,一种是集中模式,即集团公司设立审计机构而子公司不再设立;另一种是分级式的网络模式。在集团总部设置内部审计总协调机构,在各子公司总经理领导下设立审计部。在网络模式下,各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同时接受本级委托方和上级内部审计组织的双重领导,这样做有利于将整个集团的内部审计组织形成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发挥整体效应,有利于各内部审计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田中山等[10]认为,双重领导会形成上级公司“管事”、下级公司“管人”的脱节局面,审计工作独立性大打折扣。高强等[11]认为,双重管理模式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优点表现在:比较客观全面,有利于提高审计派驻办所在公司的审计积极性,有利于审计派驻办为所在公司服务,有利于母公司及审计派驻办所在公司的负责人增强责任意识。双重管理模式的缺点表现在:因为审计派驻办人员的工资、福利、费用等都由所在地公司负责,因此,在执行审计任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容易产生倾向性;由于审计人员受到双重领导的制约,当领导的意见不一致时,审计人员无法取舍,其独立性会受到一定影响;在同级别部门中,由于管理归所在地公司负责,相关部门对其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其在审计的过程中不能毫无顾忌,权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上述文献综述显示,现有文献对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的类型及各种体制的利弊都有一定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认知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然而,关于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的形成路径及效果,尚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本文拟致力于这个理论框架。

三、理论框架

内部审计组织体制是指不同层级的内部审计机构之间的关系,从现实来看,组织体制呈现多样化的状态,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不少的组织在进行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的改革,这说明,这些组织对现行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的效果不满意,那么,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的效果究竟是什么?上述这些问题都是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的基础性问题,本文的理论框架主要是探究这些问题(图1)。对于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多样化的原因,有两种分析思路,一是将内部审计组织体制作为依存变量,分析引致其变化的解释变量,寻找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的规律;二是分析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的形成路径,多种形成路径也会导致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多样化。相对来说,前者需要搞清楚影响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的主要因素,后者则不需要。就内部审计目标的发展水准和研究状况来说,后者更具有可行性。

(一)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的概念及类型

对于大型组织来说,其内部就有多个层级的委托关系,内部审计应该设置在哪些层级?如果多个层级都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不同层级的内部审计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是大型组织在构建内部审计制度时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所以,内部审计组织体制是指不同层级的内部审计机构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两个维度,第一,对于总部的内部审计机构来说,与其领导体制没有关系,但是,对于下属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来说,这事实上就是其领导体制,即下属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归上级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领导,还是归本单位的管理层来领导,所以,对于这些单位来说,领导体制与组织体制合二为一了。第二,内部审计组织体制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即使下属单位不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所有的内部审计机构都归总部领导,内部审计组织还有个层级设计问题,是按组织层级来设计内部审计层级,还是内部审计组织层级小于委托层级,都是可以考虑的方案。

对于上述两个维度的不同选择,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就出现了多种类型,归纳起来,其基本类型如表1所示。

垂直管理/分散办公组织体制下,各下属领导不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总部统一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但是,总部的这个内部审计机构并不是都在总部办公,而是有一部分作为派出机构,设置在总部所在地之外,并对该区域行使审计职能。

垂直管理/集中办公组织体制下,各下属单位不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总部统一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并且所有的内部审计人员都集中在总部所在地,对于非总部所在地的内部单位,只是在审计时派出审计组,并不在这些区域设置派出机构。

分级管理组织体制是按内部组织层级分别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向本组织层级领导负责,上一层级的内部审计机构对下一层级的内部机构没有直接领导权。

双重管理组织体制同样是按内部组织层级分别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但是,每一层级的内部审计机构有两个领导,一是本组织层级的领导,二是上一层级的内部审计机构。

一些文献分析了内部审计不同组织体制的利弊,基本结论是,各种组织体制都各有利弊,但是,相对而言,垂直管理组织体制(包括分散公办和集中公办)是最优体制。从现实来看,大型组织内部审计都在往这个方向发展[3-6]。

(二)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的形成路径――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多样化的原因

既然垂直管理组织体制是最好的体制,为什么现实生活中的内部审计组织体制会多样化呢?笔者认为,内部审计组织形成的多种路径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的形成路径主要有理性思考路径和锚定路径两类,这两类不同的路径,是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多样化的重要原因。

理性思考路径是指在选择内部审计组织体制时,首先考虑影响内部审计组织体制效果的各相关因素,分析这些相关因素对内部审计组织体制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于多种可能的内部审计组织体制进行权衡;最终选择目前环境下最适宜的审计组织体制。例如,一些大型组织原来的内部审计组织体制是分级管理,后来发现,这种组织体制的效果并不好,总部之外的各层级审计机构,独立性和权威性都有欠缺;同时,不同层级之间的内部审计资源难以整合,甚至出现内部审计资源短缺与闲置并存。为了解决分级管理组织体制的上述问题,一些单位调整了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将分级管理体制改为垂直管理体制。这种组织体制的调整,无疑是理性思考的结果,所以,属于理性思考路径。

锚定是指决策者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通常利用某个参照点或锚(Anchor)来降低模糊性,然后再通过一定的调整做出最后的决策。其逻辑过程是,首先选择一个参照c或锚,然后以参照点或锚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在最终结果中,锚定作用大于调整作用[12],简单地说,锚定就是对他人的模仿,模仿中也打算做些改变,但是,最终的结果还是模仿起主导作用。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形成的锚定路径是按锚定方式来选择内部审计组织体制。这个路径的逻辑步骤是,首先选择一个单位的内部审计组织体制作为参照点,一般来说,这个参照单位会与本单位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例如,同一地区、同一行业、同一性质等,都可能成为参照单位的选择标准;在此基础上,考虑本单位的新信息对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的影响,这里的新信息就是本单位与参照单位不同,并且对内部审计组织体制还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决策者需要找到这些因素,并分析清楚这些因素对内部组织体制的影响。如果确实找到了这些因素,并且分析清楚了这些因素对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的影响,则最终选择的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可能不同于参照单位的内部审计组织体制。但是,一般来说,选择锚定路径的主要原因是决策者没有把握,也就是决策者并没有搞清楚影响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的因素,所以,对于本单位的新信息――也就是影响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的额外因素,可能难以确认,即使找到一些本单位与参照单位的差异,也难以确定这些差异对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的影响。最终的结果是,本单位的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基本模仿参照单位。锚定路径选择内部审计组织体制是否适宜,其关键因素是参照单位的选择,如果选择不合适,则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可能也不合适。

由于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的形成路径包括理性思考路径和锚定路径,所以,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呈现多样化。

(三)内部审计不同组织体制的效果――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对独立性、权威性和资源整合的影响

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多样化,不同组织体制的效果如何衡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内部审计独立性、权威性和资源整合三个维度来衡量。独立性虽然表现为多个方面,但是,最重要的方面是独立于审计客体,审计工作不受审计客体的影响。在分级管理体制下,各层级的内部审计归属本组织层级领导,这种情形下,对本组织层级的领导就不具有独立性;在双重管理体制下,某一层级的内部审计还要接受上级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这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但是,本组织层级的领导同样对内部审计具有领导权,所以,这种独立性是有限的;在垂直管理体制下,内部审计独立于所有内部单位的领导层,独立性最强。也许有人会认为,在分级管理体制和双重管理体制下,每个层级的内部审计对于它所拟审计的客体来说,还是具有独立性的,事实确实如此。但是,在这两种组织体制下,每个组织层级的领导都由上级审计机构来审计,本层级的内部审计对本层级的领导不具有独立性,而在垂直管理体制下,所有的内部审计对所有的内部单位领导都具有独立性,所以,从内部审计作为一个整体,在垂直管理体制下,其独立性是提升了。

权威性是指各管理层级对内部审计结论和建议的重视程度,也就是管理层根据内部审计发现或建议而采取行动的动力和压力。一般来说,理性人对于上级意见的重视程度会高于对下级意见的重视程度。在分级管理体制下,各级内部审计组织提出的结论和建议,对于其所在的管理层级来说,是下级提出的结论和建议,管理层不一定重视;在双重管理体制下,审计结论和建议已经含有一定程度的上级意味,但是,毕竟本管理层级对内部审计机构还具有领导权,所以,这种重视程度还会有所折扣;在垂直管理体制下,内部审计机构的结论和建议,对于各内部单位来说,都上级的结论和建议,各管理层级的重视程度会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组织体制。

内部审计资源整合是指不同层级的内部审计资源能否统一协调地使用,例如,各层级的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能否协调统一、各层级的内部审计人员能否融通地使用等。在分级管理体制下,各层级的内部审计机构基本上是各自围绕本单位的组织目标来开展工作,审计资源整合较为困难;在双重管理体制下,由于上级内部审计机构对下级内部审计机构在业务上具有一定的领导权,审计资源整合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是,本级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具有更大的领导权,所以,这种审计资源整合也是有限的;在垂直管理体制下,内部审计工作计划统一安排、内部审计人员统一任用,所以,审计资源整合可能性最大。

以上分析的不同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的效果,归纳起来如表2所示。总体来说,垂直管理体制是效果最好的体制①。

四、例证分析

本文在厘清内部审计组织体制概念和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的形成路径及不同组织体制的效果,基本结论是,在多种组织体制中,垂直管理体制是效果最好的体制。下面,来看看现实世界中的内部审计组织体制是否符合本文的理论预期,以一定程度上验证本文提出的理论框架。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较多,不少的商业银行还成为上市公司,在这个过程中,其内部审计组织w制也得到了优化,表3是主要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组织体制。

表3的资料显示,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无一例外地采用了垂直管理体制。事实上,我国不少中央企业的内部审计也实行垂直管理体制。例如,中国联通、中国烟草实行垂直管理/派驻制,中国石油实行垂直管理/审计中心制[5],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也要求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组织体制要从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13]。上述事例表明,垂直管理体制是我国大型企业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的发展方向,这与本文的理论预期相一致。

五、结论和启示

内部审计组织体制是内部审计制度建构的重要问题,不同的选择会影响内部审计主体的独立性、权威性,并影响不同层级的内部审计资源整合,最终会决定内部审计制度的效率和效果。本文在进一步厘清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关于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的形成路径及效果的理论框架,并用这个理论框架来分析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的若干例证。

内部审计组织体制是指不同层级的内部审计机构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两个维度,第一,下属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归上级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领导,还是归本单位的管理层来领导;第二,内部审计组织层级设计问题。上述两个维度组合起来,形成四种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分级管理体制、双重管理体制、垂直管理/分散办公体制、垂直管理/集中办公体制。垂直管理/分散办公组织体制下,所有内部审计机构由总部统一设置,并在非总部所有地设立派驻或分支机构;垂直管理/集中办公组织体制下,所有内部审计机构由总部统一设置,并且不设立派驻或分支机构;分级管理组织体制是按内部组织层级分别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向本组织层级领导负责;双重管理组织体制同样是按内部组织层级分别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每一层级的内部审计机构同时向本组织层级的领导及上一层级的内部审计机构负责。

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的形成路径主要有理性思考路径和锚定路径两类,理性思考路径是指在选择内部审计组织体制时,基于理性分析之后做出选择;锚定路径是按锚定方式来选择内部审计组织体制,也就是参照他人的内部审计组织体制来确定本单位的体制。上述两种路径也是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多样化的重要原因。

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的效果体现在独立性、权威性和资源整合三个维度,根据这三个维度,垂直管理是效果最好的体制。

从现实来看,垂直管理体制已经成为我国大型企业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的发展方向,这与本文的理论预期相一致。

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选择内部审计组织体制要慎重,不恰当的组织体制可能导致内部审计独立性、权威性及资源整合受到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内部审计的效率效果。从理论逻辑及现实发展来看,垂直管理体制效果是最好的。然而,这只是从独立性、权威性和资源整合三个维度来衡量的体制效果,如果从另外的维度来考虑,未必是这样的结论。所以,决策者首先要考虑是否还存在其他的重要维度,如果存在,则可能得出不同的选择。但是,就选择方式来说,是基于不同体制的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尚翠杰.对加快推进农行内部审计体制改革的思考[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7(9):40-42.

[2]刘燕.2005―2007年全国内部审计先进单位――更新观念创新方法完善机制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价值[J].中国内部审计,2009(4):32-33.

[3]袁敏.2005―2007内部审计先进单位――走有兴业特色的内部审计之路[J].中国内部审计,2009(3):30-31.

[4]刘成,许莉,屈耀辉.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组织架构比较[J].中国内部审计,2011(10):24-27.

[5]尹维.构建基于集团化思路的内部审计体制――以A集团为例[J].中国内部审计,2012(8):44-47.

[6]尹维,张彦军.德系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实证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3(9):48-56.

[7]傅茂松.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制改革探讨[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42-45.

[8]王玉兰.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研究――公司治理与国家治理视角[J].管理现代化,2013(2):68-70.

[9]石玉冰.当前我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模式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7):208-209.

[10]田中山,赵冬梅.ERP环境下石油销售企业内部审计体制建设[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28-31.

[11]高强,张旭丽,王春芝.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模式的优劣分析及完善建议――以HL公司为例[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4(3):41-45.

  • 上一篇:大学班主任年终个人工作总结(整理5篇)
  • 下一篇:教师节活动总结万能模板(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