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安全管理;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TP3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1-006-88
电能可以看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各行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加强对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的安全管理有利于提高供电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直接影响到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生产效率。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一旦出现问题,危害的不仅是供电企业的经济发展,还有相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后果十分严重。因此,要根据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并结合相关的实践经验,以便于总结出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以此来确保低压供配电以及设备的安全运行,较少不必要事故的发生。
1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的简介
低压电气供配电系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作,由若干个基础设备组成,其中包括发电设备的备用电源、变电设备、配电设备以及照明设备,这些都是主要的设备,只有相互之间密切配合才能提高低压电气供配电系统的运行效率。发电设备的备用电源在发电的过程中起到备用作用,主要包括开关发电机等;变电设备是利用电压的变化来促进传输效率,主要包括电容器、母线、变压器等;配电设备主要是使电力达到正常的电压水平;照明设备提供照明条件,包括电线电缆、配电柜等。由于各个设备都有独特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因此操作人员一定要注意操作的严密性。各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要立即停止使用,进行及时的维修。
2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的设计原则
由于电气供配电设备在设计时对安全系数的要求较高,因此要严格遵循多方面的设计原则,如分级配电原则、分路设置原则、并行原则、利用效率高原则等。例如室内和室外设备的划分就是利用分级配电的原则,将设备安放在合理的位置上;还有就是应急电源与普通电源之间采用的是并行原则,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每台用电设备。在安装相关的设备时还应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所选的安放地点一定要有良好的散热条件以确保设备的安全使用。
3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中常见的问题
3.1缺乏相应的保护装置
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在投入使用时缺乏整体性的考虑,后期没有做到对使用设备的安全防护,没有根据设备可能出现的事故增加合理的保护装置,所以常常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3.2设备的质量不到位
设备的质量是低压电气供配电系统高效运行的基础保障,根据对其实际的应用研究,发现设备质量差是电气供配电系统运行中常见的问题。不仅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还还增加了维修的工程量。
3.3接地问题
环境因素是进行低压电气供配电系统接地保护时应充分考虑的问题,由于地区环境是多变的,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对环境进行实地的勘察。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工作人员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来确定环境对设备的影响程度,严重忽略了精细的操作方法,这就导致接地保护设备存在着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4提高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的安全管理措施
4.1提高对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安全管理的认识
企业要加强设备安全管理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讲座、研究交流会等活动确保相关工作人员可以积极参与到安全管理知识的学习中,让每个工作人员都认识到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通过他们将安全管理知识普及给普通的用户。这样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安全管理的认识度。还有就是,组建专业的维护人员,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就可以得到及时的排查与维修。同时,企业还应安排不定期的监督检查,促进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使他们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从而促进企业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的优化升级。
4.2进行预防性的实验
前面所提到的接地问题就可以通过预防实验得到有效地避免,进行预防实验可以提前了解设备运行的状态,发现设备投入运行中的不足之处。然后可以根据相关的实验系数对设备的功能及使用的条件进行调整,促进设备正式投入使用时的稳定性与耐用性。同时企业还应特别关注自备电源的用户,加强向他们宣传安全管理知识的力度并提供相应的安全管理服务。
4.3变压器和开关柜的安全管理
变压器和开关柜是低压电气供配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在这两个环节的安全管理上实施严格的把关。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对变压器周边的连线进行不定期的严密检查,确保变压器连接的稳定性。对于开关柜的安全管理工作,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安全柜发出的响声、变压器运行时的电流指标等来分析是否存在安全隐患。除了以上提出的管理方法以外,对这些设备进行后期的养护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4.4提高设备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企业应加强对设备操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培养,打造一批拥有高操作能力的人才,为电气设备的高效运行提供雄厚的人才资源。专业水平较高的操作人员可以在施工现场解决高难度的电气操作问题,同时面对突发的设备安全事故,也可以结合平时工作的经验提出有效解决的方法。还有就是,每个电工操作人员都必须掌握基础电学知识,这是工作的基础。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在电气设备中的普遍运用,许多电气设备的基本操作原理都发生了改变。因此,工作人员要积极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学习和积累电学知识的新内容,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
5总结
不断加强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的安全管理力度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企业应加强对这方面的实时管理,为社会的不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也应不断融入创新理念,开创安全管理的新局面,从而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开胜,邱凯.有关低压电气供配电与设备安全管理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3).
【关键词】电工基础;难教难学;成因对策
近几年来,职业院校教师普遍感到《电工基础》教学难度越来越大。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近几年来大多数职业院校仍在追求数量扩张,继续走规模发展之路,学校都在最大限度地吸纳生源,竞争激烈,秩序混乱。从招生情况看,没有门槛、没有要求、甚至是中考都不参加的学生都可以。在社会上玩了几年的人也可以。他(她)们,对学习漫不经心,没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或是浑身沾染不良习气,自控能力差。这些学生大多数理两科成绩更差,甚至厌恶数学、物理学习,自然不喜欢以数理为基础的《电工基础》。
(2)《电工基础》教材理论较深,概念多且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而职业院校学生大多对理论学习兴趣又不大,认为读职业院校,只要学好专业操作技能就行了。这也严重影响着《电工基础》的教学。
(3)职业院校相关课程的教材不配套,学校教学进度安排不尽合理,许多在《电工基础》教学中需要用到的相关知识相对滞后甚至没讲授,而《电工基础》中大多教学内容是建立在相关知识基础上的。这些都增加了《电工基础》的教学难度。
(4)各学校为了强化学生操作技能,增加了实习教学时间,相应减少了理论教学课时,而教材的编排还未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这使得理论教学课时明显不够。再加上一些教师教学方法单调、陈旧,仍习惯于采用灌输式等老一套方法教学,学生不容易接受。
针对以上问题,在目前暂没办法改变生源质量的情况下,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除了教会他(她)们做人的基本道理外,教师如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如下一些因应措施,可以较好地提高《电工基础》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1.教学以现实生活为入切点
在电工基础课的教学中尽力以现实生活作为切入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第一次上《电工基础》课程时,先不急于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室里做了两个与本课程相关的电路:一个是家用荧光灯的电路连接;一个是手电筒电路。这两个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电路。当电路一接通,灯管发光的瞬间,教室里的气氛顿时变得热烈。学生们显得兴致勃勃,没有人因为电路的简单而不以为然。此时就开始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在电工专业中的地位。电工基础与现实生活联系很多,我们不妨尽可能多的把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和感知实际事物的同时,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就觉得学有所用,从而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制作模拟课件
在教学中,往往有许多图景难以被学生想象,实验又无法进行,而这对于学生的理解,掌握概念和规律有重要作用。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制作逼真的模拟课件,使演示实验全体可见,增强实验效果,就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这些认识障碍。例如:电源内部电子和离子的移动,电动势的方向,电容器充放电,交流电的产生,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等。在教学中,电场与磁场在实验中是看不到的,学生感到很抽象,如采用多媒体三维动画技术模拟该过程,学生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电场线、磁感线的整体分布及动态变化过程,变抽象为形象
二、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电工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启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电路的三种状态”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通过实验课完成,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电路,利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三种状态下电路的端电压和电流,从而总结出电路在三种状态下的特点,最后写出实验报告。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与研究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来带动相关知识的学习。对教材中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相关实验联系起来,然后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先安排学生做分组实验,再由教师进行相应知识的讲授,这样学生先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对所应学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接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习效果自然显著上升。
三、鼓励性的教与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注意教学状态的形成,具体而言,课堂上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各尽其才,不能把目光盯在几个特定的学生身上,而是要开发全体学生的才智,发展其个性。课堂上人人平等,交往形式灵活多样,这种多方式的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也极大地优化了课堂教学质量。
四、对教学内容、方法、课时进行适当调整
由于学生基础差,教学课时又不够,教师不可能仍按原有的教学大纲设定的课时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必须对某些教学内容及相应的教学课时作出适当调整。首先我们应当根据社会对技术工人的实际需求,对电工基础课的内容进行改革,该删的则删,用什么就讲什么。比如对中级工学生的电工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上,像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非正弦交流电等可以不讲。应该让这部分学生重点掌握基本电路、电磁感应原理、(单相、三相)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以及日常维修和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而对高级工班则适当加深难度,因材施教。二是要求学校同各相关任课教师之间协调好教学进度和教学重点。如《数学》中的“三角函数”、“复数运算”可作为电类专业班的教学重点,并务必将其教学安排在《电工基础》教学进度之前,这样就可以降低《电工基础》中数学含量较大的第二、五、六章的教学难度。三是在教学中,教师可视情况将某些公式、结论等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适当简化,重两头(物理条件和结论)轻过程(数学推导)。适当简化其推导过程,教学效果反而更好,并可节省教学时间。
总之,只要我们敢于面对现实,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电工基础》难教难学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参考文献:
[1]郭宜勇.《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3.(5)
[2]王冬青.中职学校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浅见[J].青海教育,2012,(7)
[3]高智美.谈《电工基础》教与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1,(2)
电梯作业人员考核大纲(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了规范电梯作业人员的考核工作,根据《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规则》,制定本大纲。
第二条
本大纲适用于《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资格认定分类与项目》规定的电梯作业人员的考核。
第三条
电梯作业人员是指从事电梯修理和维护保养作业的人员。
第四条
电梯作业人员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年龄18周岁以上(含18周岁)、60周岁以下(含60周岁);
(二)具有电梯安全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三)身体健康,无妨碍从事本工作的疾病和生理缺陷;
(四)有3个月以上申请项目的实习经历(注1)。
注1:有3个月以上(含3个月)所申请项目的实习经历,是指在已经持有相应项目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2年以上(含2年)的相应作业人员指导下,进行3个月以上(含3个月)的操作技能学习并经其签字和实习单位盖章确认。
第五条
电梯作业人员的考试,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试,具体的考试内容见本大纲附件A和附件B。考试方式如下:
理论知识考试采用计算机考试方式;
实际操作技能考试采用实物操作和面试方式。
第六条
理论知识考试,各部分内容所占比例:专业基础知识占50%、安全操作知识占25%、法规标准知识占25%。
理论知识考试的题型包含判断题、选择题,考试题量不少于100题,题库不少于2000题。
第七条
实际操作技能考试,各部分内容所占比例:主要零部件识别占20%,基本操作能力占50%,应急救援处置占30%。
实际操作技能考试的题目至少包括主要零部件识别1题(零部件不少于10个),基本操作能力2题,应急救援处置1题。
第八条
各科目考试成绩均实行百分制,70分合格。电梯作业人员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试全部合格,则综合评定为合格。
第九条
本大纲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解释。
第十条
本大纲自2019年6月1日起施行,《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考核大纲》)TSG
T6001-2007)同时废止。
附件A
电梯作业人员理论知识
A1
基础知识
A1.1
电梯作业人员职责
A1.1.1
电梯作业人员基本工作职责;
A1.1.2
电梯作业人员工作要求。
A1.2
电梯机械基础知识
A1.2.1
电梯常用金属材料和润滑材料基础知识;
A1.2.2
机械传动基础知识。
A1.3
电梯电气基础知识
A1.3.1
电流、电压、电阻和欧姆定律的基本概念;
A1.3.2
电功和电功率的基本概念;
A1.3.3
交流电和直流电的特点;
A1.3.4
电源电路基础知识;
A1.3.5
简单电梯用电子电路基础知识;
A1.3.6
电梯常用电气器件基础知识;
A1.3.7
电动机的基础知识;
A1.3.8
电气原理图基础知识。
A1.4
常用仪器仪表
A1.4.1
机械测量工具(卷尺、游标卡尺、塞尺、钢直尺等);
A1.4.2
电气测量仪器(万用表、钳形电流表、绝缘电阻表等);
A1.4.3
其它(转速表、声级计、推拉力计、温湿度计、照度计等)。
A1.5
电梯的分类和名词术语
A1.5.1
概述;
A1.5.2
电梯的规格型号与分类;
A1.5.3
电梯基本参数;
A1.5.4
名词术语。
A1.6
曳引驱动电梯基本结构
A1.6.1
曳引系统;
A1.6.2
导向系统;
A1.6.3
重量平衡系统;
A1.6.4
轿厢系统;
A1.6.5
门系统;
A1.6.6
电力拖动系统;
A1.6.7
电气控制系统;
A1.6.8
安全保护系统。
A1.7
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基本结构
A1.7.1
梯路系统;
A1.7.2
扶手系统;
A1.7.3
驱动系统;
A1.7.4
安全保护系统。
A1.8
液压驱动电梯、杂物电梯、防爆电梯和消防员电梯的基本结构
A1.8.1
液压驱动电梯;
A1.8.2
杂物电梯;
A1.8.3
防爆电梯;
A1.8.4
消防员电梯。
A2
安全操作知识
A2.1
电梯安全操作知识(主要参考TSG
T6001-2007)
A2.1.1
三角钥匙等专用钥匙的安全使用;
A2.1.2
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
A2.1.3
用电安全知识;
A2.1.4
防火安全知识;
A2.1.5
机房、轿顶、井道和底坑安全作业知识;
A2.1.6
电梯故障排除的安全知识;
A2.1.7
吊装作业安全知识;
A2.1.8
常用工具设备操作知识;
A2.1.9
常用试验项目安全知识(平衡系数、限速器校验、制动试验等);
A2.1.10
应急救援相关安全知识。
A2.2
事故案例分析
A3
法规标准知识
A3.1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
A3.2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A3.3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
A3.4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规则》;
A3.5
《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
A3.6
《电梯维护保养规则》;
A3.7
《特种设备生产和充装单位许可规则》;
A3.8
《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维修规范》;
A3.9
《电梯主要部件报废技术条件》;
A3.10
《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主要部件报废技术条件
》;
A3.11
《电梯技术条件》;
A3.12
《电梯试验方法》;
A3.13
各类电梯检验检测规则;
A3.14
各类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A3.15
其它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
附件B
电梯作业人员实际操作技能
B1
主要零部件识别
B1.1
乘客电梯和载货电梯
B1.1.1
驱动主机
B1.1.1.1
电动机;
B1.1.1.2
减速箱;
B1.1.1.3
制动器;
B1.1.1.4
曳引轮。
B1.1.2
紧急救援装置
B1.1.2.1
手动松闸装置;
B1.1.2.2
手动盘车装置;
B1.1.2.3
紧急电源装置。
B1.1.3
悬挂装置
B1.1.3.1
曳引钢丝绳;
B1.1.3.2
非钢丝绳悬挂装置;
B1.1.3.3
端接装置。
B1.1.4
补偿装置
B1.1.4.1
补偿链(缆);
B1.1.4.2
导向装置;
B1.1.4.3
补偿绳;
B1.1.4.4
张紧装置。
B1.1.5
轿厢
B1.1.5.1
轿架;
B1.1.5.2
操纵箱;
B1.1.5.3
护脚板;
B1.1.5.4
轿顶检修装置;
B1.1.5.5
急停开关。
B1.1.6
对重
B1.1.6.1
对重架;
B1.1.6.2
对重块;
B1.1.6.3
对重块压紧装置。
B1.1.7
层门和轿门
B1.1.7.1
门扇;
B1.1.7.2
层门门套;
B1.1.7.3
地坎;
B1.1.7.4
门悬挂装置;
B1.1.7.5
门机系统;
B1.1.7.6
强迫关门装置。
B1.1.8
导向装置
B1.1.8.1
T型导轨;
B1.1.8.2
空心导轨;
B1.1.8.3
滑动导靴;
B1.1.8.4
滚轮导靴。
B1.1.9
安全保护装置
B1.1.9.1
门锁装置;
B1.1.9.2
门入口保护装置;
B1.1.9.3
限速器及其张紧装置;
B1.1.9.4
安全钳及提拉装置;
B1.1.9.5
超载装置;
B1.1.9.6
轿厢上行超速保护装置;
B1.1.9.7
蓄能型缓冲器和耗能型缓冲器;
B1.1.9.8
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
B1.1.10
电气控制装置
B1.1.10.1
接触器(继电器、相序继电器);
B1.1.10.2
调速装置;
B1.1.10.3
控制装置;
B1.1.10.4
变压器;
B1.1.10.5
制动电阻;
B1.1.10.6
随行电缆;
B1.1.10.7
编码器。
B1.1.11
液压部件
B1.1.11.1
液压缸;
B1.1.11.2
管路;
B1.1.11.3
液压泵站;
B1.1.11.4
限速切断阀;
B1.1.11.5
滤油器。
B1.2
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
B1.2.1
支撑结构(桁架)
B1.2.2
梯级、踏板及其支撑导向装置
B1.2.2.1
梯级;
B1.2.2.2
踏板;
B1.2.2.3
梯路导轨;
B1.2.2.4
梯级滚轮。
B1.2.3
驱动装置
B1.2.3.1
主驱动链;
B1.2.3.2
驱动皮带;
B1.2.3.3
梯级、踏板链;
B1.2.3.4
主驱动链轮;
B1.2.3.5
附加制动器。
B1.2.4
扶手装置
B1.2.4.1
围裙板;
B1.2.4.2
防夹装置;
B1.2.4.3
护壁板;
B1.2.4.4
内、外盖板;
B1.2.4.5
扶手防爬/阻挡/防滑行装置。
B1.2.5
扶手带系统
B1.2.5.1
扶手带;
B1.2.5.2
扶手带驱动装置;
B1.2.5.3
扶手导轨;
B1.2.5.4
扶手带张紧装置。
B1.2.6
出入口
B1.2.6.1
梳齿板;
B1.2.6.2
检修盖板、楼层板、梳齿支撑板;
B1.2.6.3
扶手带出入口保护装置。
B1.2.7
监测装置和电气安全装置(或功能)
B1.2.7.1
传感器;
B1.2.7.2
检测开关。
B1.2.8
标志与警示装置
B2
基本操作能力
B2.1
曳引驱动电梯
B2.1.1
制动力的测试和调整;
B2.1.2
制动器间隙的调整;
B2.1.3
曳引轮的检查和判断;
B2.1.4
曳引钢丝绳的检查、清洁和张力调整;
B2.1.5
减速箱润滑油的检查、判断和更换;
B2.1.6
电动机的接线、测量和判断;
B2.1.7
速度反馈装置的线路检查;
B2.1.8
TN-S、TN-C-S系统接线和判断;
B2.1.9
继电器、接触器的检查和更换;
B2.1.10
控制柜状态指示灯的检查和判断;
B2.1.11
门旁路系统的操作;
B2.1.12
层门的检查、调整和修理;
B2.1.13
层站指层器和召唤盒的检查和更换;
B2.1.14
随行电缆的检查、调整和紧固;
B2.1.15
补偿链(绳)的检查和紧固;
B2.1.16
平层装置、端站开关的检查、调整和更换;
B2.1.17
井道照明的检查和修理;
B2.1.18
门机系统检查、调整和润滑;
B2.1.19
轿厢照明、紧急报警装置、风扇的检查和修理;
B2.1.20
轿顶检修装置和操纵箱按钮、开关的检查和修理;
B2.1.21
导轨的检查、调整和紧固;
B2.1.22
导轨润滑部件检查和调整;
B2.1.23
导靴检查、调整、更换;
B2.1.24
称重装置的检查、调整、紧固;
B2.1.25
限速器检查、调整、润滑、复位和校验;
B2.1.26
限速器张紧装置的检查、调整和更换;
B2.1.27
安全钳清理、紧固和间隙调整;
B2.1.28
夹绳器的检查、复位和调整;
B2.1.29
缓冲器的检查、判断和调整;
B2.1.30
限速器-安全钳联动机构的试验和调整;
B2.1.31
平衡系数的试验和调整。
B2.2
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
B2.2.1
驱动主机位置检查和紧固;
B2.2.2
TN-S、TN-C-S系统接线和判断;
B2.2.3
梯级与踏板的检查、调整和更换;
B2.2.4
扶手带驱动力、磨损和噪音的检查和调整;
B2.2.5
梯级与围裙板、梯级与梳齿板间隙检查和调整;
B2.2.6
防夹装置检查和更换;
B2.2.7
梳齿板的检查、调整和更换;
B2.2.8
附加制动器的检查、试验和调整;
B2.2.9
润滑系统的检查、调整和修理;
B2.2.10
扶手带入口安全保护装置的检查和调整;
B2.2.11
梯级下陷安全保护装置的检查和调整;
B2.2.12
梯级缺失保护装置的检查和调整;
B2.2.13
出入口传感器的检查、判断和更换;
B2.2.14
检修盖板和楼层板的检查和调整;
B2.2.15
空载和有载制动距离试验和调整。
B3
应急救援处置
B3.1
基本操作
B3.1.1
安全警示的设置;
B3.1.2
层门紧急开启工具(三角钥匙)的使用;
B3.1.3
断电锁闭操作;
B3.1.4
安全进出轿顶、底坑的方法。
B3.2
紧急操作装置的操作方法
B3.2.1
松开制动器操作;
B3.2.2
手动松闸盘车操作;
B3.2.3
紧急电动运行操作;
B3.2.4
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松闸盘车;
B3.2.5
液压电梯的手动泵和紧急下降阀操作。
B3.3
困人救援
B3.3.1
有机房电梯紧急救援操作;
B3.3.2
无机房电梯紧急救援操作;
B3.3.3
液压电梯紧急救援操作;
B3.3.4
自动扶梯及自动人行道的紧急救援操作。
B3.4
事故处置
B3.4.1
电击事故;
B3.4.2
坠落事故;
B3.4.3
剪切事故;
B3.4.4
挤压事故;
B3.4.5
火灾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