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概念教学对于历史学科能力的提升,高效课堂的打造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理清历史概念、比较历史概念、分解历史概念、构建历史概念体系、注重历史概念的生成是强化概念教学的主要手段。
http://
关键词历史概念;学科能力;生成
如何强化历史概念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历史概念的诸多因素
历史概念一般包括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历史事件的性质、特征、影响等诸多因素。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梳理历史概念的诸多因素,为全面准确理解历史概念奠定基础。
以必修2《罗斯福新政》为例,对“罗斯福新政”这一历史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厘清该概念的内涵、外延。时间,1933年~1939年;地点,美国;人物,罗斯福;事件(措施),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加强社会救济、保障体系、推行以工代赈、加强社会立法;性质,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特征,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影响,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矛盾缓和,避免走上法西斯专政的道路,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这样,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这些历史要素,学生对“罗斯福新政”这一历史概念的时间、地点、人物、措施、影响等外延就有了准确把握,同时学生也能理解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的内涵。
二、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历史概念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容易混淆的历史概念,对于这些历史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厘清历史概念。
所谓比较,就是把同类历史概念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异同点,从而把握历史概念的本质特征和属性。比如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分封制”和“郡县制”这两个历史概念同属于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很多学生容易混淆。教师可以试着从“划分标准”、“传承的方式”、“与中央政权的关系”等方面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性的分析、比较。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就容易得知:分封制是以血缘为主要划分标准、以世袭方式进行传承,对中央政权来说,分封的诸侯很强的独立性;郡县制则以地域作为划分标准、以皇帝的任免作为主要的传承方式,对中央政权来说,地方郡县完全听命于中央。这样,通过比较的方法,学生就能够准确把握同类历史概念相同的本质和不同的特征。
三、教师引导学生分解复杂的历史概念
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复杂的历史概念无从下手,难以全面把握。这时,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概念进行分解。
比如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个历史概念,前后时间跨度长达两千多年,学生把握起来比较困难。教师这时引导学生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解为强化皇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和为强化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引导学生列举出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史实:君主专制制度,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制度的设立、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的郡县制、元朝的行省制度。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的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
四、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历史概念体系
历史事件不是孤立、零散的,历史事件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同样,历史概念的存在也不是孤立、零散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历史概念置于历史知识网络中去,实现历史概念的体系化、网络化。只有这样,历史概念才能长时间的留在学生的记忆中也就不会陷入历史知识、历史概念一背就会,过两天就忘的怪圈。
比如必修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知识点复杂,历史发展的阶段多,学生很难入手。教师可以从构建概念体系入手,问题就迎刃而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概念体系包括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等子历史概念。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概念体系包括19世纪60、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912年~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1927年~1937年民族资本主义比较迅速的发展、1937年~1945年,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陷入绝境等子历史概念。构建了完整的历史概念体系,学生也就能够准确理解同一概念体系下诸多历史概念之间的有机联系,真正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五、历史概念教学也应注重学生的生成
由于历史课时的减少,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走“捷径”,直接把重要的历史概念印制成读案,学生在课堂俨然成了一个“背书匠”,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历史概念教学不应是灌输式、填鸭式,而应该是启发式、生成式。只有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才能对历史概念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全面把握历史。
比如必修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中“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这一上位历史概念的把握。首先,教师可让学生先迅速浏览全文,引导学生从经济政策、社会政策、产业结构、经济模式等角度整体把握,然后教师给出“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曲线图”,引导学生分析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概括美国经济阶段发展的原因,从而学生生成二战后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子概念特征。这样,通过学生的生成,历史概念就能牢记于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紧紧抓住历史概念教学这一课堂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学生学科素养、能力的提升和高效课堂的打造才能实现。
http://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答疑系统作为网络教育平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答疑系统比较集中在答疑方式和答疑系统的实时交互方面,对其中的关键部分-语义的理解,涉及的不是很多。
针对上面的问题,本文提出用领域本体作为语义理解的基础。本体(ontology)是一种用来描述概念以及概念和概念之间关系的模型,领域本体是本体的一种,它包含该领域的比较完整的知识和丰富的语义关系,把这些资源通过一种方法应用到问答查询系统中,使得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答疑系统中语义的理解不足的问题成为可能。
在问答查找系统中,针对特定领域的答疑,需要建立相应的领域本体。领域本体一般是由该领域的专家来建立。领域本体定义了该领域的一组术语,这些术语称之为概念。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描述了该领域的概念结构。
目前已有的领域本体很多,出于对各自问题域和具体工程的考虑,构造领域本体的过程也是各不相同的。由于没有一个标准的构造方法,不少研究人员从实践出发,提出了不少有益于构造本体的标准,其中最有影响的是Gruber于1995年在文献中提出的5条规则:
1.明确性和客观性:本体应该用自然语言对术语给出明确、客观的语义定义。2.完全性:所给出的定义是完整的,完全能表达所描述的术语的含义。3.一致性:由术语得出的推论与术语本身的含义是相容的,不会产生矛盾。4.最大单调可扩展性:向本体中添加通用或专用的术语时,不需要修改已有的内容。5.最小承诺:对待建模对象给出尽可能少的约束。
当前对构造本体的方法和性能评估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目前对于特定的应用,本体的构造方法不完全相同。但在构造特定领域本体的过程中,有一点是得到大家公认的,那就是需要该领域专家的参与。下面,针对我们的答疑应用,采用语义网络的描述方法来构造领域本体。
领域本体的开发和完善是一个反反复复不断补充的过程。领域本体中的概念应该贴近于要研究的专业领域中的客观实体和关系法则。它的构造要经过五个步骤:
1.确定领域本体的专业领域和范畴。可以通过确定专业领域和范畴作为开发领域本体的起点。首先,要明确构建的领域本体将覆盖的专业领域、应用本体的目的、本体应该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以及它的系统维护者与应用对象。
2.复用现有的本体。如果系统需要和其它的应用平台进行互操作,而这个应用平台又与特定的领域本体或相关概念联系在一起,那么复用现有的本体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许多现成的本体,例如前面提到的Ontolingua的
本体文库、DAML的本体文库UNSPSC、和DMOZ等,可以导入到本体开发系统中,本体的格式转换也并不困难。
3.列出本体涉及领域中的重要术语以及术语的属性与属性值。领域本体是描述概念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列举出该领域中的所有概念以及对该概念的详细解释,在特定领域,这些概念就是有关的专业术语。除此之外,针对每个概念,要列出它所有可能的属性,每个属性都有对应的属性值。
4.定义关联结点。为了对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详细的说明,需要对概念定义关联结点。例如,为了说明概念“内模式”和“外模式”的区别,在概念“内模式”下存在一个关联结点:区别,该结点关联另外一个概念“内模式”。并需要对该关联结点详细说明。
5.定义概念之间的各种关系。在领域本体中,概念和概念之间通过关系来交互。在知网中,一共描述了概念之间的8种关系;上下位关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对义关系、属性-宿主关系、整体部分关系、材料-成品关系、事件-角色关系。
知网可以看成是一个庞大的通用本体,构建这样的本体是件非常费时费力的事情。针对特定领域答疑系统的特点,在我们构建的领域本体中使用了四种关系:继承关系、部分关系、相关关系和同义关系,其中的继承关系可以看成是知网中的上下位关系。
1.继承关系(is_a)。继承表示概念之间的包含和被包含关系,也可以看成是概念之间的泛化和特化关系。如果概念Ci是Cj的一种特殊概念,那么我们说概念Ci是概念Cj的特化,概念Cj是概念Ci的泛化,概念Ci继承于概念Cj。概念都有它自己的属性。如果两个概念间存在继承关系,那么继承的概念将拥有被继承概念的所有属性。例如,概念Cj继承于概念Ci。那么概念Cj将拥有概念Ci的所有属性,另外还可能有它区别于概念Cj的特殊属性。
如果概念Cj同时继承于Ci和Ck。这是一种多重继承(与面向对象的概念非常相似)。
2.整体部分关系(partof)。概念和概念之间存在着整体部分关系。如果概念Cj是概念Ci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我们说概念Ci和概念Cj之间存在整体部分关系。在数据库领域中,概念“前像”、“后像”都是概念“运行记录”的组成部分,所以“运行记录”和“前像”、“后像”之间是整体部分关系。
3.相关关系(relevantof)。相关关系表明概念和概念由于某个主题而相互关联。概念“前像”和“后像”由于都是“运行记录”的一部分而存在一种相关关系。相关关系可由继承关系和部分关系中导出,所以图中可以不画出来。
4.同义关系(synonymyof)。在一个领域中,一个概念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表示方式,也就是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示一个相同的概念。例如:“数据库管理系统”和“DBMS”、“聚集”和“簇集”都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的说法,所以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同义关系。在图中,同义关系用一根不带箭头的实线相连,继承关系和部分关系是两种最主要的关系,相关关系可以从继承关系和部分关系中体现出来。出现同义关系的概念不是很多。
应用上面的四种关系,我们可以把领域中的概念构建成一个具有等级的网络结构。构建的过程是一个概念不断细化或泛化的过程。下面介绍构建等级网络结构的方法。建立一个等级网络体系有3种可行的方法。
自顶向下法:由某一领域中最大的概念开始,通过逐层的添加子概念将这些概念细化。最终得到本体的等级网络结构。
自底向上法:由最底层、最细小的概念定义开始,将这些细化的概念一层一层的组织在更加综合的概念之下,形成一个等级网络结构。
综合法:首先定义很多非常显而易见的概念,然后分别将它们向上层进行恰当地归纳和向下层进行细化,构成一个等级网络结构。
至于具体在实践中采取什么方法构建等级网络结构,主要取决于于开发人员对专业领域的个人观点。由于综合法是从一些最普通的概念入手,比较符合人的习惯,所以综合法对本体开发者而言最便捷。
关键词:概念迁移新视角泛化使用语义
近年来一些研究二语习得的学者开始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考察语言迁移现象[1],即概念迁移。而对于概念迁移的研究却存有很多争议。以RENEAPPEL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概念迁移的提出是“新瓶装旧酒”。由此,本文旨在从概念迁移的可能性、新颖性、泛化使用现象及原因三方面就概念迁移作出一些探讨。
一、可能性
关于迁移的定义,学界众说纷纭,引用较多的是Odlin的定义,即“迁移是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2]。当然,Odlin的定义显得有些局限,仅仅谈论了语言层面的迁移,准确地说,Odlin对上述定义是针对“语言迁移”的定义。从他的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到,迁移能够形成或存在的前提是“存在共性和差异”,迁移是一种相互的“影响”。所以在讨论概念迁移之前,需要先明确概念是否存在迁移的前提,即不同语言的概念系统是相同的还是相异的。如若相同,那么就不存在迁移与否的问题,即概念迁移的提出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反之,概念迁移才有继续研究的必要性。
从概念的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对概念的定义基本遵循认知学的理路。
从自下而上的视角进行分析,概念是反映本质属性的,它与思维有关,是一种思维形式,而人类对其所生活的客观世界的本质的反映活动是认知,故而概念是认知的一种结果或表现,而连接二者的是思维。概念是认知的思维形式。这样,客观世界、认知、思维、概念这四者就在认知维度获得了关联性。因为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认知的主观性导致其生成的结果概念也具有自身的主观性,因而由认知生成的许多概念的集合,即概念系统也具有主观性,因此不同概念系统有其各自的个性。又因为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以及生活经验是共有的相通的,故而不同概念系统也存在一定的共性。
从自上而下的视角进行分析,概念则通过意义取得与语言形式即词汇的联系,在这里,词汇是承载概念意义的符号,概念用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就是词汇。自此,概念、词义、词汇从认知语言学的层面取得关联。虽然语言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约定俗成的结果,其意义和符号的匹配是主观决定的,但另一方面人类共同生活的客观世界和共同经验以及人的结构的共性,又使语言具有一定的共性。语言的这两个特性也说明了概念系统的个性与共性并存的特点。
到此,我们从理论层面分析得出了不同语言拥有不同概念系统的结论。当然,从现实角度,通过分析现存的语言类别也可以发现各种语言的概念系统存在差异。因为人们往往用词/词组来凝结某一概括性的思想,即表征概念,所以从浅层而言,我们可以通过词汇系统的差异来反观概念系统的差异。如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是没有“民主”这一概念的,自然也就没有反映这一概念的词汇,而西方社会中则存在这一词汇,所以中文中的“民主”这一概念是从其他语言的概念体系中迁移过来的。
由此,我们又以语言事实分析解释了不同语言拥有不同概念体系的结论,所以,概念迁移的提出需要具有充分的前提。
二、是否为“新瓶装旧酒”
美国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教授RENEAPPEL曾在《Bilingualism:LanguageandCognition》杂志上,提出概念迁移的提出是“新瓶装旧酒”这一观点。然而笔者认为,概念迁移是一个新概念。因为直到1995年Kellerman才明确提出“一语可以通过认知和语言的接口层面影响二语”[3],虽然此前也有很多人简要提及,但是概念迁移的术语正式被提出是1998年,距今才14年,在学术界还算很年轻。
就内容而言,概念迁移的提出没有满足于对词汇、形态、语法等表层迁移现象的研究,而是从认知层面去探寻更加广泛的迁移现象,致力于找到迁移现象的本质。
就现实意义而言,概念迁移具有深层解释力。如“在报纸上阅读到一则新闻”母语为中文的英语学习者选用介词“on”,而正确表达为“in”,语义迁移可以解释这一偏误,然而从更深层面看,实为概念迁移。汉语母语者的概念系统中对“在报纸上”的概念为“在……上”,而英语母语者为“在报纸里”。
并且,概念迁移研究对语言迁移研究具有推动作用。它终结了其对于二语习得的附属角色,给予迁移研究一个统一的研究框架,给予了具有一定统摄力的迁移机制,推动其成为一个比较自主的研究领域。
我们说,无论从提出时间、内容还是意义方面,概念迁移的提出都证明了它并非RENEAPPEL口中的“新瓶装旧酒”。然而为什么会给人以这种误解呢?我们发现主要根源在于概念迁移的泛化使用导向,从而出现了许多泛化使用的概念迁移现象。
三、泛化使用及原因
概念迁移吸收了认知语义学“‘语义的’仅仅是‘概念的’”这一类属概念的语言特定形式的观点,认为语言的所有要素——包括句法、形态、语音等都有概念对等物(conceptualcounterpart),表层的语言形式是对底层的概念系统的组织,底层的概念结构是表层形式结构存在的基本理据[4]。从这一立场出发,概念迁移似乎为偏误分析、迁移理论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然而其实际导向却是负面的。概念迁移似乎变成了“万金油”,任何形式层面的迁移,如语音迁移、词汇迁移、语法迁移和语用迁移都可以升华成深层的概念迁移,如《语义迁移与英语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使用了“概念语义迁移”这一术语,并且将之作为语义迁移的下属小类,没有将概念迁移和语义迁移分立于两种范畴;又如《从思维和概念系统角度分析二语习得中母语的负迁移》将概念迁移泛滥地使用到了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层面,造成了一种误解,似乎任何迁移后面加上“概念”这个词语都能获得进入“概念迁移”的门票;再如《认知语言学角度的英语空间介词习得研究》使用了“母语概念负迁移”来解释中国的英语学习者选择空间介词出现偏误的原因,但事实上却没有分清词汇迁移和概念迁移而贸然使用了概念迁移这一概念。这样的论文还有很多。
这些泛化使用概念迁移来进行偏误分析或对比分析的现象正是导致产生概念迁移是“新瓶装旧酒”这一误解的原因。这当然是违背概念迁移理论的初衷的,然而造成这种泛化理解却是必然的。
首先,尽管在Pavlenko提出概念迁移之初就极力表明要区分开语义和概念这两者,然而在她行文的表述中却仍然存在语义、概念混淆的现象。当她在解释Jaspaert和Kroon的某个实验以佐证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她却解释道“Theauthorsexplainedtheseitemsasadaptationofthesemanticandconceptualstructureoftheinformant’slexicontothesemanticandconceptualstructureofpeopleheinteractedwithonadailybasis”,这里,她出现了语义和概念的混淆,词汇、语义、概念三者的关系始终含糊不清。提出者本身的概念不明为之后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埋下了隐患。
其次,心理语言学界本身对于“概念”这一定义的本质没有弄清楚,当然,概念迁移这一术语中的“概念”也同样令人困惑。也许概念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常识性的理解,我们似乎都明白概念是什么,但又无法具体表达清楚,正是概念本身理解的复杂性,增加了概念迁移理解和界定的难度。
再者,语言形式本来就是概念意义的载体,语言形式是依附于概念而存在的,任何一种语言形式都能找到其对应的概念,必然任何一种语言形式的迁移都能找到其概念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
如何进一步区分概念和语义以及其他语言形式层面的关系,解决概念迁移泛化使用的导向以及其对二语习得本质探索的高建树追求的矛盾,需要概念迁移研究者的进一步思考。
四、结论
概念迁移作为一个新视角并非新瓶装旧酒,其提出具有合理性,其理论年龄较为年轻,对迁移现象的解释具有现实意义,对于语言迁移理论的发展具有推动力,具有一定的研究前景。但是其本体研究不可偏废,否则存在一定的风险,很可能如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是在最薄弱的地基上建筑一座宏伟大厦,故而,概念迁移的本体研究不可轻视。
注释:
[1][4]姜孟:《概念迁移:语言迁移研究的新进展》,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166-171页。
[2]文秋芳编著:《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第128页。
[3]ScottJarvis,J.:Semanticandconceptualtransfer,Bilingualism:LanguageandCognition,3,P20-22.
参考文献:
[1]ReneAppel,J.Language,conceptsandculture:oldwineinnewbottles?[M].Bilingualism:LanguageandCognition,2,P6-7.
[2]姜孟.概念迁移:语言迁移研究的新进展[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6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