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建立分层监控管理制度及流程(护理部压疮管理组,大内科护士长、造口及慢性伤口小组、科护士长、科压疮质控组长、主管护士),明确各级职责;应用PDCA循环管理压疮的护理,保证压疮防治措施的落实,进行动态、实时管理,加以持续改进;信息化压疮上报(难免压疮登记表、压疮发生登记表及压疮转归登记表),进行动态、实时管理等。
结果:实施综合管理模式前(2011年)后(2012年)住院老年患者压疮发生情况比较,实施后难免压疮发生率为0.9%,压疮好转/治愈率为95.2%,压疮上报率为100%。
结论:综合管理模式使压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有效预防治老年患者压疮的发生,提高基础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关键词:综合管理老年患者压疮分层监控PDCA循环信息化上报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200-02
压疮即压力性溃疡,在住院的老年患者中,发生率为10%~25%,发生压疮的老年人较无压疮的老年人死亡率增加6倍[1]。压疮作为评价护理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一直是临床护理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对压疮实行全面、系统、科学、有效的监控,降低压疮发生率,是护理质控与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我科自2012年1月开始对住院老年患者实施压疮综合管理模式,建立分层监控管理制度及流程,住院第一天主管护士即进行压疮风险评估,对Braden评分符合高危危险因素的患者,应用PDCA循环管理压疮的防治,压疮信息化上报等,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2011年同期出院老年患者678例(申报难免132例,男78例,女54例),2012年同期出院老年患者656例(申报难免102例,男68例,女34例),年龄60-98岁,平均年龄72.38岁。
1.2方法:对我科自2012住院老年患者117例实施综合管理模式:分层监控管理,PDCA循环管理和信息化上报,每月进行资料分析、整理、统计,与实施综合管理模式前(2011年)进行观察、对照比较难免压疮发生率,压疮好转/治愈率,压疮上报率。
2结果
实施综合管理模式后(2012年)难免压疮发生率明显降低,压疮好转/治愈率显著提高,压疮上报率为100%。2011与2012住院老年患者压疮情况比较见表1。
3结论
压疮综合管理模式。
3.1分层管理制度及流程。分层管理能很好地开发人力资源,增加护士对压疮的监控管理热情,提高护士的管理意识,对压疮高危病人和带入压疮病人进行科学管理等一系列管理措施,使住院患者得到及时、安全、专业的压疮护理。为此我院建立各级监控小组、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及评价标准,明确各级职责,对压疮管理实施前、过程、终末控制,为临床护士提供明确的压疮护理指引,实行无惩罚呈报及层级管理制度。操作流程:“责任护士评估-科室上报或申报-科护士长审核、指导-造口及慢性伤口小组会诊指导-上报大内科护士长-上报护理部-科室监控-科护士长督查评价-反馈护理部、压疮管理组”。
3.2PDCA循环管理。PDCA循环即管理循环,是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的英文缩写,这个循环包括质量保证系统活动,不停地周而复始地运转,具有完整性、统一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我科不断实践PDCA循环,建立压疮护理效果跟踪表,对护理措施进行持续改进等,降低了难免压疮的发生,压疮好转/治愈率得以明显提高。科室采用“五早五到位”预防压疮,包含:早评估、早报告、早落实、早指导、早督查;同时做到落实到位、评估评价到位、指导督查到位、培训到位、持续改进到位。对存在有风险的患者进行预防性管理,建立压疮报告制度、会诊制度。老年患者住院第一天即进行筛查,Braden评分≤12分符合高危患者,由主管护士填报压疮评估及难免压疮申报表、压疮监控记录表,上报科压疮质控组长、科护士长,大内科护士长,请造口及慢性伤口小组会诊指导监控。造口及慢性伤口小组每周下科室进行监控、指导两次,并填写监控记录。患者Braden评分≥16分时科室上报造口及慢性伤口小组审核,通过后停止监控。患者出院/死亡/转科后3日内主管护士记录压疮转归情况,完成后交医院压疮管理组,另复印一份留在科室。具体干预措施包括:床头悬挂“防压疮”警示标志,向病员及家属讲解压疮发生的原因;建立翻身卡(注明翻身时间、执行人)、正确搬运病人;操作时避免拖、拉、推病人;给予减压用具(气垫床);保持床单元及衣物平整,干燥和无渣屑,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加强营养;局部创面用药、贴保护贴;每班交接,评估等。
3.3信息化上报。压疮上报流程与监管系统的应用是实现压疮防治与监控管理的有效手段,而压疮上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可以为压疮防治与监控管理提供依据。新入院高危患者当天上报,会诊后每周两次下科室监管指导,科室压疮质控小组每月向护理部及管理小组上报难免压疮登记表、压疮发生登记表及压疮转归登记表的具体数据,出院后3日内交压疮评估及难免压疮申报表、压疮监控记录表。科室上报率为100%。
综上所述,充分说明综合管理模式在老年患者压疮防治中是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办法,实现压疮防治与监控管理的有效结合,强调的是压疮预防管理的及时性、有效性,充分发挥临床护士在压疮预防中的主要作用和病区护士长,造口及慢性伤口小组在压疮预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更准确了解临床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做到动态监管、及时介入,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使压疮好转/治愈率显著提高,压疮上报率为100%,从而整体提高医院基础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关键词】环节质量控制;防治;压疮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157-01
压疮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不仅会加重病情,如果继发感染可能导致死亡。我科对2011年1月至12月的入院患者实施压疮的重点环节质量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入住我科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279例,其中男159例,女120例,年龄60---90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对于难免压疮患者与院外带入压疮患者,护理人员采用如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局部伤口常规处理。
1.2.2实验组实施重点环节质量控制管理。(1)制定并落实压疮上报制度。对于确定为高风险患者如已制定护理措施并落实到位而发生褥疮者不追究责任护士责任。(2)建立三级质控体系。患者入院24小时内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检,根据Bradn评分标准对患者做出正确评估。护士长要检查责任护士评估情况,院外带入压疮转归情况,对存在问题要及时反馈。并将评估上报表上报护理部。护理部在24小时内对上报病人进行访视,评估Bradn压疮危险因素表得分,分值越少,发生压疮的危险性越高。其中15---18分为轻度危险,13-14分为中度危险,10---12分以下提示高度危险,9分以下提示极度危险(1)。(3)对高危患者的风险告知与健康指导。(4)环节控制与持续质量改进。①预防措施的落实。对新入院和转入患者实施预防压疮的流程管理。②对带入压疮患者做好局部伤口处理,根据病情的变化不断更新并落实护理措施。(5)成立压疮护理会诊小组。对于疑难病例组织全院护理会诊。(6)每月有针对性的做满意度调查。
1.3数据处理。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X2检验,P
2结果
2组患者申报难免压疮例数、实际发生压疮例数、院外带入压疮例数和压疮治愈率比较见表
3讨论
3.1全面正确的危险评估是预防压疮的重点环节。压疮危险评估的内容可分为发生危险和皮肤状况两个方面,即判断患者个体发生压疮的风险,以实施早期干预以及动态观察其皮肤状况,以尽早发现压疮。(2)
3.2环节控制和持续的质量改进在压疮预防中的应用。对高危病人进行流程管理,建立正确的申报流程,科室进行严密监控,护理部对上报病人做出正确评价,与科室护士共同对病人进行动态观察与随访。而对各个环节的质量我们要遵循过程改进、持续性改进、预防性改时的原则(3).提高效果,降低老年骨折患者术后压疮的发生与提高伤口的愈合率。
3.3专科性压疮护理和治疗的重要性。对于高风险难免压疮患者通过专业性的护理会诊更新理念,认为局部皮肤按摩可以改善血液循环达到预防压疮效果。与传统的90°翻身法相比,30°侧卧更换法可有效缓解骨突部位压力,提高预防压疮的效果。患者平卧时应抬高床头不超过30°,如果过高可以增加局部的剪切力。对难治性伤口,应有造口护士进行准确评估,制定治疗方案,促进伤口愈合。
本研究显示,压疮的发生是可以预防的,待别针对老龄高危病人,有效应用重点环节的质量控制,通过完善压疮质量管理,使目标明确、措施得当。提高了护士对压疮管理的风险预测能力,降低了压疮的发生率,提高了院外带入压疮的治愈率,也激发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提高了护理质量,保证了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谢小燕,刘雪琴,李漓,应用Braden量表评估压疮危险因素,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41―942.
[关键词]压疮;护理干预;体会
[中图分类号]R7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150-01
压疮(PressureSores,PS)又称压力性溃疡(PressureUlcer,PU),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引起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组织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变性坏死和溃烂[1]。好发于身体受压或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层较薄的骨隆突处,如肩胛骨突处、骶尾部、股骨粗隆处、坐骨结节部、足跟、枕部等处。骨科病人因牵引固定或手术或疾病自身原因需要长期卧床,成为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我科通过综合护理预防和治疗压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9年8月~2010年11月我科收治压疮高危病人225例,男78例,女147例,年龄25~94岁,平均53.4岁,颈椎骨折合并高位截瘫2例,脊柱椎骨折87例,骨盆骨折52例,股骨颈骨折71例,带入压疮者5例,经过采取综合处理措施,本组有2例发生难免压疮,带入压疮者4例愈合,其余均未发生压疮。
2护理干预
2.1正确评估易患人群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目前一致认为积极评估病人情况是预防压疮关键的一步。骨科高危患者主要是年老、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及使用外固定者。
2.2危险因素的评估
进行压疮危险因素的探查并采取相应措施是目前护理界正在采用的方法,我院现用的压疮评分表是根据患者意识、营养、运动、活动、排泄、循环、体温、用药进行评估,评分范围8-32分,分值16分时,易发生压疮,分值越低,发生压疮的危险越大。
2.3落实护理制度
2.3.1认真做好入院评估。国外护理学者认为,积极评估病人情况是预防压疮的关键。病人入院时查看骨突出部位,皮肤情况,进行及时评估并详细记录。根据压疮风险评估表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制定护理计划。
2.3.2严格交接班。床头交接,检查病人局部皮肤情况,是否干燥清洁,有无受压水泡,床铺是否整洁,有无碎屑,认真评估上一班护理效果。
2.3.3建立床头翻身记录卡[2],详细记录受压部位皮肤情况,翻身时间及卧位,并签全名,这样既增加了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也为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2.4科学使用预防压疮的用具
2.4.1电动式气垫床,接入院通知时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及年龄,对于多发性骨折、严重创伤等完全不能活动者,铺床时备气垫床,这样既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也减轻了患者多次搬运的痛苦,可将2h翻身一次改为3~4h翻身一次。
2.4.2三角形翻身垫,协助患者翻身后将三角枕纵放于其肩背至骶尾部致身体倾斜30°,下肢骨突处垫软枕,使患者处于舒适卧位。此法以不压迫外伤及骨折部位为宜,因其角度小,与传统的翻身法比较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其压疮发生率也明显减少。
2.4.3夏季家用纳凉水垫,置于患者长期受压骨突处,及时更换,既可减少局部压力,缩短压迫时间,同时降低了局部温度,减少了组织耗氧量。
2.5综合护理措施
2.5.1饮食护理。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进食高维生素,高热量,粗纤维食物,提高机体抵抗力。
2.5.2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压疮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对病人同情、理解和关心,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加强护士的心理品质修养,注意心理护理中的“负反馈”现象[3]。
2.5.3健康宣教。指导病人尽可能早活动,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更换;告知病人减少局部受压和摩擦,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2.6积极采取措施治疗压疮。瘀血红润期,用3M透明敷贴[4]保护局部;出现破溃的地方,采用络合碘消毒局部皮肤,氧气疗法或局部红外线照射保持干燥,以湿润烫伤膏、莫匹罗星软膏或中药局部涂擦,多种方法联合使用,对压疮的预防和治疗有着很好的效果。结合以上措施对高危人群进行护理,我科压疮发生率比往年明显降低。
3体会
通过对这些压疮高危患者的护理与观察,我深刻体会到:压疮是可以预防的,预防的重要性远大于治疗[5]。在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及时发现发生潜在性压疮的部位,积极采取综合预防措施,以最少的资源发挥最佳效果,让患者感到舒适,避免痛苦。
参考文献
[1]崔焱,压疮的预防及护理,[J]护理学基础,2001,4:156.
[2]陆微,温嫔,谢晖,等.临床压疮护理预防及基础循证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4):247.
[3]徐节.临床心理护理的要点及注意事项[J]实用医学杂志,2009,26(3):61-62.
[4]刘军霞,李峰,孙珊.3M透明敷贴在褥疮预防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06,22(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