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是集机械、电子、信息和管理等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它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是工业化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制造水平的象征。随着我国从90年代中期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人才的短缺成了我国制造业发展、提高的一个瓶颈,媒体不断呼吁“高薪难聘高素质的数控技工”,这种状况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随着各省市“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等倾斜性政策出台,数控培训基地的建设在各地开展的如火如荼,很多职业院校也把建设数控培训基地提上了议程。
一、数控培训基地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建成的数控培训基地存在:投资巨大,但设备闲置率较高,浪费惊人;有一定的设备使用率,但培训成本很高,亏损严重,每年要国家拨款才能维持。有一定的设备利用率,但设备主要是用于投入生产,由于生产任务不能被随意打断,学生只有观摩设备的机会而缺乏动手机会,学生的成材率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等问题。其原因有:
1.院校还没有摆脱过去计划经济的办学模式,对培训基地定位在辅助教学的位置上,任务只有一个:给学生实习用,没学生实习,就闲着,缺乏和市场经济接轨的主动性。
2.在建设培训基地时,定位不准确,计划不详细,没有考虑到运营的成本。购买机床时,认为机床越高级越好,机床要一次全部到位,完全忽视了本学校的培训现有的层次,造成“大马拉小车”的情况以及设备的闲置,结果培训成本高居不下,入不敷出,亏损严重。
3.为保证学生的技能培养大量使用大型生产型设备来进行实训和实习,结果亏损严重无力维持只好减少实训和实习时间或者是把设备出租或者转入生产,最终导致教学效率不能保证。
二、避免数控培训基地陷入困境的措施及成功经验
1.培训基地定位要准确。我们应将培训基地定位为“培训生产型”,根据WTO“服务贸易协定”规定:除了由各国政府彻底资助的教学活动以外,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教育贸易服务范畴。这充分证明职业教育应该归纳于市场经济范畴。因此,数控培训基地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实体,它的主要产品是培养合格的技能型数控人才。虽然并不以盈利为目的,但降低经营成本、实现收支平衡却是一个基本的要求。
2.让学生加工产品零件。目前中国职业院校的经费来源主要还是政府拨款,除此之外,还有从各类学费、科研经费、企事业捐款等渠道筹集的经费。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政府的投入有限,职业院校财政的总体状况较紧张。如果两条腿走路,在保证学生培训实习的情况下,利用设备闲置时间进行生产经营,那将极大完善培训基地的造血功能。首先,可有效降低设备的使用成本。在学生培训期间,我们可有计划的将现有的产品零件交于学生加工,即保证了学生的实习效果,同时又减少了刀具和材料的浪费,可谓一举两得。其次,产品的销售可增加培训基地的收入,为基地再投入提供资金保证。
3.建立学院与工厂的新型管理机制,成立培训生产训练中心。培训生产训练中心即是培训基地,一物双名,机制不同。培训生产训练中心是学校内部机构,自然分担学校人才培养的任务,同时培训生产训练中心又有经营自,施行厂长负责制,鼓励培训基地进行生产经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4.改变经营理念,将“等市场”变成“找市场”,基地领导主动出击,寻找适合自己的产品,实现经营的良性循环。
总之,可以看出将来培训基地的发展方向将是产教相结合,企校相结合,教学和生产两手都要抓,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的主观能动性。
三、数控培训基地建设及运营方案
1.基地的建设
数控培训基地的建设原则是“真实性、先进性、开放性、通用性”相结合。
(1)真实性。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先进性。紧跟时展前沿的综合性生产训练项目,体现新技术、新工艺,瞄准实际操作人才缺乏的高技术含量和新技术行业的职业岗位,在技术要求上要具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路线、工艺路线和技术实际应用的本领;使投入具有前瞻性、持久性。
(3)开放性。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要具有社会开放性。不仅可以为校内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实训场所,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服务,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
(4)通用性。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尽可能使所建设的实训基地适用性强,能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实训,相关专业尽可能通用。
2.基地的运营
(1)建立产教结合、校企合一,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明确实习工厂的职能地位。学院负责对培训基地的领导干部组织管理和基本建设的资金投入,实习工厂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学校所属的二级法人实体,实行“一厂两责”,担负教学实习和生产经营的责任。
成立"产学研一体"的组织领导机构。学校选派得力中层干部为主要领导,对实习工厂的产供销一条龙和产学研一体化共同负责。
理顺关系、整章建制。根据“一厂两责”的实际,理顺实习工厂与各专业教研室的关系,建立健全了生产经营、实习实训、技术协作、产品开发、安全生产等新的规章制度,并狠抓落实,保证前校后厂的管理机制顺畅运行。
(2)校外搭建培训基地和企业及科研院所合作平台,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完善造血功能。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科研院所和学校高层管理、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教师能进行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双赢的平台,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
共同打造师资队伍。通过校企合作,我们将利用假期安排骨干教师到企业生产车间轮训,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开设讲座,以及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技术骨干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等方式,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实施“订单”培养。企业根据人才的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习标准。
通过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可将培训基地建成科研院所的生产、试验基地。科研院所有技术没生产基地,而培训基地没技术有生产基地,两者可优势互补,共同开拓市场,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
(3)培训基地还要有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的任务。学历教育培训功能。实施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模拟、仿真乃至真实的实习、实训环境,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完成上岗前的职业培训,完成学生向员工的实际能力转换。在数量和人才规格方面满足企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
社会培训功能。基地必须承担起社会服务责任,直接面向企业职工的在职提高、转岗培训,社会其他人员培训,以及待岗人员的再就业培训。还可以对职业学校教师进行培训。
(一)企业认识对培训效果的影响。培训的最终效果与企业对培训的认识有很直接的关系。由于培训效果的显现是需要过程的,有些企业不能明显的感觉到培训所带的优势,就认为培训是可有可无的,对于培训的投入就不会很大,而且有的企业对于培训没做系统长远的规划,亦没有明确的培训目标,开展培训走形式主义过场,这种培训的效果可想而知。而有些企业认识到了培训的重要,但是却把企业看成是万能的,对于培训的效果给予过多的期望,不管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认为只要开展培训,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种思想认识也是不可取的,培训不是任何问题都能解决;另外,还有些企业想通过用培训一次解决多个问题,培训的目标太高,培训的效果很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此,企业对培训的这两种认识都是不可取的,都会对培训的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培训策划对培训效果的影响。培训的策划过程也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比如,培训前的需求、培训内容、方式以及方法等都对整个培训效果产生影响。但是,目前电力企业没有认识到培训策划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培训的需求与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电力企业没有将培训的需求与企业的发展目标,岗位任职资格以及管理人员的技能差异等结合起来。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其培训内容的选择以及培训计划往往只考虑了员工的共性问题,对于员工个人的发展因素等没有考虑在内。有些电力企业一般是根据外部培训机构的流程以及课程安排企业中的培训,培训的课程与实际工作的开展并没有多大的关联。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更多的企业往往是把重点放在知识、技能以及技术等方面,对于员工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质培训并没有重视,并且技能培训的内容没有创新,每一期的培训内容几乎是一样的,这就造成员工对培训产生厌烦,影响培训的效果;其次,培训的方式与方法比较简单。电力企业中的培训方式,大多以授课为主,培训师在上面讲、员工作为被动的学习者,这种培训方式最终产生的效果往往与培训者的素质、讲授的技能水平以及员工的心态与个人素质都有很大的关系,这种培训的学员参与的程度并不是很高,从而造成培训效果的不理想。
(三)个人职业发展对培训效果的影响。电力企业属于垄断型企业,企业内员工的学历层次较高、专业性很强并且收入也很高,员工的需求发展则更注重个人职业的发展以及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个人的职业发展对培训的效果有很大影响。但是,目前在电力企业的培训中很少与个人的职业发展直接挂钩,造成员工很少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训中来。企业缺乏有效的培训激励机制与完善的培训制度,造成电力员工失去了对培训的兴趣。培训激励机制是促使员工积极主动参与培训的动力,但是电力企业缺乏有效的培训激励机制,很多员工在参与完培训以后身上的责任加重,但是薪酬等方面并没有任何改变,这就造成员工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培训,造成培训的效果不理想;另外,培训制度不完善。电力企业的现有培训管理制度甚至是多年以前定制的,并不能适用于目前企业的现状,甚至有些电力企业没有培训服务制度,在企业组织培训后,由于培训效果不佳,造成企业员工的流失。
二、提升途径
(一)提高企业对培训的认识。培训是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获取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企业在对员工的培训中应该注重提升员工的素质,因为员工的素质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只有员工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维护企业的形象,形成更好的企业文化以及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更为企业构成了竞争的优势。培训虽然重要,但是也不能把培训当成万能的手段。首先,培训需要与生产经营相互结合,处理好教育培训与生产经营的关系,要正确地理解培训教育的投入与产出,培训的最终目标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培训的成功与否关系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能顺利开展实施;其次,企业的高管层需要对培训有一个正确定位,不能只看重短期效果,而忽视了对培训的投资,也不能对培训给予高度的期望,想象着一蹴而就,这样很难发挥教育培训的功效。企业管理层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组织培训,努力使每次培训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让企业领导看到培训的实用价值,还要通过对培训加强宣传让每一个员工都关心培训,提升员工参与培训的意识。
(二)培训设计与员工个人职业发展相结合。要想使员工个人的发展与企业发展同步,需要把员工培训作为实现这一要求的途径。通过各种培训设计不仅帮助员工提高了知识技能,更提升了员工促使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只有充分考虑了员工职业发展的培训,才能被企业员工接受并积极地投入其中。完善的培训制度可以优化培训文化,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从而引导员工实现个人的发展。培训制度如果能使员工的发展与企业相互结合起来,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就会进一步提高,员工希望通过培训来提升自己综合素质能力,而企业也需要具备综合素质能力的员工来服务于企业发展。培训制度要与人力资源的激励制度以及考核制度相互结合,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同时,培训制度在执行中要不断地完善与修改,从而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另外,要完善培训的激励机制,激励是提高员工学习与工作的重要手段。企业可以举办一些活动,如开展有关培训内容的知识竞赛等,对成绩优秀的员工给予精神上的激励或者是奖金奖励等,从而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为培训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对培训进行合理策划。根据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及时发现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目标。在制定培训计划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要做好培训前的需求调查。根据企业目标、资源的状况以及员工个人需要等相互结合,最终确定培训需求;其次,设计培训的内容,使其具备实用性与针对性。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不能仅局限于眼前,还要把目光放长远,做到既满足企业未来发展需要,又要满足于个人的发展需求;再次,运用灵活的培训方式,运用多种培训方式与方法,从而提升培训的效果。比如说:可以采取案例研究式、情景模拟等形式,引起员工的培训兴趣,提升培训效果;最后,选择培训师。培训师是培训的关键所在,培训师既能活跃学习的气氛,又能让员工轻松地掌握技能知识,因此选择一个好的培训师是非有必要的。
一、当前中职院校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但仍然存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特别是实训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实训场室条件差,实训设备技术落后
实训场室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但是,目前多数职业院校的实训场室建设规划水平低,与企业生产车间相差甚远,仅可勉强满足低水平的实习实训,有的甚至连基本的实训都难以保证。此外,实训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也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职业院校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都很难获得持续的大额资金更新实训设备,即使采购了一些新设备,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操作技术水平不高。
2.缺少企业参与,实训与企业生产脱节
职业院校的校内实训多是由院校根据课程要求独立开展;实训的内容也是依照课程大纲要求,围绕教学任务设定,而不完全是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缺乏对企业实际生产技术和企业人才需求的了解,实训与企业需求脱节。企业也因为学校实训耗材投入大、废品率高、学生难以管理、无利可图,甚至亏本而缺少参与校内实训的积极性。
3.实训教师技能水平整体偏低,实训指导能力不强
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教师来源单一,多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向教师岗位的,没有接触过生产一线,缺乏生产实践经验与专业技能;在技能教学上,适应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职业教育模式,接触实践的机会偏少,对实际生产缺少了解,对实训教学缺少探索,实训指导能力不强。
4.实训成本过高,学校难以支撑
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实训的成本普遍较高,尤其是工科专业。据测算,普通车工实训每人次(每人8小时)实训成本(耗材费、工具费、设备维护费、水电费,不含实训教师工资,下同)为100元左右;数控车工、数控铣工,每人次实训成本为160~180元。对职业院校来说,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实训成本都是一项不小的支出。这必然导致一些学校无力或不愿支付实训费用。
5.实训管理落后,与企业生产管理差距太大
职业院校对学生实训的管理多沿用学校班级教学的管理方式,与企业实际生产管理差别很大。在这样的实训环境中,学生感受不到企业真实生产的氛围,也无法形成职业意识和职业思想。
二、解决职业院校实训难题的办法――生产性实训模式
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以下简称“高训中心”)成立于2010年9月,是东莞市政府投资建设的公益性高技能人才实训、培训基地,位于东莞职教城,占地200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基础建设投资2亿元。高训中心根据东莞产业布局现状和发展趋势设置了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计算机高新技术、汽车技术和工业自动化5个实训中心、130多个实训室,各类实训设备资产超过2亿元。2014年3月,高训中心正式面向职业院校、企业、培训机构和社会个人开展高技能公益性技能实训。在开展实训的过程中,现代制造业实训中心发现职业院校开展的校内实训存在前文所述的问题。中心组织专业人员研究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探索出新的实训模式――生产性实训模式。
1.生产性实训模式的内涵
生产性实训模式不同于以往的学校内部的一般实训模式,是指在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内,通过生产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社会等生产性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模式。生产性实训为师生创造了真实的职业环境,变消耗性实训为真实产品的生产过程。
2.生产性实训的特点
一是企业化的真实生产环境。高训中心按照现代化制造业企业生产车间的建设布局方式,在现代制造业实训中心为实训学员创设了一个与制造业企业生产车间完全一样的真实的生产环境。首先,高训中心现代制造业实训中心拥有高端的制造业生产实训设备,各类实训设备种类齐全,从国产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到进口五轴加工设备,从车削加工到电加工,从卡尺、量规到三坐标测量机;既有适合开展生产性实训的机床设备,又有可实施产品品质检验的测量设备,可以实现零件加工从粗加工、精加工再到产品检验的全过程,完全满足学员实训和企业生产的要求。其次,设备的布局完全按照学员实训和企业生产的要求摆放。再次,实训室的宣传布置也是按照企业生产车间的要求安排的。生产性实训车间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搬到实训基地,让实训学员一进入实训车间就能感受到现代企业的气息,在实训中心真实的企业工作情景中生产实训,并按照企业的管理标准、产品的质量标准、效益的评价标准、项目的训练标准进行多维度的考核。生a性实训省略了学生毕业后首次进入企业的适应过程,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学生到员工角色的无缝过渡。
二是企业化的实训管理。东莞高训中心制造业实训中心生产性实训车间还引入了制造业企业“6S”现场管理模式、产品质量管理、物料管理等,全面参照ISO9002质量控制体系,要求实训学员在实训过程中严格遵守企业生产管理制度,营造公共实训中心工厂化元素的环境,实现和现代制造业企业的“零距离”接轨。
三是企业师傅全程参与实训。在实训过程中,进驻企业的员工从企业一线员工角色转换为实训指导师傅,亲自带领实训学员参与生产性实训,在实训过程中,指导学员进行实际操作,与学员分享自身积累的生产经验,让学员既能直接学到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又能学到企业资深师傅的生产经验。
四是实训过程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的完美统一。东莞高训中心生产性实训引入了企业的真实生产项目,配备真实的产品图纸和真实的产品生产要求。实训学员在实训过程中紧跟企业生产步伐,边生产边学习,在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守规定的产品精度要求和企业制定的成本要求,实训过程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完美统一。
五是产品化的实训作业。与传统消耗性的实训不同,生产性实训的操作对象是来自企业生产的真实产品,每一件经过检验合格的实训作业都是合格的产品。这既能让学生现场体会到自己劳动的价值,也能让学生体验到加工产品报废对企业整体生产过程带来的影响,有益于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三、东莞高训中心生产性实训的实施
在做好生产性实训的研究和准备工作之后,东莞高训中心制造业实训中心便着手开展生产性实训。为做好生产性实训,制造业实训中心研究制定了生产性实训合作企业的准入与退出制度,遴选入驻企业;严格管理实训过程,确保企业生产服务于学员实训;同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为学员实训服务。
1.制定标准,严格遴选入驻企业
选择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合作是有效开展生产性实训的重要环节。为了挑选合适的企业,东莞高训中心首先制定了《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使用单位准入与退出管理办法(试行)》,通过准入评估,遴选依法成立、合法经营、技术水平高、社会责任感强的制造业企业作为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合作企业,通过招标进驻高训中心,将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引入学员的实训中;再通过试运行、年度考核等环节,对企业进行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优胜劣汰,提高学员的技能水平,为企业培养真正适合与满足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2.严格管理,确保企业生产服务于学员实训
为了确保学员的实训得到有效开展,东莞高训中心对生产性实训的过程进行严格管理,对学员采用院校带队教师和企业师傅双重管理;对企业生产项目的技术和环节等进行控制,使其在实训的框架范围内进行;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为学员开展系列技术活动,拓展学员视野。
首先是企业师傅与带队教师的双重管理。为了确保生产性实训的顺利开展,东莞高训中心对实训学员采用学校带队教师和企业师傅双重管理的方式,由实训带队教师负责实训学员的日常纪律、生活管理、理论指导和实训成果汇报;企业生产项目技术人员负责对学员的实训进行指导,指导学员完成从产品设计、制图、原材料毛坯选择、数控加工、产品检测等全部生产流程。在实训过程中,学员遇到技术难题时可以直接向企业技术人员请教,保证学员能够学到每个生产环节的知识和技能。这种知识和技能是与企业生产直接关联的,也是学员在学校实训室难以学到的。
其次是生产过程服务于实训教学的需要。在生产性实训中,企业的生产过程要服务于实训教学需要,这是生产性实训区别于企业生产的重要方面。为确保企业生产服务于实训,东莞高训中心对带项目进入的企业有明确的要求:企业项目必须以完成实训教学为前提,技术要求与学员实训达到的目标水平相一致;实训初期必须放慢生产节奏,让学员可以更好地学习;同时,企业向学员提供加工所必需的图纸、程序资料等,用于学员自学;企业师傅现场解答学生的问题。在生产性实训中,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生产者。学生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按企业的要求生产合格产品,他们既是专业技能的学习者,又是创造社会价值的学徒,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的结合。
最后是企业生产管理流程的引入。东莞高训中心为实训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企业真实生产的环境,实训管理引入企业“6S”现场管理模式,在实训过程中,要求实训学员严格遵守企业生产管理规定,营造实训中心工厂化的环境,实现和现代制造业企业“零距离”接轨。
3.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展技术活动
为了让学员了解行业更多的专业知识,进一步拓展学员的视野,东莞高训中心特别重视挖掘企业的实训资源,开展技术交流活动。已经常态化开展的技术活动如下。
一个是“企业教师”大课堂。在生产性实训中,企业技术人员既是学生管理者和理论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技能训练的指导者。在实训过程中,东莞高训中心会安排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开展“企业教师”大课堂技术讲座,课程内容为一线生产技术或授课者个人学习心得。“企业教师”大课堂已经开办了70期,参加学员达3500人次。
另一个是“高训智造”公益性技术论坛。“高训智造”是现代制造业实训中心首创的高端公益性技术论坛品牌。东莞高训中心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公共平台,本着技术分享、服务社会的精神,联合当前国内外领先的装备与制造企业,共同举办“高训智造”技术论坛,与全社会分享制造业领域最新的前沿技术成果。从2015年10月至今,“高训智造”技术论坛已成功举办四期,每期设定不同的论坛主题,涵括现代制造业的各个范畴,为企业技术人员及学校教师提供提升自身水平、接触前沿技术、对话世界级企业技术人员的平台。
4.双向的教学过程评价模式
为了保证生产性实训项目的教学质量,东莞高训中心生产性实训项目采用学员与企业指导教师双向评分的模式,即企业指导教师对学员的学习态度、技能水平、职业素质等方面进行评分;同时,学员对企业指导教师的辅导态度、答疑能力等进行评分。东莞高训中心定期对双方的评分结果进行汇总,企业指导教师的被评分祷峁布出来,以警示没有认真教导学员的企业及其员工;而学员的被评分数则作为其实训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既保证了学员从企业指导教师身上学到技能,又防止了学员在实训过程中走过场。
四、实施生产性实训模式的意义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东莞高训中心的生产性实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自2014年6月正式开展生产性实训项目以来,东莞高训中心与院校、培训机构及企业不断深化合作,改善运作模式。截至2016年8月,共与包括东莞理工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东莞市技师学院、横沥模具培训学院在内的11所院校、培训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先后接受超过1600名学员进行实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产性实训在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和创新高技能制造业人才实训模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为探索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实训模式提供了借鉴
生产性实训是与企业生产实际直接对接的实训,学员能学到企业的一线生产技术,了解更多专业技术背景和专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开拓专业视野,提升专业技能,培养专业素养,接受与企业完全一样的生产环境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可培养学员形成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职业素养,这为学员进入职场打下了扎实的专业素养基础和职业素养基础,这是学校实训无法企及的。
2.为探索政府主导下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提供了借鉴
东莞高训中心是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实训基地,最大限度地利用政府公共资源,打破传统校企合作的限制,建立起由东莞高训中心主导的校企合作高技能实训平台,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兼顾各方利益,调动了生产企业、实训院校和参训学T各方的积极性。
在生产性实训中,企业可以利用公共设备和实训学员完成生产项目,降低生产成本;利用高训中心平台推广品牌,加强与行业的联系与交流;在实训中发现和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合作院校可以大幅度降低实训成本,尤其是水电和实训耗材成本,有效解决实训教师技术水平与企业不对接的问题,解决实训项目与企业实际生产相脱离的难题。据测算,每人次实训的实训师资成本为150元左右,实训耗材、水电、设备维护等的成本为160~180元,两项合计为310~330元。东莞高训中心2014年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训15114人次,2015年为17050人次,两年合计为32164人次。也就是说,东莞高训中心2014年、2015年为参加实训的职业院校节约实训成本约1000万元。同时,通过生产性实训,实训学员可以学到企业最新的生产技术,提升专业技能,形成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养;还可获得企业付给的劳动报酬,提升学习技能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3.为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的有效运营探索新的途径
目前,我国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无论是公益性运营还是市场化运营,在高技能人才实训方面基本上都是采用单纯实训的方式,导致实训成本过高,实训单位积极性不高,造成极大的社会资源浪费,实训整效果也不理想。东莞高训中心的生产性实训,发挥国家资源优势,主导建立政、企、校合作的公共实训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为探索公共实训基地的高效运营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