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例如,在进行“导体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
问题情景1:先在课桌上放置两种不同规格的灯泡:“220V100W”和“220V15W”,比较它们在正常工作时的亮暗情况,初步思考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
问题情景2:让学生去观察、比较两个灯丝的外部特点,猜想一下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问题情景3: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的正确性?实验中需要哪些器材?
问题情景4:想象一下导体的电阻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研究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而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2.自主探究,自主意义建构
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无法代替学生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动手“学物理”、动脑去“想物理”,自主探究,体验获得知识形成过程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自主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物理知识本身,而且在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例如,学过楞次定律后,研究“铝管中磁性小球的下落规律”。把两只外形完全相同的小球分别从竖直放置的铝管上端放下,一只小球很快地从下端掉出,而另一只要等数秒后才从下端管口落出。根据这一实验背景,我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探究:(1)若就此课题进行研究,你将提出和论述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做哪些实验?(2)你猜一猜出现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请分析小球进入铝管后运动状态的变化过程。能否建立一种物理模型?(4)能否用实验来验证假设?你提出的实验方案是什么?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测量?(5)给你电火花计时器的一套装置,能否用它来研究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如果用图像分析的话,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这样的设计比单纯地从理论的角度分析更能让学生接受,关键是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并获得对新知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3.合作交流,优化意义建构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自主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间内在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分享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例如,在学完“动量”一章以后,学生对火箭的内容很感兴趣,五个学生(三男二女)自发组成了一个“研制水火箭”的研究小组。该课题需要进行原理分析、实验制作、测量、总结交流等,研究小组学生分工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其中一位学生担任组长,全面负责课题组的活动安排,包括实验地点、活动内容确定,时间部署、人员分工等全方位的工作,是小组活动的总指挥。另外,还有一名副组长、两名操作员、一名记录员。首先研究小组集体论证,根据课题的性质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制订方案,确定研究方法,制订具体实施步骤。课题组成员通过查阅资料、学习与咨询、实验制作、综合分析,通过大量的理论论证和实验成败的经验教训,研究小组一致认为,制作中应考虑四个方面的原理:(1)加水――动量守恒;(2)打气――增压;(3)发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4)尾翼的作用――控制方向。设想用普通600mL塑料饮料瓶,在里面注入水后,对瓶内空气进行加压,利用水向下高速喷出使“火箭”作反冲运动来制作水火箭。研究小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了问题:(1)“火箭”底塞材料的选用。(2)给瓶中空气加压的问题亟待解决。(3)使“火箭”飞得更高、更稳定的途径。通过近一个月的细心研究和精心制作,研究小组最终成功地制作了水火箭模型,并在交流会上获得教师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研究小组的记录员感慨地说:“活动中我学会了如何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从组长那里学到了对问题的正确判断和决策,从操作员那里学到了如何提高动手能力,实际的研究过程让我积极主动地配合其他小组成员,形成了默契,交流的过程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通过交流、研讨,学会了与别人分享成果,学会了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了理解和宽容,学会了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
4.引导探究,创新提高
引导探究,就是将所学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于解决问题的探究实践之中,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这对培养和提高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楞次定律”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讲解例题课堂训练课后巩固练习。从效果上看,学生也能应用楞次定律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还是处在被动接受知识和被动发展的位置上,充其量只能算“学会”,不能算“会学”。现改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课堂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将演示实验改变为学生自己做探索性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课堂练习。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自己得出楞次定律。这样处理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一半以上,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引导,学为主体”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浅议农村薄弱高中“三疑三探”教学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浅探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微探“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心得“三疑三探”授课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高中英语教学中“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应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谈小学数学中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实践三自课堂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践行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三疑三探”模式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探微课堂应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后的反思浅探自主学习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刍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落实“双基”的“三忌”与“四要”例谈“三疑三探”模式在政治课堂中培养质疑能力高中数学课堂中设疑教学研究浅谈历史课堂中“三疑三探”的有效性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教育>高中数学课堂“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与研究性学习高中数学课堂“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通过疑问与探究结合等相对固定的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同时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品质和习惯;而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实二者都具有激发和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共性,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结合运用。【关键词】三疑三探研究性学习高中数学课堂“三疑三探”是广为人知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是设疑自探,这是课堂的首要环节,即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具体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这一环节主要涉及三个步骤:一是创设问题情境。二是设置具体自探问题。根据学科特点,自探问题可以由教师围绕学习目标直接出示,也可以先由学生发散性提出,然后师生归纳梳理,如果问题还没有达到目标的要求,教师再补充提出。自探问题的“主干”就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三是学生自探。这里的自探是学生完全独立意义上的自探。自探前,教师一般要适当进行方法的提示、信心的鼓励和时间的要求。自探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热切关注和期望。无论关注的形式怎样变,有一个底线不能变,那就是不能打断或干扰学生独立学习的思路。
第二步是解疑合探,即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合探的形式包括三种:一是提问与评价。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思辨、学会评价。二是讨论。如果学生难以解决,则需要讨论,教师在学生自探的过程中发现的学生易混易错的问题也要讨论。三是讲解。如果通过讨论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则予以讲解。第三步是质疑再探,即让不同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如果学生不会质疑,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完成情况进行示范引领性质疑,启发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待学生养成习惯之后,教师考虑更多的应是如何应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而不是再给学生预设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数学作为中学课程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自然是实施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一块主阵地。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有关数学研究专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同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一样,从特定的数学角度和途径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例,通过亲身体验进行数学的学习。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要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选择课题,学生从自身数学学习实践出发,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有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开展数学研究性课题学习将会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性、训练性学习”为新颖的“研究性学习”,它有利于克服当前数学教学中注重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发展的弊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和现实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应该贯穿在整个数学教育的所有活动中,在现行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数学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加以引入,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事实上,课本中,不少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本身就是一节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比如,三角函数中,正弦、余弦诱导公式的推导;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研究;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等等。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设为依据,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我们开展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亲身体验问题。数学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我们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许多研究的方向,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都是渗透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实际上,这种教学模式与“三疑三探”有着非常相似的特点。
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传统教学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使学生能将学到数学知识能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也是我们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一样,研究性学习也同样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
一、理解并处理好探究性教学和现行教学状况的矛盾
1.思想方面: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是新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平台,而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起支配作用.
长期的应试教育和知识教育观,让教师形成了一套自己较熟悉的课堂教学操作方法,过重的负担,琐屑的平凡,麻木的安稳,导致教师不愿意,也没有精力去变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他们对课堂教学沿用根深蒂固的老方法习以为常.所以要从根本上让教师意识到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改变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让枯燥而单调的教学工作变得鲜活起来.
(2)操作方面:课堂探究性教学活动能否得以顺利进行,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和进行合理的引导.
就目前而言,师生并不熟悉这一活动的操作方法和原理,画虎类犬的探究是纯粹的形式主义,对改革教学方法和促进高中数学教学都是有害的,长期的应试教育,让高中数学课堂成为单一的急功近利的习题训练教学模式,同时也致使大部分教师专业化思想萎缩,专业化技能下降,他们在新事物面前固步自封.仅仅依赖新教材编撰出来的一些“探究”方案是不可能撑起真正的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所以,教师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开展探究性的教学活动,学会设计探究性教学活动.
二、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定位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在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的同时,着力创造更多的能让学生获得实践,体验和感悟知识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所以,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学什么”,更要引导学生掌握“怎样学”,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变教师主控教学过程为师生合作共同完善教学过程.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为自己确立了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是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一是要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陈旧做法;二是要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三是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探究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具体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活动形式.它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提高.转贴于
教师应具有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追求“多元化答案”,如果有“一点道理”,应发扬民主,导出更合理的答案,澄清原来似是而非的模糊意识.即便答案“荒唐”,“荒唐”却是“创造力”最好的朋友,无论是什么样的答案,学生都是经过了自己的水平思维得到的,理应得到重视和表扬,不能以老师的理解和意志强加到学生的意志上去.
三、探究教学中学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
1.指导“做”,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中,学生的立体感会比较欠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认识和研究问题.
这里有一个线面垂直的生活实例:现有一根旗杆.在旗杆顶端系有一根比旗杆长的升旗用的绳子.已知该旗杆和该绳子的长度,你手上有一条皮尺,现要检验旗杆是否与水平地面垂直,你有什么好办法?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充满兴趣,既获得知识,又学会探索方法.
2.指导“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指数对数函数时,要求学生试着举几个满足“对定义域内任意实数a、b,都有“f(ab)=f(a)+f(b)”的函数例子以及“满足对定义域内任意实数a、b都有f(a+b)=f(a)*f(b)的例子.在教学时,不少学生将学的指数函数(且)与“f(a+b)=f(a)*f(b)”相结合,对数函数(且)与f(ab)=f(a)+f(b)结合.更有一部分同学举出f(x)=1与f(x)=0这样特殊的函数.教师能够让学生在民主的探究教学氛围中拓展思路,施展才华,迸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及时给予学生充分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对创造性学习的信心.
3.指导“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