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星期天的中午,妈妈正在烧菜,忽然发现酱油用完了,就对我说:“儿子,你去帮妈妈买一瓶酱油好吗?我急着用呢!”我很爽快的答应了妈妈,拿了十元钱,就一蹦一跳的下楼去了。
很快我就跑到了小批发部,我很紧张,以前我从来没帮妈妈买过东西,我把钱紧握在手里,生怕掉了妈妈会骂我,批发部的阿姨问到:“小朋友,你想买什么东西,阿姨帮你拿哦!”听到阿姨那亲切的话语、和蔼可亲的笑容,我一点也不紧张了,我跟阿姨说:“我想买一瓶酱油。”说着就把钱递给了阿姨,阿姨拿了一瓶酱油给我,还找了我六元钱。我心想:“刚才阿姨不是告诉我了酱油是五元钱一瓶的吗,怎么还找我六元钱呢?”那样的话我不是贪小便宜了吗?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做个诚实的好孩子,不能贪小便宜,想到这里,我马上把一块钱还给了阿姨,阿姨对着我笑了。
回到家里,我告诉了妈妈买酱油的经过,妈妈表扬了我,直夸我是个诚实的好孩子。
父亲做饭急需酱油,付给女儿两元小费请其帮买酱油,不料女儿却折回称特快需追加两元小费。在这特快的两元小费背后,折射出的是观念的变化,还是亲情的变味?
父亲采用奖励的方法来激励女儿帮做些家务活,这种教育理念本身并无不妥。须知,在欧美等国,孩子帮助父母做家务来换取报酬的现象比比皆是,秉持这种教育观的家长大多是想通过这种形式,来帮助孩子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想要收获必先经过付出。其本身应是值得肯定的。
再来看女儿,接到任务后,运用先进的商业思维,推出特快服务,想用提高服务质量来换取劳动报酬的提高,若独立来看,女儿的行为可以说充分体现了创新思维和商业头脑,其中也有我们可以学习之处。
然而,若将女儿的行为置于家庭日常中,这种特快服务就完全变了味。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这原本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孝道的具体体现。纵不能如卧冰求鲤般,可又何须如此看重金钱的驱使?亲情在金钱面前似难有立足之地。曾几何时,我们为父母分忧解难需要用金钱来衡量?曾几何时,我们的创新之道却用在了父母身上?曾几何时,亲情已失去了其原有的质朴,而受到了金钱的支配?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亲情究竟缘何而失去了本真?在这特快时代,人们似乎吝啬了对亲情的付出。多少人,名为为老人祝寿,然而却只顾拍照,发朋友圈,这样的场面,又何曾体现亲情的温暖?又有多少人,陪伴父母长辈时坐立不安,仿佛自己在白白浪费时间。特快时代,人们对亲情的态度已略显冷漠,这便是功利心理的恶果。
再回到这则故事,且不论女儿追加两元小费是否合理,单就父母对我们的爱来说,他们又何曾向我们索取回报?换位思考,如果此时是你粗心将一份重要材料落在家里,你匆匆忙忙地打电话回家,毋庸置疑,父母定会用比你更加特快的速度将其送来。可这时,他们只会仔细叮嘱你下次不要这么粗心,又何曾因他们的辛劳和特快向你索取小费?并非他们不懂得索取回报,而是亲情的醇香使他们甘之如饴。相比而来,我们是否该为我们的功利心而感动羞愧?
放下功利心,想想亲情原本的温暖。它是黄香温席的奉献,是卧冰求鲤的坚持,是樊深饥寒交迫时仍惦念继母的赤诚之心。我们纵不能向他们这般至诚至孝,但请不要忘记,爱永远是双向,如若单向索取,那么亲情则必定失去其原本的味道。
今天,天气晴朗,我们家里来了几位客人。妈妈忙着在家里烧菜。爸爸忙着招待客人。这时候,家里的酱油用光了。于是,妈妈就叫我去买一瓶。临走时,妈妈还关照我,说:“路上小心,注意安全,瓶子要拿牢。”我不耐烦地说:“知道了。”
我走出家门,一边走路,一边唱着歌。我快速地走着。不一会儿,我就来到了商店。店里的一位营业员阿姨微笑着问我:“小朋友,你要买什么?”我响亮地回答:“买酱油。”阿姨拿了一瓶酱油给我。我给了钱,拿了酱油瓶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我非常得意,这么快就能够买好酱油,回家给了妈妈,我就可以出去玩了。
我刚走出店门,手臂就甩得更加起劲了,心想这样我可以走得更快了。可是,“啪”的一声响,瓶子从我的手里脱了出来,掉在了地上,打碎了。酱油淌了一地。我吓得呆住了。心想回家去怎么向妈妈交待。唉,我低下了头。那位阿姨立刻走出来安慰我,说:“不要害怕。”说着,她走回店里。不一会儿,她又从店里走了出来。这时,她手里还多了一瓶酱油。她拿起了酱油瓶说:“给你!”我说:“我没有钱了。”她说:“这瓶不要你钱了,送给你。现在要小心。”我小心地接过来说:“知道了,阿姨,谢谢你。”我接过瓶子高兴地回家去了。
路上,我还在想这位阿姨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