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曾言曰:“聪明的人应该懂得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怎么聪明的人才会去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
是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还是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前者无需费多大努力,只需紧跟别人的步伐,去追随他人;而要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承受极大的痛苦,但你也必将得到最大的报偿——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人碌碌无为,而你却创造了历史,让那些适应了适应的人接下来适应你。
爱因斯坦于十九世纪初发表相对论时,遭受当时科学界的口诛笔伐,甚至还有人编写了《万人驳相对论》这样一本书。在外界舆论的压力之下,若是爱因斯坦选择了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那么相对论会怎样?人类也必将无缘这一真理,在本应该更好却没有做到的.层面上,而走向堕落与消沉。令人庆幸的是——爱因斯坦选择了坚持,尽管这件事直到他晚年的时候都还心有余悸,以至于他发现了爱的力量之后,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这样说道:我现在所发现的超出当时我发现的相对论太多太多,我要求你将这些信,能保存多久就保存多久,保存得越久越好,直到人们能接受它为止。
身为欧洲四大统帅之一的亚历山大大帝曾言:“山不走到我这里来,我就走到它那里去。”——作为山,只要你不动,哪怕是亚历山大也要走上前去。让我们能够象山一样,矗立在这个世界上!要征服,就去征服像亚历山大大帝这样的人!
当我们回顾历史时会发现——每一个王朝的开始都是因其统治者不能忍受上一个王朝的腐朽,坚持自己的想法,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改变世界的——推翻前朝,开辟一个新的纪元,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名字。
如果我们要追随这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生活的更好,那么我们必须面对这个时代做出改变;但是要改变这个时代让他人追随,你则必须保持执着与不变,因为只有这样,你的工作才能拥有最终改变世界的可能。
改变自已以适应世界,去追随别人,还是改变世界以适应自己,让别人追随自己,这取决于你自己,也必将终生影响你。萧伯纳没有忘记告诫我们,但当今的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却都忘记了萧伯纳的告诫呢?
“一点点改变,有很大的差别,你我的力量也能改变世界……”——题记
听着王力宏的《改变自己》,突然有了些莫名的感触。
曾经我在一本书上偶然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牧师正在准备讲道的稿子,而他的小儿子却在一边吵闹不休。牧师无可奈何,便随手拾起一本旧杂志,把色彩鲜艳的插图——一幅世界地图,撕成碎片,丢在地上,说道:“小约翰,如果你能拼好这张地图,我就给你20便士。”
牧师本以为这样会使约翰花费上午的大部分时间,但是没过10分钟,儿子便又来敲他的房门。牧师看到约翰如此之快地拼好了一幅世界地图,感到十分惊奇:“孩子,你怎么这样快就拼好了地图?”
“啊,”小约翰说:“这很容易。在另一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就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正确的。”
牧师微笑起来,给了他的儿子20便士。并说:“你替我准备了明天讲道的题目: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也就会是正确的。”
这个小故事也给我一个启示:如果我们想改变我们的世界,改变我们的命运,首先就应改变我们自己。
社会就像是一个大染缸,会给人们染上不同的颜色,也会给人们戴上“有色眼镜”。自古以来,大部分人被其“污染”,而有些人不愿意低头,随波逐流。如陶渊明,因为改变不了别人,便改变了自己,因厌恶官场的黑暗而不为五斗米折腰,便隐居山岭终日与菊为伴,虽然仕途不复,但他洁身自好的品性和淡雅的诗句却被后人所赏识和铭记。李白因为无法改变官场,便改变了自己的志向,寄情于山水之间,纵览祖国大好河山,促进了诗歌的鼎盛,同样也为后人所传颂。他们都改变了自己,同时也改变了时代,虽生前不得志,但却被后人铭记,在历史的苍穹中如闪亮的明星般耀眼。
而说实话,现在我们生活在社会,而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总要去适应环境和与人交往。我们也许做不到“出淤泥而不染”,但也要固守自己的本心,追逐着我们的志向去闯荡出一番事业。改变自己!改变命运!改变世界!只要有决心!
乔布斯说:“人这一辈子没办法做太多事情,所以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到精彩绝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人总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人的生命可贵之处,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生命创造的价值。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用“苹果”改变世界的乔布斯,正是这样。乔布斯20岁创立苹果公司,夜以继日的工作,把苹果公司从一间不起眼的小工厂变成如今身价几十亿美金的世界顶级电子产品公司。MAC电脑、Iphone手机都出自于乔布斯带领的团队。没人会想到天才乔布斯在30岁时让公司炒了鱿鱼。但乔布斯仍然没有放弃他内心热爱的管理岗位,继续大胆的在企业革新的道路上前进着。
乔布斯被誉为“最成功的管理者”,成为《TIME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多数光环加之一身的乔布斯,没有被成就迷失,而是不断努力,不断创新,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吵了乔布斯鱿鱼的苹果董事会也由衷的赞美乔布斯的才华。乔布斯带领着苹果又回到了前进的轨道。著名导演李安说:“世界上唯一不会老去的东西就是才华”。在乔布斯的传奇生涯中,他热爱他的事业,并为之付出努力,改变了世界。乔布斯说:“成就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为之付出成百上千倍的努力。在没有找到热爱的事业之前。要永无休止的去寻找,直到找到为止。”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人总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如泰山。人生就是用来奋斗的,将来的你会感激现在拼命努力的你,找到你所热爱的,并为之付出努力,别忘了,你的对手现在还在努力。相信你自己,用你的能力去改变自己!
改变世界!
在闻名世界得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得墓碑林中,有一块名扬世界得墓碑。其实这只是一块很普通得墓碑,粗糙得花岗石质地,造型也很一般,同周围那些质地上乘、做工优良得亨利三世到乔治二世等二十多位英国前国王墓碑,以及牛顿、达尔文、狄更斯等名人得墓碑比较起来,它显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并且它没有姓名,没有生卒年月,甚至上面连墓主得介绍文字也没有。
但是,就是这样一块无名氏墓碑,却成为名扬全球得著名墓碑。每一个到过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得人,他们可以不去拜谒那些曾经显赫一世得英国前国王们,可以不去拜谒那诸如狄更斯、达尔文等世界名人们,但他们却没有人不来拜谒这一块普通得墓碑,他们都被这块墓碑深深得震撼着,准确地说,他们被这块墓碑上得碑文深深地震撼着。在这块墓碑上,刻着这样得一段话:
当我年轻得时候,我得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得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得国家,我得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得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得家庭;在家人得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据说,许多世界政要和名人看到这块碑文时都感慨不已。有人说这是一篇人生得教义,有人说这是灵魂得一种自省。当年轻得曼德拉看到这篇碑文时,顿然有醒醐灌顶之感,声称自己从中找到了改变南非甚至整个世界得金钥匙。回到南非后,这个志向远大、原本赞同以爆治爆垫平种族歧视鸿沟得黑人青年,一下子改变得自己得思想和处世风格,他从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得家庭和亲朋好友着手,经历了几十年,终于改变了他得国家。
真得,要想撬起世界,它得最佳支点不是地球,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不是别人,而只能是自己得心灵。
要想改变世界,你必须从改变你自己开始;要想撬起世界,你必须把支点选在自己得心灵上。
在这纷繁嘈杂,喧嚣吵嚷的世界里,人们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有些人一味地追名逐利、勾心斗角;有些人踏踏实实,愿当这世间的一股清流;有些人烦恼不断,困难不绝,他们抱怨世界,抱怨别人,还妄想改变他们。殊不知,适时的改变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我就是一个例子。
期中考试考完以后,我的成绩不比平常,一落千丈。那时,我感到所有人看我的目光都是不屑的,所有人说的话语都是讽刺的,所有人都在疏远我。我感到在学校的每一秒都是煎熬的,倒霉的事一件接着一件。回到家,还要听着父母的责骂与批评。那段时间我整个人都是崩溃的,我就像是输红了眼的赌徒,徒劳地等待奇迹的降临。我每天怨天忧人,过得很不愉快。可这时朋友告诉我泰戈尔的一句话“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它欺骗了我们。”是啊,世界不会因我们而改变,环境不会主动适应我们,只有我们努力地去改变自己,适应环境,进而取得成功。于是我开始改变我自己,渐渐的去适应环境,没想到生活原来那么精彩,世界原来那么美好。
世界上也有许多人懂得这个道理:鲁迅为了拯救衰败的中国,唤醒中国人民的思想,改变他们的精神,毅然弃医从文,用犀利的文字,写出了世态;毛泽东战略失败后,转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一举成功。贝多芬为了自己的音乐之梦,从黑暗中毅然站起,改变思想,用灵动的音符,奏出了心声;这些都是成功的例子。
有许多人因为看不清现实,一味的固执认为是别人的错,抱怨老天的不公,久而久之得了抑郁症,最终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使整个家庭都陷入痛苦之中。所以做人,不必一味的指责社会,指责他人不给自己机会,但必须要学会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能看清世界本应有的颜色。
也许,我们改变不了太阳的东升西落;也许,我们改变不了四季的更替;也许,我们改变不了的东西有许多。但要记住,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聪明的人应该懂得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怎么聪明的人才会去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但历史往往是后一种人创造的。萧伯纳如是说道。
当你临来时,你可曾想过你会带来多少痛苦?
当你来临时,你又可曾想过你将带来多少悔恨?
当你悄无声息地来到每个人的面前时,你可否知道你使多少人痛哭流涕?你狞笑着,挥舞着手中的利刃,改变了一个又一个曾经有过冒险和梦想精神的人,使他们由踌躇满志至万念俱灰,让他们面对所谓的现实。
我亦没能从你的手掌中逃脱。
你的剑也许会刺穿我的灵魂,让我在失败的阴影中无法自拔;你的到来也许会让我的朋友纷纷离去,使我独自咽下痛哭的泪水。你,如同最泥泞的沼泽,让我深陷失败之中;你,如同最黑暗的深渊,让我独处寂寞之境;你,如同无底之深海,把我牢牢地禁锢其中。但我不惧你,我不会因你而改变我自己。
亲友的支持将成为我最坚固的铠甲,使我不受你的剑所伤;拥有顽强毅力的朋友不会为你所动,他们将一直陪伴着我走下去;我的柱杖将帮我渡过最泥泞的沼泽,使我不被玷污;我内心的太阳将驱散黑暗,使我不被其吞噬;我的翅膀将飞过最宽广的海洋,使我不至被其淹没。
我不担心在你面前展现我的劣势,因为只有如此,我才有机会看到我的不足,拥有自我完善的机会。我不害怕在你面前痛哭流涕,因为只有如此,我才能够勇敢地咽下自己的泪水,面向未来。
我不会轻易地去改变自己,因为只有如此,我才有机会改变这个世界,做一个不怎么聪明的人,就像萧伯纳说的那样。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坚信:攀登和跋涉终能立足于山巅。是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还是改变世界以适应自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远帆济沧海我选择改变世界!
世界苍茫浩瀚,有时改变世界对渺小的人来说,并非易事。
犹记得一位牧师,在自己在墓碑上刻下这样的铭文:“从前我梦想改变世界,到头来却一事无成。我想,如果我改变自己,也许可以逐渐影响我的家人,整个社会,进而也许我就能以身试法世界。”
牧师的话不无道理。古今中外,每一位改变了世界的伟人,无不曾改变过自己。当年运筹帷幄,驰骋天下的毛泽东,怀着改变中国的大志,然而他并没空言壮志,而是在初渡湘水走向未来时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样宏壮的诗篇。他积极求学,广交贤友,博览群书,对自己作了一番深刻的改变。终于,他从一个稚气热血的青年成长为成熟有为的将领,为中国历史掀开崭新一页。
改变世界与改变自己,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纵观古人感秋诗赋,无不是对秋景无奈悲叹,仿佛这秋光,便是命定的凄凉,无奈的离别,是推不开挡不住变不了的一个肃杀世界。然而刘禹锡的一句“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喊热了无数人的心。刘禹锡并未改变秋天的落叶,阻止他们从树梢欲言又止地落下,并非改变秋天里南归飞雁的足迹,挣扎着要留住那春光。他只是改变了自己的心迹,便将绮罗悲秋之度一扫而光。这位在秋光里笑傲的诗人,我猜他必定有秋菊般的傲霜的韧骨和平静的笑容,而他影响的远远超出自己这一孤立的生命体,他影响的是无数人的生命世界。
但终有些时候,人们无力改变世界,又绝不能改变自己的时候,不妨挺直胸脯举步向前,接受自己选定的结局。
汩罗江畔,一位老者披发而立,神情悲壮,目光深沉。并非他不想改变楚国黑暗的政治世界,并非他不愿抗争世道的不公、人心的沦丧。然而他深知,一个人的清醒终不能唤醒时代,一个人的纯洁并不能改变世界的污浊。到头来,他没有违心改变自己,迎合主意。他纵身跃入冰冷的江水,千年烟波浩渺,留下多少传奇与后人评说。他没有改变世界,也坚决不变自我,坚守中,独标高格。
改变世界与改变自己,实际是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改变自己,可以成就自己改变世界。然而矫枉过正,迷失自己却又妄图以身改变世界,遗留下来的,恐怕只有一场空梦而已。
“一点点改变,有很大的差别,你我的力量也能改变世界……”——题记
听着王力宏的《改变自己》,突然有了些莫名的感触。
曾经我在一本书上偶然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牧师正在准备讲道的稿子,而他的小儿子却在一边吵闹不休。牧师无可奈何,便随手拾起一本旧杂志,把色彩鲜艳的插图——一幅世界地图,撕成碎片,丢在地上,说道:“小约翰,如果你能拼好这张地图,我就给你20便士。”
牧师本以为这样会使约翰花费上午的大部分时光,但是没过10分钟,儿子便又来敲他的房门。牧师看到约翰如此之快地拼好了一幅世界地图,感到十分惊奇:“孩子,你怎么这样快就拼好了地图?”
“啊,”小约翰说:“这很容易。在另一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就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正确的。”
牧师微笑起来,给了他的儿子20便士。并说:“你替我准备了明天讲道的题目: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也就会是正确的。”
这个小故事也给我一个启示:如果咱们想改变咱们的世界,改变咱们的命运,首先就应改变咱们自己。
社会就像是一个大染缸,会给人们染上不同的颜色,也会给人们戴上“有色眼镜”。自古以来,大部分人被其“污染”,而有些人不愿意低头,随波逐流。如陶渊明,因为改变不了别人,便改变了自己,因厌恶官场的黑暗而不为五斗米折腰,便隐居山岭终日与菊为伴,虽然仕途不复,但他洁身自好的品性和淡雅的诗句却被后人所赏识和铭记。李白因为无法改变官场,便改变了自己的志向,寄情于山水之间,纵览祖国大好河山,促进了诗歌的鼎盛,同样也为后人所传颂。他们都改变了自己,同时也改变了时代,虽生前不得志,但却被后人铭记,在历史的苍穹中如闪亮的明星般耀眼。
而说实话,现在咱们生活在社会,而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总要去适应环境和与人交往。咱们也许做不到“出淤泥而不染”,但也要固守自己的本心,追逐着咱们的志向去闯荡出一番事业。改变自己!改变命运!改变世界!只要有决心!
就是这样的牡丹,她只是轻吐芬芳、绽开芳华,便美丽了世界;当她发现世界已被寒流侵袭,她便改变自己,华丽转身,潇洒落幕。
有幸见过牡丹开后的绝美。曾经对于作为富贵象征的牡丹我是不屑的,认为那不过是一种庸俗的美。但是我错了。
那是单独种植牡丹的一小片花园。一冬的严寒让这园子变得萎靡不堪,仿佛整个世界都凋敝了,死气沉沉。没有群鸟的欢鸣,没有蝴蝶的伴舞,这似乎是个被玉帝遗忘的世界。但就在那样的春天,这个世界变了,牡丹开了。她仿佛是一夜之间开放的,开的那样饱满、骄傲、鲜艳,高贵者带着慵懒。一簇簇的牡丹展开华丽的笑颜,懒懒地享受阳光温暖的爱抚。于是这沉寂了一冬的世界突然活过来了,玉帝记起他最爱的小女儿便是在这个时节醒来,群鸟欢啼,蝴蝶伴着鸟鸣上下翩飞,风也忍不住驻足于这个苏醒了的世界。牡丹笑了,她是那么骄傲地了解,是自己的开放给了这个世界这么美妙醉人的改变。她并不奢求其他,她也不屑于其他的花儿争奇斗妍,她只愿有这样一个世界是愿意静心等待她的苏醒的,她只求有这样一个因她的开放而改变的世界。
只是美好总是短暂的。温暖总不愿在一处停留太久,牡丹敏锐地感觉到风中那缕与往日不同的寒意。她知道恼人的寒流要来了,她明白这样的变化的世界不是她能随意改变的。于是她潇洒地转身,改变自己。牡丹凋落了。她落得干脆。大朵大朵地落下,就像神圣的凤凰脱落的羽毛,吟唱着壮烈的赞歌离去,惨烈却不忧伤。她跨越了委顿与衰老,由青春而死亡,她明白这个世界的温暖不会为她停留,她懂得总有些东西是她无法改变,比如寒冷。既然改变不了这个世界,那么就改变自己吧,不固执地守着那无用的坚持,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她要做的,是守着那份高贵,华丽地转身。
我忍不住为牡丹的高贵与洒脱而赞叹。总有一个世界甘为自己改变,那就以最美丽的绽放给世界以最美的改变;总有些事物无法改变,那就改变自己顺应自然的发展,以最高贵的姿态华丽转身。她做到了。
抱怨和行动是一对好朋友。抱怨出生在富贵人家,他总是遇到挫折就不断抱怨;行动的父母却是普通的农民。人活着就要奋斗。行动牢记着这句话,总是确定了目标就努力去做。
时光匆匆,抱怨和行动都长大了。行动开始寻找自己的工作,他由于诚恳、朴实,上过许多骗子的当,也做过许多常人不敢想象的工作,而他却在心中想:我要不断地奋斗、打拼,接受挑战。尽管我现在身处逆境,总有一天,我会成功的。而抱怨的父母有钱,他从不考虑工作的事,偶尔出去试试也是抱怨那里的条件太苛刻,那里的考官太严格,连招个人也这么严。
天有不测风云,抱怨的父母在一次事故中离开了他。后来,他重蹈了所有败家子的覆辙:不仅把父母的遗产挥霍得精光,还欠下了一大笔债。无奈的他,卖掉了仅剩的一套住所,流浪街头,成了名副其实的流浪汉。此时,行动却成了意气风发的大公司的董事长,从穷小孩变成了大老板。
一天,行动走在街上,看到一个酷似抱怨的流浪汉的身影,他忙走上前去,叫住那人,一看果真是抱怨。行动惊呆了,听完抱怨的哭诉后,他平静地对抱怨说:抱怨,你听着,我给你讲个故事。抱怨点点头,听着行动娓娓道来:
戈壁滩上有两颗种子,其中一颗总是抱怨环境不好,总是说:‘天啊,这里的条件这么恶劣,我活不下去了!不久,它就在抱怨中一点点干瘪,死去。而另一颗,它总是想:我要把根深深地扎下去,总有一天,我会成为一棵胡杨。它与戈壁恶劣的环境搏斗,终于活了下来。几年后,戈壁上,就出现了一片胡杨林。
行动停了下来,看到抱怨若有所思的样子,继续说:其实,像你这样喋喋不休地抱怨整个人生中的挫折是没有用的,只有一但决定就开始行动,努力把梦想变成现实,不管你现在的处境多么困难,都能改变你的整个世界。
抱怨懂了,他知道了自己的抱怨不起一点作用。几十年来,他把美好时光都放在不休无止的抱怨上,浪费了多少好时光,多少好机会。他看着行动,知道了将来该怎样做。
又是十年过去,行动坐在办公室里等着这次合作公司的老板来签合同。正等着,对方公司的老板来了,行动抬头一看,惊呼:你是抱怨!随后双方公司签下了长期的合作合同。
其实,生活中不乏机会,只要你敢于行动,敢于去做;不要老是把精力和时间付于怨周遭的环境。这样,你就会像故事中行动所说一样,改变你的整个世界。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
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在我们年轻时,都有着自己那所谓的伟大的理想,当一位科学家、一位医生、一位老师、一位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但都不曾去努力,最后只能让这些成为浮云……
或许,我们大家可以想一想“差不多先生”。凡是他都是做的差不多,但是他并没有想过,如果“十”和“千”只是一撇之差的话,那为什么不把十都写成千,或者是吧千都写成十呢?如果火车等他了两分钟,那么他也许可以上车;如果在他临终前找的不是牛医,那么他也许可以活得更久;如果……但是世界上并没有如果,也没有后悔药。
如果,他在生前能够严格的要求自己,他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是改变这个世界。如果不知道差不多先生,那么我们还可以想想一代诗仙——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想必大家一定再熟悉不过的吧。小时候的李白不喜欢念书,常常逃课,到街上闲逛。如果李白没有遇到那位老婆婆,想必他并没有现在那么有名气。“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这一句话,令李白很惭愧,从此他每天的学习他别用功,而且再也没有逃过学。最终,成为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如果,李白没有遇到老婆婆,即使是他好好学习可能也不会成为诗仙。如果,如果,如果,如果我们可以稍微的努力一下便可以改变自己,甚至是改变世界。“我可以改变世界,改变自己,改变隔膜,改变小气,要一直努力努力努力,永不放弃,才可以改变世界,COMEON改变自己”。
抱怨和行动是一对好朋友。抱怨出生在富贵人家,他总是遇到挫折就不断抱怨;行动的父母却是普通的农民。“人活着就要奋斗。”行动牢记着这句话,总是确定了目标就努力去做。
时光匆匆,抱怨和行动都长大了。行动开始寻找自己的工作,他由于诚恳、朴实,上过许多骗子的当,也做过许多常人不敢想象的“工作”,而他却在心中想:我要不断地奋斗、打拼,接受挑战。尽管我现在身处逆境,总有一天,我会成功的。而抱怨的父母有钱,他从不考虑工作的事,偶尔出去试试也是抱怨那里的条件太苛刻,那里的考官太严格,连招个人也这么严。
天有不测风云,抱怨的父母在一次事故中离开了他。后来,他重蹈了所有败家子的覆辙:不仅把父母的遗产挥霍得精光,还欠下了一大笔债。无奈的他,卖掉了仅剩的一套住所,流浪街头,成了名副其实的流浪汉。此时,行动却成了意气风发的大公司的董事长,从穷小孩变成了大老板。
一天,行动走在街上,看到一个酷似抱怨的流浪汉的身影,他忙走上前去,叫住那人,一看果真是抱怨。行动惊呆了,听完抱怨的哭诉后,他平静地对抱怨说:“抱怨,你听着,我给你讲个故事。”抱怨点点头,听着行动娓娓道来:
“戈壁滩上有两颗种子,其中一颗总是抱怨环境不好,总是说:‘天啊,这里的条件这么恶劣,我活不下去了!’不久,它就在抱怨中一点点干瘪,死去。而另一颗,它总是想:我要把根深深地扎下去,总有一天,我会成为一棵胡杨。它与戈壁恶劣的环境搏斗,终于活了下来。几年后,戈壁上,就出现了一片胡杨林。”
行动停了下来,看到抱怨若有所思的样子,继续说:“其实,像你这样喋喋不休地抱怨整个人生中的挫折是没有用的,只有一但决定就开始行动,努力把梦想变成现实,不管你现在的处境多么困难,都能改变你的整个世界。”
抱怨懂了,他知道了自己的抱怨不起一点作用。几十年来,他把美好时光都放在不休无止的抱怨上,浪费了多少好时光,多少好机会。他看着行动,知道了将来该怎样做。
又是十年过去,行动坐在办公室里等着这次合作公司的老板来签合同。正等着,对方公司的老板来了,行动抬头一看,惊呼:“你是抱怨!”随后双方公司签下了长期的合作合同。
其实,生活中不乏机会,只要你敢于行动,敢于去做;不要老是把精力和时间付于怨周遭的环境。这样,你就会像故事中行动所说一样,改变你的整个世界。
拜读了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一书后,颇有感触,我倒不是赞成柏杨先生的所有观点,如关于汉字拼音化以及中国应该照搬西方,因为西方比中国先进等。但柏杨先生犀利的文笔确实为我打开了一扇看待中国当代社会现象崭新的心灵之窗,中国人有两种人格观,一种是理想人格,这种人格出现在圣贤们的作品中,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另一种是现实人格,这种人格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这亦是人们对自己的真实的要求,在这种做人要求下做事基本是没有什么负罪感的。至于理想人格,这是大家对其他人的要求,人们都希望其他人都能像圣贤们所要求的那样,而自己则又用另一套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做的结果是大家都不用理想人格的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什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对别人的要求。
或许是理想人格的标准太高导致大家可望不可及,但是这似乎不能成为理由,就像一个工厂给产品制定的标准,当你用一级的标准来生产产品时,往往会得到二级的产品,当你用二级的标准来生产时,往往会得到三级的产品,以此类推。因此当人们用理想人格来要求自己时,至少也应该得到一个次理想人格,殊不知大家都变成了不合格产品。稍微达到次理想人格的人竟变成了傻子、二货、老好人,聪明的人都知道与时俱进,就好比猜拳,既然大家都出拳,那我何必又出剪刀呢?而且这些哲人大爷们还自以为自己看清了社会的本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尽管在这里“为”是修为的意思,但各位哲人们还是能向着自己需要的方向理解,任意违背先人们的意愿,运用各种手段强行逼迫先人们顺从自己。
不但如此,还乐此不疲教育着自己的下一代,教他们所谓的生存技能。中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叫做腐败。作为身在当今中国的大学生,言必称腐败,不谈及中国的腐败和社会的阴暗面都不敢说自己是一个有志青年,但每当谈及时却感觉自己像一个2B青年。当我的一个同学和我讨论到这一话题时,我总是很2B地表现得义愤填膺,忘乎所以的怒斥着落马的贪官和没落马的贪官。但是与此同时,我的同学却表现得相当淡定,他语重心长像一个智者一样教育我道:“腐败是普遍存在的,权力会导致腐败,绝对权力会导致绝对腐败,我们应该正视问题,该容忍的还是要尽量容忍。”我当然是没有罢休,举出很多古今中西作风清廉的官员来试图说明社会还是正义多一些,对待腐败应该零容忍。正当我自信满满,相信他会无言以对时,哪想到他竟微微一笑再次语重心长的说道:“那都是表面现象,人都是自私的,等你以后走入工作岗位你就会明白的。”这番话不像同龄人跟我说的,倒像是我老爸或是我爷爷跟我说的一样。看我刚想张口,他又语重心长的说道:“我爸都跟我说了,现在的公务员都是会贪污的,区别就在于贪的多少,等我们以后工作了贪少一点没有关系的。”我当时突然不太讨厌他了,因为我发现他爸更讨厌,在他爸这一阅尽中国官场看清世态炎凉的先圣哲人面前,他顶多就算一个还在穿着开裆裤到处乱呲尿拉屎的瓜娃子,在他的世界里官员和腐败从此快乐的生活在了一起,当然包括自己也不例外。我当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但全身经脉尽断,想要在搏一搏看看单车是否会变摩托已是不可能了,从此失去的正能量估计是永远也无法恢复了,看来像我一样的2B们以后估计是要死于非命了,但哲人们却会很快乐的生存着。
社会上存在的现象不能因为它普遍常见就应该习以为常,真理不是大多数人决定的,而是大多数人的理智决定的,大多数人也有不理智的时候。现在流行一句话:既然你改变不了世界,那你就要改变自己。这样的话是经不起推敲的,甚至可以说是反动的。先不说腐败这一大的社会问题,就拿老人摔倒扶不扶这一例子来说,当你看到老人摔倒后没有一个人上前将其扶起,当时的你可能想将老人扶起,可是用心一想既然我改变不了世界,那我就改变自己吧,把自己由一个拔刀相助的热血青年活生生的变成冷眼旁观的冷血青年,久而久之就连自己心中最后残余的一点与生俱来的“善”也泯灭于这个改变不了的世界中。社会风气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改变世界的决心,重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唤醒我们那颗已经麻木或者正在麻木的心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今的诸多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