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县秋瑾小学六(3)秋实文学社
俞荔坪
指导老师:陈萍
今天是10月1日国庆节,天气还真好,朵朵白云把万里睛空点缀地格外晴朗。我约上几个好友,一起去安昌古镇。
来到安昌古镇,放眼望去,仿佛又回到了从前。你瞧,那用石板铺的路,用石板铺的桥,用石板砌成的柱子。假如再让游人穿上古时的服装,简直是分不出是现代还是过去。
我们边走过瞧,不知不觉又来到一家百货店门前。进去一看,里边的货物真是古色古香呀,看,用丝绸织的伞,用竹子做的小人儿,用木头雕成的茶具。令人爱不释手,真想把客观存在们统统都给买回家去,可惜兜里没有那么多的钱,
走出百货店,我们又挨个逛起了商店,里面的东西也令人赞不绝口。最后,不知是谁提意:“我们去座乌篷船。”大家听了,都说好。我们使沿路找起了乌篷船。“扯白糖哟,刚出炉的扯白糖哟!”正当我们东找西找的时候,耳边传来了卖扯白糖的大叔诱人的叫卖声,我们便走过去让起了价钱。当找到乌篷船的时候,每人手里已各拿了一包扯白糖。
坐在乌篷船里,我们或是相互讲讲笑话,或是听听乌篷船那亲切的摇橹声,你听,多有节奏呀“啪哒,啪哒……”或是吃着各自手里香喷喷的扯白糖,好不乐哉。
我们还挺会让价,本来乘一次乌篷船10元钱,现在变成了来回一次9元。哈哈哈,谁让我们都长了一副能说会道的嘴呢!船老大也只得把价格让低一些啦。
今天的安昌游,我真开心。
今天傍晚,下了一场雷阵雨。雷雨过后,空气十分好。我想:这么好的空气,这可是很难得的啊!不妨出去看看这雨后的古镇。
刚走出家门,一阵阵清新湿润的凉风迎面吹来,让我感到心旷神怡。到了景区,那里人不多,许多商店都关门了。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挡清风向我吹来,这让我感到十分惬意。走在那湿漉漉的青石板路上,那松动的石板发出清脆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看着河里一只只小船从我身边划过,那一声声船桨划动着水发出的声音在我耳边回荡。小河两岸的柳树枝随风摆动,有的从我脸颊上拂过。留在柳叶上的水珠轻轻擦过我的脸上,感觉凉丝丝的。我走上横在小河上的石桥。我站在那儿,望着前方,感受它带给我的一切:凉爽、纯洁、美好。这时,我感觉我就像在天空中飞翔一般。突然,天空中那飞翔的精灵叫了起来,打破了沉寂,打破了我的遐想。但我并不讨厌它,因为它带来了另一种美。它的叫声,是那么清脆,那么动听。我不禁为我不知道它的名字而感到惋惜。多么美的景色啊!
在小河两侧的长廊里,住在附近的老人们拿着蒲扇,到外面来乘凉。有的在缝制那一双双精美、小巧的布鞋挂件,有的坐在椅子上看书,有的一对老伴在小河里洗衣服……更多的还是几个邻居在一起聊聊天,喝喝茶。多么可爱的古镇里的人们啊!
雨后,古镇的景色是那么美,空气是那么清新,人们是那么悠闲。我真想永远住在这里,不走了。
今天,我们要去甪直古镇游玩啦!
我和同学们坐在大巴车上经过一路的飞奔,可算到了甪直古镇。听其他的游客们说:“这里有许许多多好吃的,好玩儿的,在古镇的正中央还有一只神兽呢!”听到了这些,我都有一点迫不及待的到古镇里面去看看了,我们走着走着,“哇!多么雄伟的神兽啊!”我不禁赞叹道。“老师,这只神兽叫什么名字呀?”“它呀,叫甪端。它还有一个十分可爱的名字,叫端端。”“有这么好的机会,我们踉它来个合影吧!”拍完照后,我们去了叶圣陶纪念馆。以前我对叶圣陶老爷爷还不了解,但是一来到这儿,我仿佛什么都知道了。
“咦?这本书怎么那么厚啊?”我好奇地问。“这本书叫《多收了三五斗》是叶圣陶老爷爷写的。”老师说。接着我们又游玩了好多地方。
我们走着走着已经十一点半了!在学校这个时候早就开始吃午饭了。我对导游姐姐说:“导游姐姐,我们饿了,找个地方先吃点儿东西吧。”“好!”导游姐姐和大家一起找地方坐下来吃午饭,吃完午饭我们跟着导游姐姐去了一个地方,完成一项小小的任务。“请大家安静下来,今天我们要完成一幅主题为《红领巾心向党》的巨画,大家一定要团结起来,分工合作哦!”还没等导游姐姐说完,我们就迫不及待的画画了。大家你涂一点,我涂一点,我们很快就把这幅巨画完成啦!有人的手上五彩缤纷,有人的脸上像小花猫一样;还有人笑开了花儿!最后我们和这幅巨画合影留念,稍稍休息了一会儿,我们就回学校了。
这次旅行真的很开心!
今天,爸爸带我和妈妈,弟弟还有奶奶一起去诸葛古镇玩。走到路上,我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事,很有意思!
快到诸葛古镇时,车辆川流不息一路堵车,不得已只有把车就近一停,我们下车走路,走了很长时间就看到诸葛古镇了,抬眼望去像一座美丽的城堡。爸爸给我们讲解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的故事,爸爸还说:诸葛亮是一位很优秀的军师,但是找了一个又黑又瘦很丑的媳妇,这里的房子一座一座,有各种的小吃,豆腐脑,臊子面,热凉皮,我们吃了很多种小吃,非常美味,我还看到了很多船,古镇的中心有一条小溪,晚上灯光一照,溪水清澈见底,从水中飘来一丝凉风,在这闷热的天气里,好凉爽呢。沿小溪一路走去是一个城堡,我们登上城堡,古镇的夜景尽收眼底,好美好美……
不知不觉10点了,时间过的真快啊,该回家了,我期盼着下次还能来到这里。
坐车经过了几十分钟时间,三河到了。停好车,我们一家三口便沿着三河古老的街道漫步前行。首先我们来到了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旁,这座桥用青黑色条石建成,桥面上的石头已经被磨得光溜溜的。桥头立着一块牌子三县桥。我问爸爸,干吗叫三县桥呢?爸爸说,你自己看一看反面的说明就清楚了!原来呀,这座桥建造于宋代,已经有一千年余的历史了!因它地处三个县接壤之地,所以叫它三县桥,这里的三县是指合肥、舒城、庐江。牌子上一副对联一桥跨两岸,鸡鸣闻三县正是该桥所处地理位置的写照。桥下一条条小船载满着游客,在水面上来往穿梭。这些船很有些特色,全部是人工摇橹前行,是巧合还是故意为之,反正与当今人们日益提高的环保意识还是相协调的。走吧,继续向前,爸爸一声呼唤把看得入迷的我唤醒。
过了桥,我们便挤进古老的一人巷,地面是用条石铺成的,两边都是些古老的房子,大多是两层,暗红、灰黑,看上去都有了些历史。他们大多卖些当地的土特产如:米饺、烧饼、干子等等,再就是一些经营农家土菜的餐馆。游人本就拥挤,经常还有载着游人的三轮要求让路,可想而知,我们不得不经常闪到路两侧避让。
街边有人在卖自己熬制的麦芽糖,馋得我直流口水,想买点尝尝,可是妈妈不同意,妈妈说,糖丝虽然好吃,但没多大营养,又不卫生。哎,只能忍着了!
这儿没有太多的景点,经过杨振宁故居、还有淮军首领刘秉章的故居时,我们本想进去看看的,见了门口的样子,有些犹豫,还是离开了!
天气有些热,我们有些累,转悠了一段时间,找了家土菜馆坐下,吃完些可口的饭菜,便回家了。
踏进古香古色的街道,走进古典优雅的庭阁,一种古韵遍布全身。
——题记
整日在喧嚣的城市中匆匆来往,以至于到了上里古镇,一种莫名的惊讶填满心房。木,放眼望去,不是古木之树,就古木楼阁;古,放眼开来,不是石桥石路,就是水中卵石。从街道走来,古之气息萦绕在身旁。在碧空如洗的天空下,古屋错落有序,间间相依,缝隙处又有古树葱郁的枝叶探来。街道两旁的古店中,人们正在买卖着饰品以及古玩,游人与古镇之人其乐融融。穿过窄窄的石路,走过高高的木楼,眼前忽的一亮,青山!绿水!远处山山绵延,树木丛生;近处流水潺潺,水花闪烁,不知该怎样形容这古与自然的结合,只知道它早已令我如痴如醉。
找了一家客栈,住下了。客栈内部的结构也是古。木柱撑起的木板,木板搭上的木柱,以最完善的姿态搭起了这栋楼阁。最顶的瓦片整整齐齐的排列。房梁顶柱横竖错落,好一番古楼之味道。
禁不住透明纯净的水的诱惑,我小心踏着水中的石头,俯身聆听水的声音。用手感受着冰凉纯水的动态,我心旷神怡,正想起身,忽脚下一滑,下半身已入水中,正想起来,忽发觉水对我温柔的冲击,缓缓站起,不料又滑倒,也许是水对我的恋眷。这自然的美终究征服了我,我一身衣裤鞋袜,却已在水中游来游去了。水的灵动,在这古楼之前更是绝美,叮叮穿梭于石块之间,震撼了我每一寸肌肤。好想闭眼于绿水之间,感受仙境的魅力。
进入韩家大院,古已浓到了极致。瓦房木楼怀抱着庭院,幽深而寂静。踌过门槛,厅室之间,木桌木椅放置于两侧,正中堂前一幅画――《韩家大院》。透着棕之古色的物具,散着清之古香的墙壁,让韩家大院将古时的居住房屋完美的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上里古镇本身透着古,这古并非世俗间的高楼之气派能媲美的。古镇也让我从头到脚全身透过了一次古的感觉。
暑假的一天,太阳像个超级大火球似的烘烤着大地,爸爸妈妈带着我乘着豪华三人包车去了周庄。虽然车内有空调,但下了车,就感到了一阵阵热浪向我们三人滚滚而来。尽管如此,还是挡不住我们对周庄的热情与向往。
到了周庄大门口,一座高大而坚固的门楼便呈现在我的眼前:“周庄”,这两个大字被苍劲有力地写在门楼的正中央。
进了门,我一边品位着好吃的麦芽糖,一边聆听导游的介绍:“周庄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这里一共有石桥数十座,其中,最著名的桥有双桥、外婆桥、富安桥。双桥曾被旅美画家陈逸飞画了下来,取名《故乡的回忆》。”听了这些介绍,我问导游:“那双桥有什么特色?”导游说:“双桥是由一个圆桥和一个方桥组成的,圆桥的半园映在水中,就成了圆形,再加上一个正方型就成了一把钥匙。”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沈厅,沈厅是江南第一富豪沈万三家,它是一个七进的院落,有大小房子一百多间,整个厅堂是“前厅后堂”的建筑格局。置身于沈厅,我感觉他的家真的好大呀!“轿从前门进,船从家中过。”是他家最大的特色!还有各种有讲究的椅子,佣人专用小道,小姐看男人的窗台……样样都使我十分难忘。
出了沈厅,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坐摇橹(一种小船),坐在船上,像坐在摇篮里一样,可舒服了,让人想到美丽的童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我们穿过了一个又一个桥洞,欣赏了一处又一处风景,那感觉别提有多爽了!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天色已晚,落日的余辉撒向了梦里水乡——周庄,我们要回去了,但美丽的周庄却深深映在了我的脑海里!
这一次走进你,才真正认识你,了解你。
——题记
所有的美好从清晨开始。早上8点,学海广场上,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有序地集合完毕,在四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李庄研学,以不一样的视角去领略它的风采
抑制不住的激动,掩饰不了的喜悦,难以表达的开心,在前往李庄的车上激荡开来。同学们欢笑着,雀跃着,有的透过车窗玻璃遥望前方的风景,有的相互小声讨论,有的拿出老师发的资料仔细阅读
半个小时的车程不一会就到达了。虽然以前也来过李庄,但今天再次踏上李庄这片土地,不知怎的,心中多了一份庄严和神圣。
下车后,我们紧紧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嗅着一路酒香,走过一段长满青苔的石板路,来到东岳庙。走进庙里,一幅巨大的字画映入眼帘,上面写着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十六个大字。再往里走,便是一个大殿堂,舞台上呈现的是村民们给三位军人加油打气的情景,上方的横幅写着投笔从戒,抗战救国,旁边的展柜里放置了一台有锈迹的老式发电机。
讲解员说:当时同济大学的学生们买不起煤油灯,所以买了这台发电机。看着这台机器,我仿佛听到了发动机工作时的嘎吱嘎吱声,眼前浮现出同济大学的师生们艰苦的生活情景。一台古老的发电机也能折射出当年全民抗战的艰辛和毅力,这是我之前来李庄从来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游完东岳庙,我们来到了张家祠。张家祠建于清道光十九年。一走进大门,就看见"百鹤祥云窗,它原有五十角,每一角都则有一对仙鹤,每一扇仙鹤的形态却各不相同,栩栩如生。经过战乱,现在保存下来的却只有二十四扇。在讲解员的解说中,我知道张家祠还是原国立中央博物馆院李庄旧址。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北平、上海先后沦陷,南京岌岌可危。
为让南京的国宝文物免遭日本侵略者的窃取和破坏,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和故宫博物馆将近11000箱的数十万件国宝文物分三路西迁至抗战大后方。1940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及部分国宝文物西迁至宜宾李庄。国宝文物在李庄待了六年,全都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在展厅里,我一下子就从众多展品中发现了它——一个箱子,它在展品们中格外显眼,散发着一种说不出来的魔力。箱面上用米白色粉笔写着98,木箱盖坑坑洼洼,上面有许多碎屑;箱身却依旧挺直脊梁,光滑无损。讲解员温和的声音把我从思绪中拉回来: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箱子,是所有展品中唯一一件真品。我心中一震,这个箱子见证了历史,历经岁月的洗涤,依然熠熠闪光。
最后,我们还参观了王家院子。这里是中国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旧址。它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始建于清代,历史悠久,院内门窗形式变化多样,有保留完整的李庄特色双门。在老师的讲解下,我对古代官宦家庭的门庭院落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沉浸在探索李庄的神秘中,竟不知道已经中午12点了,老师们带领大家去吃午饭。饭前,老师拿出精心准备的小点心——李庄白糕,各式各样,应有尽有,软软的,糯糯的,味道好极了。饭桌上,大家对李庄白肉赞不绝口,白白的肉片让人惊叹于厨师的刀工,每一片白肉都被切得很薄,好像只有一二毫米,再加上店家独特的蘸料,吃在嘴里感觉肥而不腻,肉香四溢。
李庄研学时间短,却让人收获颇多。我们重新认识了李庄,了解了李庄,领略到李庄的文化之美,感受到李庄的人情之美,品尝到李庄的食物之美。
10月31日这天,我参加了太仓日报社组织的小记者活动,大家在博物馆那里集合。听说这次我们要去沙溪古镇。
到了沙溪古镇,我们先拍了合照,之后就开始逛古镇了。我们先到了唐调研习所,一进大门,我便看到了唐文治先生的铜像。唐文治在国学教育中所推行的古代读文方式,被业界称为唐调,他还创办了两所学校,提倡崇德、尚实、重文、健身教学思想。在这里,我见到了以前的打字机、以前上课用来打铃的摇铃。在一楼,我看到了许多名人的介绍,有钱仲联、朱东润、陈以鸿、唐孝纯、萧善芗、戴逸、范敬宜、陈少松、魏嘉瓒。
接着我们又去了另一个地方,那里主要介绍解放前的太仓。清代的太仓,因经济富庶,物阜民丰,享有金太仓之美誉。
然后我们又到了沙溪文史馆,那里展示了自沙溪聚沙成陆3020xx年以来的历史,以海陆变迁、政治经济、人文历史为主要内容。最后我们来到一个展厅,一进门,便看到了我见到了顶红顶红的红太阳这几个红字。顶红顶红的红太阳指的是毛主席,我指的是顾阿桃。据说顾阿桃与毛主席见面时握了手,顾阿桃舍不得洗手,回乡后,好多人来找顾阿桃握手。
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也心动了,那就快来沙溪古镇玩一玩、看一看吧!
从玉龙雪山下来,穿过黑龙潭公园我们来到丽江古城,走到大门口就看到一对“子母轮”,我说是子母轮其实是一大一小两个水车,就像一对母子。它是丽江古城入口的标志。
古城里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有耀眼的银器、图案新颖的披肩、小巧精致的民族娃娃,还有特色牦牛肉等等。熙熙攘攘的游客在街道上穿行,不时有一队骑着马的游客经过,前面由穿着纳西族人服饰的当地人牵着马,模仿茶马古道,也成了古城中的一道风景。
在一个卖葫芦丝的商店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葫芦丝,让人爱不释手,我拿出看家本领演奏了一段《月光下的凤尾竹》,吸引了很多人围观,同行的小朋友见我吹,也要他爸妈给他买了一个葫芦丝,缠着让我在路上教他吹。
几乎每条街道附近都有小溪流过,这是从雪山上流下来的水,清澈见底,围绕着古城,养育着这里的人们。古城里的街道四通八达,城中心有个四方街,这里围满了四处来的游客。
听说站在高处可以看到古城全景,我们就往高处走,找到一个观景台,站在上面丽江古城的全景尽收眼底,房屋沿着山势建造,远处的群山和眼前繁华的古城让人觉得特别壮观。不知不觉就到傍晚了,古城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悄悄亮起了无数的灯火,红色的灯笼衬托着古色古香的古城与白天的情景相比更是一番美丽。到了晚上游客似乎并没减少,街上看起来还是有好多人,我们在特色的小饭店吃晚饭。街边的小溪边有人在放许愿灯,看着许愿灯载着蜡烛逐渐漂远,我在想它们最后会漂到哪里去呢?
我们一直游玩到十点多才往宾馆走,在回去的路上有很多游客正在往古城方向去,导游说晚上古城才热闹呢,很多酒吧夜市晚上都一直营业。丽江古城真是一个美丽的不夜城啊!
五一假期,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周庄玩。周庄是一个古镇,那里小桥流水,风景如画,桥下有许多船只缓缓驶过。古镇里有许多古代的建筑,到了晚上,古镇里灯火辉煌,光彩夺目,美丽极了。当我们进入古镇的大门,我们还欣赏了周庄水乡的精彩节目。我们走着走着,遇到了两只小狗熊,身子胖胖的,毛黑黑的,懒洋洋地趴在地上,非常可爱!最后我们到了一个小花园,里面有许多纸做的小动物,旁边还标着动物的名称和动物的特点,有兔子,鹦鹉,还有许多鸟儿,那些小动物做的栩栩如生,可爱极了。花园里还有一个小亭子,亭子上面挂着许多五彩缤纷的风车,花园周围也有许多风车,一排排彩色的风车呼呼地转,好像在热烈地欢迎着游客的到来!
周庄还有许多美食,我们品尝了那里的万三蹄,万三面,好吃极了。沈万三是明代当地最有钱的财主,我们还住在他家别墅改造的度假村里,住得非常舒服。
周庄真是个好地方!
十一月三日,我和同学去了一个热闹的地方——街子古镇。
下车后,一抬头,就能瞧见一座高大的石门。上面有着奇妙的花纹,衬着“西川第一天”这几个大字。门顶上有着姿态不一的小狮子和威武的龙,使人一下子精神了许多。
走过饭店,绕过雕柱,就来到了有名的“银杏广场”。来到了那儿,扑入眼帘的是四棵笔直的银杏树。它们都直入云天、粗壮挺拔。在它们的身上,又有无数条枝干伸着懒腰、长着叶子,那么多清绿的叶子,密密麻麻的交叉着,像小孩的笑脸,傻笑着。
左边,有一座陈旧的塔,叫“字库塔”。它又老又旧,每层四个角上一串串铜色的铃铛,顶上有一把宝剑,使它这个塔神奇起来。那铃铛与宝剑是冰雪聪明的古人用来避邪驱鬼的。古人崇拜汉字,废纸不想丢弃,于是把它们收集起来,装在字库塔中。时间长了,纸多了,看上去像字的宝库,因称‘字库塔’。我们朝下看看,看见下面用栏杆围了起来。我觉得这个库塔形象的说是‘汉字养老院’‘汉字垃圾塔’。
“银杏广场”的出口,有一座约两米长的小石桥,它下面有一条小沟,沟里的水在‘哗啦啦’地唱歌。与边上古色古香的建筑相对映,有着‘小桥流水人家’之诗意。
当然,过了小桥,就是买卖街了。左边的小水沟就是桥下的水沟,清的似玉,平的像镜,使人神清气爽。头向上抬抬,红红蓝蓝的招牌使想起了一句诗句:“水村山郭酒旗风。”而上面写着“汤麻饼”、“麻婆酱”、“叶耳粑”、“萝卜干”等特色小吃真让人“口水直流三千尺”了。一些老板也不落后,争先恐后的喊了起来:“五元两件,三元一件。抢购促销!”这些声音在古镇上空彼此起伏,好不热闹!我带了三十元只花了十六元就买了四件,呵呵!
我们要走了,听见商人的呐喊,听见小河流水的旋律,比来的时候更动听,使人心旷神怡!再见!美丽的街子古镇。
城市的喧嚣使人脚步凌乱,而城市的灯火迷失了我们的眼睛……于是许多人开始寻觅一个安静的角落,于是这个长久沉睡的古镇成了人们重新拾起记忆的地方。
古镇静立于城市的边缘,仿佛两条细细长长、纹路清晰的脉络,伸向历史的深处——如水面般平静的杨美古镇。
我怀着清澈明净的心流连于此,仿佛应邀赴一场前世的约定。
古镇是一本旧画册。充满古典意蕴的墨青色石板路,黑白分明的砖瓦平房,如定格的黑白照片,一路蔓延至远方。暗淡风化的墙壁,被雨水扎染过的模糊,露出些许凹凸,就像蛹蜕变成蝶后的薄皮,散发的腥气渐渐渗进空气。
门扇、门楣、泛红的古木,怕曾有伊人倚靠,对月哀叹。
空旷、幽森、安静,如尘封于地下的密罐,陈旧得苍白。
一不留神,又一条小巷唐突地冒了出来。这里的巷子似乎是相连着的,拼凑成一座古色古香的无字迷宫。而清澈欲明的池塘,就是小镇那幽幽的眼眸。不时在篱落边闪动。池中莲叶上那一丝纤柔的暗香浮动,早已定格成我眼中绝版的温柔。池边角落,那些盛开在荒凉之地的妖娆,屏息着小心翼翼的微笑。
假如你有闲情逸致,顺着碎石子路往下摸索,就会发现已经流逝的时空会重现:20世纪80年代、清代、明代……这里人烟稀少,蔚蓝的苍穹,仿佛也飘荡着悸动。房檐上卧着藤蔓,四角砌有粗糙的雕刻,猛虎、精羊、飞鸟,似乎在诠释着原始的洒脱。厚重的木门若有所思地立着,竟几乎全敞开着。一路下去,沿街有卖红豆的清秀女子。偶尔几间插有木刻招牌的小饭店,里面传来洪亮的京剧声,隔着几条小巷都听得见。再往前走,无意中闯入清代榜眼故居。几株梅花、装水的石缸、石桌石椅,倒也有些韵味。
与同心树的邂逅是在薄暮时分,黑发染上了金黄。树枝垂至地面,奇特地圈成两个好看的弧形,在旁边的老墙上映成一个温和的爱心,我固执地相信它象征着天荒地老。
古镇,轻轻一碰,抖落一地的故事。它用一盏茶的时间让你弯起嘴角。它在弹指拂尘间让你爱上。
在古镇,我没有遇到诗人文字里描述的手提绸伞、轮廓瘦削的英俊少年。这里大多是身体硬朗的老人,他们的儿女大多奔向充满各种欲望的都市。或许在这里浸润过绵长童年时光的年轻人更钟情于都市跳动的脉搏吧。人们总是眺望远处的风景。
黄昏,炊烟袅袅。路过一户人家门口,热情的老人在院里张罗着饭菜,邀我们坐下吃顿便饭,一起闲聊家常。墙角倚着几个胖胖的老南瓜,怎不知就想起了“老暖温贫”这个暖暖的词汇来。
清雅的古镇,丝丝寸寸无不引人遐思。闭上眼,淡淡的思念就很美。所以我说记忆不是距离,哪怕在千百年后,某个瞬间的片段也依然会清晰。
离开是必然的。傍晚,我在公交车旁等候。眼角余光瞥到站牌旁的一块木板上贴着告示,一个大大的“迁”字刺眼夺目。
评语:精美的文字叙说着古镇千年的沧桑,那幽深的古巷,古老的故事,清雅的家具,带给古镇山水画一样幽远的格调。作者有着生花妙笔,灵动的文字仿佛流水,带来温润的气息。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姐姐、奶奶和姑姑一起去了绍兴的安昌古镇。
安昌古镇最有名的就是腊肠了,还有乌篷船,我和妈妈、姐姐坐了一次,觉得很好玩,乌篷船有时平稳,又有时摇摇晃晃,非常好玩。我还去看了绍兴晒酱油的地方,那里除了天然晒场,还有一个太阳能仿天然晒场,那里不但晒酱油,还做腐乳。听说这里的酱油很好,于是,我们决定买一桶酱油和一瓶腐乳回去尝尝。
我们坐完乌篷船,看完大晒场、买了酱油和腐乳。就去吃午饭了,来到一家餐馆点了一些菜我们就坐下来聊天,不一会儿菜就上来了,一看菜都不对我胃口,我就去吃了一碗馄饨。
吃完午饭,我们又逛到了进来的地方买了四只酱鹌鹑和一块酱肉。然后晒了一会儿太阳,我们便结束了古镇之旅。
大年初四,难得的冬日艳阳天,我和爸爸妈妈游览古镇西塘,欣赏了浓墨淡彩的江南水乡风光,感受到了别具一格的千年古镇风情。
西塘是美丽的。青砖、小瓦、马头墙、石板路、雕花木门、斗拱飞檐,小桥、流水、人家,在暖阳的照耀下,娴静而祥和。还有那幽幽的古巷,或长或短,或宽或窄,或明或暗,加上古老的,一眼望不到头的廊棚,仿佛带我穿越时光隧道,深入到悠悠的历史长河。夜晚,小河微波粼粼,岸边炊烟缕缕,一弯清月斜挂在空中,临河古宅与乌篷船上高挂的红灯笼点亮了,一串串冰糖葫芦似的倒映在水中,水天一色,交相辉映,晶莹璀璨,煞是好看!
西塘是悠闲的。你瞧,那乌篷船上的渔夫,懒洋洋地坐着,晒着太阳,时不时摇一摇船桨,时不时抬起头望一望远处的青山。就连河里的鸬鹚,也在水中闲闲地游着,闲闲地怕打着翅膀,好一阵,才低头从水中叼出一条鱼来,好一幅流动着的西塘水墨画!
西塘是热闹的。岸上那一家家鳞次栉比的店铺,那一声声此起彼伏的叫卖,那一张张热情洋溢的笑脸,构成了人潮密集的烟雨长廊。岸边的戏台上,正上演着传统的越剧,悠扬的唱腔赢得观众阵阵喝彩。河上那一条条游船摩肩接踵,你来我往,船上的游人兴致勃勃,谈笑风生。一条迎亲的乌篷船从远处徐徐驶来,身穿长袍马褂的新郎官满脸喜色,刚刚接回蒙着红盖头的新娘,正在不停地向游客抛洒喜糖呢!
西塘是淳朴的。西塘人很热情,街边卖特产芡实糕的小贩,不停地大声吆喝,招揽着生意,殷勤地把糕点递给游人品尝,即使你不买,他们也不生气,总是一副笑呵呵的样子,多么可爱的人们呀!
美丽的,悠闲的,热闹的,淳朴的,这就是我眼中的江南水乡西塘——生活着的千年古镇。
黄姚古镇始于汉朝,有1000多年的历史。黄姚古镇被群山环抱,被绿水绕行,是风景秀丽的4a景区。她方圆3。6公里,自然景观有8大景、24小景,有很多亭台楼阁、寺观庙祠,大部分都是明清建筑。黄姚古镇这个千年古镇民风淳朴,充满岁月的回忆。
走在黄姚古镇里,到处都能看到石板路、石板桥和石墙,还有很多各具特色的民宿。石板路摸起来凹凸不平,很粗糙,但是让我感觉很有古风,就像一位老人。慢慢地走在路上,边走边逛,可舒服了。
而如果你想最快地游览黄姚古镇,就跟我一起去坐乌篷船吧!上了乌蓬船,会看到许多风景,每一处都不一样。啊,要经过拱桥了。拱桥旁边有一大片竹林,竹林里的竹子千姿百态,有的伸展到了桥的另一边,看来它想做猴子的钢丝绳;有的像是钓鱼老人的钓竿;还有的像一位正在照镜子的少女……而过了石桥后,我们看到了更壮观的美景。远处的大山连绵不断,蜿蜒曲折的小河看不到尽头。
坐完船后,我要带你去一个你永远忘不了的地方——“仙人五井”。仙人五井,顾名思义,就是有五口井,每一口井都有自己的用处。第一口井用来饮用,我仿佛看到了古代的人们提着木桶来打水的情景。第二口井用来洗菜,井水清澈见底,用它洗的菜一定很甜吧。第三、第四和第五口井都用来洗衣服、洗农具。这一点几百年来从未改过,现在我们还能看到不少人在那里洗着衣服聊着天。想想真是奇妙呀!
每一个去过黄姚古镇的人,都会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相信我,这是一个值得你去的地方。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说的就是苏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的也是苏州和杭州,有一次我在网上看见了浏河古镇,据说那里在苏州市的太仓市(县级市)。看见这个,我兴奋不己。正巧,我老家也在那附近。
一进浏河古镇,发现那里的房子竞全是新的黑瓦白墙房子,这哪里像古镇啊?一问才知道原来这里是新建的房子,再往里走,会见到那些老的、旧的古宅。我发现一间房子,大门是敞开的,我便走了进去。原来这里是展示各种中药的地方。有各种人参,龙骨和一些我叫都叫不出名字的草药。
再走进去一点,隐隐约约的看见了一个木质长廊。这条长廊也是新建的。不过,长廊上画着和写着一些有关于浏河古镇的名人。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吴健雄和郑和了。那上面介绍道吴健雄是中国的居里夫人,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也是美籍华人。它甚至还是中国科学院首批的外籍院士呢!说起郑和大家都会马上想起郑和七下西洋。没错,他就是在明永乐年间七下西洋的著名航海家。可郑和和浏河古镇又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浏河古镇是在长江之尾,东海之头,这里还有六国码头的美称。而郑和就是从这里七下西洋的。
越往后走,房子就越老。走过了长廊,我发现房子都是掉了好几块油漆的老房子。那里至今还有人住。特别像北京那些热闹的小巷。穿过这条小巷,我便看见了老浮桥。小巷后面不仅有老浮桥还有各式各样的桥,小河流也是弯弯曲曲的。
老浮桥在清朝时原是一座铁索木桥,后来是一座普通的三孔石桥,再后来在老浮桥的中间,加了一个长长的亭子。至今,老浮桥还是浏河的象征,也还是当地老人的最爱,他们在那儿说笑,快活极了。
“诗画这烟雨的江南,品茗静谧中永留的春天”这是展馆中的结束语,同样也是我这次游行的感慨!
苏州有一个美丽而又著名的旅游胜地,它的名字叫“周庄”。
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说周庄美丽而又著名吗?走进周庄后,你会发现房屋古色古香,乌黑的瓦,洁白的墙,小桥流水,船夫们手摇船桨穿梭其中,伴着织娘们优美的歌声,构成了一幅迷人的画,让人陶醉。这里有一个古老又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明朝时期,一直流传至今。主人公叫“沈万三”,还有一个与他名字有关的一道美食叫“万三蹄”。来到这里,你一定要尝一尝噢!游客们来自四面八方,人山人海,商人们的吆喝声与人们的谈论声交织在一起,那就是一曲精美绝伦的名曲。到了晚上,这里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大家高高兴兴地走进演出场,有的演员吐火,有的骑单车翻转盘子,有的表演空中芭蕾……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体现了浓浓的乡情,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大家一阵又一阵的鼓掌。表演结束了,但游客们还有些恋恋不舍。啊!周庄那水、那桥、那精彩的演出,让我回味无穷。
暑假里,我去了苏州同里古镇游玩。
和众多江南小镇一样,同里古镇也是白墙黑瓦,一条不窄的小河贯穿古镇。河上有乌篷船,船夫的驾船水平很高,驾船极快,坐在船里,只觉得四周的建筑物飞一般地往后闪。
沿河店铺很多,大多是手艺人。有木雕、剪纸、石雕和做牛角梳的。路过一家没有招牌的店,里面有一排玻璃柜,柜里有各式各样的石头,都用盒子装着,旁边有两面放大镜。一个年过半百的男人坐在桌前,拿着一支极细的笔在台灯下写字。这家店是卖什么的呢?我忍不住走近去看。
原来他是在往石头上刻字,那支笔其实是一把刻刀。刻好的作品有《陋室铭》、《爱莲说》、《小石潭记》等。他刻的字极小,这样才能在不到一块橡皮大小的石头上,刻上那么多字!我见过米中刻字,一粒米上才三四个字,刻者往往在眼睛上,嵌一块放大镜,好久才刻出一个字来。他呢,什么也不用,却刻得比写字还快,石屑顺着石头往下滑,不一会儿就堆成一座小山包。
他刻得不仅快,而且深,笔画刻入石三四毫米,真是入木三分啊。米中刻字的人若是见了他,也一定会目瞪口呆吧。
最让我惊奇地还是他不用放大镜。连给观赏的人都准备好了,他自己却不用。我忍不住问他:“这么小的字,你怎么不用放大镜呢?”他的回答,又让我吃惊了:“我刻字不用眼睛看,就是凭感觉的。”再看他的字,十分美观,和打印出来的差不多,一看就知道是下过苦功夫练的。他接着说:“我从小就开始练了,到现在才能刻成这样。”这么算来,少说也有三十五年左右了,果然是熟能生巧,练得时间长了自然会炉火纯青。
本领大的人都一样,都是靠坚持不懈地努力练出来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