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唐婉
唐婉其实不是陆游的表妹,至少现有考证不支持这一点。但迷醉于沈园故事的后来者,照旧一次次重复并相信着这个误传。
没有表亲关系,唐、陆之间的青梅竹马就成色不足,陆母逼陆游写下一纸休书就显不出刻薄绝情。没上过好莱坞编剧课的历代文化人无师自通,将这个戏剧性已经够强的剧本改编、浓缩,让这个故事最终成为一枚文学史上的催泪弹。
不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具有现代及后现代眼光的读者看来,她们没有被感动。
陆游才是杀死唐婉的凶手,陆游的表现是虚伪、懦弱的,他们为什么不私奔直至终极之问:唐婉值得吗?
唐、陆之间,感情的确好得很。显然,就算不是青梅竹马,陆游和唐婉认识也较早。二人都具文艺青年的天赋与敏感,又有类似的对生命与情感的渴求,说不定还有相近的政治见解。他们的婚姻蜜里调油,如胶似漆。二人或许像后来《石头记》里的宝玉与黛玉,而上天给了他们俩宝玉与黛玉求之未得的生命机缘。
但也正是如此这般的蜜里调油,成为悲剧的起点。
至今沈园遗情难了
陆母东风恶的表面原因,是唐婉婚后数年不育,但根由,却可能是陆游对夫妻生活沉溺太深,无心功名。如非如此,陆游在离婚后将唐婉偷偷安置来往,从夫妻做到情人,已经不影响陆游再娶、生育,陆母便没有继续强力干预的必要。唐婉既文学出众,说不准也有些林黛玉的小脾气,对陆母的明示暗示,很可能不以为然。男人的功名在中国社会里千年不变,是超越一切的责任抓手,更别说陆游身上还寄托着家族复兴的期望。这和宝黛悲剧,几乎如出一辙。
遇到这样的母亲,或者在类似压力下,男人可以怎么办?无论如何,私奔或用生命要挟父母,都不是明智选择。陆游最终所为,或称不上勇敢,却也不算特别懦弱无情。事实上,几千年来,拿这件事指责陆游的,真不算多。引起争议的是陆游后来的纠结,也就是沈园故事的高潮。
沈园唱和一幕,固然美感十足,背景却是陆游已再娶生子,唐婉也嫁给了赵宋宗室子弟赵士程,说起来赵还和陆游家沾了一点亲。陆游新娶的王氏挑不出什么毛病,赵士程家境人品也都属上流,对唐婉是千好万好,据说在沈园就是他主动提出让唐婉与陆游见面。
在这种情况下,陆游对自己亲手休掉的前妻念念不忘,公然写下红酥手、黄藤酒的相思之语,貌似已经不妥;唐婉一见前夫便心猿意马,还应和吟咏,似乎也不合妇道了。
而陆游沈园这番招惹,不仅是逗下前妻几行清泪,一片涟漪,最终还断送了唐婉的性命。一般说法是,沈园之会未几,怏怏而卒,闻者为之怆然。唐婉付出生命的代价,值不值也成了问题。
但用当代眼光看历史,又有多少不荒谬的人?何况,爱情的值不值,实不是一个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因为爱情本来就不是理性行为。无疑,如果爱情中的人都能做到拿得起、放得下,离婚后别再来找我,舒舒服服过一生,自然妥帖,也很符合现代人以生命为重的价值观。不过,都是这样的理性人,也难以找到所谓爱情了。纠结如陆游,抑郁如唐婉,未必能料到最终的代价,或者即使能料到,也是不由自主使人不由自主,何尝不是爱情的魔力?在这种时候,讲意识形态,说教三观,实在意思不大。
其实,相比而言长寿而豁达的陆游,当真对唐婉念念不忘。在他生命漫长的剩余几十年里,为唐婉写过多首诗词。陆游晚年,每年春上必往沈园凭吊唐婉,每往或诗或词必有寄情。他84岁生前最后一年的春天,仍由儿孙搀扶前往并留下两首七绝,其中有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句。
若说这也是伪饰,未免太过,经历繁复如陆放翁,完全没有做戏的必要。做给谁看呢?仍旧是不由自主罢了。他心中最宝贵的一片空间,毫无疑问,已经永远为一个人保留,再不会对他人打开。回忆让他一生都无法躲避自责、歉疚、追悔莫及的痛苦刑罚,却也让唐婉永远活在沈园那一刻,让甜美的爱之泉水自此不会枯竭。
值不值呢?如果唐婉能够知道,能够选择,她会怎么选?假使她无病无灾,无牵无挂,与赵士程白头偕老、儿孙满堂,她还能让84岁的陆游痛并快乐着吗?至今世间仍有隐约的耳语,追随他俩的传说,说陆游,谁不是第一个想到唐婉?谁会记得为陆游生下儿孙的王氏呢?她付出的确实是生命的代价,却从此占据了这个男人的内心。
值不值谁也无法代替唐婉做出抉择,也一定会有人做出不同选择,不过,总有人会在内心里,有着这样疯狂、执着一下的冲动。这种冲动也许来自于人性固有的弱点,却可能开出娇艳的花朵。它使生命在面临无可避免的困境时有了出口,让悲剧变得美丽。会有人说,这些哪有生命与生活真实?但人所追求的多少美好,不是这样的凭空之物?所谓生命与生活,如陆游所言: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真耶幻耶,谁说得准?张岱云: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套用曹雪芹的话,都云唐陆痴,谁解其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