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举人和秀才有什么区别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古代科举制度,考取秀才相当于现在高考录取者,进入大学学习,还是个读书人。考取举人则相当于现在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录用者,出仕为官了,差别大多了!举人,是科举制度成熟定型后最基础的士大夫集团成员。需在各省乡试通过。秀才,是科举制度下最基础的功名。
所以,举人相当于中级公务员考试合格,是有正式品级的预备官员。当然,举人的升迁是很慢,到老能干到六品都算幸运。而如左宗棠那样最终出将入相者,毕竟绝少,而且还是因为重大军功的原因。中了秀才,见县官不跪,口称学生。一般案件不受刑。民间称为相公,可出任官员幕僚,或者当私塾先生,或者給大户人家做管家、掌柜之类的客卿。
古时的读书人,在未考取生员以上功名之前,称为童生,俗称白衣;你看,《水浒》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伦,绰号白衣秀士,就是一个没有功名的文化人;既使八十岁白发老翁,未考取生员,也是童生。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经唐、宋不断完善,至明清时期,形成严密完备的公开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明、清时,科举考试分为县试、院试、乡试、会试、殿式等层次考试,考取者获得不同的功名、入学、教学、出仕为官。
考上了秀才,就会获得一定的待遇,这其中包括免丁粮赋役、官给火食,见官吏不跪,不能施刑。等等。明清士子通过乡试后,即取得一种永久性功名举人,可按科无限期参加礼部会试。这也是科举中最难的一级。清代乡试中额各省多寡不一,依文风之高下、人口之多寡、丁赋之轻重而定。乡试正榜取中者称举人,此外每正榜五名取副榜一名,亦称副贡。放榜之期在九月,第一名称解元。
中了举人也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而且全家人不用纳税纳粮,举人的地位跟知县是平起平坐的,可以自由出入衙门。当然国家的补贴自然要比秀才丰厚的多。古代举人是已经有做官的资格了,所以才不会穷;秀才只是自身有一定的福利而已,所以才会有“穷秀才”!
古人基本上很多都是在十多岁就考中秀才,按照我们现在的年龄水平,这个年龄应该还在上中学,其实这样理解是不正确的,古人十多岁就结婚了,我们现在20多岁,30多岁都还没结婚都有,而且在古代,考中秀才,都会被记录家族族谱,还需要写个人传记。这是一项荣誉,从社会地位来说,相当于重点大学的毕业生。